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灾难谣言研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1715624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媒体时代的灾难谣言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媒体时代的灾难谣言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媒体时代的灾难谣言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新媒体时代的灾难谣言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时代的灾难谣言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媒体时代的灾难谣言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灾难谣言产生缘由,论述了灾难谣言传播的几个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的控制防范对策。 关键词谣言灾难谣言新媒体时代传播特点 卡普费雷在谣言一书中认为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通过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虽然这样的传播效果与范围是有限的,但还是能传递信息,树立或毁坏名声。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同样没有消灭谣言,反而使谣言以更加专业化的方式进行传播。 近年来谣言借着互联、手机等新兴媒体快速扩散。其影响力不再像先前的口语传播会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传播速度更为迅速,传播路径也更为复杂。显然身

2、处新媒体时代的谣言比起前新媒体阶段的谣言来,危害更为严重,控制也更为困难。 一、灾难谣言的定义以及产生缘由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就开始系统研究谣言,对各种谣言及其对部队和国内民众士气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G.W.Allport和L.Postman认为,谣言是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在某些区域的人们之间以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但却缺乏相关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R.Knapp则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W.Peterson和N,Gist定义谣言是一种在人民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国内学

3、者胡钰则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上诉四种定义较为接近,都涉及到谣言与现实的事或人有关联,都是为了竭力使人信服。 灾难谣言作为谣言在灾难时期的一种形式,是针对灾民对于信息需求而产生的谣言,出现在地震、水旱等天灾人祸发生后的一段时期内。但它并未脱离谣言的基本特点,随着媒介技术的。新媒体时代的灾难谣言的传播方式除了以往人际口头传播外,更加依赖于互联网络、手机等方式,在各个方面上都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增强趋势。 美国社会心家G.W.Allport列出了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在这个公式中指出了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

4、性成正比关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当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卡普费雷指出,“谣言永恒的循环再现,证明它是一个深藏于集体意识中的解释系统,通过一个有利的时间而现实化的结果”。 面对灾难,民众个体往往会表现出无能为力,会缺乏安全感,人心思危。即使社会各类组织开始行动救援,但迫于共同体的共同权利意识,民众内心的困惑没有在短时间内消失。灾难谣言正是抓住能够满足民众对于了解不明朗的情况、信息缺乏的高度渴望而产生的,它也能够让在民众在谣言的传播过程中宣泄情感。 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滋生了大量灾难谣言,诸如“大地震的发生是因为触怒了神灵”等。尽管

5、这些谣言在事后都被证明是无稽之谈。但对当时唐山震区一带还是引起了恐慌。 二、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传播特点 1传播渠道多元化 当互联网、手机媒体尚未勃兴之际,灾难谣言的传播通常依靠人际传播。由于人际传播的特点,传播效果与范围有所限制,主要局限于灾难发生地及其周边地区。如唐山大地震后,灾难谣言主要在其震区及周边一带传播,经过近1年的时候,才传播到其他地区。 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传播途径主要分口头、互联网络、手机短信三种。除了人际传播外,传播渠道有:(1)通过网络、留言板等进行群体传播。(2)通过邮件、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进行人际、群体、组织传播。(3)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了人际、群体传播。(4

6、)若谣言在网络上成为热门的讨论议题时,可能成为大众媒体报道的对象。当谣言经大众媒体披露后,不使用新媒体的受众也会得知消息,使得影响的层面更为扩大。 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在虚拟环境与现实世界中同时传播,渠道也从人际传播延伸至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呈现出多元化渠道传播趋势,传播范围更大,速度更快,危害与控制难度随之加大。 2传播效果最大化 随着灾难谣言传播渠道多元化的发展,传播效果呈现出最大化。其一,化的通讯手段直接导致灾难谣言传播速度空前快速,以往较长的传递时间段极大地缩短。技术的保证让社会成员能在相近时间段内参与到同一事件中,增大了谣言传播的信源基数。唐山大地震后的部分谣言历经一年多才

7、从周边地区扩散开,而汶川地震后,仅仅在几天时间内,大量灾难谣言通过各类媒介传递至各个地区,甚至于境外部分国家、地区都有所耳闻。第二,城市化进程加大了人口的流动性,社会信息获知途径不再是费孝通笔下“乡土中国”中的长者口述信息的单向传递模式,社会成员间的社会联系复杂化。面对灾难,彼此会更积极地依靠各样的信息途径来进行联系,这样就导致谣言传播面较之以往更广泛。第三,同样因为通讯手段的发展,谣言内容没有了旧时口耳相传时以讹传讹的夸大化与变异性。这种高度的信息保真性使社会成员获取的信息内容也大致相同,从而间接地增加了谣言的可信性,加大了传播效果。 3传播目的多样化 灾难谣言传播的目的性呈现出多样化。(1

8、)满足宣泄情感。在传播谣言过程中,传播者能够消除因灾难带来的无助、危机感等抑郁情感,体会到灾难涉及到了全体民众而非一个人。在灾难谣言传播过程中,能够宣泄人类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的渺小与无能为力,是其快速传播的目的之一;(2)满足信息渴望。灾难的发生导致的信息闭塞,加重了人们对所处环境的探知欲和危机感。灾难谣言往往涉及一些人们感情或地理上感到亲切、关心的人或事,而且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够满足当时人们信息缺乏的求知欲。(3)娱乐。或许并非所有人都相信灾难谣言。但是这些谣言有趣的一面成为了这些人传播的目的。同样有一部分仅仅为了转发信息而传播这些谣言,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4)蛊惑人心。 灾难谣言传播目的的多样化加大了对谣言控制的难度。如果传播目的仅仅是前三类的话,谣言会因民众的兴趣减弱而在较短时间内遭到淘汰、消失。因目的而进行的谣言传播则是需要防范的难点与重点。 4传播主体年轻化 新媒体时代灾难谣言呈现出传播主体趋于年轻化。首先,技术手段决定主体年轻化,年轻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其次,年轻人的生活与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紧密相连,网络生活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手机短信交流是最熟悉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之一。最后,大多数灾难谣青的传播都是出现在年轻人集中的网上、社区、QQ群等处。这些因素使得年轻人在灾难谣言的传播过程中,成为传谣信谣,甚至制造谣言的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