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案例: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让数学课堂变的更精彩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9095579 上传时间:2021-09-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初中数学案例: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让数学课堂变的更精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案例: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让数学课堂变的更精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案例: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让数学课堂变的更精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数学案例: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让数学课堂变的更精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数学案例: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让数学课堂变的更精彩(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初中数学案例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让数学课堂变的更精彩 摘要: 预设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成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以及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课堂教学因为有了生成而充满了生命活力,但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凡事都有“度”,重要的是两者的和谐、融合、自然。关键词:预设 生成 数学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生成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为我们面对

2、的“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语)。而预设和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课堂要是没有预设,所有的追求目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但课堂也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数学课堂更是如此。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成,从而使数学课堂变的更加精彩,使学生获取的更多。本文试从自己上的一节数学课谈谈一点认识和体会。一课前的准备与预设课题 角的度量(2)角的大小比较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大小比较

3、,这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角的大小比较作了铺垫作用。在本节课中,主要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活动过程,获得画角以及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空间图形观念。2教学目标 (1)知识获取目标: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会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2)能力培养目标:实际观察、操作,体会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3)情感孕育目标:经历角的测量和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3教学重点 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及角的和、差关系。4教学难点 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以及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5教学方法 以

4、“引导探究”“启发谈论”为主。6教学思路 导入阶段: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角的大小比较; 探索阶段:通过讨论得出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 提升阶段:通过观察图形得出角的和、差关系以及通过折叠得到角的平分线; 落幕阶段:课堂回顾收获、布置作业。二课中的生成和处理在精心的准备了这节课时,我是充满信心的进入课堂,准备沿着我的课前预设启发学生的思维,探索问题。但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却超出了我的预设,出现了一段精彩的插曲。在探索阶段我的预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度量法比较角的大小,然后启发学生思考线段比较大小的方法,将两个角叠合起来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接着我准备给学生讲授怎样用圆

5、规画一个角等于一只角(由于备课时我认为学生也不可能想得到用圆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而且画出图的正确性只有等以后学了三角形全等才能说明,我就决定将这块知识以直接教授的形式告知学生,只要求学生知道有这种画法以及怎样画即可。)同时在将两个角叠合起来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角的和与差的关系。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在讨论探索的过程中想出了较多的方法,而且很有创意地得出了用圆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课堂练习上任意的画出两个角,(如图)然后思考如何比较ABC与DEF的大小,同学们可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片刻后,学生争先恐后抢着回答。)生1:我是用量角器测量出我所画的两个角一

6、下两个角ABC与DEF的度数分别是58和42,所以我就可以判断ABC比DEF大。我肯定了这种方法,而且指明这种方法是比较方便和简单的。没等我讲完,另一个学生举手:老师,我不用量角器也能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我心里一阵高兴,认为学生可能会想到将两个角叠合起来,正中下怀)问:好,那就请你将自己的方法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学生2径直地走向讲台,在黑板上边画边分析:我先用刻度尺在ABC的两边取两条10cm的线段BM、MN(如图),再在DEF的两边也取两条10cm长的线段EG、EH,然后用刻度尺去测量MN和HG的长度,如果MNHG,则ABC大,如果MNHG,则DEF大。话音刚落,这种思维已经出乎我的意料

7、,还来不及表扬,另一个学生又提出:“那里其实并不一定要取10cm,只要在两个角的两边取相同长度的线段都可以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我真的为自己的学生能有这些思维而高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还有一学生举的手更高了:老师,我也有另一种方法。生3于是走向讲台,拿起圆规:我同(指上一位学生)的方法类似,但更简单。首先把圆规脚放在B处(由于没学过具体的画图的画法,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太精确),然后画一个圆(如图),圆就与角的两条边出现了两个交点M、N,接着再将圆规脚放在E处,再画一个同样大小的圆,又出现了两个交点G、H,最后也用圆规比较MN和HG的大小,就同上节课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一样。 这时我感到在课前准

8、备的太过于粗浅,但同时也为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折服!此时我没有按照课前预设而展开,而是及时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继续循着学生的思维探索。我非常地肯定和表扬了这两位同学的方法,并让其他学生为他们有这样的思维和胆魄而鼓掌,以激励其他学生继续发扬这种精神。然后又意味深长的说:特别是同学(指生3)的方法实际上提供了我们一种用圆规来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我们继续来讨论:如果一旦用圆规测量出MN=GH,你们会发现这两个角存在什么关系呢?生4:这两个角相等。教师笑着说:非常好,实际上我们已经得出了用圆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三课后的收获和体会、学生的收获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把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由

9、度量法和叠合法的两种方法扩充到了较多的方法,而且很有创意地探讨出了用圆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的体会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有感触。我为自己在备课预设的不足而惭愧,更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的敏捷性而折服。在这节课上,我并没有完全完成我预设的内容,而是及时地改变教学程序。在学生这样的激烈的探索思维下,已经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创新的学习思维应是教师培养的重点,当学生出现了教师预设之外的思维时,教师应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培

10、养,以学生为中心,重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从而学习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四后期的反思与提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高兴的活动。因此数学课堂就应该是学生能够图绘出一幅色彩缤纷的画卷。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性思维,积极的对待,冷静的处理,尽量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无论是课改前的传统教学,还时课改后的新课程教学,离不课前精心的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犹如打无准备之仗,仓促行事,往往败下阵来。但现在较多教师的备课仍只是教材的翻版,以致一节课下来,部分学生在强迫的接受性的学习数学知识,更多的学生只是在等

11、侍着这节课的结束。因此,不仅是每节课都要备,而更重要的是备精,备透。关注教材、更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尽可能的预见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思维。尽量使我们的数学教学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课堂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教师任意涂画的白纸。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经验基础他们的精彩发言不时推动课堂迂回发展。布鲁姆一语道的:“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即使有了精心的预设,也无法对课堂完全了如于胸,把握在手。因此,当教师讲教案带入教室时,要随时因势而异做出调整,教学中

12、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会生成新的可能,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学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悉心捕捉鲜活的生成资源,放大动态生成的瞬间。但同时切勿过于突出、放大生成性信息,以至于常常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甚至在遭遇生成时不善于主导,反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因此,作为教师,还要学会冷静处理,捕捉一切有利时机,转化为更优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拾级而上、步步登高。“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叶澜教授曾做过这样的精辟论述:“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面对新课改,我们要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融合,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变的更精彩。参考文献1李启嘉 灵动的课堂源自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8.12邢成云 “平衡”营造和谐课堂 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8.13渤海风“节外生枝”的精彩期待教师的引领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9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