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9580698 上传时间:2021-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尽管我认为我们这个民族缺乏良好的理论修养,但我也认为中国历史上还是有许多心灵丰富和细腻的智者。在中国古代那个宁静、舒缓的社会,一些眷注心灵的精神贵族,在一些重大的思想领域细心揣摩,千锤百炼,打磨出不少微言大义的隽言秀语,虽有局限,但确也有不少智慧的光芒。无论是在永恒经典的“四书”之中,还是在荀子的劝学,老子的道德经中,更不用说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和唐时韩愈的师说之中,都有我们今天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理论创造的源头活水。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对于教育及其学习的意义的阐发上,也体现在对高品质的教育过程所具有的特质的把握上。中国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少成若天性

2、,习惯成自然。”(孔子家语)。这实质上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宋代理学家张载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层人性论。“天地之性”是本然之善性,“气质之性”则是后天形成的有美恶智愚之别的性。他又认为,“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理窟义理)“有气质恶者,学即能移。”(理窟气质)。明代学者王廷相又重申“习与性成”的命题,强调“习”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孔子说:“学则不固。”(阳货)学习是使人去固解蔽的重要手段,它可使人消除偏见,不固执。王充说:“如无闻见,则无所状。”又说“实者圣贤不能性(生)知,须任耳目以定以定情实。”(实知)荀子说:“多闻曰博(广博),少闻曰浅(浅陋);多

3、见曰闲(渊深),少见曰陋(浅薄)。”(修身) “不记,则思不起。”“能记得便说得,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亦不可无诵记。”(张载理窟义理) “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人有所适也,必资乎舟车。”(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三)如学记所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 “书多阅而好忘者,只是理未精耳,理精则须记了无去处也。”(张载理窟学大原上)泛道德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特征。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德性的养成,孔子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这固然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于人的理智好奇心的满足,理性精神的涵养,缺乏应有的重视,是其严重的局限和不足。在对教育过程的揭示上,中庸认为“为学之序”

4、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温故而知新,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为政)温故何以能知新?缘由就在于学习者能够超越所给定的信息而生发出新的信息。荀子把外界和与教育对人发生的客观影响作用称之为“渐”。他人为,“君子之所渐”,“犹玉之于琢磨也”(大略),必须慎加重视。他举例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并且,人在社会环境中生活,应该“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礼记杂记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用它来比喻学习只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有节律地进行,才能保证精力旺盛,身体健康,学有成效。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累谓之岁涂之人百性,积

5、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儒效),荀子强调积累的价值,这也是对于孔子的温故知新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逍遥游)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可见,重视积累,是古代思想家们共同的主张。朱熹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强调:“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又说“须是温故方能知新,若不温故便要求知新,则新不可得而知,亦不可得而求亦。”(朱子语类卷二十四)诵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它一般分为朗诵法和默诵法两种。“诵”就是背诵、念。如“熟读成诵”。朱熹

6、就曾说:“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得思索。”(朱子语类卷六)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朱子读书法卷一)王夫之在论述学习过程时也认为:“学之弗明仍须问,行之弗笃则当更以学问思辨养其力,而方学问思考辨之时遇着当行,便一力急于行去,不可曰吾学问思辨之不至而俟之异日。若论五者第一不容缓慢则莫如行。”(读四书大全说卷三)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则意定理明,而后无疏易凌躐之患。”(朱子读书法)王廷相提出了“学博而后可约”(雅述上)的见解,并指出“君子之学,博于外而

7、尤贵精于内”(慎言潜水)。为了使学习的内容巩固,并实现由“知”到“信”的转化和提升,许多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都极其重视“疑”的价值,强调“学贵有疑”。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 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者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疑而后问,问而后知,知之则信矣。”(陈献章明儒学案白沙学案)。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值得我们很好的继承和光大。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局限也是非常明显的: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理论论证,往往是只言片语;更不用说缺乏基于实证研究的有关各种变数之间关系的揭示和解析。另外,从先秦到晚清,两千多年在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多大程度的拓展,因袭前人、“代圣人立言”的弊端也十分突出。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这也与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两千多年“年复一年,丝毫没有长进”不无关系。社会生活的停滞必然带来思想的因袭,因为死寂的社会生活不能为思想者提供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思想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