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华蓥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总体方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1559404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75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四川省华蓥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总体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四川省华蓥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总体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四川省华蓥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总体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华蓥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总体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华蓥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总体方案(7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四川省华蓥市2012 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总体方案编制单位:华蓥市财政局 华蓥市农业局 编制时间:二一二年六月四川省华蓥市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总体方案编写人员左元明 财政局局长雍黎明 农业局局长曾德明 财政局副局长顾武山 农业局局长姜有芳 财政局农业股股长唐建平 农业局农技站站长郭春山 农业局土肥站副站长梁夏林 农业局农技站副站长袁明军 农业局执法大队队长任盛勋 农业局土肥站副站长制 图:郭春山 校 对:曾德明 顾武山 审 核:左元明 雍黎明 目目 录录第一章第一章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1414第二章第二章 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状况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状况1616一、项目县基本情况16二、项目区基本

2、情况18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现状21第三章第三章 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内容2525一、田间基础设施建设26二、高产创建33三、进度安排43四、水稻项目核心区建设内容44第四章第四章 资金投入情况资金投入情况5050一、资金投入概算50二、资金用途50三、补助标准51 四、核心区资金投入53第五章第五章 资金整合方案资金整合方案5555第六章第六章 资金具体用途资金具体用途5757一、项目区资金投入及使用57 二、核心区资金投入及使用60第七章第七章 组织保障措施组织保障措施6262一、项目组织管理62二、工程建设与管理64三、项目资金管理66第八章第八章 民办公助方案民办公助方案6767一、民

3、办公助建设方式的实施步骤67二、民办公助建设方式的操作措施68三、项目区一事一议开展情况70第九章第九章 资金监督检查方案资金监督检查方案7171一、华蓥市监督检查工作方案72二、乡镇财政参与监督管理项目建设工作方案73第十章第十章 资产管护方案资产管护方案7474 一、明确产权归属74 二、明确管护标准75三、明确管护责任75四、明确管护经费76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项目预期效益项目预期效益7676一、经济效益76二、社会效益76三、生态效益77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附表附表7878华蓥市 2012 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总体实施方案近年来,华蓥市不断创新工作举措,认真实施各项农业项目,农业产业

4、取得长足进展。但全市耕地地力水平较差、农民种植水平有限、部分农民投入不足等因素仍然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促进水稻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全力实现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目标,根据财政部关于做好 2012 年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工作的通知 (财办农201229 号)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做好 2012 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川财农2012125 号)有关精神,结合全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第一章第一章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一、项目名称:四川省华蓥市

5、2012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二、项目主管部门:二、项目主管部门:四川省财政厅三、项目实施单位:三、项目实施单位:华蓥市财政局、华蓥市农业局四、项目建设地点:四、项目建设地点: 2012 年拟安排在阳和镇阳和社区、楼房沟村、蔡家湾村、楠木村、观城村、龙山寨村、三岔河村、中和村,高兴镇花庙嘴村、宋家垭村、谭家桥村、葛麻桥村、高峰岩村、高兴村等 14 个村实施。其中核心区为阳和镇阳和社区、楼房沟村、蔡家湾村、观城村、楠木村等 5 个村实施。 (2013 年项目区拟安排在古桥街道社区、土桥村、新民村、回龙村,明月镇白鹤嘴村、竹河村、人和寨村、红光村、长田坎村、顶足村、坨湾村等 11 个村。其中核心区

6、为古桥街道新民村、回龙村,明月镇红光村、长田坎村等 4 个村)五、建设任务:五、建设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高产高效基地面积 10000 亩,主要工程为田型调整 10000 亩(耕地平整移动土石方 543680 立方米,筑砌地埂 29.2 公里) 、田间生产便道 64.13 公里、新增改善灌面 10000 亩(建灌溉渠 21.1 公里,整治山平塘 16 口) 。其中核心区面积 4000亩,主要工程为田型调整 4000 亩(耕地平整移动土石方266680 立方米,筑砌地埂 10.5 公里) 、田间生产路 34.89公里、新增改善灌面 4000 亩,建田间渠系 9.8 公里、山坪塘 12 口

7、及沉沙坑、储粪池 40 口等。六、投资概算:六、投资概算:项目区总投资 3370 万元,其中中央投资 900 万元,省级投资 100 万元,广安市财政投入 50 万元,本级财政投入 470 万元,整合中央和省涉农资金 1130 万元,民办公助、群众筹资投劳等社会资金投入 720 万元。其中核心区投资 1693 万元、占总投资的 50.24%。其中中央投资431 万元,省财政投资 49 万元,广安市财政投资 50 万元,本级财政投入 252 万元,整合资金投资 590 万元,社会资金投入 321 万元。七、项目建设期限:七、项目建设期限:一年,2012 年 7 月2013 年 6 月。第二章第二

8、章 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状况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状况一、项目县基本情况一、项目县基本情况华蓥市地处四川盆地川东平行岭谷区的华蓥山脉中段西缘,渠江东岸,地理位置介于东经 1064010654,北纬 30073028之间。东依邻水县,西邻岳池县,北接广安区,南与重庆市合川市和渝北区交界。南北长 39km,东西宽 12km。全市幅员面积 469.92 平方公里。华蓥市辖 13 个镇(乡、街道办事处) ,132 个村(居)民委员会,2022 年末总人口 36.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6 万人。(一)自然条件(一)自然条件1 1、气候。、气候。华蓥市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春旱、夏热、秋凉、冬暖、雨量丰沛

9、、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春季回暖快,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不稳定,有时形成寒潮天气;夏长雨多,热量充足,时有伏旱发生;秋凉降温快,细雨绵绵。夏秋暴雨多,常形成洪涝,甚至酿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有时还会形成冰雹等恶劣天气;冬暖雨少,冰雪少见,冬季多雾。由于地形复杂,地势高差大,气候有明显垂直变化。西部丘陵区热量充足,气温较高,东部山区热量较少,气温较低。 “山下打谷,山上才出”是最明显的写照。2 2、气温。、气温。热量较为充足,气温年差较大,无霜期250339 天,日照 1200 小时左右。气温最低月出现在 1 月,平均 6.8;最高月出现在 7、8 月,平均为 28.6。3 3、降水。、降水。多年平

10、均降水量为 1282.2 毫米,最高峰可达 1800 毫米。大部分的降水量集中于 510 月,海拔 800米以上山区每年都降雪。降雨呈秋雨多、夜雨多、暴雨多的特点。雨热同季,降水丰沛,热量尚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田土四季不闲,可实现一年二熟或三熟。东部山区热量稍差,农作物成熟季节比山下晚,产量也低于坝下。但山区更适宜经济林木、牧草、山地野菜、药材、反季节蔬菜等作物的生长。灾害性天气对华蓥市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倒春寒易导致春播难、 “烂秧”和影响小春生长。较长时间的伏旱常造成田土龟裂,水稻减产,玉米、红苕收成差。秋绵雨不利于秋收、秋播和红苕块根生长。暴雨常伴大风,易毁坏庄稼,影响玉米、水稻扬花和

11、灌浆。4 4、土壤。、土壤。市境土壤共分 4 个土类、7 个亚类、12 个土属、63 个土种。东部低山区为紫黄泥、冷沙黄泥;西部深丘窄谷区为红棕紫泥;中部浅丘为灰棕紫泥。市境内大部分土壤为壤土,占全部土种的 92.6%,粘土占 3.6%,沙土占 2.4%,砾土占 1.4%。土层厚度多在 50-100cm 之间,土壤较肥,酸碱适度,保水性、保肥性较好。(二)经济状况(二)经济状况2011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88.8 亿元(现价) ,农业总产值 14.6 亿元(现价)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45.35 万亩,其中:粮食作物 34.24 万亩,经济作物 11.11 万亩。粮食总产量 11.4 万吨。农

12、民人均纯收入 7443 元。二、项目区基本情况二、项目区基本情况1 1、项目区选址原则、项目区选址原则按照项目申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确立选址原则如下: (1)项目区是华蓥水稻的重点产区,产业规模集中连片 。 (2)项目区地力基础较好,农产品增产潜力大。 (3)项目区镇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干部素质高,当地农民科技意识强。2 2、项目区相关情况、项目区相关情况根据以上原则,确定 2012 年项目区建设地点安排在阳和镇阳和社区、楼房沟、蔡家湾、楠木、观城、龙山寨、三岔河、中和村、高兴镇花庙嘴、宋家垭、谭家桥、葛麻桥、高峰岩、高兴等 14 个村 63 个社。2013 年项目区建设地点安排在古桥街道办理

13、处社区、土桥、新民、回龙、明月镇白鹤嘴、竹河、人和寨、红光、长田坎、顶足、坨湾等 11 个村 69 个社。2012 年项目区共有 63 个村民小组,总户数 7838 户,总人口 28217 人,劳动力 8465 人,耕地面积 17774 亩,其中:田 12327 亩,土 5447 亩,201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7645元。2013 年项目区共有 69 个村民小组,总户数 7489 户,总人口 28458 人,劳动力 8822 人,耕地面积 20800 亩,其中:田 13700 亩,土 7100 亩,201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7536元。项目区主要有七大特点:一是该区域属我市农产品主产区,成

14、方连片,水稻种植面积大。水稻播种面积在 20000亩左右。二是农业生产水平高。水稻高产攻关田亩产 600公斤以上。三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好。水利设施配套具有一定基础,属枧子沟水库灌区,水源较为充足。四是农业科技网络体系健全。现有农技推广机构 2 个,农技人员 5人。五是交通方便。省道广溪公路贯穿该区域,区域内村级公路纵横交错,为农产品物流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六是镇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科技意识强,对项目重视程度高。七是该区域已规划实施基本口粮田、农发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大,便于放大投资效应。3 3、水稻发展主要障碍因素及潜力分析、水稻发展主要障碍因素及潜力分析(1 1)主要障碍因素:)主要

15、障碍因素:一是中低产田比例高。项目区有水稻田 1.26 万亩,其中中低产田 0.67 万亩,占水稻田比例 53%;二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原有渠系损毁严重,三网配套低,排灌能力差,不适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需要,市域性、季节性旱灾是我市水稻生产的最大影响因素。全市耕地有效灌面约占 31%,旱涝保收面积仅为 22%。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灌溉条件差,每年均有一定的水稻因干旱原因而减产。三是科技创新不足,比较优势欠缺。华蓥市在水稻栽培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明显低于北方水稻主产地,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集成配套还显不足,生产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不够。不少地块尤其是中低产田栽培管理粗放

16、,突出表现是播期、播量不适宜,密度与品种不配套,灌、排水不及时,收获时期不当等,已经影响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产业化水平低。目前,包括水稻生产在内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十分落后,尚未形成稳定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水稻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还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不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和抵御市场风险,加之信息化服务十分薄弱,无法有效地与加工转化衔接,龙头企业带动力有限,水稻深加工缺乏,水稻产业化水平偏低,经济效益不够凸显。(2 2)潜力分析:)潜力分析:通过项目建设,将低产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充分挖潜耕地增产潜力, 一是基础设施完善可提高产量。项目建设改造和完善了排灌

17、设施,增强了抗逆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高产稳产农田的要求,产量可提高 5%左右;土地培肥提高地力,地力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使产量增加 5%左右。二是新技术的普及可提高产量。项目的建成运行,项目区可全面推行旱育秧、强化栽培、绿色防控等实用技术。同时通过高产创建活动,实现 “四新”示范、“五良”配套,全面改进项目区农业生产方式,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三是专合组织建立提高效益。项目的建成运行,每村建立一个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将散沙式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闯市场,可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现状1 1、产业发展状况、产业发展状况水稻是华蓥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

18、 9 万亩以上。20 世纪 80 年代亩产已逾 450 公斤,目前市内水稻亩产大面积超 550 公斤,年产水稻超过 5 万吨。一是水稻生产科技不断进步。通过实施高产创建和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扎实开展大面积示范、大 范围技术培训,水稻产业实现质效双增。 2011 年,共推广优质水稻种子 100 吨,主要有冈优 188、N 优 94-11、中优 445、冈优 364、Q 优 108、D 优 202 等优良、抗病力强的品种;旱育秧栽插面积达到 70%,水稻强化栽培 3 万亩,旱育抛秧栽培也得到大面积推广。二是水稻产业地位突出。近年我市水稻面积和总产分别约占粮食作物的 26.3%和 50.3%,亩产比

19、粮食平均亩产高200 公斤。水稻产量保持连年增长,为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确保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农业服务体系十分健全。华蓥市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和推广应用,农技推广机构较为健全,技术力量雄厚。目前,市农业局有农技推广人员 33 人,其中:中、高级农艺师 23 人;全市各乡镇(街道)均配备有 1-2 名农技推广干部,这些干部大多数是农业院校毕业,多年从事水稻生产、技术推广等工作,并培训了大量的农民技术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完全可以保证优质高产水稻的高质量生产。同时,华蓥市与西南农大、四川农大、四川农科院等科研院校有密切的往来和成功的合作,有着雄厚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依托。2 2、主要

20、问题、主要问题客观分析,尽管全市水稻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不足需,需求缺口较大。人多地少,粮食产量不足,城乡人口 36 万,水稻消耗量均在 10 万吨以上,而水稻产量仅 5 万吨, 缺口达 5 万吨以上。近年来,受土地大量流转及多种原因影响,水稻面积有下 滑的趋势,出现大米供求趋紧的局面,大米价格大幅上升,水稻产需矛盾长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供需矛盾一直十分突出,严重地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科技创新不足,比较优势欠缺。华蓥市在水稻栽培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明显低于北方水稻主产地,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

21、技术的集成配套还显不足,生产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不够。不少地块尤其是中低产田栽培管理粗放,突出表现是播期、播量不适宜,密度与品种不配套,灌、排水不及时,收获时期不当等,已经影响了水稻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技术创新和科技入户工作仍需加强,技术推广的深度和广度还需深入。三是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弱。市域性、季节性旱灾是我市水稻生产的最大影响因素。全市耕地有效灌面约占 31%,旱涝保收面积仅为 22%。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灌溉条件差,每年均有一定的水稻因干旱原因而减产。同时,农田建设、土壤肥力建设滞后,中低产田地面积大,极大地影响了水稻单产和品质的提高。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产业化水平低。目

22、前,包括水稻生产在内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十分落后,尚未形成稳定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水稻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还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不能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和抵御市场风险,加之信息化服务十分薄弱,无法有效地与加工转化衔接,龙头企业带动力有限,水稻深加工缺乏,水稻产业化水平偏低,经济效益不够凸显。3 3、建设必要性建设必要性一是全市耕地面积 16.3 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64 亩,受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因素影响,我市耕地总资源逐年减少,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是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二是

23、我市属丘陵地区,田块单位面积小,灌溉设施不配套,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着力实施田间便道、新增灌面、田形调整和地力建设,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规范化农田,是实现水稻、葡萄稳产高产的重要手段。三是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有利于引进农业企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效益。四是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人多地少矛盾较为突出,拟建项目区内,水利设施极少且老化严重,抗灾能力弱,且水土流失严重,使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较低且增收难度大,因此, 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建立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能有效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五是实施现代农

24、业生产发展项目,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第三章第三章 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内容2012 年项目区涉及阳和镇阳和社区、楼房沟、蔡家湾、楠木、观城、龙山寨、三岔河、中和村、高兴镇花庙嘴、宋家垭、谭家桥、葛麻桥、高峰岩、高兴等 14 个村 63 个社,建设面积 10000 亩,其中核心区为阳和镇阳和社区、楼房沟、蔡家湾、观城、楠木等 5 个村 24 个社,建设面积4000 亩。2013 年项目区建设地点安排在古桥街道办理处社区、土桥、新民、回龙、明月镇白鹤嘴、竹河、人和寨、红光、长田坎、顶足、坨湾等 11 个村 69 个社,建设面积 10000 亩,其中核心区为古

25、桥街道办理处新民、回龙、明月镇红光、长田坎等 4 个村 27 个社,建设面积 4000 亩。两年共集中连片建设核心区 8000 亩,建辐射区 12000 万亩。华蓥市华蓥市 20122012 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水稻)建设内容分村表年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水稻)建设内容分村表镇村田间渠系灌溉渠(公里)蓄水池(立方米)山坪塘(口)田型调整(亩)土壤改良(亩)生产作业便道(km)筑砌地埂(km)水稻(亩)农民自筹资金(含以劳折资)(万元)阳和社区2.1523373007.552.533784.70 楼房沟村2.04211767507.352.1117686.54 观城村1.832997

26、4005.851.599724.29 蔡家弯村1.94212025507.161.9120250.69 楠木村1.8437043006.982.570471.82 龙山寨村1.2911915003.312.25145620.36 三岔河1.2813913.292.253628.16 阳和镇中和村1.2712853.362.166285.75 花庙嘴村1.2618765003.342.1123363.10 宋家垭村1.157333.212.186652.81 谭家桥村1.1414832003.292.277434.74 高峰岩村1.235162.871.882242.01 高兴镇葛马桥村1.24

27、15833003.272.183637.18 高兴社区1.445262003.31.8572637.85 合计21.101610000400064.1329.212327720.00 一、田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开展以耕地平整、田型调整和培肥地力为主的“田网”建设 10000 亩;以完善农田灌溉、排涝、排洪沟渠,新建、改造小型集雨蓄水设施为主的“渠网”建设,新增灌面 10000 亩,其中新建排灌渠 21.1 公里、整治山坪塘 16 口,沉沙坑 40 口;以整治、完善田间生产路为主的“路网”建设,新建田间生产路 64.13 公里。1 1、田网建设:、田网建设:项目区计划调整田型 10000 亩,耕

28、地平整移动土石方543680 立方米,筑砌地埂 29.2 公里,地力培肥 4000 亩。(1)调整田型,以道路和沟渠为骨架,建设水平梯田,梯田台位清晰,田块规范,田面平整,田埂牢固、不垮塌,台面宽度按照自然台位确定,便于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以规格不一的田块采取裁弯取直,切实补虚,小丘变大丘等措施进行农田整理,格田尺寸以长 80100 米,宽 3040 米进行控制。田块间高差控制在 1.8 米内,平整土地采取表土剥离,挖高填低,表土回填,平整田面,夯筑田埂工序进行,夯筑地埂根据放线要求,按等高用土石夯筑地埂,以土埂为主,实行土石埂结合,做到埂坎坚实牢固,埂顶宽 3060cm,埂高据实际情况而定。

29、(2)地力培肥:增施有机肥,发展绿肥种植,推行秸杆还田,同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田型调整规划设计一览表工程名称图上编号设计规格工程量田型调整T201201格田 30 米*80 米315 亩田型调整T201202格田 40 米*80 米180 亩田型调整T201203格田 30 米*80 米150 亩田型调整T201204格田 30 米*80 米311 亩田型调整T201205格田 30 米*80 米270 亩田型调整T201206格田 30 米*80 米315 亩田型调整T201207格田 40 米*100 米210 亩田型调整T201208格田 30 米*80 米615 亩田型调整T20120

30、9格田 40 米*100 米795 亩田型调整T201210格田 30 米*80 米810 亩田型调整T201211格田 40 米*100 米2279 亩田型调整T201212格田 30 米*80 米552 亩田型调整T201213格田 30 米*80 米432 亩田型调整T201214格田 40 米*100 米1260 亩田型调整T201215格田 30 米*80 米709 亩田型调整T201216格田 30 米*80 米768 亩小计10000 亩2 2、渠网建设、渠网建设(1)水量分析:项目区环临溪河,位于龙山和应家沟水库主干渠自流灌区内,有较好的水利资源,如配套完善渠系,区内 90的耕

31、地可完全实行自流灌溉。区内农作物需水量约 400 万m3,人蓄年需水 260 万 m3,总需水量 660 万 m3;区内每年地表水可利用量为 110 万 m3,临溪河年过境水资源流量为2460 万 m3,地下水资源每年可提供 80 万 m3作为人蓄饮水,区内龙山水库每年可提供 140 万 m3水量,应家沟水库可提供 80 万 m3水量,加上山平塘等工程蓄水超过 230 万 m3。项目区内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达 2880 万 m3,水资源可供量远大于需求量,完全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项目区虽然水资源总量充足,但时有干旱现象发生。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在于水库支渠不配套,山平塘垮塌、淤积严重,水资源不能得

32、到有效利用。通过新建排灌渠,整治山平塘等工程措施增加有效蓄水量,改善灌溉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渠系建设,新增灌面 10000 亩,新建排灌渠 21.1公里;渠系配套建筑物 500 座,标志、标识牌 100 个。排灌渠规划设计一览表工程名称图上编号设计规格工程量渠道Q201201砖砌 0.6*0.8 米591 米渠道Q201202砖砌 0.6*0.8 米812 米渠道Q201203砖砌 0.6*0.9 米615 米渠道Q201204砖砌 0.6*0.8 米703 米渠道Q201205砖砌 0.6*0.8 米571 米渠道Q201206砖砌 0.6*0.8 米882 米渠道Q201207砖

33、砌 0.7*0.8 米1123 米渠道Q201208砖砌 0.7*0.9 米2692 米渠道Q201209砖砌 0.7*0.8 米2952 米渠道Q201210砖砌 0.7*1 米1531 米渠道Q201211砖砌 0.6*0.8 米612 米渠道Q201212砖砌 0.6*0.8 米743 米渠道Q201213砖砌 0.6*0.8 米1341 米渠道Q201214砖砌 0.6*0.9 米1721 米渠道Q201215砖砌 0.6*0.8 米2125 米渠道Q201216砖砌 0.6*0.8 米1315 米渠道Q201217砖砌 0.6*1 米1101 米渠道Q201218砖砌 0.6*0.9

34、 米1401 米渠道Q201219砖砌 0.6*0.9 米951 米小计21131 米 排灌渠建设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土壤等情况,渠道设计均为排灌结合模式,在排灌渠适当位置设置农田制口和进水口,对排灌渠两边的水田进行灌溉和排水。排灌渠布置具体见水利措施规划图,排灌渠修建一是根据排水流量设计断面,二是能够有效降低地下水位,消除稻田“深、冷、烂、毒” ,三是能够排湿,在进行水旱轮作时,能够排干土壤水分。排渠流量的确定排渠流量的确定排渠流量均采用十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根据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L/T4-1999 的要求,排渠设计暴雨的历时和排出时间采用 1d 降雨 1d 排出,与排洪流量对应。经计算

35、,水田设计排涝摸数为 0.35m3/skm2,旱地设计排涝摸数为 1.16m3/skm2,根据项目区水旱田所占比例,计算出综合设计排涝摸数为 0.57m3/skm2。按照各排灌渠控制的集水面积乘以各自设计排涝摸数,计算出各级排渠的设计排涝流量。排灌渠断面的确定排灌渠断面的确定排灌渠断面按照明渠均匀流公式进行水力计算。考虑到项目区冬下田改造后将改变冬水田单季水稻耕作制度,实行水旱轮作,排灌渠同时将起到排湿的作用,根据四川省中部丘陵地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技术工作要点中的规定,排灌渠深度设计为 7080cm。田间排灌渠设计,视分水需要、自然坡降、土壤质地状况和建筑材料,采取分段设比降,确保每块田达到排

36、水标准。由于项目区地形变化大,现有水田已成田面,重新平整难度较大,故排灌渠在设置上,采用 1/5001000的比降,再根据田坎分布情况,设置跌水,实行高灌低排。排灌渠渠墙设计为墙砖砌,间距 1.52m 呈“丁”字型设置排水洞,渠底为 7cm 厚20 砼预制板或现浇20 砼厚厘米。对于控灌、排面积较小的支排灌渠,为便于施工和项目实施后利用、管理,渠底宽不低于 40 厘米,渠上口宽不低于 50 厘米。渠系建筑物工程设计渠系建筑物工程设计分水口、农田制口及放水闸分水口、农田制口及放水闸为了实现排灌渠道向田间的分水要求,在每一田块的上游方布置一座分水口,向田间分水;为控制分水水位,在排灌渠道上布置节制

37、口。项目区分水口和制口联建。在每个田块上游跌水前12 米处埋置直径1015 厘米进水管道,同时设置简易闸,闸门槽口宽3cm,深 5cm,方便需水时进水;在每个田块中、下游设置出水口。进水口和农田制口工程量计入灌排渠系。设计见排灌渠设计图。过路涵桥、坡排口和人行便桥过路涵桥、坡排口和人行便桥过路涵桥,简称路涵。当灌排渠沟穿越田间路时,需设路涵交叉建筑物。路涵设计为预制砼管涵,管涵直径为6080cm,管壁厚 8cm,涵管埋藏深度不小于 50cm,按汽-10 级标准设计。当沿山路修建在临山坡一侧时,为方便山上坡水顺利通过交通路流向低地,在坡排集流明显的地段设置坡面水流排口。坡排口按路涵形式设计,即采

38、用预制砼管涵。人行便桥。为方便农民进入田间作业,在格田一侧的排渠上布置一人行便桥,每 3050 米排灌渠设计一座便民桥,设计为钢筋砼板,桥长 120cm140cm、面宽 100cm,厚 10cm,直接座于排灌渠砌体上。桥面与路面平行或垂直渠道。(3)集雨蓄水提灌设施: 整治山坪塘 16 口,修沉沙池 40 口。山坪塘整治山坪塘整治项目区规划扩建加固山坪塘 16 口。扩建加固原因:原山坪塘年久失修,塘坝为土坝,渗漏、跨塌严重,蓄水能力差。山坪塘挡墙设计:为达到山坪塘防渗防垮,增强蓄水能力,拟采用 M10 水泥砂浆浆砌条石挡墙加固,1:2 水泥砂浆抹面防渗。挡墙应深入塘底基石或紧实土层,断面大小据

39、挡墙高度等情况而定,确保堰坝安全,具体见山坪塘挡墙结构图。过水涵洞设计:山坪塘过水涵洞修建与入塘梯步建设相结合,采用“梯步式”设计。出水涵洞埋置 300500cm钢筋砼管,管底口平塘底,出水口前塘底整平夯实,按梯步长宽现浇 10 厘米厚砼,在梯步中央设置 10cm 圆形出水洞(梯步板预制时设置),蓄水时,用 M10 水泥砂浆砖堵,放水时击开即可,此法既简单易行,又方便实效。沉沙池设计及修建沉沙池设计及修建在引水沟 2-3 米处设置沉沙池,以有效栏积泥沙。沉沙池断面以 221.5 米为宜,池底用 C20 砼现浇 0.1-0.15 米,池墙 M7.5 水泥砂浆砌 24 砖,M10 水泥砂浆抹面,施

40、工要求与蓄水池相同。标志、标识牌标志、标识牌项目峻工后设立永主久性标识牌及主要建筑物标志牌。标识牌规格 3m2.5m,标明项目名称、主要建设内容、计划投资及完成情况、项目实施效益等;标志片规格30cm40cm,标注项目名称及工程编号(渠道代号 Q、道路代号 L、蓄水池代号 X、山平塘代号 P) 。3 3、路网建设:、路网建设:新建田间生产路长度 64.13 公里;道路附属设施 85 座,田间机耕下田通道 500 个。(1)生产路设计及建设要求:项目区生产路宽 1.2-1.5m,路基开挖平整夯实,路面用 C20 砼现浇 10cm 厚,以高出土面 10-15cm 为宜;路面坡度超过 5 度以上应均

41、匀设置梯步,梯步步高不超过 15cm,宽不低于 30cm。(2)修建田间机耕下田通道 500 个,宽 1.5 米,两磅M75 砖浆砌,原土回填夯实,表面 C20 砼现浇 10cm 厚。生产路规划设计一览表工程名称图上编号设计规格工程量生产路L201201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901 米生产路L201202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879 米生产路L201203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1461 米生产路L201204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769 米生产路L201205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912 米生产路L201

42、206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1934 米生产路L201207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1956 米生产路L201208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5050 米生产路L201209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5241 米生产路L201210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1427 米生产路L201211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791 米生产路L201212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648 米生产路L201213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703 米生产路L201214c20 砼路面 1.5

43、米宽*0.1 米813 米生产路L201215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543 米生产路L201216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647 米生产路L201217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1472 米生产路L201218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2703 米生产路L201219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2549 米生产路L201220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1736 米生产路L201221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978 米生产路L201222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3483 米生产

44、路L201223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670 米生产路L201224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560 米生产路L201225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1076 米生产路L201226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2725 米生产路L201227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2571 米生产路L201228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4780 米生产路L201229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3472 米生产路L201230c20 砼路面 1.5 米宽*0.1 米527 米小计64132二、高产创建高产创建

45、集中成片发展面积 10000 亩。加大技术培训,综合防治病虫害,积极开展新技术展示,推广新模式栽培,提高水稻生产生产能力。1 1、新技术展示。、新技术展示。我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项目区主要推广旱育秧、强化栽培、优化定抛和以稻瘟病水稻螟虫为主的病虫统防统治等适用技术。(1 1)水稻旱育秧技术)水稻旱育秧技术选地作厢:选地作厢:选地:选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壤疏松肥沃,水源方便的旱地作苗床,以菜园熟土为最好。培肥:按每丈苗床用过磷酸钙 2 斤,粪水 2 担,并多次翻耕充分混匀于 34 寸土内;切忌加入碳铵、火灰等碱性肥料。作厢:床土应欠细整平起厢, 6 尺开宽,厢内净宽 4245 尺。苗床四

46、周要保证排水通畅。浸种拌药:浸种拌药:播种期及播种量:第一批育苗为 2 月2025 日,每平方丈播种 0.5 斤稻种,育小苗,栽冬水田;第二批育苗为 2 月 263 月 5 日, 每平方丈播种 0.4 斤稻种,育中苗,栽蔬莱田、油莱田; 第三批育苗为 3 月 515 日,每平方丈播种 0.3 斤稻种,育大苗,栽其它两季田。浸种:用史百克或强氯精药剂浸种 48 小时。拌药:将浸泡好的稻种滤干水,待种壳湿润时再按 1 包旱育保姆(350 克)拌 1公斤稻种拌匀,使旱育保姆粉末全部褒在稻种表现,又不成团即可。即拌即播,不能久放。匀播盖土:匀播盖土:播种前浇足底水,最好播种前一天将苗床浇水至厢边渗出水

47、为止,播种时再浇淋一遍即可。精细播种:播种前应将厢面撒一层细土,填平坑凹地,再按大中小苗播种量均匀撒落于厢面。播种后再盖 2-3 厘米的细土至不见种,保持种土湿润。盖土后按旱育秧专用除草剂说明使用药剂除草。保温催芽:保温催芽:播种除草后在厢面贴泥盖一层微膜,然后用竹片按 1.5 尺间隔插一根,插成拱架形,中央拱高1.31.5 尺,再盖一层农膜,四周用泥土压严保温。出苗期:播种至出苗重点是保温保湿,出苗后揭开微膜,一般不揭拱膜,但膜内温度不得超过 35 度,超过 35 度时应立即通风降温,如床土发白干燥应用喷雾器补施水份。一叶期:控温降湿,只要外界气温不低于 12 度,均应打开两头降温。若床土失

48、水发白,可适量喷水。防病促长:防病促长:二叶期:通风控湿防病。晴天应打开厢的两头或膜一侧降温,通风控湿防病。在 1.52.5 叶期间,苗床应保持干燥,即使床土有龟裂现象,只要叶片不卷筒,就不必浇水。秧苗长到 1.5 叶时,每平方丈苗床用 30 克“敌克松”兑成 1000 倍液喷施,防止立枯、青枯病的发生。三叶期:秧苗长到 3 叶时应施肥促蘖,每平方丈苗床用尿素 0.4 斤、氯化钾 0.2 斤,兑水 60 斤喷施或泼施,施肥后必须清水洗苗,防止肥料灼伤秧苗。若当时气温偏低,只用清粪水促苗。三叶后每隔 1 片叶适量追施 1 次肥水,及时人工拔除杂草。通风炼苗:通风炼苗:二叶开始就要逐步降温炼苗,

49、二叶期晴天应打开厢的两头或膜一侧降温,通风炼苗,三叶期膜内温度应控制在 20 度左右。秧苗在三叶期后,除雨天外,先实行日揭夜盖,以后全部揭膜炼苗,以适应外界环境,增强抗逆能力。适龄移栽:适龄移栽:三叶一心后即可陆续栽植本田。(2 2)强化栽培技术)强化栽培技术培育壮秧:培育壮秧:选择排灌良好、背风向阳、土质松软、肥力较高的田块作秧田,施足底肥,整地平整,提前半天做好秧厢,秧厢要抹平,不渍水,厢面有一薄层泥浆,以利种子嵌入。播种时按厢均匀播种,落谷稀,以利于培育多蘖壮秧。种子处理及播种:播种前按杂交稻亩用种量 1.0公斤进行晒种、选种、泡种,用生石灰、三环唑或强氯精等药液浸种。播种时间:在 2

50、月 25 至 3 月 10 日播种,秧龄控制在 3140 天,叶片 46.5 片。秧田管理:秧田管理:通风控温:苗期注意通风控温,出苗后膜内温度维持在 25左右,过高则揭去棚膜两头,三叶期后揭膜昼夜炼苗,遇寒潮时要盖膜保温。水分管理:在水分管理上要勤灌浅水管理。促进地位叶分蘖。追肥:按照一片叶追一次肥的原则,移栽前 57 天施一次“送嫁肥”。本田栽插与管理:本田栽插与管理: 本田整理:亩用克芜踪 250 克兑水40 公斤全田喷雾,23 天后浇水 3 天,除去杂草,然后整平田面,并与施肥结合进行,要求土绒、沉泥、花花水,水深 23 厘米,浅水不露泥,表层有泥浆,一般头天整田,第二天移栽。移栽方式

51、:三角形种植:以 35cm35cm-40cm40cm 的移栽密度、单窝 3 苗呈三角形栽培(苗距10cm),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数。肥水管理:提倡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一般有机肥占总施肥量的 30%以上,使用水稻专用配方肥一次性作底肥施用。要求做到“前期轰得起(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及早够苗),中期控得住(减少无效分蘖数量,促进有效分蘖生长),后期稳得起(养根保叶促进灌浆)”水浆管理:以湿润为主,浅水为辅。前期(分蘖期):分蘖前期湿润或浅水干湿交替灌溉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分蘖后期“够苗晒田”,即当全田总苗数(主茎+分蘖)达到每亩 1518 万时排水晒田,如长势很旺或排水困难的田块

52、,应在全田总苗数达到每亩 12-15 万时开始排水晒田。中期(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浅水(2cm 左右)灌溉促大穗。后期(灌浆结实期):干干湿湿交替灌溉,养根保叶促灌浆。防治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采用以高频灯诱杀、BT 杀虫剂及其他生物农药或国家标准允许的低毒、低残留、安全、高效农药为主的稻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收获:收获:当全田达九成黄时及时收获晾晒。(3 3)优化定抛技术)优化定抛技术旱育壮秧:旱育壮秧:采用旱育秧技术,按抛栽 1 亩本田中龄秧准备 40 平方米、大苗或长龄秧 60 平方米的秧田。采用抛秧型“旱育保姆”等床土调理剂或包衣剂培育秧苗,苗床地应选择壤土。播种要均匀,并适当稀播,播后

53、用细土盖种,并覆盖地膜保温。三叶期后根据秧苗长势适时追肥 3-4次肥,每次每分苗床地用尿素 0.5 公斤,兑粪水泼浇,泼后清水洗苗。保持土壤湿润,不干不淹。及时除草,防治蚜虫、螟虫和立枯病。 起秧:起秧:栽前施送嫁肥并做到带药移栽。起秧前一天将苗床浇透水。小中苗抛栽,可用小铁锹起秧,用筐、盆等工具运输。大苗或长秧龄抛栽则直接用手带土拔秧。 带泥定点抛栽:带泥定点抛栽:小中苗有序抛栽:冬水田、蔬菜田适宜小中苗早栽,秧龄 35-45 天,叶龄 3 叶 1 心至 4 叶 1 心。栽前精细整田,做到田平泥绒。晾田至湿润状态。开沟作畦,可按 2.1 米开厢,每厢抛栽 7-8 行,行距约为 26-30cm

54、,窝距 17cm,亩抛 1.3-1.5 万穴,抛栽时窝距拉秧绳确定。大苗或长龄秧相对有序抛栽:油菜和小麦田大苗抛栽,秧龄 40-55 天。抛前可免耕或翻耕。亩抛 1.5 万穴左右,基本苗 6-8 万。抛栽前,按厢面 1.8 米,厢沟 0.3 米用秧绳分厢,人为地预先设定行窝距(目测) ,做到大窝间相对均匀进行抛栽,既可以提高抛栽效率,又可以将秧苗平面分布均匀性控制在较好范围内。查苗补苗:抛栽后 1-2天应进行查苗,匀密补稀。抛后 3-4 天立苗期内,以保证田面湿润为主,抛后田中不进水,以利扎根立苗。如遇大晴天灌浅水,促早立苗。如遇大雨,及时排水,防积水飘苗。平衡施肥:平衡施肥:视稻田肥力而定,

55、一般视土壤亩施纯氮 10-12 公斤,氮、磷、钾配比 2:1:2。氮肥中底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 5:3:2,施用钾肥比例为 3:2:5。大力推广使用水稻专用配方肥。高效灌溉技术:高效灌溉技术:前期(分蘖期):抛秧后 5-7 天保持田面湿润或花花水以利于立苗。分蘖前期湿润或浅水干湿交替灌溉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分蘖后期“够苗晒田” ,即当全田总苗数(主茎+分蘖)达到每亩 1618 万苗时排水晒田,复水后不能灌深水。中期(穗分化至抽穗扬花):浅水(2cm 左右)或湿润灌溉促大穗。后期(灌浆结实期):干干湿湿交替灌溉,养根保叶促灌浆,不宜断水。除草:除草:根据杂草发生情况,在分蘖期进行化学或人工除草。

56、防治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以生物农药防治病虫为主,根据预测预报及时进行施药防治,重点加强对二化螟、纹枯病及稻瘟病的化学防治,切忌使用禁用农药。2 2、新模式示范。、新模式示范。我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集中成片发展“中稻再生稻”栽培面积 10000 亩,其中核心区4000 亩。“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要点:选用高产优质、再生能力强的良种选用高产优质、再生能力强的良种:我市种植的杂交水稻高产优质品种主要以冈优 188、N 优 94-11、中优445、冈优 364、Q 优 108、D 优 202 等为主栽品种,这类品种具有适应性强、生育期适中、产量高、再生能力强等优点。各地应结合生产

57、实际选用对路组合,发挥高产良种优势。适期播种,培育壮秧:适期播种,培育壮秧:选好苗床,精细整地:苗床地选择以沙壤类、斑鸠沙类的蔬菜地为最佳,沙壤冬闲田经挖炕培肥后亦可作为育苗地。苗床播种前经深挖、欠细、整平后作厢,一般 6 尺开厢,厢面 4.5 尺,沟宽 1.5 尺,沟深 0.30.4 尺为宜。苗床挖炕后每丈长秧厢泼施腐熟粪水 2 挑、过磷酸钙 1 公斤进行培肥和调酸,厢面欠细整平后喷施敌克松粉剂 500 倍液进行土壤消毒。适时播种:旱地苗床地的地温升高快,旱育秧的抗寒能力强,因此,适宜播期应比湿润育秧提早进行。根据我市气候特点,播期宜在 2 月 25 日-3 月 5 日进行。种子须用清水浸泡

58、 48 小时后再用 1%生石灰水浸种 24 小时消毒,捞出洗净催芽至粉嘴谷后播种。播前苗床须用清水泼透底水后播种,播后用细泥土覆盖种子保湿,再在厢面喷施“旱秧净”除草。3 叶以后要注意苗情观察,并施用敌克松 500 倍液预防和防治立枯病:3 叶后开始揭膜炼苗,注意气温降至 10以下需覆膜保温避免秧苗受冻和黄化。适期早栽:适期早栽:旱育秧苗适应性和抗寒能力强,4 月中旬气温稳定回升后即可适期早栽。早栽促进早分蘖,更能实现早熟、高产等旱育秧技术推广的综合优势。规范化栽插:规范化栽插:全面推广“省工、省种、增效”效果显著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和优化定抛技术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坚持推广水稻专用配方肥;以底

59、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进行。中等肥力田块要求亩施农家肥 1000公斤,纯 N 12 公斤(折尿素 27 公斤) ,P2O5 34 公斤(折过磷酸钙 25-33 公斤) ,K2O 23 公斤(折氯化钾 4-6公斤) ,硫酸锌 23 公斤。农家肥、磷、钾、锌肥作底肥施用,氮肥做到重底早追并酌情施用穗、粒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稻瘟病、纹枯病、螟虫、迁飞性害虫(飞虱、叶蝉等)对水稻生产的危害较大。稻瘟病防治重点是搞好种子消毒、秧田施药、带药移栽的预防措施,结合搞好田间观察,发病田块在发病始期及时施药防治,控制蔓延。纹枯病防治在 6 月 20 日左右进行,蓄留再生稻和长势较旺的

60、田块应在 6 月 10 日和 6 月底各进行一次。水稻虫害主要是防治好第二代螟虫,预测预报好迁飞性害虫的发生情况,发生量达标及时防治,避免造成迁飞性害虫的局部灾害性发生。水稻移栽后,杂草多的田块在栽秧后 710 天施用除草剂除草,抑制杂草生长。抓好再生稻生产关键技术环节:一是选用再生力强的高产良种并按健身栽培技术要求种好头季稻;二是适时足量施好促芽肥,即在中稻齐穗后 1015 天内,亩施尿素15-20 公斤;三是完熟收割头季稻,高留稻桩保留倒二节芽;四是再生稻加强田间管理,中稻收后及时处理好稻草并亩施尿素 35 公斤作发苗肥,发苗多、长势好的田块在 8 月底防治好第三代螟虫,孕穗期亩用“920

61、”2 克兑水 50 公斤喷施,促进提早齐穗和安全抽穗扬花,达到提高结实率和产量的目的。3 3、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我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区主要推广稻瘟病、水稻螟虫和稻飞虱统防统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统防统治面积 10000 亩。(1 1)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一是选择抗病品种:选用农业部门推荐的小袋包装水稻品种,慎重使用常规稻。二是搞好药剂浸种:用使百克 2000 倍液浸种消毒,浸种时间36-48 小时,捞起晾干水份后直接播种。三是带药移栽: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30%稻瘟灵乳油 800 倍液直接浸将要抛栽的秧苗,堆闷 30 分钟后开始抛栽。四

62、是挑治叶瘟:秧苗 3 叶以后,要加强对叶瘟的普查,做到“发生一点、防治一片” ,控制其蔓延为害;药剂亩选用“40%富士一号乳油”100 毫升,或“30%稻瘟灵乳油”150毫升,或“加收米”80ml 兑水 50 公斤手动喷雾,或兑水10 公斤机动喷雾。五是普治颈瘟:稻颈瘟只能预防,且必须进行普治。普治对象为易感病品种、常发病区、丰产田、长势嫩绿、前期叶瘟发生较重的田块。普治时间为孕穗末期至破口初期(一般破口 510)施第 1 次药,以后视天气变化及病情发展情况,酌情在齐穗期施第 2 次药。可选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2530 克/亩,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100 克,兑水 50 公斤手

63、动喷雾或兑水10 公斤机动喷雾。(2 2)水稻螟虫综合防治技术:)水稻螟虫综合防治技术:二化螟防治策略及防治适期:普治一代,挑治二代。第一代:枯鞘株率为 5%7%时。第二代:枯鞘株率在 0.5-1%的稻田。防治药剂:亩用15%雷钻乳油 90ml 或 13.5%钻心炮乳油 90ml 或 13.5%伐克乳油 90ml 或 13.5%决斗乳油 50ml 或 10 %金佛乳油 40ml;辛乳油 90ml 兑水 60 公斤喷雾。大螟防治适期:凡大螟盛蛾期处于孕穗到未齐穗的稻田,以枯鞘率达 12%作为防治对象田块,水稻破口至抽穗为施药适期。防治药剂:亩用 15%雷钻乳油 90ml 或 13.5%钻心炮乳油

64、 90ml 或 13.5%伐克乳油90ml 或 13.5%决斗乳油 50ml 或 10 %金佛乳油 40ml;辛乳油90ml 兑水 60 公斤喷雾。4 4、水稻种植技术培训(人次)、水稻种植技术培训(人次) 。在项目区培训旱育秧、强化栽培、优化定抛、稻瘟病防治、螟虫防治等水稻种植适用技术 10000 人次。三、进度安排1、建设期限。一年。2012 年 7 月至 2013 年 6 月。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1)2012 年 67 月完成项目申报。(2)2012 年 78 月完成项目规划、设计。(3)2012 年 9 月2013 年 1 月完成田网建设。(4)2012 年 9 月2013 年 3

65、 月完成路网建设、渠网建设。(5)2013 年 3 月上旬5 月底完成高产创建活。(6)2013 年 5 月6 月完成竣工决算、审计报告及档案整理。四、水稻项目核心区建设内容核心区开展 “田网”建设 4000 亩;新增灌面 4000 亩,其中新建排灌渠 9.8 公里、整治山坪塘 12 口,沉沙坑 40口;新建田间生产路 34.89 公里。1、田间基础设施建设(1)田网建设:规划调整田型 4000 亩,耕地平整移动土石方 266680 立方米,筑砌地埂 10.5 公里,地力培肥4000 亩。使用中央财政资金 180 万元、省财政资金 19 万元、市级财政资金 50 万元,县级财政资金 42 万元

66、,整合 2011年 9.16 洪灾灾毁耕地复垦补助资金、2011 年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资金 223 万元的土地平整和筑砌地埂内容。(2)渠网建设:A、渠系建设新增灌面 4000 亩,新建排灌渠 9.8 公里;渠系配套建筑物 350 座,建标志、标识牌 60 个。使用中央财政资金138 万元、省财政资金 18 万元、县级财政资金 56 万元,整合 2011 年中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 181 万元的渠道、山平塘、蓄水池、渠系建筑物、渠系建筑物的改造和新建内容。B、集雨蓄水提灌设施:整治山坪塘 12 口,修沉沙坑 40 口。使用省财政资金3 万元、县级财政资金 71 万元,整合 2011 年中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2012 年秦巴山连片扶贫开发资金 22 万元山平塘整治内容。(3)路网建设:新建田间生产路长度 34.89 公里;道路附属设施 60 座;修建田间机耕下田通道 300 个。使用中央财政资金 113 万元、省财政资金 9 万元、县级财政资金 39 万元,整合 2012年秦巴山连片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 120 万元的公路建设、入户便民路等内容。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