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的思考的文献综述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858568 上传时间:2021-09-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的思考的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的思考的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的思考的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的思考的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的思考的文献综述(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号,黑体打印,每字中空两个半角字符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对策的思考的文献综述摘 要: 近几年以来,“通胀”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广大老百姓的视野中。20072009年上半年,“通胀”几乎成为全国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与股市、地震、奥运、世博等词共同主导了中国老百姓的近两年生活。通货膨胀是一个向来被经济学家关注的词。我国对本轮通货膨胀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央行自2007年以来已经进行了6次加息,13次提高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已从2007年初的9%调整到现在的16%,其他一系列措施也相继出台。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2008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取代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2、可见,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现在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本文将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分析,对一些关于通货膨胀的一些相关观点进行研究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周期;现状;危害;对策一、 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思考(一)不同学派对通货膨胀起因的不同学说艾慧(2007)对不同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起因的各种说法进行了概括与总结:1、货币主义解释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论是: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作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 基于总开销主要基于现存货币总量的观点,经济学者们以货币总量计算消费品

3、总需求量。于是乎,他们断定总开销与消费品总需求量随著货币总量提高。于是相信货币数量理论的学者们同样也相信物价上涨的唯一原因就是经济成长(表示消费品总供给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货币政策提高现存货币总量。以此观点来说,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如是说。意指通货膨胀的控制有赖于货币上与财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过于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额贷款。此观点着重于中央政府预算赤字与利率,以及经济生产力,也就是由生产成本(总供应)所推动的通货膨胀。2、凯恩斯主义解释依新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即所谓的“三角模型” :需求拉

4、动通胀 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胀 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supply shock inflation),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 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 inflation) 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这三型的通货膨胀可随时合并解释现行的通货膨胀率。然而,大多时前两种型态的通货膨胀(及其实际的通货膨

5、胀率)会影响固有型通货膨胀的大小:持续性的高(或低)通货膨胀带动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货膨胀。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货币说需求带动理论主要集中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力(其潜在输出)相关。这点在政府(可能于对外战争或内战期间)印行超额的货币引起金融危机时特别鲜明,有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使得物价飞涨(或达每月上涨一倍的程度)。(二)不同理论对通货膨胀起因的不同解释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造成的。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的结果。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经济学家将利润和工资都包括在成本中。增加的工资或利润被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则

6、发生了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3、混合型通货膨胀由于当工资得到增加时,人们的需求也会增加,于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会启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很难分清是由于需求拉动的还是成本推动的,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即使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平衡的,由于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动也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生产效率高的生产部门货币工资增长较快,生产效率较低的服务部门就受到了增长工资的压力,而它们的生产效率却无法同等速度提高。于是服务部门就产生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原理

7、。 5、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当经济要素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已不再有弹性,完全成为一条垂直线,实际产出也已达到潜在产出水平。当总需求增加时,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上涨,而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因为公众会根据政府的货币政策进行预期,多次反复后能认识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机。从而使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于是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不仅不能推动经济反而造成滞胀。该理论有三个假设:(1)公众是掌握着各种信息的经济人,他们会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并且随时根据新的信息调整经济行为。(2)存在着自然失业率。(3)货币中性。 6、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的情况下,

8、而且,每单位产品索配合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的发展就愈快。”“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语) (三)我国出现通货膨胀的原因 倪金杰(2008)认为,通货膨胀,其实从来就不是偶然的,它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一个长远的发展来看,货币一般都是逐渐趋于贬值的状态,那么就决定了物价的水平应该全部都是一个慢性上涨的过程。吴健安(2005)认为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主要在于两方面:经济过热和改革滞后。魏耀虎 (2006)针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的现状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了详细的解释: 1、外汇储备太大,使货币的供给量增加由于中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所有的外汇都必须由中央银行收购

9、,而为了收购外汇,央行就必须额外发行基础货币。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达15,282.49亿美元。外汇储备过大和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顺差、外国投资和人民币的升值有直接关系。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08年1月11日发布的2007中国外贸进出口数据,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的历史高位,较2006年的1774.7亿美元增长了47.7%,位居世界第一。另外,从国际收支情况来看,我国长期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2007 年上半年,中国经常性项目顺差达16 29亿美元,同比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巨额顺差导致国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10、2、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引发一系列产品成本上升据统计,中国2007年原油产量增长1.6%,达到1.8665亿吨。同时,海关总署2008年1月11日公布,中国2007年全年进口原油1.63亿吨,较上年增长12.4%;2007年全年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较上年下降7.1%。2007年国际原油的平均价格是73美元/桶。2008年1月2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石油需求增加,政治、自然等因素导致石油供应数量不确定,再加上各种投资基金等投机商的哄抬物价,从2005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高。由于此次石油价格上涨多为期货价格,因此,其滞后影响也将主要在今后两年显现

11、。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受此次石油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首先,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2007年全年进口原油1.63亿吨;其次,我国目前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还缺乏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第三,作为一种基础能源,石油涉及的产业链比较长,其将以产业链的形式带动整个社会价格水平的上升,从而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3、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CPI攀升的主要动力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31.7%,蛋上涨21.8%。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食品价格继续充当了目前CPI加速上涨的主力。 就肉禽方面来说,今年猪肉价格

12、的上涨有三大原因,一是粮价尤其是玉米价格的上涨带动猪饲料价格的上涨。二是去年猪肉价格过低打击了农民养猪积极性。三是南方高热病、蓝耳病疫情导致生猪供应减少。粮食方面来说,从国际方面看,粮食上涨主要是需求增长的原因,正常的食用需求增长倒还不是主要原因,制造生物燃料的需求“异军突起”才是主要原因;而之所以要用本来是供人食用的粮食去制造燃料,主要又是为了满足汽车特别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汽车那饥渴的胃口。国内方面来看,是我国城市化的推进造成了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及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从而抑制了粮食的供给能力。与此同时,随着城镇低收人群体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粮食需求水平却呈刚性增长。粮食

13、涨价的背后是解决农民增收,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要求。自2007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消费价格涨幅持续高于城市居民。作为低端消费者,城镇中等收入群体和农民在收入提高后将增加对粮食、肉禽蛋类等消费量,这将对粮食、肉禽蛋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产生持续的拉动作用。4、居住价格高位攀升是促使CPI上涨的重要原因2007年居住价格上涨4.5%,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7.6%,涨幅提高2.1个百分点。虽然高房价没能直接统计进入CPI,但快速攀升的住房价格通过影响CPI中的居住价格,对CPI上涨也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由于这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

14、的加快,大量人口进城居住、就业,以及广大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进一步加强,从而使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逐步加强。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供给结构不合理,不但满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需要的户型和中低档住房供应不足,而且由于近年来各地经济适用房规模不断受到挤压,作为住房保障的经济适用房也供应不足。加上城市中心建设用地日趋紧缺、社会对房地产价格短期持续上涨的预期以及涌如房地产业大量资本的投机活动等使房地产的价格持续上升。5、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稳中有升,需求对CPI的拉动力在增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15、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另外,考虑到近几年机关事业单位大幅度提高工资,企业利润大增促使雇主和职工收入增长加快,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2007年需求拉动CPI上涨的压力,要比前两年大一些。6、节能减排任务加剧,国家有可能运用价格手段上调资源价格“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但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指标。2007年6月4号,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

16、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各地政府对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调,特别是燃气、水、电等相关产品的价格及服务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 二、 中国通货膨胀的状况 (一)中国在30年内的通货膨胀周期张思成(2009)对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的这三十年余中,中国所经历了的通货膨胀进行了概括,他说如果加上2007年至今的这一轮通胀,就是5次。第一次通货膨胀发生在1979-1982年,其中1980年的CPI达到高值6%,这一价格指数不是很高,价格上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但是这次通胀唤醒人们重新关注已告别了近30年的通货膨胀这一现象。彼时的通货膨胀发生在中国开始实行改

17、革开放政策,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的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接近于零。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的通胀达到6%。后来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第二次生在1983-1986年。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全社会零售额和市场上货币流通量都出现了增速高峰,由此迅速导致了全社会种需求大幅地超总供给,需求压力十分明显,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

18、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家具。1985年价格同比上涨了8.8%。与前一次价格波动相比,这次通货膨胀造成全社会的价格普遍上涨。为了抑制高通胀,当时采取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一系列措施。第三次通胀发生于1987-1991年。1987年,国内的货币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年增长速度达116%,商品价格也同步上涨。到1988年底,价格同比上涨达18.5%,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价格涨幅达到两位数。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有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在此期间,1988年的中国国民收入较上年增

19、长11.4%,零售物价指数分别较上年上涨18.5%和22.1%,创造了自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第四次通胀发生于1992年到1995年底。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进一步深入地展开,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得到正式的明确,各种经济成分更趋活跃,对物资需求十分强劲,各种商品价格又开始走高,1993、1994年,价格同比分别上升了13.4%和20.0%。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特续的混乱。沈源(2010)、金伯寅(2010)将其形象的总结为“四热”(房地产热、

20、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高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二)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梁雅乔(2009)认为这一轮价格上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国际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也有国内经济增速偏快和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压力。因此他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国际市场来看,原油价格在高位持续攀升,国际原油价格虽在近日有所跌落,但仍在高位,上涨势头不减;黄金价格持续上扬,连创新高,在具有指标意义的原油和黄金价格上涨推动下,铁

21、矿石、铝土等原材料同步上扬。最关键的是,石油价格的攀升,让用玉米等农作物提炼的乙醇汽油获得了盈利空间,美国不顾粮食紧缺状况,鼓励乙醇汽油的生产,加之多国粮食减产,推动全球范围内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价格的大幅上涨。而中国作为铁矿石消耗第一大国,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大宗商品进口需求旺盛,如进口大豆和食物植物油已占到国内消费量的70%, 石油占到一半左右,这无疑加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从国内市场来看,首先,国内资源和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趋势,从成本推动上加大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第一,我国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及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加之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推动了农产品的价格上涨; 第二

2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消耗原油、铁矿石逐年递升,电力需求逐年增加,石油进口需求量加大,生产要素价格提高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逐步加大,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第三,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除来自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外,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也有不同程度上涨,环保和资金成本增加,劳动力价格也有所上涨。 其次,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过多,流动性过剩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过剩的流动性不仅冲击着股市和房市的健康发展,还有可能冲击商品和服务市场,引发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上涨,就会从需求上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三、 通货膨胀的危害及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危害高鸿业(2007)在西方经济学中提到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

23、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涉及破坏经济过程的所有隐藏经济法则的力量,并以绝大多数无法诊断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通货膨胀通常是由货币泛滥引起,而通货膨胀出现或恶化不仅会导致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而且也会导致一国货币的严重贬值,并由此破坏整个市场的运作法则。林德峰(2007)认为通货膨胀是不能预期的,也是非均衡的,它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1、造成实际收入和实际财富的再分配(1)对收入的影响如果名义工资率的增长慢于通货膨胀增长速度,公众和企业因货币贬值所获得的货币收入购买力将下降,即实际收入会减少;假如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借款造成中央银行向社会过量发行货币、增加

24、货币供给,则政府可以因此而增加一笔额外的收入,即通货膨胀税。于是,通货膨胀不利于大多数工薪阶层、退休者、失业者和贫困者、接受政府救济者和债权人。但是,通货膨胀有利于高收入者、企业主、厂商和债务人。 (2)对再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再分配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人们手中财富的实际价值来实现。一般来讲,非预期通货膨胀会将财富从债权人手中再分配给债务人。即通货膨胀往往不得于债务人而有害于债权人。如果,通货膨胀持续了很长时间,使人们最终有可能预见其发展趋势,并且市场也开始与之相适应,那么市场利率中就会逐渐地包含一种对通货膨胀的补偿部分,主要是对利率进行调整。但是在更多的时候,通货膨胀只是将收入和资产搅合在一起

25、,随机地在全民中进行重新分配,而不会只冲击某些群体。 2、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1)通货膨胀扭曲价格信号而损害经济效率在一个低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如果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则买方和卖方都很清楚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面都发生了实际的变化,他们就可以对此做出正确的反应。相反,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整体的价格变化。如果通货膨胀率每月达到20%或30%,商店就会频繁地变动价格以致于相对价格混乱无序、难以适从。 (2)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对货币和税收的扭曲来体现在流通中的现金是名义利率为零的货币。如果年通货膨胀率从0上升到20%,则现金的实际利率就从每年的0降为

26、-20%。现在还没有办法消除这种扭曲。由于货币利率实际为负,在通货膨胀时人们更愿意持有真实资源而减少货币持有量,为此,他们频繁地进出银行。企业也会精心设计现金管理计划。实际资源仅仅被用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货币尺度,而不是被用来进行生产投资。同时,有一部分固定的税收是以元来表示的。价格上升时,这部分税收的真实价值就会下降。假如在计算应交税的收入时,扣除一个价值固定的免税额;而出现通货膨胀时,那份标准免税额的真实价值会减少,所缴纳的税收的实际价值却上升。除了对税收的扭曲以外,通货膨胀也扭曲了收入的衡量标准来影响税收体系。 3、对就业和国民收入(产出)的影响 较高的通货膨胀影响就业和产出水平。需求拉动型

27、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能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通货膨胀使银行的实际利率下降,这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总供给的增加。当供给下降引起通货膨胀时,国民收入和就业量随之下降,导致大多数工人处于失业状态。 长期来说,通货膨胀与产出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倒“U”形的关系。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各国的产出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低通货膨胀的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增长趋势则较为缓慢。(二)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倪金杰(2008)提出了如何在理论上反通胀的对策:反通胀利器之一加息。各国中央银行,比如美国的美联储,英国的英格兰银行,可以加息以及

28、其他货币政策来有力地影响通货膨胀率。维持高利率是央行反通货膨胀的最常见手法,通过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的生产需求和居民的消费需求来抑制物价上涨。反通胀利器之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一个一些爱你搞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遏制通胀的重要货币政策。反通胀利器之三发行央行票据。央行票据即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

29、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央行发行票据的目的是为了回笼资金,将市场过剩资金冻结在中央银行,以缓解市场所面临的通胀压力。但注意,央行票据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一般个人是不能购买的。樊彩跃(2008)在其文中讲到尽管我国中长期内经济仍然有条件保持“高增长、低通胀”格局,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经济运行中既面临一定的 通货膨胀压力,更存在一定的通货紧缩风险,如何实现既好又快的增长,关键取决于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准确把握以及体制机制的进一步转变。并且对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1、加大农产品的供给加大短缺商品的供给是治理通货膨胀治本的根本办法,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最为积极

30、的办法。如何才能做到加大农产品的供给呢?主要是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引导资本的合理流动,转变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鼓励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速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仍相当落后,他们大多数采用小农的耕作方式,劳动工具有相当一部分仍然以牛、犁、镰刀等,因而劳动生产率低,而且劳动辛苦,收入低,因而农民们的积极性不高,加上种子、肥料等价格上升,有些地方出现田地荒芜的现象。因此,国家的惠农政策和对“三农”的财政资助方面要加大力度,现时,要提高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资

31、本的流失。(2)在农村建立有效的科学管理机制我们一直以来忽视对农村的管理,没有建立科学管理机制,这对农业生产带来种种不利,表现在:第一对农村的巨大投入不能为农业生产带来明显的成效,惠农资金利用效率低;第二农民的市场意识薄弱,农产品市场缺乏严格的市场预测机制,消费的快速增长没有通过农业产业的繁荣得到满足。因此,我们必须在农村建立有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对农业生产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建立健全的农产品的市场预测机制。2、提高短期利率治理“流动过剩”反对央行目前长短期利率同时提升的利率调整的做法,笔者认为在市场条件下,央行只管短期利率,中长期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这里说的短期是指三个月到一年这样的时间尺

32、度。同时,认为治理突然发作的通货膨胀应当用短高长低这样的利率结构。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拉开利率的时期差别现在国家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每次将银行利率上调0.5到1个百分点,短期内确实起不了多大作用,就2007年四季度到2008年一季度的情况而言,如果完全用利率手段来抑制总需求,可以考虑将短期利率上调10个大点以上,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人民银行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在2008年3月份比去年同期上升了8.3。这是过去12个月有关价格上升的累积结果,其中前六个月上升了0.8,后六个月上升了7.4(季节调整后),后者折年率为15.3。统计局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后六个月的涨幅与人民银行的企业商品价

33、格指数很接近。考虑到消费服务方面价格上升幅度小的情况,总的价格水平在过去六个月的环比涨幅按年率算在10左右。对于这样的通货膨胀率,将短期的存款利率上调到12甚至再高一点并不为过。(2)建议央行慎用调整贴现率来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负面作用要大于正面作用,因为它主要挤压的是中小企业贷款,不利于解决就业、收入分配、启动内需,同时也不利于改善供给。3、通过改变财政支出结构目前需要政府改变为了政绩大搞“形象工程”的做法,应该加大惠农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农业方面的财政补贴。可以作出以下调整:(1)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行城市居民的福利补贴制度是在过去高积累、低收入、低消费的

34、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有其一定的必然性。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有些补贴如近年来由国家统一出台的肉食、副食品、粮食等价格补贴,已经成为职工收入的组成部分,要结合工资改革将这部分“明补”改为工资。可以将这部分财政支出转移到农业方面。(2)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一般地讲,事业单位按其服务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即公益性的、准

35、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其中: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如基础教育、基础科研、图书馆、计划生育、公共性防疫等事业单位,其进行的活动属于典型的社会共同需要,财政应保障其经费供给。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广播电视、医疗保健等,这些单位提供的服务介乎于社会共同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是属于现代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所必需的,也基本属于政府公共预算的供给范围,然而要由享受服务的对象承担一部分费用,因此,财政对其可采取资助的形式。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如开发性的科研单位、职业化的体育运动项目、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和社会中介机构等,这些单位提供的服务一般说不属于社会共同需要,应与财政供给脱钩,逐步走向市场。

36、可以将部分财政支出转移到农业方面。(3)大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大多都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而财政是政府保护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在于: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对农业发展起着保护性、开发性或有示范效益的项目,如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和新技术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投资,这是其他农业投资主体所难以承担的,也是政府财政保护农业的重点所在。4、调整出口结构在目前通货膨胀的形势下,我们保持出口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优化出口结构,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出口增长的质量和效益。(1)按照“有支持、有抑制、有退出”的

37、原则,进行出口结构的调整近年来,我国初级产品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而在初级产品出口中,食品及活动物出口占了初级产品出口的一半以上,这显然对我们治理目前通货膨胀利的,这也是目前导致目前国内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对食品及活动物出口进行控制。(2)加强对重要商品和主要市场的出口数量、金额、价格监测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机制,引导出口企业合理调节出口增长节奏,避免在某一市场集中过快增长。5、加强金融特别是特定经济部门的监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在全球就有很强的传染性。虽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趋势下,各国提倡金融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

38、经济中不稳定性因素多而复杂,并且我国刚刚彻底的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因此,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经济管制的同时,也应该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以及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监管,最重要的是做好目前分业监管体制下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避免金融监管真空以及重叠区域,从而避免由于金融的不稳定性推动货币进而经济尤其是通货膨胀问题的出现。(1)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创新理财产品,加强银行流动性管理促进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优化信贷投向结构;加强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贷管理,严格控制房地产投资贷款需求;进一步引导资金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流动;加快银行资产证券化;推动商

39、业银行采取主动的流动性管理措施;建立规模适当的多层次流动性储备,实现流动性与效益性相协调;进行积极负债管理,减轻流动性过剩的压力。(2)部分学者倡导通过人民币快速升值来“釜底抽薪”减少国际游资流入,虽然有利于降低生产资料进口成本,阻断国际通胀因素的输入,但由于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存在“棘轮”效应,短期内不可能恢复到原来较低的水平,当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剧减之后,如果宏观经济出现不景气甚至衰退的局面,那么政策当局很可能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资本项目的增加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但是只要这些资金不进入流通环节,就不会加剧通货膨胀程度。因此,如何化解因国际资本流入而出现的流动性过剩及其

40、伴随的信贷扩张就成为货币当局直接面对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由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经过屡次上调,考虑到国际利差因素,已经没有太大的自由操作空间,如果央行进一步强化执行银行信用控制的政策,这与流动性过剩因素结合在一起,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从而加剧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博弈的目标冲突,构成了反通胀政策力度选择与执行效果的强扰动因素。四、结语2007年以来,在食品价格高涨、房市股市走高、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复杂背景下,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中国通胀动态传导机制并对今后我国通胀走势进行科学预测,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

41、完成维持价格稳定、促进经济有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新时期能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认识到稳定价格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同时,科学系统地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传导机制,多层面宽角度地分析通货膨胀的未来趋势,对胜利完成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的宏观调控任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 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622 倪金杰. 反通胀战争M海天出版社,2008.183 吴建安. 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和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12):184 魏耀虎. 我国潜在通货膨胀的原因及防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6):72 -745 张思成通货膨胀动态机制与货币政策现实选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226 沈源、金伯寅通胀预期下的理财之道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77 梁雅乔浅谈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对策J经济学,2009,(11).68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79 林德峰进出口贸易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科技, 2007,(1):14-1510 倪金杰. 反通胀战争M海天出版社,2008.19711 樊彩跃中长期经济保持“高增长低通胀”格局的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7,(8):22 -2512 张启文. 金融学M科学出版社,2009.1611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