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件)凝集反应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9422837 上传时间:2021-10-0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9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优质课件)凝集反应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优质课件)凝集反应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优质课件)凝集反应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资源描述:

《(优质课件)凝集反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课件)凝集反应(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第一节第一节 凝集反应的特点凝集反应的特点凝集反应定义凝集反应定义 细菌、螺旋体、红细胞或细胞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或细胞性抗原等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等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与载体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在适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象。反应阶段:反应阶段: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反应特点:反应特点:IgMIgM的作用比的作用比I

2、gGIgG大数百倍大数百倍IgGIgG与抗原结合后,常不出现凝集反应,与抗原结合后,常不出现凝集反应,称不完全抗体称不完全抗体定性定性半定量半定量 效价(滴度):将标本进行一系列对比稀效价(滴度):将标本进行一系列对比稀释后反应,以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释后反应,以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 度为效价(滴度)度为效价(滴度)可见反应形成可见反应形成第二节第二节 直接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direct agglutination): 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的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的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

3、现肉眼可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原凝集原(agglutinogen)(agglutinogen):凝集反应中的抗原。:凝集反应中的抗原。 凝集素凝集素(agglutinin)(agglutinin):凝集参与反应的抗体:凝集参与反应的抗体一、玻片凝集试验一、玻片凝集试验(slideagglutination test)原理:通常以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原理:通常以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待测颗粒抗原在有电解质存在下,作用一待测颗粒抗原在有电解质存在下,作用一定时间,通过凝集与否,进行细菌或红细定时间,通过凝集与否,进行细菌或红细胞定性(或定型)。

4、胞定性(或定型)。+ +方法评价:方法评价: 定性试验、定性试验、 简便、快速、简便、快速、 敏感度低敏感度低临床应用临床应用 菌种鉴定菌种鉴定 血清学分型血型鉴定血清学分型血型鉴定二、试管凝集试验二、试管凝集试验(tube agglutination test)原理:是细菌或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原理:是细菌或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试管中直接凝集,出现肉眼可见应抗体在试管中直接凝集,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的凝集现象。 多用以测定抗体多用以测定抗体0.50.50.50.50.50.5 0.50.50.50.5弃掉弃掉0.50.5 试管凝集试验原理试管凝集试验原理结结果果 1 2 3

5、4 5 6 7菌液菌液试管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方法评价:方法评价:半定量试验、简便、快速半定量试验、简便、快速敏感度低、可有假阳性敏感度低、可有假阳性临床应用:临床应用:Widal reactionWidal reactionWeil-felix reactionWeil-felix reactionWright test:Wright test:布鲁菌病布鲁菌病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第三节第三节 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indirect agglutination):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颗粒性载体表将可溶性抗

6、原或抗体吸附于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反应,在电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反应,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或称为被动凝集反应或称为被动凝集反应(passive agglutination)(passive agglutination)适用于各种抗体和可溶性抗原的检测适用于各种抗体和可溶性抗原的检测载体载体(carrier)(carrier):试验体系中与免疫无关的颗:试验体系中与免疫无关的颗粒。粒。致敏:抗原致敏:抗原( (或抗体或抗体) )偶联于颗粒表面的过偶联于颗粒表面的过程。程。致敏颗粒(致敏颗粒(sensitized

7、particle):sensitized particle):吸附有已吸附有已知抗原或抗体的颗粒。知抗原或抗体的颗粒。 载体种类及其处理方法载体种类及其处理方法红细胞:红细胞: 新鲜红细胞吸附蛋白质的能力差。一新鲜红细胞吸附蛋白质的能力差。一般先醛化后应用。般先醛化后应用。聚苯乙烯胶乳颗粒:聚苯乙烯胶乳颗粒: 可物理吸附蛋白质;常制备带有化学可物理吸附蛋白质;常制备带有化学活性基团(羧基)的颗粒活性基团(羧基)的颗粒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 A(SPASPA): : 具有与具有与IgG FcIgG Fc段结合的特性。段结合的特性。载体载体可溶性抗原可溶性抗原致敏致敏致敏颗粒致敏颗

8、粒NSNS凝集颗粒凝集颗粒 间接凝集试验示意图一、间接凝集反应类型根据致敏用的试剂和反应方式分为:根据致敏用的试剂和反应方式分为:正向间接凝集试验正向间接凝集试验反向间接凝集试验反向间接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协同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载体载体可溶性抗原可溶性抗原致敏致敏致敏颗粒致敏颗粒NSNS凝集颗粒凝集颗粒 (正向)间接凝集试验用特异性抗用特异性抗原致敏载体,原致敏载体,检测标本中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体的相应抗体的方法。的方法。待测抗体待测抗体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用特异性抗用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体致敏载体,检测标本中检测标本中的相应抗原的相应抗原的方法。的方法。载体载体已知抗体已

9、知抗体致敏致敏致敏颗粒致敏颗粒NSNS凝集颗粒凝集颗粒待测抗原待测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待测抗原待测抗原已知抗体已知抗体特异特异结合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NSNS致敏颗粒致敏颗粒用抗原致敏载体及用抗原致敏载体及相应抗体作为诊断相应抗体作为诊断试剂,用于检测标试剂,用于检测标本中是否存在与致本中是否存在与致敏载体相同的抗原。敏载体相同的抗原。无凝集颗无凝集颗粒为粒为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待测抗原待测抗原已知抗体已知抗体无结合无结合抗原抗体分散抗原抗体分散NSNS致敏颗粒致敏颗粒有凝集颗有凝集颗粒为粒为协同凝集试验(coagglutination test)原理:原理:SPA

10、SPA能与血清中的能与血清中的IgGIgG类抗体的类抗体的FcFc段段非特异性结合,而两个非特异性结合,而两个FabFab段暴露在葡萄段暴露在葡萄球菌菌体表面,仍然保持正常的抗体活性,球菌菌体表面,仍然保持正常的抗体活性,与特异性抗原相遇时,能出现特异的凝集与特异性抗原相遇时,能出现特异的凝集现象。现象。应用:微生物的快速诊断、定种及定型;应用:微生物的快速诊断、定种及定型;以协助传染病的早期诊断。以协助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原理图IgGSPASPA- IgG 待测抗原待测抗原SPA- IgG-待测抗原待测抗原凝集颗粒凝集颗粒混混合合 加入加入二、间接血凝试验(被动血凝试验) (indirect

11、 hemagglutination test)原理:将可溶性抗原原理:将可溶性抗原( (或抗体)吸附人的或抗体)吸附人的“O O”型血红细胞或绵羊或家兔的红细胞,型血红细胞或绵羊或家兔的红细胞,制成致敏血红细胞制成致敏血红细胞, ,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参与下,出现红细胞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参与下,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凝集现象。方法评价:方法评价: 敏感性较强、简便、快速、成本低廉敏感性较强、简便、快速、成本低廉红细胞红细胞抗原抗原致敏致敏致敏红细胞致敏红细胞NSNS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 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待测抗体待测抗体1/21/21/41/41/81

12、/81/161/161/321/321/641/641/1281/1281/2561/2561/5121/5121/10241/1024Pos.Pos.Neg.Neg.TiterTiter64648 851251222323212812832324 4PatientPatient1 12 23 34 45 56 67 78 8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血凝试验强度血凝试验强度三、胶乳凝集试验三、胶乳凝集试验(latex agglutination (latex agglutination test,LAT)test,LAT)原理原理: :将可溶性抗原将可溶性抗原( (或抗体)与胶乳结合或

13、抗体)与胶乳结合后,直接与待测标本中相应抗体(或抗原)后,直接与待测标本中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凝集反应。发生凝集反应。方法评价:方法评价: 1.1.胶乳颗粒的性能比胶乳颗粒的性能比RBCRBC稳定、均一性好稳定、均一性好 2.2.与抗原结合的能力及凝集性能不如与抗原结合的能力及凝集性能不如RBC RBC 四、明胶凝集试验四、明胶凝集试验(gelatin agglutination test, GAT)原理:将病毒抗原或重组抗原吸附于粉红原理:将病毒抗原或重组抗原吸附于粉红色明胶颗粒上,当致敏颗粒与样品血清作色明胶颗粒上,当致敏颗粒与样品血清作用时,若血清含有抗病毒抗体则可形成肉用时,若血清含

14、有抗病毒抗体则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粉红色凝集眼可见的粉红色凝集 五、间接凝集试验的应用五、间接凝集试验的应用1. 1. 抗体的检测抗体的检测检测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后产生的抗检测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后产生的抗体体自身免疫病患者的抗体的检测自身免疫病患者的抗体的检测 变态反应患者的抗体的检测变态反应患者的抗体的检测2. 2. 抗原的检测抗原的检测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可用于检测病原体的可反向间接凝集试验可用于检测病原体的可溶性抗原,溶性抗原, 也可用于检测各种蛋白质成分。也可用于检测各种蛋白质成分。第四节第四节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未经致敏的受检者新鲜红细胞未经致敏的受检者新鲜红细胞试剂

15、:抗人试剂:抗人O O型红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型红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可检测抗原、抗体可检测抗原、抗体标本:全血标本:全血临床应用:临床应用:HIVHIV检测、检测、HBVHBV检测检测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第五节第五节 抗球蛋白试验抗球蛋白试验(Coombs(Coombs试试验验) (antiglobulin test) (antiglobulin test) 原理:机体受某些抗原刺激后产生原理:机体受某些抗原刺激后产生“不不完全抗体完全抗体”,其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其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但能封闭抗原决定簇,可见的凝集现象,但能封闭抗原决定簇,使其不能再与完全抗体

16、结合。使其不能再与完全抗体结合。 不完全抗体:多为不完全抗体:多为7S7S的的IgGIgG类抗体类抗体方法:将人球蛋白,注入异种动物,获得方法:将人球蛋白,注入异种动物,获得抗球蛋白。此种抗体加入表面结合有不完抗球蛋白。此种抗体加入表面结合有不完全抗体的红细胞的复合物中,就能出现可全抗体的红细胞的复合物中,就能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见的凝集现象。类型类型 直接法直接法 间接法间接法(一)直接(一)直接CoombsCoombs试验试验不完全抗体不完全抗体检测红细胞上抗体检测红细胞上抗体(二)(二)间接间接CoombsCoombs试验试验检测血清中的抗红细胞抗体检测血清中的抗红细胞抗体 直接法作用:

17、作用:检测红细检测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完全抗体。临床意义:临床意义:新生新生儿溶血症和自身儿溶血症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血的诊断。RBCRBC为为RhRh+ +7S7S的的IgGIgG体内发生体内发生+抗抗IgGIgG体外测试体外测试抽血抽血 间接法作用:作用:检测游离在血检测游离在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清中的不完全抗体。临床意义:临床意义:输血前的输血前的交叉配血、不相溶输血交叉配血、不相溶输血后的抗体检测。检测母后的抗体检测。检测母体体 RhRh(D D)抗体有助于)抗体有助于及早发现及避免新生儿及早发现及避免新生儿溶血症。溶血症。RBCRBC为为

18、RhRh+ +不完全抗不完全抗体试剂体试剂+抗抗IgGIgG体外测试体外测试小结小结 凝集反应是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抗凝集反应是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抗原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原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集现象。 可以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可以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在临床检验中最常用的为间接血凝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在临床检验中最常用的为间接血凝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和明胶试验。和明胶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又称抗球蛋白试验又称为为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很有用的方法。直接完全抗体的一种很有用的方法。直接Coombs试验用于病人试验用于病人红细胞上不完全抗体检测;间接红细胞上不完全抗体检测;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游离试验用于检测游离的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的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重点重点名词解释:凝集反应名词解释: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的类型和原理凝集反应的类型和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