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9671043 上传时间:2021-10-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文化创造活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文化创造活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文化创造活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文化创造活力(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文化创造活力陈少峰 原创 | 2013-02-26 提要:2012年是中国推动文化和文化产业大发展进程中的“黄金十年”的第二个年头,也是文化大发展上台阶的重要时段。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中将建设文化强国作为具体战略目标,是对国内外的重大宣示,也是对未来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理论指南。一,文化强国理论的新高度,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方针。它有两个方面的理论指导性和六种力量的设计。就理论指导性而言,一方面是

2、综合地提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内涵,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提出文化强国的路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

3、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而建设文化强国的六种力量则分别是核心价值引领、道德文明素质支撑、文化生活保障、文化创造提升、文化产业驱动、文化出口带动。从十八大的报告中,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能够增强文化自信,确保文化安全,还可以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创意人才,同时也可以保证文化走出去工程的顺利推行。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具有更加包容性内涵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

4、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它代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新的理论高度,不仅仅在政治理念上形成了社会性的指导,而且汇聚了具有广泛共识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其中也包含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一致性部分的内容阐释,有助于指导推动中外的文化交流和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二,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行发展2012年,正是党和国家提出推动文化体制和机制重大命题的“黄金十年”的第二个年头,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多数转企改制单位顺利实现改制任务,从而使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行发展的文化发展格局建立起来;经过文化体制改革之后,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有市场

5、经营性的文化企业茁壮成长起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引领着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一批具有活力的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市场主体应运而生,部分转企之后的新企业开始准备上市,一些转制企业也肩负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当然,理论界也对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很多思考,虽然文化体制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仍然留下了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政府扶持资金主要面向国有文化企业而引起的公正对待问题、国有文化企业效率低下而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国有文化企业走不出去的问题等等,而这一切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重新反思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走出去的基本推动力量、政府文化管理部门是否仍然需要以传统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来推动

6、文化的发展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化,全面繁荣文化事业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增强文化整体性实力和竞争力,需要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成和持续提升。而这种理论研究结果又转化为政府文化政策。因此各级政府都在全面建设社区和村舍图书馆、科技馆,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并且不断提升相应的文化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则需要引导和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文化体系等。在文化事业的建设方面,可以说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不过,过于重视硬件设施、缺乏

7、内容投入方面的现象,以及花费巨资维护场馆的现状依然突出。四,百舸争流,理论研究的多样性视角2012年,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彰显出百家争鸣的特色。除了解读十八大报告、研究文化和文化产业政策之外,不同的学者、艺术家、批评家和文化人等都各显神通,对于传统文化保护、非遗与文明传承、道德重建、礼仪丧失问题、青少年文化引导等各自提出自己的关切,表达了多样性的主张。文化界极为关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也关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举措。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综合研究更加重视娱乐化趋势及其带来的结果,如关注文化企业面临治理的道德风险,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作、生产、营销和传播等环节上要注意避免低俗化的倾向,把社会效益

8、放在首要位置之上。而由娱乐化倾向所带来的相关争议性问题,已经成为企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共同关心的话题。很多社会和文化评论者认为,对某些文化产品和服务批评的降低代表着公众品位的降低,其他学者则认为,这只是片面之词,没有注意到这种文化变迁背后实质性的起推动作用的文化力量,源于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便具有的包容精神。现今我们不仅仅要回归这一传统文化精神、还要进行创新,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包容和宽容的内涵,对“亚”或者“新”的文化持有一种包容的精神态度。文化企业的专题研究不断深化,北京大学的学者发布了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2,从理论的高度深刻剖析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当然,一些创新的观念也开始

9、引人注目,包括深圳提出打造“深圳学派”的提法显示了一座新型城市在学术建设方面的努力。五,微言大义,新的文化表现形态2012年,相比较于主流文化而言,大众文化活动也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今年大众文化呈现出繁荣的新景象,并且具有“微”、“新”或者“亚”等的文化表现。其核心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达:“微”: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广告等。“微”文化代表着一种信息简练、主题鲜明、内容短小、传播迅速、个性色彩较浓等特征,而且很受青少年和大部分青年以及一部分成年人的欢迎,这是通俗文化或者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一部分。在“微”文化之后,反映的不仅

10、仅是一种新的交流工具或者拍摄方式的转变,而且还是公众的娱乐化心态、以及相伴随而来的文化宽容意识和机制的积极构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宽容的人文环境,既能够带来宽容的公共文化体系,也能够激发一大批优秀的创意人才。在“微”文化出现之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之与主流文化融合起来,至少是处于不相冲突的发展状态中;如何处理和应对,将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面临和做出抉择的问题。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向承接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势头,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遵循基本的经济发展规律,还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动向和特征,这不仅仅是企业界和政府部门、而且也是学术界需要共同关注的话题。首

11、先,文化产业发展的地域化倾向十分明显,各级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来推动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产业深入发展的重要表现。各级政府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实力,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发展目标,并且提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财政、税收、人才扶持政策。其次,文化跨界日趋明显。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是把文化或者创意作为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传播平台等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便是依托文化或创意与其他行业、产业的跨界融合来推动经济的发展。2012年,文化跨界最主要的表现便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划,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全国建立了9个国家级的数字文化出版基地,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当然,2012年,文化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盲动”的做法,尤其是文化园区数量的大跃进和地产化趋势,以及过于重视数量化的做法等等,都值得产、学、政各界加以积极的省思,也需要采取改进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