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研发两种模式的比较6.doc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1451338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合作研发两种模式的比较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合作研发两种模式的比较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合作研发两种模式的比较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合作研发两种模式的比较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作研发两种模式的比较6.doc(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企业与大学合作研发的两种模式比较:一个案例研究(清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摘要:合作研发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对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界定了项目式和共建实体式两种合作研发模式,针对这两种模式建立了分析框架,并结合对一家生物农业技术企业与大学开展研发合作的深入调查,从研发合作伙伴选择、利益分配、知识产权管理和风险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这两种模式运作中在上述四个方面所表现的一些不同特征。关键词:合作研发模式;合作伙伴选择;利益分配;知识产权管理;风险管理1 引言合作研发是指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基金会和政府等组织机构以技术创新为目的组成伙

2、伴关系进行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开发活动。与自主研发、技术购买等技术获取方式相比,合作研发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快速获取所需的技术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散企业研发活动的风险1。目前,合作研发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企业合作研发动机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认为合作研发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并减少研发的不确定性2。Hagedoorn指出通过共同合作,企业可以减少研发的不确定性,增加研发成功的概率3。Bayona利用1652个进行研发活动的西班牙公司作为样本,验证了公司进行合作研发是由于创新的成本高并且具有不确定性4。第二,认为合作行为是获取所需资源

3、的方法,并给企业带来比较优势5,另外,合作伙伴间相互学习对方的知识也是企业合作研发的重要目的和动机6。第三,认为合作研发使企业内部化或部分内部化彼此的溢出效应7,知识溢出的越多,合作的动机越强8。企业与外部组织的合作研发主要分为企业间的合作研发以及与大学 由于科研院所与大学在与企业合作进行研发方面没有本质区别,因此我们将科研机构并入大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的合作研发9,10。企业与大学的合作研发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以及大学的研究设施,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11,12,使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大幅增加。Edwin Mansfield估计了合作研发对产业创新的贡献,认为如果没有学术研究的配合,将有十分之一

4、的新产品无法被生产出来13。企业与大学合作研发的形式有正式和不正式之分,亦有合作时间长短的差别14。李廉水根据合作的紧密程度,将我国产学研合作研发归结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作连接和共建实体四种模式15。朱桂龙和彭有福提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组织包括技术协作模式、契约型合作模式和一体化模式16。目前,合作研发模式正由基于项目的一次性合作研发,逐步发展到共建技术工程中心、开发型实验室或联合经济实体等的长期稳定的合作研发17,18。在本文中,我们将这种基于项目的一次性合作研发定义为项目式合作研发,具体表现为企业与大学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项目,通常在研发结束后终止合作关系;将共同建

5、立开发型实验室、联合经济实体等的合作研发定义为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表现为合作各方为了达到共同的研发目标,共同出资(源),建立可独立运作的、由合作各方共有的实体进行研发,共建实体式研发通常是一种长期的研发合作关系。项目式和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模式都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且受市场与技术双重驱动,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促进技术进步。然而,这两种研发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本文通过对中关村的一家农业生物技术企业与大学的合作研发进行深入调研,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这两种模式各自具有的特征和规律,对企业与大学合作研发活动的开展起一定的借鉴作用。2 研究框架的构建在对以往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建立了本

6、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企业进行研发首先要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这是合作研发管理最困难和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19,20;研发合作伙伴选择以后,就需要商议解决合作各方利益分配问题,以促进合作研发的顺利进行21;在研发过程中以及研发结束后,合作各方在知识产权上的管理对合作成败有直接的影响22;另外,合作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风险的管理,来减少其对合作研发的制约作用23。图1 研究框架的构建利益分配合作研发模式l 项目式l 共建实体式l 合作研发成果l 技术、产品l 信任关系风险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合作研发主体A合作研发主体B 研发合作伙伴的选择合作研发主体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的一家农

7、业生物技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活动进行深入调查,选取了其以往合作研发活动中的项目式和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在这两种合作研发模式下,企业如何解决合作伙伴的选择、利益分配、知识产权管理和风险管理(分别对于图1中的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以发现这两种模式在这四个方面的不同特征和规律。3 研究方法及案例企业事实考究3.1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来对合作研发的两种模式进行比较。案例研究分为单一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由于单一案例研究可以更丰富地描述一种现象的存在24,并且可以在细节上很精确地与所研究的理论相匹配,带来较复杂理论的创新25,因此本文采用单一案例研究的

8、方法来对合作研发的两种模式进行研究。在案例研究中,选择要研究的案例是最困难的步骤之一26。案例的选择不是对候选的案例进行抽样选取,而是把理论和研究目的结合起来进行筛选。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以及建立的框架,我们制定了筛选的标准:1、企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企业与大学的合作研发,而非技术密集型企业与大学合作研发的情况很少发生,因此我们就从技术密集型企业中选取。2、企业位于中关村高技术园区内。中关村地区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关于技术研发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案例。3、企业合作研发的对象为大学。4、企业有过足够的项目式和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活动。5、企业成立时间在十年以上,在

9、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根据这五个标准,并结合我们对企业的了解情况,我们最终确定了A企业作为案例企业进行研究。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是案例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数据和资料没有很好的收集,整个案例研究就会陷入困境,并且所有的前期工作都失去价值27。本项研究二手资料的获取途径包括:(1)在以往对所选择的企业研究的文献中搜集一部分信息;(2)通过网络搜集企业的一部分信息;(3)直接从企业发表的年度报告、内部刊物等文件中获取一部分资料;(4)通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演讲获取信息。一手资料的获取途径包括:(1)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深入企业访谈和考察;(2)通过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与企业员工接触等各种渠道间接获取企

10、业的内部资料。3.2 案例企业事实考究企业A于1997年在中关村海淀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是一家融合现代生物技术及遗传育种等高科技手段,进行农作物优良新品种选育、生产、加工销售及技术服务的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注册资本一亿元人民币,员工近千人。企业A在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上的策略是以自主研发为基础,将合作研发作为主要方向,积极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发。企业A曾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共同成立了转植酸梅基因玉米项目组来配制转植酸酶杂交组合并开展实验,将此作为我们研究的项目a;企业A目前正与北京大学以及中国农科院共同成立联合实验室从事转基因作物的研发,我们用这个即将成立的联合实验室作为研究的实体b

11、。3.2.1 合作伙伴的选择l 项目式合作研发企业A在筹备开展项目a时,查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的转植酸酶玉米、中国农业大学的抗虫玉米和高赖氨酸玉米均通过了生产性试验且易于产业化,然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的转植酸酶玉米在生物安全性以及未来的市场潜力方面略胜一筹。在此情况下,企业A选择了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作为合作伙伴。经过双方近两年的合作,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顺利地取得了安全证书,成为我国唯一获取安全证书的转基因玉米。l 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农作物耐旱、抗虫是农业的永恒主题,企业A采用共建实体的合作研发模式就可以持续在这一领域进行研发,提高其研发实力。由于企业A在拟建立实体b之前就与北京大学及中国

12、农科院有过多次合作,认为二者在农作物耐旱领域和抗虫领域都有国内领先的研究实力,因此就选择了北京大学和中国农科院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建立实验室进行长期合作研发。3.2.2 利益分配l 项目式合作研发项目A的利益分配分为两个阶段,如表,在第一阶段,由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授权给企业A独占使用权,企业A需按照总额支付的方式分两年各支付给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一百万人民币。达到预期研发目的后,合作进入第二阶段,采用混合支付的方式,企业A向研究所支付一千万人民币的入门费,并按销售量每公斤0.5元人民币向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支付许可使用费。l 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企业A与北京大学和中国农科院在成立转基因作物研发联合实验

13、室时各自的投资如表,企业为联合实验室新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加上原先有的实验室设备、仪器作价300万元人民币,总计4000万元人民币。大学和研究所将前期研发的部分阶段性成果投入联合实验室,作价各1000万元人民币,即企业A占联合实验室总投资的66%,大学和研究所各占17%。双方商定在利益分配上,采用按各合作方的投入资金比例进行分配(按股分利)的方法,如果联合实验室获得具有市场潜力的新技术或新产品,则企业A按照获利的34%分给大学和研究所。表项目的利益分配项目期别研发阶段时间支付金额提成汇款方式研发期第一阶段第一年100万银行转帐第二年100万银行转帐第二阶段第三年年初1000万银行转帐市场销

14、售期销售期间每公斤0.5元银行转帐表实体b的权益结构合作各方A企业北京大学中国农科院入股金额资金设备科研成果科研成果1000万3000万1000万1000万比例66%17%17%3.2.3 知识产权管理l 项目式合作研发企业A与研究所进行项目式合作研发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如图2。企业A在研究的不同阶段介入,知识产权的获取方式也不同,然而不管合作双方在哪个阶段开始合作,知识产权都只归某一方所有,不存在共有的现象。企业A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进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项目的合作是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结束后开始的,研究所拥有基因专利和部分植物转化成果,并将其转让于A企业,实现了知识产权的转移。l 共建实体式合作

15、研发在建立合作研发联合实验室时,由于研发周期较长,对未来产生的经济效益无法准确把握,因此合作各方把知识产权放在最重要的磋商位置。在实验室共建方面,联合实验室设在A企业,A提供场地和实验室仪器设备,北京大学和中国农科院派出研发人员与A企业的研发人员共同组成联合研发团队。由于合作各方都有人力物力的投入,最终协商的结果是,联合实验室所取得的一切专利都由各方共享。3.2.风险管理l 项目式合作研发企业A在项目式合作研发的风险管理方面有过失败的教训。A企业曾与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研究所签订协议合作开发一项转基因玉米的研发项目,由对方提供基因并提供随后的技术服务,A企业负责遗传转化以及转基因选育,并在合作期间

16、每年向研究所支付一笔合作经费。在合作之前转基因玉米在实验室取得的结果非常理想,然而在进一步的田间鉴定中,转基因玉米并没有体现出优于常规玉米的性状,无法向市场推广,双方的合作也因此搁浅,A企业损失了一大笔费用。l 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企业A在与北京大学和中国农科院共同建立实验室时,各方就意识到技术风险是主要的合作风险。由于农科院仅投入了研发人员,即使项目失败,还可以发表文章,而对于企业A来说,投入的场地、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损失无法弥补。针对这一问题,各方商议达成了以下防范措施:第一,在项目方案制定时,考虑周全并制定备选方案;第二,各方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予以解决,尽量避免因技术难题

17、而将整个研发项目延后或搁浅;第三,同时启动两到三个技术路线类似的项目,以确保最终能产生一定价值的科研成果。企业A委托研究所,A将拥有专利,研究所分享专利,A支付研究所研究费用研究所拥有基因专利并转让于A企业,A支付转让费研究所拥有基因专利和部分植物转化成果,转让于A企业,A支付转让费研究所拥有基因专利和品种产权,转让于A企业,A支付全部产权费用基因分离与基因克隆基因修饰、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转基因筛选、安全评价与品种比较试验品种扩大示范与应用推广产业化应用阶段田间试验示范阶段实验室研究阶段知识产权管理研究阶段介入时间图2 企业A项目式合作研发知识产权的管理4 发现与讨论4.1 合作伙伴的选择由于

18、个人知识、经验、偏好等局限,企业决策者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非合理性,因此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遵循一定的选取原则28,29。这些原则包括:第一,能力和资源互补性原则。选择合作研发对象首先要看合作对象是否具备企业不具备的能力和资源,从而在研发中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第二,目标一致性和文化相容性原则。合作研发的目标一致是合作研发的基础,而文化相容性有利于形成融洽的研发环境,使研发的效率更高30。第三,诚实守信原则。信任是合作关系建立的基础,选择信用好的合作伙伴可以减少研发过程中因违约带来的风险。除了上述原则外,在合作研发的不同模式下还应有各自不同的标准。企业A在开展合作研发项目a时

19、,选择了在市场潜力方面更胜一筹的玉米基因的研发者作为合作伙伴,是由于项目式合作研发是一次性的短期合作,注重的是一次合作的成败,因此所选择的合作伙伴必须具有开发价值大的科技成果;然而企业A在拟建立联合实验室时,选择了综合研发能力强的北京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合作伙伴,是由于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是持续性的长期合作,选择合作伙伴时不应过于看重其某一项研究成果,而应该更加注重其在某个领域内的综合研发实力。4.2 利益分配在企业拟与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前,应事先约定好研究成果带来的收益如何分配的问题。利益分配方式与研发模式是紧密相关的,不同的合作研发模式采用的利益分配方式也有所不同。由于大学和科研机构

20、在进行联合研发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在进行项目式合作研发时企业需支付一定的入门费,而等到共同研发的产品推向市场时,还需支付一定比例的提成,因此,项目式合作研发多采取入门费加提成的支付方式。也有项目式合作研发采用总额支付或(和)混合支付的方式,如项目a在利益分配上,在第一阶段采取了总额支付,第二阶段采取了混合支付的方式。企业A与北京大学和中国农科院在建立的实体b的利益分配上,采用了按股分利的方法,由于共同建立的研发实体往往是企业以资金、设备、实验室等入股,大学以技术成果、专利等入股,合作的成败与各方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多采用按股分利的方式分配利益,以保证利益分

21、配满足的公平、平等原则以及利益与风险挂钩的原则。4.3 知识产权管理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可能是为了保护企业的产品、业务和客户,也可能是为了获取技术垄断权以持续取得超额利润31,而大学、科研院所进行研究则侧重于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的过程中,应基于合作各方的需求,综合考虑技术成熟度、知识产权的使用方式等因素协商决定知识产权分配方式。从企业A的项目式合作研发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可以发现,其知识产权为企业A或研究所有,不存在共享知识产权的情况。由于项目式合作研发合作各方为非紧密型联系,因此项目式合作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一般为一方所有,更多情况下,企业会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获取知识产权,大

22、学如果需要利用研究成果来发表学术论文,必须提前征求企业的意见。企业A建立的实体b的知识产权由企业A和北京大学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享有,是由于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合作各方联系紧密,彼此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由知识产权问题引发风险的可能性较小,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就为合作各方共同享有。4.4 风险管理导致合作研发失败的因素有技术因素、资金因素、合作伙伴能力因素、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技术因素带来的风险是企业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最主要的风险。在合作过程中,合作各方应对风险进行管理,通过风险规避、风险转移、控制、激励等各种措施来使风险最小化,促使合作成功。企业A失败的项目是由技术风险引起,对于项

23、目式合作研发模式来说,合作的风险往往来自于项目本身的技术风险,由于合作是基于单个项目的一次性合作,一旦项目由于技术难题而搁浅,就意味着合作研发的失败;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模式虽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由于合作是长期的,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降低风险或弥补失败,企业A在建立合作研发实体b时就制定了各种措施来减少风险。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项目式合作研发,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的风险较小。5 结论与展望合作研发对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企业与大学的合作研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企业在研发能力和资源上的不足。本文从合作伙伴的选择、利益分配、知识产权管理和风险管理四个方面,对中关村的一家农业生物技术

24、企业与大学合作的两种合作研发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这四个方面对项目式和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在合作伙伴的选择方面,项目式合作研发注重合作对象拥有的科技成果,而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更看重合作伙伴的综合研发实力;在利益分配方面,项目式合作研发多采用总额支付、提成支付或混合支付方式,而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多采用按股分利的支付方式;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项目式合作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为合作的某一方所有,而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多为合作各方共有;在风险管理方面,相比共建实体式合作研发,项目式合作研发的风险更大。受到资料有限的限制,本文只对一个企业进行了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

25、会对多个同类企业进行追踪考察,从中得出更一般的结论,推动企业与大学合作理论研究的发展。参考文献:1 于惊涛,武春友. 关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运作管理的案例分析J. 科研管理, 2005,(5): 65- 72.2 Stanley, H. A., Transaction Cost Perspective on Motives for R&D Alliances: Evidence from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J.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2004, (9): 110-115.3 Hagedoorn

26、, J., Understanding the rationale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partnering: interorganizational modes of cooperation and sectoral differenc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14(5): 371-385.4 Bayona, G., Firms motivations for cooperative R&D: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panish firms J. Research Policy

27、, 2001, 30(8): 1289-1307.5 Teece, D. J.,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 J. Research Policy, 1986, 15(6):285-305.6 Hamel, G., Prahalad, C. K., Strategic intent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9, (3):63-76.7 玖笛德. 创新管理M.

28、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 Petit, M., Tolwinski, B., R&D cooperation or competition?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 43(1): 185-208.9 A. Segarra-Blasco & J. M. Arauzo-Carod, Sources of innovation and industry-university interaction: Evidence form Spanish firms J. Research Policy, 2008, (37): 1283-1295.10

29、罗炜. 企业合作创新理论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1 Derek Watling.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2 business: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the corporate education market J. Strategic Change, 2003, (12): 223-234.12 Senker, A., Rationale for Partnerships: build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J. STI Review, 1998(23): 23-37.13

30、Mansfield, E., Academic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J. Research Policy, 1991, (20): 1-12.14 Peter, Lois, & Herbert Fusfeld, Current U.S.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nnections M, in: University -Industry Research Relationships, National Science Board, Washington DC, 1982.15 李廉水. 论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

31、方式 J. 科研管理, 1998, (8):23-25.16 朱桂龙, 彭有福.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制研究J. 软科学, 2003, (4): 67- 69.17 马宁, 王立. 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5, (23): 244-248.18 谢科范, 刘海林. 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实体的博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10): 27- 30.19 Hill, M. A., et al.,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cross-functional fertilization: Activa

32、tion, Process and Disintegration of a new product design team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 1999: 145-167.20 Zhara, S. A. & Covin, J. G., 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th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

33、5, (10): 43-58.21 张伟, 利益机制高校产学研结合赖以形成的基本动力J. 科技与管理, 2005, (2):156- 158.22 易玉, 刘祎楠. 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09, 28(7): 7- 10.23 王笑君,朱强. 论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风险承担的合理性J. 软科学, 2001, 15(4): 56- 58.24 Siggelkow N., 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1): 20-24.25 Eisenhardt K.

34、 M. & Graebner M. E., 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1): 25-32.26 Robert K. Yin,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 M,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3.27 Robert K. Yin,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M, CA: Sage Publications,

35、 1984.28 Brouthers, K. D., Brouthers, L. F.,& Wilkinson, T. J., Strategic alliances:Choose your partners 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5, 28 (3): 18-25.29 Tyler, B. B., Steensma, H. K., Evaluating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ve opportunities: Cognitive modeling perspectiv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6、 1995, (16): 43-70.30 Keith, J. E., Jackson, D. W., Crosby L A. Effects of alternative types of influence strategies under different channel dependence structures.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 54: 30- 41.31 顾金亮. 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的中美比较J. 中国软科学, 2004(4): 12- 17.Comparison of firm-university cooperative R&D:

37、 A case studyAbstract:Cooperative R&D,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lays a considerable role in improving th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of the firms. In this article, we define project-based and build-entity cooperative R&D modes and build an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two

38、types of cooperative R&D mode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a bio-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irm carries out cooperative R&D with universities, we find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cooperative R&D modes on the selection of partners, division of earn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Key words: cooperative R&D modes; selection of partners; division of earn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