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1xEVDO Rev B外场试验测试规范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654465 上传时间:2021-09-05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0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电信1xEVDO Rev B外场试验测试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国电信1xEVDO Rev B外场试验测试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国电信1xEVDO Rev B外场试验测试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资源描述:

《中国电信1xEVDO Rev B外场试验测试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电信1xEVDO Rev B外场试验测试规范(6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电信1xEV-DO Rev. B外场试验测试规范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研究院二零零九年十月601范围42引用43缩略语和定义43.1缩略语43.2定义54测试环境54.1设备的连接和配置(待定)54.2测试仪表54.3定义小区的近、中、远的原则55单小区容量测试55.1单用户吞吐量测试65.1.1前向链路单用户峰值速率测试65.1.2反向链路单用户速率测试75.2多用户吞吐量测试85.2.1前向链路相同场景多个1xEV-DO Rev.B用户体验速率测试85.2.2反向链路相同场景多个1xEV-DO Rev. 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105.2.3前向链路混合场景多个1xEV-DO Rev.

2、 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115.2.4反向链路混合场景多个1xEV-DO Rev. 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135.2.5前向链路混合场景下多个1xEV-DO Rev.A和1xEV-DO Rev.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145.2.6反向链路混合场景多个1xEV-DO Rev.A和1xEV-DO Rev.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165.3反向链路混合场景多用户吞吐量对比测试176网络时延性能测试196.11xEV-DO Rev. B Session建立测试196.21xEV-DO Rev. B单载波呼叫建立206.31xEV-DO Rev. B 两载波呼叫建立216.41xEV-DO Rev. B单

3、载波呼叫PPP建立时长236.51xEV-DO Rev. B 两载波呼叫PPP建立时长246.6单载波Ping RTT测试256.7两载波Ping RTT测试267室内分布系统测试277.1支持1xEV-DO Rev. B系统下有无室分系统时大厦内典型定点对比测试277.2有室分系统时1xEV-DO Rev. B下载业务对现网1X业务的影响288E1传输链路测试298.1单站E1传输链路容量测试299单小区覆盖测试(全网前向覆盖)309.1前向BE数据业务覆盖测试,邻小区加载100309.2反向BE数据业务覆盖测试,邻小区加载100329.3前向数据业务覆盖测试,邻小区空载339.4反向数据业

4、务覆盖测试,邻小区空载3410切换测试3610.11xEV-DO Rev.B系统内切换测试3610.1.1矩形切换两扇区两载波配置(两载波两载波)3610.1.2非矩形切换两扇区两载波配置 (两载波-单载波)3710.1.3非矩形切换两扇区两载波配置 (单载波-两载波)3910.1.4非矩形切换两扇区分别单双载波配置 (两载波-单载波)4010.1.5非矩形切换两扇区单双载波配置 (单载波-两载波)4210.1.6硬切换4310.1.6.1BTS内硬切换4310.1.6.2BTS间硬切换4410.21xEV-DO Rev.B系统与1xEV-DO Rev. A系统的兼容性测试4610.2.11x

5、EV-DO Rev.B系统和1xEV-DO Rev.A终端4610.2.1.11xEV-DO Rev.B系统中1xEV-DO Rev.A终端的BE 业务4610.2.1.21xEV-DO Rev.B系统中1xEV-DO Rev.A终端的切换4710.2.21xEV-DO Rev.A系统和1xEV-DO Rev.B终端4810.2.2.11xEV-DO Rev.A系统中1xEV-DO Rev.B终端的BE 业务4810.2.2.21xEV-DO Rev.A系统中1xEV-DO Rev.B终端的切换5010.2.31xEV-DO Rev.B BTS与1xEV-DO Rev. A BTS之间的切换5

6、110.2.3.1BSC间连接态1xEV-DO Rev. A到1xEV-DO Rev B的切换5110.2.3.2BSC间连接态1xEV-DO Rev.B BTS到1xEV-DO Rev. A BTS的切换5310.2.3.3BSC间空闲态1xEV-DO Rev.B到1xEV-DO Rev. A的personality切换5410.2.3.4BSC间空闲态1xEV-DO Rev. A到1xEV-DO Rev.B的personality切换5611载波加、载波去测试5811.1两载波1xEV-DO Rev.B呼叫中的动态载波增加和去除581 范围本测试规范适用于中国电信1xEV-DO Rev.

7、B外场测试。本规范规定了1xEV-DO Rev. B外场测试的试验目的,试验组网方案、测试内容以及测试方法和测试过程。2 引用3 缩略语和定义3.1 缩略语 ACAccess Channel 接入信道ANAccess Network 接入网ATAccess Terminal接入终端ASPActive Set Pilot激活集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CCControl Channel控制信道DRCData Rate Control数据速率控制FTCForward Traffic Channel前向业务信道FTPFile Transfer Prot

8、ocol文件传输协议MACMedium Access ControlMACRABReverse Active Bit反向活动比特RATIRandom Access Terminal Identifier随机接入终端标识RTCReverse Traffic Channel反向业务信道3.2 定义4 测试环境4.1 设备的连接和配置(待定)本次试验系统整体包括两套AN系统,两套核心网系统。4.2 测试仪表编号名称描述单位数量1FFA 8650个92DO Rev. A数据卡厂家自备个61.笔记本电脑每个厂家个82.测试软件CNT/CAN;Iperf;QXDM;套13.QXDM Licese高通提供个

9、84.QCAT信令分析软件个15.GPS3套套36.测试车3辆辆37.对讲机对讲机个34.3 定义小区的近、中、远的原则近、中、远点定义如下: 近点: 中点: 远点: 5 单小区容量测试注:1. 所有的容量测试中,要求各种组合稳定后的数据记录时间大于120s。5.1 单用户吞吐量测试5.1.1 前向链路单用户峰值速率测试测试编号5.1.1测试项目多载波1xEV-DO Rev. B性能测试测试子项目1xEV-DO Rev. B前向链路单用户峰值速率测试目的测试理想状况下,单扇区单终端用户1xEV-DO Rev. B前向链路峰值速率测试仪器1. 支持CDMA2000 1xEV-DO Rev.B测试

10、终端1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1台。3. 测试车1辆。4. DU Meter。预置条件1. 网络为商用参数配置,且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测试终端与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被测终端静止且处于被测BTS(BTS1)的某个扇区(扇区1)的近点理想位置。4. 前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5. 被测BTS1的扇区1上下行空载,至少有两个1xEV-DO Rev. B载波。测试步骤1. 测试终端在扇区1下,终端处于Idle状态。2. 测试终端在BTS1建立Rev. B双载波连接,并且发起数据下载,Active Set = S1(f1,f2) 。3

11、. 保持下载120秒。使用DU Meter记录前向平均应用层Throughput。4. 释放本次连接。测试数据1. 测试终端:扇区的载干比C/I、前向接收功率、前向业务信道的PER值、各层(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前向瞬时吞吐量。2. 网络侧: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前向瞬时吞吐量。数据分析1. 观察并记录下行分组数据速率的变化和平均值。 测试说明测试结果5.1.2 反向链路单用户速率测试测试编号5.1.2测试项目多载波1xEV-DO Rev. B性能测试测试子项目1xEV-DO Rev. B反向链路单用户速率测试目的测试理想状况下,单扇区单终端用户1xEV-DO Rev. B反向链路速

12、率测试仪器1. 支持CDMA2000 1xEV-DO Rev.B测试终端1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1台。3. 测试车1辆。4. DU Meter。预置条件1. 网络为商用参数配置且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测试终端与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被测终端静止且处于被测BTS(BTS1)的某个扇区(扇区1)的近点理想位置。4. 被测终端配置为高容量(HiCap)模式。5. 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6. 被测BTS1的扇区1上下行空载,至少有两个1xEV-DO Rev. B载波。测试步骤1. 测试终端在扇区1下,终端处于Idle状态。2. 测试

13、终端在BTS1建立Rev. B双载波连接,并且发起数据下载,Active Set = S1(f1,f2) 。3. 保持上传120秒。使用DU Meter记录反向平均应用层Throughput。4. 释放本次连接。测试数据1. 测试终端:扇区的载干比C/I、反向接收功率、反向业务信道的PER值、各层(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反向瞬时吞吐量。2. 网络侧: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反向瞬时吞吐量。数据分析1. 观察并记录上行分组数据速率的变化和平均值。测试说明1. 反向业务信道有高容量(HiCap)模式和低延时(LoLat)模式,此处假设1xEV-DO Rev.B终端可以手动配置为高容量模式。

14、2. 根据1xEV-DO Rev.B终端厂家的具体实现不同,或许需要终端打开最大速率允许开关,才能达到上行峰值速率。因为某终端以峰值速率发送对其他终端干扰很大,通常情况下,该使能开关是关闭的。测试结果5.2 多用户吞吐量测试5.2.1 前向链路相同场景多个1xEV-DO Rev.B用户体验速率测试测试编号5.2.1测试项目多载波1xEV-DO Rev. B性能测试测试子项目1xEV-DO Rev. B前向链路多个1xEV-DO Rev.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目的多个1xEV-DO Rev.B用户同时处于相同位置的情况下,1xEV-DO Rev. B单扇区的平均吞吐量和多用户的前向链路速率及平均

15、速率测试仪器1. 支持CDMA2000 1xEV-DO Rev.B测试终端6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6台。3. 测试车1辆。4. DU Meter。预置条件1.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多个测试终端与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多个被测终端静止,处于同一位置。4. 多个被测终端在被测BTS(BTS1)的某个扇区(扇区1)的近点位置建立1xEV-DO Rev. B多载波连接下做场景测试。5. 前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6. 被测BTS1的扇区1上下行空载,至少有两个1xEV-DO Rev. B载波。测试步骤1. 所有测试终端处于扇区1近点

16、位置,处于Idle状态。2. 第一个终端建立1xEV-DO Rev. B多载波连接。3. 发起数据下载,Active Set = S1(f1,f2)。4. 保持下载120秒,并记录LOG文件。使用DU Meter记录前向平均应用层Throughput。5. 释放本次连接。6. 参加测试终端依次加入,从1个到6个,同时建立1xEV-DO Rev. B双载波连接,重复步骤3-5。7. 然后参加测试终端依次从6个变为4个,2个,1个,重复步骤3-5。8. 将测试终端移至在中点,重复步骤2-7。9. 将测试终端移至在远点,重复步骤2-7。测试数据1. 测试终端:扇区的载干比C/I、前向接收功率、前向业

17、务信道的PER值、各层(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前向平均吞吐量。2. 网络侧:该扇区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前向平均吞吐量。数据分析1. 观察下行分组数据速率的变化,尤其是物理层的平均吞吐量。 测试说明1. 在远点,有可能测试终端的功率状况无法支持建立多载波连接。测试结果5.2.2 反向链路相同场景多个1xEV-DO Rev. 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测试编号5.2.2测试项目多载波1xEV-DO Rev. B性能测试测试子项目1xEV-DO Rev. B反向链路多个1xEV-DO Rev. B用户体验速率测试目的多个Rev.B用户同时处于相同位置的情况下,EV-DO Rev. B单扇区的

18、平均吞吐量和多用户的反向链路速率及平均速率测试仪器1. 支持CDMA2000 1xEV-DO Rev.B测试终端6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6台。3. 测试车1辆。4. DU Meter。预置条件1.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所有测试终端与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所有被测终端静止,处于同一位置。4. 所有被测终端分别在被测BTS(BTS1)的某个扇区(扇区1)的近点、中间点和远点位置建立Rev. B双载波连接下做场景测试。5. 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6. 被测BTS1的扇区1上下行空载,至少有两个DO Rev. B载波。测试步骤1.

19、 所有测试终端处于扇区1近点位置,处于Idle状态。2. 第一个终端建立Rev. B双载波连接。3. 所有测试终端发起数据上传,Active Set = S1(f1,f2)。4. 保持上传120秒,并记录LOG文件,使用DU Meter记录反向平均应用层Throughput。5. 释放本次连接。6. 参加测试终端依次加入,从1个到6个,同时建立Rev. B多载波连接,重复步骤3-5。7. 然后参加测试终端依次从6个变为4个,2个,1个,重复步骤3-5。8. 将测试终端移至在中点,重复步骤2-7。9. 将测试终端移至在远点,重复步骤2-7。测试数据1. 测试终端:扇区的载干比C/I、前向接收功率

20、、反向业务信道的PER值、各层(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反向平均吞吐量。2. 网络侧:该扇区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反向平均吞吐量。数据分析1. 观察上行分组数据速率的变化,尤其是物理层的平均吞吐量。 测试说明1. 反向业务信道有高容量(HiCap)模式和低延时(LoLat)模式,此处假设Rev.B终端可以手动配置为高容量模式。2. 在远点,有可能测试终端的功率状况无法支持建立多载波连接。测试结果5.2.3 前向链路混合场景多个1xEV-DO Rev. 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测试编号5.2.3测试项目多载波1xEV-DO Rev. B性能测试测试子项目1xEV-DO Rev. B前向链路

21、混合场景多个1xEV-DO Rev.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目的多个1xEV-DO Rev.B用户静止,处于同一扇区,且位置平均分布的情况下,1xEV-DO Rev. B单扇区的平均吞吐量和多用户的前向链路速率及平均速率测试仪器1. 支持CDMA2000 1xEV-DO Rev.B测试终端6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6台。3. 测试车3辆。4. DU Meter。预置条件1.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所有测试终端与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6个被测终端静止,分别位于被测BTS(BTS1)的某个扇区(扇区1)下,2个位于近点,2个位于中点,2个位于远点

22、。4. 所有被测终端在BTS1的各自位置建立1xEV-DO Rev. B多载波连接下做场景测试。5. 前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6. 被测BTS1的扇区1上下行空载,配置两个1xEV-DO Rev. B载波。测试步骤1. 6个测试终端在扇区1下,且处于Idle状态。2. 6个测试终端在BTS1依次建立1xEV-DO Rev. B多载波连接,并且发起数据下载,Active Set = S1(f1,f2) 。3. 6个测试终端个各保持下载120秒。使用DU Meter记录平均应用层Throughput。4. 分别释放本次连接。测试数据1. 测试终端:扇区的载干比C/I、前向接收功率、前

23、向业务信道的PER值、各层(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前向平均吞吐量。2. 网络侧:该扇区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前向平均吞吐量。数据分析1. 观察下行分组数据速率的变化,尤其是物理层的平均吞吐量。 测试说明1. 在远点,有可能测试终端的功率状况无法支持建立多载波连接。测试结果5.2.4 反向链路混合场景多个1xEV-DO Rev. 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测试编号5.2.4测试项目多载波1xEV-DO Rev. B性能测试测试子项目反向链路混合场景多个1xEV-DO Rev.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测试目的多个1xEV-DO Rev.B用户静止,处于同一扇区,且位置平均分布的情况下,1xEV

24、-DO Rev. B单扇区的平均吞吐量和多用户的反向链路速率及平均速率测试仪器1. 支持CDMA2000 1xEV-DO Rev.B测试终端6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6台。3. 测试车3辆。4. DU Meter。预置条件1.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6个测试终端与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6个被测终端静止,且位于被测BTS(BTS1)的某个扇区(扇区1)下,2个位于近点,2个位于中点,2个位于远点。4. 6个被测终端在BTS1的各自位置建立1xEV-DO Rev. B多载波连接下做场景测试。5. 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6. 被测B

25、TS1的扇区1上下行空载,配置两个1xEV-DO Rev. B载波。测试步骤1. 6个测试终端在扇区1下,且处于Idle状态。2. 6个测试终端在BTS1依次建立1xEV-DO Rev. B双载波连接,并且发起数据上传,Active Set = S1(f1,f2)。3. 6个测试终端各保持上传120秒。使用DU Meter记录平均应用层Throughput。4. 分别释放本次连接。测试数据1. 测试终端:扇区的载干比C/I、前向接收功率、反向业务信道的PER值、各层(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反向平均吞吐量。2. 网络侧:该扇区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反向平均吞吐量。数据分析1. 观察上行

26、分组数据速率的变化,尤其是物理层的平均吞吐量。 测试说明1. 反向业务信道有高容量(HiCap)模式和低延时(LoLat)模式,此处假设Rev.B终端可以手动配置为高容量模式。2. 在远点,有可能测试终端的功率状况无法支持建立多载波连接。测试结果5.2.5 前向链路混合场景下多个1xEV-DO Rev.A和1xEV-DO Rev.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测试编号5.2.5测试项目多载波1xEV-DO Rev. B性能测试测试子项目前向链路混合场景下多个1xEV-DO Rev.A和1xEV-DO Rev.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测试目的多个1xEV-DO Rev.A和1xEV-DO Rev.B终端用

27、户静止,处于同一扇区,且位置平均分布的情况下,1xEV-DO Rev. B单扇区的前向平均吞吐量,1xEV-DO Rev.B用户的前向链路平均速率和1xEV-DO Rev.A用户的前向链路平均速率测试仪器1. 支持CDMA2000 1xEV-DO Rev.B测试终端3部和1xEV-DO Rev.A测试终端3部。(共6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6台。3. 测试车3辆。4. DU Meter。预置条件1.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6个测试终端与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6个被测终端在被测BTS(BTS1)的某个扇区(扇区1)的各自位置做场景测试。4.

28、前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5. 被测BTS1的扇区1上下行空载,至少有两个1xEV-DO Rev. B载波。测试步骤1. 6个测试终端在扇区1下,且处于Idle状态。2. 在近、中、远点各放置1个1xEV-DO Rev. A 和1个1xEV-DO Rev. B的AT,分别在BTS1的各自位置建立连接。3. 3个1xEV-DO Rev.B测试终端在BTS1的各自位置依次建立1xEV-DO Rev. B多载波连接,并且发起数据下载,Active Set = S1(f1,f2)。4. 3个1xEV-DO Rev.A测试终端在BTS1的各自位置依次建立1xEV-DO Rev A单载波连接,

29、并且发起数据下载,近点和远点终端在载波f1上、中点终端在载波f2。5. 6个测试终端各保下载120秒。使用DU Meter记录平均应用层Throughput。6. 分别释放本次连接。测试数据1. 测试Rev.B终端:扇区的载干比C/I、前向接收功率、前向业务信道的PER值、各层(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前向平均吞吐量。2. 测试Rev.A终端:扇区的载干比C/I、前向接收功率、前向业务信道的PER值、各层(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前向平均吞吐量。3. 网络侧:该扇区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前向平均吞吐量。数据分析1. 观察下行分组数据速率的变化,尤其是物理层的平均吞吐量。 测试说明1

30、. 在远点,有可能测试终端的功率状况无法支持建立多载波连接。测试结果5.2.6 反向链路混合场景多个1xEV-DO Rev.A和1xEV-DO Rev.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测试编号5.2.6测试项目多载波1xEV-DO Rev. B性能测试测试子项目反向链路混合场景多个1xEV-DO Rev.A和1xEV-DO Rev.B终端用户体验速率测试测试目的多个1xEV-DO Rev.A和1xEV-DO Rev.B用户静止,处于同一扇区,且位置平均分布的情况下,1xEV-DO Rev. B单扇区的平均吞吐量,1xEV-DO Rev.B用户的反向链路平均速率和1xEV-DO Rev.A用户的反向链路平

31、均速率测试仪器1. 支持CDMA2000 1xEV-DO Rev.B测试终端3部和1xEV-DO Rev.A测试终端3部。(共6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6台。3. 测试车3辆。4. DU Meter。预置条件1.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6个测试终端与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6个被测终端在被测BTS(BTS1)的某个扇区(扇区1)的各自位置做场景测试。4. 前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5. 被测BTS1的扇区1上下行空载,至少有两个1xEV-DO Rev. B载波.测试步骤1. 6个测试终端在扇区1下,且处于Idle状态。2. 在近、

32、中、远点各放置1个1xEV-DO Rev A 和1个1xEV-DO Rev. B的AT,分别在BTS1的各自位置建立连接。3. 3个1xEV-DO Rev.B测试终端在BTS1的各自位置依次建立1xEV-DO Rev. B多载波连接,并且发起数据上传,Active Set = S1(f1,f2)。4. 3个1xEV-DO Rev.A测试终端在BTS1的各自位置依次建立1xEV-DO RevA单载波连接,并且发起数据上传,近点和远点终端在载波f1上和中点终端在载波f2。5. 6个测试终端各保持上传120秒。使用DU Meter记录平均应用层Throughput。6. 分别释放本次连接。测试数据1

33、. 测试终端:扇区的载干比C/I、前向接收功率、前向业务信道的PER值、各层(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反向平均吞吐量。2. 网络侧:该扇区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反向平均吞吐量。数据分析1. 观察上行分组数据速率的变化,尤其是物理层的平均吞吐量。 测试说明1. Rev.A和Rev.B的反向业务信道有高容量(HiCap)模式和低延时(LoLat)模式,此处假设终端可以手动配置为高容量模式。2. 在远点,有可能测试终端的功率状况无法支持建立多载波连接。测试结果5.3 反向链路混合场景多用户吞吐量对比测试测试编号5.3测试项目多载波1xEV-DO Rev. B吞吐量性能测试测试子项目反向链路混

34、合场景多用户吞吐量对比测试测试目的1xEV-DO Rev. B反向混合场景,终端工作在一个和两个载波上,吞吐量的对比测试仪器1. 支持CDMA2000 1xEV-DO Rev.B测试终端6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6台。3. 测试车3辆。4. DU Meter。预置条件1.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所有测试终端与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6个被测终端静止,分别位于被测BTS(BTS1)的某个扇区(扇区1)下,2个位于近点,2个位于中点,2个位于远点。4. 所有被测终端在BTS1的各自位置建立1xEV-DO Rev. B多载波连接下做场景测试。5.

35、前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6. 被测BTS1的扇区1上下行空载,配置两个1xEV-DO Rev. B载波.测试步骤1. 6个测试终端在扇区1下,且处于Idle状态。2. 6个测试终端在BTS1依次建立1xEV-DO Rev. B多载波连接,并且发起数据下载,Active Set = S1(f1,f2)。使用DU Meter记录前向平均应用层Throughput。3. 6个测试终端建立分别连接后发起上传,并各保持120秒。使用DU Meter记录反向平均应用层Throughput。4. 分别释放本次连接。5. 6个终端的位置保持不变,分别在BTS1的各自位置建立1xEV-DO Rev

36、. B单载波连接,保证远、中、近点的终端平均分配在两个载波上。6. 6个测试终端建立分别连接后,发起上传并各保持120秒。使用DU Meter记录反向平均应用层Throughput。7. 分别释放本次连接。测试数据1. 测试终端:扇区的载干比C/I、前向接收功率、前向业务信道的PER值、各层(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前向平均吞吐量。2. 网络侧:该扇区物理层、RLP层和应用层的前向平均吞吐量。数据分析1. 对比两次上行分组数据速率的变化,尤其是物理层的平均吞吐量。 测试说明1. 在远点,有可能测试终端的功率状况无法支持建立多载波连接。测试结果6 网络时延性能测试6.1 1xEV-DO Re

37、v. B Session建立测试测试编号6.1测试项目协商测试测试子项目1xEV-DO Rev. B Session建立测试目的1xEV-DO Rev. B Session建立成功率测试仪器1. 支持1xEV-DO Rev.B测试终端1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1台。预置条件1.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测试终端与安装测试软件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前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 测试步骤1. 清除终端Session。2. 记录QXDM,开启终端。3. 重复步骤1、2,共10次。4. 除被测扇区外, 周围其它小区100%加载,重复步骤1、2,共10次

38、。测试数据1. Session建立过程和属性协商的QXDM记录数据。数据分析1. 分析Session建立过程,观察属性协商(Rls0、Rev. A 和Rev. B)是否成功。2. AT提交了1xEV-DO Rev. B personality。3. 分析1xEV-DO Rev. B personality建立时长。测试说明1协商3套Personality,1xEV-DO Rls 0为Main Personality,1xEV-DO Rev. A为第二套,1xEV-DO Rev. B为第三套或者2协商2套Personality,1xEV-DO Rev. A为Main Personality,1x

39、EV-DO Rev. B为第二套。测试结果6.2 1xEV-DO Rev. B单载波呼叫建立测试编号6.2测试项目1xEV-DO Rev. B呼叫连接建立测试子项目1xEV-DO Rev. B 单载波呼叫建立测试目的1. 验证是否能成功建立1xEV-DO Rev. B连接。2. 分析1xEV-DO Rev. B单载波连接的建立时长。测试仪器1. CDMA2000 1xEV-DO Rev.B 测试终端1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1台。预置条件1.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测试终端与安装测试软件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前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4.

40、被测小区为1xEV-DO Rev. B单载配置。测试步骤1. 记录QXDM,终端发起连接建立。2. 中断连接并停止记录。3. 重复步骤1、2,共30次。4. 除被测扇区外, 周围其它小区100%加载,重复步骤1、2,共30次。测试数据1. 呼叫建立的QXDM数据。数据分析1. 连接建立时长:从ConnectionRequest到TrafficChannelComplete的时延。2. 单载波连接建立成功率。 成功标准:ConnectionRequest-TCA AT收到一个RTCACK消息-TCC。 建立失败的标准:终端收到TCA-不发TCC。测试说明测试结果6.3 1xEV-DO Rev.

41、B 两载波呼叫建立测试编号6.3测试项目1xEV-DO Rev. B 连接测试子项目1xEV-DO Rev. B 两载波呼叫建立测试目的1. 验证是否能成功建立1xEV-DO Rev. B 两载波连接2. 分析1xEV-DO Rev. B两载波连接的建立时长测试仪器1. CDMA2000 1xEV-DO Rev.B 测试终端1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1台。预置条件1.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测试终端与安装测试软件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前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4. 被测小区为1xEV-DO Rev. B两载配置。5. 1xEV-DO Rev

42、. B两个载波空载,且测试位于近点。测试步骤1. 终端发起连接建立,采用QXDM记录。2. 中断连接并停止记录。3. 重复步骤1、2,共30次。4. 除被测扇区外, 周围其它小区100%加载,重复步骤1、2,共30次。测试数据1. 呼叫建立的QXDM数据数据分析1. 连接建立时长:从ConnectionRequest到TrafficChannelComplete的时延。2. 两载波连接建立成功率。 成功标准: ConnectionRequest-TCA(f1)- AT收到f1的RTCACK消息-TCC。 TCA(f1,f2)- AT收到f2的RTCACK消息-TCC或 ConnectionRe

43、quest-TCA(f1,f2)- AT收到f1和f2的RTCACK消息(f1,f2)-TCC。测试说明测试结果6.4 1xEV-DO Rev. B单载波呼叫PPP建立时长测试编号6.4测试项目PPP建立时长测试子项目1xEV-DO Rev. B单载波呼叫PPP建立时长测试目的1. 验证是否能成功建立1xEV-DO Rev. B连接。2. 分析1xEV-DO Rev. B单载波连接的PPP建立时长。测试仪器1. CDMA2000 1xEV-DO Rev.B 测试终端1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1台。预置条件1.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测试终端与安装测试软件的笔记本电脑

44、连接,且工作正常。3. 前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4. 被测小区为1xEV-DO Rev. B单载配置。测试步骤1. 终端开机,记录Qxdm数据。2. 建立呼叫连接,发起拨号,ping 通FTP Server后,断开连接,停止记录。3. 断开PPP连接。4. 重复步骤2,3共30次。5. 除被测扇区外, 周围其它小区100%加载,重复步骤2、3,共30次。测试数据1. 呼叫建立的QXDM数据。数据分析1. PPP建立流程分析,分析PPP是否成功建立;2. PPP建立时长为从第一条LCP Configure-Req 消息开始到最后一条IPCP Config ACK 消息为止。测试说明

45、测试结果6.5 1xEV-DO Rev. B 两载波呼叫PPP建立时长测试编号6.5测试项目PPP建立时长测试子项目1xEV-DO Rev. B两载波呼叫PPP建立时长测试目的1. 验证是否能成功建立1xEV-DO Rev. B连接。2. 分析1xEV-DO Rev. B两载波连接的PPP建立时长。测试仪器1. CDMA2000 1xEV-DO Rev.B 测试终端1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1台。预置条件1.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测试终端与安装测试软件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前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4. 被测小区为1xEV-DO Rev.

46、 B两载波配置。测试步骤1. 终端开机,记录Qxdm数据。2. 建立呼叫连接,发起拨号,ping 通FTP Server后,断开连接,停止记录。3. 断开PPP连接。4. 重复步骤2,3共30次。5. 除被测扇区外, 周围其它小区100%加载,重复步骤2、3,共30次。测试数据1. 呼叫建立的QXDM数据。数据分析1. PPP建立流程分析,分析PPP是否成功建立。2. PPP建立时长为从第一条LCP Configure-Req 消息开始到最后一条IPCP Config ACK 消息为止。测试说明测试结果6.6 单载波Ping RTT测试测试编号6.6测试项目吞吐量和RTT性能测试子项目Ping

47、 RTT测试测试目的验证在不同的配置下,不同包大小下ping包的往返时延 测试仪器1. 支持1xEV-DO Rev.B测试终端1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1台。预置条件1. 设置AT为1xEV-DO Rev.B模式。2. AN支持1xEV-DO Rev.B版本,工作正常。3. 被测小区为1xEV-DO Rev. B单载波配置。测试步骤1. 发起数据呼叫,确定数据呼叫能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2. 从拨号电脑ping FTP Server 50次,间隔1秒,包大小分别为32,64,128,256,512,1024,2048字节。 3. 除被测扇区外, 周围其它小区100%加载,重复步骤1、2

48、,共30次。测试数据1. 记录所有的ping RTT。数据分析1. 记录平均ping RTT。测试结果6.7 两载波Ping RTT测试测试编号6.7测试项目吞吐量和RTT性能测试子项目Ping RTT测试测试目的验证在不同的配置下,不同包大小下ping包的往返时延 测试仪器1. 支持1xEV-DO Rev.B测试终端1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1台。预置条件1. 设置AT为1xEV-DO Rev.B模式。2. AN支持1xEV-DO Rev.B版本,工作正常。3. 被测小区为1xEV-DO Rev. B两载波配置。测试步骤1. 发起数据呼叫,确定数据呼叫能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2. 从

49、拨号电脑ping FTP Server 50次,间隔1秒,包大小分别为32,64,128,256,512,1024,2048字节。 3. 除被测扇区外, 周围其它小区100%加载,重复步骤1、2,共30次。测试数据1. 记录所有的ping RTT。数据分析1. 记录平均ping RTT。测试结果7 室内分布系统测试7.1 支持1xEV-DO Rev. B系统下有无室分系统时大厦内典型定点对比测试测试编号7.1测试项目支持1xEV-DO Rev. B系统下有无室分系统时定点性能对比测试测试子项目支持1xEV-DO Rev. B系统下有无室分系统时大厦内典型定点性能对比测试测试目的1xEV-DO

50、Rev. B系统下对比有无室分系统时性能差异。测试仪器1. 支持1xEV-DO Rev. B测试终端1部(假设为AT1)。2. 安装QXDM的手提电脑9台。预置条件1. 选择一个大厦某层的3个典型点(门口、窗边、中间)分别定义为A、B、C点。2. 该大厦的室分系统小区配置为2载波。3. AT1为支持1xEV-DO Rev. B测试的双模终端。测试步骤1. 关闭室分系统,将AT1置于A点,进行下载业务,并用DU Meter记录3分钟平均速率,同时通过OMC后台记录下载时的现网用户数。2. 打开室分系统,关机后重新开机,保证AT1锁定到室分系统,进行下载业务,并用DU Meter记录3分钟平均速率

51、,同时通过OMC后台记录下载时的现网用户数。3. 分别将测试终端AT1放置B、C 两个点,重复上面的1,2步骤,并记录详细数据。测试数据1. 分别对比A、B、C 3个点打开和关闭室分系的性能。2. 现网总用户数。数据记录表: 测试点测试场景ABC关闭室分系统总用户数 测试点测试场景ABC打开室分系统总用户数数据分析1. 确认终端AT1协商为1xEV-DO Rev. B属性。2. 结合现网用户分别分析对比A、B、C 等3个点打开和关闭室分系的性能。测试说明测试结果7.2 有室分系统时1xEV-DO Rev. B下载业务对现网1X业务的影响测试编号7.2测试项目1xEV-DO Rev. B下载业务

52、时候对1X业务的影响测试子项目支持1xEV-DO Rev. B的室分系统进行1xEV-DO Rev. B下载业务对1X语音业务的影响测试目的有室分系统时DOB下载业务对1X语音业务的影响。测试仪器1. 支持1xEV-DO Rev. B测试终端1部(假设为AT1)。2. 带QXDM的测试笔记本1部。3. 支持1x语音业务的测试终端2部(假设为MS1和MS2)。4. 带有终端监测软件一套的测试笔记本一部,用于观察1x终端相关信息。预置条件1. 打开室分系统,默认情况下闭塞1xEV-DO Rev. B载波。2. 选择一个大厦某层的2个典型点(室中间和拐角处)分别定义为A、B点。3. MS1和MS2锁

53、定在室分系统下。测试步骤1. 在A点用MS1呼叫MS2,log MS1的相关信息(Ec/Io值、FER),体检语音效果。2. 挂断用户,打开1xEV-DO Rev. B载波,确保AT1锁定在室分系统上,并用AT1进行1xEV-DO Rev. B下载,同时在A点用MS1呼叫MS2,log MS1的相关信息(Ec/Io值、FER),对比体检语音效果。3. 在B点进行上面1,2步骤的操作,并记录测试数据。测试数据1. logMS1的Ec/Io和FER。数据分析1. 闭塞和打开1xEV-DO Rev. B载波时,对现网语音质量无影响;2. 闭塞和打开1xEV-DO Rev. B载波时,FER都在正常范

54、围内。测试说明测试结果8 E1传输链路测试8.1 单站E1传输链路容量测试测试编号8.1测试项目单站E1传输链路测试测试子项目测试单站E1传输链路容量测试目的测试单站时E1传输链路传输效率。测试仪器1. 支持1xEV-DO Rev.B测试终端9部。2. 安装支持1xEV-DO Rev.B测试的QXDM软件的手提电脑9台。预置条件1. 选择某单站Abis口配置为E1模式。2. 配置该单站为3个小区,每个小区配置2个载扇。3.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4. 测试终端与安装测试软件的手提电脑连接,且正常工作。5. 前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测试步骤1. 分别在3个小区的远、中、

55、近3个点放置一个支持1xEV-DO Rev.B测试终端,使得每个小区的远、中、近点各锁定一个终端,清除各终端的Session。 2. 同时开始进行9个终端下载,用DU Meter记录3分钟的平均速率。测试数据1. 分别记录各测试终端同时下载时的速率和总的下载数据量。数据分析根据整个基站的容量分析Abis口所需配置的E1数量。测试说明测试结果9 单小区覆盖测试(全网前向覆盖)9.1 前向BE数据业务覆盖测试,邻小区加载100测试编号9.1测试项目单小区覆盖测试测试子项目前向BE数据业务覆盖测试,前向邻小区加载100测试目的测试所有邻小区在前向100%加载的前提下, 单用户只用BE进行下载时, D

56、RC随着SINR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测试仪器1. CDMA2000 1xEV-DO Rev.B测试终端1部。2.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1台。3. 测试车1辆。4. DU Meter。预置条件1.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测试终端与已经安装了路测软件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被测终端配置为高容量(HiCap)模式。4. 被测终端静止且处于被测BTS(BTS1)的某个扇区(扇区1)的近点位置。5. 被测BTS1的扇区1上下行空载,至少有两个1xEV-DO Rev. B载波。6. 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7. 除被测扇区外, 周围其它小区100%加载。测试步骤

57、1. 测试终端在扇区1下的近点,终端处于Idle状态。2. 打开QXDM记录数据。3. 测试终端在BTS1建立Rev. B双载波连接,并且发起数据下载,Active Set = S1(f1,f2) 。4. 保持下载,并使用DU Meter记录接收端平均应用层Throughput。5. AT沿特定路线朝被测小区边缘行进。 6. 当AT到达切换边界,并两载波f1,f2都发生虚拟软切换后,释放本次连接。7. 停止数据记录。测试数据1. 各采样点DRC Request Rate,SINR。2. 各采样点物理层、RLP层的前向瞬时吞吐量。3. 各采样点的FPER。数据分析1. DRC与SINR的关系。2

58、. 分析单用户前向物理层Throughput与DRC和SINR的关系。3. 考察DRC Request Rate 与前向物理层Throughput的匹配程度。4. 前向物理层速率, RLP层速率,DRC,SINR,FPER的路径测试图。测试说明9.2 反向BE数据业务覆盖测试,邻小区加载100测试编号9.2测试项目单小区覆盖测试测试子项目反向BE数据业务覆盖测试,反向邻小区加载100测试目的测试所有邻小区在前向100%加载的前提下, 单用户只用BE进行上传时, DRCLock,RRI 随着前向SINR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测试仪器1. CDMA2000 1xEV-DO Rev.B测试终端1部。2.

59、 安装QXDM的笔记本电脑1台。3. 测试车1辆。4. DU Meter。预置条件1. 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配置和工作正常。2. 测试终端与已经安装了路测软件的笔记本电脑连接,且工作正常。3. 被测终端配置为高容量(HiCap)模式。4. 被测终端静止且处于被测BTS(BTS1)的某个扇区(扇区1)的近点位置。5. 被测BTS1的扇区1上下行空载,至少有两个1xEV-DO Rev. B载波。6. 反向业务信道的PER目标值设为1%。7. 除被测扇区外, 周围其它小区100%加载。测试步骤1. 测试终端在扇区1下的近点,终端处于Idle状态。2. 打开QXDM记录数据。3. 测试终端在BTS1建立Rev. B双载波连接,并且发起数据上传,Acti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