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背诵文言文

上传人:d**** 文档编号:29404195 上传时间:2021-10-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怎样引导学生背诵文言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怎样引导学生背诵文言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怎样引导学生背诵文言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怎样引导学生背诵文言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引导学生背诵文言文(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怎样引导学生背诵文言文元,尤其与以往不同的是,篇篇文言文都需要背诵,如何指导学生背诵文言文, 无疑是摆在高一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我总结了以下 几种方法,一孔之见,仅供同行参考。诵读法诵读是文言文入门的途径。 高一一学年主要以学习文言文为主, 重在字词语句文 言句法的积累,并要求背诵大量的古代 精品佳作,为今后的文学赏析奠定良好 的语言基础。 这是非常好的做法。 正是如此, 高一对文言的侧重正好与初中淡化 文言的教学目标形成对比。学生原本文言底子 薄,再加上时代距离远,文言语 感差,大多数学生对文言不感兴趣, 甚至有恐惧心理, 识记任务相对负担量变大。 因而高一教学在

2、让学生多读多记多练的基础上,更 重要的是锻练他们学习文言 文的自信心及毅志力, 注重诵读正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诵读 法是背诵文言文的准备阶段,可分这样几步走: 诵读前的准备: 1)教师范读, 或者听课文朗读录音; 2)要求学生学会生字词,扫清语言障碍; 3 )正确的诵 读,特别是要读出语气; 4)点拨课文内容大意。 诵读的形式:学生齐读,或分 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大多数学生较熟悉课文内容以后,还可利用学生的 好胜 心理,进行朗读比赛。 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课文 的语句按先后顺序 录在自己的 记忆带 上,凭靠声音的直感,如吐字、句中停 顿、语调、语气等,

3、达到口熟 的目的,从而激发起学生背诵课文的欲望,为背 诵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试背法 这种方法要和诵读法结合使用, 因为考虑到单纯地反复阅读效果并不好, 应指导 学生在文章还没有完全记住前积极进行尝试再现, 回忆不起来时再阅读。 这样容 易记 住,保持时间也长。特别生疏的语句,注意多尝试再现几次。因为尝试再 现是一种比阅读更积极的智力活动, 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 使人更能集中精 力,掌握识 记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及时改正记忆中的错误。 此法尤其适用于 记忆力较好的学生。举纲张目法对于背诵, 学生与文章是一对矛盾。 学生如何把文章背诵出来, 犹如渔人如何把 掩埋在泥沙中的大网发掘出来。在讲解分

4、析课文中,我引导学生采取举纲张目 法 所谓举 纲 ,就是在讲解课文时,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一段一段的进行, 根据每段课文所写事物或讲述问题, 找出中心词或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 然后按 顺序联 成一串这便抓住了这段文章的 纲。依据这个 纲就能联想起整段文 章。 所谓理 目,就是每段文章中,每个事物或问题是用哪几句话描述的,每 句话又是怎样讲的, 对于这些细目也要一个个清理。 重点是语法结构复杂和含义 深刻的句 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背诵的 拦路虎 。学生只有彻底理解它,才能迅 速记忆它。 举纲张目,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 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也就是说,要搞清句与句、句与

5、段之间的关系:是因 果?是种属?是部 分与整体到此为止,文章思路也就变成了学生思路,对课 文内容的详细记忆,也自然能 举纲张目 了。如需要背诵的鸿门宴的三、四 自然段,它的思路就 很清晰,(刘邦)鸿门谢罪(项羽)因留于饮宴上 座次(范增)举玉佩示意,(项王)默然不应(亚父)出召项庄项 庄舞剑,意在沛公 (张良)出召樊哙(樊哙)闯帐,死且不避义 斥项羽(沛公)趁机离去。只要学生能理清思路,背诵就迎刃而解了 种方法是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的, 学生到了高中, 有意识记 (一种有意识有 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经过一定努力后的识记) 开始占优势地位, 形象思维向抽象 思 维过渡,同时抽象思维中迅速渗入辩证

6、的思维方法,理解力得以迅速发展, 只要老师能正确引导学生抓课文要点, 理清文章思路, 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课文的 记忆。接力训练法为了培养兴趣, 增强效果,在背诵文言文的过程中, 可开展背诵课文的接龙比赛。 具体做法如下: 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都是参赛选手,同选一篇课文,从第 一个同学开始,一人一句,依次进行,先背诵完的小组获胜,下次比赛,以此小 组为擂主,其他小组可 攻擂,擂主可争取 卫冕,此法可在背诵课上进行。 这 是一种有效的检查学生背诵效果的手段,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促使每个人都努力背诵课文。 分部完成法 这种方法 适用于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或者是单

7、元课文的整体背诵。具体操作如下: 每一 组同学负责一段, 规定完成的时间, 然后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换, 还可让每一组负 责一篇课文,适当放宽背诵时间,然后交换。 这种方法可以和举纲张目法配合 使用,检验时可用接力训练法, 此法的好处在于能减轻学生负担, 而且不致于产 生厌烦情绪。再现情境法。此法适用于诗歌和写景抒情的散文。 好的诗歌和散文都有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 境,背诵时,可在脑中回忆形象和意境,如有图片的提示,效果更好。如兰亭 集 序归去来兮辞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淡 薄的,这是任何人凭经验都会知道,但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记忆才会淡薄下去呢 为什么有时儿时的记忆会保留终

8、生呢 ?根据德国实验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那条 有名的遗忘曲线上所揭示出的科学数据可以知道记忆后的二十分钟再记忆省时 率为 58% ,反过来遗忘率是 42% ,由此可见初期的遗忘率 是很迅速的, 而在这 以后的遗忘率却是缓慢的,一个月以后的省时率约为 20% ,即一周至一个月以 后,为了恢复最初的记忆,只要最初记忆所需时间的 80% 。通 过这个曲线,我 们就会明白遗忘是在学习之后急速进行的, 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 要想巩固识 记的成果,应在学习之后及早进行复习,特别是在识记后的一到十五 天,以后 再逐渐拉大复习的时间间隔。所以以下我再简单介绍几种巩固背诵的方法。 课上提问法 要求背诵的文章,

9、在背后的一到两天教师可采用课上提问,具体做法有: 个人 和集体背诵;对背,即两人对面同时背诵,因有对方干扰,可锻炼学生记忆的深 刻性和正确性;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锻炼学生记忆的 准确性。 默写法 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 深对文章的记忆。 课下默写的方式进行大范围检测, 一到两个星期后可再实行笔 头抽查的方法, 以后再不定期地小范围检查。 期中期末考试前的复习也是一个巩 固再记忆的好时期。课前听读法这也是加深学生记忆的方法之一。 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 让学生轮流上台朗读课 文,一方面巩固背诵成果, 一方面还可锻炼学生的胆量和上台说话的能力,

10、一举 三 得。 当前,我们强调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训模式,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而 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能忽视背诵这种教学方式。因为 没有丰富的、熟练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就难以产生新的思维;没有丰富的、熟练 的词汇就难以提高 语言的表达能力。 通过背诵,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学的感受力; 继承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 体悟民族文化的优美。 通过背诵,学生能够 积累丰富的词汇、熟悉词汇,在平时,学生讲话和作文就 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文学造诣就高。背诵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阅读能力, 锻炼记忆 力;帮助学生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 布局谋篇的方法, 培养和提高作文能力。 有则外国谚语说的好: 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 识。 可见,背诵确实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