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9354076 上传时间:2021-10-07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783.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认识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4、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教学关键:能用“折叠”“重合”这些基本特征描述出图形的特征和性

2、质。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轴对称教学内容:书第2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1、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一、引入1、出示书第2页的主题图,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图案。2、问:你有什么感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二、探究新知1、(1)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 (2)出示书第3页的六幅图。尝试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问:轴

3、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出示例1:(1)观察:这幅图画的是什么?这幅图有什么特点?(2)中间这条虚线表示什么?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3)学生交流汇报。 (4)小结轴对称图形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3、出示例2(1)讨论: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你想怎样画?(2)学生尝试用铅笔画轴对称图形。(3)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画法。(4)师归纳总结画法,并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4、完成书第4页“做一做”。先让学生猜想,再实际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帮助学生进行想象。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4、?板书设计: 轴 对 称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第二课时 旋转教学内容: 书第56页例3和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2、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教学过程: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玩过“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吗?你是怎么操作?用手示范一下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二、探

5、究新知1、联系生活,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师生一起体验旋转的现象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例3)(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2)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课件演示风车动画: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3)小组活动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4)小组汇报交流。(5)引导学生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3、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例4)(1)自主画图(2)作品展示,交流画法:(3)引导学生小结画法。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指导学生完成书第6页“做一做”第1、2题。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

6、收获和体会呢?四、作业:练习一第4题。板书设计: 旋 转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第三课时 欣 赏 设 计教学内容: 书第7页上的内容;练习一第3题。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旋转等现象,会利用图形的变换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3、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重、难点:利用平移、旋转、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教学过程:一、欣赏图案1出示书第2页的主题图,欣赏这些漂亮的图案。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若干次的变化得来的。 2、这些漂亮

7、的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哪幅图是对称的?二、独立设计1、学习借鉴观察书第7页的两幅图,它们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的?2、独立绘制问:想设计出更多像这么美丽的图案吗?用这个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通过各种变化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3、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再进行交流评价。三、巩固知识练习一第3题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四、全课总结: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平移(图案1) 学生作品1 图形的变化 对

8、称(图案2) 学生作品2 旋转(图案3)学生作品3 四课时 欣赏与设计练习课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1、2、57题。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2、经历创作实践的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教学重点: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收集图案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二、巩固练习1、尝试创造让学生做练习一第1、2题。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

9、提出不同的要求。2、设计图案做练习一第7题。提出三个步骤:(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3)动手绘制图案。3、练习一第6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能口述图形的特点。三、数学游戏书第11页“数学游戏”放手让学生独立设计,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四、全课总结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第一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重点: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别。2、掌握2、5、3的倍数

10、的特征。 教学关键: 理解和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课时:6课时 1、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 因数和倍数教学内容: 书第1213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二第1、2题。教学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直奔主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二、探究新知1、认识因数与倍数出示书第12页的主题图(1)观察:请看主题图,谁能根据主题图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11、?(2)问:在这些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3)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请看书第12页。(4)同桌互相说说每组式子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问:12的因数共有多少个?(5)讨论:234=53中,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讨论:03 010 03 010 2、找因数(例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1)同桌互相讨论,要求不遗漏,看哪一桌找得又对又快?师:18的因数中,最小和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书第13页“做一做”)(3)学生自学书第13页因数的集合表示方法。三、课堂小结:刚才我

12、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又快又不容易漏掉?四、作业:练习二第1、2题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112=12 26=12 34=12 18的因数有:1、2、3、6、9、18121=12 62=12 43=12 18的因数1、2、3、6、9、18121=12 122=6 123=4 111212=1 126=2 124=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第二课时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教学内容:书第14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二第36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2、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重、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理解

1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求一个数的因数,你想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2、求出下列各数的因数。25、49、17、603、根据35=15,请你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二、探究新知1、教学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1)出示例2: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相互讨论,然后汇报。(2)比较:哪种方法更快、更简便呢?(3)为什么找不完?找不完,怎样表示呢?(4)问: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2、完成“做一做”第1、2题。(1)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说出你是怎样找到的?(2)第2题 问: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多少个3的倍数?多少个5的倍数?为什么它们的倍数的个数

14、都是无限的呢?用集合来表示。(3)引导学生小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三、课堂巩固练习二第5、6题四、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五、独立作业:练习二第3、4题板书设计: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2的倍数2、4、6 2的倍数有:2、4、6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第一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 书第1718页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三第13题。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2、让学生通过探索

15、2、5的倍数的特征过程,掌握2、5倍数的特征,并会正确的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教学重点:掌握2和5倍的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认识了有关倍数的知识,初步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今天我们将一起来研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学会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1、探索2的倍数的特征(1)独立操作:出示百数表,让学生圈出2的倍数。(2)指名回答。(3)引导观察: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4)交流互动,寻找2的倍数的特征。(5)认识偶数和奇数 学生自学偶数和奇数的概念。 问:奇数和偶数是间隔排列的,在这张百数表里有多少个偶数和多少个奇数

16、? 举例说出2个偶数和2个奇数。 2、探索5的倍数的特征(1)独立操作:在这张百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画“”标出5的倍数)(2)引导观察: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3)交流互动,寻找5的倍数的特征。(4)初步反馈:举例说出几个5的倍数。(5)交流互动,寻找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引导学生小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是0。3、引导学生整理知识。(1)怎样判断一个数是2的倍数?(2)怎样判断一个数是5的倍数?(3)怎样判断一个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三、巩固深化1、书第17页的“做一做”。2、练习三第13题。四、作业:1、书第18页的“做一做”。2、想一想,做一做。一个四

17、位数354,(1)要使这个四位数是2的倍数,里可能是 。(2)要使这个四位数是5的倍数,里可能是 。(3)要使这个四位数是2和5的倍数,里必须是 。四、全课总结:你今天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2、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是奇数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是0 第二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书第19页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三第46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操作自己发现3的倍数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2、 使学生能应用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

18、3的倍数。重点、难点: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1、判断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18、25、46、85、100、325、180、902、2的倍数和5的倍数各有什么特征?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二、探究新知知道2、5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现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1、小组合作学习 3的倍数的特征(1)回答: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要想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2)学生思考,交流做法:(3)3的倍数的各位数字又什么特征?它是不是3的倍数?其它位数又什么特征?(4)问:如果老师将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调换,它还

19、是3的倍数吗?(5)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是3的倍数呢?129、9231、9876543204(6)引导小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2、练习:练习三第4题。三、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是如何学会的?四、巩固练习:练习三第5、6题。五、作业:书第19页“做一做”。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第三课时 2、5、3的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三第71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所给的数是否是2、5、3的倍数。2、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通过

20、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难点: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2、5、3倍数的求法。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3、问:在3的倍数中,哪些是9的倍数?它们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分的?二、概念辨析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2、没有因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21、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吗?6、30、6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吗?学生小组交流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理由。三、指导练习1、练习三第9题学生自己独立判断,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2、练习三第7题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全班反馈,反馈时说依据。3、练习三第8题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全班反馈。4、练习三第10题学生先尝试完成,再同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3、质数和合数教学内容:书第2324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四第15题。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

22、概念,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教学重点 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找出100以内的质数。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质数和合数。2、 合作探究,建构概念1、写约数:写出112每个数的约数各有哪些。2、探讨交流,自主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这12个数的约数的个数,试着把这12个数分类。3、学习新概念(1)质数 师:在112中哪些数只有两个约数?这几个数的约数有什么特点?数学上把像2、3、5、7、11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2)合数师:不只两个约数的数,数学上把它叫做合数。说说112中哪些数是合数?让学生概括出合数的概念

23、,最后让学生举例。4、反馈练习:书第23页“做一做”。5、教学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1)师引导学生找出30以内的质数。(2)小组探究100以内的质数。(3)汇报100以内的质数。师生共同整理100以内的质数表。三、巩固练习:练习四第3、4题。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五、作业:练习四第1、2题。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只有一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2、3、5、7、11质数(或素数) 有两个以上的因数:4、6、8、9、10、12合数 第二单元小结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

24、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3、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概念的建立。2、区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课时:14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一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书第2729页例1、例2;“做一做”和练习五第1、3、4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

25、会看立体图形。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二、探究新知1、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4)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4)反馈练习:完成书第29页“做一做”。三、练习巩固:练习五第1、3、4题。四、

26、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长方形是正方体 (6个) 面 特殊情况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两个面相等 长方体(12条)棱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8个) 顶点 第二课时 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书第30页上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五第2、59*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长方体有哪些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27、。(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1、自主探究,概括特征(1)长方体的特征的?(2)问:那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呢?(3)交流:让学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棱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4)指名几个同学完整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5)明确:正方体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2、观察比较,体会异同(1)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3)问: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样的关系?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练习五第2题学生观察后,抽学生口答。2、练习五第8题让学生先想

28、象一下,再动手用学具摆一摆。3、练习五第9*题四、课堂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五、作业:练习五第6、7题。(练习五第5题课外完成)板书设计: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都是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集合图略) 8个顶点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一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教学内容:书第3334页上的例1;“做一做”和练习六第13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去探求、经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抽象

29、概括、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学过程:1、 揭示课题:我们正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2、 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1、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探索发现: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思考: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2)教学例题:做一个长0、5m,宽0、3m,高0、4m的长方体募捐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硬纸板?学生分析题意,用不同解法学生说出解法。说一说:比较各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哪种解

30、法简便?计算长方体表面积时,最关键的是找出什么? (4)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三、结合实际,灵活应用1、练习六的第2题。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四、总结评价,知识升华今天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学习上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是什么?五、作业:练习六的第1、3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方法一:长方体表面积6 个面的面积和 方法二:长方体表面积=上、下两面面积前、后两面面积左、右两面面积 方法三:长方体表面积=(上面面积十前面面积左面面积) 2(简便) 第二课时 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教学内容:书第35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六第411*题。教学目标:1、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

31、的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重点: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2、计算下图长方体的表面积。(图略: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3、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6个面有什么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二、自主实践探索1、教学例2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说说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2、书P35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订正。3、引导学生小结:推导

32、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四、巩固练习1、练习六第7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练习六第10*、11*题。五、作业:练习六第46题。板书设计: 正方体表面积计算例2 :1、21、26 1、226 =1、446 =1、446=8、64(平方分米) =8、64(平方分米)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第一课时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内容:书第3840页上的内容;“做一做”和练习七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2、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3

33、、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体积的意义,建立体积的概念。教学难点: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教学过程:一、认识体积1、激趣导入师: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水就升起来了?2、结合事例揭示: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3、比较大小问:电冰箱、电视机、手机,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是怎么知道的?二、认识体积单位(一)认识立方厘米1、猜一猜: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有多大?2、自学书上的内容。3、反馈: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4、找:周围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二)认识立方分米1、想

34、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2、比较:拿出1立方分米的教具,和你想象的接近吗?和1立方厘米的比较一下。3、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三)认识立方米1、问:1立方米有多大?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2、想象:你能想象出1立方米有多大吗?3、观察:这里有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互成直角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有多大,它和你想象大小一样吗?每组轮流观察。4、举例:大桌子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5、估计:我们教室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米?三、巩固练习1、书第40页“做一做”。2、练习七第3、4题。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五、作

35、业:练习七第1、2题。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第二课时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内容:书第4042页例1、例2;练习七第5、6题。教学目标:通过几种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掌握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教学准备:课件;24块体积为1cm立方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出示一个书包和一个粉笔盒,请学生试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2、再出示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5厘米、10厘米、8厘米的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在让学生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3、猜测长方体的体

36、积与什么有关系?二、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感受新知活动:用24个1立方厘米的小立方体任意摆出一些长方体,并注意观察所摆图形每排摆几个,可以摆几排,可以摆几层,并记录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 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汇报。2、探究验证(1)生用小正方体摆大小不同的两个长方体,比较它们的长、宽、高,验证体积大小与长、宽、高有关系。(2)拿出几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任意摆长方体。思考:长方体所含单位体积数量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3、推导公式(1)你能说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吗?(2)如果分别用a、b 、h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你会表示吗?4、教学例1让学生尝试完成,集体

37、订正。5、正方体的体积计算(1)学生尝试说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2)由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v=a、a、a。(3)师强调一般写法v=a及a的读法。6、教学例2(1)指名读题。思考根据什么计算?(2)学生尝试完成,集体订正。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四、巩固练习量一量、算一算:测量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五、作业:练习七第5、6题 第三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内容:书第43页上的内容;练习七第7、8题。教学目标:1、能说出什么是底面积,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2、推导出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

38、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分米,宽是8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3、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二、学习新知,探究规律自学书第43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底面积?2、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那么它们的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表示?长方体底面积=长宽即:s底=ab正方体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底=a2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底面积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4、完成书第43页“做一做”的第1、2题。三、达标检

39、测,拓展迁移完成练习七第7、8题。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高 底面积 高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第四课时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内容:书第4647例3、例4;“做一做”和练习八第1、2题。教学目标:1、经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推导,理解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2、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各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及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1、回忆面

40、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2、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5、建立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三、教学例3、例41、教学例3(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将3、8立方米,2400立方厘米改写成多少立方分米,分别是把什么单位变成什么单位?(2)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完成第47页的“做一做”。3、教学例4(1)课件出示例4,放手让学生尝试完成。(2)交流解题思路。四、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五、作业:练习八第1、2题。板书设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

41、1000立方分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即大变小,乘1000,小变大,除以1000。 第五课时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八第37题。教学目标: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熟练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教学过程:一、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基本训练 1、填空。 0、24立方米=( )立方分米302

42、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2、03立方米=()立方厘米 2立方米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5、34立方分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判断。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们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 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进行计算。( ) 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 ) 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容积。 ( ) 三、综合训练 1、练习八第3题。学生尝试完成,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计量单位的统一和换算。 2、练习八第4题。(用计算器计算)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完成,集体订正。(提示:利用“1方=

43、1m3”得出共用混凝土多少方。) 3、练习八第7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尝试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5、6题。 第六课时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内容:书第5052例5;“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4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容积意义,掌握常用的容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2、 掌握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3、 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1、理解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2、能正确计算物体的容积。3、理解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教学过程:一、复习

44、导入:二、探究新知1、自学书第50页小组活动以前的部分,认真读一读,体会体会。2、交流、学习:问:通过读书,你了解了关于容积的哪些知识?指名说,板书。(1)理解容积的意义。(2)认识容积的单位。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3)反馈练习:书第52页“做一做”第1题。3、容积的计算。 (1)老师准备用木箱装小米,要计算这个长方体木箱的容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测最合理?为什么? (2)让学生尝试完成例5,集体订正。三、课堂练习:练习九第1、3题。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九第2、4题。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

45、体积叫做它的容积。容积单位:1升=1000毫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第七课时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内容:书第51例6;“做一做”和练习九第59题。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较好地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西红柿、土豆、石头、量杯、水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师问:听了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二、自主学习、

46、探索新知1、课件出示例6:(1)出示一块橡皮泥。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说说怎样求出体积。(2)出示一个西红柿。问:你能求出这个西红柿的体积吗?用什么方法求出西红柿的体积?(3)小组分工实验,把实验的步骤和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结果。(5)学生观看课件的演示。2、反馈练习:书52页“做一做”的第2题。三、巩固练习练习九6、7、9题。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五、作业:练习九5、8题。板书设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西红柿的体积就是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西红柿的体积=350-200 =150(ml) =150cm3答:这个西红柿的体积是1

47、50cm3 第八课时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练习课教学内容:练习九第10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掌握换算的方法。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掌握换算的方法。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思。 教学重点:1、加深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的方法。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容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相关知识。我们将通过一些练习来考查同学们掌握知识的情况。二、巩固练习1、填空。(1)( )叫做容积。(2)容积的计算方法跟( )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 )量长、

48、宽、高。(3)6、09立方分米( )升( )毫升 1750立方厘米( )毫升( )升435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8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2、判断。(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大约是2000毫升。 ( )(2)一个杯子能装水1升,这个杯子的容积就是1升。( )(3)一个正方体的木箱,它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大。 ( )3、练习九第10题。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4、练习九第15题。理解题意,明白蓄水池的深度就是它的高度。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反馈。5、练习九第12题。练习时,让学生选择方法完成。全班反馈时,让他们说说实践的过程。6、

49、练习九第16*题。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谁来说一说。四、作业:练习九的第11、13、14题。 3、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书第56页第14题和练习十第14*题。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主要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和单位之间进率的理解。2、通过系统整理,沟通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结构。3、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问:本单元我们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习了哪些知识?1、出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相同点 不同点联系面的形状面的大小棱长长方体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