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33903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30385162 上传时间:2021-10-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6.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33903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33903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传统文化33903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3390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33903(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一)地理环境一面临海,其它三面域外陆路交通极不便利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妨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中国文化按其自身自我发展。首先,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华夏中心主义的心理定势。这种以我为尊,视栖身之地为天下中央的观念,主要源于古代中国人与外部世界的缺少交流,疏于了解。其次,偏居一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保护反应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超常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虽数度受到异

2、质文化的冲击,却表现出对异质文化的巨大涵摂能力,最终将其融入本土文化中,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与外部世界虽相对隔绝,但疆土广袤,腹地纵深,有着宽绰的回旋余地。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和宗族,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政治组织,在结构上表现为:家庭家族宗族社会。五、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务实性等诸种特征。(一)人文性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性的特征使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 a非宗教性倾向。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主流的儒学,所关注的是现世人生。论语述而【原文】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译文】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原文】622 樊迟问知(1),

3、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1)知:音,同“智”。(2)务:从事、致力于。(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论语先进【原文】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译文】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

4、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这种重人道轻神道的思想,体现了人文性的特征。b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二)包容性中国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僵死体系,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的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就汉民族内部而言:对于境外文化:从中国文化总体发展来看,虽屡经内忧外患却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出顽强的再生能力,历经数千年而从未中断,这一现象固然与农业宗法社会所具有的延续力有关,与半封闭的大陆环境所形成的隔离机制有关,同时,中国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特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

5、)伦理型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倾向,偏重道德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亘古不变的核心地位。中国文化伦理性特点显著表现:a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b强调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中国传统文化不主张个人本性的高扬,而是强调个体与整体的融合,个体利益必须服从家庭、宗族乃至国家的利益,并以此为仁义道德之本。这种价值导向在实践上具有两重性的后果,一方面,它倡导子孝父、妇顺夫、弟敬兄、弟子敬师长、臣民忠国君,以增进人际间的依存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家的凝聚力。另一方

6、面,在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却排斥个人的权益,容易导致个人丧失人格的独立与尊严的倾向。c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这种“内圣”与“外王”统一的人格模式,对中华民族的人格最求产生重大影响。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关心社稷民生的精神品格。天人合一首先,天人合一的思想肯定天地、万物、人是齐同的,同类相同,统一成一个整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其次,人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要爱万物。再次,人的活动要遵从自然的法则,与自然环境和谐交融。知行合一只有“知”(认识)与“行”(实践)统一,才能达到追求至善的目的。首先,主张人应该增进道德认识,提高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反对只说

7、不做或言过其行。言行一致,是做人的正确态度。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其次,“知”与“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务实精神,使之成为一种非宗教的、世俗文化,其文化精神不在于力求构造彼岸世界和灵魂永存的幻想,也不去深究空疏世界的玄奥,而是告诫人们立足于此岸世界,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一、自然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形态。在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每一个劳动单位的生产活动都市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家庭及家族成员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与积累,是财富保值和增值。在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延续到近

8、代,从而形成几千年来稳定的生产格局和劳动组合方式。a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格局。一方面,古代的物质财富,绝大部分是由农业创造的,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即由无数个家庭提供的。所以,小农经济格局的稳定与否,对于社会经济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构成了封建经济的基石。另一方面,尽管农业劳动力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的格局,使劳动者陷于分离、难以组织起来的状态,其与社会劳动的联系相对封闭、松散和孤立,生产规模细小,生产技术因少有改进而较落后。小农经济在封建谁会前期,对繁荣社会经济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不思变革

9、的自然经济状态,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屡经动荡和冲击而根基难以动摇,中国自明清起有先进转为落后。b男耕女织的生产格局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一家一户为一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把农民束缚在家庭经济的框架之中,生产工具是自备的,一家一户既是生产单位,又是基本的消费单位,家庭成员按年龄、性别实行原始分工,通过勤于耕织,自给自足,以解决生存所需的衣食的衣食,而衣食的来源则依赖于土地的耕种,所以小农经济的生产比较单一。二、土地所有制形式历史上,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的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第二阶段是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第三阶段是形成于战国、定性与秦汉的封

10、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失去土地将引发生存危机,游民的增加将扰乱封建秩序,小农经济格局的破坏最终将导致王朝的颠覆。为了把离于土地的农民重新附着于土地上,历代政府曾制定了某些制度。一是以行政干预的手段抑制土地兼并。二是整理户籍,使国家户籍上的户口增加。三是实行授田,为农民附着于土地创造条件。第二节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经济关涉国计民生,中国文化历来以人文性和务实性为其传统,所以古代不少思想家大多关注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状况,在经济领域阐发很多见解。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十分丰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思想。一、重本抑末重本抑末的经济思想与基本国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a农业人口为社会人口的主体,把

11、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之上,避免其从置身稳定的格局向人口流动的格局转变。有利于社会次序的稳定。b农民弃农经商致富,将引起物资主义的泛滥和物欲主义的放纵,从而导致道德体系崩溃,社会结构的解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c赋税是朝廷财政的主要来源,赋税又以丁赋、田赋为主,只要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格局不变,国家即可获得稳定的赋税又可获得大量无偿的劳役。二、重义轻利在中国文化中,重义轻利的思想不仅属于价值与伦理范畴,也属于经济范畴。就义、利二词本意而言,“义”即道义,“利”即利益或功利。从个人的实践来看,“义”指主体在实践中所追求的道德价值,“利”指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期望获得的物质利益。重义

12、轻利要求人们在义利关系的处理上,把履行道德义务放在第一位,而把获取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如果“义”与“利”发生冲突,应以道义为上。义利之辨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中。早在先秦,儒、墨、法三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义利关系做了系统阐述。儒家义利观包括三层意思:其一,先义后利是价值导向。论语里仁【原文】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

13、,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其二,以义制利是调节手段。以义制利。荀子即以道德礼义节制人的私欲。荀子认为人皆有利欲,而且人的利欲是无止尽的,由于社会财富有限,这就造

14、成无限的个人利欲与有限的社会财富的矛盾。用道义来调节人的私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其三,以义生利是终极结果。儒家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如果把义放在首位,信守道德,奉行仁义,则国家一定兴旺发达,社会秩序也一定和谐井然,而这正是最根本和最长远的利。墨家义利观:首先,墨家主张义利合一。其次,墨家既贵义,又尚利。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再次,墨家也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利人”、“利天下” 墨子法家义利观:法家义利观是以维护君权的绝对统治为最高准则,它把义利关系简化为公私关系,君主是公利的唯一代表,至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私利,则应该通过法治严加约束。法家很少提到义,在法家看来,义就是君主秩序,行义是君主的特权

15、。“小人无义”韩非子儒、墨、法三家的义利观各有特点,儒家重义轻利,墨家贵义尚利,法家重利贱义,相互批评有相互补充,使“义利之辩”成为先秦时期学派争鸣的一个热点。随着百家争鸣的消失,儒家被定为一尊,重义轻利的思想从此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墨家中断,几成绝响;法家的义利观随汉代儒术独尊似被遗弃,但名虽亡而实存,其扬公利、重君权的思想被继承下来,历代统治者大都儒表法里,吸取儒法之长,以王霸杂用为治国方略。“五常”是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所带来的明显后果之一,就是使个人具有强烈的隶属感,表现在人格上就是受制于人。这种以家族为本位,以父家长

16、制为原则的伦理纲常,实际上代行了宗教的职能。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庭而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人,重人治而轻法制。历史上,它一方面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社会的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奴隶制的宗法制度封建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对于封建秩序的维系,起过重要的作用;对于国民性格的模塑,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一、宗法制度的形成、演变a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亲亲、尊尊也就是以嫡长子为中心,亲其所亲,尊其所尊。b宗分大宗、小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在血缘上是大宗、小宗的关系,在政治上则是隶属关系。c

17、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实际上是统治被统治的关系,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合一。以后地主阶级即利用这种制度,以巩固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d礼对等级次序的维护。奴隶制的宗法制度演变为封建宗法制度,成为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有效手段。首先,在统治集团上层,封建宗法制也是按血统亲疏承袭特权。其次,封建宗法制与封建礼教伦常思想结合,一方面作用与权力、财产的再分配,一方面又制约着嘉、宾、婚、丧、祭乃至日用起居等生活形态。二、宗法制对于封建秩序的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超长稳定,其原因之一在于宗法制度的历代相沿。宗法制度对于封建专制政体的巩固,封建等级关系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A无数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

18、以存在的基础。B封建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的作用。三、宗法制度对于国民性格的模塑社会造就国民,国民创造文化,文化塑造国民。以西周“文明”为开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始终没有摆脱“泛宗族”的范型,宗法的血缘纽带未曾斩断,从而模塑出具有历史个性的国民性格及其社会心理。A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业意识。B崇敬祖先。C尊重传统。上述满足于安居乐业、尊祖尚古的国民心理,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多样化的追求,成为社会发展的滞化剂。第三章 学术第一节 先秦诸子一、孔儒之学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和礼教德治的精神,在传统社会中一直占据

19、着主流地位。A在社会伦理观方面:a先秦儒家的思想是“仁”。先秦儒家传统人本主义的三个要义:其一,仁是人性的表现;其二,仁是人的美德的最高境界;其三,仁以“爱人”为原则。其积极意义在于肯定人的价值,不仅要求个体自立和自达,而且要求达人,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成人之美,这都有利于克服利己主义,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以礼为行为规范。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c以仁爱之心善待他人就是善。如何修己?首先要学习。其次要内省。这种“内圣”与“外王”统一的理想人格,对秦汉以后的知识分子,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B在价值观方面:孔儒之学以“中庸”为最高的价值原则。“中”意谓适度,“庸”意谓用,中

20、庸也就是标准的掌握要适中。并由此引出“中和”的概念。C在认识论方面:儒家主张学而知之。学又要与习结合起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多闻、多见、勤学、好思、学用结合,这是儒家倡导的求学之道,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一直起着积极作用。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有不少积极的内容值得我们阐释和发扬。(1)人本思想 孔子宣扬的“泛爱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肯定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认为个人不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且要推己及人,关怀群体,关怀天地万物。(2)入世精神忧国忧民,自强不息,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从屈原上下求索,虽九死其未悔

21、的道德及政治实践到为民族富强而以身殉自己理想的谭嗣同,这种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3)重视道德价值 崇德贵民,孝悌和亲,文质彬彬,其道德取向中的合理成分在现代人建立美好家园的进程中,仍然具有现实的价值。二、老庄之学先秦诸子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派称为“道家”。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道家主要著作是老子和庄子,二书都以“道”为核心内容。:A、“道”,是世界的本原。B、在道家看来,道也有德。C、揭示现实世界矛盾的普遍性,是老庄之学的又一特点。前期发家的理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以“用代体”。第二是以刑为法。第三是重势。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思想,提出法、势、术相结合的

22、观点。先秦诸子司马迁父子概括为儒、道、阴阳、墨、名、法六家。刘向、刘歆父子进一步划分为“九流十家”。第二节 两汉经学汉朝初建至汉武帝即位前,是汉初社会经济全面恢复的时期。,统治者倡导黄老之学。随着汉朝国力空前强盛,为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局面的需要,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被汉武帝采纳。这标志着诸子学时代的结束,经学时代的开始。从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2000年之久。一、经学流派经学是指研究和解释儒家经典的学术。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一、理学的发展与演变1、北宋前期是理学开创期。宋学开创的新风气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讲究义理。其二是

23、兼容并包。其三是注重实用。2、北宋神宗熙宁前后是理学的奠基期。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成为理学奠基时期的重要人物。3、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期。朱熹成为继孔子、董仲舒之后,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三、朱熹的天理论自宋代开始,理学兴起。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复兴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大量思想内容,建立了融合儒、释、道德新儒学。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天理”作为最高的本体论范畴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其中具有神学性质的论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是宇宙的之本。第二、天理至善至美,具有道德属性。第三、宗教式的修养方法。主静、居静、穷理等修养方法。主静:要求清心寡欲,内心保持清净,以去除 杂念

24、和欲望。居静:要求自我控制,自觉抵御外界诱惑,以明心知性。穷理:不仅要求穷究事物的道理,而且要求探求和追求内心的天理善性。佛教讲“缘起”有11义,其中最重要论点是:A、“无造物主”“无造物主”是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佛教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造物主。B、“无我”“无我”是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存在。就人而言,人的身体组织由“四大”即地(骨肉)、水(血液)、火(体温)、风(呼吸)等要素构成;人的心理和精神活动由“五蕴”即色(形质)、受(感受)、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诸要素所构成。“四大”或“五蕴”的暂时聚合便有了人。然而从本质上说,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任何要素都是刹那间依缘而生灭的,因此,世界上没有恒常自在的主体,倘若执迷于真实存在的“我”只能导致无尽的痛苦。C、“无常”“无常”是说宇宙中没有恒常的存在,任何现象的性质都是无常,表现为刹那生灭。D、“因果相续”“因果相续”是说一切因缘而生的事物或现象既生灭无常,有相续不断,如江水长流,前逝后生,。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而且因与果相符,善因得善果,恶因的恶果。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