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庸之道(2018)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28375732 上传时间:2021-08-27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413.5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语:中庸之道(2018)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论语:中庸之道(2018)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论语:中庸之道(2018)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论语:中庸之道(201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庸之道(2018)(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语选读之14 大意感知(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 13.24、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 13.23 ) 探究文本1“中”德中庸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为德也,其至达到极点矣乎!民鲜少久矣。治大国若烹小鲜:芳草鲜美:好犯上者,鲜矣: 葬鲜者自西门:鲜鱼、活鱼鲜艳少夭折、早死 (2)探讨 :“民鲜久矣”的原因【明确】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把握好度并不是件容易一事,连孔子也发出如此沉重感叹。中庸之所以会“民鲜久矣”,归根到底,是由于“民”之价值不被统治者重视“久矣”,从伦理学角度,是

2、由于道德的规范性因维护统治者利益过度张扬而民主主体性不被突出“久矣”。孔子核心思想是仁,从“中政”到“中德”,意味着孔子意识到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丰富“中”的内涵。从政治学角度看,“爱人”根本要求是统治者必须考虑到民众的利益与需要,在自己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 2“中”行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师愈与“欤”,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交往之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亲近)也,无莫(淡漠)也,义之与和比 总结“过犹不及”的处世之道。【明确】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的对待一样会使心灵窒息。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人专制一样会没有进步凡事有度,与人交往“亲密有度”,让对方拥有独立的空间。 与人交

3、往要有度,究竟以何为依据?它的标准是什么?【明确】“义之与比”的义是与人交往的依据,以道义为标准去比较选择,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只要努力求得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 了。 (6)依据义的标准,从原文找出可交往和不可交往的人,并加以比较。【明确】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君子、狂狷 不值得交往的人依次是:小人,乡原“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7)为什么孔子在提倡“君子”人格时要以“小人”而不

4、是以“乡原”来做陪衬?【明确】“乡原”在人格特征上具有欺骗性,孔子说他是德贼,意即“乡原”乃道德的盗窃犯,是一枝射向仁德的“暗箭”,以此来陪衬“君子”,不足以彰显“君子” 人格的风范和特征。而小人缺点明显,易分辨,是射向仁德的“明枪”,以“小人”陪衬“君子”,更能起到强烈的道德警示作用,在孔子眼中,“小人”尚有可取之处,求真君子固然难,求真小人也不易,惟独伪君子易找。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提到东汉末年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一律就回答“好”。久而久之,别人送他一个“好好先生”的绰号。 唐代有个文学家苏味道,官居相位,处事圆滑,人称“苏模棱”。他对人传授其处世经,叫作“处事不欲决

5、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11.16、13.21章是对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厉、猛”等都有“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 狂: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狷:性情

6、褊急而孤介自守。狂者?狷者?李白嵇康堂吉诃德庄子李敖林逋(梅妻鹤子) 3“中”礼重点字词及译文先王之道,斯这为美,小大由遵循之。有所不行:知和和谐而和求和,不以用礼节节制之,亦不可行也。恶憎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阻塞不通。恶徼强取、掠夺以为知者,恶不孙通“逊”,谦逊以为勇者,恶讦揭发别人隐私或过错以为直者。 1、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2、“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的秩序条理,乐滋润着群体内心和谐与团结力。”(宗白华) “一个理想的人,一个理想的社会,必须具备乐的精神和礼的精神。”(朱光潜)3、“天高地下

7、,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而同化,而乐兴焉。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 【问题】我们如今有着比父辈、祖辈丰富得多的物质享受和利益,但我们的生活变得紧张了,机械了,枯燥了,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我们该怎么办? 【明确】礼乐化的生活方式,用快乐哲学,调节自然、社会、身心之和,把生命、生活艺术化,这就是人的真生活,这就是人生艺术、艺术人生。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得奖者,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人类如何面向21世纪”讨论会上,发出了共同的声音。“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4、“中”和1、有关“和”的熟语、格言。 自然:

8、“天地以和顺为性”。(周易外传说卦)交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修身:“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齐家:“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吕氏春秋)经营:“利者,义之和也”。(周易乾文言传)治国:“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荀子富国) 【明确】“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家和万事兴(家庭) 协和万邦(外交)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事业)政通人和(政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3、【问题】请解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明确】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只有保持个性的矛盾统一才算得上真正的和。“君子和而不同,

9、小人同而不和”大意是君子用自己的意见去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一切恰到好处,却不盲目附和;小人总是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 材料:齐侯至自田,晏子待于遄chun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x、醢hi、盐、梅,以烹鱼肉,燀chn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 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 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

10、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 【译文】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协呢?”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协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里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

11、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丁,百姓没有争斗之心。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一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 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4)【问题】说说晏子的“和”与“同”。【明确】同,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和,是多样性的统一。既强调君王意见的主导性,又要求臣子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以避免单一、绝对化。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5)【问题】孔子的“和同之辨”与晏子的“和同之辨”完全相同吗?说明理由。 【明确】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晏子的“和同之辨”思想,主要表现在

12、:第一,孔子立论出发点是君子和小人,而非君与臣,从政治哲学发展为伦理学或处世哲学,更具有普遍性。第二,孔子所谓和而不同作为内涵有两层意思:一,不盲目地附和他人尤其是上级的意见,能提出不的意见,以丰富和发展他人的意见。二,能兼容不同的意见尤其是下级的意见,不求他人意见与自己完全一致。而相对立的“同而不和”也有两层意思:一是盲目地附和他人尤其是上级意见,只说相同的意见;二是只允许自己一个人发表意见,而不允许他人发表不同的意见。 一、“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 二: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

13、“攻打”,主张以“德”、“礼”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稳定。 又如“阳货见孔子章”,孔子与阳货主张不同,讨厌其为人,就采取回避、应付,而不与之矛盾激化。 又如“沂水春风”对待不同主张的学生,他也能以恰当评价等。 忠恕之道(第五课:4.15,5.12)文质关系(六课12.8) 周而不比(八课2.14) 群而不党(八课15.22) 以直报怨(八课14.34) 事君数,斯辱矣(八课4.26)求也退,故进之(十一课11.22)等内容,都可以认为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 注 释 】1抑 : 选 择 连 词 , 抑 或 , 还 是 。2而 : 你 。3报 : 报 复 。4衽 : 席

14、子 。 这 里 活 用 作 动 词 , 把 当 作 席 子 , 即 睡 在 上 的 意 思 。5金 革 : 兵 器 和 铠 甲 。6流 : 迁 移 变 化 。 7倚 : 倚 靠 , 斜 靠 着 。8塞 : 不 通 , 指 仕 途 失 意 。 子路问怎样才能称得上强。孔子回答说:“你问得是南方的强呢还是北方的强?或者是你自己认为的强?教育人们宽缓柔和,对不讲道义的人不加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就持守这种强。以刀枪为枕,以铠甲为席为卧,驰骋战场死而无悔,这是北方人的强,强悍勇武的人就坚守这种强。所以君子与人平和相处而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立场,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君子恪守中庸之道而无偏无倚,这才是真正

15、的强啊!国家政治清明,不因挫折而改变自己的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至死也不改变自己的道德节操,这才是真正的强啊!” 【解读】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 回到中庸本章,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四 1、“抑”是选择连词,“抑或、还是”的意思; 而,代词,你。”而强“是指”你认为的强“; 与,疑问语气词,”欤“。 郑玄和朱熹等人认为的“

16、而强”是指“你所认为的强”。2、 孔子对理想之强的描述至少体现了中庸思想以下几个原则:(1)取中的原则。南方之强过于柔弱,北方之强过于刚猛,都不是理想之强。“中立二不倚”则避免了极端化。(2)和谐的原则。“和而不流”与“和而不同”意义相近。(3)守经用常的原则。不论治乱穷通,都坚守道义而不随波逐流。 回顾内容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第六课:君子之风(道德修养)第八课:周而不比(交往观)第十一课:诲人不倦(教育观)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理想观)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五、布置作业从人类历史上看,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价值观)的不同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并不少见,进入21世纪以来,虽未发生世界性的大战,但局部地区的战争仍然未断,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文化问题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域与地域之间发生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化解这种因文化上的原因而引起的冲突甚至战争,也许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一条非常有意义的原则。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