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差异研究综述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692074 上传时间:2021-09-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1.5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差异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差异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差异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差异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差异研究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差异研究综述 姓 名: 闵婕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班 级: 社会41 学 号: 2214114 指导教师: 朱考金 职称: 讲师 200 7年6月 3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文化认同差异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 闵婕指导教师 朱考金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他们与老生代农民工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也逐渐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文化认同作为社会适应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及心态。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两代农民工在文化认同上

2、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感要低于老生代农民工,并且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影响,他们对城市的文化认同要更加积极和深刻。关键词: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 ;文化认同A Research Summarization about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with the old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of Different Cultural Identity 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Min JieTutor Zhu KaojinAbstract:

3、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become migrant workers in the main group, and they are the old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many fields are different, This has become many scholars hotspot. Cultural identity as a social adaptability of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o a large extent t

4、he impact of migrant workers in urban life and mentality. 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and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wo generations of peasant workers i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existence of a greater difference.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must be less than the identity of the old gener

5、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way of life in a great extent by the impact of urban culture, them on the citys cultural identity to a more positive and profound. Key words:migrant workers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ultural identity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农民流入城市务工,城市农民工群体

6、内部的代际分化已经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在不断壮大,并且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由于成长的背景及社会环境的不同,两代农民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就决定了他们在适应城市的过程中,会对城市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感受和认同。二、核心概念(一)农民工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是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所未曾出现和存在过的现象。何谓农民工?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研究语境下给予不同的定义,还有学者将农民工称为流动民工、农村流动人口、进城农民、城市农民工、打工仔、外来人口等。尽管称谓不同,但指代的群体一般都是身份是农民却在城市从事非农职业劳动的群体。陆学艺先生认为,农民

7、工是:“常年或大部分时间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但户口仍然是农业户口,户籍在农村,有承包田,身份还是农民,不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不享受公费医疗等劳保待遇离土又离乡,在城市的厂矿、机关、企业、商业、服务业劳动。” 1李培林指出,不管大家的定义有什么不同,但是对此有一个基本相似或相近的认可:首先,他们来自农村,属于农业户口。其次,他们的社会身份虽然是农民,但他们的职业是从事非农生产活动,或者说他们的主要时间是在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再次,他们的非农活动不限于工业领域,还包括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活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跟传统的制造业工人在职业上还是有所不同的。最后,农民工还包括进城从事个体工商活

8、动的农村人口,他们在职业上属于自雇者,但不包括进城成为企业老板的农村流动人口。2(二)新生代农民工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这个群体里也出现了代际分化。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 大量的年龄在 18到25 周岁之间,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初步成长起来的农村年轻人开始涌入城市, 相对于以前外出打工的老生代农民工, 他们被称为“新生代民工”。目前,新生代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这一群体因为其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思想观念不同于父辈的进城务工人员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一度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在概念界定的依据上,有人以“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

9、高、工作耐受力低” 317的“三高一低”标准作为界定新生代农民工的依据,以区别新生代农民工和他们父辈;有人则以时间年限为依据,2001 年王春光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 2003将其修正为两层含义,一是年龄在25岁以下,于上世纪90 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二是将其区别于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因为他们不是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外出过程中出生和长大起来的,而是介于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4之后虽然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 。但是在目前来看这种观点,还是比较合理的。首先,“新生代”作为一个历时的概念,必然要体现出主体的生长年

10、代与年龄特征,而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平均大约10岁的年龄差,也符合“10年为一代际”的社会学界定标准;其次,基于“90 年代”与“25 岁”这两个分割点基础上的新生代群体,具有较为明显的群体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特征、务农经历、外出动机变化等方面。(三)文化认同“认同”译自英文的“identity”一词,是对我是谁、我在哪里的反思性理解。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威廉詹姆斯和弗洛伊德提出,詹姆斯曾用“性格”一词表示他的认同感受。512弗洛伊德把认同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513-14他认为个体的认同常常与对强大权力或权威的依恋

11、和维护分不开。帕森斯把认同定义为“个性模式保持代码系统”,他认为认同的价值是通过相连贯的组织内有关个体的信息来维持个体的连续性。514认同现象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还有政治认同等。文化认同是指人们以某个文化为基础而不断确立自我同一特性的过程及其效果,其核心是语言、文化倾向、生活地域关系。6社会学家 R简金斯(RichardJenkins)指出,认同概念的现代功能事实上包含人际关系中的两个基本因素,即基于人们同一性的关系和基于差异性的关系。简要地说,即意味着一方面认同概念揭示了“我们”是谁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区分了“他们”是谁。“我们”有相同的特征、相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并

12、且这些事物使我们得以与“他们”区分开来。认同具有群体归属性,相对稳定性,“我们”与“他们”的心理边界划分是在互动中产生的,即认同是相互的。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在其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中提出了七类认同:对直接亲属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雇主的认同、对主人的认同、对势力强大的征服者的认同、对社区的认同、法人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的认同。7107这里所谓的文化认同的含义,包括对自我特性的一致性认可、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对有关文化权威和文化习惯的遵从等等。文化认同既包括社会交往等从属于人际认同范畴内的的认同,也包含部分自我认同的内涵,它也属于社会适应的一部分,朱力指出,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有

13、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文化认同的内涵在这三个层面都有所涉及。农民工的文化认同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生活预期和生活目标。不同的生活预期、生活目标决定着不同的生存策略,不同的生存策略又有不同的生活模式和行动方式。821三、对文化认同研究的理论视角在国外,有关学者在文化认同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社会适应等方面。法裔美国学者克雷夫科尔(H. S. Crevecoeur)在1782年提出的“熔炉论”中认为:美国已经并且仍然继续将来自不同民族的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人种“美国人”。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著名学者帕克(R. E. Park)提出的“社会同化”,理论

14、认为:移民一般要经历定居、适应和同化三个阶段,在刚进人迁入地时,由于大多不懂或不能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缺乏进入主流社会的渠道,因此只能先在边缘地区立脚,以廉价出卖劳动力为生。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移民接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了主流族群,进而被主流社会完全同化。9288-302“熔炉论”和“同化论”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到“多元文化论”的冲击,但它们的影响始终存在。戴维波普诺归纳了少数民族成员的社会适应反应与心理反应:(1)被动接受。我们也可以视为少数民族社会适应的反映,波普诺认为,一条向少数民族成员敞开的道路就是他们接受其处境。他们可以调整自己以适应其从属地位,并且充分利用之。(2)个人攻击

15、行为与暴力,有些社会学者指出,少数民族成员所犯的许多罪行都可以解释为是他们受压迫的环境的攻击性反应。持枪抢劫地位较高者的少数民族个人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他们也可能以犯罪作为对社会的一种攻击性抗议;(3)集体抗议;(4)自我隔离,少数民族群体自愿与主流社会相分离的过程叫自我隔离(self-segregation)。群体成员找不到满意的方式与主导群体相处,他们就通过这一过程努力限制与群体外成员的接触。(5)自愿同化,选择这种反应的人试图学好主导群体的语言、服饰、行为模式以及其他文化特征,使人们难以辨认出他们实际是少数民族成员。采取同化的决定可能是痛苦的,因为他需要背叛可能仍然带有感

16、情意义与社会联系的民族传统。10就国内的情况而言,当前,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较多,部分学者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城市学等角度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就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来看,此前的大多数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行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社会适应性;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分化与分层,如地位获得、职业分化、代际分化等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流动本身以及由流动引起的问题,群体的认同危机;重点研究两代之间对比的集中在社会认同及身份认同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田凯指出农民工的适应性分为三个层面:最基础的是经济层面,即职业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17、;由此形成的生活方式构成中间的社会层面;通过社会层面的交往才能达到观念的改变和文化的认同,以及心理上的归属,即文化和心理的层面。他指出农民工群体的社会适应性具有落后性、渐变性和长期性、差异性的特点。而第二代农民工由于以第一代农民工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所以他们适应城市的过程也是不同于老生代农民工的。11李莎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是按“心理(前提)社会 / 经济(需要 /手段)心理(结果)”依次进行的,并贯穿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整个过程之中。317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心理是前提,动因和最终归属,心理适应即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化生活方式等的认同程度,农民工的心理适应要求其内化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

18、观念和文化,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他们希望被城市的文化所同化,所以积极的认同城市的文化,对他们而言,社会交往和经济收益只是城市适应的需要和手段。对于老生代农民工来说,从心理上适应和认同城市是最为困难的,他们进城打工的首要和直接目的就是赚钱,其最终归宿是回到农村养老。他们不向往城市的浮华和喧嚣,在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并不渴望在城市得到归属,也没有超越自身阶层的想法,对乡土的眷恋是他们永远无法改变的。四、两代农民工在文化认同上的具体差异的研究关于两代农民工的差异,有关学者做了较多的调查与研究,如王春光在温州、杭州和深圳三个城市进行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的调查,

19、魏晨在徐州进行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问题研究等。关于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同感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上。通过前人的调研笔者发现,两代人在以下这些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一)认同感减弱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在减弱。第一代农民工对城乡分割下的社会有深切的体会和经历,农村人与城里人的交往和互动都比较少,甚至许多农村人都没有见过城里人,他们并不知道城里人怎样看待农民,只知道国家把他们当作农民,所以他们对农民的制度性身份认可成为理所当然。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不一样,他们在自己的农民身份认同形成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与城里人接触和互动,更多地接受到传媒的影响。所以,在他们对自身的农民身份的认同中,拥有更多

20、的社会内涵。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他们之所以被当作农民,不仅仅是因为制度上的规定,而且也是因为城里人是这样看待他们的;还有一些人已经不认可制度性规定,而只重视周围社会对他们农民身份的认可,认为他们之所以被当作农民,是因为周围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同时,新生代农民也开始试着去认同流入当地社会,比如说参加一些社区组织,与当地人建立经常性的交往关系等等,改变城市居民对于自己的“刻板印象”。12此外,新生代农民工对家乡的认同感也在减弱。新生代农民工对外部社会有着强烈的向往和留恋,绝大多数年轻人不管务农与外出务工经商在收入上有没有差别,仍然选择“外出务工经商”,主要原因并不是“务农更辛苦”和“务农没有出息”,

21、而是“已经习惯于外出的生活”和“外出能享受到在家有钱也享受不到的现代生活”。1351据胡银华调查,对家乡的事情很关心的人只占29%,对家乡的风俗人情、观念行为等,只有1/3多的人“基本都看得惯”,有47. 69%的人认为是“有些看得惯,有些看不惯”,有10%的人己经是“基本都看不惯”。1352-53从这些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看来,家乡虽好,但不吸引人,对家乡的感情随着在外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淡薄。并且,有许多新生代农民工根本没有过务农的经历,他们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流入城市,由此看来,对于他们乡村就更没有什么吸引力可言了。他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城市的文化。他们对家乡的些许认

22、同更多的是包含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浓厚的感情和兴趣,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开始出现不认可,甚至持批评态度。出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原因是进城以后他们与农村的联系极少,每年回家过年,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礼节性的仪式,借春节之机看望长辈是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就其原因而言,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对外出的期望不但比第一代高,而且也更多样。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为了赚钱,解决生存问题,他们也更能吃苦,对外出的期望不高,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通过外出务工经商,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更多的是对外部生活特别是对城市生活有强烈的向往,在外出之前他们对外部生活想象得非常好,至少比他们实际见到的好,结果

23、他们的失望和不满意也就越多。(二)“城市性”的提高,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比老生代在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感在减弱,但是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更接近于城市特性,从经济基础上来看更易于融入城市社会。最早提出“城市性”(Urban-ism)的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沃斯,他认为城市性是一种生活方式,使城市具有其有别于乡村的一整套社会与文化特质。14从魏晨在徐州进行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调查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身上显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城市性。他们在进入城市以后,由于职业的改变与城市居民有了更多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他们以城市居民为参照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认同也在显著增加,于是他们不断调整自

24、己的行为方式、价值观、社会关系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他们与城市居民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交往频率也会因此增多,有了更多的与城市居民深度交往的机会。15107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念所引导的、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生活方式的选择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农民工对城市文化的适应及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多元的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较高的教育水平、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生活方式的选择异于老生代农民工,他们生活的期望值较高,对于生活的满意度较低,个人意识、独立意识增强,羡慕认同城市生活。老生代农民工虽然整体上有一定的市场竞

25、争意识的萌芽,有较强的致富意识,但他们受传统生活、行为方式影响较深,传统观念仍然是其主流思想,因此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更倾向于认同乡村生活。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跟随潮流,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模仿行为。国内学者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的指标来进行调查与研究的,包括闲暇时间的利用、消费方式、社会交往这三个方面。1、闲暇时间的安排在闲暇时间的安排上,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在休息时间选择的娱乐活动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老生代农民工往往选择那些基本上不需要消费支出的休闲方式,比如聊天和打牌;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学习城里人上网、逛街、泡

26、舞厅、消费数码产品,他们的种种行为都是典型的城市生活方式,这表明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认同了城市的文化,并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种文化。15108 2、消费方式与消费心理从魏晨在徐州做的调查可以得知,新生代渴望享受,用于娱乐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消费比例显著增加,每月用于购买音像制品及其他文化消费的费用占到了总收入的 22%,远远高于老生代农民工的 4%。而在消费的理性与非理性测量上,新生代对于消费产品获得性欲望显著提高,模仿性强,攀比心理上升。有时仅仅为了所谓的“面子”,一掷千金。在回答“是否有过因攀比和面子而进行消费的事情时”,有 56%的新生代农民工有过得这样的经历,而有 44%的新生代有过

27、借钱购买自身条件不足以购买的商品的经历。而老生代农民工这两项的比例仅仅为 17%和 7.8%。15108朱力关于老生代农民工消费状况的调查也表明老生代农民工的主要收入均寄回了家。并且农民工自己的生存消费被压缩到了最低的限度。而这种情况很少会出现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由于进城的动机不同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上没有父辈们的艰苦朴素的精神,他们打工早已不是为了养家糊口,看看世界,享受生活才是他们的动机。生活在城市,他们更容易被灯红酒绿的生活所吸引,于是他们也渐渐模仿城里人的“潇洒”,甚至是挥霍,用自己那并不丰裕的收入,于是就造成了两代人在消费上的巨大差别。8223、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

28、程度帕克认为,对态度最明了的了解方法就是把态度当作行为模式或者行为单位来测量。9融入城市两个最根本的行为模式就是接近市民的倾向和疏远市民的倾向。接触较多则投入感情较多,关系比较密切。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更经常的去所认识的城市居民家里串门聊天。新生代农民工不仅在与城市人交往的频率上要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而且交往也更为深入。但是,整体这种交往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绝大多数局限于职业性的关系,虽然如此,新生代农民工却在扩大交往层上不断做出努力。16 五、结语通过以上对两代农民工文化认同差别的文献综述研究,笔者发现,学界对于两代农民工的差异研究集中于他们的城市适应性、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上。由于在文化认

29、同上存在差异,导致了两代人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上的不同,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也是不一样的。当然,由于对两代农民工文化认同差异的研究起步晚,时间短,相关的研究成果难免存在一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许多学者只是在对农民工的研究中简单提及这一问题而没有更深层次的探讨;二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系统,并且现有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借鉴国外的,未能较好的实现理论本土化;三是缺乏实证研究和数据,影响一步的研究。不过随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的不断加深,相信这些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参考文献: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2.2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

30、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4):4243.3 李莎.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17.4 罗霞,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03(1):57.5 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 张乃和.认同理论与世界区域化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3.7 詹姆斯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107.8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9 帕克著.城市社会学M

31、.宋俊岭,吴建华,王登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73. 10 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33.11 田凯.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调查与思考J.人口学刊,1996(4):98.12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69.13 胡银华.新生代农民工思想道德的二维性及教育对策研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6(1).14 LouisWirth.UrbanismasaWayofLif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l938(4):12-17.15 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16 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6667.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