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29207134 上传时间:2021-10-01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3.9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资源描述:

《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8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矿山紧急避险系统建设8/12/20218/12/2021 新型安全防护体系课题研究历程 新型安全防护体系避险装备性能 全国井下避险设施潞安现场会介绍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在潞安的实践一二三四 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思考五主要内容:8/12/2021一、新型安全防护体系课题研究历程(一)课题研究背景(二)研发历程(三)主要验证试验(四)研究过程中解决的关键技术8/12/2021课题研究背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矿难一直是我国矿山安全生产挥之不去的阴影。每年我国矿难死亡人数占世界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4/5。世界每发生20起煤矿灾难中,就有8起发生在中国。8/12/2021课题研究背景 井下发生瓦斯

2、煤尘事井下发生瓦斯煤尘事故时,人员伤亡的故时,人员伤亡的75%75%是由于有毒有害气体造是由于有毒有害气体造成的;事故发生后,现成的;事故发生后,现有救助方式(自救器和有救助方式(自救器和救护队救援)不能使矿救护队救援)不能使矿工得到及时、有效救助。工得到及时、有效救助。煤尘煤尘爆炸爆炸瓦斯瓦斯爆炸爆炸顶板顶板灾害灾害井下井下透水透水矿井矿井火灾火灾矿难主要矿难主要形态形态8/12/2021课题研究背景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矿井发生重大事故后,相关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矿井发生重大事故后,相关救援技术装备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援技术装备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20062006年科技部批年科技部批准立项了国家

3、准立项了国家“十一五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矿井重大矿井重大灾 害 应 急 救 援 关 键 技 术 研 究灾 害 应 急 救 援 关 键 技 术 研 究 ” 项 目项 目 ( ( 编 号 :编 号 :2006BAK25B00-4) ),这一项目为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的这一项目为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的研发提供了契机。研发提供了契机。8/12/2021 2006.6.6 由刘仁生、金龙哲、朱军、张志钰、汪声、栗婧等相关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项目课题组正式成立。研发历程8/12/2021 对矿用救生舱的材质、造型、密封、通讯、动力、监测监控和机械制造工艺等系统进行技术攻关。2006-2007研发历程8

4、/12/2021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先后通过了模拟灾变环境下的生存试验、抗高温试验、抗爆试验。各项试验均取得圆满成功。2008-2009研发历程8/12/2021 矿用避难硐室研究项目在潞安集团启动。开展矿用避难硐室研究,可以转变矿井紧急救援模式,达到矿井全员覆盖、一人一位的设计原则,提升我国矿井安全防护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矿井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研发历程8/12/2021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召开煤炭井下避难所试点工作座谈会。决定由潞安集团常村煤矿创建国内首个新型安全体系示范矿。研发历程8/12/2021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关键技术研究” 通过国家安监总局等部

5、委的项目验收,救生舱技术研讨会同时在京召开。研发历程8/12/2021 2008年4月,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在山西潞安集团模拟试验巷道内先后通过了2人8小时、4人8小时、4人48小时现场生存试验。随后进行了完全模拟矿井灾变环境下的4人96小时现场生存试验。现场取得的各项数据表明,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生存试验生存试验主要验证试验8/12/2021生存试验舱外环境指标曲线图主要验证试验舱外舱外COCO曲线图曲线图舱外舱外CH4CH4时间曲线图时间曲线图舱外舱外CO2CO2风速变化图风速变化图舱外舱外O2O2浓度变化曲线图浓度变化曲线图8/12/20214人生存试验舱内环境指标曲线图主要验证试验4 4人

6、人9696小时试验舱内小时试验舱内O2O2浓度变化情况浓度变化情况4 4人人9696小时试验舱内小时试验舱内CO2CO2浓度变化情况浓度变化情况4 4人人9696小时试验舱内小时试验舱内COCO浓度变化情况浓度变化情况4 4人人9696小时试验舱内温度变化情况小时试验舱内温度变化情况8/12/2021抗高温试验抗高温试验 2008年10月,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持续承受持续高温环境试验在河北邯峰电厂获得成功,整个试验过程中舱内温度始终被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主要验证试验8/12/2021抗高温试验报告抗高温试验报告主要验证试验8/12/2021 2009年3月,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承受瓦斯、煤尘爆炸试验

7、在重庆爆炸实验所获得成功。抗爆试验抗爆试验主要验证试验8/12/2021抗爆试验报告抗爆试验报告主要验证试验8/12/2021研究过程中解决的关键技术1、人体生存参数(数据详见试验报告)根据舒适度试验,得出救生舱人均生存空间不能低于m3 ;所得每人耗氧量取平均值为L/min,状态为较安静状态;从实验曲线直接观察得,供氧量为(流量)L/min,O2浓度基本不变或者稍有上升,换算为每人耗氧量为:L/min; CO2浓度上升时间:人体呼出CO2,使浓度从,上升,正常需要时间min;处于休息状态下,浓度上升需要min;对密闭空间内的热湿负荷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对低能耗下控制舱内温、湿度的原理进行了研究;

8、为了防止有毒有害气体进入救生舱,舱内必须保持Pa以上的正压;在安静的密闭空间内,(A)以上的噪声即可导致人员烦躁情绪。 8/12/2021研究过程中解决的关键技术2、氧气供给系统(数据详见试验报告)(1)采用多级氧气供给保障系统:救生舱和避难峒室(以下简称为避难所)具备压风供氧、自备氧、化学氧等多级供氧保障体系以及自救器等逃生保障系统,保障救生舱内人员呼吸氧气浓度在之间。(2)压风:避难所具有与矿井压风系统的接口和压风系统供氧装置,可以在矿井压风系统未被破坏的情况下对避难所内供氧。(3)供风装置:具有减压、节流、消噪声、过滤和开关等设施,保证压风供氧速率不低于每人(以人均耗氧量/min计算)

9、,连续噪声不高于(A),出口压力不高于。8/12/2021研究过程中解决的关键技术3、空气净化系统(数据详见试验报告)避难所具有有效的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系统,在额定防护时间内保障避难所内空气及有害气体浓度满足下表。 项目项目O2COCO2CH4温度温度湿度湿度指标指标v避难所具有内部空气循环系统,流量宜在/min以上。v避难所对CO2的吸收能力不低于/(min人)。v避难所对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显示,并超限报警,并有对舱外环境监测功能。避难所内、外环境监测系统独立运行;声报警采用语音方式,声级不大于。 8/12/20214、正压系统(数据详见试验报告) 救生舱体具有整体气密性,正常使用时舱

10、内能保持正压状态(舱内气压大于舱外气压),且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调节: 工作状态下:救生舱的内外压差应在Pa; 试验状态下:硬体救生舱在Pa压力下,舱内压力下降速率不应大于Pa/h;软体救生舱在压力下,舱内压力下降速率不应大于; 过渡舱和生存舱,保证过渡舱保持正压,压力不低于,净容积不低于。研究过程中解决的关键技术8/12/2021二、煤矿新型安全防护体系避险装备性能 矿井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要依托救生舱、避难硐室关键技术来实现救援功能。下面我着重介绍一下新型安全防护体系依托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和“井下避难硐室”等关键技术装备。2井下避难硐室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18/12/20211、矿用可移

11、动式救生舱总体功能介绍 在煤矿发生事故时,无法撤离到安全区域的矿工进入救生舱中,与外部有毒有害气体、高温环境隔离开,在安全的密闭环境中赢得更多的生存时间,通过通讯设备联系、协助外部救援工作,能大大提高井下被困人员的生还几率。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足够坚固,能够抵御外部如顶板冒落、瓦斯煤尘爆炸冲击能够将外部有害的气体环境、高温热环境隔 绝能够监测空间内外环境状况,并能依靠通讯设备向外主动传递井下信息 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提供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氧气、水、食物等舱体设计气密隔热内部设备内部空间8/12/2021救生舱外部机械结构救生舱外部机械结构主舱门舱体应急舱门 救生舱外部机械结构包括舱体、主舱门和应急舱门

12、。主舱门供矿工正常进出;主舱门发生故障无法正常开启或透水事故中水位已超过主舱门下沿时,可通过后侧应急舱门攀爬进入救生舱。2、舱体结构和组成系统介绍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8/12/2021救生舱内部结构救生舱内部结构空气阻隔舱生存舱救生舱内部分为空气阻隔舱和生存舱。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8/12/2021照明矿灯空气阻隔舱空气阻隔舱空气幕个人卫生处理器 空气阻隔舱空间由救生舱主舱门和内部气密门封闭而成,是矿工进入舱内避难的过渡空间。内部包括空气幕、个人卫生处理器、照明矿灯。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8/12/2021环境监测系统空气净化系统氧气供应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生存舱生存舱 内部气密门与应急舱门之间的空间为生

13、存舱,矿工在救生舱内避难期间大多数时间在生存舱内活动。生存舱内包括环境监测系统、氧气供应系统、空气净化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动力供应系统、附属物品等。舱内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氧气、一舱内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氧气、一氧化碳、硫化氢多气体测定仪和红外氧化碳、硫化氢多气体测定仪和红外二氧化碳测定仪,依靠舱内动力供应二氧化碳测定仪,依靠舱内动力供应系统提供电力,能对救生舱环境进行系统提供电力,能对救生舱环境进行9696小时以上的持续监测,并能针对氧小时以上的持续监测,并能针对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重要气体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重要气体指标做出语音报警提示。指标做出语音报警提示。氧气供应系统主要包括

14、压风供氧和高氧气供应系统主要包括压风供氧和高压供氧两部分。压风供氧系统依靠外压供氧两部分。压风供氧系统依靠外接矿井压缩空气管路为舱内人员提供接矿井压缩空气管路为舱内人员提供新鲜空气,若矿井压缩空气管路因意新鲜空气,若矿井压缩空气管路因意外中断,则可改用高压供氧系统的压外中断,则可改用高压供氧系统的压缩氧气钢瓶为氧源向舱内人员提供氧缩氧气钢瓶为氧源向舱内人员提供氧气。气。空气净化系统用于处理舱内人员避难空气净化系统用于处理舱内人员避难生存期间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生存期间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化碳等气体。与空气净化系统共同运行,能控制救与空气净化系统共同运行,能控制救生舱温湿度,

15、保障舱内人员的舒适度。生舱温湿度,保障舱内人员的舒适度。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8/12/2021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三防一隔:三防一隔:“防毒、防火、防震、隔爆”四基地:四基地:一、矿工生命的救生基地二、救护人员的中转基地三、救灾人员的指挥基地四、和井上进行通讯的联络基地3、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作用8/12/2021井下避险全员覆盖救护能力:8人救生舱救生舱技术成果扩大拓展延伸 我们把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生命保障技术进行放大拓展延伸,形成和开发避难硐室成套技术装备。避难硐室具有救生舱的一切防护功能,而且具有更大的维生空间,可以满足一定区域内所有矿工的避险维生需求,实现井下避险全员覆盖。避难硐室救护能力

16、:50人-100人避难硐室技术系统介绍井下避难硐室8/12/2021供氧系统照明系统医疗系统动力系统标识系统食物水附属系统通讯系统监测监控系统密闭空间系统环境控制系统避难硐室系统组成井下避难硐室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避难硐室由六大系统组成,即:避难硐室的系统组成井下避难硐室8/12/2021供氧系统:通讯系统:启动顺序供氧方式主要内容1压风管路供氧通过与矿井压风系统相连的压风管路向避难硐室供氧2瓶装氧气供氧当压风系统故障时,通过瓶装氧气向避难硐室供氧3地面钻孔供氧当地面钻孔打开后,压风管路、瓶装氧气关闭,通过地面钻孔向避难硐室压风供氧通讯方式说明实埋通信电缆 通过深埋方式进入避难硐

17、室 地面通信电缆由地面钻孔进入避难硐室的7芯电缆 井下小灵通通信信号通过井下中继站到达地面 扩音群呼电话井下避难硐室8/12/2021环境监测系统:系统构成说明内部环境监测系统包括H2S、O2、CO、CO2、瓦斯、温度检测仪外部环境监测系统包括H2S、O2、CO、CO2、瓦斯传感器环境控制系统:系统构成说明温度控制采用蓄冰空调调节温度湿度控制通过循环风和吸附剂控制湿度空气净化化学吸附剂氧气控制氧气瓶控制氧气浓度密闭空间系统: 由防爆门、密闭门、抗变形填充材料、空气幕构成井下避难硐室8/12/2021(一)潞安集团常村煤矿、N3采区简介(二)常村煤矿现有系统介绍及核心设备供应商(三)建设指导思想

18、和建设目标(四)井下应用实践(五)防护装备系统设置和性能对照(六)安全防护体系的特点三、煤矿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在潞安的实践8/12/2021 常村煤矿是潞安集团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特大型矿井,目前生产能力768万吨/年。1996年建成投产,瓦斯绝对涌出量71m3/min,相对涌出量5.3 m3/t,属高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采用中央立井多水平盘区式开拓方式。常村煤矿简介(一)潞安集团常村煤矿、N3采区简介8/12/2021 N3采区位于常村井田北部,可采储量1800万吨,共设计有10个回采工作面,目前回采350万吨,采区剩余可采储量1450万吨,现布置有一个采煤工作面(N3-8工作面)

19、,两个掘进工作面(N3-3轨顺、N3-3皮顺),N3-3准备工作面走向长1565m,倾向长252m,平均煤厚,可采储量299万吨。N3采区简介(一)潞安集团常村煤矿、N3采区简介8/12/2021(二)常村煤矿现有系统介绍常村煤矿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时已经建成的系统有:1.监测监控系统2.人员定位系统3.井下通讯系统8/12/2021监测监控系统 常村煤矿监测监控系统采用常州煤科院自动化中心KJ-95N系统,该系统融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测监控技术于一体,可以监测CO、H2S、瓦斯、风速、烟雾、温度、风门开关、设备开停等环境参数,通过以太网实时将参数数据传输到调度室,保障了常村煤矿长期、有序、正常

20、、安全生产。(二)常村煤矿现有系统介绍8/12/2021 常村煤矿地面中心站安装有两台监控主、副机互为热备,和一台瓦斯监控数据库服务器,为各工作站和矿井自动化平台系统提供数据。 井下采用KJJ58型千兆环网交换机组成千兆工业以太网,便于井下各子系统的整合及数据高速传输。(二)常村煤矿现有系统介绍8/12/2021名称数量位置 KJF16B型分站93台矿井上下各主要工作场所、各顺槽口等地点 GJC40型瓦斯传感器120余台井下各采掘工作面、顺槽口、装载点、回风大巷、采区回风口等其它作业地点 KGF2型风速传感器45台同上KGA3型一氧化碳传感器76台同上 KGW5型温度传感器24台同上 KGT9

21、型开停传感器254台同上 KGV6型风筒传感器62台同上常村煤矿监测监控系统井下设备配置表(二)常村煤矿现有系统介绍8/12/2021 常村煤矿人员定位系统采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生产的KJ251A型人员定位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人员定位系统(二)常村煤矿现有系统介绍可以完成矿井人员自动跟踪定位管理、日常考勤工作,可以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到位,尽量减少事故中的人为因素.在矿井发生安全事故时,抢险人员可以动态知道人员的分布位置、数量、最近活动状态的时间等,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被困人员的位置,为事故抢险提供重要依据和导向.第一第二8/12/2021 常村煤矿地面中心站安装有两台监控主、副机和一台

22、人员定位监控数据库服务器,为各工作站和矿井自动化平台系统提供数据。 (二)常村煤矿现有系统介绍8/12/2021名称数量位置作用KDF5型人员定位分站38台井下个变电所及格部分顺槽口用于完成人员定位数据采集处理、信息编码后传输到人员定位监测上位机KJF210型目标识别器100余台井下各顺槽口、回风大巷口、采区回风巷口、520大巷等巷道有分岔的地点用于接收标识卡发出的人员编码信息并向人员定位分站发送人员编码信息KG2116A型识别卡5300个在下井人员的安全矿工帽子上承载唯一的人员编码信息,当被无限信号激活后,将编码数据发送给读卡器。KJ251A型人像识别系统76台入井口处用于辨别、核实入井人员

23、的各种基本信息常村煤矿人员定位系统井下设备配置表(二)常村煤矿现有系统介绍8/12/2021覆盖井下各个作业点井下300米一个中继点,全矿井覆盖采区巷道每100米设置一部,井下发生事故后,可指挥井下作业人员迅速进入避险维生空间。通讯联络系统矿井程控电话扩音群呼电话矿井防爆小灵通矿井程控电话机:矿井小灵通:扩音群呼电话:(二)常村煤矿现有系统介绍8/12/2021(二)紧急避险核心设备钧生科技公司众生洲科技中心常村煤矿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由钧生科技公司提供常村煤矿安全防护体系(包括救生舱和避难硐室)设计、选址、设备安装等成套服务由众生洲科技中心提供8/12/20218/12/2021 坚决遏制重特

24、大事故发生,健全六大安全防护体系,减少人员伤亡,把事故损失降低到最小。建设指导思想:(三)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8/12/2021第三步第三步第一步第一步在在 常 村 煤 矿常 村 煤 矿N3采区采区布置布置救生舱和避难救生舱和避难硐室,建立首硐室,建立首个示范采区个示范采区第二步第二步在常村煤矿全在常村煤矿全矿井建立新型矿井建立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建立全国首建立全国首个个“安全防护安全防护示范矿示范矿在在整个潞安集整个潞安集团团推广推广“新型新型安 全 防 护 体安 全 防 护 体系系”,提高煤,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矿安全生产水平平建设目标第二步常村矿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常村矿新型安全防护体

25、系建设全部完成后,包括建设全部完成后,包括2座座永久性固定避难硐室、永久性固定避难硐室、5座座临时性固定避难硐室,临时性固定避难硐室,62台可移动式救生舱台可移动式救生舱,最终,最终将实现覆盖井下当天将实现覆盖井下当天当班当班全部全部970名作业人员名作业人员的防护的防护目标。目标。(三)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8/12/2021(四)井下应用实践1、防护设施的布置选址设备名称设置位置隔绝式化学氧自救器井下人员人手一台,随身携带,为遇险人员提供第一时间的自救。可移动式救生舱设置在工作面的皮带顺槽内,可以移动,为综采、掘进和安装回撤工作面人员提供避难空间临时避难硐室设置位置:距离采掘工作地点较近;两道

26、风门之间;可以利用原有的车场、水泵房、原有的支护、不变形的硐室。为工作面辅助工种和巷道工作人员提供避难空间。永久避难硐室设置位置:主运输巷;通风巷;回风巷;上下(山)巷道。为采区、主巷及井底车场人员提供避难空间。说明火药库、燃油存储设施附近区域;采动变化大区域;容易积水、低洼区域不宜设置避险设施8/12/2021N3采区防护设施布置选址图永久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8/12/20212、硐室内部支护方式图8/12/20213、避难硐室布气方式图永久避难硐室布气方式(四)井下应用实践8/12/2021临时避难硐室布气方式方案一:集中布气示意图方案二:面罩布气示意图(四)井下应用实践8/12/202

27、1永久避难硐室内部布置示意图4、避难硐室内部布置示意图(四)井下应用实践8/12/2021临时避难硐室硐室内部布置图8/12/20215、避难硐室的验证试验情况 2010年5月15日凌晨1点到早上9点,常村煤矿在井下N3采区永久避难硐室内组织进行了国内首次井下避险设施验证试验。43矿工在永久避难硐室内靠硐室的维生保障系统安全舒适地渡过了8小时。试验获得的各项数据表明,井下避难硐室完全具有灾变条件下的避险保障能力。(四)井下应用实践8/12/20216、重新设计后的井下逃生路线 灾变时,按照地面指挥部安排的撤退路线撤离灾区。 在不具备向地面撤离时,可迅速向就近的避险设施内撤离。 采掘工作面人员及

28、救生舱往巷道口方向200m范围内人员向救生舱撤离。采掘工作面顺槽内的其他人员向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撤离。 N3采区临时避难硐室200米范围内的皮带司机、巡回安全员、瓦斯检查员、水泵司机、机车司机、矿各级巡查人员及其他零散作业人员向临时避难硐室撤离。 除上述作业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向永久避难硐室撤离。 N3采区1#变电所以北作业人员向永久避难硐室撤离,以南作业人员向地面撤离。 具体撤退路线见N3采区逃生路线图及避灾路线标志牌。(四)井下应用实践8/12/2021N3采区逃生路线图8/12/2021(五)防护装备系统设置和性能对照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防护灾害类型 瓦斯爆炸、顶

29、板事故矿井火灾、瓦斯突出同左同左救护能力100人50人8人空间尺寸39m3.5m3.05m5.5m5m3.8m6.3m 1.4m1.8m支护类型 一次支护:锚网喷支护;二次支护:钢筋混凝土支护;壁后充填瑞米号锚网喷支护,喷涂瑞米号材料钢结构内部分区 缓冲区、避难区、救护区、卫生区、氧源供应区和动力供应区 缓冲区、避难区、卫生区 缓冲区,避难区和设备舱类型功能不同安全防护设施性能对照表8/12/2021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氧气供应系统地面钻孔供氧压风管路供氧瓶装氧气供氧空气净化系统监测监控系统通讯联络系统环境控制系统动力系统医疗系统食物、水不同安全防护设施内部系统对照表类型功能

30、(五)防护装备系统设置和性能对照8/12/20211.全面对接,互联互通矿矿井井现现有有安安全全生生产产系系统统接入接入供电系统压风系统通讯系统避避难难空空间间安安全全防防护护设设备备空气供应设备内部动力供应设备监测监控、通讯设备 各个避难空间(尤其救生舱和永久避难硐室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形成防护系统的网络化,每一个固定避难硐室都能在灾变条件下成为井下的临时救援指挥中心。(六)安全防护体系特点8/12/20212.多级防护,独立运行 当矿井各固有系统和网络因灾害、事故崩溃时,所有避难空间内都能形成独立运行、完整有效的维生系统,保证避险人员的生命安全。(六)安全防护体系特点8/12/20213.

31、多点布置,全员覆盖 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将会根据井下的作业条件、巷道位置、劳动组织、人员分布情况多点布置不同规格的紧急避险空间和维生设施。 确保全员覆盖井下每名矿工,使井下人人享有一个避险维生的防护空间。(六)安全防护体系特点8/12/2021编号编号年龄年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min距离距离/m速度速度/m/min地地 点点行走行走方式方式巷道巷道照明照明1351105105轨道上山轨道上山正常正常有有2281117117轨道上山轨道上山正常正常有有3301106106轨道上山轨道上山正常正常有有4241151151皮带上山皮带上山快速快速有有5281138138皮带上山皮带上山快速快速无无628

32、1125125皮带上山皮带上山快速快速无无73919898综采工作面综采工作面正常正常无无8261115115掘进工作面掘进工作面正常正常无无9271110110掘进工作面掘进工作面正常正常无无10331107107掘进工作面掘进工作面正常正常无无平均速度平均速度/(m/min)117.2实测表明,矿工在井下正常情况下行实测表明,矿工在井下正常情况下行走平均速度为走平均速度为117m/min117m/min,考虑到井下,考虑到井下发生事故时的复杂情况:发生事故时的复杂情况:行进速度考虑行进速度考虑50%50%安全系数安全系数自救器使用时间考虑自救器使用时间考虑50%50%安全系数安全系数最终确

33、定距离设置小于最终确定距离设置小于500500- -1000m1000m 避险维生空间的设置要具有高度科学性,通过井下行走速度实测4.就近避难,标识醒目(六)安全防护体系特点8/12/2021v 为井下遇险人员提供逃生方向指示v 显示距离前方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距离v 可在黑暗环境中清晰显示指示信息逃生路线的标志显示(六)安全防护体系特点8/12/2021四、全国遏制重特大事故潞安现场会介绍 5月19日,由国家安监总局、煤监局组织的全国煤矿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推广井下救生舱等避险设施现场会在潞安集团隆重召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监管、煤炭行业管理和煤矿安全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各省级煤监局

34、主要负责人,各试点煤矿企业负责人,有关矿用救生舱、人员定位系统、矿井通讯、救援设备等产品生产企业和技术支撑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国家安监总局和煤监局有关司、处、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8/12/2021我作为课题组组长,汇报了潞安集团煤矿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情况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监局局长赵铁锤作了重要讲话。山西省政府秘书长王成代表山西省政府对现场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潞安集团董事长任润厚在会上致欢迎辞。国家煤监局副局长黄毅主持会议。8/12/2021 参观潞安集团常村矿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示范矿建设情况,是本次大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监局局长赵铁锤,山西省副省长陈川平一

35、行深入常村矿井下视察了避难硐室建设情况。视察过程中,赵铁锤对潞安矿井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示范矿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三年时间建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强力推广救生舱和避难硐室的应用,切实提高煤矿应急救援能力和灾害处置能力,坚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5.1 救生舱基本要求 有明确具体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包括适用的灾情、灾种、灾区及海拔高度、环境条件、井巷空间尺寸等,并在产品标准、使用说明书、产品的永久性安全使用须知中注明 具备安全防护、O2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通讯、照明及指示、生存保障等功能,保证在无外部支持条件下维持舱额定避险人员生存(即额定防护时间)96

36、h以上 m3,且总有效容积不低于8m35 井下救生舱的基本要求与安全标志管理 m3/min,O2在18.5%22.0%之间,并保证避难所内部始终处于正压状态,以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渗入。同时应具备接入矿井压风系统的接口 应具有内部空气循环系统,流量宜在20L/min以上 避难所应具备所内外环境参数检测仪器,至少应对避难所内的CO、CO2、O2、CH4,所外的CO、O2、CH4、CO2、温度等进行检测或监测 井下避难所应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5.1 救生舱基本要求 配备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额定人员生存所需要的食品和饮用水,食品配备不少于2000kJ/L/人天 有必要的照明,并有急救箱、工具箱、灭

37、火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设施设备;救生舱外应有清晰、醒目的标示 应选用抗高温老化、无腐蚀性、无公害的环保材料。救生舱外体颜色在煤矿井下照明条件下应醒目,宜采用黄色或红色。同时,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荧光条码 5.1 救生舱基本要求l认证依据:煤矿井下避难所(救生舱)基本要求(试行)l认证模式:按新产品程序,技术审查产品检测检验l认证条件:1)明确产品使用环境,适应的灾情灾种,方便矿山选购使用2)申请人有足够的能力和技术手段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可靠3)经计算和试验验证,满足认证依据相关要求,有相关证明 文件,包括设计计算书、试验报告、权威专家论证意见等4)产品执行标准、配置表、图纸、使用说明书,产

38、品样品5)进口产品所在国认证材料和认证文件l认证时限:保证在认证各环节,对救生舱产品优先安排5.2 井下救生舱的安全标志管理8/12/2021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矿井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课题组与钧生科技、众生洲科技中心一道在潞安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也还有不少亟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在此,希望与会的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我国矿井安全防护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奋斗。 同时我们也愿意同大家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各矿区推行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设计、咨询服务。 结束语8/12/20218/12/20218/12/20218/12/20218/12/20218/12/20218/12/20218/12/20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