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门尼德篇.doc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1572111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巴门尼德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巴门尼德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巴门尼德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巴门尼德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门尼德篇.doc(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巴門尼德著作殘篇1 1 D 1 載著我的四馬高車引我前進,極力騁馳隨我高興,後來它把我帶上女神的天下聞名的道路,這條路引導有知識的的人走遍所有的城。於是我的馬車在那條路上馳行;拉車的馬兒們十分聰穎,曳引著我前進,少女們指出了路徑。車輛奔騰,在轂臼中磨出震耳的嘯聲,因為它的兩端在旋轉的車輛中飛速的滾。那時太陽的女兒們拋開黑夜的居所,掠過頭上的紗巾,向著光明邁進。那裡矗立著一座大門,白天和黑夜的路徑就在這裡兩邊分;門楣和石頭的門限分明,以太的大門上兩扇巨大的門扉閉的緊;保管啟閉之鑰的是狄凱,那司報應的正直女神。少女們用恭維的詞令央告這位女神,聰明的勸誘她把拴牢的門閂從大門上挪開。於是門閂除去,崁在

2、軸函中的兩根鍍金柱子一根跟著一根轉動,門道洞開。少女們正對著門道驅過駟馬高車。女神親切的將我接待。她握著我的右手用下邊的話語對我說:年青人啊,你由不朽的嚮導伴同著,乘著高車駟馬來到我們的門庭,十分歡迎!領你上這條路的不是惡煞(因為這條路離開人們的道路確實很遠)而是公平正直之神。所以你應當經驗一切:圓滿真理的不可動搖的核心,以及不含任何可靠真理的凡人們的意見。意見雖然不含真理,你仍然要加以體驗,因為必須通過全面的徹底研究,才能制服那種虛幻之見。 要使妳的思想遠離這種研究途徑,不要遵循這條大家所習慣的道路,以你茫然的眼睛、轟鳴的耳朵以及舌頭為準繩,而要用你的理智來解決紛爭的辯論。你只剩下一條道路可

3、以大膽前進。2 2 D2 要用妳的理智牢牢的注視那遙遠的東西,一如近在目前因為理智不會把存在物從存在物的聯繫中割裂開來,既不會使存在物的結構分崩瓦解,也不會使它聚集結合。3 3 D3 在我看來存在物是個共同體(1),我也就從這裡開始。因為我將重新回到這裡。4 4 D4 來吧,我告訴你(你要諦聽我的話),只有那些研究途徑是可以設想的。第一條是:存在物是存在的,是不可能不存在的,這是確信的途徑,因為它通向真理;另一條則是:存在物是不存在的,非存在必然存在,這一條路,我告訴你,是什麼都學不到的。因為你既然不能認識非存在(這幾乎是辦不到的),也不能把它說出來。5 5 D5 因為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2)

4、。6 6 D6 我們不能不這樣說和這樣想:只有存在物是存在的。因為存在物的存在是可能的,非存在物的存在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我教你牢記在心的。這就是我吩咐你避開的第一條研究途徑。然後你還要闢開另一條研究途徑,在那條路上什麼都不知道的凡人們兩頭徬徨。由於無計可施,因而搖擺不定的念頭進胸中,所以人們又瞎又聾,無所適從,為無判斷力的群氓所推動。群氓認為存在與非存在同一又不相同,認為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方向中行動。7 7 D7 因為勉強證明非存在物的存在,乃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要使自己的思想遠離這條研究途徑。8 8 D8 所以只剩下一條途徑可說,就是:存在物存在。在這條路上有許多標誌表明:因為它不是產生出來的

5、,所以也不會消滅完整、唯一、不動、無限。它沒有過去和未來,因為它整個在現在,作為完整、統一、聯繫的(連續的)東西。因為,你要想給它找出哪種來源來呢?它是怎樣生長,又是從哪裡生長出來的呢?它既不能從存在物中產生,這樣便會有另一個存在物預先存在了(3)。我也不能讓你這樣說或想:它從非存在物中產生。因為,存在物可以不存在,這件事是無法言說和不可思議的。它有什麼必要不遲一點或早一點從虛無中出現和產生呢?所以它或者是永遠存在,或者是根本不存在。 信心的力量也決不容許從非存在物中產生任何異于非存在物的東西來。因此正義並不放鬆它的鎖鏈,聽任存在物產生和消滅,而是牢牢地抓住存在物。關于這一點,可以判定的乃是:

6、或者它存在,或者它不存在。所以必然要斷定:把一條途徑當作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的途徑拋在一邊(這確實不是真正的途徑),而把另一條途徑看作存在的、實在的途徑。這樣看來,存在物怎樣能在將來產生,又怎樣能在過去產生呢?因為如果它在過去或將來產生,現在它就是不存在的了。所以產生是沒有的,消滅也是沒有的。 存在物也不可分,因為它的各個部分都是完全同樣的,決不會有一個比較強大的存在物,能夠妨礙它的聯繫;也決不會有一個比較細小的存在物。毋寧說存在物是整個充滿著存在的東西的。因此存在物是整個聯繫著的因為一個存在物與另一個存在物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但是存在物是不動地局限在無始無終的巨大鎖鏈之內;因為產生和消滅已經被

7、趕得很遠,被真正的信念趕得無影無蹤。存在永遠是同一的,居留在自身之內,並且永遠固定在同一個地方。因為強大的必然性把它局限在這個鎖鏈之內,這個界限四面八方地圍繞著它。因為存在物不應當沒有窮盡。因為它是沒有缺陷的。如果沒有窮盡,它就是完完全全有缺陷的了。 思想與思想的目標是同一的;因為你決不能遇到一個思想是沒有它所表達的存在物的。在存在物之外,決沒有任何別的東西,也決不會有任何別的東西,因為命運已經把它固定在那不可分割而且不動的實體上。因此凡人們在他們的語言中加以固定的東西,都應當是空洞的聲音;他們卻自以為這些東西是真的,如像產生和消滅,存在和不存在,位置的改變和色彩的變更。 然而有一條最後的邊界

8、存在著,所以存在物各方面都是鎖閉的,很像一個滾圓的球體,從中心到每一方面距離都相等。不應當有任何地方大一點或小一點。因為既沒有一個“虛無”使聯合解體,也沒有一個存在物在這裡比存在物大,在那裡比存在物小,因為它是完全不可毀損的。因為那個與每一方面距離都相等的中心點,距離邊界是均等的。 現在我結束我對于真理的可靠的言辭和思想。從這裡起你將熟悉人們的意見,且聽我的詩句的欺人虛構吧。 人們把看法固定在一點上,要提到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中有一種當然是不應當提的,他們就是在這一點上犯下了錯誤。他們把這兩種形式加以分別,認為是對立的,並且把它們的標誌互相分開:一種是以太的火焰,柔和,輕妙,自身各方面相等,與

9、別的東西不相等。另一種則正好相反,是無光的黑暗,一個又濃又重的形體。這種對世界的看法是表面的,我把它通通告訴你,這樣,任何一種凡人的看法就都不能勝過你了。9 9 D9 由于一切個別事物被稱為光明和黑暗,這兩個名稱被按照其力量分配 給這些和那些事物,所以一切充滿著光明,同時也充滿著看不見的黑暗,這兩者彼此是均等的。因為兩者各不相謀。10 10 D10 你將經驗到以太的實驗,以太中的一切星體,純淨光明的太陽火炬的燃燒作用,以及它們是從哪裡產生的,你也會察知那圓眼睛的月亮的迷惑作用和實質,你也會經驗到那四面八方包圍著的天是從哪裡生出來的,以及必然性如何支配它們,迫使它們處在星辰的界限之內。11 11

10、 D11 我要開始講,大地、太陽、月亮、包羅萬象的天上的以太、天上的銀 河、最外面的奧林普斯、以及星辰的熾熱力量是怎樣產生出來的。12 12 D12 那些較窄的環充滿著純粹的火,跟隨在這些環帶後面的環充滿著黑暗,兩者之間則流出火的一部分。在這些環的中央是支配一切的女神。因為她處處鼓動著充滿痛苦的誕生和交配,把陰性的送給陽性的去匹配,把陽性的送給陰性的去匹配。13 13 D13 在一切神靈中,她(女神)首先創造了愛神。14 14 D14 夜間照耀的、借來的、繞著大地亂轉的光(4)。15 15 D15 月亮始終瞧著太陽的光線。16 16 D15a 大地植根于水中。17 17 D16 因為在任何情況

11、之下,心靈對它那些多方迷誤的器官的混合狀態的關係是怎樣,心靈對人所起的作用就是怎樣。因為在人身上思想的東西是同一的,就是他的各種器官的性質,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個別的人也是如此。因為思想是更多一點的東西。18 18 D17 在子宮的(5)右邊出生(5)男孩,在左邊出生(5)女孩。19 19 D18 因為當男人和女人把愛情的種子混合起來的時候,便形成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愛情的種子在血管中由不同的血液造成的;當愛情的種子保持等量的混合時,便形成構造完善身體。然而當不同的力量在混合的種子裡衝突起來,並且在混合的身體中不能造成統一的時候,這種力量就以可怕的方式通過陰陽同體的現象殃及萌芽狀況的生命。20

12、20 D19 按照意見來看,事物就是像這樣產生的,現在是像這樣存在著,從現在起到將來也會像這樣生長,然後消滅。人們給這些事物中的每一種都加上一個固定的名稱。註:(1) (1) 即聯整體。(2) (2) 據第勒和柏奈特的考訂,這句話的意思是:能夠設想的東西與能夠存在的東西是同一的。(3) (3) 依蒂爾斯輯補。(4) (4) 指月光。(5) (5) 依蒂爾斯輯補。【出處:古希臘羅馬哲學資料選輯,仰哲出版社,民70年】1巴门尼德篇的千古难题 第一章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的千古难题 一从一和多到一和全 选择柏拉图(前427-347)和他的巴门尼德篇作为开始,有几个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这篇对话集中讨论

13、“一和多”或者“单一和众多”这一对范畴,因而与全息观联系特别紧密。全息观首先使人想起“一和全”的关系,而“一和多”的关系非常类似于“一和全”。比方,巴门尼德在谈一和多的时候,便自然而然地把“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引了出来,其中自然就要谈到每一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就引出了“一和全”的问题。 从巴门尼德篇中八个推论的八个结论来看,每一个结论都要涉及某个概念跟所有概念的关系,具体说也就是单一或众多跟一切概念的关系,所以其结论的形式统统可以简化为:“假设某某存在或不存在,则某某就是或不是一切”。因此可以说,它是从一和多入手,讨论一和全的问题。如此集中地讨论一和全的关系,在古希腊哲学中,巴门尼德篇看来是最典

14、型的了。本书无意将巴门尼德篇定义在全息观里面,但是从全息观的形成来看,这一篇对话无疑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辩证法一般被看作一种整体观,强调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全面关系。但是,假如把全息观称作辩证法,有些搞辩证法的人不一定赞成。这里面的原因当然有许多,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对辩证法也有不同的理解,假如不是说辩证法有许多种的话;进一步想,说辩证法有许多种或者也可以,列宁就把莱布尼茨的“单子论”称为“特种的辩证法”。笔者觉得,把单子论看作一种特殊的全息观也未尝不可,就是说,全息观未必就只有一种,全息论者不一定都持完全同样的观点。本书愿意遵从黑格尔和陈康的看法,把巴门尼德篇看作古代西方世界最伟大的辩证法杰作之

15、一。至于又把它放到全息观的形成史中来谈,那自然也是由于巴门尼德篇非常接近于笔者所理解的那种全息观。 二单一和众多的悖论:巴门尼德篇评析 1千古之谜 巴门尼德篇通常被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和方法,第二部分进行具体推导。 问题是首先要弄清楚的。但是麻烦在于,最大的问题恰恰就是这篇对话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 陈康认为,巴门尼德篇的中心问题乃是“极端相反者是否相互分离而不相互结合”?他认为这个问题在一千几百年的研究中没有一个人发现过。从笔者所参考的英译本在1994年的最新印本中关于巴门尼德篇的介绍来看,介绍者也未触及其核心问题,而是对整篇对话的意义感到茫然“巴门尼德篇给读

16、者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最优秀的柏拉图研究者对其中的奥义都各执一端,众说纷纭。普通人简直完全不能在里面发现一丁点儿意义。论证倒是用一些似乎满有道理的词语连缀起来的,可是对于心灵来说又什么也没有表达。”泰勒则认为巴门尼德篇只是柏拉图精心制作的“趣味游戏的作品”,只是一种“抽象的形式逻辑游戏”,“目的是跟把感性事物看作幻象的一元论者开点玩笑,此外别无他意。”泰勒认定全部问题在于“is”的解释。泰勒根据皮亚诺的办法,把is分成“是”和“存在”两个意思。于是他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已经表达了如下的意思:巴门尼德篇中基本的假设应当是“假如一是”,而不是“假如一存在”。这一点刚好跟陈康的译法一致。但是陈康这样

17、翻译的根据却并不是皮亚诺,他认为从后世所谓的“存在”来解释“是”,就无法说明:怎么能从“一”不存在推出它不是一。因为我们不能从“善”的不存在推论出它不是善。而笔者所依据的英译本则完全把这种句子处理成“假如单一存在”,苗力田主编的古希腊哲学一书中也都是这么处理的。笔者认为,译为“是”或者译为“存在”,对于解决巴门尼德篇的主要问题可能都没有多大妨碍,因为推导完全是在假设中进行的,单一存在不存在,或者是不是,或者句子这么构成是否合法,都无损于逻辑推导的顺利展开,因为我们可以假定句子合法,假定某个被判断的对象是那样。不过,按照汉语习惯,还是译成“假如单一存在”、“假如单一不存在”之类的句子为好。 作者

18、:218.5.19.*2006-1-21 22:03 回复此发言 2巴门尼德篇的千古难题 那么,这篇对话提出的主要问题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陈康所说的更有道理,那就是极端相反者是否相互分离而不相互结合?但是泰勒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柏拉图是要跟一元论者开开玩笑。当然,这个玩笑是认真的,是严格的逻辑推导,而且也不限于一元论,他同时也在跟多元论者开玩笑。有一点可能泰勒和陈康比较一致:巴门尼德篇中提出的问题,在随后的智者篇里得到了解决。至于解决了什么问题,答案如何,二者的看法自然大不相同。本书认为:巴门尼德篇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大体上就是陈康说的“极端相反者是否相互结合”,这个问题在这篇对话中没有解决

19、,在智者篇中给出了柏拉图式的解决,但照笔者的看法,其实也并没有解决。相对而言,巴门尼德篇那种不拘于某一模式或某一看法的纯粹推导,由于更少成见,更加自由自在,因而给人的启发更大;而智者篇所提供的解决办法即“通种论”,反而受了局限,而且半途而废,不解决根本问题。 2全体是众多、还是单一 问题是这样提出的巴门尼德认为全体是单一,芝诺认为全体不是众多,他们两个人从不同方面主张同一个理论;芝诺是为了反驳“全体是众多”而提出“全体不是众多”的,而“全体是众多”又是为了驳斥“全体是单一”的;反对单一论的人说,“全体是单一”这个主张会导致自相矛盾;于是芝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提出“全体不是众多”,认为众多

20、论反而会引出更加荒唐的结论,因为如果事物是众多(相当于“全体是众多”),那么它显得既相似又不相似,这是不可能的。这时候苏格拉底就发问了:要是说某物可以分有相似的形式,也可以分有不相似的形式,还可以同时分有相似的形式和不相似的形式,那并不令人奇怪,就好比一个人,说他是单一,可以,因为他是许多人中间的一个,说他是众多,也行,因为他分为左边右边前边后边上头后头等等部分;但是要说单一本身就是众多、或者众多本身就是单一,那就太奇怪了;一般地说,一个人如果先区分出形式自身,比如相似、不相似、单一、众多、运动、静止等等,然后说这些形式自身就是相互分离或者相互结合的,那就简直令人惊诧莫名了。 于是巴门尼德就问

21、苏格拉底:真的存在跟事物分离、而又为事物所分有的形式本身吗?如果存在,那么许多事物分有某种形式,其中每一事物是整个地分有那种形式、还是部分地分有那种形式呢?若是前者,一个形式就会自我分离为众多形式,若是后者,一个形式就会自我分裂为众多部分。这两种情况都说不通。再说,要是把大的形式跟大的东西放在一起观察,就会有第二个大的形式出现在二者之上,因为它们都共有“大”,这样下去,“大的形式”就会没有穷尽了。 对此苏格拉底答复说:形式只是我们心灵中的思想,所以都是单一的。巴门尼德便问:如果思想只是关于存在的某物的思想,那么,说万物分有形式,岂不就是说万物都由思想组成,都会思想,或者都是无思想的思想了?苏格

22、拉底就提出:形式只是事物本性中固定的模式,事物按照形式的样子仿造出来。 可是仿造不免又遇上仿造者和被仿造者彼此相似、从而分有共同的形式、于是形式又将无穷无尽这样一个老问题。所以巴门尼德据此指出:要证明形式本身独立存在,那是困难重重。可是最大的困难还在于:假如形式独立存在,那就不在我们的世界里,也就不为我们所认识,与我们无关;又假定神具有最完善的知识,所以神知道形式,但由于形式跟我们的世界无关,所以,神虽然知道形式,却不知道我们这个世界的事情这个问题就太大了。可是如果就此撒手,不承认事物具有形式,不承认每一事物都有永远同一的性质,那就丧失了一切谈话的意义,使思想漂泊无定,没有落脚点。问题最终就提

23、到这里。 3相反者相成吗 看来不承认形式不行,承认形式而没有正确的方法去说明,也不行。陈康从上述一系列问题中,归纳出一个中心问题“极端相反者是否相互分离而不相互结合”?这个问题又分为两个子问题1,极端相反的性质是否相互分离而不在个别事物中相互结合?2,极端相反的形式是否相互分离而不相互结合? 作者:218.5.19.*2006-1-21 22:03 回复此发言 3巴门尼德篇的千古难题 陈康认为极端相反的性质在现象中相互结合对苏格拉底、乃至对希腊人来说是无可否认的,但要解释它如何可能,乃是希腊人“拯救现象”的困难任务。不过笔者愿意先把陈康的两个问题更简练地处理一下,复原为一个问题,因为第一,所谓

24、“性质”和“形式”,都是指一个对象,为避免节外生枝或者歧义,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说“形式”;第二,所谓“极端相反的形式是否相互分离而不相互结合”,指的其实是“极端相反的形式是否跟单一相互分离而不相互结合”,这是所有八组推论共有的一个问题,所以可以合并为一;于是第三,根据相反的形式跟单一结合与否,再产生有点类似于陈康的那两个子问题,其实却是这样的两个子问题1,假如极端相反的形式跟单一分离或者结合,那么单一会如何?2,假如极端相反的形式跟单一分离或者结合,那么非单一又会如何?这样,那一个总问题管着所有八组推论,那两个子问题各自管着四组推论。这样,我们不妨把陈康归纳的中心问题重新表述为极端相反的形式是否

25、相互分离而不相互结合?这个中心问题在随后的八组推论中具体表现为极端相反的形式是否跟单一相互分离而不相互结合?然后这个具体的总问题再进一步分化为我们表述的那两个子问题。 问题明确了,巴门尼德进一步指出方法的重要。这个方法就是他所说的辩证法。其特点是运用纯理性思考,它看起来毫无用处,却是最少成见、只从假定出发、只凭逻辑推导、而且尽力争取穷究事物或者概念的一切方面、力求达到最彻底的深度和最全面的广度的一种研究方法,从而也是最有用处的、或者是所谓具有“无用之用”的研究方法。它要求从一个问题一个概念出发而力图穷究其有关的一切方面,比如正面和反面、肯定和否定、自我关系和相互关系、相似和不相似、运动和静止、

26、产生和消灭、存在和不存在、一和全、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和非时间、相同和相异、众多和单一,等等等等方面,都一一探讨。这种由一而涉及一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考方式,这种全面彻底的、从而必不可免地会揭示事物本性中固有矛盾的思考方式,是否该叫做辩证法与否,倒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笔者觉得:这种思考方式好象深深植根于人的思考的本性之中,即使有人明确反对它的时候,也似乎不可避免地暗暗地或者不自觉地这样思考着。巴门尼德篇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比较明确地认识到并且指出了这一价值,而且以“单一”这个概念(形式、理念、范畴、性质)为例子,做了一个非凡的推导演示,得出了令人惊讶的、或者说充满矛盾的结论,给后人留下一个极

27、大的思想之谜,而且不断地给人以深刻的多方面的启示。 4八组推论 第二部分共有八组推论,从外表上或者词句上看,它们是 (1),假设单一存在,单一就什么也不是。 (2),假设单一存在,单一就是一切(什么都是)。 (3),假设单一存在,他物(非单一)就是一切。 (4),假设单一存在,他物就什么也不是。 (5),假设单一不存在,单一就是一切。 (6),假设单一不存在,单一就什么也不是。 (7),假设单一不存在,他物就表现为一切。 (8),假设单一不存在,他物就什么也不是,也不表现为任何东西。 但是那些外表上词句上类似的假设,意义上却可以大不相同,这一点将在下面的具体分析中一一指明。 5第一组推论:假设

28、单一存在,单一就什么也不是 这组推论开头是这么问的:假设单一存在,单一会有什么性质? 回答是:“假如单一存在,这单一当然就不是众多”这是推导过程的第一句话,这句话为整个第一组推论定了调子。这是把单一和众多切开来看。用陈康的话说,是把单一看成孤立的、隔离的、“锁闭在它自己里的”。结果单一就不能有任何部分,它也不是一个整体,因为部分只能是整体的部分,而整体只能由部分组成。这两种情况(有部分,是整体)都表明单一是由部分组成的,这样单一就不再是单一,而是众多了。但单一是单一,不能不是单一,所以单一不是众多,也就不是整体,也没有部分。一开头就把单一和众多区别开来,说单一不是众多,是比较符合常人的习惯,符

29、合思维的要求。如果一开始就说单一是众多,多数人马上就会感到怪异,读不下去了。可是从平常的说法谈起,照样引出了不平常的结论,第一个结论就是“单一不是整体,也没有部分”。人们马上会想到:既非整体也无部分的东西,恐怕就是虚无了吧。结论正是如此。所以从最初的一点点似乎微不足道的区别出发,就把整个假设颠倒过来了:假设本来是“单一存在”,结果却是“单一不存在”,而是无,什么都不是。除了不是整体,没有部分,这个单一也没有其他任何性质-比如它将没有开头结尾和中间这些个部分;由于没有开头和结尾的界限,单一就是无限的,没有界限的;也没有形状,不圆不直,因为圆和直的形状都与部分和整体有关;也不在任何地方,不在它自身

30、里,也不在他物里,因为无论在哪里都要涉及范围的整体和部分;单一也不运动,因为运动分为位置移动(位移)和性质变异(变异),假如变异,单一就变得不再是单一,假如位移,它就在整个空间的某些部分里移动,即原地旋转或者从一处挪到另一处,这都不可能;单一也不静止,因为静止是始终呆在某个地点或状态中,而单一并不呆在任何东西里面;单一也不同于他物,因为假如单一同于他物,它就是他物而不是单一了;它也不异于自身,因为单一异于自身它就不再是单一了;单一也不异于他物,因为异于某物的话,单一就有差异了,差异就是众多了;单一也不同于自身,因为单一性和同一性不一样,比如单一要是同于众多,它就成为众多,而不是成为单一,可见同

31、一并不是单一;同理,单一也不类似于它自身和他物,也不不类似于它自身和他物;也不大于、小于或者等于他物或它自身, 作者:218.5.19.*2006-1-21 22:03 回复此发言 4巴门尼德篇的千古难题 因为这些都与数量或众多有关;单一也不会比他物或者它自身年老些、或年轻些、或同龄,因为这些也都涉及时间的数量、涉及众多,所以单一不在时间中;于是,单一不在任何意义上存在,甚至不在“存在单一”这个意义上存在,因为那样的话,它就是一个存在的东西,而且分有存在了,就不是纯粹的单一了,而是有多于一个的性质了,多于一个即是众多,而不是单一,因此,假设单一存在,它就完全不存在,所以单一就根本不是单一,也完

32、全不存在。这样,对于不存在的东西,就不能说它分有什么,它没有名字,不被言说,没有关于它的知识、意见和感觉。 结论是单一不是众多,单一就是全无,单一就是非一;单一什么也不是,不但不是众多,也不是单一。起初是否定对方,即否定众多;结果是连带否定了自己,因而否定了一切。由否定对方而否定自身乃至否定一切,这也是一对全、单一对全体的关系。柏拉图对这个结论是否同意?他没有直接说。陈康和泰勒都认为,柏拉图不同意这个结论。不过泰勒的看法是:柏拉图不同意所有八组推论的任何一个结论。而陈康却认为柏拉图其实是同意四个,反对四个,这第一个结论就是柏拉图反对的。 而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还有:第一组推论是否真的完完全全割裂了

33、单一和众多?柏拉图是否真的假定了纯而又纯的孤立单一?他是否真的由否定一点而否定了一切?什么是“一切”?什么是“孤立”、“隔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看第二组推论。 6第二组推论:假设单一存在,单一就是一切(什么都是) 这一组推论的假设好像跟第一组一样,都是假设“单一存在”,其实并不一样,相同只是字面上的。第一组推论的假设实际上是:“假设单一彻底孤立,与众多毫无关系”;所以并不是“假设单一存在”,而是“假设一一”或者“假设单一单一”,甚至可以简化为“假设一”或者“假设单一”。这就把单一彻底孤立出来了,连“存在”都不属于它,因为单一若分有存在,那么它除了单一之外,还有另一个属性:“存在”,那就多

34、于一了,不是纯粹的单一了。可是第二组推论却不但假设了单一,还假设了存在,这里所谓“假设单一存在”,意思是“假设单一和存在”,或者“假设单一分有存在”。立足点是单一和存在不同。既然不同者可以结合,单一中就有了差异,有了多种属性或形式,也就是有了众多。 单一里面既然具有众多,下面的推导就可想而知了。在第一组推论里由于孤立性而一一否定了的那一切性质,现在由于连通性就可以一一捡回来。比如,既然单一分有存在,它就有单一和存在两个部分,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整体,所以单一既有部分又是整体。而其中的任一部分既然都是一,是单一,那么也分有存在,也就是单一和存在两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于是每个部分又都是二,如此等等以致无

35、穷。经过分析,其他相反的性质也一一相互结合,一一具有,比如,单一和他物由于相异而相互类似,也由于相同而相互不类似,等等。最后的结论是:单一具有一切性质。 这个结论,泰勒认为柏拉图也是不同意的,因为这个结论也是自相矛盾的,跟第一个结论一样。陈康却认为柏拉图同意第二个结论,因为在紧接着的智者篇中,柏拉图解决了巴门尼德篇中的问题,主张极端相反者可以相互结合,这样,矛盾没有什么可惊讶的。可是,在这两种场合,似乎有了两种不同的矛盾,为什么柏拉图同意其中一种而不同意另一种呢?看来,两种矛盾值得进一步分析。第一个结论的矛盾,要害首先在于“单一不是单一”,虽然这是由于“单一不是众多”而引发的;其次的要害在于单

36、一不是任何东西,不具有任何性质。由于这两点,单一乃是无。但陈康的注意力不在这里,他认为第一个结论关键是“不符合客观情形”,而柏拉图自己的这个看法又通过对话者巴门尼德和亚理士多德之口说出来了;据此陈康认为八组推论并不是纯粹的逻辑游戏,而是也有实质内容的;第二个结论之所以正确,也是因为它符合客观情形;所以正确与否不是看结论矛盾与否,而要看符合客观情形与否;而两组推论的过程都没有错误,那么第一个结论的错误一定在于前提不正确,第二个结论之所以对,也只是因为前提正确。 作者:218.5.19.*2006-1-21 22:03 回复此发言 5巴门尼德篇的千古难题 但是,谁来判定某个说法符合客观情形?如果无

37、需谁来判定,我们怎么“知道”某个说法符合客观情形?如果需要人来判定,这个人是谁?或者是任何人?或者是某个或某些特殊的人?当有些人说第一个结论自相矛盾,于理不通的时候,他就说这个结论不符合客观情形,因为他觉得客观情形是没有矛盾的;又由于第二个结论也有矛盾,因此他觉得也不符合客观。所以光说符合客观,似乎还缺少一点别的什么。可能“首先”就应当把道理讲通,道理讲不通,也就讲不通什么是客观。那么问题似乎可以首先在理论或者逻辑的范围内求得一个尽可能彻底的解决;但这个说法立即包含自己的反面:如果不讲通客观,又如何能讲通其他道理呢?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讲通”,什么叫做“没有讲通”,假如没有一定的标准的话;

38、而标准据说一个是逻辑标准,一个是客观标准(或者实践标准),而单独主张某个标准似乎都有不可克服的困难。这好像在暗示二者不可截然分开,其情形居然跟单一和众多的分合关系有类似之处。其结果,我们当初觉得自己是站在这个问题(单一和众多的分合关系)的外面审视它,想解决它,不想我们自己本来就呆在这个问题里面我们想解决的所面对的那个问题,正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对面的他物、我们的对象恰好就是我们自身。于是问题成了这样1,假如问题就在我们自身,我们如何能解决它?2,反过来,假如问题不在我们自身,我们如何能解决它?3,假如我们自身都有问题,我们如何能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4,更准确些说,假如我们自身都有某种问题,

39、我们如何能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那同一种问题?5,再反过来,假如我们自身没有某种问题,我们又如何能解决我们所面对的、跟我们自身的问题不同类的问题呢?6,也就是说,假如问题异类,我们怎么能认识跟我们自身异类的东西?7,假如问题同类,我们又何须认识跟我们自身同类的东西?它们又怎么能成为我们的问题?不过,即使问题成了这样,它们也仍然在“单一和众多如何分离、如何结合”的范围内兜圈子。“一对全”的关系,似乎暗藏在这里面,因为一个问题好像要把我们带进一切问题之中;又似乎并非如此,因为一个问题又好像总有它自身的独立存在,它也并非一切。 7第三组推论:假设单一存在,他物(非单一)就是一切 前两组推论是假设单一存在,

40、问单一如何;下面两组推论是假设单一存在,问他物如何。结论也是两种:1,假设单一存在,他物就是一切;2,假设单一存在,他物就什么也不是。那么,第三组推论为什么导致“他物就是一切”的结论呢? 关键仍然在开头的说明。这个推论一开头就说:“既然他物跟单一不同,它们就不是单一。倘若它们是单一,它们就不会跟单一不同了。不过他物也并不是完全缺少单一,而是以某种方式分有单一”。他物既然分有单一,就跟单一连通、结合起来了。于是众多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在他物之中。然而即使那个异于单一的他物本身也分有部分、分有众多:“因为异于单一的东西就是分有部分的东西,假如它们没有部分,它们就完完全全是一了。而且我们说过,部分乃是整

41、体的部分,整体则是由众多所组成的一个东西,那么部分将是这一个整体的部分”。有了这样的起点,下面的推导就不难设想了。 不过由于这一组推论的结论跟第二组推论的结论只是主语不同而谓语相似,它们的关系就比较特别。它们的假设也基本一致,都是不割裂单一和众多,而是让单一和他物相互结合。可是,相互结合的结果却是单一和他物各自都是一切,那么单一和他物岂不是完全一样、毫无区别了吗?那么又何必再说什么单一或者众多呢?可见,认为这两组推论的结论符合客观情形,陈康的这个看法不是那么容易证明的。可惜陈康没有提出“结论全同,是否取消了差别”这一问题,所以也就谈不上回答或者证明有关的什么。 8第四组推论:假设单一存在,他物

42、就什么也不是 作者:218.5.19.*2006-1-21 22:03 回复此发言 6巴门尼德篇的千古难题 这一组推论跟第一组推论一样,假定了单一和他物的分离。由于分离,第一组推论的结论是“单一什么也不是”;又由于分离,这第四组推论的结果则是“他物什么也不是”。假设虽然一样,但是所问不同。要是简化一下,在那同一个假设下,同时问问单一和他物各自如何,那么这两组推论就合并为一组推论了。同理,第三组推论和第二组推论也可以合并为一。再简化一下,这新的两组或者原来的四组推论就合并为一组推论了。这种分分合合的变化,也是一种单一和众多的关系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单一和众多的区别和联系。 这一组推论的结果,陈康

43、认为也不符合客观情形。理由还是那个:由于分离,那就既无单一之相(形式),也无个别事物;或者说,由于分离,就既没有单一,也没有他物,既没有一,也没有多;那么反过来,要想有相有形式、也有他物有众多,就得靠单一和众多的结合。可见,陈康认为客观情形中应当是有单一和众多,不能没有单一和众多;而它们的有乃是靠它们的相互结合。 但我们还想进一步考虑1,“结合本身”是否跟“分离本身”相互分离而不相互结合?2,“有本身”跟“无本身”是否相互分离而不相互结合?3,“有单一和众多”跟“无单一和众多”是否相互分离而不相互结合?4,是否“结合”则生则有,而且仅仅生、仅仅有,而不能灭、不能无?5,是否“分离”则灭则无,而

44、且仅仅灭、仅仅无,而不能生、不能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研究下面的推论。 9第五组推论:假设单一不存在,单一就是一切 从这一组推论开始,每个推论都假设单一不存在,但是“不存在”的意思却不一定相同。 巴门尼德首先说明:这一组推论说的“不存在”,指的是单一跟他物有差别,不是他物的那种存在;在“他物的那种存在”的意义上,单一不存在;所以是一种相对的不存在,在这种意义之外,单一也是一种存在。 既然单一有差异,就是可以知道的,就可以具有关于单一的知识;单一自然也就分有许多性质,乃至一切性质,特别是:这种单一虽然相对不存在,却也在某种意义上存在,至少在“相对不存在”这种意义上存在,因为它“是”不存在,而

45、“不是”存在。因此单一分有完全的不存在:1,“是”不存在,2,“不是”存在。所谓“完全”,是指从正反两面对“不存在”这一性质加以保证。既然单一既存在又不存在,那么它就转变,而转变并不意味着变成另一种东西,不是变成非单一,所以单一又不变。这样,单一既生又灭,也不生不灭。总之,假设单一不存在,或说假设单一分有差异,那么单一就是一切。 这种结论也是陈康认为柏拉图认可、而陈康自己也赞成的。理由仍然是单一和众多性质的结合,这首先是通过单一和相对的不存在相结合,或者说通过单一和差异相结合而实现的。这和第二组推论的假设差不多,虽然字面上刚好相反,所以不难得出同样的结论。于是我们也不免同样怀疑:假如单一什么都

46、是,那么它还是单一吗?它跟非单一的他物还有区别吗? 10第六组推论:假设单一不存在,单一就什么也不是 这次一开始就说明:现在假设的单一不存在,乃是绝对的不存在,指单一不在任何意义上存在,不以任何方式存在。这样假设的单一,跟第一组推论假设的单一可谓一模一样,虽然字面上又是刚好相反。所以这个推论跟第一个推论是互补的,或照陈康的话说,是“殊途同归”第一组推论从孤立的单一出发,得出单一不存在;第六组推论从单一不存在(无)出发,得出单一不和一切结合(孤立)。这给我们一个启发:推论看来也可以左右逢源,从哪一点开始推都可以,假如并没有最基本的前提,或者说前提和结论乃是相互蕴含的话。 11第七组推论:假设单一

47、不存在,他物就表现为一切 照陈康的看法,这里又是假设单一相对不存在。因为单一是相对的不存在,他物才可能是众多,否则众多也将不存在了。不过这里并不是从单一相对不存在推出他物分有一切性质,而是推出他物好像分有、或者说表现出一切性质。所以陈康认为这是从现象方面来谈他物。但是,从单一相对不存在本来可以推出他物分有一切性质,巴门尼德却不这么推,而是从现象上去推,可见相对不存在也是具有多种意义的。那么这里柏拉图究竟指哪一种意义上的相对不存在?这是一个谜。 作者:218.5.19.*2006-1-21 22:03 回复此发言 7巴门尼德篇的千古难题 12第八组推论:假设单一不存在,他物就什么也不是,也不表现

48、为任何东西 这里的不存在无疑是绝对不存在,巴门尼德说得很明白。由于有前面七组推论的充分铺垫,现在很容易得出结论:他物既不是、也不表现为任何东西。事物的相互分离取消一切,而相互结合则成就一切。 13最后的总结论 总结论如下看起来,无论单一存在还是不存在,单一和他物各自相对于它们自身而言、以及它们二者彼此相对而言,既完全是一切,又完全不是一切;既完全表现为一切,又完全不表现为一切。 从巴门尼德篇全文来看,难以断定柏拉图是否同意这个总结论。由于这个总结论包括了八个子结论,泰勒会说:柏拉图不同意这个总结论。陈康则会说:柏拉图同意一半。 黑格尔对巴门尼德篇非常熟悉,评价也非常高。他认为,(1),柏拉图的

49、著作阐述了“纯粹思想的辩证法,特别是在巴门尼德篇内”;(2),“研究柏拉图的对话必须具有一个不计较利害得失的头脑,并且需要对各种不同的兴趣一视同仁”;(3),柏拉图的理念(形式)就是各种区别的统一,“它表明了两个相互否定的对立面的结合”,而不是以一个否定的结果告终,但柏拉图常常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他的辩证法“常常只有消极的结果,甚至常常没有结果”;(4),但是对立面的统一并不是指“一物在一个观点下为一,在另一观点下为多”之类的外在看法,因为这样的搞法总是在意识中进行,还没有把对立面结合起来,黑格尔援引柏拉图智者篇的话说:“困难而真实的工作在于揭示出另一物就是同一物,而同一物也就是另一物,并且是在

50、同样的观点之下;按照同一立场去指出事物中有了某一规定,它们就有着另一规定(这就是说,同一物就是另一物,另一物就是同一物)。反之,去指出同一物在某一方式下是另一物,另一物在某一方式下也是同一物,大的也是小的相似的也是不相似的,于是任凭自己高兴,在思想里面(推求根据)总是去找出相反的一面,这样做并不是真正的洞见这正显然足以证明作这种思维的人只是开始接触本质的问题,在思维中必然是一个完全的生手。把一切东西彼此分割开乃是缺乏教养的非哲学的意识的拙劣办法。让一切东西彼此外在,实无异于完全消灭一切思想,因为思想正是理念的结合”;(5),所以,“柏拉图就这样明确地反对这种认为每一个东西都可从任何一个观点来加

51、以驳斥的诡辩式的辩证法”;(6),巴门尼德篇是柏拉图最杰出的辩证法著作,一和多的辩证关系被极为精彩地表述出来,不过其结果似乎有否定的性质,结果并没有被肯定,这样的结果或者还不能令我们满意,“因此柏拉图的辩证法从任何观点看来都还不能认作完备的”,在揭示一中含多、多中含一的辩证关系时,柏拉图并不能一直保持严格性,比如他通过“一和存在”的外表结合关系来论证一和多的辩证关系,这样做诚然也对,但不是十分纯粹的辩证法。大概黑格尔想说:应当从一本身直接指出里面就含有多,不必从外面引进一个“存在”来论证。 黑格尔的看法非常深刻,他比泰勒和陈康更准确地抓住了柏拉图的想法。看来黑格尔并不笼统肯定或者否定巴门尼德篇

52、的结论,这一点他跟泰勒不同,泰勒是全盘否定;黑格尔也不是有些肯定有些否定,这一点他又跟陈康不同,陈康是肯定一半否定一半。黑格尔的态度是:全文都是一篇辩证法,结论也是如此,不过这种辩证法还不完备,还不彻底,还不纯粹,还不十分严格,等等。 但是陈康指出的中心问题却完全是一个辩证法问题:“极端相反者是否相互分离而不相互结合”?这个问题在巴门尼德篇里没有直接回答,但是智者篇却给出了这种回答极端相反者可以相互结合,也可以不相互结合;准确些说,极端相反的形式(或者理念、或者事物)有些相互结合,有些不相互结合;反之,它们完全分离或者完全结合的话,就都会使思维成为不可能;因为要是完全分离,那就根本说不出任何东

53、西,要是完全结合,那就把一切搅乱了,什么也分不清了如果智者篇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陈康的看法就不对了,陈康认为:智者篇里,柏拉图主张“每一对最普遍的极端相反者皆相通,而且每一最普遍的种皆和其它的最普遍的种相通”。 作者:218.5.19.*2006-1-21 22:03 回复此发言 8巴门尼德篇的千古难题 三完全打通,处处设卡 联系智者篇来看巴门尼德篇,笔者将自己的看法略述如下 (1)柏拉图主张形式(理念)存在,因为假如形式不存在,思想就没有落脚处,就无法开口说话,无法进行推理;而且,形式乃是事物的形式,并不跟事物脱离;形式不可感知,要凭理性认识;所谓理性,主要是指理性的辩证法,要用辩证法来全面

54、地把握各种形式的分离和结合,对立和统一。 (2)形式的一个辩证性质是:形式的存在跟它的不存在是结合在一起的,智者篇中尤其注重形式的相对不存在,相对不存在乃是存在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跟存在不同的、或者说差异的存在。然而,如果与一切分离而独立自存的东西就是绝对的不存在,那么柏拉图也是认可的,在智者篇中,他认为单一这个形式的正确定义正是孤立的或者独立不倚的纯粹单一:“真正的单一的正确定义必须是完全没有部分”。他主张: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就是单纯的一,不过这个整体又不等于一,“因为,一种存在在虽然分有某种统一性,却显然并不等同于单一,一切东西都不仅仅是单一”。可是,“假如一种存在由于分有这种统一性而不成其为

55、整体,同时却又存在一个整体本身,那么结果就是:存在将缺少它自身了这种存在将失去存在,就不是存在了”。柏拉图这样分析,是为了驳斥那些主张“存在要么是单一,要么是众多”的观点,因为一切(比如单一)都是既存在又不存在。 (3)相应地,一切是否也都相互分离而又相互结合呢?柏拉图没有这样提问题。他的正规说法是:一切都相互分离,不可能;一切都相互结合,也不可能;只是有些能相互结合,有些不能结合。 (4)在智者篇里,他举出存在和非存在,运动和静止,同和异三对理念(形式),认为运动和静止不相互结合,其余两对则都相互结合并且也跟运动和静止相互结合。所以,虽然存在既运动又静止,可是运动并不既运动又静止,静止也不是

56、既静止又运动;又因为存在跟非存在结合在一起,所以存在不但分有运动和静止,可是又既不是运动又不是静止。又由于存在和非存在相互结合,而非存在的东西中必然有虚假的东西,所以智者们认为一切皆真,就被驳倒了,因为现在已经证明非存在的东西、虚假的东西存在。智者篇的全部目标就是为了证明这一点:智者们的说法是虚假的。 (5)非存在的意思是差异,是跟存在不同的另一种存在。至于存在的反面是什么,智者篇说:我们不讨论、不谈论这个问题,不说它“存在不存在”,也不说它“可说不可说”。可是巴门尼德篇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6)那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柏拉图眼中的客观情形,并不十分明晰。他基本上倾向于认为事物(或者形式、理念)

57、不能完全结合,也不能完全分离;但这个看法他并没有始终如一地严格坚持,当他主张单一的严格性时,他就放弃了前一种严格性;于是,所谓不谈“存在的反面”,即使在智者篇里也没有始终坚持,因为正如巴门尼德篇所论证的,纯粹的单一正是存在的反面,乃是不可说的东西,可是巴门尼德篇又恰恰在大谈特谈这个不可谈的东西,而且开头第一个推论就是谈这个东西,而智者篇又恰恰承认这个东西。 (7)巴门尼德篇最后的总结论是一种压缩,是把八个推论压缩为一个单一的推论。这说明,单一和众多的关系是奇妙的,当我们讨论单一和众多的关系时,我们的讨论本身也体现了单一和众多的关系,而且,讨论者和被讨论的对象“是一还是二(多)”的问题又发生了。

58、这还说明,我们应当把这个总结论再反过来运用到前面的八个推论上去,把原来一一推导时没有说到的东西补足,比如“既表现为一切,又不表现为一切”,这个说法不止是针对最后两组推论的,它也可以适用于前面六组推论,虽然它们并没有谈及表现不表现的问题,但应当照总结论的归纳给以补足。这样,所有的推论都涉及现象问题。 作者:218.5.19.*2006-1-21 22:03 回复此发言 9巴门尼德篇的千古难题 (8)具体回到每一组推论,我们曾提过一些问题,现在来初步研究一下: (8.1)第一组推论是否真的完完全全割裂了单一和众多?柏拉图是否真的假定了纯而又纯的孤立单一?他是否真的由否定一点而否定了一切?这种问题颇

59、难回答。我们马上又可以问:什么叫完完全全?什么叫割裂?如此下去好像是无穷可问的。假设真的可以无穷地问下去,那么一对全的关系又出现了;假设并非可以无穷地问下去,那么一对全的关系似乎有“不全”之处。然而果真是这样吗?因为,我们要想肯定这一点,就得首先定义什么是“全”,什么是“不全”。这就引出了下面的问题。 (8.2)什么是全,什么是不全?什么是一切,什么是一?如果定义要定得全面,那么,对于全和不全都应当定义全面,也就是说,应当全面地定义全,也应当全面地定义不全;假如定义不必定得全面,那么,对于全和不全都不必定义全面,也就是说,对于全,不必全面地定义,对于不全,也不必全面地定义。换句话说,全和不全会

60、全面地跟全发生关系,也会全面地跟不全发生关系。一切和一的关系也是这样:要定义一切,必须涉及一切和一;要定义一,也要涉及一和一切。那么,全和不全,或者一切和一,看来至少在相互涉及的意义上全面相关,相互蕴含。然而,涉及是不是等同,相关的东西是否同时相离,相互蕴含的东西是否同时相互外在,乃至于每一方都同时在自身之外?如果不是这样,它们能否相关相含?如果是这样,它们是否仅仅相关相含、又如何能相关相含?因为我们至少可以问:一个在自身之外的、因而连自身都包含不了的东西,如何能包含他物,如何能包含一切?然而巴门尼德篇也早已问过:一个东西如何能包含自身? (8.3)第一组推论的矛盾极其尖锐。由于单一和众多分割

61、,单一不是众多,目的是要得到纯粹的单一。智者篇认为真正的单一必须是纯粹的。可能许多人口头上反对这个说法,而骨子里或者潜意识里其实也这样认为。正如数学上的一个点,必须被认为没有大小的。可是,正因为点没有大小,是纯粹的一点,是纯一,它就不再是一。于是关于纯一,我们可以说:只有纯一才是真正的一,才是真正存在的一;反之,也只有纯一才不是一,才是真正不存在的一。看来,第一组推论的确假设了纯一,并且认为纯粹的单一什么也不是,而柏拉图大概正因为这一点才认为它是纯一。所以,结论似乎是:纯粹的单一不是众多,也不是单一,所以才是真正的单一。 (8.4)假如单一和众多的相互结合使它们各自都是一切,那么,单一既然就是

62、一切,它还是单一吗?众多既然就是一切,它还是众多吗?它们既然都是一切,它们还有区别吗?假如没有区别,又怎么分开说单一是一切、众多是一切?可见,结合不一定保证事物存在,它也可能使事物不存在。反过来,假设单一和众多的相互分离使它们各自都化为乌有,它们岂不是同时变得毫无区别,从而“完全结合”在一起了吗?可是,如果分离不彻底,区别不清晰,而是允许单一中杂有众多,众多中杂有单一,总要使人疑心单一不是单一,众多不是众多,所以人们又希望或者觉得纯粹的单一和众多才是真正的单一和众多,这样,又只有彻底的分离、只有冒着使它们不存在的风险,才会有它们各自真正的存在。可见,分离也不止是使事物消失,它也保证事物的存在。 (8.5)看来,分离和结合之间的关系,好像也是分离和结合的。分离既和结合相结合,也和分离相结合,既和分离相分离,也和结合相分离;反之,结合也既和结合相结合,也和分离相结合,既和分离相分离,也和结合相分离。这样,它们好向各自都是一切,又不是一切;一个是一切归于分离,一个是一切归于结合;既然这样,虽然可以说分离就是一切,但是它也是分离,是包含一切的分离,而不是包含一切的结合;反之,虽然说结合就是一切,但是它也是结合,是包含一切的结合,而不是包含一切的分离。虽然如此,恐怕也丝毫不妨碍上述这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