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峡材料初步设计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1653869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2.2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积石峡材料初步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积石峡材料初步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积石峡材料初步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资源描述:

《积石峡材料初步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石峡材料初步设计(4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说 明 书 目 录第 1 页 共 46 页一、 概述3(一) 任务依据3(二) 设计标准31、主要标准、规范32、设计标准3(三) 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外业勘测验收会议纪要的执行情况3(四) 测设简况、设计方案拟定及推荐方案的确定4(五) 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所经主要河流、垭口及城镇等4(六) 占用土地情况4(七) 新技术采用及计算机的运用情况4(八) 下一阶段需要进行试验、研究的项目及解决的问题4二、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6(一) 地形、地貌6(二)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61、地质构造62、新构造运动及区域地壳稳定性63、区域地壳稳定性64、滑坡65、泥石流9(三) 工程地质评

2、价91、工程地质条件9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9(四) 水文地质评价101、气象与水文102、水文地质条件11三、 路线12(一) 路线布设及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12(二) 可行性研究报告所定路线方案的采用及重大变更的论证13(三) 方案布置及方案的比选论证13四、 路基、路面及排水16(一) 路基161、一般路基设计162、特殊路基设计163、路基防护工程174、路基、路面排水工程175、取土场及弃土场18(二) 路面181、设计原则182、设计标准183、交通组成、交通量及轴载换算184、路面结构组合及方案论证185、拟定路面结构层厚度及组合方案196、路面结构层材料级配组

3、成19五、 桥梁、涵洞19(一) 主要技术标准19(二) 主要材料及要求19(三) 推荐线桥涵分布情况20(四) 推荐线大中桥桥型方案比较20六、 隧道30(一) 总体设计原则30(二) 设计依据及执行规范30(三) 隧道工程概况30(四) 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31(五) 隧道主体工程32(六) 交通附属设施38(七) 下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及注意事项40七、 路线交叉40八、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40(一) 标志40(二) 标线41九、 环境保护41(一) 设计依据41(二) 公路建设可能对建设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41(三) 环境保护措施41(四) 运营期间的措施建议42十、 渡口码头及其

4、他工程42十一、 筑路材料42十二、 施工方案43十三、 设计概算43(一) 编制依据43(二) 定额依据和费用标准43(三) 价格来源44(四) 费率标准44(五) 概算金额及主要材料表45第 46 页 共 46 页说 明 书一、概述黄河积石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海东地区循化县境内,是黄河上游龙羊峡青铜峡河段梯级开发规划中的第五座大型水电站,电站装机102万KW,坝址位于积石峡出口以上1.2公里处,上距循化县城30km,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1856m,校核水位1858.3m(黄海高程)。为保证电站蓄水后,清(水)关(门)旅游二级公路的通行和运营,需对水库淹没路段进行改建。改建项目位于循化县清水乡和

5、孟达乡境内。清关公路改建起点位于原清关旅游公路K0+000,终点(K23+835.9)位于甘青省界(关门)处。是循化县主要的县级公路,也是通往我省主要旅游景点“孟达天池”的必经之路;同时该公路也是连接甘、青两省的一条重要的出省线路。(一) 任务依据青公建技字2006466号关于黄河积石峡水电站水库淹没区等级公路改建工程初步设计的委托函。(二)设计标准1、主要标准、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勘测规范 (JTJ061-99)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0149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6、(JTG D402002)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 D70-200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1-90)给排水工程师常用规范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公路工程基

7、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图表示例2、设计标准清水至关门公路改建段采用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012003)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30Km/h,路基宽8.5m,路面满铺,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级(大桥为公路级),小桥涵与路基同宽。(三) 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外业勘测验收会议纪要的执行情况根据黄河积石峡水电站水库淹没区等级公路改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黄河积石峡水电站水库淹没区等级公路改建工程初步设计外业勘测验收会议纪要,对工可方案进行了局部调整:1、“工可报告”中拟定:清关公路起点位于平大公路K132+000(清水湾大桥)处。工可研审查阶段,经专家审查和论证评价后,建议将清关公

8、路起点定于原清关公路起点。经实地调查,原清关公路K0+000K1+450段水库蓄水对路线没有影响,故此段路线完全利用。2、K1+450K8+600段路线工可阶段针对马儿坡段布线时采用隧道穿越,经工可审查及初步设计阶段地质钻探情况,马儿坡隧道(长1300米)出口约700米位于滑坡体上,水库蓄水后隧道及出口段路基稳定性差,不可预见因素多。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路线采用绕避马尔坡滑坡体的设计方案,在K5+439处一跨黄河,取道乙赛村北面至K7+090穿越隧道(740米),于K8+311.8处二跨黄河接原工可方案。3、K8+600K10+800段,为降低工程造价,利用原有公路。改建部分路线,采用

9、工可推荐方案。4、K15+192.98K15+657.02,K15+660K16+010两段路基位于库区岸边,水库蓄水后有塌岸的可能。K15+192.98K15+657.02路线采用纵向桥方案、K15+660K16+010路线采用隧道方案。5、K19+100K21+232.864段,采用塔沙坡短隧道方案。6、路线其余方案均按“工可报告”执行,对局部路段路线方案进行了优化和进一步比选。(四) 测设简况、设计方案拟定及推荐方案的确定本项目勘察设计工作主体单位为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准备工作从2006年12月中旬开始,组建了项目机构,编制测设工作大纲,进行技术资料、测设设备和人员组织的准备工作。

10、准备工作阶段详细研究了工可报告所确定的各类设计方案,并组织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实地踏勘,对工可报告提出的走廊带选择可行的路线方案,并根据1/2000航测地形图,结合路线总体布置,初步进行路线平、纵、横方案论证、比选。同时对防护、排水及桥涵等构造物设置、路线交叉工程等作了必要的研讨,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参加本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于2006年12月15日进入工地。外业调查过程中,严格按照公路路线勘测规程、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以及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程等现行规程、规范要求的内容和深度,结合走廊沿线的村镇、重要设施现状及规划、工程地质情况,对路线方案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和比较,对路基路面、排水防护、桥梁涵洞、

11、工程经济、占地拆迁、筑路材料等进行了认真、全面的调查工作,并对主要桥梁敷设中桩和桥位桩。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要求,对桥梁在详细的地质调绘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试验工作。勘测过程中,严格按照ISO9001标准质量体系中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各项规定,对勘察设计实施有效控制。院总工办对本项目实行跟踪控制,2007年1月18日至20日,由青海省公路建设管理局主持召开了黄河积石峡水电站水库淹没区等级公路改建工程初步设计外业勘测验收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参加会议的有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省交通咨询中心等部门的专家和代表。提出了许多合理建议和宝贵意见,根据会议纪要,设计阶段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工作。(五)

12、 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所经主要河流、垭口及城镇等通过实地测设及对沿线地形、地物以及对循化县路网规划、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调查与了解,确定改建路线的主要控制点如下:路线总体走向为由西向东方向。路线起点位于原清关公路K0+000处,途经的主要控制点为清水大庄、清水尕庄、马尔坡、乙赛村、孟达乡、锁通坡、塔沙坡、终点K23+835.9位于甘青省界关门村,路线全长23.8359公里。(六) 占用土地情况路线测设里程23.8359公里,实际建设里程15.354245公里,占用水浇地57.14亩,旱地28.23亩,荒地237.18亩,果园36.22亩,林地5.63亩,经济林5.69亩,全

13、线共占用土地共计370.09亩。 (七) 新技术采用及计算机的运用情况1、在控制测量中,运用全球定位系统,配合红外光电测距仪进行平面控制测量,保证了精度,提高了工效。2、采用遥感技术进行工程地质勘探、调查。3、路线、路基路面、桥涵等从外业勘察到内业设计,从结构分析到图纸绘制,广泛采用CAD技术。(八) 下一阶段需要进行试验、研究的项目及解决的问题1、由于本项目区域地形、地质构造均非常复杂,应在初步设计基础上继续加强对沿线地质勘探工作,特别是隧道、深路堑、高路堤地质勘探工作,同时对工程地质评价进行更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和分析。2、根据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水库蓄水后会产生库岸再造,需要对K4+000K5

14、+100,K15+000K15+650,原有清大公路K10+300K14+000,河北村支线K0+000K0+800等四段路基和K2+720洪沟大桥,K5+439黄河1号大桥,K5+795阿么查大桥,K8+311.8黄河2号大桥等四座大桥的桥台进行稳定性评价,并提供库区最大塌岸宽度。3、在初步设计测设阶段,路线附近经济作物较少,但随着积石峡水电站建设进度加快,沿线经济作物增长较多,征地及青苗补偿数量与日俱增,赔偿费用相应加大,请建设单位注意协调此项工作。初步设计及工程可行性规模比较表序号项目数量单位工程可行性初步设计造价增减(万元)平大公路改建段清水至关门改建段清水至关门段-支线工程数量汇总工

15、程造价汇总(万元)平大公路改建段清水至关门改建段清水至关门段-支线工程数量汇总工程造价汇总(万元)工程数量工程造价(万元)工程数量工程造价(万元)工程数量工程造价(万元)工程数量工程造价(万元)工程数量工程造价(万元)工程数量工程造价(万元)1公路等级级二级三级四级二级三级四级2建设里程km2.31814.1935.88422.3952.23315.3544.04621.6333路基土方m37542081.2113477363.81650.98938848599.7111641268.81831.911764698.773.7151398872.5530.4388 72583.675.5934

16、536154.8679.7473 -152.1644 4路基石方m3323344.191456.854472654303.4914395998.191760.345812076.948.0931405613.91833.0352 39158.3151.1237456849.12032.2520 271.9062 5路基排水与防护m36636.9205.7517101530.2683338.22897529.5214.71115696.673758.69067940.3266.191460315.491579.4406 7392208.368275647.792054.0002 -1704.69

17、04 6沥青混凝土面层km227.291109.007490.888569.2082118.179678.215623.719101.638491.312556.3483 115.031657.9867 -20.2289 7水泥稳定砂砾基层km227.29184.353790.888331.2888118.179415.642523.71953.570191.312334.7319 115.031388.3020 -27.3405 8天然级配砂砾垫层km232.348110.2947107.976170.9644140.244281.259126.95994.362694.672184.857

18、1 121.631279.2197 -2.0394 9砂砾路面km222.66348.977322.66348.977300.0000 14.95219.462414.95219.4624 -29.5149 10隧道m/座3180/315223.52473180/315223.52472990/514714.1441 2990/514714.1441 -509.3806 11特大桥m/座12大桥m/座260/2778.4360383.0/21273.8693643/42052.30531736.18/85298.0152 228/1942.06771964.18/96240.0829 4187

19、.7776 13中桥m/座39.22/185.5277232.3/4767.648670/1221.4897341.52/61074.666039.84/1118.903164.62/2406.4013 204.46/3525.3043 -549.3617 14小桥m/座8.0/117.784446.5/344.982054.5/456.76648.0/127.723420.25/10.1366 28.25/227.8600 -28.9064 15涵洞道1396.631068674.734814139.083595910.449317155.963867885.6581 1877.657910

20、21119.2798 208.8305 16平面交叉处24.126124.126121.602451.5774 10.348583.5283 -0.5978 17其他工程沿线设施km2.31814.041214.193274.50815.88425.554622.395314.10392.23341.74115.354912.3144 4.0466.539621.633960.5950 646.4911 18造 价万元1277.365331337.93262991.139035606.43691571.895337058.0945 2017.412040647.4018 5040.9649 1

21、9平均每公里造价万元551.06362207.9225508.34701589.9280703.86632413.5792 498.61891878.8535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一) 地形、地貌该项目位于循化县清水乡和孟达乡境内。途径循化川地、积石峡高山峡谷两种地貌单元。循化县清水乡至清水尕庄,黄河两岸发育四级阶地,河面相对宽阔,两岸阶地分布对称,地势平坦,居民点、耕地、果园星罗棋布,是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区。原公路沿黄河南岸平坦的阶地上修筑。高山峡谷段位于清水尕庄至关门,表现为河流峡谷地貌,谷深峡窄,最窄处(野狐跳)仅宽15m,两岸山体高陡,河谷断面自马尔坡至木场呈“V”型,一般坡度大于4

22、5,部分地段近直立,植被稀少,河流蜿蜒曲折,孟达、木场一带地形较开阔,并发育二级、三级侵蚀堆积阶地,地表多被冲、洪积物和坡积物所覆盖,均开垦种植。沿岸边坡多见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松散堆积物。(二)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1、地质构造(详见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2、新构造运动及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估区新构造运动以大面积间歇性隆升为主,表现为循化盆地在早中更新世时代地层沉积厚度达4001000m,山体强烈隆升。黄河多发育基座阶地,河道水力坡度大,黄河左右岸沟谷切割深度,纵向坡降大,多发育迭水,沟床质薄,甚至常常为基岩裸露。3、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估区近100km范围内有记载的破坏地震共

23、25次,其中7级地震2次,66.9级地震3次,4.755.75级21次。在评估区挽近期活动的断裂形迹不明显,无中强震孕震能力,根据2001年版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评估区50年超越概率为10%时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10g,因此评估区为区域地壳基本稳定区。据本次调查,评估区已有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及崩塌(落石)和危岩等四种类型。将地质灾害特征依不同类型分述如下:4、滑坡(H)评估区共有滑坡10处,其中马尔坡骆驼岭之间为滑坡群,由三处滑坡组成,其余七处以单体滑坡出现。以滑体物质组成分类,10处滑坡均为岩质滑坡。以滑坡残留体规模分类,体积小于

24、10104m3的小型滑坡2处,体积10100104m3的中型滑坡1处,大于1000104m3的巨型滑坡7处。4.1 H1滑坡4.1.1 H1滑坡特征发育于马尔坡村南500m,滑坡前缘距改建公路推荐线最近距离100m,距原清大公路450m。滑坡平面形状近椭圆形,长约700m,平均宽250m,平均厚度60m,残留体积1050104m3,滑坡体地形破碎,冲沟非常发育,滑坡面上具有4个台阶。为深层巨型岩质滑坡。滑体由第三系上新统砂砾岩组成,滑坡面发育在砂质泥岩中,滑坡主滑方向330。滑坡后壁高3035m,后壁坡面坡度70,后壁坡面凸凹不平,发育多条小型冲沟,无植被,后壁陡坎前缘未发现卸荷裂隙,滑体前缘

25、覆盖在阶地面上,滑体下伏为黄土状粉土,剪出口海拔高程2100m,后壁最大海拔高程2114m。按滑坡面与岩层关系,本滑坡为切层顺层滑坡,根据滑坡后壁形态特征分析和访问马尔村居民,判定H1滑坡为活动在数百年以前的老滑坡,现在处稳定状态,稳定性好。4.1.2 H1滑坡的成因及机理分析(详见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4.2 H2滑坡4.2.1 H2滑坡特征分布于已宝村85方位约0.57km处,位于拟建的己宝村大桥(K7+025)北约80m。滑坡后壁呈圈椅状(照片23),后壁高25m,坡度72,后壁坡面光滑整齐,新鲜,无植被。滑体长度31m,宽度8.5m,平均厚度3.5m,滑坡体体积

26、约0.925104m3。为小型滑坡,剪出口海拔高程1884m,滑坡舌前缘距沟底高度5.5m,后壁最大高程海拔1900m。主滑方向260。滑坡后壁肩部发育卸荷裂缝,宽度15cm,可见深度2.0m,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床均为白垩系下统河口群(K1hk)泥岩。滑体堆积物破碎杂乱无章。根据现场判断为处于活动期滑坡,稳定性差。H2滑坡大约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产生的新滑坡。4.2.2 H2滑坡的成因及机理分析(详见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滑坡成因4.3 H3滑坡4.3.1 H3滑坡特征H3滑坡发生在已宝村80方位约1.0km处,即推荐线K7+480K7+630段,滑坡主滑方位270,滑

27、坡后壁高度1020m,后壁坡体坡度26,凸凹不平,多碎石,生长稀疏的杂草,后壁顶部是山脊,滑坡最大长度200m,最短处长度130m,平均长度165m;最大宽度200m,最小宽度80m,一般宽度195m,平均宽度158m;厚度27m。残留体积70.4104m3。为中型规模的滑坡,滑体体积发育三级台阶,台阶坎高58m,坡度2023,滑坡前舌坎高约10m,覆盖白垩系下统河口群砾岩之上。滑体上发育3条冲沟,其中之一为顺滑体纵向发育的冲沟雏形,宽度3060cm,深度2030cm;另两条冲沟深58m,底宽2.5m。滑坡剪出口高程约1970m,前舌前沿海拔高度1950m。滑体底面边界到拟建隧道进口平距110

28、m,滑坡剪出口高于隧道进口高程70m,前舌高程高于隧道进口50m。H3滑坡为已休止的深层滑坡。滑坡体由K1kh砾岩及泥质粉砂岩组成,滑坡岩块凌乱,仅可粗略地分辨出岩层原层序。滑坡面坡度约6,滑体下部砾岩产状28520,H3滑坡为老滑坡。滑坡后壁坡度较缓,表面凸凹不平,散布碎石,滑体上发育多条冲沟等现象分析H3滑坡为稳定性好的老滑坡。4.3.2 H3滑坡的成因及机理分析(详见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4.4 H4滑坡该滑坡为马尔坡骆驼岭滑坡群之一,2001年我院曾进行过调查,尔后“西北院”又进行勘探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根据“西北院”最新资料叙述如下:H4滑坡位于马尔坡山东北

29、,少浪子沟口280方向1160m,黄河的右岸。主滑方向40,后壁海拔高程2310m,后壁坡角41,滑坡后壁坡面发育10余条冲沟,坡面凹凸不平。剪出口海拔高程约1900m。滑体轴向长度950m,最大宽度550m,最小宽度60m,平均宽度480m,平均厚度85m,滑坡区面积0.11km2,滑体残留体积3876104m3。在H4滑坡之前黄河右岸可能发育级阶地,其中级基座阶地上覆盖黄土状粉土,H4滑坡及其相邻滑坡将黄河阶地剪断并推移至黄河,尔后的河流冲刷作用下,在黄河右岸形成陡壁,而且清晰可见滑体下伏的白垩系下统砾岩、砂岩等岩层。滑体鼓包与滑坡后壁之间发育滑坡洼地(长约300m,宽约90m,深约78m

30、)。后缘北段为深切冲沟,堆积了破裂壁崩积物大块石。滑体东侧又有一条深切的冲沟,与H5滑坡相隔。滑体表部起伏不平,滑体中部发育有三级滑坡台阶。滑体中部地形陡峭,残存一条与黄河平行的山丘,可能为滑前舌鼓包的残留体。滑坡面位于白垩系下统的砂砾岩中,下部滑面渐缓,倾角815,滑床砂砾岩产状5010。H4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对现有清关公路危害性小。4.5 H5滑坡4.5.1 H5滑坡特征H5滑坡为马尔坡骆驼岭滑坡群之二,“西北院”将H5滑坡划分2处滑坡,并曾进行钻探和硐探。H5滑坡基本特征H5滑坡位于骆驼岭西侧,西隔短山梁与H4滑坡相望。滑坡前缘底面海拔高程1820m,滑坡顶面海拔高程2050m,后缘

31、高程2110m,滑体长度1200m,滑体宽度762m,滑坡平均厚度78m,滑坡体残留体积约7130104m3。主滑方向335,滑坡后壁坎顶海拔高程2200m(照片10、30),后壁直立,后壁坡面风化严重,凸凹不平,发育多条小冲沟,少浪子村座落在滑体后缘。滑体后缘为滑坡洼地,前缘堆积物顶底高程20201860m,滑体表部起伏不平,前缘陡峭,坡度达40以上,发育三级平台,陡坎不明显,平台表部大小不等的砾岩块石分布杂乱。滑坡堆积物及滑坡床由白垩系下统河口群砂砾岩组成。据“西北院”钻探和硐探资料,滑坡堆积物组成物质,以砂岩碎块和砾岩碎块为主,约占7080%,块径多在812cm之间,少数大于20cm。原

32、岩层序已被破坏,物质组成复杂,结构松散。在剖面一带滑坡堆积物底部未见滑动带,滑体物质与基岩面主斜坡接触。滑坡后壁为裸露的破裂壁,上部滑动面为河口群中软弱夹层,下段为岩层接触面,为明显的顺层滑坡。滑面倾角由上部的30,渐变到下部为10左右。据我院1984年、2001年及本次调查、“西北院”勘探分析,H5滑坡目前无活动迹象,稳定性好。4.5.2 H4、H5滑坡的成因和机理分析(详见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4.6 H6滑坡4.6.1 H6滑坡特征H6滑坡位于黄河左岸,少浪子沟对面黄河拐弯(内侧)处,为座落式滑坡。“西北院”对H6滑坡进行过钻探和硐探。H6滑坡在平面呈半圆形,后缘

33、呈一地形上低洼的直线状边界。长1.08km,平均宽度300m,滑坡面积0.325km2,平均厚度70m,最大厚度150m,残留滑坡体积2590104m3。滑体上小冲沟非常发育,滑体表面起伏大,呈土林状。滑体前缘由于黄河侧向下切、冲刷,形成陡峭岩坡。滑坡前缘堆积在级阶地上,其次底部海拔高程1823m。滑体后缘海拔高程2050m,滑坡后壁坎顶海拔高程2300m。滑体由白垩系下统河口群砂岩、砾岩块石、岩屑、岩粉及泥质物组成。块石棱角明显,无分选,混杂堆积。4.6.2 H6滑坡的成因及机理分析(详见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4.7 H7滑坡4.7.1 H7滑坡特征H7滑坡位于滑坡左

34、岸,发育于拉昌沟沟口的右侧,滑体长度53m,宽度41m,厚度23m,残留体积约5104m3。为座落式岩质滑坡,滑坡体后缘与滑坡后壁之间具有明显的滑坡洼地。剪出口海拔高程1900m,滑坡后壁坎顶海拔高程1980m。后壁高度40m,坡度大于50,滑体顶高约1940m,H7滑体可能曾经堵塞拉昌沟,至今在拉昌沟口左岸仍可见滑坡堆积物。4.7.2 H7滑坡形成原因和形成机理拉昌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黄河的切割深度达770m,拉昌沟切割深度为120m以上。因此在拉昌沟口形成高陡的三面临空的临空面,白垩系下统河口群砂砾岩中夹软弱夹层,而节理裂隙相对较发育,在原始坡体上形成贯通性好的破裂结构面。大气降水沿破裂结

35、构面,使软弱夹层软化,摩擦系数、内聚力降低,具高势能的坡体在自重力应作用产生高速滑坡,致使在滑体后缘形成滑坡洼地,滑体前舌堵塞拉昌沟,因拉昌沟狭窄,H7滑坡产生后释放了积蓄的势能,同时,滑坡体对坡体起到压脚促坡体稳定。因而H7滑坡目前已处稳定状态。4.8 H8滑坡4.8.1 H8滑坡的特征H8滑坡位于孟达乡大庄村西侧,黄河右岸。滑坡后缘边界弯曲,分布海拔高程20002050m,剪出口高程1850m。滑体长度721m,平均宽度347m,平均厚度40m,滑体残留体积1000104m3。滑坡后壁陡立,滑坡表部较平缓,发育多级平台、陡坎和鼓丘,滑坡前缘由于黄河的侧蚀冲刷,坡度3055,滑坡体组成物为白

36、垩系下统紫红色砂岩、砾岩碎岩、岩屑和泥质物混杂堆积,岩块棱角明显。滑坡体自后缘向前缘平面上可分为三个区:1区为座落区,2区为主滑区,3区为前缘区。前缘区覆盖在黄河级阶地之上。滑坡面可分为三段,前部基本顺砂岩层中的层间软弱面发育,倾角1015,后缘滑面沿F4断层滑动,中部有一剪断面,据访问大庄村居民移民至此(明洪武年间)之前已有H8滑坡,故推断H8为稳定的老滑坡。4.8.2 H8滑坡成因和形成机理(详见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4.9 H9滑坡4.9.1 H9滑坡的特征H9滑坡发育于黄河右岸锁通坡,改建公路K18+900K19+780段,为顺层岩质滑坡。平面形态呈蝶状(或为两

37、个相连的圈椅状)。滑坡主滑方向为14,前缘剪出口海拔高程1855m,滑体后缘海拔高程2100m,滑体残留体积约1330104m3。滑体物质为紫红色砂砾岩大块石、碎屑、碎石土混杂混堆积,密实,大粒径物质之间连续紧密接触,滑体稳定性好。滑体后缘与后壁之间发育典型的滑坡洼地,滑坡呈长丘状,锁通坡村即建于滑坡舌前缘。锁通坡村居民大约明洪武年间移民而至,H9滑坡形成于移民到来之前,由此推断该滑坡为老滑坡。4.9.2 H9滑坡成因及形成机理(详见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4.10 H10滑坡4.10.1 H10滑坡特征H10滑坡发育于黄河右岸,推荐线K20+385K20+925,木场沟

38、西侧,为顺层深层岩质滑坡,前缘剪出口海拔高程1880m。滑体后缘海拔高程2120m左右,滑坡后壁坎顶海拔高程约2200m。主滑方向140,轴向长576m,滑体平均宽度1200m,平均厚度65m,残留体积均4500104m3。滑体后缘与滑坡壁之间有直径约180m的碟状的滑坡洼地。H10滑坡曾堵塞黄河一级支流木场沟,尔后在滑体上冲刷成冲沟再汇入黄河,以H10滑坡段木场沟狭窄的“V”字型,滑坡体上游段木场为宽直的箱形沟为佐证。H10滑坡体由白垩系下统河口群砂岩、砾岩碎块组成,比较松散。滑坡床以砂砾岩组成。滑体表面比较平缓。以木场沟为界分为东、西两滑体块段,木场沟左侧滑体块段体积较大,为滑坡的主滑体,

39、滑面倾角上段较陡45,下段10;木场沟右侧滑体体积较小,滑体覆盖在木场沟床右岸坡麓。塔沙坡村建筑在H10滑坡体上,据访问该村居民于明代迁移至此,据此推断H10滑坡,产生于明代初年或明代以前,为老滑坡。塔沙坡建村后未发现H10滑坡复活动迹象,因此为稳定性好的老滑坡。4.10.2 H10滑坡成因和形成机理(详见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4.11 滑坡危险性现状评估评估区共有10处滑坡(推荐线发育3处(H3、H9、H10),自然状态已休止老滑坡9处,其中滑体上建有村落的有H5、H8、H9、H10四处滑坡,尚处活动期新滑坡1处(H2)。根据自然条件下滑坡致灾状况及修筑原清水至大河家

40、公路时致灾程度划定滑坡现状评估危险性等级。凡未致灾的滑坡一律确定为现状评估危险性小的滑坡;自然状态虽未致灾,但在修建清大公路曾发生滑体崩塌及滑体路堑边坡至今仍有落石的滑坡确定为危险性中等的滑坡。据访问10处滑坡均未造成伤亡和大型经济损失灾害。因此评估区不存在现状评估危险性大的滑坡。根据上列划分滑坡现状评估危险性等级定性标准。H1、H2、H3、H6、H7滑坡无承灾体,未致灾,确定为现状评估危险性小,H9滑坡无致史,确定为现状评估危险性小的滑坡;H4、H5、H8、H10滑坡,在修筑清大公路时曾发生崩塌,而且建筑挡土墙后,墙体以上边体仍有落石,致使行驶车辆不敢停靠,因此确定现状评估危险性中等。5、泥

41、石流(N)评估区共有泥石流24条,共同特征:全为稀性泥石流;均排入黄河,沟口无泥石流堆积物;泥石流沟床纵向坡降大,纵坡坡度一般大于10,最大坡度达30;多数泥石流已设排导措施,因此评估区泥石流均无致灾历史。泥石流分布如下:推荐公路沿线有N1、N2、N3、N4、N12、N13、N20、N22、N23、N24计10条;拟建河北村支线沿线有N5、N6、N7、N8、N9、N10计6条;拟建转堂支线沿线有N14、N15、N16、N17计4条;北比较线有N11;原清大公路沿线有N18、N19、N21计3条。(三) 工程地质评价1、工程地质条件1.1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及地质灾害危险

42、性评估报告)1.2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1.2.1 亚砂土、卵砾石主要分布在K7+500以东地区。亚砂土分布于、级阶地表层,呈灰白色,稍湿,遇水易崩解,引起库岸坍塌,允许承载力o=160KPa,下部为卵砾石土,经验承载力基本值fo=250KPa。1.2.2 黄土状粉土主要分布在K7+500以东地区。黄土状粉土分布于级阶地面表层。土黄色具有水平层理,偶见斜层理,具有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地表常见落水洞,仙人桥等黄土湿陷不良物理现象,经验特征值指标如下:含水量W=21.6%,天然重度=17.3KN/m3,孔隙比e=0.92,液限WL=31.1%,塑性指数IP=11.5,湿陷系数s0.07为强湿陷性黄土

43、状粉土,经验承载力基本值fo=145KPa。1.2.3 碎石土分布于清水黄河吊桥至阿么叉沟口黄河岸边及山麓地带,组成坡积崩积裾及滑坡堆积物构成,顶部大部分有黄土状粉土覆盖。碎石土由大块石、碎石及岩屑等组成,其中骨架颗粒质量大于总质量的70%,呈交错排列,连续接触,密实,锹镐挖掘困难,用撬棍方能松动,坡体较稳定,当大块石脱落 在坡壁上留有印痕。经验承载力基本值fo=700800KPa。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本节主要对推荐方案、比较方案、支线工程建设和可能完全利用的原清大公路段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马尔坡至骆驼岭之间的滑坡群(H4、H5),已经实行避让,对积石峡水电

44、站水库淹没区改建公路工程已不能构成危害。2.1 改建公路可能遭受滑坡危害的危险性预测2.1.1 推荐方案可能遭受H3滑坡危害的危险性预测H3滑坡位于推荐方案K7+300K7+450段,是一处稳定的老滑坡。剪出口高程距离北线1号隧道顶板约70m,滑坡体前缘距离拟建洞门(K7+190)110m,滑体残留体积约70.4104m3。公路隧道建设遭受H3滑坡危害的可能性较小,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危险性小。2.1.2 推荐方案K19+080K19+700建设遭受H9滑坡危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H9滑坡即锁通坡滑坡为约发生700年前的老滑坡。滑体由大块状砾岩、砂岩杂乱堆积,坡体表部覆有薄层黄土状土。在滑体建有锁通坡

45、村、电线杆、高压线塔和农田。推荐方案K19+080K19+700改建公路设置在H9滑坡体之上,因公路路基改建工程削坡垫方工程量较小,预测遭受H9滑坡危害小,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危险性小。2.1.3 推荐方案塔沙坡隧道建设遭受H10滑坡危害的危险性预测评估H10滑坡即塔沙坡滑坡,也是大约发生在700年前的老滑坡稳定。滑体由碎块石组成,塔沙坡村、高压路线、电线杆等建筑于滑体之上,滑体表面大多已垦为农田和繁殖森林。拟建塔沙坡隧道出口段长度约142m(K20+783K20+925段)将穿越于H10滑坡体之中,木场沟中桥桥台及木场支线将建设在滑体之上。施工时可能遭受坍塌灾害。以清大公路孟达天池支线建设时崩塌

46、危害性比拟公路改建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危险性大。2.1.4对塔沙坡隧道出口段H10滑体坍塌的防治措施为减静载在隧道出口段进行挖方减重,乃至以明(洞)替隧(道),两帮加做圬工衬砌。边掘进边支护拱圈,避免冒顶坍塌。往滑体围岩、衬砌内压注水泥砂浆,稳固滑体围岩。2.2改建设公路可能遭受泥石流危害的危险性预测依北线推荐方案和中线比较线,N19少浪子泥石流和N18泥石流和N21孟西泥石流对改建公路已不能构成影响,N11发育于改建公路方案以外,对改建公路不能构成影响。2.2.1 北线推荐方案和中线比较方案遭受泥石流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北线推荐方案和中线比较方案K1+450K3+700和

47、K3+500段自然状态发育N1、N2、N3、N44条泥石流,其中N1为低易发的小型泥石流,N2为中易发的中型泥石流,N3为中易发的中型泥石流,N4为低易发小型泥石流。原清大公路从泥石流的径流段经过,以桥涵导流泥石流,无致灾历史。改建公路推荐方案和中线比较方案仍从泥石流径流沟道经过,但跨越泥石流沟的位置均位于原清大公路的上游,而且均设计有桥涵。以泥石流致灾程度及现状评估危险性等级,比拟预测N1、N2、N3、N4泥石流对北线推荐方案和中线比较方案的危害,预测评估其危险性小。北线推荐方案5号大桥(拉昌沟大桥)跨起N20(拉昌沟)泥石流,N20泥石流为低易发中型泥石流,将有大桥将泥石流引导汇入黄河,将不直接构成威胁,N20泥石流预测评估危险性小。推荐方案以2号大桥跨过阿么叉沟,N13、N12泥石流为发育于2号大桥上游的低易发小型泥石流,2号大桥将把N12、N13泥石流引导汇入黄河,对改建台推荐方案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