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_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创新

上传人:水****8 文档编号:31627962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202.7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一部分_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一部分_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一部分_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_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_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创新(5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部分 现代设备管理的理论创新一、TPM管理的创新1、TPM的基础全面生产维修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 )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为维护、生产及企业管理者所关注并试图学习和了解的话题。一些世界级企业都将TPM视为一种最新和最好的现代管理模式,如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福特、宝马、邓禄普、摩托罗拉、卡夫、柯达、博世、西门子及其它一些世界级企业已经或正在建立TPM管理系统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TPM似乎将成为现代企业中一种最具发展潜力的管理模式。2、TPM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1)产品质量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企业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企业所生产产品即便不出口

2、,也要面临国内相同产品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必须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为此,一些世界级的大企业对产品制订了严格的质量标准,例如摩托罗拉要求自己产品的合格率要求达到99.9996%,换句话说,一百万件产品中仅有四件是废品。把握产品质量的关键是什么?是生产设备!生产一流的产品就必须拥有一流的生产设备。但是如果没有一流的设备管理,那么再好的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也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对于已经推行质量认证体系(如ISO)的企业,TPM体系的建立相对要简单些,两种体系可以结合起来应用而无须再建立一套新的体系。TPM可以作为广义上的质量体系中的一部分,即生产设备的质量监督体系。(

3、2)及时制生产模式(JIT, Just in time) 及时生产制是一种极其有效的管理模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原料及成品的库存数量及范围。但是及时生产制取决于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如果在及时生产制的实施过程中设备突然失灵将使企业面临极大的损失。 现代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提高生产率以减少循环时间。对于企业的客户来说,生产时间的减少意味着订单规定的交货时间可以得到保障。而生产设备的故障、空转及自身任何细微的缺陷都将使企业提高生产率的努力落空。及时生产制和减少循环时间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加速生产循环。在这一方面,调整或准备时间是决定性的,因为这种调整和准备工作将导致停机。早期关于设

4、备生产效率的研究表明,设备总的生产时间中,调整与准备时间要占到50%左右。对于持TPM理念的人来说,这将是设备效率最大的损失之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更换工具是减少准备时间的一种有效措施。企业界有许多这方面的案例,最初需要一个半小时的准备时间可以被缩减为45分钟乃至10分钟。在理想的条件下,TPM的目标是将这一时间减少至10分钟之内,而操作工人的参与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3)生产成本: 许多企业往往注重制造成本的降低而忽视了通常情况下占生产成本5%15%的维护费用。降低成本的关键不仅在于费用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工业生产发展的趋势。由于自动化、高速化设备以及机器人的出现,单位产品的生产成

5、本不断降低,而另一方面,由于设备维护方面的费用却在不断增加,这是现代设备日趋复杂所导致的结果。许多企业寻求降低维修费用的途径,但是如果仅仅关注不可预测和控制的突发故障的维修则对于维护费用的降低是无济于事的。良好的TPM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够降低维护费用,而且可以较大的改造生产设备的效率。(4)设备的生产能力: 对于设备的生产能力来说,企业制造产品,维修则可以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起到保障作用。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管理人员对自己企业中生产设备的实际利用率、实际有效度及实际性能则未必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仅老旧或服役期满的设备如此,一些新的和现代设备常常也存在综合效率低下的问题。

6、对一般设备和关键设备的调查也显示出同样的综合效率低下的问题。设备综合效率的低下造成大量可资利用的生产能力的损失,这就相当于许多现有生产设备在无形之中消失了,这样的损失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一些企业,如美国田纳西Eastman公司的经验表明,TPM系统的建立可以在无需投资的条件下较大幅度地提高设备生产能力。(5)环保与节能: 目前,环保已成为日益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相关的法律条款也日趋严厉。设备在提高生产能力,制造更多产品的同时已不再被允许向大气、地表和水中排放工业废弃物,只有经过严格环保认证的设备才可以投入运行。对于企业来说,电动机是能耗最多的设备。设备维护中的缺陷是导致电机效率低下

7、的重要原因,企业面临的挑战是怎样才能降低能耗,使设备效率达到最大化。上述问题与挑战是所有企业为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运行良好的TPM系统可以在无需花费太多费用的前提下解决企业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改造设备的运行质量和生产效率。换言之,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各种措施中,TPM可能是投资回报率(ROI)最高的。一些世界级大企业(如戴姆勒克莱斯勒、邓禄普)推行TPM管理模式的案例表明,在TPM环保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节能。对于制造业项目上的投资回报率甚至可以达到200% 400%。3、创新型TPM的内涵在日本,TPM被定义为“全员参与下的生产维修”。在这一前提下,TPM还涉及使生产设备效率的最大化以

8、及包括一个广泛的、每一个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的预防维修体系的建立。其核心是“维修”与“员工的参与”。在其它国家中,这样的定义产生了一些问题。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核心问题在于设备。国际TPM协会主席Hartmann所提出并经西方国家企业认可的TPM定义为: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下的生产设备整体效率的持续改造。上述定义的核心在于生产设备的整体效率而非维修,在于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而不仅仅是管理人员。TPEM体系不仅涉及维护和操作人员,而且还应包括诸如研发人员、采购人员及工长在内的全体员工。生产设备整体效率所带来出来的效益将通过操作人员与维护人员之间的良好合作加以实现。全面生产设备管理TPEM(Total Pro

9、ductive Equipment Management):为适应发达国家工业企业建立TPEM管理模式的需要,国际TPEM协会提出了“全面生产设备管理”这一新的概念。与日本的TPEM模式相比。TPEM 系统的建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TPEM模式更注重现实的需求,将生产设备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对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给予特别的关注。TPEM模式是一种更为实用的管理模式。借助于TPEM的方法,TPEM将重新调整和改变生产设备管理的结构。以24小时连续有效运转为最高目标的设备利用率是建立良好的固定资产及设备管理系统的关键所在。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改造生产设备管理系统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现有

10、生产设备系统的改造;将经改造后的设备管理系统维持在高效及高有效度的水平上;购置高效及高有效度的新设备。设备管理的每一阶段都包括许多步骤,这是在建立TPEM体系的规划中必须加以注意的问题。对于TPEM系统来说,首先应该将设备性能及有效度维持在尽可能高的水平,这在TPEM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虽然必须投入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但是相对于生产率和质量的改造及成本的降低而言,这些投入还是很有意义的。充分而详尽的数据资料及周密的计划对于第一阶段目标的实现也是至关重要的。应予优先考虑的是改造生产过程,使有限的生产设备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这也将使得早期对TPEM的投入得到补偿。设备管理的

11、第一阶段:通过对设备的改进使其达到尽可能高的效率及有效度。第一步:确定现有设备的效率及有效度;第二步:确定设备的实际状态;第三步:已实施的维修信息的采集;第四步:设备故障损失的分析;第五步:确定改进设备状态的需求及可能性;第六步:确定设备换装的需求及可能性;第七步:按计划实施改进及换装方案;第八步:检查及评估方案实施的效果.对于第一阶段前三步的实施来说,应予优先考虑的是数据的采集、处理。数据是TPEM系统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对于管理决策和TPEM项目的成败也是关键的要素。通过可行性研究得到的信息和其它数据(如现有的设备失效记录,故障登记表,修理费用,平均故障间隔期MTBF等等)可以被TPEM

12、小组用来进行生产设备故障(第四步)及设备状态改进可能性的分析(第五步)。改进方案将按照设备投入产出分析,生产状况,产品质量提升的需求,设备有效度及其它因素依其重要程度逐项予以安排。第六步的重点在于对设备换装的必要及可能性进行研究,由专业工程师组成的TPEM小组将分析换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失,换装对于设备的必要性并拟定相应的方案。第六步则是根据拟定的计划实施改进的方案,这一过程延续的时间取决于设备的状态、所确定的需求及可能性,可能长达6至18个月。由于设备的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这一进程将不断延续下去。对于TPEM管理模式来说,设备状态的改进是最有效的成果,对于生产设备及其它固定资产的使用效

13、率,产品质量,产量及成本都将产生积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TPEM模式的投资将通过小组的自主维修活动及与其它人员的紧密协作产生的效果得到回报。在最后一步中,生产设备状态改进的效果应通过与其改进前状态的比较而得出,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进一步的需求。生产设备管理的第二阶段是将其效率及有效度保持在最高状态,所要做的就是巩固第一阶段所取得的成果,使之不致出现反复。对于新设备也要使其在全部使用时间内保持高效状态,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就在于良好的预防性维护,舍此之外别无良策。一个运转良好的预防维修体系是建立在以现代仪器仪表为检测手段,能够判断设备状态的预知维修之上的。将设备保持在最佳状态并不需要完全依赖复杂而

14、昂贵的检测设备,耐心而细致的检查同样可以发现并排除设备运行中存在的各种故障隐患。设备清洁工作在维护 中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对于设备的高效运转及产品质量的提升来说,清洁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与其它维护手段相比,清洁工作的作用似乎不太明显,但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是绝不可以低估的。设备管理的第二阶段:保持生产设备的最高效率和有效度第一步:编制设备的维护目录第二步:编制设备的润滑目录第三步:编制设备的清洗目录第四步:制订设备清洗、润滑及维护的实施方案第五步:编制设备的检查程序第六步:建立包括监督机制在内的预防维修、润滑、清洗和检查体系第七步:编制预防维修手册第八步:按计划实施维护、润滑、清洗第

15、九步:检查和调整相关的计划在第二阶段中,首先要为生产设备确定预防维修的需求。由工程师、维修人员、操作人员组成的小组基于自身经验及设备制造厂商推荐的方案编制和调整设备维护计划。这项工作可以分两种实施方式,第一种由操作人员经培训后进行,第二种则由专业维修人员负责。在第二、第三步中,需要分别为设备编制润滑、清洗计划。紧接其后的是制订设备清洗、润滑、维护的实施方案,这也是员工培训,预防维修的检查目录,操作规程及工作进度计划的基础。第五步是为生产设备编制检查程序,通常情况下检查是预防维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偶尔也可用预防维修工作分开进行,以便更好地确定了零部件的磨损状态和早期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如同在维

16、护、清洗和润滑工作中一样,检查工作也可以采用两种形式进行。在第六步中,为了加强维护、润滑、清洗及检查工作的计划、实施和调整,必须编制相关的报表。这些报表包括检查目录,操作规程,工作进度计划,检查报表,相关的工作报告等等。第七步的工作是编制预防维修手册,手册应体现TPEM模式中的预防维修理念,涉及预防维修策略,维护、润滑、检查程序及组织机构。预防维修目录的编制及应用,操作规程,维修工作进度计划及控制(包括平均故障间隔期MTBF),维修费用及发展趋势等也都属于维修手册的范畴。完成前七项工作后就可以开始实施由操作人员参与的预防维护、清洗、润滑和检查等项工作,其成败则取决于操作人员的素质及激励机制。在

17、TPEM理念中,第一种实施方式通常都是由操作人员承担较多的设备管理工作,这种工作性质的转换则是通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加以实现的。经改造后的预防维护、润滑、清洗和检查所显示的成效表现为所实施的任务及实施间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最有效的预防维修系统应该是动态的,随时可以根据需要和生产设备的实际状态进行调整,即如果在实施预防维护时生产设备或零部件的状态许可,则可以通过减少工作量或延长实施间隔的方式使管理过程得以优化,这种优化必须建立在维修与操作人员积极主动参与的基础上。设备管理的第三阶段:筹措效率高,寿命周期费用低的新设备第一步:设备技术性能的确定;第二步:通过操作人员收集现有设备的相关信息;第三步

18、:通过维修人员收集现有设备的相关信息;第四步:对现有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第五步:根据新工艺规划设备工程方案:第六步:编制故障诊断的程序:第七步:编制维修工作的标准和规范:第八步:对维修及操作人员进行早期培训;第九步:新设备的验收。新设备的技术性能主要是指自动化程度、功能及工作周期等项指标以及这些指标对产品的适应程度。收集、分析及处理操作与维修人员基于自己操作与维修设备的实际经验及相关工作记录所积累的信息对于新设备的筹措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第二及第三步中所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利用第二第三步所收集到的信息,通过设计良好的规划方案使现有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不致出现在新设备中则是第四步的中心

19、工作,其目标是依据人类工程学的原理加快设备筹措的进程,从而实现减少或避免损失的目标。第五步的中心工作是根据新工艺规划设备工程方案,进行此项工作时必须注意方案的安全性及环保性。编制故障诊断程序是设备管理第三阶段第六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故障诊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油压表,热传感器,润滑指示器,计数器,水位计,振动传感器,计时器等等都是用于故障诊断的工具。办公设备中的复印机也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故障诊断系统不仅能显示不同形式的故障,而且能确定故障的位置并自动加以记录,将相关故障信息告之维修人员。在第七步维修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中,维护是已经预先计划好的,其目标是无维护或至少做到设备的维护性能良好

20、。通向维护位置的路径通畅,经常性的清扫和保养也是必须持之以恒的工作,例如为设备加装防护罩,对设备内部经常性的吸尘等等。对维修及操作人员早期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尽可能早地熟悉新设备,进行作业练习。在设备交货前派遣维修及操作人员赴设备制造厂实习、培训也是早期培训的一种重要手段。强化对员工的培训对于保持新设备的高效运转和良好状态也是行之有效的。在第九步新设备验收中,一般是由设备制造厂家负责此项工作,通常这也是购货合同中所规定的厂家的责任。对于设备的用户来说,新设备投入使用在时间上是紧迫的,因而在安装、试运转过程中故障的排除及试车的时间往往被大大压缩。这就将导致新设备在使用之初就难以达到较高的综合效

21、率。4、TPEM的目标为使生产设备达到并保持最高的生产效率,必须建立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如同质量管理中的零缺陷一样,TPEM模式中与之相类似的目标是:生产设备非计划停机时间为零;由生产设备故障引发的产品缺陷为零;生产设备的速度损失为零。上述三项目标中,第一项即非计划停机时间为零是最重要但也是最为困难的目标,通常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所强调的是为达到非计划停机为零的目标,需要投入多少计划停机时间来实施计划维护、预防维修、清洗、润滑、检查和调整等各项工作。由于停机时间的存在,因而产量的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要完全达到停机时间为零的目标,则所需付出的代价将可能是非常高昂的,但通过T

22、PEM管理模式,非计划停机时间为零的目标毕竟还是可能接近或达到的。如果维修管理系统是由相关数据支撑的,便可以据此确定收益点并判断设备非计划停机的大致时间。非计划停机的成本核算及其与避免非计划停机而增加的计划维护所需费用之间的比较也可据此加以估算。TPEM的第二个目标就是将生产设备故障引发的产品缺陷降低为零。在一些产品质量要求很高的企业中,生产设备往往是实现质量标准的障碍。状态良好,无缺陷与故障的设备是优质产品的基本保证。将产品质量置于首位的企业必须同时将TPEM管理模式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生产设备的速度损失为零是TPEM管理的第三个目标。生产设备的速度损失对设备工程方案的影响与使用寿命一样,在

23、设备筹措过程中是难以预估的,这是因为理论上的生产速度及生产时间与实际速度及时间必然存在较大差异,而生产设备的磨损常常是生产速度损失的直接原因。在流程作业的生产线中,单台设备的速度损失将直接影响整条生产线生产速度并导致产量的降低。在工业生产中,生产设备速度对生产率造成的损失通常在10%左右,企业通过TPEM管理模式的实施则可以找出速度损失的原因并加以排除。5、全面生产设备管理TPEM 的要素全面生产设备管理是在非日本企业中推行TPEM管理模式的有效手段。全面生产设备管理包括三项要素:以自主维护为中心的TPEMAM模式;以预防维修及预知维修为中心的TPEMPM模式;以生产设备的管理与改进为中心的T

24、PEM EM模式。 以自主维护为中心的TPEMAM模式,就是组织操作人员对自己所操作的设备进行维护和润滑。自主维修活动一般适宜于小范围内进行,即通过若干操作人员组成的TPEM小组实施自主维修,这也是自主维修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操作人员参与的方式和范围可以结合企业及车间的文化,组织形式及设备自身的特点加以确定。TPEMEM模式的实施为操作人员从设备使用初期参与管理及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提供了可能。作为TPEM模式的分支,TPEMEM是一种收益很高、激励性很强的管理模式,如果企业将提高生产设备的效率置于优先位置,则应该首先在下属的车间中建立TPEMEM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应基于对参与系统的操作人员及维

25、修人员的技能与主观能动性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这也是系统发挥效能的基本前提。二、 设备实际生产率的测定世界上大多数的企业中都存在着没有完全发掘出来的生产潜能。借助于TPEM管理系统,可以将这种生产潜能开发出来,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将生产能力提高25%30%。TPEM管理中三个重要的指标分别是设备总的有效生产率TEEP (Total Effective Equipment Productivity),设备综合效率 (OEE,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和设备净效率(NEE,Net Equipment Effectiveness)。衡量设备实际生产率的尺度应该是设备

26、总的有效生产率。与此相关的参数有设备利用率(EU,Equipment Utilization)。大多数TPEM文献仅仅提及设备综合效率而忽视了设备利用率对于设备生产率和资产回收率(ROA,Return on Assets)的影响。在计划停机期间,可以通过实施设备换装及维修作业来优化设备使用的费用。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设备的生产能力,那就一定要重视设备总的有效生产率。设备总的有效生产率这一参数中包括设备的计划停机时间,同时也是衡量设备利用率和设备综合效率的尺度。设备总的有效生产率=设备利用率设备综合效率 设备综合效率是TPEM管理中经典的并且应用最为广泛的参数,这一参数表明设备在使

27、用时所能提供的综合效益。由于设备使用期间还涉及到诸如整理、换装等方面的工作,因此综合效率并不是一个十分精确的参数,与设备真实意义上的效率也无太大的关系,这一参数反映的是设备在使用时的“全面”、“综合”的效率。设备综合效率=设备实际有效度设备性能效率产品合格率设备运转期间的质量及效率则可以通过设备净效率加以表示。这项参数既不涉及设备的计划停机时间,与设备安装及调整时间也无关系,仅仅反映了设备运行过程中实际上的机械状态。设备净效率=生产准备程度设备性能效率产品合格率 设备故障为便于上述三项参数的计算,TPEM管理强调对由设备故障对设备效率所造成损失的研究。对设备效率造成损失的因素至少包括以下五种类

28、型:1工作准备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失;2故障停机损失;3设备空转及等候时间所造成的损失;4工作速度降低所造成的损失;5生产废品所造成的时间损失。上述五方面的因素对设备总的有效生产率,设备综合效率及设备净效率等三项参数的影响可以通过相关的计算参数设备有效度、效率及质量加以确定。对设备有效度的影响包括安装及调整,设备失灵两方面。前者涉及设备换装,为设备编制操作程序(尤指数控设备),设备试运转;后者则包括偶发故障及由设备缺陷引发的故障。对设备效率造成的影响涉及空转及小故障,速度损失两方面。前者主要由等候原材料,缺少零部件或服务,设备进出通道堵塞及其它原因所造成;后者则由设备的磨损,精度降低所引发。对质量

29、造成的影响是在生产过程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废品及返工品增多。除上述因素外,设备的试运转、介于设备启动与稳定运转之间的不稳定运转时间等其它因素也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对相关参数造成影响。在某些企业中,还有一些特定因素也将对相关参数造成影响,如热加工设备重新升温对有效工作时间造成的损失等等。由特定因素导致的设备效率降低所产生的损失必须预先确定并以适宜的公式加以计算。如同其它文献中所阐述的,产量的降低或介于设备启动与稳定运转之间的不稳定运转时间的减少不易被测定,通常都是包括在上述五项损失之中,此时可以以设备修理或不稳定运转阶段所产生的效率损失来表述。因此,首先计算设备试运转期间的综合效率,然后再计算稳定生产

30、时的综合效率,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 最终就可以获得产量损失的数据。设备效率的计算与设备效率计算相关的时间要素分别表示如下:设备理论作业时间=设备可利用时间计划停机时间设备作业时间=设备可利用时间计划停机时间工作准备时间设备凈作业时间=设备可利用时间计划 停机时间工作准备时间故障停机时间设备有效作业时间=设备可利用时间计划停机时间工作准备时间故障停机时间管理原因损失的时间有效生产时间=设备可利用时间计划停机时间工作准备时间故障停机时间管理原因损失的时间 生产废品损失的时间各时间要素的定义如下:设备可利用时间:指理论上的设备可利用时间。按每天三班、每班8小时工作制计,每天的理论工作时间为1440分钟

31、。计划停机时间:纳入计划的非生产时间,包括班中休息、班中餐时间,维护时间。工作准备时间:包括班前准备时间,设备换装时间,调整时间,测试时间。故障停机时间:由任何设备故障造成的非计划停机时间。管理原因损失的时间:包括由于原材料、零备件供应问题或操作、维修人员脱岗造成的设备停机或空转损失的时间,生产速度下降损失的时间。生产废品损失的时间:由废品生产、返工产品重新加工所损失的时间。有关设备效率计算的公式如下:设备利用率= 设备计划有效度=生产准备程度= 设备实际有效度=设备计划有效度生产准备程度 设备性能效率=设备性能效率也可表示为:设备性能效率= 产品合格率= 或:产品合格率=根据相关的时间要素及

32、上述计算公式,就可以循序渐进地计算设备的效率。以下是对设备效率进行计算的例子。例:某企业的生产设备按每日两班生产,每班8小时。包括班中休息及班中餐在内的计划停机时间为90分钟,由班前准备,设备调整、换装、测试时间组成的工作准备时间为70分钟。根据统计,每天由故障导致的非计划停机时间平均为50分钟,设备空转及各种临时停机时间为240分钟,由管理原因导致生产速度下降折合的停机时间为75分钟。该设备每天生产290件产品,废品平均每天为6件,每件产品的加工时间为1.5分钟。根据所给定的数据计算并确定各项有关效率的参数。设备如果每天24小时连续不断地工作,一天可利用的时间为1440分钟。如果按每日两班,

33、每班8小时生产,则须减去8小时(480分钟),计划停机时间为90分钟,两者之和为480+90=570(分钟)。根据各时间要素之间的关系可分别计算出设备的运转及作业时间如下:设备可运转时间=1440570=870(分钟)设备作业时间=87070=800(分钟)设备凈作业时间=80050=750(分钟)设备有效作业时间=75024075=435(分钟)设备有效生产时间=435(61.5)=426(分钟)由上述各项时间参数可计算出有关设备效率的各项参数:因此,设备的利用率应为:设备利用率= =60.4% 设备可利用时间减去计划停机时间后的剩余时间就是设备可运转时间,总计为870分钟。在此基础上可以计

34、算设备的计划有效度。设备的计划有效度为:设备计划有效度= =92%由上面所计算的,设备的计划有效度为92%。而生产准备程度按下式计算为:生产准备程度= =93.7%设备实际有效度=0.920.937=0.862=86.2% 根据所给定的数据可计算出设备的凈作业时间为750分钟,据此即可计算设备的性能效率。设备性能效率= =58% 根据产品数量及废品的数量可计算出产品合格率为:产品合格率= =97.9% 在建立TPEM系统的企业中,计算所需的各项数据由TPEM小组成员通过长期观察和积累加以采集、分析和处理,完全依赖机械或计算机进行此项工作并不一定是适宜的。同时,由于数据采集工作自身的难度,精确数

35、据的采集也是非常困难的。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必须对诸如设备调整、换装、空转、临时性停机等现象进行连续、认真而仔细的观察。合格品率则可以通过废品与设备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比较加以确定。设备生产速度降低所产生的损失一般可通过实际生产速度达到最佳生产速度的百分比来表述。效率公式的应用根据所采集的数据计算出来的各种参数可以用来确定设备总的有效生产率,设备综合效率,设备凈效率这三项TPEM管理中重要的指标。设备总的有效生产率=设备利用率设备综合效率=设备利用率设备实际有效度设备性能效率合格品率=0.6040.8620.580.979=0.296设备的有效生产时间可以理解为在此时间段内(426分钟)以每件1.

36、5分钟的生产速度生产出合格的产品284件。而有效作业时间435分钟生产的290件产品中有6件不合格,因此6件废品的生产时间9分钟对企业的生产和效益来说是无效的。设备综合效率=设备实际有效度设备性能效率合格品率=0.862 0.580.979=0.49设备综合效率反映了设备运转时的效率,也可以用设备的有效生产时间与设备可运转时间的比值加以表示:设备综合效率= =0.49 设备净效率=设备生产准备程度设备性能效率产品合格率=0.9370.580.979=0.532设备净效率这一指标真实地反映了生产设备的运行质量。也可以用设备有效生产时间与设备作业时间的比值表述设备凈效率:设备净效率= =0.532

37、 针对设备利用率低的状况,许多企业计划将两班工作制改为三班制,试图将设备利用率从现有的60%提高到90%。班次的增加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但是三班制的生产使得设备很难有时间按计划实施维修工作,从而也将给设备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果能致力于提高设备的综合效率,使之从现有的49%提高到75%,那么企业就可以在维持两班生产的基础上将产量提高50%,实现与三班生产同样的目标,相比之下花费的成本却要低得多。TPEM是一种基于数据的量化管理模式,设备管理及其改进工作都是通过数据分析及后期的调整实现的,在管理工作中确立一项可以据此比较各种改进管理可能性的基本原则是十分重要的。设备总的有效生产率,设备综合

38、效率及设备净效率这三项公式是成功地对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实施优化管理的关键。许多世界级企业在成功地实施TPEM管理后的各项指标对比如下:实施TPEM前 实施TPEM后有 效 度: 86.2 90%性能效率: 58% 95%合格品率: 97. 99%综合效率: 49% 85%性能效率从58%提高到95%,提高的幅度最大,较前有明显的改善。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大的成效,是因为由设备空转,生产速度下降等原因所产生的这种隐性损失得以大大降低。因此,减少隐性损失对效率的影响,对提高设备综合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改进管理中最具潜力的领域。某些成功地推行TPEM管理的企业可以将生产率提高50%。其成功之道在

39、于首先改善设备的效率和减少设备在空转和工作准备方面存在的潜在的时间损失。 推行TPEM管理时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在TPEM管理中,通过测定和分析得到的各种 数据是推行TPEM管理时需优先予以考虑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以便加快投资的回收和提高生产的效益。前面相关的效率计算将有助于管理层正确地决策,制订周密的计划,通过在TPEM项目中投入的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将可以实现生产率最大化的目标。三、预防维修的策略如果企业按照TPM模式对预防维修进行分类(即划分为由设备操作人员经专业技能培训后实施的第一类预防维修以及由专业维修人员实施的第二类预防维修),则可以进一步据此对TPMPM

40、项目进行计划。计划的目标是预防维修的时间100%(已实施的预防维修时间与计划实施的预防维修时间之比)地按计划实施,或者至少是主要生产设备的预防维修时间应100%地按计划履行。为此,可以由两种不同的方案:1、 对现有预防维修的系统、组织、实施及控制的过程的改造;2、 预防维修中多数日常工作向设备操作人员的转移。在实施过程中,两套方案应该尽可能同时采用。对于维修工作来说, 首先应予考虑的是预防维修系统的规划与建立。建立高效的预防维修系统,应该分阶段地逐步实施:第一阶段:建立完整的设备数据库多数企业都建有计算机管理的设备数据库,或者至少也建立了卡片形式的设备台帐。数据库或台帐应包括以下数据:l 设备

41、型号及序号;l 产品说明书及制造厂商的相关信息;l 设备生产日期;l 设备铭牌上的数据(如电压、功率等);l 已实施过的设备改造或变动的相关数据;l 设备在车间中的位置;l 与备件相关的数据;l 工作指导手册中的相关数据。设备数据库的建立仅仅是开展预防维修工作的起点,通常情况下,设备制造厂商都会为用户提供使用手册或说明书,对涉及设备的检查或预防维修工作给予指导。第二阶段:不同预防维修类型及设备重要性等级的确定在第二阶段中,对每一台需进行预防维修的设备应做出相关的决策,是否按第一种类型由操作工人进行预防维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施的时机,在条件成熟时再加以实施。如果设备操作人员完全没有预防维修

42、的经验和技能,维修部门应该与生产部门合作,通过预知维修的方式,避免设备故障所导致的生产事故。如果设备故障引发的事故导致整个车间或生产线停产,进而危及人员安全或环境,此时设备重要性等级定为1。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实施第一种类型的预防维修,必须100%的严格按计划实施第二种类型的预防维修并对设备进行监测,此时也不会造成维修与生产之间在时间上的冲突。如果设备故障引发的事故导致生产线的停产,同时对人员安全及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此时设备重要性等级定为2。由于车间中其它的设备仍在生产,因此可以允许设备有短暂的停机时间。在这种条件下,预防维修的实施在90%100%之间,允许不多于10%的预防维修措施推迟实施或

43、予以取消。设备故障如果仅仅随机发生于某几台设备,使其产生停机,但对生产过程不构成重大影响,或者发生故障时有备用设备可以接替,在这种情况下设备重要性等级定为3。此时第二种类型预防维修的实施在80%100%之间,也就是不多于20%的预防维修措施可以被推迟实施或予以取消。重要性等级的确定使得企业可以科学合理地运用预防维修策略,在人员临时短缺或者由于生产计划调整时留有余地。确定设备的重要性等级后,企业就可以对预防维修策略做出正确的决策,根据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决定预防维修或是预知维修的实施。 第三阶段:预防维修检查清单的说明在TPM模式中,每一台机器设备都有一些按预防维修标准编制的特殊的检查清单,这些检查

44、清单通常情况下包括某些标准化的任务,如对设备的清洁,对润滑剂消耗情况的检查,对零部件的紧固等等。在不同的检查清单中,对每日、每周及每月预防维修措施都做出明确的规定。有时也可以采用一份包括全部重复性工作的总的检查清单取代不同形式的检查清单。一般情况下,根据检查清单进行的预防维修没有或仅仅附带简单的备件或维修材料,如润滑剂、过滤器材等。这些备件或材料随机配备,因此在维修过程中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此外,按检查清单实施的预防维修也仅仅需要一些简单的维修工具,在某些情况下则无须配备专门的维修工具。出于计划和控制的目的,需要估算按检查清单实施预防维修的时间,对于每台设备来说,完成检查清单上规定日、周预防维修

45、工作量通常仅需数分钟时间。对于每一台实施预防维修的设备,其工作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设备运转时的预防维修,如对运转中设备进行的温度、振动方面的监测;另一类是为确保安全,设备停机时才能进行的预防维修,如设备内部的清洗、对传动带张力的监测等等。维修的目标是尽可能少地限制设备停机检修的时间,以便最大限度地保障设备的生产时间。根据检查清单进行的预防维修一般属于由设备操作人员负责实施的第二种类型的预防维修。第四阶段:预防维修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与预防维修检查清单相反,根据预防维修作业指导书实施维修作业时,维修工具与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依据这种方式进行的预防维修也是按照固定程序重复进行的,只是间隔周期较长,通

46、常是按月、季度或者年度重复实施。每一份预防维修作业指导书都针对具体的设备,每份指导书中都包括作业及所需材料的清单。为了能更合理地配置诸如人员、备件及材料等维修资源,维修计划人员应该参与到指导书的编制工作中,特别是当预防维修时间与生产时间发生冲突时更是需要进行协调工作,通常都是安排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作业,同时对作业所需时间做出估算,尽量减少生产方面的损失。依据作业指导书实施的预防维修通常属于由专业维修人员实施的第二种类型的预防维修,但是在设备处于停机维修状态时,操作人员也可以参与其中做一些辅助工作。第五阶段:预防维修路线的规划在依据预防维修检查清单和预防维修作业指导书实施维修作业时,选择最佳的

47、维修路线是一种提高维修人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在维修管理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维修人员去现场作业时消耗在路上的时间往往要多于实际作业的时间。因此,根据不同的作业范围为预防维修规划一个合理的作业区域并根据不同作业地点设计最佳的维修路线,使得维修人员在作业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是十分有意义的。依据预防维修检查清单和预防维修作业指导书实施维修作业的时间经估算后,加上消耗在路途上的时间即可估算出维修作业所需的全部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为每一台运转或停机设备编制相应的路线图,同时维修工单上也应该附上去某台设备作业时的最佳路线图,以便尽可能地减少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提高维修工作的效率。

48、第六阶段:预防维修时间的计划编制实施预防维修时,通常都要制定相应的年度计划,所有的预防维修措施都将列入其中。在设备停机时间内安排的预防维修或者维修工作中的其它变量是可控的,那么作业时间通常是固定的,所有到期的依据预防维修检查清单和预防维修作业指导书编制的日、周维修进度都要按期完成。由设备操作人员负责实施的维修工作进度可以标注在所操作的设备上或在附近合适的地点加以显示。当维修作业完成后,相关人员应在工单上签字,以此作为对维修进度实施检查的依据。检查清单及工作进度应该是动态的,这也是预防维修能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设备操作人员及维修人员对设备维修的反馈意见应该成为及时修改维修作业时间间隔的重要依据。

49、加强对维修工作进度的协调,加大日常预防维修的工作强度,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预防维修工作地进行。良好的协调工作可以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平衡对专业维修人员的需求,同时可以减少对生产的影响。例如,如果某一周期内的计划不能做较大调整时,可以考虑将按月和按季度计划的维修工作结合起来同时实施。第七阶段:设备维修日志的管理设备维修日志的管理对于生产设备的维修与改造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许多企业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对重复性故障的诊断以及对不同设备维修费用的比较方面,设备维修日志都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此外,翔实的设备维修日志还有助于及时调整预防维修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消耗。表2展示的是一份翔实的设备维修日志。对每台

50、设备进行的每一次小修或按计划进行的预防维修在运行日志中都有记录,占据一行的位置。记录的内容涉及日期、工单序号、维修措施的简述、作业时间及费用、更换备件的费用、总的维修费用及全部费用总额等。由于运行日志所记录的全部数据由计算机进行管理,因此小修费用占全部费用的比值可以很容易加以确定,从而可以作为备件及维修材料购置时的决策依据。如果年度小修费用纪录及设备维修日志不健全就将给此项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以下的案例可以清楚地说明设备维修日志在降低成本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一座拥有5000台从小型叉车到大型柴油机车等移动设备的大型钢铁企业中,维修部门所掌握的情况是某些移动设备是在车间中使用并且在维修方面要支出较

51、多的费用。企业为这些在固定场所使用的移动设备编制了维护计划,但是由于忽略了设备维修日志的建立,因而在每年花费在备件及维修材料方面的费用一直居高不下。企业的顾问小组发现这一问题后采取了改进措施,将维护计划的基础上编制了设备维修日志。在建立健全的设备维修日志后,企业为上述在固定场所使用的移动设备支出的年度小修及维护费用由原来的60000欧元降至20000欧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表1:设备维修日志TPM:设备维修日志设备序号: 记录人: 设备购置日期: 设备购置价值: 设备重置价值: 日期工单号维修作业内容工时工时费用备件费用费用总额累计费用累计费用占重置费用比(%)设备维修日志在应用时应逐日填

52、写。工时费用为单位工时费用与总工时的乘积;费用总额则是工时费用与备件费用之和;而累计费用为逐日费用总额相加的结果。第八阶段:条形码技术在维修中的应用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采用了条形码技术来加强对维修工作的管理。通常条件下,条形码技术应用于超市、商业机构,后来逐渐推广到工业领域的仓储管理中。但是,条形码技术在维修管理中的应用还比较少见。条形码技术在管理中所体现出的优越性在于能够有效地控制库存,使管理工作中的相关信息流动更加快捷。但是这种技术对于许多维修人员来说还相当陌生的。条形码技术在维修管理中的功能为:在实施维修作业时(包括按检查清单实施的维修以及基于时间的预防维修),每一份工单上标上相应的打

53、印好的条形码,经计算机识别后,维修工单中包括人员、工作指令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便被储存到计算机中。维修人员开始作业时,只需通过条形码阅读器便可获悉作业地点、参与人员以及工作内容。在维修备件的库存管理中,条形码技术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库存备件分别被标上条形码,相应的条形码标记又分别在相关货架或备件目录中予以注明。工单上的条形码经识别后,所需备件信息的同时也随之被识别。条形码技术应用于备件管理时可以在以下两方面产生明显的效果:维修作业所需的备件及费用信息可以自动生成并标注在作业工单上;备件消耗后,库存目录将被自动调整,当库存降至允许的最低值时,订货需求随之将被提交。夜间当仓库无人值守时,附有条形码的

54、身份识别卡将会使仓库大门自动打开并通过计算机记录进入者的身份及进入时间等相关的信息。当维修作业结束后,通过条形码,计算机将会把以下信息自动记录下来,作为维修管理方面的数据:1、工单完成后的相关信息:包括日期、维修费用、作业时间等;2、编制设备维修日志所需的相关信息:包括日期、工单编号、作业过程的说明、维修工时费用、维修材料费用、费用总额、累计费用以及累计费用占设备重置价值之比等;3、 纳入计划的预防维修费用与实际发生费用的比较;4、 未纳入计划的预防维修措施的费用支出;5、 在对作业时间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计算维修工作的效率指标,如维修人员的工作强度、工作效率等;6、 在维修工单中,设备运转时间

55、及故障停机时间方面的信息通过条形码输入计算后,计算故障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平均故障间隔期MTBF);7、 使得备件库存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如备件消耗的信息,每月支出的维修材料费用,生产设备维修所消耗的材料费用等;8、 统计全部维修作业所消耗的时间,包括消耗在设备、场所以及进行故障修理、按计划进行的维护、预防维修等措施所消耗的全部时间;9、 其它根据管理工作需要的相关信息。综上所述,条形码技术对于设备的维修工作是一种既有效而又经济的管理手段。当前,条形码技术已经成熟,相关的管理软件在企业中也相当普及,所形成的管理系统可以满足企业在维修工作中的需要。条形码技术另一个优势在于管理工作完全或部分实现了

56、无纸化。既可以减轻维修人员的负担,也有利于对设备及维修工作的管理。第九阶段:预防维修工作报告体系的规划许多企业希望改善自己的维修管理,但是由于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维修工作报告体系,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许多问题。为此,企业必须首先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预防维修的实施需要责任心和纪律,而成效则不是立竿见影就能迅速得到的,因此,实施过程中的耐心是十分必要的。当预防维修的实时显示出成效时,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证明预防维修项目所取得的进展和在项目投资所取得的回报。基于此,预防维修工作报告的编写应从预防维修的实施以及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两方面加以考虑。就维修作业的管理而言,报告涉及以下内容: 维

57、修作业实施的范围、工作进度、与已实施维修作业的比较。目标:重要性等级为1的设备100% 按计划实施;重要性等级为2的设备90% 按计划实施;重要性等级为3的设备80% 按计划实施。 维修的工作效率、人员的配置、劳动生产率以及第八阶段中所阐述的相关内容。 预防维修作业的费用(劳动力及材料)维修工与操作工的费用(由于TPM管理的性质,因此这两方面的费用必需分别加以记录);设备的费用;职能部门及车间的管理费用;支付给供货方或外委劳务的费用。在TPM管理中,设备的运行日志同样是编制维修报告时的重要内容。就按维修作业的月度计划而言,报告应涵盖以下内容: 设备检修停机时间通常情况下,设备的停机检修时间是由

58、设备、生产班组及车间的生产计划决定的。 设备停机时间的发展趋势 重要性等级为1和2 的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期MTBF 预防维修费用与设备停机时间减少所产生效益之间的关系完善的维修工作报告体系将对预防维修的组织管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正确、实时地落实报告中的各项措施将会有效地减少设备的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生产的效率。第十阶段:预防维修组织系统的建立高效的组织系统是预防维修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在TPM管理中,以专职从事预防维修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组建起来的专家组是一种有效的管理组织形式,通过专家小组对第六阶段描述的维修计划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预防维修方面的投入。专家小组应保持稳定的组织形态。在TPM的管理

59、中,由于有设备操作人员的参与,因而专家小组的人数可以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通过专家小组可以根据预防维修计划制定每周内的作业工单,确定各类维修定额等等。在专家小组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构建预防维修组织的架构。对于多数小型企业来说,预防维修的组织应保持在十人以下的规模,通常在维修组织中设置一个预防维修小组即可。在大型企业中,预防维修小组的规模可以适当大些,设置一个专职计划人员和一个主管也是十分必要的。预防维修取得成效的关键预防维修在一个企业中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 高效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严格按规范实施的设备维护 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预防维修小组(不一定是专职的) 合理地确定设备的维修等级并据此进行预防

60、维修 完备的维修工作报告体系以及设备维修纪录 实施过程中的责任心与纪律TPM管理中由设备操作人员辅助的预防维修除上述前提外,预防维修取得成效的关键还在于设备操作人员的参与。许多例行的预防维修措施,如设备的清洁、整理、调整、小故障的排除等简单维修作业都可以交由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操作人员实施。某些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须解决相关的政策问题。操作人员参与的全员预防维修所产生的效应就是在维修费用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为他们的参与、聘用以及职业培训提供了一种新的机遇。计算机辅助的预防维修高效的预防维修系统必须是在计算机辅助之下实施的。在预防维修体系中,各项指令以及各类材料清单通常都是由

61、企业计划部门和维修车间中编制及打印,这些作业由人工完成是非常繁琐的。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中,除上述维修作业外,数据的自动采集、各类工作报告以及库存管理都可以由计算机辅助系统完成。通常采用计算机辅助维修管理系统CMMS(Computerize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s ) 对预防维修进行管理。CMMS的应用使TPM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操作人员在参与过程中也同样要面对专业知识的更新,因为在管理系统的终端,设备维修人员与操作人员都要分别进行相关计划、报表、清单的编制,操作人员不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是很难胜任的。良好的预防维修计划在管理过程中是无需进行较大的调整与变动的

62、。重要的是确定企业对TPM管理的不同需求,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对预防维修系统进行改进与完善。四、 借助技术手段完善对生产设备的管理全面生产设备管理TPEM中的EM要素是对生产设备进行管理与完善。许多企业在实践中都是将其作为TPEM管理中的第一要素而非第三要素来考量的。全面生产设备管理TPEM中的自主维护AM与预防维修PM要素都强调操作人员参与维修的实际作业。而EM管理更注重操作人员在参与过程中分析问题,提出改进设备管理与维修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AM和管理能够更加富有成效。TPEM管理中的自主活动小组CATS(Creative Action Teams)TPEM管理中的自主活动小组CATS也可称之为“持续改进活动小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