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的名解和解答集锦[6页]

上传人:1528****253 文档编号:29695683 上传时间:2021-10-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6.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实验诊断学的名解和解答集锦[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实验诊断学的名解和解答集锦[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实验诊断学的名解和解答集锦[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学的名解和解答集锦[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的名解和解答集锦[6页](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集锦血液一般检测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贫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溶血性贫血(HA):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时引起的一组贫血。缺铁性贫血(IDA):因体内储存铁缺乏而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所致的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2、: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其典型特征是除出现巨幼红细胞外,粒细胞也出现巨幼特征及分叶过多。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与分化成熟障碍,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则受到抑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主要表现为外周血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增生增多,成熟和幼稚细胞均形态异常。简述何为MCV、MCH、MCHC以及它们的临床

3、意义?MCV即平均红细胞容积,指全血中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数值上MCV = HCT/RBC,它是反映平均红细胞的体积的一个指标。MCH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数值上MCH = Hb/RBC,它是反映每个红细胞内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的一个指标。MCHC即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系指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表示。数值上MCHC = Hb/HCT,它是反映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的指标。临床意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80-100fl) MCH(27-34pg) MCHC(32%-36%) 病因正常细胞性贫血

4、 80-100 27-34 32-36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等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4 32-36 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所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及恶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27 32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 粒幼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3个,称为镜下血尿。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为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为蛋白尿。酮体:酮体是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的总称,是体内脂肪代谢产生的中间产物。管型: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它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蛋白定

5、性试验:脑脊液中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生成不溶性蛋白盐而出现混浊或沉淀,此法比较敏感,当总蛋白量超过0.25g/L,可呈弱阳性反应。简述尿液外观改变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血尿:尿液里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可呈淡红色云雾状。其中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如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3个称为镜下血尿。血红蛋白尿和肌红蛋白尿:可使尿液呈浓茶色,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蚕豆病,PNH等。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挤压综合征。脓尿和菌尿:因含大量脓细胞或细菌而呈白色混浊,见于泌尿系统感染。乳糜尿:因混有淋巴液而呈乳白色,见于丝虫病、

6、肾周围淋巴管梗阻。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简述尿蛋白产生的原因:肾小球滤过增加: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根据病变滤过膜损伤程度及蛋白尿的组分分为2种: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少量小分子量蛋白,无大分子蛋白,半定量多在+ - +,见于肾病综合征;非选择性蛋白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的损伤断裂,尿中有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半定量在+ - +,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预后常常不良。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当肾小管功能受损时,近端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障碍而出现蛋白尿。血浆小分子量蛋白异常增多。肾髓袢升

7、支及远曲小管分泌T-H糖蛋白增加。简述蛋白尿常见的临床类型:肾小球性蛋白尿: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此型蛋白尿最为常见。蛋白尿以白蛋白为主,也含有以些分子量较大的球蛋白,分子量4万以下的蛋白质含量极少。见于肾小球肾炎、原发性及狼疮性肾炎、继发性肾小球性疾病等。肾小管性蛋白尿:由于炎症或中毒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障碍而导致的以低分子量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此类蛋白尿的特点是以2微球蛋白、 a1微球蛋白等低分子量蛋白质增多为主,白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等。混合性蛋白尿:由于肾病同时累

8、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此类特点是白蛋白和2微球蛋白等同时增多。见于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疾病。溢出性蛋白尿:因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的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即属此类,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征。另一类较常见的凝溶蛋白,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多为低分子量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要成分。此外还有假性蛋白尿。简述管型形成的条件:管型是指尿液中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它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1.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

9、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2.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3.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的时间形成管型。分类: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细胞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宽幅管型,细菌管型,结晶管型简述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脊液的检查特点: 压力 外观 凝固 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氯化物 细菌 细胞计数化脓性脑膜炎 浊 脓块 多核 化脓菌 结核性脑膜炎 不定 薄膜 早中、晚淋巴 TB 病毒性脑膜炎 清 无 淋巴 轻度 N N 阴性 隐球菌脑膜炎 不定 可有 淋巴 中 隐球菌 简述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要点:鉴别要

10、点 漏出液 渗出液原因 非炎性所致 炎症肿瘤化学物理刺激外观 淡黄,浆液性 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糜性透明度 透明或微混 多混浊比重 1.018凝固性 不自凝 能自凝粘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蛋白定量 30g/L 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相近 常低于血糖水平细胞计数 常500 106/L 细胞分类 以L 、间皮细胞为主 根据病因,分别以N 、L 为主细菌学检查 阴性 可找到病原菌积液/血清总蛋白 0.5积液/血清LDH比值 0.6LDH 200IU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分钟)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肾清除率:双肾在单位时间内,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种物质全部加以清除。Ccr:

11、肾在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尿渗量:指尿内全部溶质的微粒总数而言,它只受溶质的离子数量的影响,能真正反映肾的浓缩稀释功能。肾功能分期小结血肌酐升高程度与病变严重程度一致,内生肌酐清除率是较早反映GFR的敏感指标,对慢性肾衰竭,尤其是尿毒症,BUN增高的程度与病情严重性一致。肾衰竭代偿期:血Cr178umol/L,Ccr为5180ml/min,GFR下降至50ml/min,血BUN178umol/L,Ccr为5020ml/min,血BUN9mmol/L肾衰竭期:血Cr445umol/L,Ccr为1910ml/min,BUN20mmol/L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A/G倒置:

12、肝功损害严重时,A下降,G上升,使A/G比值变化,当A/G342mol/L2.根据黄疸程度判断黄疸原因(总胆红素水平)完全阻塞性黄疸:342mol/L不完全阻塞性黄疸:171-265mol/L肝细胞性黄疸:17.1-171mol/L溶血性黄疸:85.5mol/L3. 根据STB、CB及UCB判断黄疸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破坏过多,使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称为溶血性黄疸。(STB+UCB)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发生障碍,导致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升高,称为肝细胞性黄疸。(STB+CB+UCB)各种原因导致排泄功能障碍,胆汁返流使血中结合胆红素升高,称为阻塞性黄疸。(STB+C

13、B)4.CB/STB比值协助判断黄疸类型50%为阻塞性黄疸简述正常人及常见黄疸的胆色素代谢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清胆红素(mol/L) 尿内胆色素(mol/L) STB CB UCB CB/STB 胆红素 尿胆原正常人 3.4-17.1 0-6.8 1.7-10.2 20-40% (-) 0.84-4.2溶血性黄疸 50% (+) 减少或缺如简述转氨酶在不同肝病类型的变化1.ALT,肝心脑肾,存在于肝细胞胞浆中,是最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之一。2.AST,心肝骨骼肌肾,大约80%的AST存在于线粒体内,在肝损害时,其漏出量也较ALT低。剧烈的生理活动也可使AST轻度升高。临床意义:a.急性病毒性肝炎

14、转氨酶升高ALT与AST均显著升高,但ALT升高更明显,是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重要检测手段。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转氨酶活性不能降至正常或再上升,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转为慢性。“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ST升高明显,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佳。b.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若AST升高较ALT显著,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可能。c.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且ALT/AST1。d.肝硬化: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程度,终末期肝硬化转氨酶

15、活性正常或降低。e.急性心肌梗死:AST增高,与心肌坏死范围和程度有关。f.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活性通常正常或轻度上升。g.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肾梗死等转氨酶轻度升高。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检测葡萄糖代谢功能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测CH50:即总补体溶血活性,是指用溶血素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激活待测血清中的补体C1,进而引起补体活化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致敏绵羊红细胞上形成多分子的聚合物,膜表面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绵羊红细胞溶解,溶血程度与补体量成正比,我们把50%溶血作为检测终点称为CH50,是检测

16、补体经典途径的补体综合水平的指标。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或升高的一类物质。AFP: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出生后,AFP的合成很快受到抑制。成年人AFP水平升高提示有肝细胞癌及滋养层细胞恶性肿瘤。类风湿因子(RF):是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主要是IgM。ANA:是一种泛指抗各种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类和自身组织细胞的细胞核发生反应的自身抗体的总称。其阳性多见于未治疗的SLE。TORCH试验:为妇产科产前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其包括:弓形虫、风疹、巨细

17、胞病毒、单纯泡疹I和II型的病原抗体检测。自身免疫:当某些原因削弱或破坏机体的自身免疫耐受时,该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对自身组织或成分产生免疫应答,这种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或成分产生的免疫应答称为自身免疫。抗链球菌溶血素“O”:溶血素“O”是A群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具有溶血活性的代谢产物,相应的抗体称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述肥达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原理:肥达试验是利用伤寒与副伤寒沙门氏菌菌液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一种凝集反应,以辅助诊断伤感与副伤寒。临床意义:单份血清抗体效价01:80及H1:160者有诊断意义;若动态观察,持续超过参考值或较原效价升高4倍以上更有价值。若O,

18、H均升高,提示患伤寒与副伤寒的可能性较大;O不高H高,可能是预防接种或是非特异性回忆反应。0高H不高,可能是感染早期或与伤寒菌0抗原有交叉反应的其他沙门菌的感染。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医院内感染:入院时无症状,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或出院后48小时发生的感染。其发生包括三个重要环节,即传染源的存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最小抑菌浓度:稀释法所测得的某些抗菌药物抑制检测菌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浓度E实验:是结合稀释法和扩散法原理和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操作简单,精确测定MIC的一种方法。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1 HBsAg(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的表面的糖蛋白。作为HBV感染的指标之一,见于

19、急性乙肝的潜伏期,发病时达高峰,如果 发病后3个月不转阴,则易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2 抗-HBs(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常见于接种乙肝疫苗或抗-HBS免疫球蛋白者3 HBeAg(e抗原):其阳性提示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并有较强的传染性,HbeAg持续阳性,表明肝细胞损害较严重,且可转为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4 抗-HBe(e抗体):抗-Hbe阳性意味着大部分HBV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但并不表示没有感染性5 抗-HBc(核心抗体):主要包括IgM、IgG、IgA。抗-HBc检测也可用作乙型肝炎疫苗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鉴定和献血员的筛选,抗HBc-IgM既是乙肝近期感染的指标也是HBV在体内持续复制的指标,并提示患者有传染性,抗HBc-IgG是既往感染的指标,用于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的调查。简述乙肝两对半试验的项目以及临床意义:常见模式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大三阳 + - + - +小三阳 + - - + +未感染 - - - - -有免疫力 - + - - -急性感染 + - - - +感染恢复期 - + - +(-) -(+)乙肝恢复期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