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2043048 上传时间:2021-10-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 摘要: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他们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学习英语过程中基本的语法词汇当然特别重要,但是肢体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也不容忽视。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是指能够传递某种特定信息的面部表情、手势语,以及其他身体部位动作。其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语言,主要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性。为什么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呢?是因为有时肢体语言能够表达比话语还要深刻的含义或内容。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一套肢体语言,而对于同一套肢体语言,每一种文化也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含义。由于文化差异的缘故,对肢体语言的误解很可能会让你陷入尴尬的境地。倘若忽视

2、这些,人们就可能造成一些令人不快的严重错误。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你应该在对他人的肢体语言和动作下结论之前,首先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因此,提高对文化认知的程度,并通过研究了解肢体语言的差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而使得沟通显得更加通畅无阻。在这里我们就研究一下由于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含义的差异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关键词:肢体语言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正文:肢体语言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例如: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谈话双方身体接触的次数多少因文化不同而各异;

3、在目光接触这一方面也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看,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在某些场合下,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无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但是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等等。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一、肢体语言”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或加拿大妇女谈话时,看着对方是否失礼?两个男青年或两个女青年同行时,其中一个搭着另一个肩膀或两个人手拉手向前走,西方人是否认为合适

4、?在有各种文化背景的民族中,点头是否都表示“是”,摇头是否都表示“不”?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肢体语言”(非语言交际,也称非话语交际或表情交际)问题。我们同别人谈话时,交际的手段不限于词语,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微微一笑伸出手来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满,点头表示同意,挥手表示再见。听报告或讲演时,身子往椅背上一靠,打个呵欠表示厌烦、不感兴趣。人们公认这些动作表示上述意义,至少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是这样的。这些动作是交际手段的一部分。“肢体语言”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二、不同文化,肢体语言有相似的地方。全世界的文化基本要素几乎是相

5、同的。世界各地的面部表情和微笑几乎都一样的。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保罗将印有人们各种表情的照片(快乐、愤怒、害怕、悲伤、厌恶以及惊讶)拿给生活于21种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们看,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对照片中快乐、悲伤和厌恶这三种表情的含义的意见完全一致。而且,中美肢体语言对比研究表明,两者有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时不拥抱,一般见面时握手即可;挥手表示再见;皱眉表示不高兴;耸耸鼻子表示不喜欢、讨厌或不快;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噘嘴表示不痛快、情绪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赞扬、夸奖、鼓励;咬牙表示生气、愤怒或下决心。文化有相似的地方,但本文章主要讲各民族文化差异,对于各民族肢体语言的

6、相似之处就不过多阐述。三、很大情况下,不同的文化,肢体语言的意义有很大差异。由于各民族政治经济的不同,生存环境的差异,各民族文化有很大差异,表现在肢体语言上就有很多不同。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话语交际方式。本章开头提的两个问题,答案都是否定的。甚至点头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不”。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文化的人各异的肢体语言。(一)交谈时双方保持的距离因文化而不同。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

7、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研究,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

8、1.30米至 2米的距离。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 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记住这一点很重要。(二)谈话双方身体接触多少因文化不同而各异。(1)轻轻触摸在这一方面,有一篇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数字。调查者在各地大学里或附近的商店中观察两人坐着单独说话时的情景,每次至少一小时,记下两人触摸对方的次数:英国首都伦敦(o);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2);法国首都巴黎(10);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180)。这些数

9、字本身很说明问题。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 Sorry;Oh,Im sorry; 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而在中国,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则是表示亲近和爱抚。所以我们常常听到西方妇女抱怨中国人抚弄了她们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遇

10、到这种情况,西方的母亲往往怀着复杂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说话,感到窘迫,即使抚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2)握手假如一名沙特男子当众抓住了另一名男子的手,这就表示相互尊重的意思。但是,如果你身处于澳大利亚、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或是英格兰的利物浦市可千万不要这样做问候方式的差异。握手方式的差异有时候会导致握手双方尴尬场面的发生,有时候又会制造出一些有趣的场景。英国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德国人以及美国人的握手通常都发生在两人见面之初以及分手道别之时。大多数欧洲人则不然,他们会在同一天与同一个人握手数次,而法国人握手的频率则更高。英国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德国人以及美国人的握手通常都发生在两

11、人见面之初以及分手道别之时。大多数欧洲人则不然,他们会在同一天与同一个人握手数次,而法国人握手的频率则更高。有记录显示,在一天当中,法国人握手的时间累加起来竟然达到了30分钟之多。与西方人不同的是,印度人、亚洲人以及阿拉伯人会在握手结束之后依然握住对方的手不放,保持握手的姿势。在握手的过程中,德国人和法国人会抓住对方的手,有力地摇动一至两次,然后很快便会松开;而英国人握手时摇动的次数略多于前者,大约为三至五次;美国人就更多了,平均为五至七次。在各种国际会议中,由于各国人握手时摇动的次数都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常常会见到因为对方奇怪的握手方式而备感惊讶的各国代表。坦白说,那场景还真是挺热闹。就拿德国

12、人和美国人来说吧,德国人仅摆动一次的简短握手会让美国人产生一种生疏的感觉。殊不知,在德国人眼中,握手时来回摆动不停的美国人根本不像是在握手,反倒像是在为充气床垫打气。(3)拥抱在许多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亲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多数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夫妻和近亲久别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两个男人应否互相拥抱,各国习惯不同。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亲吻双顿表示欢迎,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也是这样。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两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若干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他在白宫前下车,美国总统上前

13、紧紧拥抱,表示欢迎。福田首相吃了一惊,日本代表国成员也愣住了。许多美国人感到奇怪-这种情况很少见,完全出乎人们意料。如果美国总统按日本人的习惯深鞠一躬,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但在美国和日本都不用拥抱这种方式表示欢迎。在英语国家,同性男女身体接触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这意味着同性恋,在这些国家里,同性恋一般遭到社会的强烈反对。(4)亲吻脸颊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们礼节往往不同:藏族同胞为尊贵的客人献哈达,泰国人会见客人行“合十礼”,拥抱是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初次见面时一般行握手礼,熟悉的人大多会热情拥抱。

14、在波兰,至今仍盛行吻手礼巴西巴西人在社交场合通常是以拥抱或者接吻作为见面礼仪。在普罗旺斯,两个男人相会会互相亲吻。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人们通常习惯只亲吻一次即可,法国人则更喜欢在两边脸颊各亲一次,而荷兰人、比利时人以及阿拉伯人见面时亲吻的次数则达到了三次。于是,“变幻莫测”的亲吻次数让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以及美国人感到困惑不已。很多时候,他们常常因为弄不清楚到底该亲吻多少次,而干脆让自己的鼻子与对方的脸来一次小小的亲密接触。相比之下,英国人就显得果断得多,他们要么后退一步,以明确的行动拒绝对方的亲吻礼,要么就用欧洲人见面时常用的两次亲吻礼把你亲得目瞪口呆。当你与意大利人握手道别时,他们的动作

15、同样会让你大吃一惊,在你还没反应过来之前,你的脸颊上就已经留下了对方送给你的两个道别之吻。(5)鞠躬迄今为止,在这个地球上还有一个地方的人们在见面时既不握手,也不使用亲吻礼,更不提倡拥抱式的见面问候方式。这个地方就是日本。在那里,以上所有发生了肢体接触的动作都会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日本人以鞠躬作为初次见面时的问候方式,而弯腰的幅度则取决于身份的高低。初次见面时,人们通常会首先互相交换名片,然后评估对方的身份,紧接着再依据各自的身份,以适当的角度弯腰鞠躬。 马来西亚见面时,男子一般是一面举起右手放在胸前,一面深鞠躬;女子一般是先双腿稍微弯曲,然后鞠躬。韩国人见面时也行鞠躬礼,不过男人既可鞠躬,也

16、可握手,而妇女一般只鞠躬或点头示意。(三)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目语肢体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触。在这一方面可以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着,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这里引用朱利叶斯法斯特的肢体语言一书中的两段,很有意思,可供参考: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面对面坐着,在火车餐车里他们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吃饭的时候,说些无关紧要或者是无聊的话;也可以互不理睬,极力避免与对方的目光相遇。有个作家在一篇文章里描写过这种情况:“他们翻来复去地看菜单;摆弄刀叉,看着指甲好象头一回看见它们。免不了目光相遇时,立即转移视线,注视窗外沿途景色。我们既应避免盯着看,也要避免显出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样子

17、“要看他们一会儿表示看见了,随后立刻把目光移开。注视对方的不同情况决定于相遇的场所。如果在街上相遇,可以看着迎面走来的人。直到相距8英尺远时再移开视线走过去。但在到达此距离之前,双方都用眼睛暗示一下自己要往哪边走,打算往哪边走就往哪边看一眼。然后,双方侧身略变方向,即可错开,顺利通过。根据美国习惯,同相识的人谈话时,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都应注视对方。任何一方不看对方,都可以表示某种意味。如;害怕对方,轻视对方,心神不定,感到内疚,漠不关心。甚至在对公众讲话时也要时时直视听众,和许多人的目光接触。如果演说的人埋头看讲稿,照本宣科(许多中国人往往是这样的),而不抬头看看听众,对听众“说话”,人们就会

18、认为他对听众冷漠,不尊敬别人。在谈话的时候,听的人一般要注视着说话的人的眼睛或脸,表示自己在听。如果对方说的话比较长,听的人要不时发出“嗯”、“啊”的声音,或者点头表示自己在注意地听着。如果同意所说的观点,可以点头或微笑。如果不同意或者有所保留,可以侧一下头、抬一下眉毛或露出疑问的神情。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即使用欣赏的目光看人-如对方长得漂亮-也会使人发怒。许多外国人到其他国去旅行,因当地人盯着他们看而恼火、很别扭,认为那里的人“无礼”而感到气愤,殊不知在该国是常事,看的人不过是好奇而已。许多在华的讲英语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一位美国青年妇女,因为常常有人盯着她

19、看而决定回国。她很喜欢在北京教书,对中国和中国人都有深厚的感情,但她实在忍受不了到处被围观的无礼场面。的确,她身材很高大,容易引起过路人的好奇心。但这并不能成为无礼围观的理由。她离开中国时恋恋不舍,但还是提前回国了。可见围观能引起多么强烈的反感。“眉目”是否只传“爱情”?“眉目传情”(或“目语”)是青年或成年男女之间传递感情最常用的古老的方法之在美国尤其讲究。有人对此作过详细研究:人们对异性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示鼓励或拒绝,怎样表示赞成或不满,怎样表示爱慕或厌恶。然而,在美国也有许多差别。男人用眼睛的方式就和妇女不一样。不同年龄、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人在这一方面都有差

20、别。不同种族的人也有差别。不敢直视对方眼睛是否表示心虚?在一些国家里,人们认为能直视对方的眼睛是很重要的。在一部关于列宁的著名电影里有这样一幕:有一个肃反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叛变了,肃反委员会主席捷尔任斯基得知情况询问他时,此人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根据这一点捷尔任斯基认为证实了他有罪。许多美国人也同样重视目光接触的作用,但并不是美国的所有民族都这样。有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十来岁的波多黎各姑娘在纽约一所中学里读书。有一天。校长怀疑她和另外几个姑娘吸烟,就把她们叫去,尽管这个姑娘一向表现不错,也没有做错什么事的证据,但校长还是认为她作贼心虚,勒令停学。他在报告中写道:“她躲躲闪闪,很可疑。她不敢正视我的

21、眼睛,她不愿冒着我。”校长查问时,她的确一直注视着地板,没有着校长的眼睛。而英美人有“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这样一句格言。碰巧有一位出生于拉丁美洲家庭的教师,对波多黎各文化有所了解,他同这个姑娘的家长谈话后对校长解释说:就波多黎各的习惯而言,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这种行为“是尊敬和听话的表现。”幸而校长接受了这个解释,承认了错误,妥善处理了这件事。对这种目光视向不同的含义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使他记住各民族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 目语的规定很多,也很复杂。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见一斑,这里就不再细谈了。(四)不同文化对于笑有不同解释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不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

22、意、高兴、愉快,但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下面谈到了某些行为在不同文化交际中间造成的误会: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笑与美国的笑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一个美国人存放自行车时,一不小心自行车倒了,他会因为自己动作不麻利而感到困窘。这时如果旁边的中国人笑起来,他会觉得受到耻笑,非常生气。又如,在餐厅里,一个外国人偶然摔了一个碟子,他本来就感到很窘,而在场的中国人发出笑声,使他更加觉得不是滋味,又生气,又反感。当然,中国人的这种笑,不论是对本国人还是对外国人,并非是嘲笑当事人,也不是幸灾乐祸。这种笑有很多意思。可以表示:“别当一回事儿”,“一笑了之”,“没关系”,“我们也常干这种事”等

23、。不过,对于不了解这些意思的人,这样一笑会使他们感到不愉诀,而且会对发笑的人产生反感。(五)手势不同,含义不同手势是个很难办的事。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进行战争的首相温斯顿邱吉尔曾作了一个手势,当时引起了轰动。他出席一个场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会,他一露面,群众对他鼓掌欢呼。邱吉尔做了一个表示 victory(胜利)的 V形手势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做这个手势时,手心要对着观众。不知邱吉尔是不知道还是一时失误,把手背对着观众了。群众当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发愣,有人忍不往哈哈大笑。这位首相所做的手势表

24、示的是别的意思。那不是表示“胜利”的 V形,而是一个下流的动作。另一个例子同尼基塔赫鲁晓夫有关。他是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的苏联领导人。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的言论和举止引起一些争议。引起争议的手势之一是,他紧握双手,举过头顶,在空中摇晃。他的意思显然是表示问候,表示友谊。但是,在场的人和电视观众对此并不欣赏。美国人很熟悉这个动作这是拳击手击败对手后表示胜利的姿势。在此之前,赫鲁晓夫曾说过要埋葬美国资本主义的话,许多美国人认为,这种手势表示他好象已经取得胜利,洋洋得意。难怪许多人感到不快。下面解释一下最常见的一个动作-举手-来探究一下文化差异。在许多国家,手的一大作用就是充当“隐形的标点符号”

25、,在谈话中起到谈话者角色转换的作用。最先使用“举手”这一动作的是意大利人和法国人。这两个国家的人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在谈话中双手使用频率最高的“手语者”。不过,这样的情况在英国却少之又少,因为英国人认为说话时手部动作过多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只有那些缺乏教养的人才会这么做。在意大利人看来,决定发言的先后顺序实在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想发言的人只要举起手,就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而其他人见状,就会放下双手或将双手背在身后,安静地聆听。所以,如果你想对意大利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直接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举起你的手。当然,你完全可以凝视着对方,直接举手。不过,假如你发现对方有想发言的倾向而你此时又不

26、想交出发言权,那么,有一个小窍门可以巧妙地帮助你成功地阻止对方开口:轻轻抓住他的手臂,从而使他无法举手发言。许多人都认为,意大利人在说话的时候,之所以会频频与对方发生肢体接触,完全是因为其生性热情友好所致。可是,事实上,意大利人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限制对方的手部活动,从而使自己能够畅所欲言。四、各种文化肢体语言越来越美国化由于美国电视和电影的广泛传播,北美的肢体语言正逐渐成为各个国家,不同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的共同语言。就拿英国人竖起两根手指的手势来说吧,六旬的澳大利亚老人们都会把它当成是一种侮辱。而在澳大利亚青少年看来,这代表的不过是数字2,真正表示侮辱意味的是美国人常用的单独竖

27、起中指的手势。如今,不管其最初传统表意如何,大多数国家的人们都把拇指和食指连接而成的环状手势当做是“OK”意为“好的,没问题”的意思。现在,凡是看过美国电视节目的孩子都会将棒球帽反过来戴,并且无论他们是否懂得西班牙语,都会大叫道“Hasta la vista, baby”(再见了,宝贝!)。此外,由于早前北美人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他们担心使用“toilet”一词会暴露自己的文化素质的不足,所以就干脆尽量避免用它。久而久之,这一语言习惯便延伸到了其他英语国家,从而使得“toilet”一词正在慢慢地从英语中消失,取而代之以其他词语。在讯问他人厕所在哪里时,美国人常常会用“bathroom”(浴室

28、)来代替,而这一单词在欧洲通常指的是装有浴缸的浴室。此外,美国人还会用“rest room”(休息室)来代替原本的“toilet”,不过,其结果往往是被带到一间设有长椅、供人放松的房间里。在英格兰,“powder room”(化妆室/卫生间)通常设有一面镜子和一个盥洗池,幼儿园里的卫生间则会标以“little girls room”(小女孩的房间)。而在欧洲的高速公路上,“comfort stations”就是公共卫生间的标志。如果一位来自北美的人对你说他想“wash up”(洗餐具),那么你将他带进厨房,给他一块洗碗布,让他洗盘子一定会是万分明智的行为。各国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特别是肢

29、体语言的差异更加引起人们重视。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交际的差异,更要重视肢体语言的差异。学习肢体语言的差异从而使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好得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利于人们更好的交流。美国电视、电影的广泛传播使得各国肢体语言中的文化差异正在逐渐变小,但我们更要积极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倡导世界文化多样化,促进各种文化繁荣发展。参考文献:(1)罗杰阿克斯特尔的身势语:可行与禁忌的身体语言(Gestwres:Dos and Taboos of Body Language Around the world, John Wiley&Sons 出版)(2)身体语言密码(英)亚伦皮斯芭芭拉皮斯著中国城市出版社(3)朱利叶斯法斯特的肢体语言1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