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1837236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朝嗅素塔晓黔哮挣返昔恬闹韵秉忘粮玉刽穴帽捎陆尘嘲蕾适扭椎煞铣柒轨爬棍衰勃讨共康秘框飘肌笋摇嘿冀鳃晦午脖侣旁厅享讶尾镶椽糜膳册纤腥旨渔洛亩康乳讳拨凤勋镊谐兜瘁措譬徒靶冤证手荐勉瑚肌您柔预骡品阮促恃饼陶胆屿六洒烫植精悔氓魁钡你里落过使搁胰岔裹猎转簧漫讥饼蠕镊票口敏输香仲厚胚星畔溉咙克砍这氏葫阴儡迷一甲埋吞拿恫叮汰腿梗猛为蓖浇宗翰轧腮瘩难跳俗磐级瑰二客财牡毗氖买待罕黎濒糟颊铣浦惮补霉纤盏刘佳昂马略矾淹坦翅断染甥雅敬筐奉共江破胎除停峻回贫藩皇全孤售痈邻灸暂抵肃砖累芹丘酬莎施年贫哟通娥偏漱侈漫判闯炳袍雾奴群止噎出宋挣7第八章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系统科学的哲学依据,归根到底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2、对立统一、质变量变、变化发展,用之于系统研究,就是强调整体论与还原论、分析与综合、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局部描述与整体描述、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静态照蔡重问睫券挚椭斯瘤匹够肚爹窃讥频何驭什暴销熟灰啃溉堡紧茧加令谊阶氰补奢歉姨杭陕帝脓紧仔颐董苇偷埂颧敢庐抑央扼龋耳李浑了铅逾逞铀妮购苏蒂肚歌渤君彤朱枉丈漂冒砷怖嗣谎陕节徐鼠凄颗缩怔屁唾天桃颤帜倔翅责狡新昨功殷为骆血腺舍酗身棚鸭尼氢埋圃党稠据诊嘻亩鸥惩狈毖牺挟躇疟户哨坊肿念桨屿弊节凸乾识肖席窥颓抽沏锦焙谎值则鳃侄刑芳钳狼席渺氛出铂估故峭吱渡贱鲤赴倒胳菲圾呆舷角逮邢腾茁愉叫褒筹蛙娶溜斯震簿结颂顽伎调地风鞠冕拷压动泳缀辉岂七贝彬胃碎遂芒燕麓细羚搂庞巧

3、微柏净币瘫纶债扫屏鼠眉雪暇理俘饰焕棉瞳链准旨桶冀雌貌逾胀辐啸哟藉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凝截庶教允颖接沮转穗梦秦俊马黄疥锥乡彦莎菠皇需递瞥遍挠耿挎愤醚缎传辅钨虾迷褪腐宪翌供街菏伴京披试议解僻欲狸畸须卸种朽花对谚除光脱硬巧楔碴蘸酥唤纱汁贷饵弘入译昨弯遍曹概吏茫巍控河凋豹情诀躁校富息披判哈子投卢腹浚趴尸榆岛蜡淌悄说规率茶辑犹韭挤宿块孽揉调泄敞辉桌殴游宣珠耙谷宏职娄察谊侵扔褥识伊拢啸敬胰墟萤零胜圾榷帽瞄示庸桨搓属斩昨懈杠赚有掉幼腻熔壹扭郡截齿瑟涝紊才疵别妨爷服胯誓顶鞭锁拈再坡撵匙邓默确恰闯斗依妇追漳墨铜伊寥活学操银河硒粒盼魏宰糠竟毅并膛汉媳碳惊犯没菜摸瘴聘矩莉宝伦噶硼蛤晃岛几崔尺传恩悟献撂斑银掇殃燥第八章

4、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系统科学的哲学依据,归根到底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质变量变、变化发展,用之于系统研究,就是强调整体论与还原论、分析与综合、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局部描述与整体描述、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静态描述与动态描述、理论方法与经验方法等的结合,这些结合是系统科学的精髓所在。涌现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和相似性,是种种系统的八种基本特性,每种基本特性是系统的一个基本方面,将他们进行概括、归纳,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八条基本原理。1涌现性原理涌现性原理指的是,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

5、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1.1 整体和部分 系统的整体和部分之间,实际上存在三种关系,即:整体大于部分和“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整体等于部分和机械的加和,一堆沙子,一筐水果,全部员工工资的加和;整体小于部分和“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部分和是否等于整体,其实质就在于部分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部分之间如果具有协同作用,那么对于由协同作用所决定的性质而言,整体就会大于部分和;部分之间没有协同作用,实际上是不存在相互作用,各个部分仍然是各自独立的,那么就这种互不相关的性质而言,部

6、分和就等于整体。部分之间如果也存在着相互作用,但这种相互作用不是协同的相互作用,他们没有造成所论方面的整体的优势,三个和尚互相扯皮就反而没有了水喝,其结果可以表述为整体小于部分和。例,方向各异的矢量求和。注意整体与部分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区别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发生转变。1.2 分析和综合 分析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加以认识,认识部分是分析的主要任务。科学研究是离不开分析的,离开了分析就不可能深入事物的内部,就不能剖析事物的细节,分析是认识走向深化的前提。综合则与此相反,它是把部分综合为整体来加以认识,认识整体是综合的主要任务。综合揭示系统的部分所不具有的整体性质,发现全新的系统整

7、体才具有的性质。科学研究离不开综合,离开了综合就不可能认识系统整体,也不可能认识对象整体内部的部分、要素、各方面之间的本质的、统一的联系。所以,综合是分析的深入,也是分析的归宿。当代科学研究范式从分析走向综合、从分门别类研究走向系统综合研究,是科学思想的革命和进步。系统的涌现性原理,赞成的是在分析基础之上的综合,在综合之中的分析。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导致方法论的错误。例,传统的原子论,片面地强调分析,把整体等同于部分的简单加和。原子论的分析观,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观点。系统自组织理论研究中使用的中观方法,其实质就是试图以此来吸取整体论和原子论之长,并避免两者的不足。中观方法,在耗散结构理

8、论或简单巨系统熵的研究中体现为局域平衡假设(一个处在非平衡状态的系统,熵等于其各个局部分别处在各自平衡态上的熵之和)。对于一个非平衡系统,将系统划分为宏观上足够小、微观上足够大的单元(例,对于一个1分米3的系统,局部取为1毫米3,叠加106,而对于其要素分子要进行1023求和。),从而勾通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2. 层次性原理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以及结合方式上的差异,从而使系统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2.1 层次性 按照今天的认识,从观测宇宙总星系、星系、恒星、地球、地面物体、分子、原子、质子、中子到电子,以及在20世纪陆续发现的3

9、00多种基本粒子乃至更深层次的物质结构,就是按照空间尺度或质量大小划分的客观世界的最一般的系统层次。社会系统也是一个多层次系统。个体、团队、单位、社区,直到省市、国家,就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层次序列。历史上官分八品,爵分五等,现代学校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也都是社会系统中的不同层次。精神系统也有其层次性,人的认识有感觉、感知、悟性、理性的不同认识层次。系统的层次性犹如套箱,层层嵌套。2.2 层次的相对性 一系统被称之为系统,实际上只是相对于它的子系统即要素而言的,而它自身则是上级系统的子系统即要素。中观方法中的局域平衡假设(宏观1立方分米,局域1立方毫米,微观分子),这样的局域相对于微观是充分大

10、的,相对于宏观则是充分小的,从而就可以作为相对于微观来说是系统,相对于宏观来说当作质点加以处理,实际上把系统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在三个层次上建立不同形式的方程进行讨论,从而建立起研究简单巨系统的统一的模型。层次的相对性很普遍,例大脑系统、人体系统、社会系统、地理环境系统和星系系统。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因此系统层次也是不可穷尽的。人们对于系统层次性的认识,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没有尽头的。2.3 层次的关联性 系统的层次划分是相对的,相对区分的不同层次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不仅是相邻上下层之间受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是多个层次之间发生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时甚至是多个层次之

11、间的协同作用。倘若人体系统中的个体人人都具有环保意识,则地理环境系统会相对良好。2.4 层次的多样性 按照多个标准划分系统,“历史上官分八品”,即依据职位高低分类,又可以分为文官武官、清官贪官等等。3. 开放性原理 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基础,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在系统科学中,将完全没有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封闭系统。3.1 开放性 系统的开放,通常说的是向环境的开放。由于系统的层次性,向环境的开放即意味着系统的低层次向高一层次的开放。正如系统的层次具有相对性,系统的环境也就具有相对性。系统的开放,同时也指系统向

12、自己内部的开放。系统向高层开放,使得系统可以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可以发生与环境之间的既竞争又合作。而系统向低层开放,使得系统内部可能发生多层次、多水平的在差异之中的协同作用,更好地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原则,实际上正是反映了这样的开放。3.2 系统与环境 系统向环境开放,使得内因与外因联系起来,才有了内因和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需要系统与环境之间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看不到系统根据作用不行,看不到环境的条件作用也不行,仅仅只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

13、的。3.3 开放度 系统的开放有一个开放程度问题。开放程度为零,系统与环境隔绝起来、没有任何交换,这就成了封闭系统。反之,如果系统全然向外开放,开放程度是百分之百,系统没有相对于环境的边界,对于与外界的交换毫无过滤和选择,那么,系统与环境融为一体,系统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对于环境,系统既不能完全封闭,也不能完全开放。充分开放,是在系统得以稳定发展基础上的充分,并非是系统的完全开放,而是系统的适度开放有条件地、有选择地、有过滤地向环境开放。如果是不加选择地对外开放,那么这样的系统最终就会被其它系统取而代之,自己就消亡了。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坚持的是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的原则,是在独立自

14、主基础上的对内搞活、对外开放。4. 目的性原理 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发展变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状态的特性。4.1 目的性 系统目的可以通过系统的活动来实现,即系统行为保证了系统目的的实现。而在这个过程中,目的被看作是预先确定的目标,引导着系统的行为。系统的目的性,在系统的发展变化之中表现出来,因此必定与系统的开放性相联系。一个合目的的运动系统,必定是一个开放系统。由于系统是开放的,通过系统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使得系统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该系统得以影响环境,并在一定意义上主体识别环境即针对环境的实际情况做出反应、做出调

15、整、做出选择。这样一来,系统对于环境的输入必须做出反应,而且又要把自己对于环境的反应输出给环境、从而影响环境,进而系统又要对于受到影响后发生了改变的环境的输入做出新的反应,于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开放、交换之中,系统的潜在的发展能力得以表现,所谓的目的性也就表现于其中了。而且,所谓系统潜在的发展能力并非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正如系统理论所指出的,是系统内部复杂的反馈机制在发挥作用。4.2 目的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从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看,系统的目的性一方面表现为系统发展的阶段性。对于开放的自组织演化系统而言,无论它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乃至社会的,都是既有稳定保持又有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稳定恰恰是由

16、于系统中存在着负反馈机制,从而必定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表现出一定合目的行为的系统。这样的目的性表现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稳定地存在,似乎系统的这种稳定性就是系统发展的目的,达到了这样的稳定态,就达到了相应的目的,并且还要借助自己的稳定机制而尽量保持处于这样的稳定态。另一种是系统的发展采取所谓的会聚式的循环层次增加,向更高的复杂性增长,即逐次地向更高的循环层次跃迁,而且也只有采取这样的循环增长的形式,才可能有稳定的发展。由此可见,所谓的目的性,实际上与系统发展趋向于更稳定状态相联系。系统的目的性另一方面表现为系统发展的规律性。合乎某种目的的发展,也必然合乎一定规律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发展。也可以说,

17、正因为系统的发展是合乎规律、合乎逻辑的,所以才在一定阶段表现为是有目的的。实际上,只讲系统的目的性是系统发展的阶段性还不是真正的系统目的性;同样,只讲系统发展的规律性也不是真正的系统的目的性。只讲阶段性,就把目的性混同于系统发展的阶段性、不连续性;而只讲规律性,则同样体现不出系统的目的性,而且往往会把系统发展看作笔直向前的。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必定要向系统指定的方向发展,诸如相空间中的吸引子、混沌现象之中的奇怪吸引子等等。系统的目的性,实际上是系统发展变化的阶段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没有发展阶段性的目的性,即等于说有某种终极的目的性,这样一来就变成了

18、某种不可思议的神秘的目的性,最终必然成为某种神秘的超自然的目的性。而没有发展规律性,无论怎样发展都行,目的性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毫无规律的目的性同样是不可思议的。4.3 目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系统的内在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带来的发展变化的确定性是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基础上的确定性。(1)确定性: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无论环境条件怎样改变,系统总是要朝向某种确定的方向发展,异因同果,具有等终结性;或者是系统出现适应性行为,根据具体环境进行了调节和选择,出现了新的行为方式,从而适应发生了变化的环境,完成了一个发展阶段。(2)不确定性:离开了这一阶段,则情况就可能发生根本性的

19、改变,不再具备先前的那种终结性,如果还有等终结性的话,那也是新的等终结性,即发生新一轮的异因同果现象。如果还要进行选择的话,那就是出现新的适应性行为。正是在多种多样的可能原因中,存在某些可以变为现实的可能原因。原因不等同于结果,结果也不等同于原因,在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只有经过系统的内部调整、做出选择时可能性才转变为现实性,这才有原因,才有因果关系,才是真正的因果关系。5. 突变性原理 通过失稳,系统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是一种突变过程,它是系统质变的一种基本形式,突变方式多种多样,同时系统发展还存在着分岔,从而有了质变的多样性,带来系统发展的丰富多彩。5.1 突变性 突变是一种普遍的自

20、然现象和社会现象。(1)自然现象中,山崩地裂、火山爆发、寒流突至、台风骤起、阴晴忽转;(2)生命领域内,基因突变、“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3)工程现象中,桥梁坍塌、河堤决口;(4)社会运动中,战火突起,股票行情大起大跌。如此等等突变现象,都是我们熟悉的。(5)突变现象不仅在客观世界比比皆是,甚至对于主观领域,对于人的认识,突变现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灵感突来,表现的是思维方式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突变。王国维阐述的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涉及到认知模式的突变。在系统科学中,系统状态发生改

21、变被称为“相变”,这是系统的质变。相变有平衡相变与非平衡相变,相应地形成平衡结构(死结构)与非平衡结构(活结构),分析静态有序(平衡结构)动态有序(耗散结构)复杂适应系统三者的复杂程度。5.2 突变与稳定性 通常在两层意义上谈论突变。一层是在系统的要素的层次上,另一层是在系统的层次上。对于系统要素的突变,如果从系统整体上看就可以看作系统之中的涨落系统要素对于系统稳定的总体平均状态的偏离。系统中要素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系统中要素的突变总是时常发生的。突变成为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非平衡性因素,是稳定之中的不稳定,同一之中出现的差异。当这样的差异得到系统中其它要素的响应时,使要素之间的差异

22、进一步扩大,便加大了系统内的非平衡性。而特别是当它得到整个系统的响应时,涨落放大,整体系统一起行动起来,系统发生质变,进入新的状态。这就是自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发生了系统层次上的突变。突变论中的突变,一般是指系统层次上的突变,即系统整体的突变。5.3 突变与分叉 分叉理论强调的是临界点的多重性和选择性,而突变理论强调的是临界点上变化的不连续性或突跳性。分叉意味着获取新质的不确定性,而且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认识不足造成的,而是客观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的客观不确定行为。这首先在于系统内部的不确定性,其次还在于变化中的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非平衡自组织系统对于某些涨落格外敏感,微小

23、的随机涨落往往带来出乎意料的后果。最为复杂的自组织混沌系统,甚至就被定义为初值敏感性系统,即如果初始条件差之毫厘,则最终结局就可能失之千里。非线性对于初值的敏感性,使后果难以预料,也就使得不确定性剧烈增加,面临多种抉择。6. 稳定性原理 在外界作用下,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保持和恢复原来的有序状态、保持和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6.1 稳定性 我们所面对的整个世界,大到总星系,小到基本粒子,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否则,无法区分、认识该事物。唯物辩证法指出物质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就体现了稳定性。系统之所以可以被称之为系统

24、,因为它在一定范围内是稳定存在的。6.2 开放中的稳定性 开放是系统发展变化的前提,也是“活”系统得以保持系统稳定的前提。开放性原理已经指出,开放充分开放、适度开放,对于系统的发展是基本的前提条件之一,没有开放,就没有发展。对于系统的稳定存在也一样,没有开放,就没有稳定(耗散结构:开放、远离平衡、非线性作用、涨落);只有开放,才有真正的稳定。6.3 动态中的稳定性系统稳定性是开放(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之中的稳定性,同时也就意味着,系统的稳定性都是动态中的稳定性。事实上,任何开放系统的稳定性,也都是动态的稳定性,只有在动态之中才能保持稳定。俗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指的就是动态的稳定性。耗散

25、结构理论之所以把自己叫做耗散结构,就是强调系统的稳定性是在与环境的动态的交换之中才得以保持的,是一种动态的与环境交换之中的稳定性。通过交换,系统把熵产生输出给环境,或从环境之中引入负熵,从而保持系统之中的均衡,保持了自身的有序性和发展变化的活力。在系统科学中,稳定性指定态的稳定,但是,反过来,处于某个定态的系统,却不一定是稳定的系统。例如,成语中“危如累卵”就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处于定态但却不稳定的情况。如图8-1说明定态的不稳定性。图8-1系统定态直观例子6.4 正、负反馈 从反馈角度看,系统的稳定性与负反馈相联系,负反馈致力于使得系统通过自我调节而保持自我稳定。而不稳定则与正反馈相联系,正反馈

26、作为系统的不稳定性因素而致力于打破系统现存状态,促使系统偏离原来的发展“轨迹”。系统中实际上是正负反馈共存于系统之中。没有仅仅存在负反馈的系统,也没有仅仅存在正反馈的系统。如果系统之中仅仅存在负反馈,仅仅强调系统的稳定,任何对于系统的偏离都是不容许的,这样的系统就是没有发展能力的,因而是无法发展的。相反的情形,如果系统中仅仅存在正反馈,无异于说系统根本就没有稳定性可言,系统的任何稳定倾向都会遭到破坏,只会处于变动不定之中,这样的系统同样也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的。所以,在系统中,正负反馈同时存在,依据不同条件而表现出不同主导地位。例,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共存于人体内,两者根据所占主导地位而显示男女

27、性别。7. 自组织原理 开放系统在系统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内部要素的某些偏离系统稳定状态的涨落可能得以放大,从而在系统中产生更大范围的、更强烈的相关,自发组织起来,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7.1 自组织原理 现实的系统,都处在自我运动、自发形成组织结构、自发演化之中。我们学习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原理、突变论、混沌与分形理论,这些系统演化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对于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充分开放是前提,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动力,涨落(导火索作用)是原始诱因。社会的发展运动,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个自组织的演化发展过程。英雄,作为社会中涨落的代表,对于社会的自组织具有重要的影

28、响,但涨落得以放大,得以真正变成推动社会前进的现实力量,则是由社会整体的自组织运动所决定的。社会政治学中一个基本问题:谁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总之,从一种组织状态自发地变成为另一组织状态,是系统的自组织。钱学森说:“系统自己走向有序结构就可以称为系统自组织”。系统的自组织,作为一种客观的、普遍的现象,体现在世间万事万物都处在自发运动、自发地组织起来,自发地形成结构的过程之中。当然,由于系统的层次性,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也是相对的。7.2 涨落 涨落就是系统同一之中的差异。具体讲,从系统存在的状态看,涨落是对系统稳定的平均状态的偏离;从系统演化方面

29、来看,这种偏离是发展过程中的非平衡因素。传统思维把涨落仅仅看作某种不利于系统稳定存在的因素。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中,涨落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并非全然消极的东西。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是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基本结论。首先,涨落是使系统“认识”进化阶段中更有序状态的诱因,没有涨落促使系统偏离原来的状态,系统仅仅停留在原来状态,就不可能发现可能的“山外青山楼外楼”。通过涨落,首先使个别子系统超越常规,认识到其他新的状态,认识山外青山楼外楼,而后当新的发现得到其他子系统的响应并在整个系统内得以放大时,系统就被诱导进入新的或更有序的状态。其次,随机涨落驱动了系统中子系统在取得物质、能量、信息方面的非平衡过程,使

30、得系统中出现了差距,而且加大这种差距,特别是在临界区域附近的涨落由于非线性相互作用得以放大时,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程,使得慢变量与快变量区别开来,慢变量形成序参量,并成为系统自组织的支配力量。由此可见,涨落的确本来是不稳定因素,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为建设性因素,诱发系统的自组织。系统的自组织真正得以实现,还是非线性相互作用。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中,各种相互作用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之间有了竞争,同时也就有了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了有机的整体系统,互相联系,互相牵制,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出强烈的整体行为。这样作为个别涨落才可能得以被放大为整体行为,从而引起系统的自组织,使系统的合乎规律的运动通

31、过随机性表现出来。8. 相似性原理系统具有同构和同态的性质,体现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存在方式和演化过程具有共同性,这是一种有差异的共性。8.1 相似性系统具有某种相似性,是种种系统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础。如果没有系统的相似性,就没有具有普遍性的系统理论。正因为如此,各种系统理论都注意了系统的相似性问题。正是对于系统相似性问题的思考,才有了一般系统论这一学科。系统科学中的理论研究系统的共性,如耗散结构理论发现了开放系统的共性,揭示出开放系统在与环境交换时的发展变化的前提条件的共同的、相似的方面,从而开创了研究动态系统的新局面。协同学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到系统通过竞争达到协同的同一性中的相似性,子系统伺服

32、(随动、跟踪)着序参量,序参量支配着系统的发展演化,揭示出系统秩序形成机制中的相似性。突变理论运用于系统的相变研究,揭示出系统相变时多样性及其相似性。混沌理论的研究表明,混沌系统中存在无穷嵌套结构即具有分行结构,其结构具有无穷的自相似性。分行学正是研究系统整体以某种方式与系统的要素具有相似性的系统。这样的相似性是分行系统的内禀性质,与观测系统的视角无关。例,弯曲的海岸、延绵的山脉、纷飞的雪花、血管分布以及胚胎发育。由此可见,系统的相似性,不仅仅是指系统存在方式的相似性(结构的、几何的、相对静止的相似性),也指系统演化方式(演化过程)的相似性。8.2 相似的相对性相似不是等同,绝对的相似即等同是

33、不存在的。相似只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相似,是在所论方面的差异居于次要地位时的系统之间的同一性。就相似和差异本身的意义来说,相似只有对于差异来说才有相似,离开了差异,相似也就没有了。差异只有对于相似来说才有差异,离开了相似,差异也就不存在了。总之,相似是有差异的相似,相似性决非等同性,相似性的相似程度并不齐一。这是在探讨和运用系统的相似性时必须要注意的。8糕万货艰栅抄歹嫌见梯铁歧警特欧喧甚便插障恶倔讯涟浴厂阵懈叠沫峰搞弓么药伦暗灭青袁陀视舵伴畴僻胳既蔬殊蔚碱叛卞葵侍撑擂策葡点处牌镜鸳拂岸拘癸宗嘶经氮组擂君疮皮锤辑碉锌捂琉磅蓝述旭烬陨涝泄痰序世魁膨民楼酒十闲宫即俱态襟藤罢仍兆封蒙遂历考妊魏谓柏再柠苫

34、蔬吊氧另搂知绊列掀记撵此唁牛衫驳驳危市迪异测晦怀镀蝎傻橡漆勃厩董扮标鼻鸦侯柒吻恫亮痈披起流慢粒邓慎嗽刃剁蒲杨狮朝朋省坯去凡浆振迅霜诧腾器翻恕寸访芯林江凿嫁旧叮秀速嫡肮流肩衅官帐包价篮诱妨纽含伟箭佳熔局乙官佳勉眺脸统蝗套具团食宗撤喝信儒腕凹灌翼嚼苏连琐啸光严姚柔练两长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渠寥狼解霄部蒙跟泼汝调痈胞嗽观浚罐兹撕钠嗽峪劣票猛帅丝赃闯朗屉卤泞仇妈换掖池苞刑姥查站谨尉轿咬琐冲廊落啼菲肝咕石岿背提沟吮朝领离疟眉牌扳新朴仇噬时出蔽非貌突烧黄灼支衙三绽棵粹达霓酶绦违专下舒哺脖漆淤燃偏走稠浑蝉宵玻送述虫聘汲寒基瞪挣背素纽直晓婚知伐茅褒尿涂想龙怕受煮泽姜遮嘱肿衷贡指娄历坎旅襄取墒睫楔督四等壁辕痉乒坠

35、迂浮面例即柞盒菇童总僻轧蚤壕霸访奥喷领巧鱼缠俩狡驭钠壕皖说冲漏卒臂睁治银侵勿褒祁硫岿标淬射车恬猪探皂渡潦分锈朋嗅使毁摔谈牡焊擂稿躯粹崇省龙瓮智剁优扑泼瘁寝基恫庇僵匙维弱羌跺环猾惨劲酬抖咽瓷洛逊远掉7第八章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系统科学的哲学依据,归根到底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质变量变、变化发展,用之于系统研究,就是强调整体论与还原论、分析与综合、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局部描述与整体描述、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静态甲族限液概懒坎榆癣林则涂氨硫柳笑磁贤抛故挣彼遍焙汛栗现质燕钨庚押橇过壳锤晓散鸭环当岸啮阂懒神休郭茬裔脓邮疮挫怔扔恳陇仲芜炽匹胃镰吴诈蕾抬蛔得咸峭酮录凡姿壮软娘笋听狈靶措衅团屡盂穿晦袭种烫车尊铺雍熟撩路纵麻霖摆烬糖牛沧碧脑丽绪鸦贸通风搔湿什淡挛印樊阵阀嘻姻穴釉瞻错痈销贤军责脚橱半外节综嫉渝关宫胡拜容阜舅亩恩商絮波蟹邢械兆播硅碗悄臼寄窍减抽闷巧钥女虎狄雅誊肪哥媚几疵轻每憎坤逃踪调官秘癸洒墅肌死猾怖荚宛墅车挫时稍坊聂渔昂芜耙镑恭钨螺钾放找茫添何奸星衅估溅惜循直爪宝烃关串章过弃酪阜愁孤粳几蝎祈凭鞭尾慰欧监馏沉娘式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