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鲁甸县赵家海铁矿详查实施方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9836352 上传时间:2021-10-08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6.6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云南省鲁甸县赵家海铁矿详查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云南省鲁甸县赵家海铁矿详查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云南省鲁甸县赵家海铁矿详查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资源描述:

《云南省鲁甸县赵家海铁矿详查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鲁甸县赵家海铁矿详查实施方案(4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云云南南省省 鲁鲁甸甸县县赵赵家家海海铁铁矿矿详详查查实施方案实施方案 云南弘迪矿产资源有限公司云南弘迪矿产资源有限公司二二 0 一一年四月一一年四月2云云南南省省 鲁鲁甸甸县县赵赵家家海海铁铁矿矿详详查查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探矿权人:昭通市天恒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邓志明编写单位:云南弘迪矿产资源有限公司编 写 人:黄勘桃、赵程涵、王树琼、常彩莲 宁选凤、夏冬梅审 查 人:吴三友总工程师:陈良忠总 经 理:陈良忠 提交单位:云南弘迪矿产资源有限公司云南弘迪矿产资源有限公司提交时间:2011 年 4 月1目 录1 1 绪绪 言言.11.1 基本情况.11.2 目的和任务.21.3 工作区地理

2、位置、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22 2 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评述.42.1区域以往地质工作 .42.2 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 .43 3 勘查区地质特征勘查区地质特征.53.1 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53.2 勘查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 .73.3 矿体特征 .103.4物、化探特征 .123.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133.6共伴生矿产评述 .133.7 水、工、环地质特征.144 4 勘查工作部署勘查工作部署.184.1 总体工作部署 .184.2 年度工作安排 .195 5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215.1 测量工作.215.2 地质填图 .215.3 水工环

3、地质测量 .225.4 探矿工程 .235.5 取样与实验 .255.6 编录、室内整理工作 .276 经费预算经费预算.286.1 预算编制依据 .286.2 经费标准及地区类别 .286.3 预算编制方法 .297 7 预期成果预期成果.338 8 保保障障措措施施.338.1组织管理及人员组成分工 .338.2经费保障措施 .348.3质量保障措施 .348.4安全保障措施 .358.5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 .3811 1 绪绪 言言1.11.1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探矿权申请人:昭通市天恒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住所:昭通市昭阳区南郊温泉路口(区林业局旁) 。法定代表人:邓志明。公司类型:

4、自然人出资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矿产品销售等。注册号:530600100005307;注册资本:叁佰万元正。成立日期:2005 年 6 月 29 日。云南省鲁甸县赵家海铁矿探矿权申请人属昭通市天恒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该探矿权于 2006 年 6 月 13 日通过申请依法取得,经 2006 年 8 月延续,探矿权证号:T53120080902014843,有效期 2008 年 9 月 9 日-2010 年 9 月 9 日,矿权范围处于1:50000 图幅编号为:G48E005007、G48E005006、G48E006007 和 G48E006006, ,勘查面积 16.42km2,由 11

5、 个拐点圈定而成(见表 1-1) 。勘查矿种:铁矿。根据现行矿业管理要求,应延续探矿权年限。该探矿权勘查程度升为详查。勘查单位:云南弘迪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地质勘查资质等级:固体矿产勘查乙级。地质勘查资质证书编号:53201021500001。见附件。表表 1 1 -1-1 勘查许可证范围拐点坐标表勘查许可证范围拐点坐标表1954 北京坐标1980 西安坐标点号东经北纬XY1103.3130027.0915103.312727.09152103.2915027.0915103.291227.09153103.2915027.1015103.291227.10154103.2930027.1015

6、103.292727.10155103.2930027.1130103.292727.11306103.3000027.1130103.295727.11307103.3000027.1145103.295727.11458103.3030027.1145103.302727.11459103.3030027.1200103.302727.116010103.3130027.1200103.312727.116011103.3130027.0915与采矿权重叠坐标(直角)与采矿权重叠坐标(经纬)2300870734646883103.2855027.1054300895734646878103

7、.2855027.1102300898134647877103.2931027.1103300873134647883103.2932027.10551.21.2 目的和任务目的和任务1.2.11.2.1 目的目的本次详查工作根据矿权人的要求在探矿权范围内成矿有利地段开展详查工作。基本查明地层及构造和成矿关系,以及地层、构造、含矿岩系等地质特征;了解该区域的工程、水文、环境地质等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最终估算铁矿石 332+333 资源量,为探矿权人提供首期开采的矿产基地。云南弘迪矿产资源有限公司编制 2011 年 4 月2013 年 4 月详查实施方案。1.2.21.2.2 任务任务 (1)通过

8、地质填图、工程施工等方法手段,配合总体设计基本查明测区内地层层序、含矿层位、成矿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对铁矿层进行地表及深部工程揭露控制。 (2)基本查明主要构造类型的产状、规模、分带、空间分布及其对矿体的控制和成矿的影响因素。基本查明测区构造格局及控矿关系,以便进一步查明区内铁矿层的形态、规模等特征。(3)基本查明区内铁矿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形态、产状以及稳定程度,估算资源量。 (4)基本查明详查区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开采技术条件。(5)提交地质详查报告和相关图件。 (6) 预期探获铁矿石资源量(332+333 级)大于 100 万吨。1 1.3.3 工作区地理位置、交通及社会经济

9、状况工作区地理位置、交通及社会经济状况1.3.11.3.1 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交通鲁甸县赵家海铁矿详查区位于鲁甸县城 225方向、平距 7.5km 处,地理坐标:东经 1032915一 1043130,北纬 270915一 271200,面积约 16. 342 平方千米。行政区划属昭通市鲁甸县文屏镇管辖。鲁甸至昆明 372km(108 国道),矿区至鲁甸 15km,其中有 8km 为乡村公路,交通较方便(见图 12) 。1.3.21.3.2 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1.3.2.11.3.2.1 自然地理概况自然地理概况勘查区山势磅礴,切割深、高差大、地形陡峻,水系发肓。受北东向构造影响,

10、山势主体为北东向,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两头低,海拨标高 2000-2392m,相对高差392m,属中高山区。属滇东北高原季风气候,每年的十二月至次年的二月为冬季,五至九月为雨季,无霜期 210 天左右。年平均气温 11.6C,最高月平均气温 19.8C,最冷月平均气温 2.0C,最低气温可达-10.2。年降雨量 736.5 毫米,预计(510 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89.3。气温多变,时有冰雹、暴雨等灾害。4 1.3.2.21.3.2.2 经济地理概况经济地理概况矿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主要为汉族及彝、回、苗族等兄弟民族,劳动力富足。山高坡陡,土地稀少,以农业为主,主要的经济作物为大米、土

11、豆等。工业经济较少,以水力发电、烟生产及以铅锌少量个体零星分散开采。该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当地人民脱贫致富问题突出。勘查区内高压电网纵横交错,各乡镇、村公所(办事处)均已开通程控电话,中国移动、联通等通讯网络广布,电力通讯方便。52 2 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评述2 2. .1 1区区域域以以往往地地质质工工作作1/100 万地质、磁测、重力测量覆盖全区,区内已拥有遥感卫星图象资料。1973-1978 年云南省地质局完成 1:20 万鲁甸幅区域地质调查,建立了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系统,对成矿规律进行了初步总结;1988-1996 年云南地矿局物化探队完成 1:20 万鲁甸幅水

12、系沉积物测量,圈定了化探异常;1992 年西南地质勘查局、核工业西南地质勘查局及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进行 1:20 万康滇地区铜矿遥感地质调查研究; 2002 年中国科学院朱炳泉教授对昭通地区大陆溢流玄武岩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以上地质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为本次详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2.22.2 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2.2.12.2.1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勘查区地质工作自 2006 年 6 月探矿权取得以来,探矿权人累计投入勘查资金135.22 万元,资金性质为业主自筹。投入了较多的工作量。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2。2008 年2009 年 4

13、月云南地质矿业有限公司编制了云南省鲁旬县赵家海铁矿2008 年度地质普查设计 ,并做了相应的工作。1-21-2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序 号项 目单 位工 作 量备 注11:10000 水工环地质测量km23021:10000 地质测量km216.4231:1000 地质剖面测量km3.04槽探m338605老硐清理及剥土m100.86浅井m487坑道m3358取样、分析测试样品件20562.2.22.2.2 取得主要地质成果取得主要地质成果勘查区通过近几年的工作,地表经探槽揭露见赤铁矿体一层,初步圈定赤铁矿层一个(V1) ,矿层在矿区延伸长约 4000 米,走向北东

14、, 。截止 2011 年 3 月,昭通市向天恒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前期地质工作获得了较好的勘查成果,给详查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地质资料。1、大致查明了矿区出露地层、构造、矿化蚀变、岩浆岩及其与铁矿体的关系。2、工程揭露发现 V1赤铁矿层,呈成层状产出,走向上断续出露长达 4000 米,铁矿层倾向北西,北部 1000 米矿层厚 11.5 米,TFe 平均约 38%。资源量估算矿床规模为小型。3、通过样品分析目前未发现其它可利用的伴生元素。4、初步查明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上述成果为赵家海铁矿开展地质详查提供了较丰富的地质资料。3 3 勘查区地质特征勘查区地质特征3.13.1 区域地质成矿背景区域地

15、质成矿背景勘查区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准地台西缘3滇东台褶带北部之32滇东北台褶带及33会泽台褶带。3.13.1.1.1 区域地层区域地层地层出露较齐全,除古近系外,从震旦纪至新近纪各时代均有分布,沉积环境比较稳定,主要为陆表浅海相,间有部分陆缘海陆交互相或陆相,碳酸盐岩(特别是白云岩)广泛发育。地层从老到新如下:1、寒武系:为浅海相碳酸盐与碎屑岩交替,上统几乎全为碳酸盐岩,厚约1000m。2、奥陶系:下统为紫红、黄绿等杂色砂页岩;中统以碳酸盐岩为主;上统为黑色笔石页岩夹薄层灰岩。厚度小于 450m。3、志留系:为滨海相泥岩、砂岩和碳酸盐岩。厚 390-1104m。74、泥盆系:主要为滨浅海相碳酸

16、盐岩,局部为海陆交互相砂泥质岩石。厚 241-2235m。5、石炭系:以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出现砂泥质岩石。厚 447-822m。6、二叠系:下二叠统主要为浅海相之砂页岩,铝土质页岩、碳酸盐岩,局部夹薄煤层;上二叠统为大陆溢流喷发相的杏仁状、气孔状玄武岩、凝灰岩及陆相盆地相砂页岩夹煤及铝土质页岩。其中玄武岩具多个喷发旋回,其喷发通道主要受各南北向大断层的拉张活动控制。玄武岩之上为陆相湖沼相砂泥岩建造或含煤建造,并由西向东随玄武岩的减薄而增厚,成为本区、也是云南的主要优质煤(烟煤及无烟煤)产出层位。7、三叠系-侏罗系:为陆内盆地发展阶段。从早三叠世开始,由海陆过渡相红-杂色碎屑岩(下三叠统)-浅海

17、碳酸盐岩(下-中三叠统)-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上三叠统) ,最终以陆相红色碎屑沉积(侏罗纪白垩纪)结束。三叠系下统为滨海相紫红色砂岩及泥岩;中统为蒸发海相碳酸盐岩;上统为开阔浅海相钙质泥岩、粉砂岩夹泥灰岩、灰岩。厚 650-1708m。侏罗系为陆相湖泊-河流相紫红色砂、泥岩夹碳酸盐岩。分布范围狭窄。厚 511-1278m。8、第三系:为陆相粘土夹褐煤。厚 181-366m。9、第四系:河湖相冲积、洪积。3.13.1.2.2 区域构造区域构造区内构造形变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表现为各时期的褶皱活动,断裂很少,主要形变为燕山期和喜山期。构造运动形成了较多北东向的“隔档式”或“屉状”褶皱,其中以向斜构

18、造表现较为明显,向斜两翼地层多为二叠系玄武岩、泥岩、砂岩、砾岩,核部地层多为三叠系侏罗系。喜山期构造运动至今仍在持续,表现为该区鲁甸、昭通一带近年经常发生地震。3.13.1.3.3 区域岩浆岩区域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仅有中晚二叠世基性玄武岩浆喷发活动,分布范围广。火山堆积的8厚度自小江断裂向东逐渐减薄,小江断裂附近厚达 2700m,鲁甸地区 1100-1300m,盐津地区 200-300m,代表喷发中心的火山集块岩也只分布小江断裂附近地区,表明了火山喷发受小江断裂控制的特点。3.13.1.4.4 区域矿产区域矿产该区成矿作用以铅锌、银、铜为特色,见少量铁矿。区内玄武岩型铜矿的含矿层位主要为二叠系

19、峨眉山玄武岩组第四段,主要分布在由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地层构成的向斜两翼,岩性特征及地层层序各处基本相同,主要由灰、深灰、灰黑、灰绿色致密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和紫红色凝灰岩组成,部分地方具少量凝灰质玄武岩及角砾状玄武岩。一般由 35 个喷发旋回构成,顶、底分别以一层相对比较稳定的紫红色凝灰岩作为标志层,与下伏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三段(P23)呈喷发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上二叠统宣威组(P2x)呈平行不整合接触。铁矿层主要沿峨眉山玄武岩组与宣威组的接触带产出。3.23.2 勘查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勘查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3.23.2.1.1 勘查区地层勘查区地层勘查区位于小寨向斜南部,向斜核部地层为

20、下三叠统永宁镇组(T1y1)与飞仙关组(T1f) ,其两翼分别为上二叠统宣威组(P2x) 、峨眉山玄武岩,下二叠统栖霞、茅口组并层(P1q-m) 、梁山组(P1l) (见图 31) 。地层岩性由上至下为:3.23.2.1.1.1.1 下三叠统(下三叠统(T T1 1)永宁镇组(T1y1):为青灰、黄绿色蠕虫状泥质灰岩,下部灰棕、黄绿色粉砂岩、页岩、砂岩夹灰岩、泥灰岩,呈北东向不完整带状出,出露厚78 米。9 飞仙关组(T1f):分布于矿区西北部,依据其岩性变化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T1f2):紫红色含泥质砂岩、页岩夹粉砂岩、含铜细砂岩,含铜细砂岩为砂岩型铜矿主要含铜层位。10下段(T1f1)

21、:暗紫红色薄中层状含泥砂砾岩、粉砂岩夹页岩。该组厚 350720 米。3.23.2.1.2.1.2 上二叠统(上二叠统(P P2 2)宣威组(P2x):中上部为灰绿色、紫红色、深灰色页岩、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细粒岩屑砂岩、煤层,厚 59.37-68.14m;底部为铝土岩或砾岩,厚 14.6-33.82m,局部见铜矿化(辉铜矿、孔雀石) 。与下层接触带见铁矿体产出,为矿区含矿层位。峨眉山玄武岩组(P2):该组依据岩性及喷发旋回分为四段, 矿区内仅出露三、四段,分述如下:第四段(P24):浅灰绿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含杏仁致密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夹紫红色铁泥质凝灰岩、少量角砾状玄武岩,含部分杏仁状玄武

22、岩及橄榄钛辉玄武岩,横向上及纵向上常过渡为致密状玄武岩;凝灰岩有 3-4 层,其中有三层较为稳定,分布位于该段的底部、中部及上部,习惯上称为底凝灰岩、中凝灰岩及顶凝灰岩,是该段的标志层,其中底凝灰岩厚 4.46-9.37 m,顶凝灰岩厚 9.42-16.39 m,中凝灰岩较薄,厚 3.83-7.22m , 顶凝灰岩上部过渡为铁铝质泥岩及沉凝灰岩。底凝灰岩与中凝灰岩间厚 58.84-302.64m 的致密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在区域上具广泛的铜矿化,也是本矿区的铁矿化层,在大地厚 140.46m、苏家箐厚 324.01m。第三段(P23):浅绿灰色致密块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角砾状玄武岩夹紫色

23、铁质凝灰岩。玄武岩中偶夹石英团块,部分石英团块中具孔雀石化。该段未见底,区域上厚度可达 368m。茅口组、栖霞组并层:浅灰-深灰色灰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厚度220 米。3.23.2.2.2 矿区构造矿区构造矿区为小寨向斜南部,核部为永宁镇组、飞仙关组,翼部对称,分别为上二叠统宣威组、峨眉山玄武岩组、下二叠统茅口组、栖霞组并层。断裂简单,以北东向延伸为主,局部见北北西向压扭性断层和层间滑动带。地层展布较为稳定,层间滑动及节理裂隙发育且与成矿关系密切。铁矿层沿向斜翼部的宣威组与峨眉山玄武岩组接触带呈串珠状分布。113.23.2.3.3 矿区岩浆岩及岩浆作用矿区岩浆岩及岩浆作用区内岩浆活动仅见基性玄

24、武岩浆喷发,为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三段及第四段,由多个旋回组成,每个旋回又有 2-3 个亚旋回,每个旋回由致密玄武岩-杏仁玄武岩或致密玄武岩-凝灰岩构成。早期玄武岩浆喷发主要在贫硫的还原环境中,晚期玄武岩浆喷发主要在贫硫富氧的次氧化环境中。岩浆喷发从深部带来了铜质,为该区铜矿的成矿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使玄武岩成为该区最主要的容矿岩石。部分地方岩浆喷发阶段便直接在致密玄武岩中形成铜矿化层。岩浆喷发活动形成的气孔状玄武岩中的气孔则为后期矿质的充填准备了空间。早期玄武岩中可见少量的黄铜矿、黄铁矿、辉铜矿,晚期的则主要为自然铜、磁铁矿、赤铁矿。据研究,岩石主体属亚碱性拉斑系列,是大陆裂谷环境下的产

25、物,归属亚碱溢流玄武岩。与岩浆岩有关的矿化主要为铜矿化,早、中期岩浆以辉铜矿化为主,晚期则以自然铜为主。3.33.3 矿体矿体特征特征主要圈定 V1铁矿层。矿层沿峨眉山玄武岩组近顶部呈北东向延伸、呈层状产出,倾向北西,倾角 30-56,平均 45(见照片一) 。目前共有五个工程控制矿体长1150m,倾向延伸约 150m,矿体规模为小型。单工程矿体厚 1.00-1.48m、平均 1.30m,矿体厚度变化系数 8.98%,属厚度变化稳定矿体。单样品位 TFe19.85-49.36%,平均TFe38.63%,全铁品位变化系数 38.45%,品位变化系数均匀。 照片一照片一 铁矿层顺坡呈层状产出铁矿层

26、顺坡呈层状产出123.33.3.1.1 矿石质量矿石质量3.33.3.1.1.1.1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构造一、结构1、半自形-它形晶结构:赤铁矿及磁铁矿、黄铜矿等,目的金属矿物呈半自形-它形浸染状-块状分布的一种结构,为矿区主要结构。2、碎裂结构:组成矿石的矿物在成矿过程中被压碎的一种结构,为矿区主要结构。3、连生结构:部分赤铁矿与黄铜矿连生的一种结构,为勘查区次要结构。二、构造1、浸染状-块状构造:赤铁矿在脉石矿物间呈半自形-它形密集分布的构造类型,局部富集达稠密浸染状-块状构造,为矿区主要矿石类型。2、角砾状构造:矿石受构造应力压碎为角砾的一种构造类型,为矿区主要矿石类型。3、细脉状构

27、造:黄铜矿沿裂隙呈半自形-它形晶细脉状充填的一种构造,为矿区次要矿石类型。4、条带状构造:赤铁矿沿裂隙或应力方向呈条带状分布的构造类型。为矿区次要矿石类型。5、半土状构造:含铁矿物风化呈褐红-红色半状分布的一种构造,主要分布于地表,为矿区次要构造。3.33.3.1.2.1.2 矿石矿物成分矿石矿物成分通过肉眼和镜下观察,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及磁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石英、泥质物,矿石成分简单,易处理。3.33.3.2.2 矿石类型矿石类型3.33.3.2.1.2.1 自然类型自然类型矿体产于峨眉山玄武岩组第四段近顶部,矿化蚀变较弱,矿石矿物以赤铁矿为主;结构为它形-半自形为主,

28、呈薄层致密块状;矿石自然类型为薄层致密块状赤铁矿。13见照片 31。 照片照片 3 31 1 块状赤铁矿块状赤铁矿3.33.3.2.2.2.2 工业类型工业类型矿石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及磁铁矿,顶底板为致密块状玄武岩、砂页岩,地下水不易渗透,矿石多未被氧化为原生矿石,矿区铁矿石品位一般,多数未达炼铁用矿石要求,为需选铁矿石。3.33.3.3.3 矿体围岩及夹石矿体围岩及夹石3.33.3.3.1.3.1 矿矿体体围围岩岩矿体围岩简单,无蚀变和破碎现象,呈过渡关系。底板为致密块状玄武岩、含杏仁致密状玄武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楚、稳定;顶板为砂岩或砾岩矿体,与围岩界线基本清楚,需取样分析确定。3 3.3.

29、2.3.2 矿层夹石矿层夹石矿体延伸稳定,仅局部含砂砾岩、泥质物团包,块度一般为 2050cm,开采时一般不需单独剔除。3 3. .4 4物物、化化探探特特征征3.3.4.14.1 物探物探勘查区内目前未收集到有关物探方面的成果资料。143.3.4.24.2 化探化探 勘查区内未有大比例尺地球化学测量成果,仅收集到云南省地矿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队于 1994 年所作铜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图资料。从铜地球化学图中可见,峨眉山玄武岩组铜的背景值一般在 20030010-6之间变化,最低值为1010-6,个别高达 100010-6,显示有较高的铜背景和铜矿(化)层存在。勘查区内铜异常值由

30、东往西逐渐增高,但铜背景值明显偏低。见报告附图一。从勘查区的工作中,目前也未发现铜矿层的存在。3.53.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3.3.5.15.1 矿床成因矿床成因矿体产于峨眉山玄武岩组第四段近顶部,岩体和围岩不含矿。围岩蚀变较弱,以泥化、硅化为主,矿石矿物以赤铁矿为主,晶形为它形-半自形为主。赋矿岩石部分具碎裂特征,含少量顶板围岩。赤铁矿层成因类型为沉积改造型。3.3.5.25.2 找矿标志找矿标志区内找矿标志主要有铁帽,宣威组与峨眉山玄武岩组接触带。3 3. .6 6共共伴伴生生矿矿产产评评述述从前人所取得的勘查成果来看,与区域性分布的有关的共伴生矿产主要为煤、铜和铁,煤

31、、铁矿产于上二叠统宣威组含煤岩系;以及峨眉山玄武岩组第四段上部产铜和铁,该层位与勘查区赤铁矿层层位相当。但在本勘查区内仅见上二叠统宣威组出露劣质煤及煤线,无价值;峨眉山玄武岩组第四段上部的铜矿,主要分布在小寨一带,勘查区内主要为赤铁矿,与铁矿相伴出现。现对小寨铁矿简述于后,以兹作为未来矿权区的找矿线索。小寨铜矿:铜矿产于上二叠系统峨眉山玄武岩组第四段上部,含矿岩石及围岩均为青灰色致密状玄武岩,无蚀变和破碎现象,矿化体与围岩呈过渡关系。含铜矿物主要为自然铜,呈星点浸染状分布,粒度较细,一般为 0.10.10.60.7,。矿体呈似层状产出,15厚 0.871.36 米,铜品位:0.6%2%。3.7

32、3.7 水、工、环地质特征水、工、环地质特征赵家海铁矿区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地貌属深切割的中山峡谷地貌区。矿区山脉呈北东走向,赤铁矿层顺北西坡产出。最低侵蚀基准面为铁矿北西部沙坝河河床处, 海拔高程 1530 m,资源量预估算标高约为 1680m。矿层位于地下水潜水面和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上,矿坑水有条件自然排泄,地下水对矿床无直接充水影响。3.3.7.17.1 勘查区勘查区水文地质水文地质3.3.7.1.17.1.1 水文地质概况水文地质概况云南省鲁甸县赵家海铁矿勘查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位于径流、排泄区。铁矿区内相对最高点标高 2236m,最低处为勘查区东南侧黄水河河床处,海拔高程 1530m,

33、相对高差 700m。区内无地表水体,仅有沙坝河从铁矿区北西角通过,向南西流入牛栏江。区内植被不发育,岩石多裸露地表,沟谷发育且切割较深,地形坡度为 3550,铁矿层顺坡向产出,地表径流排泄快,有利于自然排水,雨季渗透补给地下水量较少。今后矿山开采均在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上,地表水与井巷涌水关系不密切,对矿床开采无大的影响。区内水资源丰富,河水水质较好,能够满足矿山生产生活用水。铁矿勘查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属于简单类型。3.3.7.1.27.1.2 勘查区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特征铁矿层分布于勘查区北西部,地层由南东往北西为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组(P2) 、宣威组(P2x)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

34、 ;勘查区中部为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组(P2)中下部之玄武岩形成分水岭。南东部出露地层依次为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组(P2) 、下二叠统栖霞茅口组(P1q-m) 、梁山组(P1l) 。现根据勘查区对铁矿层今后开采有密切关系的地层、岩性及地层富水性特征阐述如下:1、第四系孔隙含水层分布于勘查区大部分地区,为残、坡积层(Q) ,由褐黄、暗紫色粘土、沙质粘土组成,多为草地、旱地,厚度一般在 0.002.00 m。含水极弱,水量贫乏,季节性干湿交替,对矿床充水影响微弱。162、隔水层1)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岩性为暗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页岩,2)上二叠统宣威组相对隔水层(P2x):岩性为浅灰、灰色薄

35、一中厚层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岩,厚216246米,属软硬相间的岩组,富水性弱,为区内相对隔水层。3、裂隙含水层 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岩性为玄武岩,节理裂隙发育,主要为裂隙含水层,其间有P2x下部隔水层相隔。矿坑充水类型属于以弱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对铁矿开采影响不大。4、构造水文地质特征勘查区断裂构造欠发育,总的构造线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地形中部高,北西、南东低,地下水从南东往北西运移。由于矿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各岩层水力联系弱,主要为层间裂隙水,地下潜水埋藏深,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5、勘查区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1) 补给来源勘查区位于区域完整水文地质单元的补给、径流区。区内地下水

36、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的直接补给,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是大气降水渗透补给的有利条件,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2) 径流条件勘查区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严格受岩性、地貌的控制。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流向向斜轴部方向。3) 排泄条件受区域排泄基准面的控制,大气降水一部分在地表呈面流排入沟谷中,一部分则垂直渗入地下逐渐往深部径流。综上所述,勘查区地层倾向与坡向一致,地下水排泄条件好,属裂隙水直接充水;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 1530 m,资源量估算最低 1680 m,矿床位于之上。河流水质17较好,矿山生产及生活用水方便。勘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3.3.7.27.2

37、 工程地质工程地质3.3.7.2.17.2.1 勘查区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及特征根据区内各地层的岩性、岩层组合、岩体结构类型、岩(矿)石物理力学特征及岩溶与裂隙发育程度的差异,岩石坚硬程度与岩体的完整性,将勘查区工程地质岩组分为松散土体、软弱层状页岩岩组、半坚硬层状砂岩岩组和坚硬玄武岩岩组四种。1、松散土体(Q)由第四系残积、坡积组成,分布局限,一般厚 0-2m。残积、坡积层岩性为紫红、褐黄色粉质粘土、砾石,地表为耕植土。2、软弱层状页岩岩组由二叠系上统宣威组(P2x )地层组成。主要岩性为页岩夹泥质粉砂岩及煤线或煤层,结构面为层理、节理、裂隙,结构面较发育,抗风化能力较弱,岩体力学强度不高,结

38、合力差,属软弱岩组。3、半坚硬层状砂页岩岩组由三叠系系下统飞仙关组(T1f)地层组成。岩性为暗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页岩,结构面为节理、裂隙及孔隙,结构面较发育,抗风化能力较强。细砂岩中水平层理发育,岩层坚硬,层状结构,力学强度较高。4、坚硬岩组主要为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之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组成, ,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层状至块状结构,力学强度较高。3.3.7.2.27.2.2 影响矿床开采的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虽勘查区铁矿层位于山坡之间,地形陡峭,岩石较完整,植被不发育,自然坡角为 35 50,但对矿山开发建设影响不大。2、软弱结构面区内构造不发育,但铁矿层位于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

39、组近顶部,上覆地层为18二叠系上统宣威组软弱层,岩层与坡向一致,岩层倾角略大于坡度角,少部分地段由于盖层厚度不大,盖层岩性为二叠系上统宣威组软弱层,对于井下开采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总体对今后矿山建设影响不大。3、矿层顶底板围岩的稳固性勘查内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地层中,顶底板均为均为致密块状玄武岩,稳定性较好,巷道相对较为稳固,不需支护。在井巷开拓时应考虑岩石结构面产状,使平硐轴线与结构面呈有利组合,减少硐顶掉块。对围岩较为破碎的巷道应加强支付,确保坑内安全。根据上述工程地质条件,勘查区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3.3.7.37.3 环境地质环境地质3.3.7.3.17.3.1 区

40、域稳定性及矿区地震区域稳定性及矿区地震在大区域上,鲁甸县城地处小江活动断裂带的东侧,距离小江地震带较近。历史上有 4 次地震记载,自 1537 年以来,烈度度的地震有 7 次,2004 年还曾发生一次里氏 5.5 级的地震。据 GB500112001 规范,鲁甸县抗震设防烈度度,设计地震加速度 0.15g。属危险地段类场地。3.3.7.3.27.3.2 地貌、地质环境及水质地貌、地质环境及水质勘查区地貌按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为中高山区,构造抬升和强烈的剥蚀切割作用,造成了山地微地貌齐全。各种不良微地质现象明显,地形闭塞,气候恶劣,地表迳流流速快,水土流失严重。勘查区无大型工矿企业,无污染源,矿体

41、及围岩化学成分较稳定,不易分解,无放射源。地下水、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来源为区内居民生活、生产污染物排放,排放量小,污染源分散,地下水、地表水自净能力强,污染甚微。勘查区地下水、地表水水质较好,可作生产和生活用水。3.3.5.3.35.3.3 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在开采过程中,为尽量避免或减少不良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 1、应避免在地形陡峭的山坡上堆放废土石,尽量选择地形平缓地带堆放,并进19行加固处理,设置拦砂坝。2 2、开采方式要合理、规范、安全,可能产生坍塌、滑移的地段要加密支护,尽量减少药量爆破。3 3、种植草木以加固浮土,避免水土流失。3.3.7.3.47.3.4 矿

42、区环境地质类型矿区环境地质类型勘查区地处地震烈度度区,区域稳定性差。勘查区山高、坡陡、易发生崩塌、滑移等地质灾害。勘查区及附近无污染源,地表及地下水水质良好,矿石及废土石成份稳定。矿石开采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矿区环境质量等级属中等。详查工作时按规范要求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进行了相应的工作,详查成果合乎要求,可作为矿山建设的依据。4 4 勘查工作部署勘查工作部署4.14.1 总体工作部署总体工作部署4.1.14.1.1 工作部署工作部署依据依据鲁甸县赵家海铁矿区矿权面积 16.42km2。该矿区通过前面的地质工作,对区内的地层、构造、铁矿层露头进行了实地圈定。对赵家海铁矿开展地质详查工作

43、,按照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及有关地质工作要求进行,总体工作达到地质详查工作要求,为下步矿山开发建设提供地质依据。4.1.24.1.2 工作部署原则工作部署原则由于勘查区铁矿层走向延伸长达 4000 米,一次性投入大,周期长。 根据勘查区气候环境、地形特征、 铁矿层稳定性等,选择该矿权铁矿层较好,品位相对较富的北部地段先期展开地质详查工作,范围参见 报告附图 1。地质工作遵循:选择有效的工作手段,低投入高效率,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分步实施的原则。4.1.34.1.3 矿床勘查类型矿床勘查类型根据详查区矿体规模小、矿体厚度、品位变化中等、矿石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的特征

44、,依据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DZ/T02002002)附录 D 所述要求,铁20矿勘探类型确定为第第勘探类型勘探类型。采用基本网度 200 米100 米,。地表以探槽工程按 100 米间距对铁矿露头实施揭露控制 ;深部利用钻探工程对铁矿层进行深部控制,布置系统取样工程 。根据勘查区内矿石中含有磁铁矿这一特征,详查区内前期开展 1:2000 磁法测量,网度为 20 米10 米,面积为 2 平方公里,以推断铁矿体赋存埋深范围,为详查区内深部工程布设,指导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4.24.2 年度工作安排年度工作安排赵家海铁矿区详查地质工作周期为24个月,其中野外工作周期18个月,室内资料综合整理

45、及报告编写为6个月。时间为:2011年4月2013年4月,最终提交云南省鲁甸县赵家海铁矿详查地质报告 。4.2.14.2.1主要工作量主要工作量鲁甸县赵家海铁矿区详查工作,主要围绕北部详查区范围进行,运用不同的勘查手段分步实施,按照详查地质要求,投入相应的地质工作,以达到找矿评价目的。 其工作方法:首先开展详查区12000 地质测量,应用各种有效的探槽等山地工程,对矿床进行地表地质研究,揭露、圈定赤铁矿露头线;详细查明铁矿地质 特征,然后再用钻探对深部铁矿层进行一定间距的控制,查明先期开采地段范围内赤铁矿厚度、品位的变化, 基本查明其源量,为下步开采工作提供地质依据。主要工作量安排见表 41。

46、表表4-1 设计主要实物工作量表设计主要实物工作量表工 作 项 目比 例 尺单 位总设计工作量备 注地形测量1:2000km22专项地质简测1:10000km216.42专项地质正测1:2000km22地质剖面测量1:2000km2水工环地质调查1:10000km22物探磁法测量1:2000km22槽探工程m31500槽探编录m600刻槽样件100105cm岩心样件70劈芯21表表4-1 设计主要实物工作量表设计主要实物工作量表工 作 项 目比 例 尺单 位总设计工作量备 注钻探工程m1000钻探编录m1000大体重样件1小体重样件10选治试验样件1基本化学分析件200TFe物相分析件20内检

47、分析件20外检分析件10岩矿鉴定件10光片、薄片物理力学测试组5水质分析组2组合分析件20化学全分析件4物相分析件4光谱全分析件54.2.24.2.2 年度经费预算及安排年度经费预算及安排鲁甸县赵家海铁矿区详查地质勘查工作年度计划投入工作量及经费安排详见表42。表表4 42 2 地质勘查年度投入计表地质勘查年度投入计表工 作 量费 用 (万元)主要工作项目单位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合计单位费用(万元) 2011年 2012年 2013年合计地形测量Km2225.465.465.46地质勘测元31.6424.397.2531.64磁法勘查Km2229.049.049.04探槽m31

48、000500100011.397.593.8011.39钻探m700300100061.6043.1218.4861.6分析测试元10.221.678.5510.22报告编制11222.008.0014.0022.00其它20.009.6529.65合 计119.2747.7314.00181.00总计181.00225 5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详查按照工作认为要求,严格按有关行业规范、规程和 ISO 9000 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的有关文件要求实施。5.15.1 测量工作测量工作5.1.5.1.1 1 坐标系统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统采用 1980 年国家大地测量坐标系,高程系统使用

49、 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测区测量将采用实时动态差分的方法进行,具体方法是在启动 2 台 GPS 流动站与固定站 GPS 同时开机观测,每台仪器与固定站仪器同步观测,进行实时动态差分并取坐标。5.1.25.1.2 控制测量控制测量收集工作区及周围等级三角点成果并实地踏勘。至少利用三个等级点作为填图区平面和高程起算点,作为起算点的等级点必须经过实地观测、检查和核实。工作区内选点 3 个,与等级点构成 GPS 的 D 级网,点位埋设标石或在原石上刻制点位标志。使用南方羚锐 S86 双频动态 GPS 仪器按 D 级网规范要求施测。用 GPS 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基线处理和平差计算,求得各 GPS 点的

50、平面坐标和高程。5.1.35.1.3 工程测量工程测量以 GPS 点为基准站,用南方羚锐 S86 双频动态 GPS 仪器布设槽探、坑探、钻探、剖面线端点的位置,布设、定测精度必须满足规范要求。5.1.45.1.4 技术要求技术要求GPS 测量的精度执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1) 。测量工作的各项技术质量要求按相关的测量规范执行,各种测量原始记录均应清晰、端正、不得潦草涂改。野外记录须经 100%的自检和互检后方可进行室内计算,计算结果须 100%检查。235.25.2 地质填图地质填图5.2.15.2.1地形地质简测(地形地质简测(1/100001/10

51、000)首先对工作区全面踏勘,选择工作区地层剖面,详细划分地层,确定分层标志。主要对赵家海铁矿矿权内进行较系统的地质填图,以达到全面了解矿权内地层、工作的展布情况。填图工作采用追索法为主,穿越法为辅,对矿化带及矿体作进一步的圈定,对地层、构造的地质界线进行修改,使其精度达简测图的要求。其质量要求按1/10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执行。简测面积16.42平方公里。5.2.25.2.2地形地质正测(地形地质正测(1/20001/2000)重点对 1/2000 地质填图中初步圈定的主要含矿地质体,开展系统的地表成矿地质背景调查与研究工作。勘查区地质填图精度要求达到正测,但矿区内的目的层分布区(构造带、

52、含矿层等),配合地表探矿工程的揭露,图幅内所观测的各地质点、工程点以及所分布的矿(脉)体边界,均采用手持 GPS 和全站仪联合测定,并详细记录地质点的地质特征,所有的地质点均展绘在 1:2000 地形图上,不得随意降低工作质量,严格按照 1/2000 地质填图细则执行。5.35.3 水工环地质测量水工环地质测量根据 DZ/T0200-200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及矿区水文地质勘探规范 ,收集勘查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5.3.15.3.1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基本查明勘查区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各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隔水层的稳定性和

53、隔水程度;基本查明勘查区内地表水体分布及其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力联系;研究地下水的水位 (水压) 、水质、水温、水量、动态变化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初步确定矿坑充水因素,预计矿坑涌水量;初步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提出矿山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水源方向。24主要水点设长观点进行长观,时间要求为一年;钻孔测定安定水位,观测时间不得小于 72 小时。5.3.25.3.2 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地质研究测定勘查区主要岩矿石的力学性质,研究其稳定性能;基本查明勘查区内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风化带、泥化带、流沙层、软弱夹层的分布,评价其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层稳固性的影响;初步划分矿床工程地

54、质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所有施工的探槽、钻孔均要求进行工程地质编录。5.3.35.3.3 环境地质研究环境地质研究调查勘查区内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等物理地质现象,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放射性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收集有关地震、新构造活动资料,阐明勘查区地震地质情况和工作区的稳定性;对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做出评价;预测在矿床开采中,对勘查区环境、生态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并提出预防建议。5.45.4 探矿工程探矿工程5.4.15.4.1 槽探槽探用以揭露和追索铁矿体地表延伸规模和形态,查明矿体厚度、品位、矿石质量和矿石特征。布置原则:沿矿体走向由已知到未知

55、逐步控制,探槽方向与被揭露地质体走向垂直。揭露矿体的地表工程间距按 100m 布置。设计工作量 1000 m3。探槽规格要求:两壁完整平直,方向一致,断面呈倒立梯形,槽底宽不小于60cm,基岩掘露深度大于 30cm。其它要求按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原始地质编录规范及 DZ/T0078-93 执行。5.4.25.4.2 钻探工程钻探工程用于控制矿体中深部延深,了解矿体产状、厚度、品位、矿石类型变化情况。5.4.2.15.4.2.1 工程布设工程布设工程布设按“由已知到未知、由稀到密、富厚部位优先控制”的原则据工作成果25进行布设。共设计 8 个,工作量 1200m。5.4.2.25.4.2.2 技术要

56、求技术要求工程设计以矿体或控矿构造中心点为准。要求金刚石钻进,绳索起芯,终孔口径91mm,不得小于 75mm。布置钻孔时需用经纬仪测量定位,编录人员要编制钻孔设计书,经项目工程师批准,提交施工单位,并参加现场钻机安装检查验收和检查岩心箱、岩心隔板、岩心牌、毛笔、油漆、简易水文观测工具、各种需要的表格是否备齐与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合格后,填写开孔通知书,通知施工单位开孔。开孔后编录人员及时到现场进行编录,并根据施工中的具体地质情况,及时修改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以指导施工。当遇到矿层顶部的标志层或其它矿化特征予示即将钻到矿化层时,应及时下达钻孔见矿预告通知书,通知机长或当班班长,以便采取有效措施

57、,确保钻探质量(即六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其六项指标要求如下:1、岩矿心采取率:岩心分层采取率不低于 70,矿心及顶底板 3-5m 岩心采取率不低于 80。矿体中从顶板交界处开始,任意 5m 或 10m 计算平均采取率不低于80,若达不到此要求者,应采取补救措施。矿层中,钻进回次不得大于 0.8m,空回次不得大于 0.5m,若空回次大于 0.5m 者,要补斜,更不能有连续空回次出现。钻进中,要求施工单位保证岩矿心有岩矿石原有的结构特点和完整性,不能污染,所取岩(矿)心经过整理后,按自上而下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放入岩心箱中,回次间用岩心牌隔开,没有取上岩心的回次,也要填写放置岩心牌,岩心牌一律用

58、碳素笔或 2H-4H 铅笔填写,对长度大于 5cm 和虽少于 5cm 但较完整的岩矿心,均须用油漆进行编号。地质编录前应详细检查班报表记录,岩矿心长度及编号等是否准确无误,岩矿心是否颠倒混乱等。岩矿心不完整时,要根据钻具口径来量岩矿心长度,不能任意拉长岩矿心。2、钻孔弯曲度测定(顶角及方位角):直孔每 100m 不得超过 2,斜孔不得超过 3,随钻孔加深可递增计算。钻孔终孔时,钻孔方位角与勘探线夹角,直孔不超过 10,斜孔不超过 20,总体上不得偏离勘探网 1/31/4。要求对周围钻孔26弯曲度进行研究,对设计钻孔进行弯曲度控制,确保达达到设计要求。3、孔深校正:孔深最大允许误差 11000,

59、凡见矿、钻穿矿层后(矿层厚度小于5m 时只测量一次)及直孔每钻进 100m 都要作孔深校正;终孔时也要校正孔深。孔深校正时,钻探编录地质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按有关要求进行。4、简易水文观测:钻进过程中测量孔内的水位变化、冲洗液消耗量,每班至少观测水位 1-2 回次,每观测回次提钻后,下钻前各测量一次水位,间隔时间应大于 5分钟。钻进过程中遇到涌水、漏水、涌砂、掉块、坍塌、缩径、裂隙溶洞及钻具掉落等异常现象时,应及时记录其深度,钻孔涌水应测量水头高度及涌水量;钻孔漏水应记录冲洗液突然漏失情况。终孔测量静止水位,不得少于 8 小时。5、原始班报表:在现场用钢笔(防水墨水)及时填写原始报表,报表记录必须

60、真实反映生产情况,做到及时、准确、详细、整洁、美观。6、封孔:含矿破碎带、含水层、矿体及矿体上、下各 5m,均用 400 号以上水泥封孔;要用钻具在封孔井段取出水泥柱检查封孔质量;第四系用粘土封孔,封孔后孔口中心处设立水泥标志桩。5.55.5 取样与实验取样与实验5.5.15.5.1 取样取样5.5.1.15.5.1.1 刻槽样刻槽样样品布置原则上沿矿体厚度方向按不同矿石类型、蚀变强弱连续分段布采;当矿化蚀变与围岩界线不清时,按可采厚度连续采集。样长原则上为 1.5-2.0m,以不大于矿体可采厚度为宜。取样方法为刻槽法,断面规格 105cm。矿层顶底板分别取 1-2件控制样。采样时严格按照采样

61、要求进行,地质人员要及时到现场检查采样质量,样品过重时进行现场细碎索分,样品重量原则不得大于 15kg,不符合要求要返工重取。预计采取 80 件。5.5.1.25.5.1.2 劈心采样劈心采样将拟采样按所取岩心的 12 劈开,一半为样品,一半保留。样长原则上为 1.0-2.0m,以不大于矿体可采厚度为宜。布样原则:沿矿心顺序取样,按不同矿石类型分27别连续布样,不得跨层,矿体顶底板各控制 12 件样品,采样时严格按劈心采样要求进行,不得污染。预计采取 70 件。5.5.1.35.5.1.3 水水样样水质分析样由水文地质人员在长观点上采取,48 小时内送昭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化验室进行测试,样品

62、重量大于 2kg。水质全分析样为同点同时采取,及时送云南地质勘查设计研究院测试研究所进行测试,样品重量大于 5 千克。装样容器均为化验室专门提供。主要水点分雨季、干报均采样。设计 2 组。5.5.1.45.5.1.4 物理力学样物理力学样据矿体圈定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主要岩矿石类型,于坑道中采取,以顶板为主采取。采取方法为全岩矿心法,取样规格和质量符合测试要求。设计 5 组,作主要项目均分析。5.5.25.5.2 样品测试样品测试样品测试原则上由具资质的测试单位承担,质量管理严格执行 DZ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 。1、基本分析样:主分析项目为 TFe,预计分析 150 件。2、

63、组合分析样:组合方法是以单工程分矿体、矿石类型组合,组合量以能满足分析成果的代表性为原则,样品从基本分析样副样中提取。预计 6 件,分析项目暂定为 mFe、P、S、SiO2。3、水样全分析:由具分析资质的云南地质勘查设计研究院测试研究所测试,各分析项目要求报出。4、物理力学样:由具分析资质的云南地质勘查设计研究院测试研究所测试,各分析项目均要求报出。5、检查分析(1)内检:为检查样品加工质量,分期、分批、不同品位区间和矿石类型及时从参加资源量计算的基本分析样品的副样中抽取基本分析样品的 10,编密码送测试单位进行内检分析。28(2)外检:提取基本分析样品总数的 5进行外检分析,样品从内检合格的

64、基本分析正样中及时提取并送到相应资质的分析单位作外检分析。当内、外检分析超差时,应认真检查原因,及时解决。若外检结果证实与基本分析结果有系统误差时,双方应各自认真检查原因;若仍无法解决,则应报主管部门批准进行仲裁分析,如经仲裁分析证实基本分析是错误的,则应详细研究其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如无法补救,应全部返工。5.65.6 编录、室内整理工作编录、室内整理工作5.6.15.6.1 编录编录编录主要内容有:工程编录、采样及各种资料的管理验收等,基本要求如下:1、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研究,综合分析认识,准确地判断和记录,区分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2、认真观察研究地

65、质现象,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状等数据,各项数据收集齐全。3、根据测量、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资料进行及时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图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编录时,还应及时将原始数据按规定格式存盘、入库。4、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编录,图、表、文字说明必须相互吻合一致,做到整洁、美观、字迹规整,字体规范。5、计量工具应符合质量要求,使用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执行。有效数位修约按 GB8170数值修约规则进行。6、记录设备和材料、编录方法和表格、特定代码、代号、编号等按 DZ/T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

66、录规定执行。5.6.25.6.2 室内整理工作室内整理工作室内整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将所取得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用文字、图件和表格形式综合反映矿床特征,不断总结成矿条件及矿化富集规律,及时指导评价工作,为最终编写报告提供基础资料。按整理程序可分为:野外资料系统29整理;详查过程中的综合研究;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各阶段整理内容如下:野外资料系统整理:标本、样品及测试成果的校核、分类、统计及列表登记等;地质填图资料的验收、整理、修改补充等;探矿工程系统资料整理。综合研究:矿床(区)地质(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其它专项研究)的综合研究;矿体(层)的综合研究;矿石质量及加工选冶性能的研究;矿床成因综合研究;区域成矿远景综合研究。综合研究使用的原始资料必须真实、齐全、准确,综合研究中尽量使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各类综合图件力求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图表化,研究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方能提交报告编写使用。报告编写前的最终综合整理:原始地质编录最终综合整理;综合图表编制;资源量估算;矿床技术经济评价;信息资料录制。最终综合整理的资料必须正确、齐全,综合图件必须突出反映矿床(区)地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