临安市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2398230 上传时间:2021-10-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临安市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临安市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临安市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临安市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安市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综述(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现代人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工作中就显现出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有职业倦怠的人通常表现出对工作感到厌倦,提不起兴趣,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等疾病。尤其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中学是累积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中学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研究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关注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是现实社会的需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

2、题部分包括四个方面:一、关于职业倦怠的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测量;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四、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二、职业倦怠的概念的界定和测量(一)职业倦怠相关概念职业倦怠是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佛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是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心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首次被运用在心理健康领域中。此后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迅速发展。很多西方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职业倦怠这一现象进行界定:Maslach与Pines(1981)的社会心理学观点,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

3、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以Cherniss(1980)为代表的组织学观点,认为倦怠通常是由于专业人员赶到他们付出与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还有Sarason(1983)等人的社会与历史观点,指出: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特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当个体在社会期望和内在的期望值过高而客观实际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失望的情绪、疲惫的心态,使得个体工作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下降,严重的更可能影响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Maslach等人(1981)的观点,即职业倦怠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心理

4、、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它包括3个维度:情绪衰竭,这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精力丧失。去个性化,这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对待自己身边的人。个人成就感降低,这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对自我效能的信心下降。对于教师职业倦怠这一概念,近十年来我国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杨秀玉、杨秀梅(2002)提出: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的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许燕(2004)提出:职业倦怠是一种在工作的重压之下身心疲

5、惫的状态,是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而使整个人处于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董淑花、黄依林(2005)提出:教师职业倦怠通常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的一种应激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蔡融(2006)提出: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人们对所做的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不得已而为之,感到厌烦,产生了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导致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侯新杰、谷自英(2009)指出:职业倦怠是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是由不能成功的应付各种负面压力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现在一般认为职业倦怠就是指人

6、们对所做的工作失去兴趣和动机,缺乏创造性,被动地进行的一种劳动,产生了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致使工作绩效降低和工作水平停滞的状态。(二)职业倦怠测量20世纪80年代起,职业倦怠进入实证阶段。1981年Maslach和Jackson开发出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把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3个分量表,组成22个项目,适用于服务类工作领域。随着职业倦怠研究不断深入,倦怠的概念扩展到助人行业以外的其他职业领域,MBI发展修订为(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euvey,MBI-GS)。包含了耗竭、讥诮态度

7、和职业效能三个维度。还有Pines(1981)的职业倦怠量表BM,运用单维度对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大学生和家庭主妇等非职业群体进行测量,它与MBI情绪衰竭分量表的相关性很高。还有Demerouti(1999)研发的OLBI职业倦怠量表,将枯竭划分为两个维度,分别是耗竭和工作疏离,耗竭指的是在应急状态下严重的身体、情感和认知反应,疏离工作指的是与工作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内容等持消极态度。我国学者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对MBI进行修订、编制。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2003)基于Maslach等人的倦怠问卷,通过对各个维度题目进行添加或者删除,采用自我效能感和抑郁作为职业倦怠的效标,修订了教师倦怠

8、量表(Educator Burnout Inventory, EBI),李永鑫(2004)编制了工作倦怠问卷(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CMBI)。还有徐富明、吉峰、钞秋玲(2004)等人设计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等。这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都达到了心理测量标准。(三)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国内外对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社会支持因素、组织特征因素、工作特征因素及个体特征因素。1.社会支持因素。李永鑫(2004)运用分层回归技术对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和缓冲效应模型加以检验,结果同时支持了这两种模型。Greenglass等人(1997

9、)发现:来自同事的信息支持、实践支持以及情绪性社会支持能降低压力和去个性化水平,提高个人成就感和工作表现。王芳等人(2006)对不同来源和类型的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做了研究,发现无论是来自领导、同事、朋友还是家庭的社会支持对降低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提升个人成就感都有积极的意义。2.组织特征因素。李超平、时勘(2003)的研究指出,组织公平对工作倦怠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李金波、许百华(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组织公平和组织承诺均对工作倦怠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效应。3.工作特征因素。王晓霞(2009)总结出:工作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相对充分,包括工作量、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信息和控制感、工

10、作列别、工作资源等。许燕、王芳等(2006)在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中指出:特定的压力源(如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工作负荷)在短时间内会导致压力,长此以往,就会产生累积效应,导致枯竭。Demerouti(1999)把工作条件分为两类:工作要求和资源,其中工作要求与衰竭有关,缺乏工作资源与辞职有关。4.个性特征因素。李永鑫(2004)采用艾森克人格三大人格模型对人格与倦怠之间的关系加以考察,结果显示,内外向对于耗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许燕、蒋奖(2004)认为:关于个人因素,性别、婚姻状况和教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自我效能感、神经质人格和A型人格等对职业倦怠的产生同样有重要影

11、响。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危害王芳、许燕(2004)在研究中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分为人际上的疏离感、情绪上的疲惫感、工作上的无意义感和知识上的耗尽感四个维度。根据Maslach(1981)等人的理论研究依据,把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三个方面的核心特征的。(1)情绪耗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绪波动较大,由于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存在叛逆的心态,不接受教师的管教和批评,教师就极其容易产生疲劳、烦躁、易怒的状态,就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失去教学的信心,感觉自己工作无意义,并对生活冷漠、悲观。(2)去个性化。教师会表现出逃避社会人际交往,不愿与学生接触,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失去关心

12、和耐心。师生之间关系恶化。并且同事与同事之间也极其容易产生矛盾,甚至易于攻击他人,导致人际关系僵硬。(3)低个人成就感。教师自我评价的价值降低,会认为自己无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价值,过分看低自己将工作的不成功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不积极克服,工作态度消极,开始厌倦本职工作,从而产生离职倾向。一旦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将对自身和他人产生很多负面影响。1.对教师自身影响。李江霞(2003)指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有疲劳、睡眠障碍、压抑、酗酒、滥用药物。田兴华在教师职业倦怠及干预研究中提到:70%的老师经常感到疲惫,34%常常失眠。有职业倦怠的教师容易发脾气导致情绪耗竭,出现失眠、抑郁

13、、情绪失控等症状,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并且对工作失去兴趣和动力,认为工作无意义,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导致教师厌于教学,用消极的态度应对教学工作,使得教师个人发展停滞不前。2.对同事及家人的影响。有研究显示:职业倦怠教师的家庭冲突比较高Farber(1991)。教师不愿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人际关系出现危机,教师在工作中产生的坏情绪,影响到其他的同事,导致同事关系恶化。在教学活动之外,还可能延续恶劣的情绪,把这种情绪带回家里,传染到家庭中,导致家庭关系紧张。3.对学生的影响。李江霞(2003)认为倦怠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心,工作投入和参与少。田兴华(2007)认为教师的职业倦怠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14、价值观的形成。处于职业倦怠的教师倾向于对学生的行为作出消极的评价,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不良问题增多,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对他们的影响可能会是一生的。四、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到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以来,就有大量的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的说来,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四个方面。1.社会方面的因素。李江霞(2003)认为: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对他们的教育持有很高的期望,因为教师承担着培育英才、承担历史文化的重任。教师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同时也承受着压力。魏青(2006)指出:社会变迁及其所导致

15、的教育改革不断对教师职业提出心的要求和期望,使教师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些要求和期望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也给教师造成愈来愈大的压力,尤其是力不从心的压力。王芳、许燕(2002)在中小学职业倦怠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的研究中指出各来源的社会支持对降低情绪衰竭感、去人性化水平和知识枯竭程度,同时提升个人成就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熊慧娟(2010)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社会方面的原因有:社会及家长对教师的期望高以及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失衡这两个方面。刑变变,胡新伟,来言芳(2010)认为职业倦怠不仅是个人的生存状态,也是社会面貌在个体心理特征上的一种反应,社会存在与变迁影响了教师职业倦怠的

16、产生。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信息技术的挑战、社会地位的弱势、选聘制度的缺陷和教育改革的两难。2.学校方面的因素。Schwab等人(1986)发现在下列情况下,教师的职业倦 怠会降低许多,其一,当教师个体感到在教学中有很大的自由度与更多的自主权时;其二,当教师确信他们能够参与学校决策时;其三,当教师感到他们的学校组织有一套对教师教学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时。熊慧娟(2010)总结出人际关系失调、工作负荷大、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学校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王芳、许燕(2002)在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情感型的支持对于降低教师的情感衰竭、人格解体,提高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有

17、着积极的作用。刑变变,胡新伟,来言芳(2010)指出:我国影响教师职业倦怠学校方面的因素有:师生矛盾的凸显、人际关系的僵化和内部管理的科层化。3.职业方面的因素。李江霞(2003)认为:班级人数的膨胀,过多的测验与纸上的工作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从而给他们带来倦怠感。Byrne(1982)认为,在组织方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因素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当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景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应有的行为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就容易导致职业倦怠。刑变变,胡新伟,来言芳(2010)认为教师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的特性,随时随地诱发着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刘晓明(2005)的研究表明:职业压

18、力将导致中小学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职业压力越大,倦怠程度越严重。4.个人方面的因素。李江霞(2003)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人根源包括:自尊和外控点。自尊通过影响以环境为基础的组织因素的过滤来起作用。那些属于外控制点的教师更容易发生倦怠。徐富明、朱丛书、黄文峰(2005)等人的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和自尊存在着先行的负性关系,因为大部分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认可的需求。当个人感到自己被社会拒绝时,就会形成压力,因而容易产生倦怠。魏青(2006)认为:教师劳动价值评价的特点造成的教师个人成就感欠缺与职业倦怠直接相关。熊慧娟(2010)认为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自身方面的因素有:认知上对职业产生

19、高原反应、教师知识结构的缺陷和教师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总的说来,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对教师过高的期望值同教育的投入产出之间存在着反差,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教师不仅在工作中感到疲惫不堪,更觉得自己付出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成绩和回报,这种反差极大的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学业绩,最终产生职业倦怠。学校的因素是:学校管理模式单一,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教师缺少参与学校的决策,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考评机制不合理,评价结果又过分与奖金等物质挂钩,与教师的职业期望相冲突,个人成就感下降。还有就是人际关系失调,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紧张,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职

20、业方面的因素有:教师承担的职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中学教师面临着课程改革、科研进修、终身学习等多方面压力,从而教师会产生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都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个人方面的因素有:教师的人格特质、归因方式和教学效能感等个人特征都会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影响。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的人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五、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到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也影响了学校和社会的发展。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要想解决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主要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来采取相应对策。(一) 个人层面整体来看,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种。外因包

21、括社会、家庭对教师的影响,还包括报酬和工作本身导致教师不满的现状。这些是教师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 ,所以从个人层面入手,调整好心态是关键。矫宏金(2007)认为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具体对策有以下几方面:关注工作的兴奋点。改变内部心理元素。善于奖励自己。努力创造自我。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自身认识,快乐从教。蔡融(2006)认为从教师个体的努力来克服职业倦怠主要有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积极寻找缓解的方法。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提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田兴华(2007)提出指向教师个体的干预措施有:改变认知。对问题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手段,而不是逃避。更积极

22、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尽最大可能改变环境。要进行合理的饮食和锻炼,改善情绪,促进健康。多学习,努力提高自我,防止知识枯竭。综合说来,在个人层面上消除教师职业倦怠负面影响的方法有:1.正确评价自我。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高尚,相信自己的能力,明确教师工作的价值,不将工作评价建立在依赖于他人的看法。能客观地分析学生、社会、家庭等诸方面因素,不致产生挫败感。2.适当调试自己。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个人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影响师生上课情况。将工作生活相分离,不要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入到生活中,缓解自己的压力,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3.注重交往技巧。与学生人际关系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拓展

23、交际圈,多与同事保持联系,分享交流经验,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二)组织层面熊慧娟(2010)根据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从组织层面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1.社会应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值,国家要从政策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2.学校应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蔡融(2006)认为:社会方面应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以及建立支持网络。学校方面应改进管理,建立良好的组织环境,增加对教师的支持。田兴华(2007)提出的措施有:各级组织要明确教师任务分配,阐明角色和责任。重新审视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防止焦虑、缓解压力、从专业的角度探讨教师职业生涯的历程。重新审

24、视教师人际关系,利益互动降低工作倦怠。从组织层面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建议如下:1.建立良好的组织支持系统,要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尊重教师的各项基本权利。2.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增强教师职业威望,提高教师社会地位,通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3.增强组织归属感,建立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的职业文化。学校关注教师的业务培训,校内培训和外出学习相结合,促进教师职业成长。4.提高组织凝聚力,构建顺畅的沟通渠道。学校应促进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优化组织关系。六、总结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果不能及时调试,对教师的工

25、作生活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只有正视它的存在,才能正确的解决。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国内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性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了解并熟悉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缓解教师工作压力,丰富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董淑花,黄依琳.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第77-79页.2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2),第77-79页.3蔡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

26、(1),第54-56页.4杨秀玉.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第67-71页5魏青.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1),第226-228页.6朱晓颖,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科研,2006(10),第17-19页.7侯新杰,谷自英.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探讨J.教育探索,2009 (1),第111-112页.8周素华.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党史文苑,2008(24),第79-80页.9陈玉焕.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综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3),第135-137页.10刘永兴,张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

27、J.社会心理学科,2005(5),第102-105页.11胡春梅,姜燕华.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 (3),第51-54页.12田兴华.教师职业倦怠及及干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第31-32页.13王文增,刘晓明.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14田庆花.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7),第61-64页.15王新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J.成人教育,2007 (02),第60-61页.16邢变变,胡新伟,来言芳.教师职业倦怠的多维透视与有效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

28、010(06),第54-57页.17熊慧娟.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10),第72-73页.18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第568-574页.19高琳.教师职业倦怠原因与对策分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第41-60页.20罗东山.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评述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第59-61页.21肖爱芝.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 第79-80页.22矫宏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 (1),第55-56页.2

29、3许燕,王芳,蒋奖.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第7-11页.24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第82-84页.25李永鑫.工作倦怠问卷(MBI)简介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6(21),第506-507页.26徐富明,吉峰,钞秋玲.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第13-14页.27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1),第62-64页.28徐富明,朱丛书,黄文峰.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系那个管因素探究J.中国心

30、理卫生杂志,2005(5),第324-326页.29李超平,时勘.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3(8),第677-684页.30李金波,许百华.影响工作倦怠形成的组织情景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指,2006(2),第146-149页.31李永鑫,杨淑云.教师工作倦怠及其干预J.当代教育科学,2004(21),第55-57页.32MaslachC,Jackson.S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1986(2), 99-11333Freudenber

31、ger ,Hr 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 1974(30),159-16534Byrne, B. M. . The Nomological Network of Teacher Burnou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ly Validated ModelJ.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5-3735R.L.Schwab. Teacher Stress and BurnoutJ. Handbook of Reaeach on Teacher Educat

32、ion. Sikulan Editor, Macmillan,1996,53-5436Barry A. Farber. Crisisin Education: Stress and Burnoutin of the American Teach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1.37Cherniss,C. Staff Burnout: Job Stress in the Human Services.M. Newbury Park, Calif:Sage,1980,428-436.38 MaslachC.Maslach burnout Inventoty: Manual, 3rd ed.J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lolgists, 1981.1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