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与《李自成宁武关之古战场考察报告》一文的商榷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1838659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doc】与《李自成宁武关之古战场考察报告》一文的商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oc】与《李自成宁武关之古战场考察报告》一文的商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oc】与《李自成宁武关之古战场考察报告》一文的商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doc】与《李自成宁武关之古战场考察报告》一文的商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与《李自成宁武关之古战场考察报告》一文的商榷(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与李自成宁武关之古战场考察报告一文的商榷2009年1O月总第24卷第lO期社科纵横S0IALSCIENCESREVIEWOct,2009V0L.24NO.10与李白成宁武关之古战场考察报告一文的商榷董常保白瑞萍(阿坝师专中文系四川郫县6l1741)【内容摘要1靳生禾和谢鸿喜二位教授题为李自成宁武关之古战场考察报告的文章,虽然经过实地和文献考察,但其中仍有不少谬误,遗漏等值得商榷之处.根据宁武旧志等文献史料,对周遇吉的遇害,地名的方位确定,农民军的火炮阵地位置等做了修正,并对二位先生缺乏的火炮火器资料做了详细补充.【关键词】武关周遇吉谬误商榷补遗中图分类号:K248.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0079106(2009)10012603靳生禾和谢鸿喜二位教授在晋阳学刊2007年第1期发表了题为李自成宁武关之古战场考察报告的文章,通过广考文献和实地考察,对明亡前最大最惨烈最关键的宁武关殊死战进行了煳实考论,此举对史学界重新评价和复原明末宁武关之战都有不可或缺的学术价值.但二位教授在文中的观点稍有暇疵和论述材料征引略有欠缺,故笔者依据现藏于国家罔书馆的康熙年间王镐手抄孤本宁武守御所志书,乾隆版宁武府志和三关志?宁武地理总考等地方古籍文献,结合自己几年来整瑚,对二位教授文中的观点和所引史料有如下几点商榷:一,周遇吉并非巷战被执而亡文中提到周遇吉遇难的过程:城破后,用遇吉为不失其忠君爱国

3、晚节,眼见佐僚,牙兵战殁,乃赤缚上阵,躬自巷战,徒步跳荡,坚持拼杀,以至身被矢如猬,直至战死.ilI51)此观点虽来自明史和宁武府志,但有误.在明史和宁武腑志中均持周遇吉是巷战被执而被射死的观点.在明史?周遇吉传载: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蜩,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认为周遇吉是在巷战中被农民军所执,大骂不屈而亡.此外,在乾隆十五年刊刻的宁武府志也持同样看法.宁武府志?名宦周遇吉条中载:遇吉巷战,玛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蜩,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手,丛射杀之,复脔其肉.pII宁武府志-艺文忐中五寨知县秦雄褒周总戎守宁武关事

4、略载:城陷,官军溃,遇吉孓身独战,徒手格杀数十人,身亦重被十余创,遍体血流,遂为所缚.f目前史学界的学者一股以明史为依据,并参照宁武府志对之的记载,形成了周遄吉是巷战被执的观点,几乎成定论.笔者参考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康熙年间手抄孤本宁武守御所志书和爝火录所载史实,认为明史和宁武府志的记载与真实历史不符.其一,时任山西太原府中路管粮同知刘玉瓒撰写的总镇周公墓表,碑文首先载:十有五年,余叨尘郡,亟来守兹土,过公之墓而拜焉.问公遗事,而故老犹有能言之者.41ff991作者明确指出此碑文的具体写作时间,且为广访本地故老所得,而这些故老便是经历宁武关大战后的幸存者,故碑文记载最为可信.其二,总镇周公墓表

5、指出周遇吉是缒城谈判,不屈而亡.公缒城出,自成犹立起礼公,公骂贼,不屈乃遇害.)在宁武守御所志书?名宦也持相同观点,其载:周遇吉,辽东人,以战功升任太子太保,镇守宁武总兵官,闯逆薄宁,丹忠力竭,挺身下城骂贼,不屈遂磔焉.p伸另外在爝火录卷七对此事也载:遇吉缒城下,大呼:我周都督也.自成起,揖日:大同,宣府,愿以累公.遇吉大骂,自成胁以刃,大骂益厉.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琪三,总镇周公墓表叙述了周遇吉缒城谈判遇难的仁爱义举,缒城,语贼以誓守斩贼头,皆将令,无与民,贼歆以官爵,胁以刀刃,骂不绝口.【P在宁武守御所志?艺文志中何之润的七言谒载:不缒城出势终破,独保民生义始安.41P诗中指出

6、周遇吉缒城目的,是牺牲一己来避免民众惨遭涂炭.诗后序则对周遇吉保全民众的义举作了极高的评价,是故,宁磔一身,保全万姓,此公志皎如日月也o所以,周遇吉并非如作者所谓奋力巷战而死,也非明史和宁武府志所载巷战被执而被射死,而是心怀爱民之心,为了保全百姓缒城谈判被执,大骂不屈而亡.二,方位立足点混乱文中提出其城内最南端的横向大街名西市街,最北端的横向大街名东市街,城西的关(村)称北关,城北的作者简介:董常保,阿坝师专中文系驯教授,从事古代文学及文化的教学和研究.l26关却名东关,城南的关却叫西关,恢河东岸的村子则呼为河南村,以及认为宁文堡在今关城南至多不过是南而略偏西.并且批评顾祖禹平生未曾来过西,其

7、所本当来自前人文献,说明前此已然.怍者对西关,北关,东关,河南村和宁文堡的方位确定有误,也不知确定方位的立足点为何?对地名方位的判定,首先要判定城池方位,其次是本地人的约定俗成,最后是立足点的选取.作者在前两点的考察是正确的,宁武关的方位判定即关城定俗成的.但在确定地名的立足点不明,甚至随意而为,此为其谬.根据宁武府志中的宁武府城图及相关史料记载和采访当地老者所得,不但此四处地名,而且宁武城内所有地名的命名,都是以关城中心的鼓楼为立足点.所以以宁武关的鼓楼为为立足点,那么,北关不在城西,:iE关之称是据北门而俗称,位于城正西部.西关不在城南,而在城西南,东关也不在城北,而在城东北;河南村不在恢

8、河东岸,而在东南岸.同样,宁文堡不在关城南,恰好在关城正西.三关志?宁武地理总考载:正德甲戌,右都御史文登丛公奉敕来总制边务.至宁武,周览河山险阻,城隍修废,驻西廓之山,俯视城内,东望旧城.(61e7oi明言驻西廓之L【r,建成的宁文堡东望旧城,则宁文堡位于关城之西.再据宁武府志卷三城池载:宁文堡,在城西一里山上,明正德十年张凤孤筑,万(历)中郭光复砌石.则明确指出宁文堡在城西山上,并距离关城一里.结合宁武府志府城图宁文堡的方位,笔者在当地老者的指引下实地考察了宁文堡现存遗迹,宁文堡位于关城外的西关,其堡座落方向和关城同向,即面东南而背西北,堡东北为悬崖,悬崖下为北门,宁文堡与西关城墙相连,其

9、中约三分之二位于西关城墙外,三分之一在西关城墙内,此堡在解放初期尚存堡城楼及匾额宁文堡三字,后因农田水利建设而拆毁,直到现在,当地人仍然称位于宁文堡脚下之地为堡子脚地.三,宁武关并非由宁文堡扩建而成文中认为宁武关城自创筑宁武关,至成化二年(1466)正式设立宁武关建制,于宁文堡旧址向北,东,西三面拓展为周四里城制;至弘治十一年(1498)再次拓展为周七里一百二十步之城.【IJ)此说更谬.宁武关城开始修建于成化三年,完工于成化四年.在宁武府志卷三城池载:筑于成化二年(1466年),初为关城.乃以是年丁亥三月始事,明年四月城讫31一2/.据宁武府志?艺文志中徐绶的新置宁武关记载:乃于成化丁亥(14

10、67年)三月始事,伐石于山,采木于林,陶甓作冶,而工徒则取兵民之当调戍者,明年告成.3W344)而宁文堡的修建始于正德甲戌(1514年),完工于次年.据据宁武府志卷三城池载:宁文堡,在城西一里山上,明正德十年张凤舡筑,万(历)中郭光复砌石.再据三关志?宁武地理总考载:正德甲戌,右都御史文登丛公奉敕来总制边务.至宁武,周览河山险阻,城隍修废,驻西廓之山,俯视城内,顾张君(张风)日:贼若据此,乘高下射,则城不可守矣.其图之君乃请于巡抚都宪卢龙王公,随山筑城,因涧为地,名之日宁文堡,以酬施教至志.东望旧城,巍然对之于二山之上,如左右手.6W/o)明确指出修堡的原因和参与者,并且解释堡明的来由和寓意.

11、从宁武关和宁文堡修筑时间看,宁武关修建于成化四年,宁文堡修建于正德十年,是先修宁武关,后修宁文堡,二者相距近六十年.从修建宁文堡的意义看,宁文堡是为了保卫宁武关,即贼若据此,乘高下射,则城不可守矣.其军事价值在于和宁武关成犄角之势.二位先生认为先建宁文堡,后修宁武关,而且是以宁文堡旧址为中心,向北,东,西三面拓展之说完全是子虚乌有.四,农民军火炮阵地不在今宁武火车站外高坡和半沟高地东北端文中提出农民军火炮阵地有二,一是关城东北恢河东岸当今宁武火车站外侧有一略呈高阜状的黄土高坡.二是关城东面恢河东岸半沟(一作畔沟)村西一带.而且从距离着眼,认为非当今宁武火车站外高坡和半沟高地东北端莫属.l】P3

12、此当为二位先生在确定农民军火炮阵地位置的时候,忽略了宁武关的天堑恢河,战役发生的时间,火炮的射程,城墙的走向和史籍的记载,故得出错误的判定.首先,从恢河天堑来说,文中所言农民军火炮阵地与宁武关城有天堑恢河相隔,而农民军的进军路线是从阳方口出发,沿今石湖河村,马家湾村和大河堡村抵达宁武东关,如果把火炮等辎重运送到预定火炮阵地,其间必定跨越天堑恢河.而此战役开始于农历二月十八,结束于二月二十二日,不到五天时间.根据当地气候,二月时节正是河水解冻,河面宽阔,如果仅用人力将笨重的大炮运过初春解冻的恢河,其难度可想而知,故此举当不大可能.其次,据刘鸿亮考证,当时火炮的有效射程为一华里左右,最大射程在三华

13、里之内171P19i).如果按照文中所言,火车站和半沟为农民军火炮阵地,此阵地距离南城墙约1000米,距离东门约I100米.那么,按照当时火炮的射程,已经超出当时火炮的有效射程,虽对东门或东门的南城墙有破坏,但都很难达到最佳效果.再次,史书所载是先轰塌东门,进而占领宁武关.所以要确定农民军的火炮阵地的确切位置,必须现了解宁武东关,东门的具体布局.据宁武府志卷三城池载:东门日仁胜东关门日久安,其南出者日解愠,下有堑3).再据宁武守御所志书?城池载:东门日仁胜,楼扁迎恩惟东门有瓮城,门日久安门,东北门日拱宸门,南巷门日鲜愠门.南北水门各二,北水门二,塌毁无存,东北小水洞各一.I4103)二者对比,

14、可知宁武府志东关即宁武守御所志书的东门瓮城,南巷门在今南巷街附近,东门在今长城商店靠外不远处,东关城门在今城关粮站东侧.其中,东关城门面朝大河堡,为东北方向,南巷门正对半沟方向,火车站正好在其正东.若真如文中所言农民军的火炮阵地,只能攻破东关的南巷门,于东门损毁不大,这也与史书所记载的东门不符.最后,而宁武关城墙沿恢河城墙为西关,南门和东关城墙连为一体,其大体走向和今县城凤凰大街一致,位于大街里面约五十米内.东门位于今长城商店附近,即南城墙的西】27北部,二者相距有百米之遥.故文中的结论与事实不符合.所以,笔者根据调查和查找资料大胆推测,农民军攻打宁武关的火炮阵地大概位置呵分为初期和中期,初期

15、火炮阵地当在东关门外的大河堡村附近,当东关被攻破之后,火炮阵地随即移到东关内,然后击毁东门城楼及城墙,最终攻占宁武关.五,其他考察错误其一,文中提到:四门以北门保存最为完整,门洞高6米,宽4米,进深l9.8米,门顶残高13米,夯层15厘米.I?此说有误.宁武关城门主要有六座,即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东关城门和西关城门.以上城门现均以毁坏不存,其中东门,南门和东关城门于解放初期拆毁,北门和西关城门在上世纪7O年代初在修建宁岢铁路时压人路基之中,西门在上世纪70年代拆毁瓮城,后于80年代中期拆毁西门.二位先生所言北门,笔者生于斯,长于斯,也只能从老者口中得知,不知二位先生如此准确的数据从何得来?

16、其二,文中提到:关城外东北隅,西北隅各有一烽火台,系黄土夯筑而成,残墩高6米,夯层l5厘米.UiJ3a)此说有误.此处所言烽火台属于张冠李戴,实际是护关东梁墩和护关西梁墩的误称.jF如宁武守御所志书-墩堠载:护关东粱墩,在东关北土岗,高连女墙三艾三尺,周围二十二丈,俱砖包券,有洞口,上建砖楼一座,亦经震塌.护关西梁墩,在关北土岗,高连女墙三丈四尺,周围二十二丈,俱砖包,上建砖楼一座,亦经震塌.I4l再者,烽火台和墩台同为军事设施,但作用不同.烽火台是传警,墩台是守护城池.如宁武守御所志书?武备引总督余子俊言:御边设备,莫如多建墩台,烽堠.每城二里须墩一座,以十人守之,墩设二悬楼,以施炮石.非但

17、嘹望,得真炮石亦可四击.mn为了保护宁武关城的北部城墙安全,明代官员在宁武关北部修建了护城墩,护关东梁墩和护关西梁墩,三墩基本与北城墙平行,共同扞卫宁武关.其三,文中提到:周遇吉墓并周遇吉殉葬处碑,即皆在宁武东门外里许恢河之滨.【ll此说值得商榷.笔者2008年夏天应邀与宁武县文物馆对本县碑文进行调查,并结合现存所有宁武旧志文献,收集了所有关于周遇吉的碑文,开列如下:总兵周公墓表,新建忠武宫保周公祠墓志,忠武周公祠置田碑记,吊周总兵,周遇吉夫人合门忠烈碑,明三关总兵太保周忠武公墓碑,修忠武公墓记,忠武公墓,周将军墓表,忠武周公崇祀记,周忠武公庙碑,渴周忠武墓,周忠武公灵异记.在现存有关周遇吉的

18、碑文中,没有找到文中所谓周遇青殉葬处碑,不知作者从何得到?六,宁武关火力配备的补遗文中提到双方的火力的大体配备,明军有佛郎机,十眼l28铜炮,红夷炮等,农民军辄为缴获此类火炮.可见双方火力大体相当.虽然文中提及双方大致的火炮武器,但仍对当时战争火力部署还缺乏详细的第一手资料.据宁武守御所志书?军器载:神机库一座,是在贮库硝,磺,火药,黑铅,稳口,群子等项,东门城头贮放炮位:大将军九位,二将军十五位,三将军一位,大威远炮二十位,生铁稳口二十五个,生铁群子一千二百八十五颗,涌珠炮四位,镇门生铁炮五位.南门城头贮放炮位:威远炮四十三位,涌珠炮四位,小生铁炮二位,生铁大小稳口八十四颗,炸炮八十六个,小

19、生铁群子五千颗,镇门生铁炮六位.西门城头贮放炮位:三威远炮二十八位,四威远炮十二位,生铁稳口四十六颗,生铁小群子一千六百一十颗,涌珠炮四位,镇门生铁炮六位.西稍门城头贮放:生铁大小稳口二十四颗,生铁群子二百一十颗.北门城头贮放炮位:威远炮四十位,生铁小群子二千七百三十五颗,镇门生铁炮六位,营中绿大旗十一杆,绿什长旗五十五杆.瑚再有宁武府志卷五武备中载到:其火器之属,则熟铁盏口将军八百三十二,盏口炮一千二百六十五,生铁将军八,盏口炮五十,生铁大捌子将军六十八,铜盏口炮百;大,小佛郎机二百七十,手把单佛郎机连二,佛朗机连三,佛朗机合八百五十七.三虎铳二百五十,连珠炮三千六百,毒火飞炮十万三千八百二

20、十三,生铁子母炮九,神炮三,大炮二,燕尾连珠炮十,铜铳八百三十七,神枪二十四,生铁大小炮六百二十五,铁铳八百三十,碗口炮百,蒺藜炮四万,三股铳二千一百,他若大小火箭,大小马子及起火诸物,以枝杆计者,率十五六万尚不与焉.明代中期款贡之后,边患少息,战火罕见,由是兵卒略从省汰,然大制尚仍其旧.口IP一据史料所载,宁武府志所列各种火炮火器数量远远超过宁武守御所志书中的,这是由于宁武府志对明代宁武关火炮等的记载来源于如三关志等明代史籍,而宁武守御所志书则是对当时宁武守御所现存火炮火器的如实统计.那么,在周遇吉和农民军的激战中,明军的火炮火器当比宁武守御所志书多,而比宁武府志所载少.再加上农民军的火炮火器,双方激战的程度难以想象.所以补遗以上二则史料,不但可以弥补文中所述火器的不足,而且还能为学者提供较为完整的有关宁武关火器的原始资料.参考文献:1靳禾生,谢鸿喜.李自成宁武关之古战场考察报告太原:晋阳学刊J2007.1.2明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4.3董常保.宁武府志注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4清王镐.宁武守御所志书z.康熙年间手抄本.5清李天根rI爝火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6明廖希颜三关志z.明嘉靖刻本.7刘鸿亮.关于1617世纪中国佛郎机火炮的射程问题J.社会科学.2006.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