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特征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30132790 上传时间:2021-10-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临床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临床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临床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临床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特征(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特征 芁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公认其为危害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57个国家中死于脑血管病者占11.3%,其中40个国家脑血管病列死因前三位。近20年来由于加强了对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以及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脑血管病死亡率有下降趋势,尤其是日本,据日本厚生省1987年“人口动态统计”,从1960, 1970,1980至1985年脑卒中死亡顺序从第1位降为第3位。但东欧、西欧、亚洲某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形势依然严重,根据卫生部1990-1991年及1993一1995年全国城乡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脑血管病占第

2、2位(1990, 1991, 1993)和第1位(1994,1995),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1986年美国估计约有50万人发病,14.78万人死亡,而存活患者需要医疗照顾达202万人。平均每个脑梗死患者的医疗费为8000一16500美元,这些尚不包括卒中后遗症的额外花费(如护理等)。据资料统计,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为120/10万一180/10万人,每年新发卒中150万人,脑卒中死亡率居世界第二位(死亡率80/10万120/10万人),由此,每年因脑卒中死亡人数约120万。如此的脑死亡率以及其医疗费相当惊人,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目前,尚无资料证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

3、率和总患病率有下降趋势,而且,随着人类老龄化,脑血管病的地位渐呈上升趋势。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从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防治心脑血管病应大力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一级预防。蚂一、发病率螀脑血管的发病率,是卒中人群分布特征和评价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因调查方法、诊断标准或资料来源各异而相互之间可比性很差。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WHO)经反复论证,指定了一项为期10年的科研方案,简称“Monica方案”,增加了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可比性。羅从世界各国社区人群调查材料看,70年代以前脑卒中平均年发病率约为200/10万,以后逐渐下降到目前的100/10万,特别是致死性卒中

4、的发病率显著降低。最近,Thorvaldsen等发表了WHO一Monica方案监测的最新结果,脑卒中年龄标化后的发病率依次为:俄罗斯1982一1987年388/10万;芬兰1985一1990年351/10万;中国19851990年247/10万;南联盟1985一1990年228/10万;瑞典19851990年207/10万;波兰1985一1990年198/10万;丹麦19851990年173/10万;德国1985一1990年151/10万;意大利1985一1990年124/10万。以上可看出,脑血管病发病率总的趋势是东方高于西方,东欧高于西欧。世界卫生组织的11个中心对第1次发生脑血管病患者进

5、行了随访,发现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陡直上升。羁脑卒中的世界平均发病率变为150-200/(10万人口。年),日本发病率最高为287/(一劝万人口年),由于保健及饮食习惯的改善,近年也有明显的下降。葿我国1982年6城市调查脑卒中发病率为219/ (10万人口年),1984年22省(市)调查为185/ (10万人口年)。据一组对29万人的监测结果,男性发病率为287/ (10万人口年),女性为192/ (10万人口年),1986年29省市自治区调查结果为115.87/ (10万人口年),农村发病率为83/ (10万人口年),城市为182/ (10万人口年)。目前我国标化的发病率为(12

6、0-180) (10万人口年),平均150/ (10万人口年)。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1一1.5:1,平均为1. 33: 1,男性多发与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嗜酒、生活无规律、经常处于应激状态有关。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如下特点:城市高于农村,工人高于农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沿海地区高于内地,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北方高于南方。袈由于对危险因素的有效干预,目前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正在以每年大约5的速度下降。莅与发病率相关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螂1年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50岁以下发病率低,50岁以上每大10岁,发病率提高1倍。55 -64岁为200 -5001 (10万人口年),

7、65 -74岁为500 -1000/ (10万人口年),大于75岁为1000 - 2000/ (10万人口年)。脑梗死好发于60岁以上者,脑出血则提前10年,但从目前统计资料看,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栓塞性脑梗死发病年龄小,以中青年多见。薁2职业通过标化的发病率分析,工人及脑力劳动者分别高于农民和体力劳动者。但目前由于城乡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的缩小,发病率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羆3人种分布黑人高于白人,亚洲人高于欧洲人,国内资料汉族高于少数民族。螄4环境因素日本、南欧的希腊发病率高,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及北欧四国发病率低,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及太平洋岛屿上的居民脑血管病发病率低。国内资料也具有北

8、高南低的特点。蒂5季节特点季节不同,发病率亦不相同。不同的湿度、气温、气压导致发病率差异,低气温、高气压、高湿度时发病率高。每年的7, 8, 9月份及次年的1,2月份为高发季节,7, 8, 9月份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而12月及次年1, 2月份以出血性脑卒中居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发生在月末,而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生在月圆时,并且具有3 -6时及8一11时两个高发时段,机制尚不清楚。薂二,患病率荿脑卒中平均患病率为((500-600)(10万人口年)。按50亿人口计算,全世界应有2500万一3000万。我国6城市调查结果脑卒中患病率为620/ (10万人口年),1984年22省(区)调查为42

9、9/ (10万人口年)。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脑卒中患病农村272/ (10万人口年),城市为620/ (10万人口年 。全国的患病人数大约500万一600万。芃患病率与发病率具有相同的特点:男多于女,城市多于乡村,高龄、脑力劳动者、黑人及亚洲人、季节变化时发病率高。膂三、死亡率莀脑卒中平均死亡率为100/ (10万人口年)。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27个成员国调查结果,标化死亡率为日本229/(10万人。年),美国、加拿大、波兰、瑞典、丹麦在80/ (10万人口年)以下。1974一1979年我国13个城市调查最高为南京(178-241)(10万人口年),最低为桂林、广州、沈阳、湛江(63一76

10、)/(10万人口年)。1984年22省份调查为142/ (10万人口年)。致死占城市总死亡人数的20.98%,农村占15.57% 。 1986年日本的死亡率已降至106.9/ (10万人口年)。脑卒中的直接死亡率脑出血为38%43%,蛛网膜下腔出血为22一64%,脑栓塞为30%,脑血栓为15一28%,死亡率高与高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差、高发病人群有关。蒇四、复发率袇约1/4一3/4的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在1一5年内复发,据统计1年内复发47.3%,5年以上80%。一组362例脑梗死,随访5年以上,结果30复发,其中1年内复发者30%, 1一3年复发者25% ; 3一5年为60%,5年以上29%。

11、脑栓塞为20一30%,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率为18一38%,脑出血为5一20% 。羃复发是致残的重要因素,促使复发的因素与发病因素大致相同,但复发后由于难以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加上梗死面积逐渐累积,复发次数越多,后遗症状就越重,往往多次复发后造成严重的语言、运动和(或)智能损害,患者形同废人,生活不能自理,可以出现各种并发症,造成人、财浪费,防止复发是降低致残率的一个重要手段。蒁五、致残率蝿60一80的脑血管疾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包括语言、智能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生活质量下降。15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不能自理。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良好者也有60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致残程度与病变性质、部位、范围有直接关系,反复发作者更容易致残。与脑出血相比,脑梗死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低死亡率。其致残率和程度均超过脑出血。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