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2)

上传人:卢卡****7 文档编号:28437159 上传时间:2021-08-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2)(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2)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2重点句: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三德育渗透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三为什么经济兴旺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

2、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画出诗的韵脚。二有感情地朗读。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四完成课堂练习。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三目标完成过程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

3、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表达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节。自读第一节,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

4、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2学习第二节。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答复后师点拨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效劳?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

5、,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3小结。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答复。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保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四课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自学诗的后四节。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4开展学生技能。二目标完成过程1复习检查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说说延安精神的含义。2教师点拨,解决疑点。1自学三、四两节。

6、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出示灯片: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学生交流、教师点拨: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比照。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辞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

7、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比照、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开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开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效劳。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2自学五、六两节。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

8、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三总结、扩展1总结: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保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兴旺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扩展: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

9、、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六、布置作业1形近字组词2根据意思写成语。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3朗读诗的第六节,答复下列问题。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

10、明。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

11、的词语。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三、理清全诗结构。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局部?用笔标出来。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局部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局部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3分三局部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四、学习第一局部。1自由读第一局部,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

12、论。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局部。五、学习第二局部。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局部,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

13、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局部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辞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开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炽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14、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六、学习第三局部。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局部,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刚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

15、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七、总结全文。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八、指导朗读。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延安,我把你追寻,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一

16、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辞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附: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17、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2学生初读全诗。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4再读全诗,质疑。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

18、;形成了鲜明的比照。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根底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五、总结1教师小结: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精神

19、,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保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兴旺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六、布置作业l抄写这首诗。2有能力的同学把它背诵下来。附:

20、板书设计教案点评: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利用课文插图和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等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根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课文。4、仿照诗句的表达方式,写句子。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到新中国的建立历程,我们不会忘记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不会忘记二万五千里的长

21、征。从今天起,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追寻那段冲动人心的革命岁月。2、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要求。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齐读课题。4、简介延安。我们为什么要追寻延安?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朗读:翩翩归来茁壮成长满目琳琅毫不犹豫灿烂辉煌脊梁镢头2、指名分节读诗歌,思考这每节诗的意思。三、指导学习第一节诗歌:1自由读第一局部,边读边思考,你从这节诗中读懂了些什么?2学生交流。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3、仿照写句子:4朗读。背诵。5、小结学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及表达的情感。四、学生自学后面的几

22、节诗:1、学生自学。2、交流:一第二节:1、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是指当年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当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开展经济、保障供应;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

23、召,发动广阔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它代表着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追寻的是这种精神。2、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1938年11月,因日本飞机轰炸延安,中央机关由城内搬到杨家岭。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运会、妇委、青委等单位均设在这里。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领导了大生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

24、会;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也是在这里举行的。1943年10月,中央书记由此迁驻枣园,中央其他单位仍留住这里。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驻地。实际上是指追寻党中央的领导。3、朗读。二第三、四节:1、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涌现得快、多。满目琳琅:各种好东西很多。通过这两个比喻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化。2、温热土炕:代表的是延安的精神。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老牛破车的含义是指贫穷落后,顶天立地的脊梁是指延安精神4、连起来读三、四节诗。5、概括意思。三第五、六节:1、反问句的体会。2、追寻信念:什么样的信念?金色的理想,解放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3、追寻温暖:为人民效劳的精神。4、追寻光明:只有拥有延安精神才能拥有光明。五、总结全文:1、分段概括段意。2、概括全文及中心思想。3、练习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