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嵌固端的理解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30645547 上传时间:2021-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下室嵌固端的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下室嵌固端的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下室嵌固端的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地下室嵌固端的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室嵌固端的理解(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在有地下室的结构设计时,地下室的顶板是否做为上部结构的嵌固是很重要的。 这不仅仅是关系到计算结构的内力的大小,而且在某些工程中会整体结构成为一 个超限建筑。如底框等结构型式。结合论坛上的讨论和自己的认识,我提出以下几点,请同行们一同讨论。1、对地下室埋置深度较浅时,是否做为嵌固。在常规概念中,地下室的顶板应及室外地坪基本平,高差多在600以下。但有 些地下室为半地下室,有时露出地面的部分多于埋置于土中的部分,当这种情况 下是否能做为嵌固,具比例应控制在多少为宜?2、当地下室顶板的标高不一致时,是否做为嵌固。在多数结构中,板面的高差一般不大,即便时有较大高差时,也仅时地下室顶板 中的一小部分。那

2、么当高差大于多少时,不应当认为是在同一平面内,当其面积 超过整层面积的多少比例时不能做为嵌固?以上两种情况,我想只要是视做嵌固的,其地下室顶板所做的加强应当高于规范 中的要求,这一点是肯定的。但这只是个概念性的问题,对度的衡量应该如何把 握呢,请各位说说看法。我的几点思考,请同行们一同讨论。1嵌固的概念,这里我们所说的嵌固应该是强度嵌固而非力学嵌固;力学嵌固一完全刚性的固定,嵌固点以下刚度无穷大,嵌固点无平动、转 动,实现了完全的约束。强度嵌固一柱的塑性较出现在地上一层的下端,而不是出现在梁柱节点两侧的梁上,即强梁弱柱.实现的方法:(1)增大梁的抗弯能力;(2)增大地下 室柱顶的抗弯能力;(3

3、)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2对于第一个问题,地下室埋置深度较浅时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多层建筑, 这时的地下室周边一般不会有伸到地下室顶的钢碎墙,规范要求的2倍刚 度很难满足,嵌固点不会取在地下室顶.3对于第二个问题,基于1的理解,只要楼板是连续的,在满足规范的各项 要求的前提下,是可以认为是嵌固点的.但有2点应注意:一是保证剪力的 传递;二是注意错平处梁的受扭问题.对于梁受扭的问题,如果可以考虑错 平处只传递平行于建筑外边线的剪力(横向外墙错平处只考虑传递横向剪 力,纵向外墙错平处只考虑传递纵向剪力),则此问题不存在.4同意地下室顶板所做的加强应当高于规范中的要求的观点,只是要如 何加强?愿听各位高见

4、主体结构计算模型的底部嵌固部位,理论上应能限制构件在两个水平方向 的平动位移和绕竖轴的转角位移,并将上部结构的剪力全部传送给地下室 结构。因此最重要的是加强作为主体结构嵌固部位地下室楼层的侧向刚度 和整体承载能力。对于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的问题,我也思考许久了,但正如大地说的, 往往是停留在概念上,无法量化。规范要求,地下室的车相刚度不应小于相应塔楼侧向刚度的2倍,但实际 上地下室的侧向刚度及塔楼的侧向刚度是不连续的,至少很大部分是不连 续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下室往往比塔楼平面大,抗侧力构件数量增多;2、地下室往往有较厚的侧壁和地下水池、人防墙体等混凝土墙,从而大 大增加了地

5、下室的侧向刚度,但这些构件及上部结构是不连续的,分布也 是不均匀的。当然如果地下室及基础设计成箱形基础时,刚度的均匀性要 好得多。因此,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往往是有条件的,或者说是一种弹性的。 这个条件就是地下室及上部结构之间必须有良好的侧向力的传递。基及这个条件,地下室的嵌固作用就及带转换层的结构非常类似了。首先 是结构竖向构件的连续性,上部的框架柱、抗震墙都尽量能落下地下室(这 点在设计中一般都很容易满足),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能尽量的加强;其次 就是楼板的作用,一般我们设计时如果按人防设计时也好满足(如楼板厚 度为200mm,已经可以满足转换层180mm的最小限值)。如果上述的观点是成立

6、的,大地的问题就好解决了,第一,不管半地下室 突出室外地面多少,基础的埋置深度是要保证的,所以满足了侧向刚度的 问题应该可以按嵌固来计算;第二,楼板的错层一般还是不超过梁高为宜, 局部的错层应该不是问题;第三,楼板加强措施可以按照转换层的楼板来 设计,即加大板厚,按计算拉通钢筋,在有错层部位加大梁的刚度或者加 剪力墙。还有就是剪力墙或者筒体周边的楼板设置加强筋等等。以上是一些个人观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1当地下室的首层埋深仅有该层层高的1/3时,即使侧向刚度大于上部结 构的2倍以上,按竖向不规则结构处理,地下室的顶板不应做为上部结构 的嵌固。侧向刚度的比较不宜考虑地下室周侧土的作用,原因是不好

7、定量、 定性,仅作为一个有利因素吧。同意大地不能仅考虑柱墙的剪切刚度的看 法。2对于板面高差,我认为大一些也无妨(当然不可能无限大,我是控制在 1.5米以下),关键要做到两点:1保证两层板间的剪力传递(不通过竖向 构件);2保证强梁弱柱,使柱的塑性较出现在地上一层的下端。3质点模型,本身就是一种简化,质量分布毕竟是连续的,所以“层高越 高允许的高差也就可以越大”的提法我觉着不妥。4大地所说的工程,地下室顶板不宜作为嵌固。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的选取及相关技术问题张元坤(广州客柏生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广州510170)摘要:高层建筑结构嵌固端的确定对结构计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 很大的影响,因此正确

8、选取结构嵌固端并对其在结构布又和配筋构造方面 给予一定的必要保障,是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对高层建筑结 构嵌固端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并引伸出若干值得思考及解决的相关问题。关键词:嵌固端;首层地面3刚度比;地下室;基础埋深1 .引言高层建筑在进行结构分析计算之前必须首先确定结构嵌固端的所在位置,而嵌固端的选取却面临着各种不同情况,如不设地下室但基础埋深较大;没有地下室但其层数或多或少,且基础形式不同等。根据以上情况正确选取其结构嵌固端,是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假定,它不仅关系到结构中某些构件内力分配的准确性,而且还影响结构产生侧移的真实性,以及结构局部的经济性,因此有必要对结构嵌

9、固端的选取作进一步探讨,并由此引伸出若干相关的技术问题。2 .结构嵌固端的条件高层建筑的结构嵌固端通常是选择在地面标高处,但地面标高处要真正成 为结构嵌固端是有条件的,而且在输入首层计算高度时还有许多讲究。2. 1设有地下室时的条件(1)地下室顶板标高及室外地坪的高差不能太大,极端的情况如半地下室则首层楼面一般不能成为结构嵌固端,除非其高差仅为1-3级台阶高度时才可能考虑;(2)地下室顶板结构应为梁板体系(即不可设计成元梁楼盖),且该层楼面 不得留有大孔洞,楼面框架梁的抗弯刚度要足够大,楼板也要有相当厚度;(3)地下室侧壁要有良好的侧限,即必须及“地球”有良好的接壤,上述半地下室顶板不能成为结

10、构嵌固端的原因就是不满足此条件。对于上述条件中对首层楼面框架梁的要求,假设满足抗震规范第6.1.14 条“位于地下室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上 下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的要求,对于高层建筑来说,由于首层处的 柱截面往往远大于框架梁截面,故即使有意增大框架梁截面并增加抗弯钢 筋用量,上述要求仍很难满足。就此要求而言,则只有多层或小高层建筑 才有可能以首层顶板作为结构的嵌固端,而真正意义的高层建筑则完全排 除了这种可能性。2. 2不设地下室时的条件高层建筑不设地下室通常是针对层数有限的小高层,或其基础持力层较浅 的情况,但从抗震角度考虑是不宜提倡的。(1)不管是采用天然地

11、基基础或桩基础,都是以基础(承台)面作为结构嵌固端,且必须在该标高处的纵横方向设置刚度较大的基础梁加以连结,故首层层高应从基础面算起;(2)若基础(承台)面标高及首层标高有一定距离而不设基础梁连结或其刚度过小,则地面标高处应设有刚性地面来作为结构嵌固端,首层层高可从地面层算起。若不设刚性地面,则上部结构无从形成嵌固端,也即结构计算简图不成立,设计上显然是不允许的。以上列举的条件无非是说明要成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其下部结构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以保证柱根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且能承受或平衡柱根弯矩。规范中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

12、的二倍”正是基于这一考虑。3及嵌固端相关的技术问题结构嵌固端的形成或者说上部结构对嵌固端的要求,在工程设计中还可引 伸出若干相关的技术问题及其正确的设计方法,以下将分别探讨。(1)单层地下室当高层建筑仅设单层地下室且底板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或桩一筏基础时,通常选择基础底板而非首层作为结构嵌固端,这有利于充分利用其基础的“无限”刚度,为首层楼面的灵活结构选型创造条件,即使是首层楼面留有大孔洞,或选用无梁楼盖结构,都不影响结构计算的准确性。此外,规范规定地下室负一层的抗震等级及上部结构必须一致,以基础底板作为嵌固端不会造成地下室结构造价的提高,反而可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即使单层地下室底板是以桩为

13、基础的普通梁板结构,一般情况下仍然取底板处为结构嵌固端,唯一例外的是地下室作为抗爆级别较高的防空地下室时,其顶板通常具有作为结构嵌固端的刚度,因此可取其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如图1所示。(2)投影面积比例高层塔楼在地下室顶板上的投影面积比例大小对首层作为嵌固端的结构有着不同的影响。图2中当该比例*1时,若首层楼面符合作为嵌固端的其它条件,则该首层作为结构嵌固端就毫无疑问了,但当上述投影面积比例VV1时,说明地下室侧限远离塔楼,塔楼发生的侧向位移将波及首层楼面并使其发生变形,即使变形量很小,但严格说来首层作为嵌固端的刚度必然小于前一种情况,且变形又增大了上部结构侧移的计算值,同时首层骨架构件也会

14、由于自身的变形而产生附加内力。作为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在实际设计中都会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予以鉴别并作出相应的结构处理。(3)大底盘多塔楼大底盘多塔楼大多为商住楼,而且由于商用及居住性质不同,对柱网的要求也不同,故通常需设置结构转换层。当大底盘的商用部分层数不多(如仅1一2层),且结构转换层设于大底盘的屋顶标高处时,塔楼的嵌固端就可考虑取在大底盘的屋顶处,至少在塔楼初算时可以如此假定,如图3所示。这一考虑基于以下两点:既然属大底盘,其楼层面积肯定大于塔楼的投影面积,加上大底盘屋顶设置转换层,故大底盘的楼层平面刚度远大于塔楼的楼层刚度;转换层之上通常为剪力墙、部分短肢剪力墙或异形柱一短肢剪力墙结构,

15、为使转换层上下部的侧向刚度相近,大底盘部分肯定要将原位剪力墙增厚或增加新的剪力墙,从而使塔楼下的大底盘部分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目前高层建筑结构计算软件的功能已较为完善,因此大底盘多塔楼建筑均以整体结构进行计算,其嵌固端也不像结构初算阶段选择在大底盘屋顶标高处。(4)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在研究探讨高层建筑的结构嵌固端时,必然牵涉到其基础埋深问题,高层 建筑基础要具有一定的埋置深度,首先是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包括 抗滑),其次有利于减弱地震反应。规范对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有一量化 规定,即“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基础,可取阶15,桩基础可取阶18”,但 这一规定仅及建筑物的总高月有关,而及其它因素无关

16、。但我们在认真 思考后发现基础埋深除了及建筑物总高月有关外,还应及控制高层建筑体 型重要指标的高宽比风心有关。如两栋建筑物的高度量相同,但其高宽比 阶B分别为5, 0和2, 5,显然风/B值较小者整体稳定性更高,若采用 相同的基础形式,则阶B值较大者其基础埋深应更大。换言之,基础埋深 对月/B较大者应偏于严格,而对月/B较小者则可略为放松,不宜作相 同处理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否则就违背了基础需一定埋深的原则。除了高 宽比风/ 6外,基础埋深还应及高层建筑的裙房底座宽度、地下室底盘宽 度等因素有关,对地下室面积仅为塔楼投影面积者应偏于严格,相反对没 有裙房或地下室面积大于塔楼投影面积者则可略为放松

17、。(5)首层楼面的 活载作为结构嵌固端的首层楼面(地下室顶板),其正常使用时的活载一 般不太大,即使作为商业用途,其活载也仅为3. 5kN/m2,但设计中要考 虑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施工荷载,对于首层梁板构件取活载8. 0-10. OkN/m2则往往是必要的。当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建至2层楼面时,首层地面自然而然就成为理想的施 工场所,或用于堆放材料(袋装水泥、砌块、搭架钢脚手架等),或用于钢 筋加工,甚至作为载重汽车的行驶停放场等,即使是临时荷载,其楼面活 载也就有必要取较高值(该活载值仅作用于该层梁板,并不需传给竖向构 件的墙柱)。此外,该层楼板配置通长面筋,不仅是出于增大刚度的考虑,而且是抵

18、抗 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应力的需要,特别是由于开发商的原因可能导致地下室 顶板完成后要裸露一段时间(从儿个月到几年不等),为了防止或减少由于 暴晒或暴露时间过长而产生的裂缝,配置足够的楼板面筋尤为必要。首层 楼面考虑较大的施工荷载,其梁板截面就需较大,有利于满足首层楼面作 为结构嵌固端刚度要较大的要求。4结束语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无论选择哪个部位作为结构嵌固端,都可以通过结构计算程序获得准确的计算结果,但我们期望的是计算结果较真实地反映结构的实际情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结构计算时输入正确的参数和数据固然相当重要,但结构嵌固端的确定对结构计算结果的影响也相当大,因此重视结构嵌固端的确定并非微不足道,且在嵌固端确定后设计中如何保证其成为真正的嵌固端,还有许多细节有待研究和完善,这是结构设计人员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