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

上传人:zh****u6 文档编号:31655653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8.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阅读】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 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 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 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 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 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 其建筑之遗迹或记

2、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 ,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 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 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 ,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 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 、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 ,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

3、之一 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 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 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 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一、 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 生其形式上之特征。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 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

4、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始 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 ,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 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唐 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最高美术风格也。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第1一4图)。 第1图 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材,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梁可数层重叠 称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槫,直至 最上为

5、脊槫,故可有五槫,七槫至十一槫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每两槫之间,密 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间之位置称 间。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 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建筑物 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隔断墙(Curtain Wall),非负重之部分。 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欧洲建筑中 ,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所异者材料 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

6、域及滨 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实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也。 (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 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 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 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后世斗拱之制日趋 标准化,全部建筑物之权衡比例遂以横拱?quot;材为度量单位,犹罗马建筑之柱式 (Order),以柱径为度量单位,治建筑学者必习焉(第2图)。 第2图 一系统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辞汇,中国建筑则灾睢饭啊 骸摺芪?quot;辞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槫等之法式为其文法。 虽

7、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斗拱之组织与比 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 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四)外部轮廓之特异 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 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今分别言之如下: 1.翼展之屋顶部分 屋顶为实际必需之一部,其在中国建筑中,至迟自殷代始, 已极受注意,历代匠师不殚烦难,集中构造之努力于此。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 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 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

8、而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其功用且收 上尊而字卑,则吐水疾而霤远之实效。而其最可注意者,尤在屋顶结构之合理与自 然。其所形成之曲线,乃其结构工程之当然结果,非勉强造作而成也。 2.崇厚阶基之衬托 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峻屋瓦互为呼应。周秦西 汉时尤甚。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其后日渐衰弛,至近世台基阶险遂渐趋扁平, 仅成文弱之衬托,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但宋辽以后之台 随檐出及须弥座等仍为建筑外形显著之轮廓。 3.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 屋顶与台基间乃立面主要之中部,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 表若何魁伟,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 。左右

9、两面如为山墙,则又少有开窗辟门者。厚墙开辟窗洞之法,除箭楼仓廒等特殊 建筑外,不常见于殿堂,与垒石之建筑状貌大异。 4.院落之组织 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庑 、周屋、山门、前殿、围墙、角楼之属,成为庭院之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物之全貌 。除佛塔以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单 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此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 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国画中 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其故殆亦为此耶。 5.彩色之施用 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

10、统之法。虽远在春秋 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且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 ,已有规定。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 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 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在建筑之外部,彩画装饰之处,均约束于檐影下之 斗拱横额及柱头部分,犹欧洲石造建筑之雕刻部分约束于墙额(Frieze)及柱顶(Capital ),而保留素面于其它主要墙壁及柱身上然。盖木构之髤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 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而 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

11、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故中国建筑物虽 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故虽有较繁缛者,亦可 免淆杂俚俗之弊焉。 6.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 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 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 。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 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Formal)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 婚丧喜庆之属。反之如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 之变化。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此两种

12、传 统之平面部署,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 7.用石方法之失败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 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究其原因有二: (1)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 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 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 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2)垫灰之恶劣。中国石匠既未 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 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

13、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 ,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 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 ,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 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 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 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 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二、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它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

14、下可注意者四 : (一)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 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 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 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 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 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 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 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此种见解习惯之深,乃有

15、以下之结果:1.满足于木 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2.修 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 创建年代而已。唯坟墓工程,则古来确甚着意于巩固永保之观念,然隐于地底之砖券 室,与立于地面之木构殿堂,其原则互异,墓室间或以砖石模仿地面结构之若干部分 ,地面之殿堂结构,则除少数之例外,并未因砖券应用于墓室之经验,致改变中国建 筑木构主体改用砖石叠砌之制也。 (二)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 古代统治阶级崇向俭德,而其建置,皆征发民 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 之依归,而

16、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 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恒因其奢侈逾制始略举以警后世,示其非礼;其记述非 为叙述建筑形状方法而作也。此种尚俭德,诎巧丽营建之风,加以阶级等第严格之规 定,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崇伟新巧之作,既受限制,匠作之活跃进展,乃 受若干影响。古代建筑记载之简缺亦有此特殊原因;史书各志,有舆服食货等,建筑 仅附载而已。 (三)着重布置之规制 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兴盛,尤重礼仪。故先秦两 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部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嗣后建筑之见于史 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

17、立面形 状及结构。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 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它单位构成之因素也。结构所产生立体形貌 之感人处,则多见于文章诗赋之赞颂中。中国诗画之意境,与建筑艺术显有密切之关 系,但此艺术之旨趣,固未尝如规制部署等第等之为史家所重也。 (四)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 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盖 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它文艺,为 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 重书籍。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此类术书编篡之动 机,盖

18、因各家匠法不免分歧,功限料例,漫无准则,故制为皇室官府营造标准。然术 书专偏,士人不解,匠人又困于文字之难,术语日久失用,造法亦渐不解,其书乃为 后世之谜。对于营造之学作艺术或历史之全盘记述,如画学之历代名画记或宣 和画谱之作,则未有也。至如欧西、文艺复兴后之重视建筑工程及艺术,视为地方 时代文化之表现而加以研究者,尚属近二三十年来之崭新观点,最初有赖于西方学者 先开考察研究之风,继而社会对建筑之态度渐改,愈增其了解焉。 本篇之作,乃本中国营造学社十余年来对于文献术书及实物遗迹互相参证之研究 ,将中国历朝建筑之表现,试作简略之叙述,对其蜕变沿革及时代特征稍加检讨,试 作分析比较,以明此结构系统

19、之源流而已。中国建筑历史之研究尚有待于将来建筑考 古方面发掘调查种种之努力。【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学汇古今,融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到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

20、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到建筑美学领域。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 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 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 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 以辨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梁思成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柔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 【意图】 梁思成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染,且学贯

21、中西,养成了谨严的治学风格。探究这篇小论文的语言运用,对于忽视汉语基本功训练的同学,是学习品味语言,锤炼文字的典范教材。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言信息,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对提高阅读和写作小论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切入点】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1“特征”的限定范畴 2“特征”概念的引入 3“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4“特征”的形象表达 5“特征”的外延联系 6“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操作】 【讨论】 1。“特征”的限定范畴 【提示】

22、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讨论】 2。“特征”概念的引入 【提示】 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讨论】 3。“特征”的要点及

23、其逻辑分布 【提示】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讨论】 4。“特征”的形象表述 【提示】 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况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

24、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讨论】 5。“特征”的外延 【提示】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

25、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做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讨论】 6。“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提示】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

26、:“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教学目标 1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 2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课题研究。 难点:课题选择。 教学过程 一、重点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 二、有条件的地方,可请专

27、家重点介绍城市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如上海外滩、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现代楼宇区,石库门里弄、城隍庙老城厢,陆家嘴陈氏祠堂等 1课余集中分组或个人自行考察。 2确定考察课题、建筑名称、考察方式、考察内容。 3写出考察报告。 4课堂交流。 参考课题 1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记 2从城市文化的变迁看石库门建筑 3由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宫殿描写谈起 4飞檐的装饰美 5青瓦红墙浮雕 6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或选择自己熟悉的家乡建筑。自行确定课题。 交流 教师认真批阅学生的考察报告,并选择个性鲜明、材料详实的考察报告,课上交流。以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为载体,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探讨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

28、格的交融,探究中国建筑美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层次。 【相关链接】 1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籍贯广东省新会县。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1915192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人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至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

29、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

30、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子中外

31、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2梁思成论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1)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 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

32、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一系统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词汇,中国建筑则以柱额、斗拱、梁、搏、瓦、檐为其“词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搏等之法式为其“文法”。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外部轮廓之特异。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 (2)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他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 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33、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古代统治阶级崇尚俭德。 而其建置,皆征发民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恒因

34、其奢侈逾制始略举以警后世,示其“非礼”;其记述非为叙述建筑形状方法而作也。此种尚俭德,诎巧丽营建之风,加以阶级等第严格之规定,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 着重布置之规制。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兴盛,尤重礼仪。故先秦两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部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嗣后建筑之见于史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状及结构。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他单位构成之因素也。结构所产生立体形貌之感人处,则多见于文章诗赋之赞颂中。 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

35、,非士大夫之事。盖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他文艺,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图集序)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3】教学目标 1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逐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 难点: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

36、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一、“特征”的限定范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二、“特征”概念的引入 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

37、独特视角。 三、“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四、“特征”的形象表述 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

38、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五、“特征”的外延 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

39、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作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六、“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40、“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 国建筑的特征 同步练习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肆虐(n) 游弋(y) 裨益(b) 鼾声(hu) B.惩罚(chn) 屏障(pn) 俨然(yn) 效率(l) C.干涸(h) 汲水(j) 犬吠(f

41、i) 处决(ch) D.袭击(x) 谕告(y) 潜水(qin) 曳屋(y) 解析:A项,“鼾”应读“hn”;B项,“屏”应读“pn”;D项,“袭”应读“x”。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葱茏就序保佑勃然大怒 B.前题 恢复 垦荒 此起彼伏 C.不逊 趋势 告戒 错综复杂 D.家眷 充沛 关键 改邪归正 解析:A项,就绪;B项,前提;C项,告诫。 答案:D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不毛之地 毛骨悚然毛手毛脚 B.临事而迷 居高临下 如临大敌 C.执迷不悟 鬼迷心窍 景色迷人 D.卑躬屈膝 卑鄙无耻 卑之无甚高论 解析:A项,草木;毛发;不

42、稳重。B项,均有“面对”的意思。C项,错误的看法或见解;失去判断能力;使陶醉。D项,(位置)低下;(言行)恶劣;(质量)低劣。 答案:B 4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谁能想到,如此_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2)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_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3)在沙漠中,因空气的蒸发,泥土的_,河流愈流愈小,终于干涸不见。 (4)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_变成荒漠了。 A.辽阔等待吸收将要 B.广阔 等待 浸入 甚至 C.浩渺 坐待 浸透 已经 D.浩荡 坐待 浸润 逐渐

43、 解析:浩荡,水势大;浩渺、辽阔、广阔都有水面宽广之意;(1)句中说的是海水的水势,不是水面,应该用“浩荡”。“坐待”比“等待”多悠闲之意,(2)句以“坐待”为好。(3)句强调慢慢地吸收,应该用“浸润”。(4)句用“逐渐”,因为变成荒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初中阶段最后的一次全校运动会上,我终于发扬顽强的拼搏,拿下了八百米长跑的冠军。 B.经过一个多月的跋山涉水,我们初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 C.这支唱不完的歌声,一直在人们的耳际、心头荡漾着。 D.他为了民族的兴亡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了一生。 解析:A项,“发扬顽强的拼搏”后面缺少宾语中

44、心“精神”;C项,“这支”与“歌声”搭配不恰当,删去“声”;D项,把“为了”改为“为”。 答案:B 6对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但是从古代的传说和史书的记载来看,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A.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举事例 B.作诠释举事例分类别作比较 C.作诠释下定义

45、举事例分类别 D.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 A 我综合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

46、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

47、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

48、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7简要分析选段第四段是如何使用说明方法的。 8怎样理解作者所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为了更好地说明建筑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者巧妙地用语言和文学打比方。 E.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

49、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7.“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类比说明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举例说明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

50、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在举例说明中作比较 8.作者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比较,说明中国的建筑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建筑文化也有重要影响。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是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的,说明了中国建筑和世界建筑的融合性。 9.解析:A项,“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由此可知“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与某一个建筑大师没有必然的关系。C项,“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

51、,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可见两种建筑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E项,“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可见尽管形式不同,但内容是相同的。 答案:B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 汉语可以治病 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病。 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

52、血障碍,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_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的人少的原因。 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

53、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让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地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不过,这个试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

54、英语的阅读能力。 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0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时间顺序举例子分类别 B.逻辑顺序举例子作比较 C.逻辑顺序举例子分类别 D.空间顺序举例子作比较 11为了使上下文连贯,填入第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B.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 C.不管

55、他是谁,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D.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谁。 12第段中两个加点的“这”字所指代的内容是() A.相同 B.不同 C.基本相同 D.基本不同 13结合前三段的内容,用概括的语言给“失语症”下定义。(不得超过24个字。) 14第段首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中的“这种关系”具体是指什么关系?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波浪线画出。 1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脑外伤者未必患失语症或失读症。 B.第段最末一句中的两个“更”字,说明了学习汉语是促使儿童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锻炼的重要手段,但不

56、是唯一的手段。 C.第段末句“试验初步成功了”,说明这位心理学家这项实验仅仅是开始,今后还要作更深入的研究。 D.第段中“唤醒”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失读症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答案: 10.解析:本文先解释“失读症”“失语症”两个名词,继而揭示中国、日本儿童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的现象和原因,接着交代费城的心理学家做的用汉语治疗失读症的试验。层层深入,属逻辑顺序。文章举了美国费城一个五年级学生患失读症和费城心理学家做试验的例子,并且把中国、日本儿童与欧美作了比较。 答案:B 11.解析:C、D两项“不管他是谁”未涉及国家与地区的比较,可排除。B项,“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不

57、合逻辑。 答案:A 12.解析:第一个“这”指代“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第二个“这”指代“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答案:B 13.大脑语言中枢病变(受损)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注意:答案必须写出“语言中枢”,“病变”或“受损”“受伤”,“语言功能”或“语言行为”,“障碍”这些关键词语。) 14.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字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15.解

58、析:D项中“唤醒”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引起联想,不等于把病治好了。 答案:D 二、语言运用 16下面是两个基本意思:下围棋我不如你。下象棋你不如我。 请用调整顺序和加虚词的方法将两个基本意思加以组合,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1)表现一种不服或得意的心态:_ (2)体现一种安慰对方的语气:_ 解析:这两个句子从内容看似乎差不多,可是仔细品味一下,所传递的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却很有差别。 参考答案:(1)下围棋我不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 (2)下象棋你不如我,可下围棋我不如你。 我创新我超越 17.作者在文中总结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对这个总结,有人提出异议,说作者在这里所表述的九大特征,基本上只是中国古代的庙宇、宫殿等建筑形式的特征,一点也没有分析这些建筑形式和它所表现的内容之间有什么有机的联系,只是“纯形式”地分析了这些特征,并把它当作我国近代建筑“无论房屋大小,层数高低”都应该采用的形式 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呢?你能不能考察并总结一下现代建筑的总体特征呢?试试看! 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