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

上传人:花开****07 文档编号:29770287 上传时间:2021-10-08 格式:PPT 页数:139 大小:31.1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139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139页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139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1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义务教育教科书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数学 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上册 教材介绍教材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 实验教材实验教材 修订后教材修订后教材 一 测量 一 时、分、秒 二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二 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三 四边形 三 测量 四 有余数的除法 四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五 时、分、秒 五 倍的认识 填一填,说一说 六 多位数乘一位数 六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数字编码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七 长方形和正方形 八 可能性 八 分数的初步认识 九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九 数学广角集合 掷一掷 十 总复习 十 总复习 实验教材实验教材 修订后教材修订后教材 一

2、 测量 一 时、分、秒 二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二 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三 四边形 三 测量 四 有余数的除法 四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五 时、分、秒 五 倍的认识 填一填,说一说 六 多位数乘一位数 六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数字编码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七 长方形和正方形 八 可能性 八 分数的初步认识 九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九 数学广角集合 掷一掷 十 总复习 十 总复习 计算教学的主要变化 调整例题设计,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更为合理。 对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调整,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也更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为教师组织教学

3、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和在100以内)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 用估算解决问题 例例 题题 教教 学学 内内 容容 例1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 算) 例2 两位数减两位数(口 算) 例3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例4 用估算解决问题 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突出估算方法。 四、具体编排四、具体编排 为单元教学提供现实背景,

4、同时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提供数据支持。 灵活运用主题图。 主题图主题图 体现算法多样化 增加思路图 提示:怎样才能改成已学过的口算呢? 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 体现算法多样化 放手让学生探索 不要强求速度,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步骤 两位数减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算法多样化 小精灵提示笔算应注意的问题 点拨: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答? 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 未学精确计算 两种方法,都估小,但选择的单位不同 推理 反思:合理性及估算的优势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合理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

5、丰富而可操作的案例力提供丰富而可操作的案例 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 1.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3.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加减法的验算 3.解决问题 1.加法 例1 三位加三位数(不进位) 例2 三位数加三位数(十位向百位进) 三位数加三位数(百位向位进) 总结计算法则 例3 三位数加三位数(两次连续进位) 加法的验算 2.减法 例1 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 例2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 总结计算法则 例3 三位数减三位数(

6、被减数中间有0,连续退位减) 减法验算 例4 解决问题 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使学生 体会计算的作用。 2.加强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 3.将“验算”分散编排。 4.突出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 的策略。 四、具体编排四、具体编排 提供信息 拓宽知识面 主题图主题图 新增加的例题 明确竖式的写法 从哪一位加起? 例例1 1:不进位:不进位 新增加的例题 自主探索 例例2 2:进位:进位 小组讨论,总结加法计算法则 注意与两位数计算对比 算法多样化 验算方法 验算的习惯 三次连续进位加迁移类推 连续进位连续进位 新增加的例题 明确竖式的写法 例例1 1,不

7、退位,不退位 例例2 2,退位,退位 新增加的例题 自主探索 主题图主题图 小组讨论,总结加法计算法则 注意与两位数计算对比 体会数学方法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独立解决 借助计数器讲解 分散难点 验算方法 连续退位减,中间有连续退位减,中间有0 0 估算与精算的适用情境 根据需要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 1.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 推中自己探索完成计算任务。 2.重视错题,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3.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 4.注重算理,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主要内容一、

8、主要内容 1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3解决问题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用估算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笔算乘法 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有关 0 的乘法 三位数中间(末尾)有 0 的乘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例 1 例 2 例 1 例 2 例 3 例 4 例 5 例 6 例 8 例 9 例 7 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培养学生 对数学的兴趣。 2.突出算理教学,注意借助直观操作,让 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3.为学生留出自主探索和迁移类推的空间,

9、加强了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 4.口算、估算、笔算教学相互配合,突出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具体编排四、具体编排 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灵活运用主题图 主题图主题图 增加小棒图 直观地认识3个20是60 体现算法多样化 整十数乘一位整十数乘一位数数 新增加的例题 通过小棒图展示算理 体现算法多样化 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 算法多样化 第一次出现乘法竖式 说明计算过程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三位数乘一位数,利用迁移类推 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不进位) 增加小棒操作 增加未简写的乘法竖式 “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利用迁移类推解

10、决 两位数乘一位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数(一次进位) 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两次连续进位和三次连续进位,迁移类推解决 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次连续进位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次连续进位 通过讨论交流,逐步归纳计算法则。 增加说明“在乘法,乘数也叫做因数。”。 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作准备 利用乘法的意义得出结论 注意区别0的加法和乘法的不同 有关有关0 0的乘法的乘法 用估算判断精算结果 类推出计算方法 数感的培养 因数中间有因数中间有0 0 简便书写方法 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因数末尾有因数末尾有0 0 估算的意识 估算的方法 第一次出现约等号 用估算

11、解决问用估算解决问题题 数形结合,分析信息 出现综合算式 建立数学模型 渗透正比例思想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归一归一 数形结合,分析信息 出现综合算式 建立数学模型 渗透反比例思想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归总归总 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 2.注意各种计算方法的结合,在日常教学中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合适的 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3.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一定的训练量。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倍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建立倍的概念 解决实际问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

12、多少 例 1 例 2 例 3 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多次感 知建立“倍”的概念。 2.注重方法指导,通过解决问题建构数学 模型。 3.注重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四、具体编排四、具体编排 突出两个量的比较 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由旧知“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主题图主题图 判断倍数关系 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不同的排列形式 渗透比例思想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 画图策略 检验方法 指导画图的方法 求一个数是另求一个数是另 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求一个数的几 倍是多少倍是多少 画图策略 检验方法 指导画图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

13、鼓励学生从比较倍数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 结果可能是不能整除,有余数的;也可能比1小 明确标准量和比较量 开放性题目开放性题目 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 的概念。 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 模型。 请在空白的纸条上涂出红色纸条的长度的 4 倍。 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 模型。 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 的概念。 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 模型。 3.重视主体参与,培养几何直观。 量与计量教学的主要变化 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加强对估测能力的培养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时

14、、分、秒时、分、秒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 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 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 3简单的时间计算: 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 认识时间单位“秒” ,及分与秒的关系 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解决问题 时、分、秒 例 1 例 2 体验时间的长短 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 概念的理解。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 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 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 四、具体编排四、具体编排 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 灵活运用主题图。

15、主题图主题图 时间单位“秒” 认识秒针 钟面上刻度的含义 时分秒的关系 计量秒的工具 体验1秒的长短 仅限于在相邻两级之间的由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且能够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要注意紧密联系时间单位间的进率,使学生明确1时是60分,求2时是多少分,就要把2个60加起来。 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 多种解题策略 要使学生分清时刻与时间段。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计算经过时间计算经过时间 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体验15秒的时间究竟有多长,渗透估计的方法。 借助标准计时工具钟表,让学生跟秒针的节奏计数,体会1分的标准时间有多长; 借助学生熟悉的

16、活动,将1分的时间具体化。 加强对时间长短的体验加强对时间长短的体验 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 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 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 突破教学难点。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 资源。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测量测量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3.解决问题:用列表法一一列举 测量 千米的认识 吨的认识 毫米、分米认识 认识分米,分米

17、与米和厘米的关系 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认识毫米,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 估计长度,培养长度观念 认识千米,千米和米的关系 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 列表法解决问题 认识质量单位吨,吨和千克的关系 例 2 例 1 例 4 例 5 例 6 例 7 例 8 例 9 例 3 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体现 知识的形成过程。 2.加强操作和体验,感悟新知。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4.介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四、具体编排 通过估计、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初步体会毫米是更小的长度单位 给出表示毫米

18、的符号“mm” 毫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 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通过手势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体会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长度单位“分米” 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手势) 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分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 限于单名数 思考方法 体会十进关系 简单的单位换算简单的单位换算 介绍长度单位“千米”“km” 说明1千米有多长 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长度,掌握估计的标准和方法。 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 通过“想”引导学生运用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用口算直接推算出结果。 注重交流和概括换算方法。 单位的换算单位的换算 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培养

19、学生的长度观念 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测活动估测活动 质量单位“吨”“t” 吨和千克之间关系 丰富感性的认识 吨的认识吨的认识 借助生活经验丰富学生对“吨”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1吨1000千克的认识 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 锻炼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单位换算单位换算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列表: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 为学生自主探索留出空间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2.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 的有效开展。 3.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 和能力。 4.注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基 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20、 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例1 四边形的认识 例2 长、正方形的特征 例3 周长的认识 例4 长、正方形的周长 例5 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 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 1.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新知。 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学 思想方法。 3.关注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培养学生 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四、具体编排 四边形的特征 分类思想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 认识四边形认识四边形 长、正方形边的名称 长、正方形的特征 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 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认识长、正方形认识长、正方形 周长的含义 探索测量周长的

21、方法 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周长周长 周长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概括出周长公式 长、正方形长、正方形 的周长的周长 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 自主探索 掌握方法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发现规律 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所学知识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第八单元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初步认识 2.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分数的简单应用 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 1.合理确定认识分数的起点,逐步加深对 分数的认识。 2.加强用

22、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 3.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和操作认识分数。 四、具体编排四、具体编排 体现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 引出对单元内容的学习,为例题教学提供现实情境 主题图主题图 分数概念的基本要素 “分的对象” “平均分” 借助面积模型(加强) 初步认识分数 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提前) 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 用“形”表“数”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用不同的方式表示1/41/4 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认识四分之几 认识十分之几 完善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认识几分之几认识几分之几 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

23、意义 出现6/6,为学习1减去几分之几作准备 加强分数含义 借助直观 说理的方式 分数加法分数加法 加强分数含义 借助直观 说理的方式 分数减法分数减法 直观展示算理 自主探究 加强观察 发现规律 1 1减去几分之几减去几分之几 多个同一事物组成的集合作为单位“1”,集合中部分元素与整个集合的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进一步认识分数 在具体活动中直观感受 加强活动前的准备和指导 用数学语言描述动作过程和结果 解决问题的前提 利用分数的含义 借助直观图进行分析 应用整数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 1.注意通过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逐步加 深对分数的认识。 2.借助多

24、种直观模型和操作,理解分数的 含义。 3.重视主体参与,培养几何直观。 第九单元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数学广角集合集合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 集合思想 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 1.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 2.式图结合,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四、具体编排 激发认知冲突 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连线、画图、列式 介绍集合图 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 1.激活已有知识和经验,创设认识冲突,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 的意义,发展数学思维。 3.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

25、生数学思维能力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综合与实践:数字编码综合与实践:数字编码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 数字编码 三、编排特点三、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 2.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四、具体编排四、具体编排 五、教学建议五、教学建议 1.了解学生的经验,把握教学的起点。 2.教学过程须强调探索、体验和交流。 3.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第十单元第十单元 总复习总复习 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 加强总复习的整合性。 2. 注重问题的综合性。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通过一个素材将时、分、秒与测量加减法与乘法等知识的复习整合起来,避免分条分块使知识太细太碎。 第2题,要用到长、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等多个知识。 第3题“分数墙”为整理和复习多个有关分数的知识提供了素材,并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1.借助具体情境,指导学生有序地整理知识 的方法,积累复习活动的经验。 2.处理好全面复习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谢 谢! 温馨提示: 本PPT课件下载后,即可编辑修改, 也可直接使用。 (希望本课件对您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