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1561260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112 大小:1.3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1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操作细则(2014 年)年)(评审稿)(评审稿)二二一四年九月一四年九月1目目 录录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1第一条调查目的与任务1第二条调查范围与内容1第三条调查方法2第四条总体蓄积量控制及精度要求3第五条调查间隔期3第六条调查组织方式3第七条调查会议制度4第八条信息系统建设4第九条调查工作程序4第二章第二章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6第十条地类6第十一条森林(林地)类别9第十二条林种11第十三条树种(组) 、优势树种(组)与树种组成15第十四条龄级、龄组、生产期与竹度19第十五条立地因子22第十六条其它标准25第三章第三章 准备工作

2、准备工作34第十七条组织准备与工作计划34第十八条技术资料准备34第十九条仪器工具物资准备36第二十条技术培训36第四章第四章 森林调查区划森林调查区划38第二十一条区划系统38第二十二条林班区划38第二十三条小班区划39第二十四条林带区划41第二十五条树带区划422第二十六条非林地小班区划42第二十七条四旁树区划42第二十八条森林分类区划42第五章第五章 小班(含林带)调查小班(含林带)调查43第二十九条调查对象43第三十条小班调绘43第三十一条小班目测调查与实测调查44第三十二条小班调查因子与调查记载48第三十三条散生木调查54第三十四条小班外片林调查54第三十五条调查底图及调查簿整理54

3、第三十六条小班界线清绘55第六章第六章 平原农区树带与四旁树调查平原农区树带与四旁树调查56第三十七条调查对象56第三十八条树带调查56第三十九条树带记载56第四十条零星四旁树调查57第四十一条树带清绘59第七章第七章 专项调查专项调查60第四十二条专项调查60第八章第八章 遥感影像的判读遥感影像的判读62第四十三条卫星像片的影像特征62第四十四条调查因子判读原则63第四十五条遥感判读一般流程64第九章第九章 统计与制图统计与制图65第四十六条调查底图扫描与配准65第四十七条图面资料矢量化65第四十八条属性数据录入65第四十九条图斑和属性数据检查65第五十条面积求算与平差66第五十一条小班面积

4、、蓄积的计算登记663第五十二条森林资源统计表的编制67第五十三条制图69第十章第十章 质量与管理质量与管理74第五十四条调查队伍及调查员资格74第五十五条管理制度74第五十六条精度要求74第五十七条质量检查75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调查成果报告调查成果报告79第五十八条森林资源调查报告的编写79第五十九条规划设计调查提交成果资料79第六十条成果资料发送单位及数量80附表附表81附录附录93附件附件971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为统一全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技术标准,规范调查范围、内容、程序、方法、深度和成果等技术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等要求

5、,按照国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 (林资发200361 号) 、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26424-2010) 、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2014 年) 、结合浙江省林地变更调查技术操作细则(2014 年) 和本省实际情况,对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2004 年) 进行修订,制定本细则。第一条第一条 调查目的与任务调查目的与任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下简称“二类调查”,下同)是以县级行政区域或国有林场(圃)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本底调查。其主要任务

6、是:一、查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二、查清林地范围、林地保护利用以及林地管理属性等变化情况;三、建立与更新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一张图”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四、综合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及经营管理成效,提出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利用意见,提出森林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建议。调查成果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开展林地变更调查、森林增长指标监测或县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制定森林采伐限额,进行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森林生态建设规划,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的重要依

7、据。2第二条第二条 调查范围与内容调查范围与内容一、调查范围县级行政单位应调查其行政范围内所有的,以及县级行政范围外插花管理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森林经营单位应调查该单位所有和经营管理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县级行政界线范围统一采用 2012 年林地落界确定的行政界线。近几年,因行政范围调整、山林纠纷调处等原因导致的县级行政界线变动的,需报省林业主管部门确认后,方可调整县级行政界线,确保全省范围内国土面积不重不漏。二、调查内容(一)调查基本内容1.核对调查范围的各级境界线,并在经营管理范围内区划或调整(复查)经营区划界线;2.调查各类林地面积及其权属、森林类别等管理属性;3.调查各类森林、林木蓄积和

8、毛竹株数;4.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5.调查森林经营条件、主要经营措施与经营成效。(二)专项调查内容依据各地的森林资源特点、经营目标、调查目的,以及以往资源调查成果的可利用程度等情况,研究确定专项调查内容。第三条第三条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一、空间信息调查。外业以近期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比例尺为 110000 地形图为基础,加强内业基础工作,在室内预区划小班(包括片林、林带)界线,再到现地核对调查,或直接到现地调绘。空间分辨率劣于 2.5 米的遥感影像只能作为调绘辅助用图,不能直接用于小班勾绘。二、属性信息调查。以现地直接调查为主要方式,采用目测法或标准地实测法,调查全部小班属

9、性因子。3三、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调查时,调查单位应事先提出实施细则(或实施方案),经试点调查确认方法可行、上报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在调查实践中应用。使用新技术新方法调查的成果应符合本细则的有关规定。第四条第四条 总体蓄积量控制及精度要求总体蓄积量控制及精度要求一、活立木蓄积量 300 万 m3以上的县(市、区,以下简称“县” ) ) ,应进行抽样控制调查。二、调查总体蓄积量控制精度要求(一)总体抽样控制精度根据森林资源问题情况确定:活立木蓄积大于 800 万 m3的县级行政单位,在 95%的可靠性下,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抽样控制精度要求 90%以上;其它县级行政单位要求 85%以上。(二)

10、当抽样精度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时,要重新计算样地数量,并布设、调查增加的样地,重新计算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抽样精度,直至抽样精度达到规定的要求。(五)将各小班蓄积量汇总计算的总体蓄积量(包括林网蓄积量和四旁树蓄积量) 、森林面积与以总体抽样调查方法计算的总体蓄积量、森林面积进行比较:1.当两者差值不超过1 倍的标准误时,即认为由小班调查汇总的森林面积、森林蓄积符合精度要求,并以各小班汇总的森林面积、森林蓄积作为调查结果。2.当两者差值超过1 倍的标准误、但不超过3 倍的标准误时,应对差异进行检查分析,找出影响小班森林面积、森林蓄积调查精度的因素,并根据影响因素对各小班森林面积、森林蓄积进行修正,直

11、至两种总体的差值在1 倍的标准误范围以内。3.当两者差值超过3 倍的标准误时,二类调查必须全部返工。第五条第五条 调查间隔期调查间隔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间隔期一般为 10 年。在间隔期内各地可根据需要进行重新调查、动态监测或补充调查。4第六条第六条 调查组织方式调查组织方式一、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林业技术人员调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本辖区林业技术人员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宜聘请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单位进行技术培训、辅导,实行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制度。未经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参加调查工作。鼓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托自身力量开展调查,以培养林业后备人才和便于森林资源日常经营管理。二、

12、委托调查委托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承接调查任务的调查单位必须是独立法人,并持有相应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格证书。对非持证单位、非独立法人完成的调查成果,或者持证单位使用未经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人员参加调查工作,森林资源管理部门不予承认。委托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受托单位须具有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第七条第七条 调查会议制度调查会议制度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实行调查会议制度,应召开2次调查专题会议:一、调查前,召开第一次调查会议,县级人民政府主持或委托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主持,召集政府有关部门、乡镇、经营单位、调查承担单位,以及与当地森林开发、经营、利用关系密切的单位参加。组织、协调规划

13、设计调查的重大事项,落实调查经费,讨论、审定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实施方案,明确各项调查工作与技术要求,确定调查工作中各部门、各单位的任务和责任。二、调查结束后,召开第二次调查会议,县级人民政府或委托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主持,有关专家、森林资源调查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参加,对调查成果进行分析、审核、论证。第八条第八条 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以调查成果为基础,应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求参照最新发布的县级森林资源管理信5息系统建设规范标准,地理坐标系统一采用国家 CGCS2000 坐标系。第九条第九条 调查工作程序调查工作程序一、制定森林资源

14、规划设计调查实施方案、补充技术规定,上报省林业厅审批,并抄送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二、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经费准备、技术资料准备、仪器工具准备、相关物资准备等;三、召开第一次调查会议;四、技术培训、调查实习、业务考核;五、外业调查、清绘、整理;六、调查质量检查、验收;七、内业录入、数据处理、统计、制图;八、成果报告编制;九、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建;十、召开第二次调查会议,对调查成果进行论证;十一、调查系列成果(含基础数据、成果报告和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上报省林业厅,并报送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存档;十二、经批准确认后,使用或发布森林资源调查成果。6第二章第二章

15、技术标准技术标准第十条第十条 地类地类一一. 分类系统分类系统依据土地现实利用方式和森林植被覆盖特征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把调查区域内的土地类型分为林地和非林地两大类。见表 1。地类划分的最小面积为 0.0667hm2(1 亩) 。表 1 林地分类系统表一级一级二级二级三级三级代码代码乔木林地乔木林地111竹林地竹林地113疏林地疏林地120特殊灌木林地131灌木林地一般灌木林地132未成林造林地未成林造林地141苗圃地苗圃地150采伐迹地161火烧迹地162迹地其它迹地163造林失败地171规划造林地172林地(100)宜林地其它宜林地173耕地210牧草地220水域230未利用地240非林地(

16、200)建设用地251二二.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一)林地1.乔木林地:由乔木(不含因经营需要或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郁闭度0.2。其中,林带行数2 行且行距4m 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10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3 倍林带宽度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m 时按片林调查。包括郁闭度达不到0.2,但已达到成林年限且生长稳定,保存率达到80%以上人工起源的林分。72.竹林地:附着有胸径2cm 的竹类植物的林地,包括:天然起源、人工造林更新 2 年以上(不含 2 年) 、郁闭度0.2 或每亩株数20 株的毛竹林(含刚竹,下同) ;天然起源、人工造林更新 2 年以上(不含

17、2 年) 、覆盖度30%的杂竹林。在竹木混交情况下,如竹类郁闭度或株数(或乔木郁闭度)达到规定标准的就确定为竹林(或乔木林地) ;二者均达到规定标准的,按经营目的确定。如果确定为竹林,则其内的乔木确定为散生木;如果确定为乔木林,则其内的毛竹确定为散生竹。3.疏林地:乔木树种郁闭度在 0.100.19 之间的林地。4.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或因人工栽培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 2cm 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主要目的、人工造林困难、或专为防护用途,覆盖度在 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 2行以上且行距2m;当灌木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 3 倍时,应视

18、为两条灌木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 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包括由以灌木型红树植物为主体组成的红树林群落。(1)特殊灌木林地根据浙江省的情况,特殊灌木林地细分为:乔木分布线以上(凤阳山1700m,天目山1300m) ,专为防护用途的灌木林地;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进行经营的灌木经济林。如果灌木经济林与乔木林地(或竹林地)混交的(或农林间作的) ,按经营目的确定地类;如果灌木经济林与疏林地混交的,地类原则上定为灌木经济林。(2)一般灌木林地:不属于特殊灌木林地的其它灌木林地。5.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包括直播、植苗)和飞播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或者达到成林年限(见表 2)后,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

19、一,苗木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或补植后有成林希望的林地,包括乔木、竹类、灌木三类未成林造林地。(1)人工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成活率85%或保存率80%。8(2)人工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成活率 41%85%或保存率 41%80%,待补植的人工造林地块。(3)飞播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成苗调查苗木3000 株/hm2,且分布均匀。(4)造林更新超过成林年限后的 3 年内,仍未达到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标准,保存率 41%80%,待补植的造林地。表 2 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单位:年营造方式乔木灌木竹类飞播造林5-74-7直播3-82-6植苗、分殖2-52-4大苗造林(含母竹移栽)

20、1-212人工造林工业原料用材林造林11注:慢生树种取上限,速生树种到下限。6.苗圃地:固定的林木和木本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苗圃地应依据苗圃建设规范 (LY/T1185-2013)等的有关规定确定。7.迹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迹地。(1)采伐迹地:乔木林地、竹林地、疏林地采伐后 3 年内郁闭度0.1、尚未人工更新的林地。(2)火烧迹地:乔木林地、竹林地、疏林地火灾后 3 年内郁闭度0.1、尚未人工更新的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火灾后,成活率(或保存率)41%,按未成林造林地调查记载;否则,按造林失败地调查记载

21、。(3)其它迹地:灌木林经采伐、平茬、割灌等经营活动或者火灾发生后,当年覆盖度达不到 30%的林地;或者乔木林地、竹林地、疏林地因遭受火灾外的其它灾害、且未经过人为采伐,致使其 3 年内郁闭度0.1、尚未人工更新的林地。8.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包括造林失败地、规划造林地和其它宜林地:(1)造林失败地:人工造林后不到成林年限,成活率低于 41%,需重新造林9的林地;造林更新超过成林年限后,未达到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标准,保存率低于 41%,需重新造林的林地。(2)规划造林地:未达到上述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标准,经营造林(人工

22、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可以成林,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荒(海)滩、荒沟、 (抛)荒地。(3)其它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其它土地。包括培育、生产、存储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贮存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集材道、运材道;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林业科学研究与试验设施用地;具有林地权属证明的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以及裸岩、临时性占用的林地(采石场、取土场) 、荒弃的采石取土场等;立地条件差,人工造林困难、封育 10 年以上仍难以成为乔木林地、竹林地、疏林地或灌木林地的林地。(二)非林地指林地以外的耕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

23、地和建设用地。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及服务于农作物生产而未达到其它地类标准的附属用地(如机耕路、排灌沟渠等) 。2.牧草地:指以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及服务于畜牧业生产而未达到其它地类标准的附属用地(如机耕路、排灌沟渠) 。3.水域: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苇地、滩涂、沟渠、水利设施等。4.未利用地:指未利用和难利用的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等。5.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造物的土地。包括以下四类:(1)工矿建设用地:指工厂、矿山等建设用地。(2)城乡居民建设用地:指城镇、农村居民住宅及其公共设施建设用地。(3)

24、交通用地:指各类道路(铁路、公路、农村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不含林业生产用地中的集材道、运材道。(4)其它用地:除以上地类以外的建设用地,包括旅游设施、军事设施、10名胜古迹、墓地、陵园等。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森林(林地)类别森林(林地)类别按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林地分为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 。公益林(地)分重点公益林(地) 、一般公益林(地) 。商品林(地)分为重点商品林(地)和一般商品林(地) 。表 3 森林(林地)类别代码表公益林(地)商品林(地)项目重点公益林(地)一般公益林(地)重点商品林(地)一般商品林(地)代码11122122注:1.重点公益林地包括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

25、重点公益林;市、县级等其它公益林地为一般公益林。2.重点商品林地包括国家和地方建设的重点用材林和经济林、竹林基地。一一. 公益林(地)公益林(地)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实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地) ,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一)事权等级划分分为国家、省级、市级、县级和其它公益林。公益林(地)事权等级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或者为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划为公益林(地)的局部区域林地。划定标准按照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林资发2009214 号) 、 公益林建设规范 (DB33

26、/T379.13-2014)等有关规定执行。表 4 公益林(地)事权等级代码表项目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其它代码1021222324(二)保护等级划分国家级、省级公益林(地)划分为一级保护、二级保护和三级保护 三个保护等级,公益林(地)保护等级划分技术标准见附件 1。二类调查以公益林主管部门的划分结果为准。11表 5 国家和省级级公益林保护等级代码表国家和省级公益林保护等级项目一级二级三级代码123二二. 商品林(地)商品林(地)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重点商品林(地)包括大径材基地、工业原料林基地、珍贵树种用材

27、基地、名特优经济林基地、竹林基地。除重点商品林(地)外的其它商品林(地) ,为一般商品林(地)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林种林种一一. 分类系统分类系统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将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分为 5 个林种、23 个亚林种,见表 6。表 6 林种分类系统表森林类别林种亚林种代码水源涵养林111水土保持林112防风固沙林113农田牧场防护林114护岸林115护路林116防护林其它防护林117国防林121实验林122母树林123环境保护林124风景林125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126公益林特种用途林自然保护林127短轮伐期用材林231速生丰产用材林232用材林一般用材林233商品林薪炭

28、林薪炭林24012森林类别林种亚林种代码果树林251食用原料林252林化工业原料林253药用林254经济林其它经济林255二二.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1.防护林: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1)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主要目的。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源涵养林:省内主要江河(钱塘江、瓯江)发源地汇水区,干流与一级、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流程在 500 公里以下的河流,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干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大中型水

29、库与湖泊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 1000 米以内,小型水库与湖泊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 250 米以内;保护城镇饮用水源。表 7 水库与湖泊的等级划分标准水库与湖泊等级项目大型中型小型库容量/蓄水量(万 m3)100001000999910999注:库容量或蓄水量小于 10 万 m3者为水塘。(2)水土保持林: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目的。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土保持林:坡度在 45以上,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土层瘠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土壤侵蚀严重的侵蚀沟、石质山区沟坡、地质结构疏松等

30、易发生泥石流地段的;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各 300 米范围内的。13(3)防风固沙林: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护耕地、果园、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防风固沙林:海岸基质类型为沙质、泥质地区,顺台风盛行登陆方向离固定海岸线 1000米范围内,其它方向 200 米范围内的;与沙地交界 250 米以内;其它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4)农田防护林:以保护农田减免自然灾害,改善自然环境,保障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农田防护林:农田境界外 100 米范围内;为防止、减轻自然灾害,在田间、阶地、低丘、岗地等处设置的林带、林

31、网、片林。(5)护岸林:以防止河岸、湖岸、海岸冲刷或崩塌,固定河床为主要目的。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岸林:主要河流两岸各 200 米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各 50 米范围内的,包括河床中的雁翅林;堤岸、干渠两侧各 10 米范围内的;红树林或海岸 500 米范围内的。(6)护路林:以保护铁路、公路免受风、沙、水、雪侵害为主要目的。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路林:林区、山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下同)的山坡或平坦地区各 200 米以内,非林区、丘岗、平地各 50 米以内;林区、山区的省、县级道路和支线铁路路基与两侧各 50 米以内,其它地区各 10 米范围内的。

32、(7)其它防护林:以防火、防雪、防雾、防烟、护渔等其它防护作用为主要目的的。2.特种用途林:以保存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于国防、森林旅游和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14(1)国防林:以掩护军事设施和用作军事屏障为主要目的。(2)实验林:以提供教学或科学实验场所为主要目的的,包括科研试验林、教学实习林、科普教育林、定位观测林等。(3)母树林:以培育优良种子为主要目的的,包括母树林、种子园、子代测定林、采穗圃、采根圃、树木园、种质资源和基因保存林等。(4)环境保护林:分布在城市及城郊结合部、工矿企业内、居民区与村镇绿化区,以净化空气、防止污染、降低噪音、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5)风景林:分布在

33、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度假区、滑雪场、狩猎场、城市公园、乡村公园及游览场所内,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美化环境为主要目的。(6)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位于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包括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历史与革命遗址地)的,以及纪念林、文化林、古树名木等。(7)自然保护林: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内以保护和恢复典型生态系统和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或原生地,或者保存和重建自然遗产与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3.用材林:以生产木材或竹材为主要目的。(1)短轮伐期用材林:以生产纸浆材及特殊工业用木质原料为主要目的,采取集约经营措施进行定向培育。(2)速生丰产用材林:通过使用良种壮苗和实施集约经营,森林生

34、长指标达到相应树种速生丰产林国家或行业标准。(3)一般用材林:其它以生产木材、竹材和竹笋为主要目的。4.薪炭林:以生产热能燃料为主要经营目的。5.经济林: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它副特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1)果树林:以生产各种干鲜果品为主要目的,如板栗、山核桃、柑桔等。(2)食用原料林:以生产食用油料、饮料、调料、香料等为主要目的,如油茶、茶叶、肉桂等。15(3)林化工业原料林:以生产树脂、橡胶、木栓、单柠等非木质林产化工原料为主要目的,如油桐、乌桕等。(4)药用林:以生产药材、药用原料为主要目的,如杜仲、山茱萸、栀子花等。(5)其它经济林:以生产其它林副特产品为主要目的,如

35、桑、柞树。三三. 林种优先级林种优先级当某地块同时满足一个以上林种划分条件时,应根据先公益林、后商品林的原则区划。商品林按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公益林按以下优先顺序确定:国防林、自然保护区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树林、实验林、护岸林、护路林、其它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树种(组)树种(组) 、优势树种(组)与树种组成、优势树种(组)与树种组成一一. 树种(组)树种(组)(一)乔木树种(组)1.针叶树种(组)(1)松类)松类马尾松黄山松黑松华山松湿地松火炬松其它松类(金钱松、雪松等) (2)杉类)杉类杉木柳杉(柳杉、日本柳杉)

36、水杉16池杉(池杉、落羽杉)其它杉类(水松、三尖杉、罗汉松、竹柏等)(3)冷杉、铁杉、油杉类)冷杉、铁杉、油杉类百山祖冷杉、日本冷杉云杉南方铁杉油杉(油杉、江南油杉)(4)紫杉类)紫杉类紫杉(南方红豆杉、榧树、长叶榧、红豆杉、紫杉)(5)柏类)柏类柏木(柏木、圆柏、刺柏、福建柏、日本扁柏、日本花柏、侧柏)2.阔叶树种(组)(1)硬阔类)硬阔类栎类(青冈栎、苦槠、石栎、东南石栎、甜槠、米槠、麻栎、槲栎、青栲、栲树、小叶栎、白栎、尖叶栎、钩栗、水青冈)桦木(光皮桦、桤木、江南桤木)樟木(香樟、浙江樟、普陀樟、华南樟、长果桂、沉水樟、豹皮樟)楠木(闽楠、紫楠、红楠、浙江楠、刨花楠、华东润楠、浙江润楠

37、)榆树(长序榆、白榆、榔榆、多脉榆、红果榆、刺榆、杭州榆、其它榆类、紫弹树、黑弹树、天目朴、珊瑚朴、沙朴、朴树、西川朴、其它朴类、光叶榉、榉树、青檀)木荷枫香其它硬阔类(黄檀、冬青、无患子、杜英、鹅耳枥、木兰、乐昌含笑、花榈木、红豆树、皂荚、重阳木、女贞、玉兰、黄莲木、刺槐等)(2)软阔类)软阔类椴树(浆果椴、短毛椴、糯米锻、华东椴、南京椴)檫木17杨树(响叶杨、加拿大杨、小叶杨、毛白杨、意大利杨)柳树(银叶柳、紫柳、垂柳、旱柳)泡桐桉树(大叶桉、细叶桉、广叶桉、赤桉、白皮桉、薄皮大叶桉等)木麻黄(木麻黄、细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楝树其它软阔类:枫杨、拟赤杨、鹅掌楸、香椿、臭椿、喜树、刺楸、构

38、树、梓树、银钟花、以及速生硬阔类(合欢、栾树、香果树、蓝果树、南酸枣、法国梧桐)等。表 8 乔木树种(组)代码表名称代码具体树种1.针叶树种(组)针叶树种(组)马尾松101马尾松黄山松102黄山松黑松103黑松华山松104华山松湿地松105湿地松火炬松106火炬松其它松类119金钱松、雪松等杉木121杉木柳杉122柳杉、日本柳杉水杉123水杉池杉124池杉、落羽杉其它杉类139水松、三尖杉、罗汉松、竹柏等冷杉141百山祖冷杉、日本冷杉铁杉142南方铁杉油杉143油杉、江南油杉紫杉144南方红豆杉、榧树、长叶榧、红豆杉、紫杉柏木145柏木、圆柏、刺柏、福建柏、日本扁柏、日本花柏、侧柏2.阔叶树种

39、(组)阔叶树种(组)栎类201青冈栎、苦槠、石栎、东南石栎、甜槠、米槠、麻栎、槲栎、青栲、栲树、小叶栎、白栎、尖叶栎、钩栗、水青冈桦木202光皮桦、桤木、江南桤木樟木203香樟、浙江樟、普陀樟、华南樟、长果桂、沉水樟、豹皮樟楠木204闽楠、紫楠、红楠、浙江楠、刨花楠、华东润楠、浙江润楠榆树205长序榆、白榆、榔榆、多脉榆、红果榆、刺榆、杭州榆、其它榆类、紫弹树、黑弹树、天目朴、珊瑚朴、沙朴、朴树、西川朴、其它朴类、光叶榉、榉树、青檀木荷206木荷枫香207枫香18名称代码具体树种其它硬阔类249黄檀、冬青、无患子、杜英、鹅耳枥、木兰、乐昌含笑、花榈木、红豆树、皂荚、重阳木、女贞、玉兰、黄莲木等

40、椴树251浆果椴、短毛椴、糯米锻、华东椴、南京椴檫木252檫木杨树253响叶杨、加拿大杨、小叶杨、毛白杨、意大利杨柳树254银叶柳、紫柳、垂柳、旱柳(柳)泡桐255泡桐桉树256大叶桉、细叶桉、广叶桉、赤桉、白皮桉、薄皮大叶桉等木麻黄257木麻黄、细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楝树258楝树其它软阔类299枫杨、拟赤杨、鹅掌楸、香椿、臭椿、喜树、刺楸、构树、梓树、银钟花以及速生硬阔类(合欢、栾树、香果树、蓝果树、南酸枣、法国梧桐等)(二)红树林树种(组)1.秋茄2.海滨木槿3.苦槛蓝4.其它红树林树种表 9 红树林树种(组)代码表名称代码名称代码秋茄301苦槛蓝303海滨木槿302其它红树林树种309

41、(三)竹类树种(组)1.散生杂竹类(毛竹、刚竹、早竹、早园竹、哺鸡竹等)2.丛生杂竹类绿竹(绿竹、麻竹、孝顺竹等)3.混生杂竹类杂竹(苦竹等)表 10 竹类树种(组)代码表名称代码名称代码名称代码散生杂竹类散生杂竹类420(8)紫竹428(6)其它丛生竹459(1)毛竹421(9)其它散生竹439混生杂竹类混生杂竹类460(2)刚竹422丛生杂竹类丛生杂竹类440(1)方竹461(3)早竹(雷竹)423(1)绿竹441(2)短穗竹462(4)早园竹424(2)麻竹442(3)四季竹463(5)哺鸡竹425(3)孝顺竹443(4)大黄苦竹464(6)淡竹426(4)青皮竹444(5)苦竹4651

42、9(7)高节竹427(5)粉单竹445(6)其它混生竹459(四)经济树种(组)1.乔木型:包括板栗、香榧、山核桃、银杏、杨梅、枇杷、梨、杏、枣、柿、青梅、橄榄、漆树、千年桐、乌桕、石榴、棕榈、厚朴、杜仲、山茱萸、山苍子、肉桂、桂花、栓皮栎等。2.灌木型或藤本型(含人工矮化的乔木栽培种):包括茶叶、桑、油茶、桃、李、柑桔、胡柚、柑桔、文旦、栀子花、金银花、杨桐、三年桐、柃木、猕猴桃、葡萄(平原农地上的藤本植物一般不调查)等。(五)各地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增加新调查树种时,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林木目录(第一批) 等规定,并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表 11 经济树种(组)代码表树种代码树种代码树

43、种代码1乔木型乔木型千年桐524李605板栗501乌桕525桃606香榧502棕榈526胡柚607山核桃503厚朴527柑桔608银杏504杜仲528文旦609杨梅505山茱萸529三年桐610枇杷506山苍子530杨桐611梨509肉桂531柃木612杏515桂花532八角613樱桃516栓皮栎533栀子花614枣5172灌木型或藤本型灌木型或藤本型猕猴桃615柿518茶叶601葡萄616石榴519桑602青梅521油茶603漆树523桔604二二. 优势树种(组)优势树种(组)在乔木林、疏林中,按蓄积量组成比重确定小班的优势树种(组) 。蓄积量占总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组)为小班优势树种(

44、组) 。未达到起测胸径的幼龄林、未成林造林地,按株数组成比例确定,株数占总株数最多的树种(组)为小班的优势树种(组) 。经济林、灌木林按株数或丛数确定,株数或丛数占总株数或丛数最多的树种(组)为小班的优势树种(组) 。20三三. 树种组成树种组成乔木林按十分法确定树种组成。复层林应分别林层按十分法确定各林层的树种组成。组成不到 5%的树种不记载。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龄级、龄组、生产期与竹度龄级、龄组、生产期与竹度一一. 龄级与龄组龄级与龄组乔木林的龄级与龄组根据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年龄确定。各树种(组)的龄级和龄组的划分标准见表 12。对于人工短轮伐期菇木林和工业原料林的龄组,按工艺成熟年龄确定

45、,其龄组原则上分为幼龄林和成熟林,具体划分指标分别执行表 13 和表 14。表 12 主要乔木树种龄级与龄组划分表单位:年龄组划分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树种起源12345龄级划分天然4041-6061-808l-12012120柏木、紫杉、铁杉、香榧人工2021-404l-606l-808l20天然4041-6061-808l-12012120冷杉、黑松人工2021-303l-404l-606l10天然202l-3031-404l-606110马尾松、国外松、油松、黄山松、华山松人工1011-202l-3031-505110杨、柳、桉、檫、泡桐、木麻黄、楝、软阔类、速生硬阔类、其它乔经

46、树种天然人工56-1011-1516-25265天然202l-404l-5051-707110桦、榆、木荷、枫香、银杏、核桃类、桂花、乌桕人工1011-202l-3031-505110天然404l-6061-8081-12012120栎、柞、槠、栲、樟、楠、椴、硬阔人工2021-4041-5051-707110杉木、柳杉、水杉、池杉天然人工1011-202l-2526-35365表 13 人工短轮伐期菇木林龄组划分表项项目目杜英杜英桤木桤木麻栎麻栎枫香枫香马褂木马褂木锥栗锥栗南酸枣南酸枣银荆银荆幼龄林1414151414141413成熟林5565555421表 14 人工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龄组

47、划分表树种树种杨树杨树枳木枳木桉树桉树柳树柳树马尾松马尾松国外松国外松幼龄林131413141919成熟林45451010二二. 生产期生产期经济林按产期划分为产前期、初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经济林的产期因品种、繁殖方式、经营水平等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根据其一般生产特点和生产过程,产期划分为如下:1.产前期:开花结果前的阶段;2.初产期:开花结果至有少量果实产出的阶段;3.盛产期:旺盛开花结果的阶段;4.衰产期:生产衰退的阶段。经济林产期代码见表15,主要经济林产期划分标准见表16。表 15 经济林各产期代码表产期产前期初产期盛产期衰产期代码1234表 16 主要经济树种产期

48、划分标准表树种繁殖方式产前期初产期盛产期衰产期柑桔嫁接1331052020嫁接154764040胡柚实生110812105050嫁接15515154040柚实生110820205050枇杷嫁接15310104040杨梅嫁接15315157070梨营养繁殖152855050桃嫁接132543030李嫁接143864040杏嫁接1331010100100嫁接14310105050青梅实生1761010100100嫁接1531010100100银杏(果用)实生12515302510001000嫁接1642015200200香榧实生120153020200200嫁接132845050板栗油茶实生184

49、1615606022树种繁殖方式产前期初产期盛产期衰产期嫁接132555050枣实生1101020205050柿嫁接153555050山核桃实生17617186060嫁接13287200200山茱萸实生11272520200200注:经济树种的生产期因品种、繁殖方式、经营水平等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本表所列的各生产期的年限仅供参考,调查时应根据各小班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三三. 竹度竹度竹林的龄级按竹度确定。一个大小年的周期一般为 2 年,称为度。度为幼龄竹,、度为壮龄竹,度以上为老龄竹。表 17 毛竹林龄级划分标准表龄级(度)龄级(度)以上以上林龄(年)1 年生新竹2345678 年以上第十五条第

50、十五条 立地因子立地因子一一. 地貌地貌1.中山:海拔为 1000 米以上的山地。2.低山:海拔 500999 米的山地。3.丘陵:海拔500 米,相对高差 100 米以下,没有明显的脉络。4.平原:平坦开阔,起伏很小。二二. 坡向坡向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及无坡向九个坡向。三三. 坡位坡位分脊、上、中、下、谷、平地、全坡七个坡位。1.脊部:山脉的分水线及其两侧各下降垂直高度 15 米的范围;2.上坡:从脊部以下至山谷范围内的山坡三等分后的最上等分部位;3.中坡:三等分的中坡位;4.下坡:三等分的下坡位;5.山谷(或山洼):汇水线两侧的谷地;236.平地:位于平原和台地土地的

51、坡位;7.全坡:从山脚到山顶的全部坡位。四四. 坡度坡度平坡 05 度;缓坡 615 度;斜坡 1625 度;陡坡 2635 度;急坡3645 度;险坡 46 度以上。通过GIS空间分析相关模型,部分立地因子可从GIS数据中提取,外业可不作调查。表 18 地形因子代码表地貌坡向坡位坡度中山3北1脊1平1低山4东北2上2缓2丘陵5东3中3斜3平原6东南4下4陡4南5谷5急5西南6平地6险6西7全坡7西北8无坡向9五五. 土壤土壤(一)土壤名称(土类)分红壤、黄壤、石灰(岩)土、紫色土、粗骨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滨海盐土和水稻土等九个土类。表 19 土类名称代码表土类代码土类代码红壤103潮土18

52、2黄壤104山地草甸土185石灰(岩)土166滨海盐土202紫色土168水稻土211粗骨土1701.红壤 是浙江省的地带性土壤,其成土过程具有脱硅富铝化、强淋溶作用和赤铁矿化等特点。在浙南通常分布于海拔 800-900 米以下,在浙北通常分布于24海拔 500-600 米以下。2.黄壤 是在山地特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强风化、强淋溶作用的富铝化土壤,其成土过程还具有强烈的生物富集作用和游离氧化铁的水化作用等特点。分布于红壤分布上限以上的中、低山的中上部。3.石灰(岩)土 指发育于石灰岩,至今仍受母岩风化物强烈影响,呈岩基饱和的一类岩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浙西北低山丘陵地区。4.紫色土 由紫红色

53、砂页岩、砂砾岩等风化物的残坡积母质发育而成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金衢盆地和新嵊、天台、丽水、泗安、寿昌、文成、庆元等红盆地或谷地内的丘陵地,海拔一般在 500 米以下。5.粗骨土 是酸性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风化物在强烈的片蚀作用下发育形成的,具有显著的薄层性和粗骨性的土壤。一般分布于陡坡、植被稀疏地段,与红壤、黄壤呈交错分布。6.潮土 指洪积物、河流冲积物、河湖沉积物和河海、浅海沉积物在周期性的渍水影响下,发展着土体内的氧化还原交替过程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于河谷、水网平原和河口、滨海平原。7.山地草甸土 腐殖质积累明显,各种养分含量高,位于中山山顶局部水湿条件较好的平缓部位,土质地轻,颗粒粗,且

54、多含石砾。8.滨海盐土 由年代海相或河海相沉积物发育而成的,含盐量 0.1%以上的土壤。分布于滨海平原海岸线附近。9.水稻土 各种起源土壤(母质)经平整造田、淹水种稻,进行周期性灌、排、施肥、耕耘、轮作下逐步形成的土壤。(二)土壤质地分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划分 A0 层、A 层、B 层、C 层、D 层。A0 层:枯枝落叶层(枝叶常未分解或半分解的植物残体) 。A 层:表土层。A1 层:腐殖质层,凋落物已分解成泥状,表面颜色明显较黑。25B 层:淀积层(心土层) 。C 层:母质层。为已风化的母岩碎屑层,但未完全成为土壤。D 层:母岩层。(四)腐殖质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分三个等级

55、。厚:5cm;中:24.9cm;薄:500030002500中等3000-49991000-2999500-2499不良30001000500十八十八. 林木质量林木质量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木质量划为商品用材树、半商品用材树和薪材树三个质量等级。商品用材树:用材部分长度占全树高 40%以上。半商品用材树:用材部分长度在 2 米(针叶树)或 1 米(阔叶树)以上,但不足全树高的 40%。在实际计算时,半商品用材树一半计入商品用材树,一半计入薪材树。薪材树:用材部分在 2 米(针叶树)或 1 米(阔叶树)以下。十九十九. 林分出材率等级林分出材率等级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分出材率等级由林分出材

56、量占林分蓄积量的百分比或林分中商品用材树的株数占林分总株数的百分比确定,具体标准见表 26。表 37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分出材率等级表林分出材率林分出材率%商品用材树比率商品用材树比率%出材率出材率等级等级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针阔混阔叶林阔叶林针叶林针叶林针阔混针阔混阔叶林阔叶林170605090807025069405930497089607945693504030706045二十二十. 径阶与径级组径阶与径级组林木调查起测胸径为 5.0cm,视林分平均胸径或调查目的采用 1cm 或 2cm 径阶距,并采用上限排外法。按立木径阶粗细划分为四个径级组,其划分标准为:小径组:612cm;中径组

57、:1424cm;大径组:2636cm;特大径组:38cm 以上。32二十一二十一. 大径木蓄积比等级大径木蓄积比等级对本经理期主伐利用的复层林、异龄林,以小班为单位,将林分中达到大径木标准的林木蓄积占小班总蓄积的比率,分为以下三级:级:大径级、特大径级蓄积量占小班总蓄积量为 70%以上。级:大径级、特大径级蓄积量占小班总蓄积量为 30%69%。级:大径级、特大径级蓄积量占小班总蓄积量为 30%以下。二十二二十二. 林层林层林层划分应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各林层每亩蓄积量不小于 2m3;2.相邻林层间林木平均高相差 20%以上;3.各林层平均胸径在 8cm 以上;4.主林层郁闭度0.30,其

58、它林层郁闭度0.20。二十三二十三. 郁闭度、覆盖度等级郁闭度、覆盖度等级(一)乔木林、竹林郁闭度等级高:郁闭度 0.70 以上;中:郁闭度 0.400.69;低:郁闭度 0.200.39。(二)灌木林覆盖度等级密:覆盖度 70%以上;中:覆盖度 50%69%;疏:覆盖度 30%49%。二十四二十四. 散生木、散生竹和四旁树散生木、散生竹和四旁树(一)散生木生长在竹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和宜林地上达到起测径阶的乔木树种,以及散生在幼龄林中的大于林分直径二倍以上或高于林分平均高度 50%以上的高大林木。(二)散生竹除毛竹林地类外,各种林地上的毛竹。如生长在乔木林地中的毛竹;散生在33

59、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上的毛竹。(三)四旁树在村(宅)旁、路旁、水旁、田(地)旁等地栽植的面积不到 0.067hm2的各种竹丛、林木。未达林地标准的单行且冠幅10米的树带,不论其面积大小,均按四旁树调查统计。二十五二十五. 林分蓄积量起测标准林分蓄积量起测标准林分中有一部分林木,平均直径在 5.0cm、树高 4.0m 以上,疏密度在 0.1 以上的乔木林、疏林,均作为有蓄积地类;否则为无蓄积林地。二十六二十六. 零星四旁树占地面积折算标准零星四旁树占地面积折算标准行状、团状四旁树占地面积实地量测。零星四旁树占地面积折算:一般阔叶树100-120株/亩,针叶树150-180株/亩,经济树木

60、40-50株/亩。各地可在调查基础上分类确定每亩折算株数的具体标准报厅备案。二十七二十七. 森林覆盖率与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与林木绿化率(一)森林覆盖率1 10 00 0% %土土地地总总面面积积特特殊殊灌灌木木林林面面积积 1 10 00 0% %土土地地总总面面积积乔乔木木林林地地竹竹林林地地面面积积森森林林覆覆盖盖率率% %(二)林木绿化率1 10 00 0% %土土地地总总面面积积四四旁旁树树占占地地面面积积 1 10 00 0% %土土地地总总面面积积灌灌木木林林地地面面积积1 10 00 0% %土土地地总总面面积积有有林林地地面面积积林林木木绿绿化化率率% %34第三章第三章 准

61、备工作准备工作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组织准备与工作计划组织准备与工作计划一一. 组织与领导组织与领导以县为单位进行准备,原则上应建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财政、城建、交通、旅游、林业等)负责人参加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领导小组,协调和处理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有关事宜,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建立专门工作班子,研究、制订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认识、组织、资金“三落实”,抓好调查队伍组织、业务技术培训以及质量管理等工作。市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做好协调、督促工作。二二. 实施方案与补充规定实施方案与补充规定实施方案包括调查意义、目的任务、调查内容、调查质量要求、调查方法、工作组织与管理机构、工作

62、过程与进度安排、工作分工与责任人员、经费预算等。补充规定是指根据本县(的森林资源特点,把技术规程上未涉及到的、需要细化、或特别说明的情况归纳成条文,作为补充规定,在二类调查中执行。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技术资料准备技术资料准备一一. 地形图或影像资料地形图或影像资料1.地形图:抽样控制调查采用最新的 1:50000 地形图作为样地布点图,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需要最新的 1:10000 地形图;2.遥感影像:获取近期拍摄的(不超过两年)比例尺 1:10000 航片或经正射校正及影像增强处理的卫片,如高分系列、IKONOS、SPOT5、WorldView 卫片等,空间分辨率优于 2.5 米的遥感影像可以直

63、接用于小班勾绘,劣于 2.5 米的遥感影像只能作为调绘辅助用图。二二. 外业调查底图制作外业调查底图制作(一)二类调查底图(一)二类调查底图35二类调查底图宜将地形图与遥感影像资料相结合,帮助判断林相、地类;同时,各级行政界线等,方便小班勾绘,提高小班外业勾绘工作的质量、精度、效率。计算机遥感影像底图制作方法如下:1.对遥感影像进行计算机正射校正、影像增强处理,再在叠加等高线等地形地物测绘信息,作为基础底图。2.在基础底图上叠加各级行政界线;根据调查需要及数据质量情况,可叠加林地落界图斑界,叠加修正后的公益林界等,根据影像图进行图斑界线修正调整、小班编号等。3.打印输出作为外业调查用图。(二)

64、抽样调查用图制作(二)抽样调查用图制作须抽样控制调查的县,既可把样点布设到遥感影像上,也可在地形图公里网上布设样点,并标注样地号、坐标,最后打印外业调查底图。三三. 技术数表技术数表编制、收集或补充修订疏密度表、立地类型表、森林经营类型表、森林经营措施类型表等。有条件的县或林场应对所应用的疏密度表、立木材积表等数表进行验证,其系统误差在3%以下的方可使用;系统误差在35%的,进行修正后使用;超过5%的,则应重新编制。四四. 历史成果资料历史成果资料收集以往调查、规划、林业经营管理资料等成果资料,如上期小班调查成果和小班经营档案、林地落界或变更数据库、森林分类区划、母树林、自然保护(小)区、 。

65、五五.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情况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情况1.林业生产与管理情况山林权属与林业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主要乡、村林场,专业队组织形式及人员,育苗、造林、抚育管理,林政管理,森林保护管理等方面情况。2.木材和林副特产生产、消耗情况着重了解上一年度的木、竹及其它林特产品的生产、销售情况,消耗及需求36情况;林产工业情况;历史上最高产量及年度等。六六. 社会经济情况资料社会经济情况资料调查了解、收集全县、乡(镇、街道) 、林场的有关社会经济资料,为调查规划提供依据(收集资料以前一年度末的统计资料为准) 。1.社会基本情况县、乡、场、村的户数,人口,劳动力,耕地面积,产业与国民经济,林业的地位与作用

66、,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等情况。2.水陆交通运输情况包括运输类型,林区道路网密度及水运情况等。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仪器工具物资准备仪器工具物资准备1.仪器工具如计算器、测高器、皮尺、测树围尺、角规、GPS、罗盘仪、平板电脑等。2.调查记录用表小班调查记载卡、树带调查记载表、零星四旁树记载表、标准地调查记录表、样地调查记录表等调查用表。3.其它调查用品工作袋、砍刀、讲义夹、铅笔、红绿铅笔、清绘笔、铅笔刀、三角板、量角器、防暑防蛇药品等。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技术培训技术培训一一. 培训要求培训要求专业队伍培训采用以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短期培训及实习,掌握内外业工作过程,统一技术要求,未经培训和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参加调查工作。二二. 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一)地形图、卫片、航空像片的识别、判读。(二)利用地形图、卫片、航空像片,进行室内判读与室外调查或复核,现地调查记载小班各项因子,掌握小班调查的方法。37(三)角规测树方法。(四)样地测设及调查。(五)小班目测练习。(六)各种调查用表、测树工具的使用等。三三. 目测练习目测练习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山林,设 2030 块各种类型林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