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经典学习心得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355384 上传时间:2021-08-26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5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师承经典学习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医师承经典学习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医师承经典学习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资源描述:

《中医师承经典学习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师承经典学习心得(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师承经典学习心得篇一:中医师承经典学习心得学习中医经典课程的个人体会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 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 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在手里当作宝?但是实际上,以 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历来被 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受到验证得,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 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这是因为其对中医的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 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便开始

2、学习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 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更莫说有否其它的专著能超过 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 其中的理法方药,现代更是经常使用;温病条辨是清代的著作,是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 著作。四大经典是中医由经验水平上升到科学理论层次的里程碑,如果我们直接学习他们, 将有助直接通往成为辨证论治之医的水平,更能体现到理、法、方、药的统一。自古以来民 间的师承教育,经典差不多也是中医学生的必读,且凡医术高超的中医师均无不有着深 厚的经典功底,很多名老中医甚至每年把四大经典复习一遍。现在处于研究生阶段,仍然开 设经典学习课程,把中医

3、经典的学习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也表示重视中医本身的理论体 系,对中医本身的科学性的了解。在几位老师讲述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讲解中,本人又重 新对经典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重新树立了对中医作用的信心众所周知,中医教育其实并未能培养出中医的人才,由于各种因素,如课程培养目标过于广 阔,且培养模式又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课程设计没有按中医理论结构 编排,按照西医的模式设计课程,忽略中医的综合性、非分科性;中西医课程并设,且比例 不当;不注重中医经典学习;欠缺方法论及中西医比较课程,学生混淆中西医概念等;特别 是自己在实习中见到中医院西化很严重,感觉上是中医无家可归,前途不明朗,

4、对中医是否 真的有用也产生了动摇,也许是环境气氛的原因吧!来这边以后,经过老师在课堂上深入浅 出的讲解,很多都是老师的经验介绍,特别是感受到了老师对中医经典的热爱和绝对的相信 支持,使自己也受到了感染,加上这边良好得中医氛围,觉得中医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是很 有用的,也坚定了自己学习中医经典运用中医经典治病救人的信心。这也应该是这门课程给 我的最大收获吧! 培养自身辨证论治的思维意识每一个学科的发展,也是从经验、到技术,最后才到理论,而理论也可以回过头来指导技 术。医学生的教育更要着重科学理论思维的训练。中医学的宝贵,在于其辨证论治之思维, 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在。有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开始,已经

5、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更在 汉代时期的伤寒杂病论中,更已经奠定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及后发展出各种中医的 辨证方法,不断深化中医学的内容。中医的临床疗效,跟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两者差不多可以划上等号。要培养出中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更要培养出学生的辨证论治 思维。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是跟临床不能分开的,在经典的学习课程上,老师们不断的给我 们讲述了很多的临床病例,并深入浅出的运用经典理论加以分析,在循循善诱中,其实就是 在培养我们的辨证思维意识,对于以后自己在临床上看病和分析病情很有帮助,很容易把理 论与临床联系上,因此便很容易学习到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当然老师的经验和思维方式是

6、常年工作的结晶,不是自己可以一蹴而就的学会的,可是这个门一开,可以很方便自己以后 的学习,使自己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能从多角度去考虑,确实使很大的帮助。现在学习经典就 是要学好这些理论,培养这种思维,而真正的中医理论部份就是中医的四大经典,这是中医 最宝贵的部分。中医学在很大程度上应该算是经验医学,这种经验的沉淀其实就是辩证论治 思维意识的培养形成,要学会辨证论治,甚或更高层次,最基本的就是应该从学习中医经典 理论部分入手,才会有所成就吧! 熟记经典更要在实践中运用经典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很多次的不厌其烦的要求我们熟记熟背经典条文,其实以前的 老师也是这样要求我的,可是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总是以

7、“对经典的学习要以理解为主,死 记硬背有什么用”这样的理由给忽略了,感觉上有点自以为是,可是课堂有一次老师的一个 简单提问就把我难倒了,其实问题并不难,就是一个典型的症状描述,如果熟记经典原文的 话,可以很容易的对应上原文加以解决。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熟记经典的重要性,其实是自 己懒惰,那些不过是借口而已,片面的理解老师要我们熟记就是等于死记硬背,相反,不是 让我们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任何课程熟记都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又怎么 能谈的上去运用呢?看着课堂上老师随口而出的经典条文,真的深觉惭愧。同时,在临产中 看病的时候,就要想着把经典运用上去,而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对经典条文的熟悉,那是

8、绝对 看不出个什么所以然的。条文熟记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去运用才会又所收获,才会知道 自己的不足之处,老师就指出过我们在临床上不敢运用经典,当然一方面是象我这样对经典 不熟悉;另一方面也确实又不少同学不敢用,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东西在课堂了老师讲了 不少,对我们的临床都大有帮助。一句话:熟记是基础,运用是关键。课程虽然结束了,收获不少,可是发现的问题也很多,值得自身思索的问题更多,所得 到的体会自然也不绝对不只这几点,发现的问题也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深入的学习体会 并加以解决。通过对经典的学习,更好的学习中医理论思想,从今天起,熟读经典,勇于实 践,争做铁杆中医。些许体会,望老师指正。篇二

9、:中医师承经典学习心得中医师承,师徒传授的关系。相声师承 中医师承 师承燕 词语解释 师徒传授的关系。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中医师承学习的心得体会,欢迎欣赏。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一:尹华荣名老中医跟师体会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名老中医尹华 荣教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在临床实践中, 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 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 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 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 了对中医药

10、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 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 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 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 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 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 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 1000 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 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 副作用较大, 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 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

11、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 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 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 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 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 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 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 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 究的是辩证论治, 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 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 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

12、中用,中西医结合。正 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 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 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 立业先立德 , 作为他的学生, 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 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二:中医院 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总结 我院自 2010 年 10 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 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 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 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今年的 五级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组织

13、管理 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 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 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由医务科 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 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 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二、带教情况 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 4 名带教老 师,12 名学术继承人。按照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带教 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 、 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 真写好月记。我院跟师学生 1

14、2 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 医案总结 24 份,学习心得 24 篇,跟师笔记 96 篇。公开发表 临床经验的论文 1 篇,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交流论文 6 篇。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 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 576 篇,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 文 1 篇。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 连续性。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 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 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 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二是开展专题讲 座和病案讨论,学生

15、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 诊断、 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三、存在不足 两年的师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个 别继承人思想上不积极,态度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师承教学时间 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在抽查或考核中发现有的学生一开始时 很认真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出现为了完成 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情况。个别学术继承人学习态 度不端正等原因。四、今后的打算: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计划,规范跟师 笔记、月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2.落实师承教育既定的优惠措施,提高中医药师承教育指 导老师

16、和继承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年度 考核,提高管理质量。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三:7月,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耳鼻咽喉科名家熊大经教授。回顾跟师学习经历,感触颇深。领导重视,严格管理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级领导经常现场检查、督导师承工作,并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师承学习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导师和学生时间交叉、背靠背等等严格的阶段与年终考核机制。虽然管理考核严格,但管理部门也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跟师条件、跟师氛围。精于学术,勤于思考在

17、入师之前,笔者曾作为博士研究生跟随熊大经教授学习三年。但跟师学习则完全不同,其特点是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使中医药学术得以传承发扬。笔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经历 跟师临床实践 中医理论学习 总结提高 独立临床实践 的过程,在反复的临床历练和体会总结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博士学习经历的基础上 择一点而精 的升华。笔者领悟到博士阶段的学习重在 全而博 ,师承的学习重在 精而深 。因此在跟师期间,笔者才能逐步学会带着问题去思考、领悟老师的思路,进而融入自己的临证思维当中。言传身教,体悟中医进入师承学习以来,老师为人处事的点

18、点滴滴、豁达开阔的胸襟、大医精诚的医德,都使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做到 仁心、仁德、仁术 ,这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精神。老师经常告诫: 中医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践行。笔者按老师的要求,重新学习古文观止等著述,尝试着从多方面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体悟和享受中医之魅力。在学习中,笔者还感受到,中医同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一样,强调 大智慧,大胸襟 ,是在不断吸收、不断融合、不断发展的。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做一个纯纯粹粹的中医人,不等于排斥其它医学,只要是有用的、能促进中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

19、我们都应该吸收,但吸收绝不等于全盘接受,吸收的前提是不能动摇中医的根本,而是应该以中医的核心准则、基本理论去融合、运用这些新知识、新手段。尊崇经典,融会贯通尊崇经典、重视经典,是中医教育的传统,历史上的中医教育,不论是私人授徒,还是官办学校,四大经典等医学名著始终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师承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 读经典、诵经典 。在跟师期间,笔者发现 经典 和 临床 之间有一道很好的桥梁,那就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准确地说是指导老师的临床思维 运用经典理论分析老师临床思路,或透过老师的医案可加深对经典条文的理解。坚持临证,保证质量跟师期间,笔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持每周3个半天的跟师临床学习和2

20、个半天的独立门诊临床实践及3个半天独立病房临床实践,边学习、边体会、边应用,在临床中学习、体会、分析、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论文的撰写、心得收获都离不开跟师临床实践,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跟师,才能有所得。而且,跟师不仅仅是简单的上门诊、抄抄方,还必须在思路上紧跟老师,随时比较老师处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处,想到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之后反复揣摩,实在理不清头绪时再请教老师,老师一点拨,顿觉茅塞大开。篇三:中医师承经典学习心得师承,师徒传授的关系。相声师承 中医师承 师承燕 词语解释 师徒传授的关系。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师承学习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篇一:师承学习心得这几天有历史学、文学、哲学博士来

21、拜访赵老师,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都颇有研究,且非常相信中医,他们都问赵老师,以他们的文化底蕴是不是很容易学会中医?因为 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 呀!赵老师说不可能,因为中医不是学结果,而是学过程。少了跟师的过程,哪怕是中医学院的博士也永远与中医无缘。这种机缘得有多大的福报才能获得?于我而言,便是自己多年的病痛和女儿弱不禁风的身体。所以说疾病是功德无量的。一、进入习医状态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我的 医托 故事写于2006年11月,那是我接触中医也就是认识赵老师两年半后写下的与中医有关的文字,那时我才诚惶诚恐、忐忑不安地跟赵老师学四诊不到半年。并且患者不多,都是我的亲朋好友及同事。现在回想起来,我有

22、习医的冲动得益于20042006年间每天晚上在公园太极完后听赵老师聊中医,得益于亲朋好友们对中医的认可和接受赵老师的调理。我自己及亲朋好友们服药期间身体上的反应为我提供了大量的医案素材,让我有机会聆听赵老师的高见。这种最本真的中医文化薰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医的种子就这样慢慢地种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中医这粒种子撒在我心田时,我已届不惑之年,习医、自医或医人这些念想连影子都没有。然而,女儿决定长大后要学医要跟她心目中的神医赵伯伯学的愿景犹如一股神力不断地将我往前推。女儿小学时成绩不冒尖,我常常自责是由于自己太放纵她轻慢作业的态度,还经常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上 同意不做完作业 的家长意见,更不可

23、能像其他家长一样自己先把孩子的课本学一遍作业做一遍,然后再辅导他们。这种自责让我总想找机会补偿。中国人喜欢说 走着瞧 , 走着瞧 的意思应该是比时间的长度,谁能走到最后谁才是胜者。女儿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但是没关系,会加减乘除和拼音识字查字典已经够了,其他的都是多余的,重要的是她要训练好 走着瞧 的身体素质和拥有 走着瞧 的动力。她相信中医喜欢中医选择中医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我想,如果能先替她学学中医那倒是一举多得的乐事呀!女儿想学中医的想法让赵老师很是欣慰。中医百年来的生存环境一直遭受限制和打压,并且现在的中医已离传统中医越来越远。民间中医哪怕是再有本事也时刻处于被取缔或被铲除的境遇中。

24、每每谈到中医当下的景况,赵老师都是无奈地叹气。有次,赵老师悲观地说: 国人不认可中医,那我以后就传给日本人或韩国人。反正他们不嫌弃他们会当宝贝一样学习发扬。我在旁边听后如被电击一样。习医的念想开始在我心中萌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为什么要流落他乡?有了念想,便有了行动。我那原本轻视中医崇拜西医的大脑像移动硬盘似的迅速清空,然后是不加筛选地复制赵老师有关中医的所有经典话语。经常地,打完太极或带亲朋好友给赵老师四诊完回到家,我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把老师对中医的见地记录下来。每当此时,家里任何人要与我说话都会被我拒绝,我生怕我40岁的记忆力不够用呀。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我几乎天天都以这种方式在接受中医

25、文化的洗礼。这种方式非常自然轻松,没有任何压力,当这种知识积攒到相当程度时,便有了望闻问切的冲动。习医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一种行为。二、传大道往往就在喝茶聊天中2010年女儿报考中医学院时,许多朋友都说学中医好辛苦,要背大量的药性歌诀、汤头歌诀。更痛苦的是,背了一堆,临证时还往往不会或不敢用。然而,赵老师从来没有要求我们背过这些,反而要求我们暂时不要看任何医书,建议我们在前期先广泛涉猎传统文化和哲学类书藉。所以女儿明白,靠背书成不了明医,学历不等于学识,文凭不等于医术,名医不等于疗效。花五年的时间在学校只是按体制要求的程序走走以期被体制承认,更多的时间是要跟师跟赵老师学。但是,几年后,赵老师便开始

26、鼓励我们自由挑选医书阅读,并强调经典在行医时的作用。这时,我才发现,当自己已积累了足够的辨证施治能力时,再对照道德经内经伤寒论里面的 道 ,我们便常常会发出 原来如此 的感叹,因为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概念反解出它的思维内涵,能将文字符号所指代的意义和现实对应起来,从而加深自己对经典的认知和理解(来自:bOthwI 博 威 范文 网:中医师承经典学习心得)。之后,如果你再走进书店,你对医书便有了辨别能力,知道哪些是 真书 ,哪些是 伪书 或 伪方 ,更不会被所谓的专家们的书评所左右。也因此,每当自己在书店浏览时,便亦有叶天士当年所说 读书十年,无可医之病;诊病十年,无可读之书 的感慨!前几年,我拜

27、访国内多名老中医欲策划出版他们的医案,赵老师当时说了一句, 书店里的医案类图书多得可以用车拉,如果看医案能看成一名中医大夫,那中医就不是这种状况了。再好的医案也好不过伤寒论,可多少能把伤寒论倒背如流的人面对各种证时却束手无策。后来我明白了,中医在传承当中存在着大量的非语言符号,文字符号、语音符号属于语言符号,而身教的示范符号却只有在跟师的过程中才有可能获得。所以,唯经典是从、唯医书是从的人有时真的会很悲哀,因为叶天士的话告诉我们,医书的作者不一定是一位医术精良、经验丰富的人。再者,如果医者自己具备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良医术,那么医书的指导意义也就黯然失色。所以在临诊上,书本理论往往不切实用。因

28、此,女儿在中医学院上学,我们要求她大量阅读课外书,教科书考试混个及格就行。邓(铁涛)老也曾说过,仅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的经验,学历再高也不过是个 文字医 , 文字医 往往下笔千言,遇到临床实际问题时却胸无一策,解决不了问题。死抠经典是读不出中医大家的。几乎每一天都有人问我怎么样才能学会中医,能否推荐几本入门医书。很抱歉的是,我的入门就是直接地跟师望闻问切,直接地面对病人。那时,赵老师好像只给我推荐过一本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但因看不懂便被我丢置一边。我所有的经验和临床能力都来自于跟师时的感悟、积累,更多的中医文化知识则受益于平日的聊天,当赵老师与众多朋友如马原、韩东和朱文等各界智者谈天说地时,

29、那些精彩的对话,那怕只是片言只语,都能如醍醐灌顶般让我恍然大悟。今天,想起赵老师常说的 学医在医外 这句话,感触颇深。因为,中医是道器合一的一种文化, 道 靠 器 来展示, 器 要靠 道 来承载。而 道 与 器 之间的介质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不同,所以在面对一个病人时,除了随证施治外,还得随其秉性进行互动以达 信则救 的最佳效果。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具备很多医以外的素质,这种素质包括一个人的文化积淀、人生阅历、社会经验、处事风格等等,因为中医的载体是活生生的人,人的习惯、信仰、文化背景、主观意识形态等,必将在技术的选择、应用中体现出来。所以你的一声叹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你的任何一个肢

30、体语言都有可能影响病人的情绪或对自己病症轻重的猜测。因此,在跟师过程中,我们体会更多的是医以外的无形的内容。这种内容不可能在书本上、课堂上学到。这种内容在教科书中也是无法写出来的,比如能力、才华、信念等无形内容,它的传递过程都是无形的,是难以表达、难以传播的,但对学医成功与否却起到关键作用。但是,通过师承,可以把无形的内容调制到有形的内容上去,这是无形传递的最主要的方式。无形的内容需要经过无形的传递,并要经过多次重复,反复练习,才能逐渐积累、掌握。并且,师父的心理、思维、知趣认同等,在平日的交往和训练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徒弟。有些问题靠知识是不会有明确答案的,所以需要以开放的心去接触智慧。智慧可

31、超越感性限制,超越知识,从而达到一种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的觉悟和体验有关。因为,医以外的东西,看似轻描淡写,无关紧要,好像在辨证施治中的作用不大,所以常常被忽视。曾有一位朋友去中医院挂专家号,大夫一摸他的脉便摇着头说: 阳气外泄呀阳气外泄,难整、难整。然后接着问, 开点好药如何? 我那朋友是从西医手术室里逃出来慕名而去求诊的,结果专家的表情和言语让他几近崩溃。这位专家至今也不明白他的摇头、话语会给我朋友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赵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病人一踏进诊室的门,治疗就已经开始,诊室里的气氛、环境、大夫的面容、说话的语气都在影响着患者的心绪。因此,治疗不是患者坐在你跟前伸手给你摸脉、张嘴

32、给你看舌象才开始的。篇二:师承学习心得中医药是一门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临床实践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更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问题。在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名师传承的培养方式确实造就了不少名家大师和一大批中医药普通人才,其显著性优点是个性化培养,传承性强。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定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1991年开展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至今已进行总结圆满完成了四批继承工作;2003

3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2011年甘肃省又启动了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试点工作。作为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人,跟随宋贵杰教授学习了数年;今又作为第五批省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指导老师,其中体会感想颇多,现就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浅谈几点认识。一、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需解决好几个因素近年来,国家在中医政策上、在中医教育模式上都进行了专门调整和一系列改革。传统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是不同时代中医师的培养模式,二者各自有优点与不足,在我国中医教育历史上均起到了重要作用;若将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必将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师承教育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模式,也是

34、最有效的形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师傅带徒弟,跟师学习是一项智力投资工程,需要解决好导师的遴选、继承人的选拔以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等几个因素。一是导师的遴选,导师应当是当地的名医、名师,即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思想的指导者;学习者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得到名师指导,对深刻领会和牢牢掌握中医独到的方法论,缩短实践领悟和探索解惑的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要选拔出一批学术经验深厚、德艺双馨的名中医担当指导教师,不能徒有虚名;要规定导师的 传、帮、带 职责,做到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青年医师,系统指导继承人进行医疗业务工作和教学科研基础方面的训练;结合自身从医经历,传授临床工作中

35、的思维方式、诊疗经验、用药心得及学习方法,以博大胸怀做好 传道、授业、解惑 。二是继承人的选拔,师承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选择好徒弟,这是一个重要保证,没有好苗子再好的老师也没有用;从目前看,继承人多已经过正规院校教育培养、或已成为各级医院临床科室的骨干、甚至是科主任,平时业务繁忙,跟师时间难以保证?如何保证跟师诊疗实践学习,唯有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做到制度制约、自律自强,使师徒之间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师承关系,还有现代社会中同志之间的真挚友谊,更有医院管理及协议的制度约束,从而为师徒之间建立健康、有序又具有时代气息的关系打下和谐相处的基础。三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师承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政府与卫生

36、行业的重大智力投资工程,需在组织领导、管理机制上高度重视,加强师承协议的考核力度与相关制度落实,因地制宜,各级领导要给予跟师人员时间和精力上的宽松政策,保证师承人员的经济待遇,实行在科研选题立项资助、进修培养、晋升职务和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的 优先措施 ,并利用媒体加强宣传力度,激发师徒的荣誉感、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二、师承教育工作要做好相应准备师承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继承者要学得生动、学得深入、学得有效,就要 不打无准备之仗 ,师生在思想上、行动上预先做好相应准备很重要。指导教师要制定完善的带教计划,如临床实践的具体安排、学术专题讲座的具体内容、

37、阅读学习经典医籍与学术著作的范围、科研工作的开展等方面,都要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对于继承者更要在跟师前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一是在思想上必须做好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因随师诊疗每半天时间病人多达3050人次,从望、闻、问、切四诊诸项检查的实施,到病例书写记录及诊疗各项措施的完成,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全心投入,若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的学习是难以坚持下来的。二是要全面熟悉阅读导师已出版的学术著作与临床经验集、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从中领会导师的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临床研究主攻方向及擅长诊治的病种。三是做好预习,依照老师的要求要精读经典著作、熟背常用方剂和中药,每次随诊前要温故而知新,应诊时跟上老师

38、的诊疗思维和看病的节奏,力求和老师达到 心有灵犀 的境界,如此师承学习既减少障碍,又提高学习兴趣,成效也好。三、 锤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学风纵览历代名中医的 成才史 ,结合自己两次跟师学习的历程与在高校任教24年的教学实践工作,深深体会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是做好师承教育工作的关键。治学之道虽无捷径可走,却有方法可循;要有毅力,还要勤奋,勤而得法,勤中有巧,勤字当头;在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 六多 。多阅读,就是反复阅读,把书读熟。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古医籍和近现代中医著作堪称卷帙浩瀚,汗牛充栋。继承人要依据从事的学科,按照老师的要求,精选精读各类书籍,在系统学习中医教科书的

39、基础上,务必熟读古今重要的中医典籍;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还要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了解医学源流与诊疗新进展;更要对老师发表的论文、著述以及其临证诊病的主治大法方药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总之,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阅读,逐步积累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达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多聆听,即注重老师的讲解。在随师诊疗工作中时刻聆听老师对疾病的讲述分析,此外也要多听所开展学术专题活动的看法和想法。从中掌握其诊疗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学术渊源,辨证纲要,遣方用药规律,适宜技术技巧等,这也是师承学习获取第一

40、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发问,即勤学好问,交流沟通。学问者,学必问也,学而不问不称其为学问;礼记曾说: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期节目。意思是说善于提问者,犹如攻克难题,先提容易的,后提难度大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提问题的方式方法,作了形象的说明。作为继承人,在诊疗业务上尚处于成长阶段,对常碰到难点需解决;或师承教育工作中遇到一些学习上的关键性问题需请教,经过老师指点和点拨,才能少走弯路,才能长知识、增才干。如开一张处方,要问一下这是什么方剂的加减,配伍特点是什么,遵循什么法则立方,如何病症结合加减化裁,用量用法有何要求,有何禁忌,切忌想当然或懵愣不解。学习者要常提出疑问,向老师

41、请教,向自己发问,把问题尽量搞清楚。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是否会用;更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诊疗经验的精妙之处。总之,多问的过程也是沟通交流、分享知识的过程,这对增进师生关系、优化医患关系、促进同事关系是有益的补充,是值得提倡的优良学风。多记录,也就是做好笔记,留存资料。跟师诊疗活动要将听到、看到、感悟到的内容,认真详细地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记录的方式有即时记录与回忆记录两种,记忆的原则是能详则详,该略则略。一些常见病可以简单记录,对于慢性病、罕见病、疑难病则要详细记录;认真做好病案记录是收集原始资料的最好途

42、径,也利于从盘根错节的证情中探寻疾病的本质,确立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诊疗方案。良好的记录,不仅留存了跟师学习的资料,也利于撰写跟师心得体会,利于总结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利于科研课题的选定与申报。多使用,即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中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临证经验积累是理论联系实际、反复不断的提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学与用的结合。跟师期间,每位跟师者均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在独立诊疗时可将随师学习的诊疗经验、理法方药加以使用,在临床实践中领悟中医药理论的内涵,在解决临床难题中锤炼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在疗效判定上检验处方用药的合理性。师承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临床,其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践,将教学寓于临床实践中;

43、学习的成效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检验,是否得到患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多思考,就是勤于思考,升华提高。思考是治学的重要方法,发挥独立思考的过程,即是消化吸收、自省感悟、总结提高的过程。论语 为政明确指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承学习,必须在 学 和 思 上下工夫,若将上述读、听、问、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则可领悟出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而充分继承加以发扬光大。师承教育工作要求继承人必须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特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因此,继承人要善于学习总结老师在临床的诊疗思维、辨证论治技巧、用

44、药规律,善于领悟和总结老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锤炼师承学习的治学态度和优良学风,更重要的是学习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的责任心和爱心。篇三:师承学习心得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等倡导下,广东省中医院实施名医工程以来,先后聘请了20余位国家级名老中医来羊城带徒,传递岐黄薪火。上世纪80年代我是名中医张学文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我又有幸拜国家首批名中医李振华教授为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在步入不惑之年更悟出中医学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深感拜名师是我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愿将点滴跟师体会,与中青年同道共享。一、坚

45、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术的发展千万不能离开中医理论李老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不可等闲视之。记得去郑州首次拜访,他的第一节课就是讲述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对中西医结合如何认识等一些关键性问题。他虽已八十多岁高龄,仍然时刻关注中医学的发展,参与中医高层论坛,今年四月应邀为河南中医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做关于中医科学性与发展中医事业造福世界人民的学术报告,长达三小时,三四百名青年中医深有感悟,受益匪浅。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一位中医药学者评价到: 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

46、思想与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高度概括了名老中医的学术价值,因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治疗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李老教导徒弟们要做担当起弘扬中医事业的大任,要做苍生大医。科学即是对事物不同思维的见解知识,所以中西医都是科学的。他认为中医学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中医学理论不但是东方科学的综合体现,而且符合新兴的复杂科学即当代科学的理论核心。二、李老治学经历 五字诀 为后学指明路径李老出身中医世家,幼

47、承庭训,少年即坚定了学医志向,并继承了家传的诊治经验,回忆治学经历,最根本在于 认真 二字,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及历代医学名著,力求作到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学在于勤,勤学不辍,严於思索,勤求古训,能者为师,尤其名师口传心授指示要点;恒即学持以恒,学无止境,到老坚持不懈;精即对经典著作、医学名著、学术理论、诊治经验做到精研细读,铭记医理,多临床实践,谨慎诊治,实践出真知,知在于行: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方,读有关医学书籍,力求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即达悟,也是以上四步的结晶,即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在长期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方可心有所悟。达到临证通变以知常,执常

48、以应变,学古不泥,随证施药,以至有所创新。李老在上世纪70年代亲自编著的常见病辨证治疗中,每个病的治疗方法均师古不泥古,是其临床经验的总结。我在拜师后一直在内科门诊工作,坚持白天应诊,其他时间反复研读四大经典及脾胃论等历代医著,遇到疑难病例经常电话请示先生会诊。李老在我的学习笔记中批注: 读金匮可善治内科一般疑难杂病,读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除可精确树立辨证论治观点外,并可长于治疗一般热性病和热性传染病,切不可等闲视之。李老经过毕生研究温病、伤寒论提出 损阴伤正是温病的病理基础,损阳伤正是伤寒的病理基础 这一学术思想,用于指导流脑、乙脑等多种属于温病性质的热性传染病以及伤寒病证的治疗,取得卓效。

49、他的治学经历为我们成就名医指明了路径,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三、脾胃学说为指导,健脾疏肝和胃是治疗脾胃病的大法李老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指导十届脾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老是中医内科的大家,擅长脾胃肝胆病的诊治,从他关于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可以窥见其治学严谨、精研医理、善于辨证施治、擅用中医理论解决疑难危重症的大医境界。他的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2.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3.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4.重视湿热互结。5.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6.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7.脾胃病胃阴虚证治。8.承担 七五 国家重点科技攻

50、关项目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通过五年300例患者住院治疗总结,经国家卫生部验收并通过鉴定,其有效率为98.7%,治愈率为32%,属国内外先进水平。四、善于寻找四诊信息的 关键点 ,精于辨证论治是临证的法宝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脾胃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李老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比如脾虚舌象,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虚寒之证;舌体胖大舌苔白腻为脾胃气虚、阳虚寒湿阻滞;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则为脾虚湿

51、阻;舌体胖大舌苔黄腻则为湿热蕴结,并据苔黄之轻重、舌质颜色的红绛与淡白以辨其湿或热的偏盛。在诊脉上,若舌体胖大苔腻诊得脾胃脉弦,系逆脉,为木郁克土脾胃病久不愈之证;若脉弦细舌质淡舌体肥,则多属脾虚肝郁日久,化热伤阴易出现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等。今年八月我专程去郑州跟师临证,在与李老的讨论中认识到学习老中医经验的关键在于落实到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李老精于辨证论治的要诀在于善于寻找四诊信息与症候的 敏感点 。由于中医学属于复杂科学,中医临床辨证复杂,有时会遇到无证可辨的境地,临证时要善于寻找复杂性机体的 关键点 或者说 敏感点 ,从复杂的四诊信息中提取核心的信息,以使用 四两拨千斤 的方式来改变机体

52、的状态。他将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论述的复杂事物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医的辨证论治,对于研究辨证论治的规律很有意义。对于疑难杂证和急危重证更要善于寻找症状信息的 敏感点 ,以截断或逆转病机。例如李老曾回忆年青时患急性阑尾炎出现高热、剧烈腹痛、四肢冰凉、脉搏微弱的周围循环衰竭的危象,他想到陈修园医书中所说 绞肠痧,刺委中穴出血则不死 ,急让家人用碎碗片刺其委中穴,黑血直流,几分钟后四肢温暖,绞痛缓解,生命得到挽救。临床中辨证论治的 关键点 不胜枚举,又如跟诊时有一舌麻半月女性病例,徒弟们无证可辨,经李老详细问诊,伴有胸闷症状,从 舌为心之苗 入手,与生脉散加味,三剂药后症状消失痊愈,体现了寻找四诊 关

53、键点 的重要性。五、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中医经验的有效途径跟随老中医应诊,面对临床病例,要从写病例、四诊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历史上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在于临证,师徒面对面,切磋提高,这是中医教育培养名医的必由之路。医案可以反映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李老认为整理好一份完整的医案比上几节课的收获还要大。如何整理老中医的医案呢?我认为:1.最好亲自诊治病人。2.考虑辨证,找出病理。3.认真体会治法、方药及随证加减。4.按语要高度写出疾病的要点,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综合以上体会,我认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学好中医的捷径;名师

54、心传口授、临证指导是学好中医的最好方法;学好中医必须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要在 悟 字上下功夫。名老中医专家以对中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毫无保留地提携后学,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中青年医生为岐黄医术的兴旺昌盛而努力奋斗!篇四:中医师承经典学习心得如果您有任何相关工作总结,年终总结以及的相关信息,可以及时反馈给我们,只要我们采纳您的材料,您将有机会免费成为本站高级会员!编辑:前一步 开通QQ:1959478550篇五:中医师承经典学习心得    【摘要】:正2012年8月,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盱江医学流派妇科名

55、家傅淑清教授。傅师祖籍江西樟树,1944年出生于三代中医之家,1967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后一直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傅师曾为第三批、第四批、现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旴江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江西省名中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傅师是妇科专家, 【作者单位】:【关键词】:【分类号】:R249;R-4【正文快照】: 2012年8月,笔者有幸成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学术继承人,师从吁江医学流派妇科名家傅淑清教授。傅师祖籍江西樟树,1944年出生于三代中医之家,1967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后一直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傅师曾为第三批、第四批、现为第五批全国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