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1601175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毕业论文(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本 科 毕 业 论 文( 2 0 1 2届 )题 目 浅谈汉魏诗歌的生命意识 学 院 教师教育学院 专 业 小学教育(语文) 班 级 小学教育2班 学 号 0835010145 学生姓名 王伟 指导教师 吴晶 完成日期 2011年10月 目 录引言3一、生命意识的概述4二、汉魏时期生命意识产生的原因4(一)社会的动荡4(二)思想的变化4三、生命意识在汉魏诗歌中的体现5(一)感慨人生的短暂5(二)对生存之道的思考7(三)对游子思妇的关注11结束语12注释13参考文献13谢辞14浅谈汉魏诗歌的生命意识教师教育学院 08小学教育语文 王伟 指导老师:吴晶摘要:汉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年代,在那个时

2、代人的生命意识得到蓬勃的发展。诗歌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探究汉魏时期的诗歌,发现随着儒学影响力的减弱,道学的盛行,人们变得更加注重个体的价值和情感,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汉魏诗人在抒发人生的短暂和游子思妇真挚的情感的同时,还对自身的生存之道的进行探索,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比如有的诗人有着建功立业的积极态度,有的则抱有及时行乐的消极心态,还有的崇尚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关键词:汉魏诗歌 生命意识Small opinion of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han-wei period poetryAbstract:han-wei period is a

3、special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which peoples life consciousness is develop rapidly.poetry is a good way to expess thought and emotion,through exploe the poetry of the han-wei period,I find with the decline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prevail of taoism,people become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va

4、lues and emotion, reflect intensity life consciousness.while the han-wei peroid poets express human short life and tramps with their wives sincere emotion,at the same time,they also exploe their The value of life, formation relevant outlook on life.For examples,some poets thought they should built c

5、areers in thier short lives,some thought they must enjoy themselves as far as possible,and the other advocate nature lives,seek spiritual fulfilment.Key words: han-wei poetry life consciousness引言 汉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中所说的:“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

6、代。”1那个时代社会动荡,儒学衰微,道家的思想盛行,人们开始解读老庄之学,并由此产生了玄学,玄学变成了汉魏士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他们思考自我价值的一种依据。在这个时代,生命意识格外的浓厚,人们对于光阴易逝的感叹,对于人生价值的种种思考,还有在生活中格外的重视人的情感等等,都是极为普遍的。一、生命意识概述生命意识是人对自身的存在的一种理性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其最直接的认识就是对生和死的认识和体验,可以这样说,人类一旦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与消失,生命意识也就产生了。我国的甲骨文中就已有了“死”字。商承祚殷墟文字类编释甲文象“:生人拜于朽骨之旁,死之谊昭然矣。”由此甲骨造文之象,可以看出当时人不

7、仅有了生死的意识,而且有了重死的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对生死必然性的认识愈加明确,如左传文公十三年“:死之短长,时也。”2秦汉以后,对生命更有了清醒的认识,把生死视为必然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观念,生命意识更加的强烈,这和社会环境、思想上的变化时分不开的,具体原因如下。二、汉魏时期生命意识产生的原因(一)社会的动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如董卓进京后掌握大权,倒行逆施,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财物,淫掠妇女,正如蔡文姬悲愤诗中“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后来董卓之乱平定后又有李傕、郭汜等人为害百姓,之后更是各方割据势力群雄逐鹿,谁都想做皇帝,因而战争总是连续不断。而战争所带来的后果是“白骨

8、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许多下层百姓直接死于战乱,或者因生活无保障而冻饿致死。就算是一些知识分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因为不容于统治者而遭到杀害。孔融、祢衡、杨修、丁仪、丁廙、何晏、嵇康、张华、石崇、陆机、陆云、潘岳、刘琨、郭璞等人的惨死,都是令读书人寒心的事。3这些自然使士人们开始思考自身生命的存在及其意义,并将其思考的结果表达在各种文学作品当中。(二)思想的变化。首先是汉代儒学的衰微。汉代初期儒学盛行,如在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鼓励士人对儒学经典的研究,形成了儒学中独具特色的经学。汉代的经学是和谶纬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汉代的经学带有神学色彩

9、,成为了一种天人感应的学说,“君权神授”是天人感应学说的核心内容,皇帝成为天神的人间代理人。这种思想几乎成为个人行为的唯一指南和依据。士大夫的主要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钻研儒术来获得政治出路,并且通常出路非常的良好,这使得士大夫的聪明才智能够很好的为专制政权服务,政权也因此更加稳固。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宦官外戚轮流当权,皇帝成为他们操纵的傀儡,或废或立。士人不禁反思:既然存在着天人感应,那么为什么上天无动于衷呢?“君权神授”的观念便受到了动摇。并且士大夫受到宦官外戚的排挤,仕途窘困,他们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破灭,传统的价值观遭到破坏,天人感应的思想在他们的心中更是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此外,东汉还出

10、现了无神论者王充,他认为天是属于自然的,而人也是自然的产物,这样就割断了天人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政治、兴亡、道德都与自然界无关,“天人感应”论只是人们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拟天的结果。无神论思想的产生及宣传加速了汉代天人感应学说在人们心中的覆灭。而这种覆灭使人们解放了思想,并促使人们重新开始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思考,因此对生命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是道家学说的盛行。儒学衰微之后,人们便很自然的将目光投向了老庄哲学,老庄哲学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道家思想以道为本,崇尚自然。“如果说儒家强调人的社会性,那么道家则呼唤人的自然性,反对社会对人的自然本性的侵蚀和异化。”4

11、道家是把人的生命的价值放在了生命存在的本身,而不是社会对他的种种评价。这和儒家积极入世,甚至舍生取义的生命价值观是不同的,因此道家思想把“贵生”放在人生的第一要位,认为人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懂得养生之道,而养生必须要恬淡寡欲,应该从名利的追逐中走出来,专心于心灵的陶冶,这样才能达到“真”的境界。汉魏时期一些士人流行解读道家的一些著作,并掀起清谈之风,从而开创了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玄学,玄学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对理想人格的一种建构,何晏、王弼提出的“贵无”论,认为“无”产生“有”,“无”是这个世界的本体,圣人之所以能够超出一般人,是因为他们无誉无名,他们的成就是不能言说的。因此认为君主的人格应该

12、是“平淡无味”的,此外嵇康提等人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追求自我伟大人格的实现,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在儒家思想衰微的背景下,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生命显得极为脆弱,道家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人们思考自身生命的价值意义非凡。三、生命意识在汉魏诗歌中的体现汉魏时代士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来,汉魏诗歌中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 感慨人生的短暂。每个人的起点是生,终点是死,一个人在世上无论有多么伟大的功业,其最终还是难逃死亡。人生百年,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比之于无穷无尽的时间,是何其渺小。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希望通过各种

13、手段来获得永生,但始终没能逃脱死的结局,当然大自然的生死规律是人类乃至整个生物圈能够存在下去的基础,有生必有死,旧的生命化作大自然的一部分,新的生命取代旧的生命,这样才能够生生不息。然而对于个人来说,面对死亡更多的是无奈和恐惧,且不要笑齐景公恋生,又有多少人能看穿生死。汉魏时期是一个连年战乱的时代,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是引发人们对生命短暂的感受。而汉魏诗人诗人作为一个敏感的群体,更是能感受到时间流逝所带来的人生如寄的感慨,这便是生命意识的一种体现。汉魏诗人在表达人生如朝露的幻灭思想时,多用自然界的永恒与短暂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古诗十九首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在驱车上东门中“浩浩阴阳移,年

14、命如朝露”表达出岁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样无穷无尽,而人的一生却像朝露,被太阳一晒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又如青青陵上柏的“青青陵上柏,磊磊涧石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写了常青之柏、不朽之石表示永恒的事物,反衬出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好像旅行出游的客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回车驾言迈中“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当一个人长年客居他乡,一日忽然还乡,四顾周围环境,只是茫茫的旷野,时不时吹来阵阵东风,并且看到的景象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沧海桑田,自己又怎能不匆匆的衰老呢?此外,季节的更迭所触发的诗人对万物盛衰的变化的思考,同样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如在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中“回风

15、动地起,秋草萎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秋风中的绿草,春夏一过就由繁茂变得凄惨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这样,那么人又何尝不是呢?自然界的规律是无情的,人又能怎么样呢?又如阮籍咏怀诗(其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的慨叹里,我们可以看出,感叹季节的更迭,伤春也好、悲秋也罢,其实是对于人生的伤怀、悲哀。此外,陈琳的游览中“木凋绿叶,芳草纤红荣。骋哉日月弛,年命将西倾。”从花叶凋零的秋天景色中,容易使人联想到衰老,因而诗人发出了时光飞逝的感慨。鲍照的拟行路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左思的杂诗“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等诗都表达了这种情感。人们在感慨人生短暂的

16、同时,自然而然会引发出对延长生命长度甚至是长生不老的渴望。我国古代很久以前就有神仙思想,神仙思想的核心就是超越生死,自古以来就有求仙长生的追求,生命意识的张扬可以说是求仙长生的内在动力。在文学中有很多游仙诗表现了这种求仙长生的思想。早在诗经祝颂词中,就有上古时代人们的长生幻想,楚辞开创了文学中表现游仙境界的传统。另外由于帝王们对求仙的热衷,特别是秦始皇梦想着自己长生不老,永居帝位,神仙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出现了像仙真人诗之类的作品。到了汉代,神仙世界从庄严的殿堂向世俗社会转变,一些虚幻的神仙变成了历史上实有的古代贤者和著名的方士,向人们展示了得道成仙的可能性。神仙思想和长生的之道在汉代大

17、为盛行,因此在诗歌中有很多表达了求仙长生的思想。在汉乐府中就有很多,乐府的长歌行“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导我上太华,搅芝获赤幢。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是寻仙求药的典型代表,字里行间,表现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执着。又如王子乔中“结仙宫过谒三台,东游四海五岳上。过蓬莱紫云台”,“嗟行圣人游八级,鸣吐衔福翔殿侧”表明了对仙人王子乔的期盼。总之这些诗总是反复的表达希望与仙人相遇,得到仙药而获得长生不老的机会。另外,在阮籍的诗歌当中也有表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如他的咏怀诗中的第八十一首:“昔有神仙者,羡门及松乔。噏习九阳间,升遐叽云霄。人生乐长久

18、,百年自言辽。白日陨隅谷,一夕不再朝。岂若遗世物,登明遂飘飖。”这里的松乔是神仙的代表,阮籍追随神仙,希望能够像他们一样延年益寿。(二)对生存之道的思考。在面对自然的永恒和自身生命的有限的时候,必然引发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历史环境的不同,个人命运的不同,所得到的答案也是多样的。对生命价值的选择,在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中充分体现出来,在我看来,这些诗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执着于建功立业。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希望能获得永久的生命,很多帝王利用自身的条件努力的追求着,但是除了传说之外根本上不会真正存在长生不老之术。一些人开始思考,既然人不能永远存在于世,何不努力让自

19、己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完成自我实现,也不枉在世上走一遭了,或许还能让后人永远记住自己,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让自己的精神获得永生。古诗十九首中有不少诗歌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希冀。如回车驾言迈中“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人生是短暂的,应该及时的建功立业,让自己留下美名为后人所称道。他们很希望能有人能够举荐自己,当这种希望不能够实现时,则表现出了愤激和不平,在明月皎夜光中“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萁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在对朋友的无情、欺骗的愤恨下,体现出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他们很希望能够遇上知音,但毕

20、竟知音难遇,在西北有高楼中“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对古代读书人来说,如果能够得遇知音,就有可能被举荐,那么跻身仕途、功成名就有希望,便不会虚度人生,生命就有了它的价值。建安文人同样是表达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但是和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他们不只是为个体留下美名或者生活的更好打算盘,而是由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拯世济道的积极人生态度,他们关心民生疾苦,关注社会现实, 张扬个性, 以人为本。在他们眼里,正在走向死亡的不是个体,而是社会、族群。5体现这种思想在三曹七子的一部分的诗歌中比较多,他们在当时一般都有一

21、定的政治地位,并且都有着儒家兼济天下之心,因此他们在面对动荡的现实时,有平定天下的抱负和能力。曹操的蒿里行描绘了当时的军阀战争所带来的的可怕的景象,“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面对这种情形时,他不禁发出“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感慨,并引发了他平息战乱,实现全国统一的决心。在他的对酒中,写到:“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22、。恩德广及草木昆虫。”反映了他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以及通过自己让全国实现统一的愿望。但是汉魏三国时代英雄豪杰很多,不是那么容易能平定四方的,必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再加上时间的推移,自己也会慢慢变老。但即使在晚年时期,曹操依旧认为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另外,曹植早期的诗也很能体现其对国家的热爱,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比如他的白马篇里写道“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歌颂了一个英勇的爱国壮士为了国家奋力杀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正是曹植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是理想不可能是那么容易实现的,曹植晚

23、年受到曹丕的猜忌,处处受到打压,他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压抑的心情的同时也始终没忘自己希望建功立业的决心。如他晚期的作品美女篇“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出房室,中夜起长叹”,里面曹植以美女自喻,表现曹植虽然对现实处境的不满,但是很想有所作为,只是才华一直得不到施展。除了曹氏父子,在建安七子的一部分人的诗歌中也体现出积极的入世思想,主要有王粲和陈琳的诗。王粲先前在刘表幕府做事,但是由于刘表不懂得用人,他的才华一直得不到施展,后来归附曹操后,曹操对他委以重任,王粲积极发挥自己博闻强识的特长,参与谋议,问无不对。此外,还倾注全力为曹魏新兴政权建立了一整套

24、管理制度,制订了各项法律和法规,这实际上是为魏国的建立规划蓝图,奠定基础。王粲的文学活动也因为仕途的逆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主要在荆州刘表手下当幕僚,才华长期得不到施展,并且亲历战祸,忧国之情与怀才不遇结合起来,使他的作品中有一种悲愤的情调。后期他在曹操幕中,得到曹操的赏识,担任起重要的官职,激发了他起建功立业的决心,所以他的创作基调转变为激奋昂扬。如在他写的从军行其四中写道“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体现出他的豪情壮志。陈琳的经历也和王粲类似,他先前是何进的主簿,曾谏何进引外兵诛宦官一事,但何进不听,最后被宦官所杀;后来他有依附了袁绍,写过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后

25、曹操既往不咎,以其擅长檄文,常令其随证。陈琳三易其主都能够尽心尽力,可见他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他的一首诗中写道“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收念还寝房。慷慨咏坟经。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2.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就有部分篇章表达过及时行乐的思想,但是数量很少,唐风中的蟋蟀就是其中一首,“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太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这首诗一方面有感于时光飞逝因而要及时行乐,而另一方面又警告自己不能荒淫无度,可见作者既具有较强的生命意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理性,但及时行乐思想在诗经中表现的还是很微弱的,到了汉魏时期这类主题的诗

26、歌就大大增加了,并且把人生有限、及时行乐说得堂堂正正,表达得淋漓尽致。历年的征战杀伐以及宦官外戚把持朝政,士人们举步维艰,进不能登仕立业,退不可苟全性命,正是“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艰危的现实处境,激发了士人对生命的危机感。这时期对“及时行乐” 主题方呈现出更执著的追求。这类主题的诗歌在古诗十九首中的比较多,如青青陵上柏中“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阕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所描绘了作者策马奔腾,奔向人世繁华,大街、小巷上那么多王侯的豪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极宴娱心意”的场所。在生年不满百中“昼短苦长夜,何不秉烛游?

27、为乐当及时,何能带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诗人主张把生命的白昼尽量投入在尽情的游乐之中。直至苦于白昼太短、黑夜过长,劝导人们秉烛把夜晚的休息时间也用来行乐,而那些终日只知道省钱,只想为子孙多攒点钱的人,才是愚蠢的。又如驱车上东门中“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苦于人生的短暂,有些人试图通过求仙来使自己获得长生,但是又有谁能够成功呢?多半是被仙药毒死,无奈之下还真不如选择饮美酒,穿绸缎,及时行乐好。及时行乐作为人类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生命的目的只为没有丝毫超越性的肉体享乐,虽然其丧失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但同样体现了其对自我的一种思考。另外,

28、从一些士人的诗歌中发现,他们所表现的及时行乐的思想有的只是因为一时不得志的一种排遣罢了,并不是其主要价值观的体现。如曹植的诗歌大多体现其建功立业的人生观,但是也有一些诗歌是表达及时行乐的,如闺情:“有美一人,被服纤罗。妖姿艳丽,蓊若春华。红颜韡烨,云髻嵯峨。弹琴抚节,为我弦歌。清浊齐均,既亮且和。取乐今日,遑恤其他。” 表达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思想感情。尽管有点颓废,但是其中却蕴藏着一种乐观的、积极的对待生命的因素。3.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追求精神上的自我满足。这种思想的产生是和玄学有关的,汉魏时代儒学衰微,黄老之学盛行,随着对黄老哲学的解读,何晏、王弼等人首先提出了 “贵无”论,标志着玄学的成

29、立。“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 他们认为 “无”能够是根本的,“有”是“无”创造出来的,具有名的限定的事物,都不是世界的本体,世界的本体是“无”。何晏在无名论中说到圣人之所以能够超出一般的人,是因为他们无名无誉,真正好的君主,百姓是说不出他的好的,他是无名的。何晏和王弼的玄学基本上是一种政治哲学,他们希望君主拥有一种无才可名、平淡无味的人格。后来随着高平陵事件的发生,何晏、王弼等人的先后谢世。到了正始时期,人们看到无论统治者是按照玄学家所设计的那样,以“平淡无味”的“中庸之德”来进行统治,还是玄学家自己以这种态度来面对政治都是行不通的,再加上当时正处在魏晋交替之际,两大阵营都为了扩大

30、自己的势力而拉拢有影响力的人物,并且排除异己,很多士人遭到迫害,因此士人面对玄学时更多的不是关注政治问题,而是考虑其自身的生存问题和精神寄托问题,开始利用玄学构造自己的人生态度。标志着正始玄学人生主题的确立是阮籍和嵇康等人完成的,他们所采用的理论依据是王弼的“崇本息末”。他们认为自然超脱是生命之本,而名教则是生命之末。所以他们的生活态度是自然豁达的,以放诞不羁的生活方式取代蝇营狗苟的政治角逐。阮籍和嵇康否定了现实,肯定他们心中理想化的世界,肯定了心灵中的真善美。他们反对世俗名教中的“君子”,而确立他们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君子人格。他们的精神寄托便是他们所塑造的理想世界,如嵇康的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

31、八首中的第十四首:“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表明他希望能够达到“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这样的自由而又自然的精神境界。嵇康的生活中,琴、酒、玄学、养生、书画、诗文是不可缺少的,他更加倾向于自我的修养来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满足。又如阮籍的咏怀诗,从诗歌形象中所体现的审美取向来看,具有追求超现实美的倾向。如他的咏怀诗中的“西方有佳人”:“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寄颜云霄间,挥袖凌虚翔。飘飖恍惚中,流盼顾我傍。悦怿未交接,晤言用感伤。”这

32、首诗阮籍描绘了一位飘飖云端的美人形象,是超现实美的象征,是自己理想人格的一种虚拟。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阮籍的才能和政治地位,不得不卷入政治斗争中,有时候不得不与当权者妥协。但这与自己理想的人格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酒成了阮籍躲避迫害的工具。阮籍的饮酒看似是放诞不羁的表现,实则是其为实现理想人格的一种外在表现。阮籍和嵇康都发扬了庄子的“不与物迁”的独立精神,在当时的高压政局,他们依然能够保持文人人格的独立性,这是难能可贵的。另外,他们追求精神上的自我满足,相比及时行乐的消极人生态度而言,更是一种进步。汉魏时期一些士人有过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但是这毕竟是人寻找自身价值时的一种迷茫的体现,物质的充分满

33、足之后必定是精神上的空虚,因为人到底还是需要精神上的归宿。传统的儒家价值体系不再适用后,新的价值的确立就显得刻不容缓,而以玄学思想为主的士人安身立命的标准便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士人对自我生存之道的积极探索,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宿。(三)对游子思妇的关注。汉魏时期产生了一些关于游子思妇的诗歌,对他们的关注体现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这也是生命意识的一种体现。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局飘摇。外戚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权旁落。汉代的文化特点是读经,而人才制度到汉武帝时得以全备,其方式分为察举制、征召制和博士制。它们注重的都是儒家倡导的选拔内容,汉武帝建立了完整有效的儒学仕宦制度。汉代的人才制

34、度驱使大量士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长期漂泊,这就是游子思妇大量产生的社会根源。6 此外,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政治黑暗,士人们受到排挤。本来已经在长期的漂泊中品味着人生的孤独的士人们,如今支撑着他们的人生信仰的崩塌更让他们理想丧失,这些离家在外的孤独者更因精神家园的失落越发孤凄。另外,游子离开家乡后留下的是其妻子,思妇这个群体,她们的孤独更深远,她们的处境更令人怜悯。在魏晋时期,诗歌更加注重了抒情性,注重了个体情感的抒发。在汉末时期,诗歌主要是社会教化的需要,因此抒情性不强。魏晋以后,诗歌逐渐摆脱束缚,其抒情的性也为更多人所认识,晋代时期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后来很多诗人都实践着这一理论,比

35、如古诗十九首里面的诗歌可以说都是“缘情”而发,又如曹丕,他不仅鼓励文人们各抒己见,而且以身作则,创作了很多有个性的抒情诗。而游子思妇的境遇更是他们所抒情的对象,因此,此时期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和“游子思妇”有关的诗歌。在古诗十九首中就有很多关于游子思妇的诗歌,如冉冉孤生竹中“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会有时,夫妇会有宜”说菟丝的生长、生存都有着一定的时间,夫妇之间相会应当及时,不应那样难,体现了妻子因思念丈夫之心及其强烈。又如孟冬寒气至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表明了思妇一心一意地忠爱丈夫,希望远方的丈夫能够知道自己对他的一片痴情。再如在行行重行行中思妇因为惧怕自己因思念过甚而加速自己变老,

36、因为封建时代女子的幸福总是和稍纵即逝的青春有关,因此要“努力加餐饭”。同样是思念远方的游子,青青河畔草中的女子则表达出了一种因爱生恨的情感,她是一个娼家女,好不容易找到了如意郎君,过上了正常的人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不久“荡子行不归”,于是她产生了“空床难独守”的怨恨。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诗无疑是大胆的,这首诗表达出了女子的真实的情感、真实的需要,这些都是那个时代自我生命意识觉醒的大胆流露。在曹丕的很多诗歌中,也有体现了对游子思妇的深切关注。这和他的一些经历有关,由于他多次随父曹操出征,使他感受到远征在外的辛酸以及和亲人久久不能相见的哀伤。他以自己的情感世界为出发点,设身处地的感受当时社会上普遍

37、存在的游子思乡之情、思妇的哀怨之情,在写游子思妇的诗歌中,融合了他们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悟。他的杂诗就道出了游子复杂的情感,在“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的时候,游子在他乡“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也许他在感伤国家离乱,也许感伤有家难回。在彷徨中徘徊时,不禁思念远在天边的故乡,然而他也只能“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只能向无情的大自然倾诉自己的情感。另外,随父远征的过程中,他也了解到了一些士卒的生活和心理,在他的陌上桑中就有写到士兵们在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涕泣雨面沾枕席”,“惆怅窃自怜”。此外,在他的诗歌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

38、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有一思妇望着飞向南方的燕子和鸿鹄,想起她所思念的亲人为何还不归来?她还想到了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为何不能相会?作者正是通过提出的种种疑问来表达女子因思念不得而引起的哀伤,可以说是将这种痛苦描绘的入木三分。在他的诗歌清河见挽船士: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39、写到了新婚夫妇别离的场景,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诗中用种种意象来表达离别的不幸,最后用寒蝉比翼双飞,道出二人长相厮守的愿望。结束语汉末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诗人们意识到了个体生命的存在,同时因生命的短暂而感慨万千。但他们在感慨的同时,也对自身的生存意义进行了积极探索。尽管有颓废的、消极的,但更多的是充满理性的思考,是对理想的执着,对传统的大胆否定和挑战,因而是积极的。“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汉魏诗歌所体现的生命意识,尤其是汉魏士人对生存之道的探索,至今对于我们来说仍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当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经验,对我们自身进行思考,确立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注释: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

40、海人民出版社,2006:3562詹福瑞.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儒、道生命观J. 中国文化研究,20033韩军.悲凉强烈深沉汉末魏晋诗歌中浓郁的生命意识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3)4詹福瑞.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儒、道生命观J. 中国文化研究,20035陈传万.建安文人的生命意识及其核心价值取向J.铜陵学院学报,2008,16李辉.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游子形象分析M.新乡学院学报,2011,25(1)参考文献:1 赵治中.汉末魏晋文人生命意识的演进J.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20022 郭虹.魏晋名士风度的审美特征D. 文学硕士论文,山东大学,20043 王桂丽.魏晋美学中的生命意识D. 文

41、学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104 罗海永.生命意识的张扬嵇康人格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9(4)5 姜秀丽.论曹植的生命意识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25(3)6 孙熙春.浅论汉魏六朝诗歌的时间与生命意识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1)7 韩军.悲凉强烈深沉汉末魏晋诗歌中浓郁的生命意识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7(3)8 马福兰.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J. 安徽文学,2010,29 赵永平.浅析曹丕诗歌中对生命意识的关注J.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7,810 闫月珏.论三曹文学的生命意识J.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11 王凤霞.忧生意识与及

42、时行乐汉代诗歌价值取向溯源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21(4)12 辛小飞.浅析神仙长生思想在汉代诗歌中的表现J,名作欣赏,2009,1013韩军.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J.名作欣赏,2005,0814丛培新.汉末文人生命意识觉醒的写照再读古诗十九首J.名作欣赏,2010,2015杜宏春.论曹植作品的生命意识J.名作欣赏,2006,1616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3)17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18宁稼雨.魏晋名士分流M.北京:中华书局,2007.1119大卫.魏晋分流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

43、7.820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鲁宝玉,汪玉川.汉魏六朝诗选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4.32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詹福瑞.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儒、道生命观J. 中国文化研究,200325黄喜华.浅谈伊壁鸠鲁快乐主义J.传承,2011,826李辉.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游子形象分析M.新乡学院学报,2011,25(1)27陈传万. 建安文人的生命意识及其核心价值取向J. 铜陵学院学报,2008,1谢辞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吴晶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1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