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研究报告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1651170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1.1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中国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中国汽车行业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资源描述:

《中国汽车行业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汽车行业研究报告(8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i2006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材料中国汽车行业研究报告中国民生银行二六年八月iii目 录第一章 汽车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分析1第一节 2005年汽车产销及效益情况1一、汽车产销情况1二、效益情况2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4一、总体发展情况4二、汽车消费结构5三、2006年汽车发展环境预测5第三节 汽车行业政策变化影响分析6一、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及影响6二、金融政策变化及影响6三、汽车流通及贸易政策6四、环保节能政策8五、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8第二章 汽车行业市场供需状况及预测9第一节 我国汽车行业产品消费状况及预测9一、2005年汽车行业消费总量分析9二、2006年汽车行业市

2、场需求趋势预测13第二节 我国汽车行业产品生产状况及预测15一、2005年汽车行业生产总量分析15二、2005年汽车行业产品生产结构分析16三、2006年汽车行业生产状况发展预测20第三节 我国汽车行业进出口分析及预测21一、2005年汽车进出口总量分析21二、2005年汽车行业产品进出口结构分析23三、2005年进出口总体形势分析26四、2006年汽车进出口变化趋势预测27第四节 汽车行业产品供需矛盾及价格变化及预测28一、2005年汽车行业产品供需矛盾判断28二、2005年汽车行业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及走势分析29三、2006年汽车供需矛盾及价格变化趋势预测33第三章 汽车行业经营状况分析35

3、第一节 中国汽车行业资产状况分析35一、汽车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5二、汽车行业工业产值增长情况分析及预测36三、汽车行业资产增长情况分析及预测37第二节 汽车行业效益情况分析38一、汽车行业效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38二、汽车行业效益水平分析38第三节 汽车行业重点项目投资分析及预测40一、汽车行业总体投资状况分析40二、轿车投资及项目建设状况分析及预测41三、其它项目投资及在建拟建状况分析及预测43第四节 汽车行业企业竞争态势分析44一、汽车企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44二、汽车企业竞争趋势分析62三、汽车企业竞争焦点63第四章 汽车行业风险评价及信贷建议65第一节 2006年汽车行业风险评价65

4、一、宏观经济波动风险评价66二、政策风险评价67三、关联行业变化风险评价69四、市场供需矛盾风险评价70五、行业竞争风险评价70六、行业风险综合评价70第二节 2006年汽车行业信贷建议71一、行业政策71二、客户政策72三、产品政策73四、授信方案77中国汽车行业研究报告第一章 汽车产业发展总体情况分析第一节 2005年汽车产销及效益情况一、 汽车产销情况2005年,在国家进一步坚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环境下,全国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分别达到570.77万辆和575.8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6%和13.54%。分车型看,商用车出现下滑趋势,尤其是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出现大幅下降,其中重

5、型载货汽车产销量同比下降39.39%和32.84%,半挂牵引车产销量同比下降41.67%和42.76%;中型客车产销量、轻型客车产销量,以及中型载货汽车的销量也出现下降。乘用车增长较快,全年产销量分别增长19.73%和21.40%,其中基本型乘用车、MPV及四轮驱动SUV产销量增长幅度都在百分之二十一上。见下表:单位:辆、%车型生产量销售量2005年2004年同比增长2005年2004年同比增长总计5,707,6885,070,76512.565,758,1895,071,64813.54商用车1,776,9701,787,739-0.601,787,0881,800,603-0.75货车1,

6、162,4481,114,9724.261,163,4431,120,9763.79 重型61,319101,163-39.3965,83798,032-32.84 中型125,584124,9030.55119,913125,531-4.48 轻型751,212696,0017.93754,411699,9547.78 微型224,333192,90516.29223,282197,45913.08客车176,849181,567-2.60178,621182,910-2.34 大型19,80816,67818.7719,85916,56420.11 中型21,01221,661-3.002

7、0,85321,933-4.92 轻型136,029143,228-5.03137,873144,413-4.53货用非完整车辆290,955304,161-4.34297,688306,820-2.98 重型109,302155,331-29.63113,944156,842-27.35 中型71,91376,128-5.5474,41178,814-5.59 轻型98,89067,60846.2799,21366,24949.76 微型10,8505,094113.0010,1204,915105.90客车非完整车辆90,22890,1880.0490,53190,663-0.15 大型8

8、,4658,899-4.889,0848,7373.97 中型41,21144,717-7.8441,09245,008-8.70 轻型40,55236,57210.8840,35536,9189.31半挂牵引车56,49096,851-41.6756,80599,234-42.76乘用车3,930,7183,283,02619.733,971,1013,271,04521.40 基本型2,767,7222,224,50524.422,787,4162,242,32524.31 MPV155,113118,92930.42155,834109,15842.76 两驱SUV99,50197,18

9、22.39155,83495,5533.98四驱SUV95,81771,96133.1597,04667,25644.29交叉型812,565770,4495.47831,450756,7539.87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二、效益情况尽管2005年汽车行业的产销量及产值、销售收入均实现稳步增长,但由于汽车行业持续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全行业产品销售成本的增长高于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增产不增效。2005年,汽车行业累计实现利润526.17亿元,同比下降169.22,下降幅度24.33%;实现利税总额1,121.63亿元,同比下降95.08亿元,下降幅度7.81%。全行业的成本费

10、用利润率为4.67%,同比减少2.28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4.42%,同比减少2.04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为10.64%,同比下降5.02个百分点。14家重点企业(集团)实现利润总额234.96亿元,同比下降155.94亿元,下降幅度39.89%;实现利税总额595.05亿元,同比下降92.01亿元,下降幅度13.39%。14家重点企业(集团)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15%,同比减少3.73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3.98%,同比减少3.34个百分点;净资产收益率为8.89%,同比下降7.62个百分点。可见,14家重点企业的利润及利税下降幅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这些集团以整车制造为主,

11、由于持续受到汽车价格下降和原材料价格及能源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对整车制造业的影响最直接。2005年汽车产品行业利润、销售利润率情况表行业名称利润总额(亿元)同比增长(%)销售利润率(%)同比提高百分点(个)合计526.17-24.334.42-2.04汽车制造业237.39-34.854.04-2.71改装车制造业19.39-12.572.37-0.33摩托车制造业33.3824.872.860.25汽车发动机制造业36.45-36.686.23-3.33汽车零部件制造业199.56-11.135.79-1.94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除摩托车制造业外,利润都处于负增长状态,说明汽车制造

12、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2005年,由于油价上涨,消费者对经济型轿车的购买增加,进而使得生产经济型轿车的企业获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盈利大大加强,如重庆长安、江铃、上海通用五菱、长安福特、长安铃木、奇瑞、夏利等生产微型车和经济型轿车的企业,它们的资产规模都比较小,销售收入也不是很高,但它们盈利能力却较强。2005年大型汽车企业效益指标评分排名效益名次企业效益总计销售收入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1风神襄樊汽车有限公司15.63 5.43 5.25 4.94 2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15.06 3.79 5.82 5.45 3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13.85 3.64 4.82 5.39 4湖南

13、长丰汽车制造公司永州分公司13.00 3.12 3.97 5.91 5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12.77 3.19 3.67 5.91 6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12.67 3.32 4.89 4.46 7北汽福田公司诸城汽车厂12.23 3.07 3.48 5.69 8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12.20 3.36 4.39 4.45 9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1.75 3.19 3.84 4.71 10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1.63 3.36 4.13 4.13 11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11.53 3.15 4.77 3.61 12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1.16 3.74 3.47 3.9

14、5 13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11.07 3.46 3.26 4.35 14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11.03 3.15 4.07 3.81 15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11.02 3.27 3.75 4.01 16江铃汽车集团公司10.99 3.39 3.66 3.94 17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0.97 3.81 3.42 3.74 18丹东黄海汽车有限责任公司10.18 3.08 3.50 3.61 19扬州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10.10 3.20 3.48 3.42 20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10.05 3.29 3.29 3.46 21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十堰地区)10.05 3.22

15、3.48 3.35 22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10.05 3.07 3.53 3.45 23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10.00 2.96 4.10 2.93 24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9.96 3.00 3.95 3.01 25保定长城华北汽车限责任公司9.90 3.10 3.26 3.55 26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9.89 3.15 3.49 3.26 27一汽解放汽车无锡柴油机分公司9.82 3.12 3.05 3.66 28成都王牌车辆股份有限公司9.72 3.05 3.09 3.58 29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9.72 3.12 3.47 3.12 30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9.6

16、7 2.99 3.75 2.93 31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9.65 3.02 3.47 3.17 32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9.60 3.11 3.36 3.13 33东风朝阳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9.58 3.09 3.18 3.30 34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9.45 3.12 3.11 3.21 35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公司9.23 3.06 3.06 3.10 36安徽安凯汽车集团有限公司9.23 3.07 3.08 3.08 37奇瑞汽车有限公司9.18 3.02 3.16 3.01 38江西昌河汽车股份合肥分公司9.15 2.98 3.18 3.00 39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7、9.15 3.06 3.11 2.98 40杭州汽车发动机厂9.14 3.02 3.12 3.00 41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9.10 3.06 2.97 3.08 42一汽解放汽车大连柴油机分公司9.09 3.03 2.99 3.07 43一汽红塔云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8.95 2.98 3.07 2.90 44庆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8.91 3.03 3.00 2.88 45中国嘉陵工业有限公司8.72 2.96 2.80 2.96 46包头市北方奔驰重型汽车公司8.67 2.95 2.87 2.85 47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8.32 2.77 2.79 2.76 48神龙汽车有

18、限公司8.31 2.77 3.19 2.35 49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部)8.21 2.60 2.81 2.79 50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7.84 2.64 2.93 2.27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从上表看,综合效益指标最高的前五家企业中4家日系企业,一家美系车。由于油价不断上涨,汽车使用成本增加,经济实惠的综合效能较高的车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日系车取得了快速增长,不但增量且增效,都获得了较好利润,综合效益都比较高。效益指标比较高的企业都是微型车和经济型轿车企业,如上海通用五菱、长安福特、重庆长安等,这些企业的微型车和经济型轿车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增长速率非常快,要远高于整个行业的

19、增速,量的增长,直接带来的就是效益增长。总之,从效益指标看,效益最高的是日、韩系企业,其次为微型和经济型轿车企业,再次为市场表现力较好的一些产品的企业,如皮卡、MPV、工程自卸车等。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一、总体发展情况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增长速率达9.9%,这是我国GDP增长已连续三年接近或超过10%。分季度看,四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9.9%、10.1%、9.8%和9.9%,比较平稳。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为我国汽车行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推动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在2004年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又颁布了节能和环保方面相关政策。随

20、着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和能源短缺,石油将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汽车节能和环保技术将为以后政策关注的焦点和技术发展的重点。由于受行业竞争加剧、燃油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汽车产销增速放缓,总计产销量为570.76万辆和575.8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6%和13.54%,与2004年同期的14.11%和15.50%相比,保持了稳定发展。2005年,中国汽车出口大幅增长,出口量88.32万辆,同比增长548.17%;进口小幅下降,进口量16.17万辆,同比下降7.96%。但是,实际我国出口汽车以高尔夫球车和沙滩车等附加值较低的车辆为主,它们约占80%,轿车实际只有3.11万辆,货车为10.

21、41万辆。我国进口车以中高档轿车和四驱越野车为主。这种局面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并随着相关贸易政策逐渐明朗化,进口市场将逐渐回升。我国汽车行业结束了高速增长期,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成了世界上第三大汽车消费国。二、汽车消费结构2005年,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乘用车和商用车所占市场份额为69%和31%,乘用车市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5个百分点。按细分车型,轿车所占市场份额为48.41%,近乎接近一半;货车占20.21%;交叉型车占14.4%;客车仅有3.1%市场份额。以后变化趋势是乘用车比重继续增大,商用车比重继续缩小,轿车比重将会突破一半大关。由于油价不断上涨,小排量、低油耗以及综合

22、使用成本更经济的乘用车成了消费者购车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经济型乘用车成了2005年市场的需求主流,其中轿车同比增长24.31%,1.6升以下的经济型轿车快速增长,市场份额扩大,占轿车总需求量的64%。2005年,多功能乘用车(MPV)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快速增长,同比增长42.76%,增速是所有细分车型最快的一个,主要是因为2005年生产企业不仅加大了营销投入,而且加强了品牌宣传力度,使得消费者对于此品种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价格不断下降对于刺激市场的需求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运动型多用途车(SUV)平稳发展,同比增长20.63%,其中,两轮驱动仅增长了3.98%,由于它油耗大,但运动功能却

23、不尽人意,而四轮驱动由于运动功能较强,市场需求增加,同比增长44.29%,以后的发展趋势是消费者不仅关注SUV的油耗,更注重它的功能。三、2006年汽车发展环境预测2006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汽车产业需求将继续增长。从发展前景看,微型轿车、经济型轿车、中级轿车、高档SUV、商务用MPV、高档客车、重型货车、微型货车等具体车型投资前景看好;柴油车、清洁能源车、汽车服务业投资价值大,前景广阔。汽车产业对于经营与投资者仍然存在着较多的机会。2006年及未来几年,汽车产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表现在: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及宏观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产业调整面临新的调整,将影响汽车需求变化

24、;持续增长的油价在短时间内不会根本改变,对汽车运营成本的增加及消费者心理的影响会日益显现,能源短缺,油价上涨将逐渐影响汽车行业消费总量及消费结构;已经或即将出台的汽车消费、环保、燃油等相关政策将给汽车市场及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国内零部件行业面临着加快开放带来的巨大压力,零部件行业加速整合无疑将为整车原料供给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中国汽车市场开放水平提高及市场供需矛盾也必将进一步加剧中国汽车企业竞争,从而带来市场格局的变化,影响汽车企业经营与投资的预期。第三节 汽车行业政策变化影响分析一、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及影响从2004年开始,我国经济受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增速上逐步减缓,但是经济发展依

25、然处在“快车道”,2006年国民经济增速至少在8.5%以上,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依然处于高速运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减少对主要对营运性车影响比较大,但对轿车等乘用车的影响很小。而目前,我国汽车的市场结构在逐渐发生变化,乘用车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对汽车整个行业的影响比较小。二、金融政策变化及影响随着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新的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的颁布,车贷业务由原来的商业银行独自办理,扩大到各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以及专业汽车金融公司共同开办业务。但由于我国个人信用基础较差,发展势头不是很好。三、汽车流通及贸易政策(一)、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2005年,

26、国家颁布了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执行时间为自2005年4月1日起,乘用车应当实行品牌销售和服务;自2006年12月1日起,所有汽车应当实行品牌销售和服务。汽车品牌销售,是指汽车供应商或经其授权的汽车品牌经销商,使用统一的店铺名称、标识、商标等从事汽车经营活动的行为。该办法实施以后,没有取得汽车厂家授权许可证的企业将不能在工商局注册销售汽车。据了解,目前我国从事汽车销售的30000多家经销商中,只有2000多家得到了厂家的授权。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实施为今后汽车销售品牌化的趋势指明了方向。新的品牌管理办法同时强调了厂家和经销商两个品牌,有利于消费者从最直接的渠道买到车,同时能够树立经销

27、商的品牌认知度,使汽车销售走向品牌化。(二)、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发布的构成整车特征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从2005年4月1日起实施。管理办法对汽车生产企业进口汽车零部件在国内生产组装汽车销售的,所进口的汽车零部件凡构成整车特征的,海关实施先保税加工、后征税清关的管理制度。凡构成整车特征的,按整车适用税率征税,不构成整车特征的,按零部件适用税率并计征关税。禁止KD、SKD方式组装汽车,并对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产品按整车税率征税。实施这一管理办法,有利于规范零部件进口秩序,打击非法拼装等不正当竞争,保护企业守法经营,有利于防止过税收流失。(

28、三)、汽车贸易政策汽车贸易政策于2005年8月10日实施,其内容涉及汽车销售、二手车流通、汽车配件流通、汽车报废与报废汽车回收、汽车对外贸易等领域,涵盖了汽车从销售到报废的全过程。该政策的实施,鼓励二手车和汽车配件流通,有利于形成汽车市场的开放、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格局。(四)、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由商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于200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于长期处在以经纪公司为主导的国内二手车领域,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将使国内二手车交易步入规范化轨道,同时,新政策允许汽车经销商直接进行二手车交易,将会为二手车融资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新的二手车流通

29、管理办法中,规定“符合相关条件的汽车品牌经销商等经营主体均可依法申请从事二手车经营”。 打破了原先二手车交易必须在二手车交易市场进行的规定,逐步建立以4S店为主导的二手车交易模式。同时建立具有权威性的二手车评估机构将代替目前二手车市场的强制评估。四、环保节能政策2005年4月27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五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新标准。新发布的五项排放标准包括: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阶段)(即中国轻型汽车、号排放标准)、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放限值、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限值、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加速行驶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和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定置噪声

30、限值及测量方法。其中,轻型汽车号排放标准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号排放标准自2010年7月1日起实施,其他标准自2005年7月1日起实施。自实施之日起,上述排放标准将代替现行的轻型汽车号排放标准等九项机动车排放和检测方法标准。目前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近3000万辆,机动车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汽车排放废气和噪声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我国机动车制造技术水平不高,致使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较大、排放控制性能的耐久性较低;机动车数量高速增长造成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度上升,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制定和实施更严格的排放标准,降低排放负荷是解决机动车污染问题的必然选择和有效手段。五

31、、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2005年8月1日起,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实施。该规定的实施,将使汽车维修行业更加透明。新规定中关于出厂质保期、配件明码标价等方面的制度对广大车主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新规定使得汽车修理有了质量保证期,质保期内若有修理质量问题也可“退换”汽车,此举将大大规范汽车维修行业的服务方式及业务模式。第二章 汽车行业市场供需状况及预测第一节 我国汽车行业产品消费状况及预测一、2005年汽车行业消费总量分析(一)汽车保有量状况分析自1990年以来,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以年均11.67%的速度增长,由1990年的551.36万辆增加到了2003年的2382.93万辆,到2004年时达到了2746万

32、辆。下图为历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变化情况。从图中看出,自1996年以来,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速度一直保持上升,从不到6%增加到了16%以上,2004年开始稍有回落,2005年进一步回落,但是幅度非常小,应该保持在14%左右的增长率,到了2006年,保有量增速基本保持在13%14%左右。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二)汽车需求状况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产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轿车等逐渐走入普通家庭。自1997年开始,我国汽车需求保持快速增长,97年需求量仅为160万辆(包括进口),到了2004年汽车销量达到507万辆,如果加上进口量,需求在511万辆,在短短8年的时

33、间里,需求量增长了2.2倍。需求增长最快应该是在进入2000年后,增长了1.4倍多,特别是20022003年高达36%增速的“井喷”式发展,使得全球汽车人士都为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所震撼。为此全球的汽车企业都把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市场,随时准备瓜分中国汽车市场。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04年,市场需求增速急速下降,同比仅增长了15.49%,实际需求量增长了不到70万辆。这主要是由于宏观调控对汽车市场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和长时间的、频繁的降价与2005年配额取消产生的降价预期导致消费者出现等待观望和持币待购。进入2005年,国内需求增速又呈现为小幅上涨趋势,112月,累计需求量为575.82万辆,同

34、比增速为13.54%,下半年市场状况要好于上半年,主要是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由于宏观调控力度有所减弱,固定资产投资稍有反弹,;二是由于消费者的持币待购心理减弱,潜在需求转为理性需求和实际消费。(三)、2005年我国汽车消费结构2005年我国汽车实行了新的统计标准,把汽车分为商用车和乘用车两大类,商用车主要是货车和客车。从下表中看出,2005年我国乘用车和商用车所占市场份额为69%和31%,上年同期为64.5%和35.5%,我国的乘用车市场已经占到了汽车市场的绝大部分,并且乘用车所占比重有逐渐加大趋势,2005年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5个百分点,这也说明我国汽车市场逐渐在向合理化发展。从世界各

35、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史看,乘用车占着绝大部分。在细分车型中,轿车消费占到了48.41%的市场份额,较上年同期份额扩大了4个多百分点;其次为货车,占有20.21%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了不到4个百分点,市场份额缩小了2个百分点;客车由于车型的重新分类,有一部分的车被划入了乘用车,所以仅有3.1%的市场份额,从市场份额还是绝对销量上都较上年同期出现了下降;交叉型车占有14.4%的市场份额,这里大部分的车属于以前的微客,份额同样较上年同期稍有减少。虽然SUV和MPV所占市场份额很小,但二者较上年都出现了一定增长,特别是同比增长在细分车型中都属于最高的。由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私人车消费速度加快,

36、尤其是轿车、MPV和SUV车迅速增长。按燃油性质来分,柴油车约占1/4,其余基本都为汽油车,其他燃料汽车占0.02%,这部分主要是商用车。我国柴油车主要是客车和货车,乘用车数量很少,占比不到1个百分点。2005年汽车需求结构情况指标名称销售量比重2005年2004年同比增长2005年2004年汽车总计5758189507164813.54其中:国内制造5333761477842711.6292.63%94.22%CKD42442829322144.757.37%5.78%乘用车1柴油汽车489403286148.930.85%0.65%汽油汽车3922160323818421.1268.11%

37、63.85%其他燃料汽车1000.00%0.00%2基本型乘用车2787416224232524.3148.41%44.21%多用途乘用车(MPV)15583410915842.762.71%2.15%运动型多功能乘用车(SUV)19640116280920.633.41%3.21%交叉型乘用车8314507567539.8714.44%14.92%乘用车总计3971101327104521.468.96%64.50%商用车1柴油汽车13917201415637-1.6924.17%27.91%汽油汽车3939753840222.596.84%7.57%其他燃料汽车139394447.560.

38、02%0.02%2客车178621182910-2.343.10%3.61%货车116344311209763.7920.21%22.10%半挂牵引车5680599234-42.760.99%1.96%客车非完整车辆9053190663-0.151.57%1.79%货车非完整车辆297688306820-2.985.17%6.05%商用车总计17870881800603-0.7531.04%35.50%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四)、2005年不同车型消费速度2005年上半年汽车行业整体销售平均增速为9.35%,乘用车的增速要稍高于商用车。但从下半年开始,市场回暖,汽车销售平均增速逐月升高,

39、到年底时,增速达到了13.54%,乘用车增速达到了21.4%,但商用车却出现了与此相反的发展趋势,同比下降,年底时同比下降了0.75%。从细分产品看,MPV增速最快,达到了42.76%;其次为基本型车型(轿车),它的增速达到了24.31%;再次为SUV,同比增长了10个百分点。2005年不同车型需求增长速率由于油价不断上涨,小排量、油耗低以及综合使用成本更经济的乘用车成了消费者购车考虑的主要因素,因此,经济型乘用车成了2005年市场的需求主流,1.6升以下的经济型轿车占了绝大多数,约占轿车的71%,小于等于1升的增速更快,同比增长了近75.74%。货车呈稳定增长态势,同比增速为3.79%。货车

40、受政策性影响因素较大,国家治理公路货运车辆超载超限力度不断加大,加快了运输车辆的更新,同时运力紧张及运费上涨也促进了货车市场需求的增长。客车下降趋势,同比下降了2.34%。受国家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客车总体需求萎缩;同时,客车行业产品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因此,客车市场处于低位运行状态。二、2006年汽车行业市场需求趋势预测(一)、总体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国外成熟汽车市场比较,我国汽车工业目前仍处于成长期。从1991年到2005年汽车产量和我国GDP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汽车行业处于快速增长中,除1994-1998年的增速低于10%外,其他各年都取得了14%以上的增长幅度,

41、而且从1991年到2005年汽车行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从汽车人均普及率看,美国汽车普及率高达每千人900多辆,基本是饱和状态。近三年美国轿车总销量持续负增长,但总量很大,在1700万辆左右。我国每千人拥有汽车8辆,汽车普及率还很低,据调查,中国目前在沿海地区就有2.3亿人左右的现实或潜在的用户群体,而目前这一群体中真正拥有汽车的只有10%。2003年轿车销售增长率达到创记录的75%,2004年、2005年增长趋缓,但长期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2005年,我国汽车需求保持了较快增长,同比增长了13.54%,需求量达到575.82万辆。汽车需求主要受宏观经济和居民

42、收入、汽车价格、产品可供性、支付方式、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和居民收入作为长期影响因素,近几年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06年这一趋势不会改变。产品可供性方面,在当前国内汽车车型产品已相对较为丰富的条件下,其对整体市场的影响作用已越来越弱,从2005年下半年多款中高档新车入市的情况来看,都未能对市场构成太大冲击,过去那种由单一品牌新车上市大幅带动市场需求的历史已不复存在。从政策来看,行业规范性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近几年,随着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汽车支柱性产业地位的确立,政府明显加快了汽车行业各项规范性政策的研究和制订,特别是2004年6月新汽车产业政策颁布实施后,围绕该政策的各项

43、配套政策陆续出台。2005年,几部广受关注的政策如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汽车贸易政策、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和进口车落地完税政策等分别在4月、8月和10月相继正式实施。另外,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制等行业技术标准性措施也相继推出。这些政策和措施分别从生产和流通领域对汽车行业做出了规范,有些短期内对市场可能会产生一些冲击,但长远来看,对加强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汽车交易市场的健康有序产生深远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2006年,汽车消费环境改善将加快,促进汽车市场整体形势强于2005年。首先,中央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重视,

44、将加快限制小排量汽车发展政策的取消。其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高投资,2005年上半年,全国用于公路交通建设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1%,占全国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的6.8%,快速发展的公路交通对汽车市场需求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将在2006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将大大释放农村汽车消费市场,中小型客车和载货车将在农村市场获得广阔空间。另外,汽车贸易政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等2005年开始公布实施的政策将在2006年逐步落实,消费者权益将得到更为有效及时的保护,有利于增强购车热情。我们预计,汽车需求增速要高于2005年,约在15%左右,即实际需求量在660万辆

45、左右。(二)汽车需求结构预测2005年国内成品油价格累计上涨逾30%。成品油价格快速上涨的直接原因是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背后深层的原因则是国内石油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从2006来看,由于目前油价水平仍不足以抑制国内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势头,未来政策倾向将极有可能支持成品油价格的继续上涨。高油价将推动汽车消费和生产向经济型、节能化方向转变。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虽然汽车消费的过快膨胀带来了巨大的石油供应压力,但汽车工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巨大,通过限制汽车工业的发展来实现节能目标不可能是政府政策的最终取向。通过推行多方位的节能政策,从消费结构调整的角度,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是较为

46、合理可行的选择。新的汽车消费税政策有可能于2006年上半年出台。消费税调整后,对高油耗、大排量的SUV冲击最大,而小排量经济型轿车消费则将受到鼓励。2005年以来排量在1.5升以下、价格在5万-10万元之间的经济型轿车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排名前10名的企业中,以经济型轿车为主的上海华普、吉利豪情、奇瑞汽车、一汽夏利和哈飞汽车等均榜上有名,预计2006年这一势头将延续,并带动汽车生产厂家加强在经济型汽车市场的技术和资金投入。从具体车型看,在乘用车中,轿车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增速在20%左右,即需求量在330万辆左右,所占汽车的比重将会接近50%,其中,由于油价的不断上涨,汽车使用成本将增加

47、,同时国家对微型车的消费对鼓励,使得对微型车的需求将加大,增速可能会低于2005年,但所占轿车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MPV由于功能受到商务人士的厚爱,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增速约保持在30%左右;SUV的需求虽然受到油价的影响增速放缓,但随着消费者的逐渐理性和市场的逐渐成熟,需求将增加,特别是四轮驱动的中高档市场的需求,增速约在20%以上;交叉型车型由于轿车和MPV以及皮卡等车型的替代性影响,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需求增速将稍低于整体行业的需求增速,和2005年差不多,约在10%左右。对商用车的需求,不会再出现大幅增长,但由于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2006年的形势要好于2005年,需求增

48、速约在10%左右,其中货车需求增速较大,将达到12%左右,客车将扭转下降的趋势转为增长,预计同比增长约在5%左右。客车市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档车。货车底盘由于改装车发展速度加快,需求也将加快,增速约在9%10%。第二节 我国汽车行业产品生产状况及预测一、2005年汽车行业生产总量分析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最快为进入90年代后,汽车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92年增长速度近50%,其后由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发展逐渐进入了较慢阶段,再次的高速增长是在20022003年,同比增速分别为38.95%和36.57%。从绝对量的增长上看,1992年仅为106.1万辆,到了97年,产量仅为158.2万辆,而到了200

49、4年,产量达到了507万辆,比97年增长了2.2倍,进入2000年后,生产速度加快了。2005年,产量突破了570万辆,比上年增加了近64万辆。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9922005年汽车产量及变化情况2005年上半年,由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燃油税迟迟不能出台,消费者为持币观望状态,消费减缓直接导致了生产减速,产量同比增速仅为5.15%,到了下半年,由于消费者的持币待购心理减弱,上半年抑制的需求得到释放,导致产量也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同比增速增加到12.56%。二、2005年汽车行业产品生产结构分析(一)汽车生产结构分析1.历年汽车生产结构变化下图为自97年以来我国汽车生产结构变化,可以清

50、楚看到,我国汽车生产结构呈三个阶段变化:19972004年汽车生产结构变化第一阶段为在99年之前,市场以货车为主,占据约2/5的汽车份额,其次为轿车占据着3/10多的份额,客车占有2.8/10左右的份额。第二阶段为20002001年,汽车生产在汽车需求市场的带动下,客车生产较大幅增长,轿车生产基本保持不变,而货车生产较大幅下降。其中,客车占据了36%左右的份额,货车占34%,轿车占着30%左右的份额,有各分1/3份额的趋势。第三阶段为20022004年,汽车市场结构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轿车生产大幅增长,市场拥有量达到了46%左右,货车和客车大幅下降,所占比重分别下降到了30%和24%左右,我国的

51、汽车消费市场开始逐渐的走向了合理化。19972004年汽车生产结构情况产量(万辆)比重(%)轿车客车货车轿车客车货车19918.1117.5745.2011.4424.7963.77199216.2727.2662.6415.3325.6759.00199322.9729.2277.4917.7122.5359.75199425.0331.7278.5918.5023.4358.07199532.5540.5572.1822.4027.9149.69199639.1139.5268.8626.5226.7946.69199748.7743.5665.9330.8227.5241.6619985

52、0.7145.9066.1731.1528.2040.65199956.6150.9275.6330.9127.8041.29200060.7470.9075.1729.3734.2836.35200170.3583.4980.3130.0535.6634.302002109.28106.83109.2533.5932.8433.582003203.79117.75122.8245.8626.5027.642004231.63123.95151.4745.6824.4529.87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2005年汽车生产结构情况2005年开始,我国汽车实行新的统计标准,其中乘用车和商用车

53、各占了68.87%和31.13%的生产份额。乘用车占了主要部分,基本符合汽车发展变化趋势。按燃油性质看,乘用车基本上都是汽油车,只有不到1%的为柴油车,而商用车主要是柴油车,只有6.97%的汽油车,我国柴油车的比重还是太少,特别是柴油轿车需要得到大力发展。从细分产品看,轿车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约48.49%,较上年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的比重,其次为货车,占有20.37%的比重,再其次为交叉型乘用车,占有14.24%,这两类车型所占比重都较上年同期有所缩小,SUV和MPV产品所占比重都在3%左右,是比较小,但它们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这两款新型车型进入我国就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可见,我国汽车行业的市场主

54、要是以轿车、货车和交叉型乘用车为主,累计比重达到83%多,而以后轿车的比重将继续增加。2005年汽车生产结构情况指标名称生产量比重20052004同比增长20052004汽车总计5707688507076512.56其中:国内制造5284564476589610.8892.59%93.99%CKD42312430486938.797.41%6.01%乘用车1柴油汽车498003188756.180.87%0.63%汽油汽车3880793325113919.3767.99%64.12%其他燃料汽车125000.00%0.00%2基本型乘用车2767722222450524.4248.49%43.

55、87%多用途乘用车(MPV)15511311892930.422.72%2.35%运动型多功能乘用车(SUV)19531816914315.483.42%3.34%交叉型乘用车8125657704495.4714.24%15.19%乘用车总计3930718328302619.7368.87%64.74%商用车1柴油汽车13778761410060-2.2824.14%27.81%汽油汽车3976923767365.566.97%7.43%其他燃料汽车140294348.670.02%0.02%2客车176849181567-2.63.10%3.58%货车116244811149724.2620

56、.37%21.99%半挂牵引车5649096851-41.670.99%1.91%客车非完整车辆90228901880.041.58%1.78%货车非完整车辆290955304161-4.345.10%6.00%商用车总计17769701787739-0.631.13%35.26%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二)不同车型生产速度对比分析1.历年不同车型生产速度分析从下图看出,我国汽车生产发展速度除了02和03年有较大波动外,其他年份都是比较平稳,基本都在10%左右波动,可以认为,02和03年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汽车整个行业的波动是最小的,曲线较为平缓。从细分产品看,细分产品的波动性都比较

57、大,货车在97年和2000年都出现了负增长,02和04年又为较快速的发展;客车在2000和02年出现了大幅度增长;轿车在02和03年出现了高速增长。应该说,2000和2001年是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一个重要的调整时期,在这个时期,整个汽车产业的结构及发展速度都发生了变化,经过调整后,我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9972004年不同车型生产速度变化2.2005年不同车型生产速度分析2005年,我国汽车市场依然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发展状况,汽车行业同比增速仅为12.56%,虽然较“井喷”时期的增长速度低了很多,但与全球各国相比,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乘用车增速较快,同比增长达到了19.73

58、%,比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要高出7个百分点,商用车由于受到需求疲软的影响,增速出现了小幅下降,同比下降了0.6%。从细分产品看,MPV和轿车产量增速最快,分别高达30.42%和24.42%,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提高,有很多的居民已经具有了轿车的消费能力,同时,国人的消费观念改变,已经开始进入提前消费,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都具有超前消费意识,MPV由于它完善方便的功能受到成功人士的喜爱。SUV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同比增长达到15.48%,和上半年的大幅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主要是由于需求所带动。同比下降最多的为办挂牵引车,下降了41.67%,下降幅度非常大,这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调控所导致需求减少而造成的,其次货车底盘和客车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下降。具体下降幅度见下表:2005年不同车型生产速度变化三、2006年汽车行业生产状况发展预测(一)汽车行业产能变化趋势预测我国汽车产能已经处于过剩状态,整体行业的过剩在30%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