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献]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分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563784 上传时间:2021-08-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专业文献]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专业文献]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专业文献]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专业文献]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文献]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法学院 社工0301班 学生许永霞 学年论文 第 8页 共 7 页 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分析摘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社会化养老的发展,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必须和必要。在生活质量中,精神生活质量最为值得我们关注。在2006年初所做的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调查基础之上,结合老年学的理论进行分析,并针对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利用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提出适当的介入方法,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以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生活质量。关键词:老年人 机构养老 精神生活质量 老年社会

2、工作一、研究背景(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和严格实行了计划生育的控制人口政策,新生儿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缩小,老年人口的比重迅速增加。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接近老年型社会的标准(1982年世界老龄大会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当作老龄社会的标准),1994年底,老年人口已达1.17亿,占总人口的9.76%。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比例将达到14.7%2。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具有突发性特征。根据第三次、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3、,我国1982年至1990年间平均增加老年人口300多万,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增加400万,21世纪前十年每年将增加400万-500万,2010年至2030年每年将增加的老年人口将多达900万-1000万。我国将在短期内形成规模异常庞大的老人群体,这无疑需要我们建立适合国情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制度体系3。中国有尊老敬老的光荣传统,老年人口的增加,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增多,更需要我们关注老人的生活质量。(二)社会化养老的兴起 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但是近几年由于家庭结构核心化、规模缩小化、家庭功能向外转移,使得家庭养老面临许多挑战,如由于子女减少、妇女工作和重幼轻老等原因使家庭能够提

4、供的养老资源有所减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寿命延长和老年人的数量增加使得老人对养老资源的总需求增加;社会的发展使老年人对晚年生活质量与多样性有了新的要求4。家庭养老渐渐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化养老5(即家庭以外的各种社会性帮助,有社区照顾和机构养老)应运而生,随着社会关于养老观念的转变,采用社会化养老方式的人也越来越多。据济南市民政局的资料显示:截止2002年底,济南市已注册养老机构共20家,拥有床位1648张,入住老人805人,平均每个老年公寓拥有床位87.4张6。在我们2006年初的调查中,济南市养老机构已有30多家,入住率很高,一些服务设施尤其是医疗设施较

5、好的机构甚至达到100%,有入住意愿的老人需要提前数月预定床位;而且近几年养老机构的发展良好,大多数养老机构都在盈利,有一家机构跟我们透露他们一个月的净收入高达7万元;养老机构的基础服务设施也在逐步完善,日益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社会化养老已经成为一个“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养老机构必须完善服务设施和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老人的多养样性需求,吸引更多的老人入住。这些生活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脱离了原来熟悉的生活社区,甚至脱离了原来的人际关系 ,关注这一群体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三)“精神赡养”问题凸显 精神赡养在法律上是有依据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老年人经济上

6、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2006年10月30日(即重阳节)的齐鲁晚报有一则报道:在济南一些基层法院受理的赡养案件中,近半数是由于子女对老年人态度上不敬或不够关心而导致的。“精神赡养”缺失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7。基于以上原因,针对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二、相关研究 (一)关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 1. 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国际动态.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杜克大学人口研究中心的曾毅、顾大男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国际动态中提出老年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研究成为研究热点,如女性老年人、高龄

7、老人、患病老年人和残障老年人、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少数民族老年人、贫困老年人、临终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研究。对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二是住养老机构的时间长短及其影响因素8。2.提高城市老年人群精神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江苏教育学院的刘颂在“十五”规划的项目城市老年人群精神需求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的中期成果中提出了提高“城市老年人群精神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主要观点有:逐步提高老年群体的经济收入,使之在衣食无忧的同时,拥有可用于精神消费的经济空间;针对老年群体的兴趣爱好,大力发展对老年群体具有吸引力的休闲文化学习;积极推进社区建设,

8、把人文关怀直接送到千家万户;加强信念教育,普及现代科学9。(二)关于济南市养老机构的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刘连伟等人在2003年做济南市老年公寓基本状况调查,主要侧重对老年公寓的兴办、运营、存在问题及探索性的解决思路,关于老年人的只有笼统的生活满意度调查,精神生活方面只有一句“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其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提倡广大学生定期到老年公寓开展志愿性活动,与公寓老人表演节目、与他们谈心等”10。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精神生活贫乏的问题,达不到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目标。三、相关概念及老年学的理论(一)相关概念1.老年人 老年人

9、11是达到或者超过国家根据人的日历年龄参照生理年龄、心里年龄的共性特征并结合人口的结构、人的预期寿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所确定的老年人年龄标准的人。1982年世界老龄大会把60岁以上作为划分老年人的界限,我国一直采用这一标准。2.机构养老所谓机构养老12是在机构或院舍提供集体和个人照顾。基本形式按性质可划分为老年公寓、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和老人托老所,按经营机构性质可划分为私营、政府资助或补贴。提供的基本服务:住宿:符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例如无障碍设计),注意老年人的隐私权和个性化需求;社交:帮助老人适应机构环境和群体,安排小组或个人社交,促进机构中老年人的人际关系、亲属关系和社区关系;保健:

10、维持健康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防止恶化,为个别疾病老年人提供护理和个人照顾,安排医生为行为不便者治疗,为服务人员提供基本的医疗和常见疾病的知识培训。 现在老人的生活需求多元化,要求发展各类型的机构照顾,不同类型的机构照顾服务综合在一起即综合服务类型。 3.精神生活质量 (1)精神生活质量 在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人的精神生活特性满足个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以实现个人精神发展的程度及其自我感受13。 (2)具体指标 首先,精神生活特性14,是指个人享受精神资源后其精神生活所呈现的特有的性质,从精神生活对人的发展的角度,可以用愉悦性、发展性、超越性等词汇来表示。愉悦性是指精神资源是用于满足个人缓解压力

11、、消除疲劳、放松身心甚至是纯粹娱乐或享乐的需要。精神资源更有价值的是发展性和创造性。其次,精神生活需求,包括个人对知识的追求、对情感的渴望、对美的需求、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对信仰的向往等等。第三,精神发展程度,可以从人的主体性和文明性反映出来。人的主体性主要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自主性反映的是人作为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的特征,人有自主性就会在活动中焕发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成就意识,就更有机会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能动性表现为个人在具体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行为的选择性、发展的预见性等。创造性则是人的精神发展的高级表现。人的精神发展程度从社会的角度评价就是精神生活的文明性:

12、比如精神需要的文明性、精神活动的文明性、知识运用的文明性、社会行为的正义性、价值观的合理性等15。第四, 精神感受,主要来自于个人对自身精神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体验。(二)老年学的理论 1社会撤离理论 老年学家提出的第一个主要理论,也称脱离理论或休闲理论,代表是1961年出版的卡明和亨利所著的年事日谱。主要观点:老年人撤离的生理基础是身体衰弱;撤离动力是老年人或社会启动;撤离结果是利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和社会继承;撤离特征是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撤离形式是社会采取必要手段促进撤离过程或老年人自动退入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期老龄社会的事实,总结了老人口与社会互动关系的

13、特征;但是忽视个性差异、忽视地位差异、忽视脱离所造成的弊端、忽视脱离的文化特征、忽视老年人口现象的复杂性。2活动理论 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在哈维格斯特艾玉白的著作老年人中提出。(1)含义:老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只有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2)主要观点:进入老年期老人所扮演的非强制性角色的来源越来越多,就越不会因为失去了强制性角色而情绪失落,在成年期这些强制性角色通常置于首位。(3)四个基本假设:老人的角色丧失的越多参与的活动就越少;老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证明;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自我认识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这四个假设阐明了一种逻辑关系

14、,即生活满意度源于清晰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源于新的角色,新的角色源于参与社会的程度。 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他强调参与活动与社会的认同。其基本观点得到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认同。3.次文化理论 是罗斯提出的,也称老年亚文化群体论。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同特征,并认为老年亚文化群体是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这一理论指出了老年人活动和地位的特征,即老年人加入了老年人群体,发展出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可以使老人保持自重,保持较高的士气。四、济南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现状 我们在2006年初的济南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调查中发现,入住的老人中差不多有2

15、/3是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这直接导致我们不能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访谈者。我们以我们能与老人正常交流为标准选取访谈对象,对于那些不能与人正常交流的老人的精神生活无法了解,使得我们的研究结论的代表性有一定局限。 根据廖小琴的精神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结合老人的特点和我们的调查研究,我将精神生活质量的指标具体化为以下:(一)精神生活的愉悦性老人由于文化水平和身体状况的限制,多数是与其他老人聊天和看电视,读书看报的不多,但是他们满意于这样的生活。(二)情感生活1.家庭的情感生活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95%是丧偶,他们的情感慰藉主要来自于子女及孙子女,子女探望的频率有50%的是一周数次(机构距离家很近是条件

16、),27%的是半月一次,老年人对这样的频率较满意的有60%,满意的20%,过得去的有13%,不满意7%。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子女探望主要关心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探望的时间较短,一般是安排完事情就匆匆离开,老年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多交流,但是考虑到子女工作忙也就满足于现状,不要求子女什么。2.人际关系老年人住进养老机构,基本上脱离了原来的人际关系,需要与机构中的老年人和服务人员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有近60%的老年人经常与别的老人接触,偶尔接触的和很少接触的都是20%,有10%的从不与其他老人接触(原因是长期卧床,住单人间)。但是老年人接触的人一般是自己同室的或者是邻居或者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识的。那些行

17、动不便又有交流能力的老年人,他们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很少。与服务人员的相处有53%是相处一般,47%的相处是和谐愉快的,但是由于服务人员照顾的老年人多,任务繁重,她们(用“她们”而非“他们”,是因为养老机构中的一线服务人员基本上都是女性,多为失业人员和近郊农民)没有太多时间与老年人交流,交流内容基本上是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很少注意精神生活。(三)生活自主性1.养老机构的选择在是否入住养老机构的选择上,有53%的是由家人决定老年人住机构的,有27%是由自己决定,其他的是家人决定但经过老年人同意的;在选择具体的养老机构上,有50%的是家人决定,有33%的是老年人自己决定,其他是家人决定但经过老年人同意的

18、。2.养老机构决策的参与性养老机构做某项与老年人相关的决定时只是偶尔(27%)和很少(27%)征求老人的意见,在与具体的决策时老年人是完全不参与的。而且由于养老机构的空间有限,他们不允许老年人带过多的生活用品,自己布置房间也是有限的。3.社会参与在老人暂时离开公寓出去活动方面,一般需要与服务人员打招呼以便于了解老人的活动,对于那些腿脚不利索或者健忘的老人,他们是不允许出去的。在济南市的一家养老机构中,专门为老年人配备胸卡,上面写有老年人姓名、养老机构的地址和联系电话,老年人出去活动时一定要佩带,以免老年人在外迷路,回不了“家”。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老人的“机构化”特别严重,因为中国是个集体意识非

19、常浓的国家,尤其是这个时代的老人,他们住在集体性养老机构中,自然的服从机构的决定,包括饮食、房间布置、活动安排等,很少有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除非是有非常不满意严重损害他们利益的情况。五、探索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 老年社会工作是在社会工作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经济社会文化等实际,通过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者服务于全体老年人和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走出困境的社会服务工作,基本目标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权益,在中国具体化为“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 根据养老机构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现状结合老年学理论和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介入:(一)老人1.个

20、案工作对于刚入住的老年人要辅导其尽快适应机构生活,融入机构,与同室老年人和其他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庭保持较密的联系,以成功的从家庭生活过渡到机构生活。对于身体状况良好、文化素质较高、有志于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可了解其想法,与机构协调,让老年人参与机构管理(活动理论的运用)。因为他们是老年人的一份子,最了解老年人的需要,由他们为机构老年人代言,这样使得机构管理更具针对性,利于提高机构整体的服务质量,提升整个机构中老人的福祉,对于参与其中的老人也可以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是多方共赢的方法之一。对于问题老人.如A.孤独老年人,要积极与他们沟通,排遣其孤独感;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机

21、构活动或与他们交流,融入养老机构这个集体,增强其归属感。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可尝试安排热心的其他老年人与其交流。B.疾病老年人,为其介绍有关疾病的医药知识,帮助他全面了解疾病,树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心,并逐渐培养起乐观的心态;如果是濒临死亡,可运用缅怀法,帮助其整合生命,无憾的离开人世。2.小组工作(1)兴趣小组,可以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组织起来,在一起相互促进和发展,根据不同的兴趣可以细分为读书小组、太极小组、麻将小组等。(2)宗教小组,老年人中有基督徒,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布道、做礼拜等。还可以有成长小组等。在小组中,可以形成小组文化、小组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等,在经验分享的基础上老年人可以

22、从小组中获得情感慰藉、情绪支持,形成或维持健康的心态,安度晚年。(二)机构1.基础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增加服务人员数量、完善机构设施以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首先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为老人追求精神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让老年人有更愉悦的心情去发展精神生活。 2.社会工作人才的引进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提高养老机构服务的专业质量,针对不同的老年人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满足老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3.养老机构的理念改变老年人是“客”的观念(调查中一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对我们说,他们机构的理念是“宾至如归”,认为老年人是“客”),树立养老机构是老年人的“家”的理念。改变机构的不合理观

23、念,如不准随意布置房间,更加尊重老年人的隐私、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 4.养老机构的活动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养老机构组织活动,最好是与其他养老机构联谊,增强老人对机构的归属感。定期举行精神文化方面的活动,如与一些学校建立联系,由学生定期到养老机构演出但是要注意节目要符合老年人的口味,站在老年人的角度编排节目。 5.引导老人的精神文化方向,形成特有的养老机构文化。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在养老机构中办报纸,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黑板报,内容可以是有关老年人的专业杂志的文章,也可以是机构中老年人自己撰写的文章。在做志愿服务时,我们在济南市市中区的老年公寓办了一年的黑板报,老年人(一般是有阅读能力的老年人)非常乐

24、意阅读,效果很好。(三)老年人的家庭1.问题家庭对于与老人关系不好,不孝顺老人的子女(访谈中曾有一位老人是因为大女儿不孝顺才住养老机构的,大女儿不但霸占了老人的房子,还把老人气病了),要改变其对老人的看法协调与老年人的关系。如果是老人的原因则辅导老人。2.一般家庭与老人的家人联系,让其更加注重老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如不时的接老人回家与所有家人聚会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满足情感需求。六、小结本次研究只是探索性的,尝试性的提出提高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但是由于本人的理论修养不高、实践操作经验不足,使得这次研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所提出探索性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是表明的

25、、浅层次的,对于深入具体的提高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还需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做进一步的研究。注释:1李伟峰.老年社会工作(待出教材).2005.2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4李伟峰.老年社会工作(待出教材).2005.5李伟峰.老年社会工作(待出教材).2005.6刘连伟.济南市老年公寓基本状况调查Z. 7高园,赵岭.老人告子女半数要精神赡养N.齐鲁晚报.2006.10.30.8曾毅,顾大男.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国际动态Z. 9刘颂.提高城市老年人群精神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Z. 10

26、刘连伟.济南市老年公寓基本状况调查Z. 11李伟峰.老年社会工作(待出教材).2005.12李伟峰.老年社会工作(待出教材).2005.13廖小琴.精神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05(12).14廖小琴.精神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05(12).15廖小琴.精神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05(12).参考文献:1李伟峰.老年社会工作(待出教材).2005.2顾东辉.社会工作概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4刘连伟.济南市老年公寓基本状况调查Z. 5曾毅,顾大男.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国际动态Z.6刘颂.提高城市老年人群精神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Z. 7廖小琴.精神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研究J.学术交流.2005(12).8翟进,张曙.个案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范克新,肖萍.团体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0建设和谐社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Z.济南大学学年论文用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