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互动研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451208 上传时间:2021-08-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互动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互动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互动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互动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互动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互动研究惠安广海中学 陈振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新时代,新课改的号角已吹响,要求教师角色转变,由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成为学习的帮助者、学习的设计者、学习的促进者、学习的组织者。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知识状态的变化,教师权威不再由教师与知识的关系来决定,而是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决定,效果好的教育本质上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意义重大

2、。一、理想的师生关系谈话交流、和谐互动。许多研究表明,课堂互动可以通过影响课堂气氛、课堂中的反馈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目前流行于西欧北美的建构主义教学论和德国的批判交往教学论也都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例如,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其他人联系,以便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集体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通过集体对复杂的学习情境、个人提出的假设或学习者自己关于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的个人设想进行讨论,才能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学习者在这种意义上才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学习,并把学习持续进行下去。因此应当把学习

3、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形成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师生间、学生间是一种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采用谈话交流作为教学中

4、的重要形式,以利于教师和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面向全体,民主平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教育的实施,重点是通过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动机,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让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给予其一定的自主选择参与的权力;同时,要改变过去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的简单做法,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探索上,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关注的

5、一个课题,也是广大民众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它以人为本、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向每个学生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的机会,衡量公平的标准是让“让每个个体的潜能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作为教师应努力克服个人主观上对学生期望和评价的偏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符合教育公平的基本精神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承认学生个别差异为前提,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从整体上构建课堂教学的差异教学的策略体系,采用个别化教学和合作学习,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

6、充分发展。 另外,就职业道德要求而论,教师要关注个体,面向全体。在现代社会中,教师是以培养人作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随着新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化社会逐渐确立,教师的工作从小的方面说关系着千百万人的身心发展和学业前途,从大的方面说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由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职业是一个非同一般的职业,人们也对教师提出愈来愈高的职业要求。仅就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要求而然,除了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则要求既关注学生个体,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又要面向全体,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如果教师将自身的亲疏、好恶带到教学过程中,主观上造成

7、学生之间的差异则是一种不道德的教育行为。所以,教师应以博爱为己任,极力排除个人的亲疏、好恶的消极干扰,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既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又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施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当然也是对我们教师的基本要求。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可以归纳为:客观因素包括: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如经济体制的变革、政治民主化程度、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的变迁;“社会关系的根本性质决定师生关系的性质”;传统观念,如师道尊严的思想,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心理交流;学校教育制度,如“班级授课制”和“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客观上制约了师生之间的深入了解和沟

8、通;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社会风气、教师的社会地位、家长对师生关系的介入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具体的教学情景,如教室内课桌的摆放等。主观因素是指师生各自本身的情况,主要包括:师生之间非正式语言的交流形式,如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的变化等;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学生观和学生的教师观;师生之间的初期印象、情绪波动、心理距离等;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个性因素,主体意识的发展等;教师自身的素质,如教师的人格、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的不规范行为等。 三、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由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下的知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

9、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策略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虽

10、然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会被淘汰,但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发展。从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角度讲,转变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的共同特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

11、威的讲授者,只有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言之,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最后,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加强自身的修养。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拓宽视野,开阔眼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业务素质。不断加强教师立身之本德的修养,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师德优秀的老师。这两方面是成就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所在。总之,在课程改革中,师生之间通过交往、互动,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