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新闻评论的可读性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9861796 上传时间:2021-10-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怎样提高新闻评论的可读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怎样提高新闻评论的可读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怎样提高新闻评论的可读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怎样提高新闻评论的可读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提高新闻评论的可读性(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怎样提高新闻评论的可读性 内容摘要:新闻评论是新闻背后的新闻,信息背后的信息,无论其时效性还是动态性都要落后于新闻报道,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21世纪,如何让新闻评论更好的贴近群众,引导社会舆论?本课题怎样提高新闻评论的可读性立足于“可读性”,从当今传播领域着手,重点研究新闻评论的写作技法、队伍建设等,落脚于增强可读性,使得群众喜闻乐见,更好的发挥新闻评论引导舆论、扶正祛邪的作用。关键词:可读性;现状分析;必要性与紧迫性;写作技法与队伍建设Abstract: the news commentary is news behind the news, information, no matter it

2、s behind information timeliness or dynamic will lag behind news reports, in the pursuit of speed and efficiency of the 21st century, how to make the news commentary better the populace, and guide the social public opinion? This topic - how to improve the readability of the news commentary based on r

3、eadability, from todays dissemination domain to key research news commentarys writing skills, team construction, locate in enhance readability, making the derdopment, better use news commentary guiding consensus, foster the role.Keywords: readability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necessity and urgency w

4、riting skills and team construction(一) 阐述“可读性”涵义,说明增强新闻评论可读性的意义。丁法章老先生认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赵振宇老师在其著作现代新闻评论中并没有给新闻评论下定义,而是称之为“表述”,原文为“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的表现方式

5、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新闻评论的涵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殊途同归,大致的意思一致的,无非是就某件事情、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简言之,主体之于客体的评价意见。这个大家都能够理解,而本课题“新闻评论的可读性”却难以界定,什么是可读性,如何对其进行定性定量?赵霁虹老师在其文章论新闻评论的可读性中并没有将可读性进行圈定,而是用其他的词语来解释说明可读性,他认为新闻评论的可读性即为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新闻评论的针对性、他认为包含有大量的信息素材的新闻评论是可读性很强的,此外他还觉得一篇新闻评论要有情感色彩以及自身的独特之处才是可读的

6、。中原石油报李忠良老师的文章写评论要心里装着群众浅谈如何增强新闻评论的可读性认为“只要我们时刻注意与实际生活、与职工群众贴近些、再贴近些,就能够写出受读者欢迎的评论来”,他将可读性理解为受读者欢迎。不可否认,这些大师们的观点都是有道理的,只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已,赵霁虹老师将可读性理解为时效、针对、有含金量,是从新闻评论本身出发的,李忠良老师的观点则是从新闻评论发表以后所显现的传播效果考虑的,二者都有可取之处。至此,既无定论亦无折中之法,不妨将二者结合起来,借助程世寿与刘洁老师将新闻定义成新闻“源”与“流”的方法,把新闻评论的可读性划为传播前与传播后,将增强可读性的方法分为写作时与发表后,

7、这样既给“可读性”划定了范围,又不至于简单将可读性局囿于某个单一的限定词内。未经新闻媒介传播之前,新闻评论只是一篇论说文而已,其可读性主要表现在文章中,增强其可读性主要是在写作上下功夫,既可以丰富的感性事例打动人,以环环相扣的逻辑演绎折服人,亦可因一针见血的犀利语言威慑人;经过新闻媒介整合传播之后,其可读性主要体现在评论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对受众的吸引力,即是否为受众喜闻乐见。这种吸引力可以根据媒介的不同或是报纸版面的排版印刷或是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或是文字的组合或是镜头的衔接。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前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传播前的可读与否决定着传播后受众的接受程度,决定了评论的传播效果。我认为新闻评

8、论的可读性的涵义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 真实性。新闻讲求真实,新闻评论在社会机器运转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有基本的认知功能,更有深层次的引导、监督、协调功能,如果用一篇有违社会准则的论说文体或一期偏离社会轨道与现实不符的电视评论去斥责丑恶、褒奖美德,试问,有几人会信服?其可读性从何谈起?新闻评论的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等作用又如何发挥?2、 时效性。新闻追求新、快,评论在追求新、快的同时还追求准,切中要害。新闻评论针对当前的新闻、现象发表评价性意见,如果评论脱离事实这个“核”,一方面会空发议论,一方面则是“马后炮”。时效性可分为时新性和时宜性,时新性即是新闻评论与新闻、现象之间的时间差,时

9、宜性是指新闻评论的发表、面世时间要恰到好处,一语中的。这样与新闻、现象紧密结合的新闻评论既能起到解释、丰富新闻事实的作用,使公众认知,又能使得传播者获得最大限度的传播效果,发挥评论应有的功能。3、 接近性。传播学研究表明,当传播内容或传播过程与受众有着微妙的关系时,传播效果会比普通情况下明显。传播内容是关于普通群体的点滴,评论的问题事关大众,受众自然会关注,或者让群众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在报纸言论中刊登群众来信、来电,在电视评论中邀请群众作为嘉宾,让普通群体说出自己的声音,那么代表群众的评论其可读与否还用担心么,其传播效果还会差么?新闻评论如果能够真正从以往的政治说教中解放出来,贴近群众,贴近生

10、活,写作过程中心系群众,其传播效果自然改观。新闻评论围绕群众,替群众说话,群众自然喜闻乐见,新闻评论的可读性提高了,功用发挥了,这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有何不可么?4、 针对性。针对性亦可理解为言之有物,而非隔靴搔痒。增强针对性, 即要“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针对性的集中表现,它可能是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社会生活中的偏离行为,也有可能是群众中流行的却有争论的风气习俗等,这个“的”就是新闻评论的切入点。抓住了这个“的”,就等于领会了针对性的涵义。新闻评论只有针对当前的不良现象、偏离行为进行讨论,针对当前的高尚行为、传统美德进行赞扬,言当其时,为人们剥开迷雾,明晰方向,它才能受到受众的喜爱, 真正

11、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5、 情理并重。新闻评论并不是单纯的说理论证,也不是单纯的借助事实论述事实,新闻评论讲求以事论理、以理说事、夹叙夹议。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饱含感情色彩,将自己融入整个评论之中,以交流的形式与受众对话,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将道理潜移默化的输进读者或观众的心中;在说理的过程中,将丰富的、鲜活的事例摆在对象的面前,以事现理通过事例将道理讲清、讲明、讲深。事新理深,受众自然爱看,其可读性的提高也不在话下。6、 知识性。我国现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时期,每时每刻都有新闻在发生,单纯的新闻报道难以满足新闻传播的需要,因此说与评相结合,说在提供了认知层面的信息以后,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提供

12、更深层面的信息,此时的新闻评论亦能起到促进认知、深化认识的作用。一篇富含知识的新闻评论必然是可读的。从以上对可读性涵义的说明,提高新闻评论可读性的意义也可见一斑。新闻评论的知识性可以为群众释疑解惑,阐明社会问题,针对那些不可避免却又暂时无从下手的棘手问题做出解释评论,既让群众心理上有防备,避免了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又可以督促相关部门尽快拿出解决办法,避免事态的恶化。新闻评论围绕当前现实,惩恶扬善,针砭时弊,通过对高尚道德情操的赞美,使受众明白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无形中受众受其感染,从而改变自身的行为,进而展现美德的行为越来越多;对偏离社会轨道的行为进行揭露甚至批判斥责,通过这种威慑作用使大

13、多数人不敢越雷池半步,使恶的人渐渐变少,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增强新闻评论可读性的意义也不言而喻。 (二)分析现状,着重说明增强新闻评论可读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大众生活的巨大转变。受众的接受习惯、接受行为与以往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 多媒体发展已有数年之久,现已呈渐衰之势。现如今大家谈论的更多的是全媒体。纸质媒介与网络结合,随着IBM电子报纸模型问世,已经有多家报纸不再出版纸质版,而是专攻电子报纸。据新华网北京2009年5月16日报道,美国原有2家老报塔克森市民报和安阿伯新闻报宣布最后一期纸质报纸出版日期,加入从纸媒转向网络经营的美国报纸

14、行列;西雅图邮报则于月17号出版最后一张纸质报纸,成为美国第一家只有网络版的大报;2010年12月6号印包网发布了这样一条信息世界上第一份只针对iPad的电子版报纸即将发行,2011年2月2日,The Daily在万众期待之中闪亮登场,默多克“试水”iPad电子报,“成为当前这个数字时代如何讲述新闻事件的范例”。电视媒体与互联网渐成一家,各大卫视开办网络电视台,不仅在电视上播出节目,更是迎合时代的需要在网络上发布节目,有需要的观众一点即可。据中国投资咨询网讯,2010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已经正式批复同意安徽电视台开办安徽网络电视台,成为继中央电视台开办中国网络电视台之后,全国第一家省级网络电视

15、台。其实早在2006年12月26号,我国第一家民营注册网络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禾沐檐电视台就宣布成立了。读题时代、微博时代大行其道。在如此的传媒大背景下,倾向于纸质媒体的新闻评论如何谋得一席生存之地?现如今是一个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生活节奏日渐加快,年轻人玩的更多的是博客、说说、微博,很少有时间停下匆匆步伐去阅读那种长篇大论的文章。历史车轮的加速,人在信息社会变得越来越渺小,社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肤浅。信息太多,而接收能力有限,人们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尽可能的了解更多的快讯、简讯,在不知不觉中退化成“信息羊”,只知道盲目的啃食信息,却不知道消化咀嚼信息,很多事情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

16、然不知其所以然。 2、阐述增强新闻评论可读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凭借深度广度纵横天下的新闻评论如何让行程匆匆的受众静下来细细理解新闻评论中的道理,领会里面所传达的精神?时效性与动态性皆无法与新闻报道相匹敌的新闻评论如何在新闻传播领域生存下去以发挥其扶正祛邪、引导社会舆论的巨大作用呢?提高新闻评论的可读性,让广大受众喜闻乐见,一方面增长其知识,另一方面使其明白道理,自觉遵守社会准则。新闻评论若不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提高其可读性,很难在信息的漩涡中生存。但是纵观新闻界乃至整个传播领域研究层面或实践层面,都是对新闻重视有余而对评论关注不足,对其研究更是停留于表面,无法深入精髓;新闻评

17、论的写作仍是侧重于理论说教,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毫无美妙可言,新闻评论的引导作用仍是侧重于政治引导,一旦涉及到“敏感话题”,就浅尝辄止,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语,告诉人们要怎么样,却从不说明为什么。新闻评论一旦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自然看的人就少,更加不能起到引导作用,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提高新闻评论的可读性迫在眉睫。众多事实表明,提高新闻评论写作水平、注重评论队伍建设,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三)、提出对策。前文已经就可读性的涵义、增强可读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做了简单的陈述,其重点是为提出方法做铺垫,下面我将尽可能的遵循逻辑,将方法陈述清楚,切实为提高新闻评论的可读性带来方便。1、新闻评论的真

18、实性增强可读性的保证。新闻领域的真实与一般的真实不同,与新闻事实也有很大的不同。对于新闻传播领域而言,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指现象真实、局部真实,它更包括本质真实、整体真实,新闻真实具有过程性、再现性、多样性等。掌握新闻真实的过程性很重要,一般情况下,新闻事件不是一瞬即逝的,它的发展基本上遵循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过程,但是事物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它如一部悬疑剧一样,也许上一秒事情是这样的,下一秒事件的发展却出现了180大转弯,前一秒是对的,下一秒却成了错的,因此,新闻的真实是有一个过程的,对新闻事件的连续报道就是在不断地纠错中还原事件的原貌。新闻评论立足于事实,在追求时效的同时必定要追求事实的真

19、实,如果事件不真实,新闻评论又怎能保证真实,即使评论所阐述的道理是对的,可是,评论所依赖的事实是不完全真实的,久而久之,给受众带来不好的印象,新闻的公信力下降,新闻评论的功用亦将化为泡影。因此新闻评论的写作必须追求真实,这种真实包括论据真实、论点真实,其次就是要在论证的过程中,以正确的事例或理论佐证论点,使论点更让人信服,如果任何一点出了差错,都很难称得上是一篇好的评论。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主要是之前发生的、被证明是真实的可靠的。例如写一篇助人为乐的评论可以举丛飞、雷锋在这里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适当的时候举适当的事例。在大生产年代国家鼓励大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砸锅卖铁、砍伐森

20、林的典型事例是值得提倡的,而在如今,倡导绿化环保,你再用上个世纪的事实进行论证肯定是行不通的。新闻评论的理论论据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政方针、政策、科学定义、规律、公理常识等。例如在科技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以前不可能的事情正成为可能。就拿死亡来说,以前,认为心脏不跳脉搏不动不呼吸就是死亡了,而如今脑死亡才能算得上是真死亡,也许等科技再上一个台阶,脑死亡也不能被定义为真死亡了。另外需要明确的就是用得体的论据、环环相扣的论证说明论点、论题的正确性。因此在新闻评论的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真实性,不断更新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严密论证,从源头保证评论的真实性。2、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新时期提高新

21、闻评论可读性的必要条件。新闻评论是针对当前的一些新闻热点、反常现象、偏离行为等发表评价性意见,因此必须要因时而发。这里所说的时效性一方面是指时间上和内容上的新,另一方面指的是时宜性。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每天都有新的或合理或疑惑的现象、事件发生,新闻报道只能让别人了解现象,知其然,而新闻评论则配合新闻报道,对这种现象、事件进行剥离,深入分析其始末,解疑释惑,褒奖其可取之处,斥责其不足。新闻评论的选材可以是当下的某种现象或行为。例如,清明节扫墓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可是在以往清明节并不属于法定假日,2007年两会决定将清明定为法定节假日,从2008年开始,正式实行。因此,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报纸、电视

22、等媒体都会对此进行报道评论,例如传承中华美德、扫墓时的防火等定会在各大媒体露面,这就是一种时效性。在此还有一个时效性的问题,在清明节报道清明节相关的主题,评论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行为、现象,其传播效果就会很明显。试想,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报纸电视报道的尽是51劳动节相关的主题,那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还是就这个例子,清明节每年都有,如果每年都是就一些扫墓、安全类的主题,人们还会去看么?这就涉及到了内容新的问题。内容新,不是说不写清明节,而是换一个角度,重新确立主题,以新的主题为纲,围绕清明节开展媒介宣传,例如从清明节节假日的设立,体现了我国法制社会的进步,体现节假日的设置更合理,更趋于人性化。受众都

23、有求新的心理,各大媒体总是在那里炒剩饭,变来变去还是那一个道理有什么意思呢?因此,新的故事、新的立意、新的角度、新的风格都会成为受众喜欢的理由,这样,一篇新的评论、一则新的电视评论还有谁会不喜欢呢?3、接近性贴近群众,保持距离,既要反映群众的问题,走贫民化路线,又要避免听群众一家之言,要有自己的声音。新闻评论要说群众想说而又不能、不敢说的话,新闻评论要走群众路线。在上个世纪,新闻评论多是些政治说教,以解读中央文件为主要任务,为政府服务,告诫人们要做什么、怎么做,赤裸裸的命令式的口吻。后来焦点访谈创办,用事实说话,替群众说话,关心群众之安危。大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报纸评论开始关注民生,以老百

24、姓关心的话题为选题,切实走群众路线。接近性就是要找准群众关心关注的话题、从群众身边寻找鲜活的素材。如果找不准群众关心、迫切需要解决的话题,新闻评论就失去了针对性,必然成为套话、废话,就不能真正起到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这就要有一个好的话题,即切入点,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吃透两头”上下功夫:一方面要认真学好党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和理解政策实质,树立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另一方面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透民情、民声,掌握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既将上级精神了然于胸,也将群众意愿“一览无余”。因而在写评论时则要在吃透上级精神的同时,把更多焦点放在对基层的调查研究上,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关注

25、和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中令职工群众喜悦、振奋的事物和感到忧虑、疑惑的问题,经常深入职工群众之中,以 “上级精神”为本体,从群众中找影子,从题目里找“精神”,在既能体现“上面”意图又能解决“下面”问题的切点上找出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来,才能写出受众喜闻乐见的评论来。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距离”,贴近群众固然很好,但是与群众距离较近,容易产生偏见,认为群众的意见总是对的。其实,群众不可而否认的存在着认识偏隘、知识水平有限等,因此作为新闻评论者就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既听取群众的意见,更要验证群众的意见。否则,评论的意见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而其他人的声音却听不见,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要有自己的

26、声音,自己的立场。4、针对性新闻品论要言之有物,面对不公,评论者要伸张正义,敢于指责不公。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一个新的国度,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落后的农业国走向比较强大的工业国,使绝大多数人过上了好日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势头,腐败现象屡禁不止,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仍不能杜绝,以人为本仍不能切实做到,就业问题、医疗养老问题仍在继续面对这些问题,新闻界并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引导、监督作用,新闻报道含糊其辞,新闻评论也并不直接指出,一般是一个地方出了问题,由隔壁的省市机关报或者地方小报指出,实在没办法了才进行被动的报道批评,很多新闻事件都是在广大网友的口水逼

27、迫之下才不得不公诸于众的;甚至有的时候,明明是一些上面的问题,新闻媒体却睁着眼睛说瞎话。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报纸还是电视,给读者或观众的印象是在包庇丑恶势力,与受众的心里是有距离的,一旦让受众产生了这样的感觉,报纸或电视等媒体的公信力下降,即使后来再做什么样的弥补都是于事无用的。很多人说我们的央视是朝廷台,从这个小小的现象就能够反映出一点什么来。针对性并不是说要以媒治代替法治,针对性只是想让媒体一针见血、揭示丑恶,面对丑恶,敢于将事情的真实面貌还原给受众,一方面是要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用媒介的力量威慑黑恶势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协助司法部门,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针对性并不是说要新闻媒体用多么偏激多么

28、激烈的言辞去制裁不良现象、偏激行为,针对性只是想还原给受众一个真实的、不因某些势力介入而呈现的真相而已!4、情理并重新闻评论也可以有知识,有感情,既可晓之以理,给人提供知识,又可动之以情,让人产生共鸣。新闻评论不是枯燥意见的表达,它讲求的是情理交融。新闻评论通过对一件平常的事情说起,进而发表自己的意见,这让普通受众觉得这件事情仿佛是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一样,对此觉得很有亲切感,至此,理论的劝服可以不用大费口舌就可达到,对于一些党政文件要配以评论,枯燥的政治术语会让人生厌,如果从普通群众入手,选取群众身边的故事进行讲述,将政治精神与故事相结合,既让群众觉得这些“精神”来得实在,又让精神渗透到了群众的

29、心里。现在的社会虽然表面上人变得越来越冷漠,但是人本身就是感性的动物,将丰富细腻的感情融入到新闻评论中,定能触摸到受众心灵的深处,使得受众产生共鸣。对那些能够写照内心,寻找内心善意的东西,我想没有人会拒绝吧。太多的感性会让人觉得太假,适当的时候,还是需要理论的支撑,毕竟一两个感性的事例是不能够很好的劝服人们改变行为的。在新闻评论的写作当中,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景交融是最佳之举。5、针对当今的发展趋势,新闻评论文体要从内容到形式到作者队伍等等改进创新,适应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路径,增强可读性。第一,从内容上讲,言论的观点要新颖独到,与人贴近,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说过,不再赘述。当今的传播行为发生了很

30、大的变化,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者,而每个人又都是接收者,因此要想吸引对方,在这样的媒介环境生存下来,就必须要了解这个环境那个的生存法则,因此评论的内容就要在传播上适应“快节奏”,在短时间内让他人知晓,并通过其他手段的配合达到劝服的目的。第二,语言文风上,要做到生动活泼。新闻评论不是死板的摆事实、讲道理,新闻评论也有其美妙之处。我们汉文化博大精深,巧妙地方块文字的组合,产生了相声、小品,配以音响则产生了戏曲、快板等语言类节目,文学写作中的通感、比喻、借代、讽刺等手法更是妙趣横生。在新闻评论的写作过程中,如果借用语言文字的巧妙组合,则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好的文字表达,能把新闻

31、事实的本质准确无误地传输给读者,把新闻事实的正义之气变成读者的正义之气,把新闻事实的悲喜变成读者的哀乐,让读者见了不想放手,看了就想一口气读完,这样可读性自然就在其中了。 第三,从形式说,做好标题很重要,也可采用多种评论手段。新闻评论不是自娱自乐,是要给千千万万读者看的。你拿出一篇评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肯定是标题,如果一个标题很吸引人,你肯定会读下去,相反,如果不吸引人,我们就有可能看一眼就放过去。可以说,标题是和读者见第一面的。有人说:“标题是评论的眼睛。”意思无非是说,眼睛是传神的,评论的标题应该把评论的精神表达出来;或者是说眼睛能够把人勾住,评论的题目应该一眼就能把读者吸引过来,使

32、他非把文章读下去不可。从这个角度讲,我觉得首先必须把标题做好,做的吸引人,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就想去读。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发表自己的意见,短评、速评以及群众参与式的来信、来论都可以得到重视。第四,新闻评论队伍建设。2009年7月份,央视评论员队伍正式亮相,自此就可以看出新闻界对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了。新闻评论员首先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政治家的眼光、理论家的头脑、社会活动家的本领、杂家的智能、作家的技巧。要深谙政治理论、军事技能、经济形势作为新闻评论员必须要有整体概念、大局意识,否则他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枯燥乏味的。此外新闻评论员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在邪恶面前永不屈服,永远坚定立场;有自

33、己的独特评论风格,或幽默或讽刺或感情细腻,例如金陵客王向东,央视评论员杨禹、白岩松等都是评论界的泰斗,这些名人的评论的可读性还是很大的。四、结束语 怎样提高新闻评论的可读性旨在分析了当前的传播状况,根据自己浅薄的知识储备以及对此的认识,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自然与传播泰斗的高见无法比较,虽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但切实希望能够对改变当前的评论相撞有所帮助参考文献:1、新闻评论教程胡文龙 秦珪 涂光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7-72、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1(4)3、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柳珊 顾振凯 郝瑞译 新华出版社 20024、现代新闻评论 赵振宇 武汉大学出

34、版社 2005 5、论新闻评论的可读性赵霁虹许昌学院学报2003-46、写评论要心里装着群众浅谈如何增强新闻评论的可读性李忠良 新闻知识2007-107、浅析增强新闻评论的可读性边兆聚 2005-12-148、建立新闻评论的亲民文风孙志伟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9、论新闻评论发展趋势尹汉生 求索2004-1010、浅析新闻评论的平民化趋势以南方都市报“ 时评”版为例曾丽红 新闻与写作11、美国又有两家报纸停止纸质版发行网易新闻中心 2009-5-1612、默多克“试水”iPad电子报 2011年02月23日 13、关于如何避免图解式、八股式评论,增强言论可读性和吸引力的发言 中国环境报2009年10月15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