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建设项目相邻建筑物保护措施方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0301168 上传时间:2021-10-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6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商城建设项目相邻建筑物保护措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商城建设项目相邻建筑物保护措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商城建设项目相邻建筑物保护措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商城建设项目相邻建筑物保护措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城建设项目相邻建筑物保护措施方案(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福州建工(集团)总公司Fuzho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General Co.南 星 商 城相邻建筑物保护措施方案版本:B/O受控状态:受控编号: 14审核人:编制人: 编制时间:2011年 3月实施时间:2011 年 3月1.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南星商城桩基工程2、工程地点:福州市台江区江滨路89号3、建设单位:福州南星商城有限公司4、设计单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5、监理单位:福建闽华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拟建场地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台江路和中亭街交叉路东南侧,闽江北侧,场地原为南星澡堂和台江百货大楼,拟建南星澡堂西北面部分建筑保留,其余建筑均已拆迁

2、。场地南面为江滨路和永恒商厦,东面为国宜大厦,西面和北面为台江路和中亭街。2.工程地质情况拟建场地属福州盘地中心,闽江古河道上,地貌类型属于淤积、冲洪积平原,地面较平坦,现场地地面标高为6.107.48米,最大地面高差为1.38米。根据野外钻探结果,结合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成果综合分析,本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按岩土成因年代等自上而下分10层。场地各岩土层的性质描述如下:(1-1)杂填土:主要以建筑垃圾(含有水泥块、砖头、砂土、瓦片、烂泥等)回填,上部表层填土为拆迁后回填,回填时间2-3年,下部堆填时间超过50年,杂填 土中硬杂质约35%。厚约0.37.9米,平均厚度2.43米,局部缺失;填砂,厚2

3、.114.3米,局部缺失;淤泥(质土)夹砂,厚0.8513.5米;细粉砂,厚5.726.6米;(3-1)淤泥质土:以淤泥质土为主,稍有臭味,切面光滑,中等韧性,中等干强度。厚度为1.24.2米,局部分布;(4)淤泥质土,厚3.010.2米,局部分布;(5)细粉砂夹淤泥质土,厚3.315.7米,局部分布;(5-1)粉砂:浅灰色、灰黄色,主要为密实,局部稍密实,饱和,实际标准贯入度平均值33.3击,以粉砂为主,含粗砂、细砂等,厚2.84.6米,局部分布;(6)淤泥质土夹砂,厚0.84.7米,局部分布;(7)中细砂,厚5.514.5米,局部缺失;(7-1)含砾中砂:浅灰色、灰黄色,密实,饱和,实际标

4、准贯入度平均值58.9击,以中砂为主,含圆砾、粗砂、粉砂等。揭示厚度1.05.60米,局部分布;(8)碎卵石:灰色、灰黄色等,饱和,以中密,主要是卵石为主。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占总质量63.7%,母岩成分为中风化火山石,胶结物主要为中砂、砾砂等,呈次棱角至亚圆形。厚1.59.2米m,局部分布;(9)强风化花岗岩:灰绿色、灰黄色、灰白色等,软岩,浇破碎,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主要为粗粒花岗岩。揭示厚度为0.506.20米。(10)中等(微)风化花岗岩:浅绿色、灰白色、灰黑色等,坚硬岩,较完整 较破碎,基本质量等级级,块状构造。揭示厚度1.103.30米。3.临近建筑物情况场地南面为江滨路和永

5、恒商厦,其中永恒大厦据施工现场9米;东面距施工现场10米处为国宜大厦,西面和北面为台江路和中亭街;拟建南星澡堂西北面部分保留建筑距施工场地4米左右。具体位置见下图:永安堂国宜大厦永恒商厦、国宜大厦4.基坑开挖4.1基坑开挖一般规定4.1.1 基坑开挖工程包括无围护结构的放坡基坑开挖和有围护结构的基坑开挖,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地下水控制措施。(详见深基坑开挖专项施工方案)4.1.2 基坑开挖前,应根据该工程结构型式、基坑深度、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周围环境、施工方法、施工工期和地面荷载等有关资料,确定基坑开挖方案。4.1.3 基坑开挖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支护结构的龄期、机械选择、基坑开挖时间、分层开挖深

6、度及开挖顺序、坡道位置和车辆进出场道路、施工进度和劳动组织安排、降排水措施、监测方案、质量和安全措施。4.1.4 基坑边缘位置土方和建筑材料,或沿挖方边缘移动运输工具和机械,一般应距基坑上部边缘不少于2m,弃土堆置高度不应超过1.5m,并且不能超过设计荷载值,在垂直的坑壁边,此安全距离还应适当加大。软土地区不宜在基坑边堆置弃土。4.1.5施工中机具设备停放的位置必须平稳,大、中型施工机具距坑边距离应根据设备重量、基坑支撑情况、土质情况等,经计算确定。4.1.6 采用机械开挖土方时,需保持坑底土体原状结构,应在基坑底及坑壁留150300mm厚土层,由人工挖掘修整。同时,要设集水坑,及时用泵排除坑

7、底积水。(见附图1)4.1.7 基坑开挖时,应对平面控制桩、水准点、基坑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等经常复测检查。4.1.8 基坑周围地面应进行防水、排水处理,严防雨水等地面水浸入基坑周边土体。4.1.9 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及时清底验槽,减少暴露时间,防止暴晒和雨水浸刷破坏地基土的原状结构。4.1.10基坑验槽后,及时浇筑垫层封闭基坑;垫层要做到基坑满封闭。基坑中工程桩桩头处理宜在垫层铺设后进行。4.2 基坑开挖 4.2.1基坑开挖前,应熟悉围护结构撑锚系统的设计图纸,包括支护挡墙的类型,撑锚位置、标高及设置方法等设计要求。4.2.2基坑开挖应遵循时空效应原理,根据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开挖方式

8、,一般应“分层开挖、先撑后挖”,撑锚与挖土配合,严禁超挖,在软土层及变形要求较严格时,应采用“分层、分区、分块、分段、抽槽开挖,留土护壁,快挖快撑,先形成中间支撑,限时对称平衡形成端头支撑、减少无支撑暴露时间”等方式开挖。(详见深基坑开挖专项施工方案)4.2.3在挖土和撑锚过程中,由专人作检查、观测,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查清原因,采取技术措施。4.2.4 限制坑顶周围振动荷载作用,并应作好机械上、下基坑坡道部位的支护。4.2.5基坑挖土时,做好挖土的机械、车辆的通道布置、挖土的顺序及周围堆土位置安排。不得在挖土过程中,碰撞围护结构和工程桩,损坏截水帷幕。 4.2.6由于本场地南侧靠江滨路一侧西高

9、东低,围护桩桩顶标高低于离江滨步行街路面2.8m,为了保证江滨路路面的稳定,我方对该部位进行加固处理,浇筑钢筋混凝土“L”型挡墙。(见附图2)4.2.7基础结构完成后,应及时在基础和坑壁之间进行回填。回填土通常用原挖出的土(不得用腐植土、冻土及含水量大的土等作为填土),或按图纸要求的填料,分层回填夯实,满足设计密实度要求。4.3 基坑开挖过程中的事故处理4.3.1 事故预防措施:1)开挖中可能存在的隐患或引发的事故应预先制定抢救方案;2)应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测,实行信息化施工。掌握基坑施工边坡、围护结构的变形值和变形速率,及时查明坑周地面的裂缝及其变化等;3)调查相邻基坑施工情况并协调

10、双方的施工;4)了解本地区类似场地已发生过的事故经验、教训,做好事故的防范;5)严格控制基坑周边地面荷载,设计时不漏算荷载,施工时不乱加荷载;6)对基坑周边的地上建筑、地下工程以及道路工程等应进行监测,采取预防保护措施;7)基坑施工过程应随时密切注意气候(降雨、台风、地震)预报,以便做好相应防灾措施。1.3.2 基坑围护结构的安全受基坑的开挖卸载、气象、环境等较多的可变因素影响而改变,不可仅按某些特定的参数判断基坑工程的安全度,忽视基坑工程的实际动态变化。应对基坑工程的安全度进行随机分析,掌握可能引发病害事故的不利条件,提供有效的安全对策。4.3.3事故的处理:1)基坑工程发生病害事故时,应查

11、明其确切原因,对基坑、相邻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造成的危害程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处理;2)制定基坑病害事故处理方案时,不仅要对基坑事故能进行有效抢救,还要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及相邻基坑进行保护,不应产生不利影响;3)基坑工程发生病害事故时,应及时迅速组织抢救,避免丧失抢救时机,酿成更严重后果;4)基坑施工中异常情况的处理措施见附录A;5)事故处理后,应在事故发生部位及相邻部位增加监测点加强监测,及时进行预报工作,严防事故再度发生。并应抓紧进行诱发事故原因的整治工作,彻底清除事故隐患;6)基坑事故造成工程桩或地下结构损坏时,应根据损坏状况和其重要程度,采取有效加固方法进行处理,恢

12、复正常使用功能。5.基坑变形控制 5.1一般规定 5.1.1在密集建筑群中间开挖基坑,围护结构设计除满足稳定性要求外,基坑变形还必须满足坑内和坑外周边环境两方面的控制要求。5.1.2 坑内变形控制要求: 1)围护体系向坑内位移不得影响地下室底板的平面尺寸和形状;2)围护体系向坑内位移不得影响工程桩的使用条件。5.1.3坑外周边环境控制要求:1)基坑周边地面沉降不得影响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的正常使用或差异沉降允许值;2)基坑周边土体变位不得影响相邻各类管线的正常使用或变形曲率允许值;3)当有共同沟、合流污水管道、地铁等重要设施存在时,土体位移不得造成结构开裂,发生渗漏或影响地铁正常运行。5.1.4

13、当基坑变形不能满足坑内控制要求时,应采取土体加固、卸载等减少基坑变形的措施。5.1.5当基坑变形不能满足坑外周边环境控制要求时,应对被影响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类管线采取防范的措施,如土体加固、结构托换、暴露或架空管线等。5.1.6在软土地区,开挖深度大于m的基坑,除环境简单,基坑面积过大支撑有困难外,不宜采用重力式围护体系。5.1.7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围护体系必须有良好的截水系统,当有渗漏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堵漏措施,制止非正常变形发展。5.1.8在地下水位低的地区,围护体系必须有良好的地表水泄水和排水系统。 5.1.9基坑内存在的水井、灌注桩预成孔、钻探取样孔等,必须用粘土等低透水材

14、料回填,防止造成涌水或流砂。5.2基坑变形控制的设计措施5.2.1支护体系的平面形状,应使围护结构整体均衡受力。在转角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 5.2.2对于无支撑重力式围护体系,边长过大时,应采取中部加强的措施。5.2.3在软土地区,支护体系的插入深度除满足稳定要求外,当有较好下卧土层时,支护体系的根部宜插入好土层。5.2.4当坑底土层比较软弱时,宜对被动区土体进行加固。5.2.5被动区土体加固应在基坑开挖前进行,并应有充分的养护期,保证加固土体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方可开挖基坑。5.2.6用钢管或型钢作支撑时,应施加预应力,减少墙体的位移,预应力水平可取设计支撑轴力的3050。5.2.7对被保

15、护的建筑物采取加固措施时,应考虑加固施工过程中土体强度短期降低的影响;必要时要采取保护措施。5.3基坑变形控制的施工措施5.3.1基坑工程施工,必须以缩短基坑暴露时间为原则,减少基坑的后期变形。5.3.2基坑开挖前应做好准备工作:1) 控制场地施工用水;2)做好坑内降水,降水效果应满足设计要求;3)做好止水堵漏的准备工作;4)做好底板钢筋的加工工作,缩短底板施工时间。5.3.3围护体系有渗漏时,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堵漏措施。基坑暴露后,必须及时铺筑垫层,必要时可在垫层中加钢筋。5.3.4严格控制基坑周边的超载。在载重车辆频繁通过的地段,应铺设走道板或进行地基加固。5.3.5放坡开挖的边坡,坡度和

16、坡高应通过计算确定,分级放坡时,应同时验算小坡和大坡的稳定性,并考虑卸荷回弹,雨季施工,土壤扰动等影响。控制在坡顶堆放弃土或其他荷载。保持坡体干燥并做好坡面和坡脚保护措施。 5.3.6基坑周边防止地面水渗入。当地面有裂缝出现时,必须及时用粘土或水泥砂浆封堵。5.3.7应采用分层有序挖土,不得超挖。5.4基坑变形控制的应急措施5.4.1当基坑变形过大,或环境条件不允许等危险情况出现时,可采取下列措施:1)底板分块施工;2)增设斜支撑。5.4.2基坑周边环境允许时,可采用墙后卸土。5.4.3基坑周边环境不允许时,可采用坑内底脚被动区压重。压重措施有:1)草袋土;2)填砂或填土。5.4.4流砂严重、

17、情况紧急时,可采用坑内充水。6.基坑工程现场监测6.1一般规定6.1.1现场监测是指在基坑开挖及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岩土性状、支护结构变位和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各种观测及分析工作,并将观测结果及时反馈,以指导设计与施工。6.1.2支护结构设计图纸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对现场监测的要求,包括观测项目、测点布置、观测精度、观测频度和临界状态报警值等。6.1.3在基坑开挖前制定现场监测方案,主要内容包括监测目的、监测内容、测点布置、观测方法、监测项目报警值、监测结果处理要求和监测结果反馈制度等。6.1.4严格实施现场监测方案,及时处理监测结果,监测工作应由有资质的勘察单位进行监测(建设单

18、位另行委托,施工单位予以配合),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监理、设计和施工人员作信息反馈。必要时,应根据现场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7.边管线保护措施7.1、详细阅读、掌握设计、建设单位提供的地下管线图纸资料,并在工程实例实施前召开各管线单位施工配合会议,收集管线资料。对影响施工和受施工影响的地下管线开挖必要的样洞(开挖样洞时通知管线单位监护人员到场),核对弄清地下管线的确切情况,做好记录。7.2、工程实施前,向有关单位提出监护的局面申请,办妥“地下管线监护交底卡”手续。7.3、施工现场地下管线的详细情况和制定管线保护措施向项目经理、现场技术负责人、施工员、班组长和操作工作安全交底,随即填写“管线交底下

19、”,并建立“保护地下管线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7.4、落实保护地下管线的组织措施,公司委派管线保护专职人员负责本工程地下管线的监护和保护工程。施工队和各班组兼职管线保护人,组织地下管线监护体系,严格按照公司审定批准的施工组织和经管线单位认定的保护地下管线技术措施要求落实到现场,并设置必要的管线安全标志牌,悬挂“地下管线无事故表”和保护地下管线安全的“十个不准”。7.5、对受施工影响的地下管线设置若干沉降测点,工程实施中,定期观测管线的沉降量,及时向建设单位和有关管线管理单位提供观测点布置图与沉降观测资料。7.6、成立由建设单位、各管线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有关人员参加的现场管线保护领导小组,

20、定期开展活动,检查管线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及保护措施的可靠性。7.7、工程施工中,严格按照经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与地下管线保护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施工,各级管线保护负责人深入施工现场监护地下管线、督促操作(指挥)人员遵守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章施工。7.8、施工过程中发现管线现状与交底内容、样洞资料不符等异常情况时,立即通知建设单位和有关管线单位到场研究、商议补救措施,在未作出统一结论前,不擅自处理或继续施工。7.9、施工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应事先制订好应急措施,配备好抢修器材,以便在管线出现险兆时及时抢修,做到防患于未然。7.10、一旦出现管线损坏事故,在24小时内报上级部门和建设单

21、位,特殊管线立即上报,并立即通知有关管线单位要求抢修,组织力量协助抢修。对人为损坏事故,要吸取教训并按“三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7.11、管道、电杆保护在施工期间有可能要对本工程施工产生影响的管道,若有必要则进行迁移,但是考虑工期及管线所属部门的配合情况,如在施工前未能及时迁移,则在施工的同时需制定严密的保护方案。首先如电杆位于管道沟槽或邻近沟槽位置,则在施工时,视具体情况分别采取留出位置待电杆迁移后再施工或打钢板桩防护的方法,确保工程能顺利地开展。路基施工时先留出该位置,其余路段照常施工,在此期间设专人监护,须防止机械撞及电杆。7.12、电缆、通讯管线的保护电缆在施工时严禁破坏。在开工前,

22、首先邀请建设单位以明确施工区域及施工时有可能影响到的区域上的现状管线位置。然后听取其保护建议,共同做好防范工作。由于电力通讯管线比较脆弱,因此,在施工前,根据有关部门的建议及时制定有效的保护方法。以便在施工时能严格执行既定的保护方法进行保护,杜绝伤及管线。开挖时设专人指挥,并配合人工,根据实际情况两者交替进行。序号情 况原 因常用的处理措施预防措施悬臂式支护结构过大内倾变位支护结构设计不当,没有撑锚或桩顶连梁,地面荷载过大等桩顶卸载,桩后适当挖土卸载或人工降水,坑内桩前堆筑砂石袋或增设撑、锚结构等严格控制地面荷载,不得堆放弃土、建筑材料、大型车辆及机具,不得反向挖土,不得在坑周搭建临时仓库及建

23、筑,地面应进行防雨水渗入的处理等有内撑支护的桩墙,发生较大的内凸变位撑锚结构布置过少,联结处松动,支撑间距过大或撑锚结构失效坡顶或桩墙后卸载,坑内停止挖土作业,适当增加内撑或锚杆,桩前堆筑砂石袋等预防措施同上,要加强地质勘察,严防锚杆失效或拔出基坑发生整体或局部土体滑塌失稳基坑未做整体稳定验算或对可能失稳的诱因重视不足,措施不力,忽视信息化施工的监测及预报基坑周围降低水位(有条件时),坡顶卸载,加强对未滑塌段的监测和保护,防止事故扩大对欠固结土、淤泥、软粘土或易失稳的砂土,应根据整体稳定验算,采用预先加固措施,防止土体失稳基坑未设止水幕墙或止水墙漏水、流土、坑内降水开挖、使坑外地面或道路下陷,

24、建筑物倾斜,坑周管道断裂等采用土钉墙、喷锚等土体加固办法不能代替止水墙,发现渗漏时,应及时补救处理停止坑内降水和施工挖土,迅速用堵漏材料(如化学浆液,树脂材料等),处理止水墙的渗漏;严重时应在坑内回灌水,使坑内外水位平衡,有利于堵漏。必要时重新补做止水幕墙方可继续施工在水位较高地区基坑开挖时,应进行防水处理(地下连续墙,止水幕墙等),方可开挖,坑外也可设回灌井、观察井,保护相邻建筑物基坑开挖发现支护桩径过小、断桩、缩颈、桩长不到位等严重质量问题,起不到支护作用施工支护结构质量低劣通过现场检验鉴定,重新制定基坑支护加固方案,对原基坑支护结构进行补强,加固或改造处理严格执行施工监理制度。确保施工质量。不委托无资质无条件单位承揽施工任务桩间发生流砂、流土,使坑周地面开裂塌陷支护桩布置不当,间距过大或侧壁渗漏,桩间有砂性土层,且有上层滞水时,极易发生流土、流砂事故立即停止挖土、降水,桩间可加木板挡土、水泥砂浆抹面或桩间灌注混凝土封闭,进行加固处理等采用混凝土桩支护结构时,应视桩后土质情况决定桩间距,一般间距不宜大于(桩径)。灌注桩径不宜小于500mm,挖孔桩径不宜小于800mm表1 基坑施工中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1、 为确保地下室施工过程中江滨路的安全,因此在冠梁上增加混凝土挡墙,混凝土强度C25。2、 挡墙做完后,在挡墙背面回填密实,坡顶用混凝土护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