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有机生态园工程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353023 上传时间:2021-08-26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552.1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现代农业有机生态园工程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现代农业有机生态园工程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现代农业有机生态园工程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有机生态园工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有机生态园工程(8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部分 光膜大棚有机生态种植养殖现代农业循环模式示范基地(简称“光膜有机生态园工程示范基地”)项目实施报告书 项目编制人: 章 御 山 E-mail: 491057177 报告编制日期: 2011年元月5日 第一部分 目 录1、项目概况。1211 项目提要。122、本方案编制范围和依据。1521 项目编制的范围。1522 项目编制的依据。153、项目的背景及实施建设的必要性。1631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的必然选择。163. 2 新农村建设投资有机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势在必行。2833 美国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31 3. 4 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3 3. 5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

2、设的首要任务。41 3. 6 我国目前生态农业八大模式。47 3. 7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五大主要问题。49 3. 8 中国目前“三农”问题的困境及解决策略。55 3. 9 本公司核心技术的应用必然助跑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704、实施本项目的优势。80 4. 1 基地的示范和营销优势。80 4.2 公司的人才优势。80 4.3 公司的科技优势。80 4.4 公司现有基础优势。815. 市场供求分析和预测。109 5. 1 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109 5. 2 国际市场的需要。114 5. 3 彻底解决“三农”的需要。1156 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路线实施进度计划。116 6. 1 项目实施方案。

3、116 6.2 项目实施形象进度计划。 1187项目组织与管理。 1198. 资金筹措。 1199. 经济效益分析(略)。 11910. 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分析。 119项目概况1. 项目提要(1)项目名称:光膜有机生态园工程示范基地(2)建设单位:中健枫科国际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3)项目负责人:李建功(4)项目执行人: 章御山(5)建设地点:北京/成都/深圳/沈阳/大理(其中一地)(6)建设年限:半年(7)建设目标: 建成最先进的现代化、工厂化光膜有机生态园工程示范基地,集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和辐射、优质品种引进生产、品牌效益农业展示、有机禽畜养殖园、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为一体,具

4、有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特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基地产能初步达到:日供10吨的有机新鲜蔬菜、月产10吨有机瓜果花卉草药、日供10吨有机禽畜肉、月供10吨生态鲜活水产、年产5000吨生物质能源,以满足周边市区人民的需求,真正能够让市民吃上“放心无毒食品”、“安全保健食品”。(8)建设内容与规模 项目规划用地100亩。 内设四个功能区: 1)有机蔬菜瓜果花卉草药种植区 2)有机禽畜生态养殖区 3)有机水产生态养殖区 4)核心技术科技配套区 5)有机生态食品加工区 6)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质能源研发区 7)高新技术应用集成区 8)农业观光消费服务区(9) 投资规模和投资预算 方案一: 一期项目预

5、算投资为6000万元,执行期6个月,达到基本示范效果。 1)一期工程3个基地建设投资各500万元(按每个基地100亩)2)降解添加剂和有机农药等工厂投入3000万元3)公司租房办公设施费500万元4)公司业务信息化系统工程500万元5)以上项目投资预算执行期6个月,投资回收期约1年, 完成时间截止至2011年6月25日(经营利润同步投入) 第3年达到上市条件6) 成立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中心预算500万元方案二:一期项目也可按每个基地500亩直接整体规划一步到位,3个基地同时启动,公司设施及信息化一步到位:按建设1个基地预算总投资5.5亿元,按建设3个基地预算总投资为6.5亿元,执行期10个月,达

6、到示范效果和初步满足所在地区市场需求。 1)一期工程3个基地建设投资各5000万元(按每个基地500亩)2)降解添加剂和有机农药、生物工程项目等工厂投入2亿元3)公司办公设施费1亿元4)公司业务信息化系统工程1亿元5)公司日常周转资金5000万元6)成立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中心预算5000万元7)以上项目投资预算执行期10个月,投资回收期约2年, 2年达到公司上市条件8)完成时间截止至2011年10月25日(经营利润同步投入)方案三:一期项目也可按每个基地1万亩直接整体规划一步到位,5个基地同时启动,公司设施及信息化一步到位: 按建设1大基地预算总投资22亿元, 按建设5大基地预算总投资为62亿元

7、, 执行期2年,达到规模示范效果和基本满足所在地区市场需求。 1)一期工程5个基地建设投资各10亿元(按每个基地1万亩)2)降解添加剂和有机农药、生物工程项目等工厂投入5亿元3)公司办公设施费2亿元4)公司业务信息化系统工程3亿元5)成立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中心预算1亿元6)公司日常周转资金1亿元7)以上项目投资预算执行期2年,投资回收期约3年, 第二年公司达到上市条件8)完成时间截止至2013年12月25日(经营利润同步投入)2 本案编制的范围和依据2.1 项目编制范围对本项目的总体概况、项目建设的依据、项目背景、市场预测、总体方案设计、环境保护、组织管理、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评价、社会效益

8、和生态效益分析等方面具有可实施性。2.2 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关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3)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4)我国将推行菜篮子主产品市场准入制度(5) 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暂行办法(6) 2011中央1号文件3 项目的背景及实施建设的必要性3.1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的必然选择3.1.1 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 3.1.1.1什么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传统农业而言,按照当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农业最新发展的一种表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与农业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代农业是一

9、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指在现代、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而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从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和管理技术三个方面,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造,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我们国家正处于传

10、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的新旋律。完成这个转变过程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3.1.1.2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3.1.1.2.1 科学化 现代科技正迅速地向农业生产、加工等领域渗透,科技进步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只有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农业才有先进的装备设施、先进的生产管理,劳动者自身的技术素质才能得以提高。3.1.1.2.2 集约化 集约化主要是指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首先是由单纯地注重数量和速度增长,转到主要依靠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二是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三是改单纯

11、注重物质、资金投入,为在物质、资金投入增加的同时,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物质和资金利用率来实现农业增长。3.1.1.2.3 商品化 商品化是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即从以完全自给自足 (自我消费)为目标向完全形成商品(社会消费)为目标的逐步过渡。3.1.1.2.4 市场化 它是现代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现代农业生产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要面向整个国际市场。3.1.1.3 现代农业的主要形态 都市农业 城郊型农业 无公害农业 观光农业 绿色农业 精确农

12、业 持续农业3.1.1.4 现代农业的主要功能 生产供给 生活休闲 生态保护3.1.1.5 现代农业追求的主要目标 提高土地产出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产品商品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3.1.2 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世界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出八个趋势:3.1.2.1 农业生产日益科技化,高新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它是建立在全面应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高效农业,目前,现代农业科技正迅速地向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全面发展,由生物技术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科技革命正促进着农业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3.1.2.2 各国政府都把发展农

13、业科技作为振兴农业的重要事业来抓。尽管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很小比重,但考虑到农业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各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很重视农业科技工作,鼓励和支持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积极建立各自庞大的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体系。如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建立了以国立农业科研机构为主导的科研体系,并与地方政府和全国“农协”的科研推广组织相配合,成为“科技立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1.2.3 运用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实行技术改造,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创新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畜禽和水产养殖的各个环节,包括土壤调查与环境控制、配方施肥和配合饲料、品种选用、栽培与饲养管理、病虫害与疫

14、病防治以及产后处理等过程,都己实现了工厂化,并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和调控;各种形式的设施农业,如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广泛应用于蔬菜、花卉、瓜果生产,无土栽培和植物快繁脱毒等密集型高新技术正开始在实际中应用。3.1.2.4 农业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以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为主导技术的农业高新技术革命,正使未来农业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农业面临着观念更新、内涵深化、外延扩大的挑战。3.1.2.5 农业日益走向商品化、国际化。世界农业正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各国都在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和经济循环。农业国际化趋势对各国农业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各国只有调整农村经

15、济结构,优先吸纳先进技术,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形势。农业日益商品化、国际化的趋势是农业采用高新技术的强大动力,它把各国的农业生产逐步推向世界市场。3.1.2.6 农产品朝多品种、高品质、无公害方向发展。 质量和品种成为农产品竞争的首要因素。未来农业不仅满足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能给人们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享受,“无公害”、“无污染”、“反季节”水果蔬菜以及工艺型、观光型、保健型农产品将会应运而生,为农业开发和科技应用展现了诱人的前景。3.1.2.7 从专业化生产向农工商一体化发展。 农业生产内部的许多环节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专业化农业部门,随之出现了市场竞争、商品流通、各专业化

16、农业部门供求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农工综合体”、“农工商联合企业”应运而生,促使世界农业向农工商一体化发展。这一趋势50年代最先在美国兴起,60年代波及西欧各国,到70年代扩散到原苏联、东欧及世界各地。3.1.2.8 世界农业的潮流建立实现“高效、低耗、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世界农业发展的新目标集中在全球农业低耗、持续发展这个主题上,许多国家的农业经济学家和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农业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短期产业,重视农业持续发展,增强农业的持续发展后劲,这是每一个国家在发展农业时都必须考虑的一个基本原则。3.1.3农业高新技术的构成、及其转化模式特征3.1.3.1 农业高新技术的概念高

17、新技术包括:高技术和新技术两个方面。高技术是处于当代科技最前端的技术群,主要领域有: 微电子与计算机 信息技术 自动化与机器人 生物技术 新材料 新能源 航空航天 海洋开发 高技术的特点: 高难度 高技术密集 高知识密集 高资金密集 高速度 高竞争 高风险 高效益 新技术是指刚投入或尚未投入生产使用的开发研究技术或工程技术,是相对原有技术而言,是相对的、动态的概念。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产生的新发明、新发现和创新技术,是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首要是生物技术,其次是信息技术,此外,新材料与新能源、航空与航天以及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也加速了对农业的武装。3.1.3.2 农业高新技术的内

18、涵 从产业角度上看。农业高新技术涉及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包括10个方面: 动植物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酶工程 发酵工程 系列化工工程及蛋白资源开发和多样化食品、饲料、农产品精加工技术 优良新品种 生物环境工程及农业环境保护 资源保护开发利用 农用遥感、核辐射和计算机 现代农业机械及精细化工 其他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 从技术角度讲,主要有: 生物工程技术 计算机技术 核技术 信息遥感技术 化控技术 激光技术 等离子技术 太空航天技术3.1.3.3 农业高新技术的特征 高度的创新性 ,如:植物组培技术 高度的综合性, 如:农业生物工程技术 (酶技术) 高度的渗

19、透性, 如:计算机技术相良种选育技术 高度的技术、人才聚集 高度的资金投入 高度的增值性3.1.4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几种模式3.1.4.1 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转化模式这种方式是以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地区,划出一定区域,对农业高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具体做法有:创办农业高新技术园。由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单位联合创办经济实体。如福建省厦门市农业高新技术园。建立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引进农业高新技术,

20、进行连片开发,整体提高,如北京顺义。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为特点的农业示范区。如浙江杭州余杭区、上海市嘉定区、北京市海淀区的农业示范园建设。建立农业高新科技小区(科技示范园)。如山东从1992年开始,建立了10处农业高新技术小区。3.1.4.2 科技与经济共生共长的转化模式这是以计划项目为驱动的农业高新技术转化模式。如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综合开发。3.1.4.3 “两头洋、中间土”的模式指公司+农户的经济载体,围绕一个大宗农产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创办专业公司,如广东顺德建立的各种花卉种苗公司。3.1.4.4 院地联营型科技转化模式以实验基地为基础,由科研单

21、位和地方合作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如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与山东禹城建立的农业科技园。3.1.4.5 科研、生产、开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科技转化模式这主要指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它们围绕公司的生产经营,进行科研开发、产品推广,如虎门金山实业公司、深圳农业科研中心、广州花卉所等。3.1.5我国现代农业未来发展趋势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和机遇,一是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大背景和正在全国推行的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上述的农业新技术革命浪潮。前者是向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化和创造良好的技术需求环境,后者是农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如不失机遇,把握得当,将有利于中国农业

22、摆脱困境,取得发展上的新突破。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我国的“超级稻”培育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超高产小麦、特种玉米、抗虫棉和抗虫玉米、抗稻瘟病和稻飞虱水稻、抗黄矮病和白粉病小麦以及耐干旱和盐碱的小麦和玉米也可能取得较大进展。在动物养殖及水产生产上,通过发展超数排卵、核移植、活体提取卵母细胞等动物胚胎工程技术,及“超级猪”计划的实施,将使我国畜牧业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幅度缩小,同时我国转基因鱼的研究及利用动物生物反应器技术生产医用蛋白和医用兽疫苗亦将取得重大进展。通过速效无公害生物农药、新一代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将会有效地提高我国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并减轻各

23、种化学药物对环境及食品卫生带来的威胁。在水资源保护及利用方面,以提高农田水利用效率为中心的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滴灌渗灌技术、地面覆盖技术、蒸腾抑制技术和先进灌水制度等现代农业节水工程技术将在我国得到推广和普及。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农业资源紧缺问题十分突出,资源节约和高效的工厂化农业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遥感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将在未来我国农业生产、市场信息传递、农业环境监测方面广泛运用。现代农业,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总趋势。鉴于我国是一个资源薄弱、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大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直接从事农业工作

24、的同志应更加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在新一轮农业经济发展的竞争中,应当牢牢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总趋势,制定相应政策,坚持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可靠保障,以研发、传播和运用科学技术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开路先导,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强国和经济强国。3.2新农村建设投资有机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势在必行新农村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其主旨是在总的农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实现优质、高效、高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复合目标,进而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完美统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新农村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25、,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发展新农村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结合的发展模式。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两者相辅相成,新农村生态农业不但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也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推广绿色食品技术有利于新农村生态农业建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食品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中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中国,新农村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初、末期出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新农村生态农业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可持续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而绿色食品作为新农村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和

26、新农村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载体,也逐渐形成了我国绿色食品生产体系。两者的发展不仅在环境保护、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致力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方面也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但由于我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实践起步较晚,对自然界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整体的恶化,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理论基础不完备、技术体系不健全、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薄弱等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我国新农村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党中央

27、、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有机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发展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1993年,由农业部的全国新农村生态农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国新农村生态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中国新农村生态农业建设近期目标:20102020年分三批再建设3005个国家级示范县,到2020年使全国国家级新农村生态农业项目示范县达到350个,并安排20个地市开展新农村生态农业建设;中期目标:20222030年分4批再建设600个国家级新农村生态农业项目示范县、60个新农村生态农业地市,使全国一半以上的区域实施新农村生态农业;远期目标:20322050年再分4批建设2000个国家级新农村生态农业项目

28、示范县和200个新农村生态农业城市。同时在规划实施时期,力求把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增进人们身体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绿色食品的投资力度,扩展绿色食品建设范围,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整体而言,为适应世界和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发展新农村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新农村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代表了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3.3美国有机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3.3.1 设立国家有机产业管理部门 协调支持有机产业健康发展 在我国先后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前提

29、下,完善有机农产品法律法规体系已迫在眉睫。而作为相关法律的补充,建议由农业部尽快制定部门条例,出台有机农产品管理条例,进一步切实有效地规范有机农产品生产。 此外国家应设立专门的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管理机构(类似美国NOP)。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有机农业及有机食品的生产管理都是由政府农业部门来完成的这一点也与我国有机农业生产实际相吻合。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农村政策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农业部应该更多地介人有机农业产业规划与管理协调和支持这一产业健康持续发展3.3.2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投入品质要求较高 必须紧紧依托科学技术,应着力加强有机农

30、业基础性研究工作。当前要重点研究解决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难点兼顾完善有机食品深加工技术提高有机产品增值潜力促进有机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中美两国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体制方面差异较大美国实行的是科研、推广、教育“三位一体”的体制,而我国的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相互独立,自成体系,这种体制最大的弊病在于一定程度上科研与推广相脱节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直接套用美国的产学研“三位一体”模式是不合适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互脱节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通过农业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把科研、培训、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3.3.3 加强农业信

31、息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准确、灵敏、高效的信息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更要注重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全方位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要为有机农户创造条件通过网络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解决自己在有机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推动有机农业再上新水平。 此外,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均应以市场为导向。目前我国许多有机生产者因为信息闭塞不知其产品的市场定位造成“优质不优价”的局面。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国家层次的有机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协同民间的各种组织和机构,协助建立其专门的营销网络为有机食品生

32、产企业提供更为切实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我国有机农业经营者也应高度注重农业信息的有效利用,通过联网经营及时准确获知有用的市场信息准确把握市场和商机。3.3.4 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有机产业经济还不发达有机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户素质偏低。不论是从美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经验看,还是从我们自身生产发展实际看加大对有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都是十分必要的。迫切需要通过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千家万户的有机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带领有机农户走进市场走向国际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前提下有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33、的格局。3.4中国农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中国的农民占着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农业关乎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虽说现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可以使得全国的人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跟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水平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中国农业的现状亦决定了中国中国以后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朝着世界先进技术的方向去发展。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在贸易领域的开放,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一向被视为立国之本的农业在这轮冲击中面临坚俊的考验异

34、常艰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应该看到我国里农业强国的距离还很大。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农业发展。是否能让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十的农民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受益关系到我国的安全和稳定,这是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不可或缺,历朝历代无不以农业为立国之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除了保留观赏性的田园农业生产之外,农业必定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作为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农民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成为工业化生产中的流水线操作工,而另一部分农民则成为观赏型农业中的园丁。 减少农民,似乎成了解决

35、中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办法。更有人认为,三农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减少农民的问题。这样的学术共识不但不利于中国农业的发展,反而有可能引导中国农业走入误区。所以,在讨论中国农业问题时,必须正本清源。把农业、农村和农民并列,是不对的。在当代文明社会,农村的出现是一个事实。农村是和城市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城市化。相对城市的组织结构和发展特征,农村有自己的组织形式和发展模式。如果以城市化来改造农村,必然会犯错误。农村和城市一样,都是现代文明的载体,只不过由于它们的功能不同,所以它们应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农村是没有办法消灭的,也不能被消灭。发展模式应该是:城市和农村长期

36、并存,城乡之间良性互动。 三农问题其根本就在于农业问题。农民只是在农业这一古老产业中就业的从事着。如果从农业产业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首先,我们不承认农业的比较劣势,试图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农民福利问题。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农业缺乏基本的竞争优势,在国外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下,农业生产只会收缩,而不会扩大。这是因为,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不好,组织结构也不合理,后期积累的技术也很不够,与国外规模化生产的农业企业相比,农业不可能占有优势。当前,农民绝大多数还处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种田养人仍然是中国农村的常态。少部分进入市场的粮食仅仅是为了换取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农业商品化程度并不高。从这个角度来

37、看,希望通过减少农民来发展农业无疑是缘木求鱼。即使农民减少了,其他资源禀赋仍然无法改变,农业仍然处在劣势的地位。但是,放弃农业是绝对不可行的。即使在发达的国家,农业仍然是国家重点关照的行业。这是因为,在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中,我们还没有找到替代农产品的完全办法,农业仍然是人们免于饥饿和恐惧的最基本的行业。不论国家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保证农业的生存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稳定的问题。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应该扮演者稳定的角色。只有农业稳定,现代化才会有希望。稳定的农业不一定是扩张的农业,相反的,稳定的农业应当是适当收缩的农业。只有将农业准确的定位,农业政策和

38、农业制度设计才会具有科学性。 其次,必须承认,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成了中国最大的资源供给者。农业中的就业者不仅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而且为城市的现代化不断地提供人才。农业的这种“出血”现象,在各国现代化发展中具有普遍性。正是因为这种农业发展中的“外部性”,决定了各国必须以分配或者再分配的方式对农业进行补贴。在农业领域,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始终是相伴而生的。如果不承认农业的“出血”现象,不承认农业在现代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而片面的将农业的现代化与其他的现代化等量齐观,必然会出现决策的失误。其实,农业的现代化有其自身的含义,除了耕作技术的现代化之外,资源配置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才

39、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追求目标。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即使花费再多的代价,也难以实现财富的增值。在有些国家,工业化的车间生产已经代替了田间耕作,传统的农业已经由生产型向观赏型过渡,农业已经成为博物馆行业。 第三,必须承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的扩张是没有止境的。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城市正在一步步地扩大,而农村正在一步步地缩小。这种城乡之间的此消彼长,充分反映了农业在现代化中所扮演的尴尬角色。农业并非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个行业太古老,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各国不得不通过各种形式将农业的发展置于一种特殊的优先地位,防止因为农业的落后而导致现代化的列车无法正常启动。坦率地说,农业在各国的

40、经济结构中,就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乘车时必须优先将其推到车厢之中,否则,其他人无法及时登车。城市的扩展,是一个国家年轻和充满活力的标志。农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化的滋补。在当今中国,凡是农村发展好的地方,不是因为农业有所进步,而是因为在这些地区有着许许多多的乡镇工业。正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才使周围的一些农业有了稳定的市场。这种依赖于工业和城镇化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几乎成了江南农业的普遍模式。随着工业和城镇化的不断扩大,农业会失去其基本的资源土地。在一些地区,农业的消亡不是神话而是现实。 第四,必须承认,面对上述这些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的制度设计缺乏创新精神。在农业土地资源的

41、运用上,我们坚守土地承包制,将土地资源和农民牢牢地束缚在一起,防止土地资源和农民的自由流动。事实上,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土地资源和农民的自由流动。土地承包制作为解决国家与农民、集体与农民关系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土地承包制只能是一种过渡阶段的权宜之计。土地承包制既不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也限制了农民自主发展的诉求。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太拘泥于已有的改革成果,而没有用创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农业发展中所涌现出来的新的资源组合模式和农民自发的组织管理结构。第五,在制度的供给上,我们片面地把农民“海选”的自治尝试看作是现代政治民主的运作方式,而没有看到不同

42、的制度在中国农村所产生的兼容性问题。不论是中国农村的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还是现代企业的公司制度,在农业生产中都扮演着极其矛盾的角色。从政治上来说,村民自治有利于村民当家作主。但是,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决定了村民自治组织机构反过头来成为了掌握村民最基本生产资料的机构。在村民委员会的控制下,农民的权利不是扩大而是缩小了。村民委员会成为了压在中国农民头上的一座大山。这是一种非常怪异的现象,农民自己的组织不但不能保护农民的利益,反过头来,成为了压迫农民的机构。村民自治组织已经变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土地的私有化问题,认为应该让农民真正掌握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但是,土地的私有化不但不会缓解

43、中国农村的现实矛盾,反而会给中国未来农业的改进制造新的障碍。所以,农业制度设计也需要解放思想。 中国农业不在于要不要发展问题,而在于要不要保留的问题。农业作为缺乏比较优势的行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国家的强有力扶持。作为农业的就业者,农民应当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福利。但是,这种福利安排不在于发展农业,而在于保护农民。农业除了一部分引进工业化的生产线进行改造之外,其他部分应该向观赏型农业发展。农民是生活在中国农村、并且带有自然经济状态的中国公民。农业和农民必须严格区分开来,农业现代化是有选择地工业化。而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农民,而是经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中国当代的农民其实是

44、需要国家扶持的弱势群体,他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农业的生力军。我们必须把农业政策、农民政策和农村政策严格区分开来,防止制度设计中的粗线条导致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作为一个行业,农业必须向两个方向过渡,一个是向工业化过渡,走集约化生产的道路,一个是向观赏性田园农业过渡,走休闲型农业的道路。作为农民也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通过技术培训从事现代化的农产品生产,一种是安于现状,建立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既不想改变中国当代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又想将这种经济形态融入现代化的大市场,为农民带来更多的财富。这是一种异想天开的发展道路。农民要么适应现代化的大生产,要么满足于自然经济的田园

45、风光。以自然经济的耕作方式来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需要,无疑是中国当代存在的最大问题。农业要么进行彻底的工业化改造,要么就变成博物馆式的行业。我们当代的农业专家将农业的生产定位在传统的模式上,但却想用传统的耕作模式来实现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农业发展一定要摆脱传统思想的羁绊,建立新的农业发展观。 事实上,农民已经通过塑料大棚生产等准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将农业生产引导向正确的道路,只不过我们的经济学家缺乏敏锐的观察能力,仍然沉浸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不能自拔罢了。 在农业问题上,我们有太多急功近利的做法。国家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没有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

46、生活在农村的其他公民区别开来,没有把农民和农业问题区别开来,那么,我们的制度设计一定会出现问题。农民会因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而减少,但是,随着中国公民整体福利的增加,生活在农村的其他公民将会增多。如果不加区别地将农民和生活在农村的其他公民一起看待,那么,不但不会解决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问题,还会影响到真正的农民福利的改善问题。在中国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已经越来越减少,而农民需要赡养的其他公民越来越多。由于这些由农民供养的人口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才导致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寻找更高的回报。在解决农业问题时,必须看到中国农业所面临的困境,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同时,必须把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扩大农业生产区分开

47、来。防止表面上的系统化思维混淆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之间的区别。 简单地说,农村的存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会长期存在下去。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不可或缺,但是,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的已经成为一个趋势,除了保留观赏性的田园农业生产之外,农业必定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作为农业生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农民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成为工业化生产中的流水线操作工,而另一部分农民则成为观赏型农业中的园丁。农业必须重新规划,传统的农业观必须改变。正是因为中国农业的现状,所以中国农业的改变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农业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水平有

48、着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国要赶上先进的农业水平是必然要发展的。而今后的农业会逐渐趋向于自动化,全能化,科技化,系统化而这些又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中国势必会将这些科技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农业方面。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亦会表现在以下的这些方面:1.新物种塑造。主要通过生物技术、核技术、光电技术和农业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综合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按人类需要有选择地定向塑造新的物种和物种类型。 2.新型快速繁育技术的应用。即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性繁殖途径,发展人工种子制造产业;利用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技术。发展动物胚胎生产、贮存、运输与利用的新兴产业;利用动物的生长激素基因转移技术,加快畜禽性别鉴定技术

49、,进行定向繁育和饲养等。 3.构建新型农业工厂。21世纪,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材料科学等的发展和综合运用,农业工厂化生产将有长足发展,建成种植养殖全过程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体系。 4.新型人造食品和饲料生产。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理秸秆,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新菌种等,加快氨基酸发酵的利用,大规模生产不同用途的氨基酸等单细胞蛋白资源,生产高蛋白饲料与食品。 5.新能源开发。21世纪,利用生物量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可能。开发“绿色能源”,除薪炭林外,重点利用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藻类及作物秸秆大量生产沼气、乙醇等,部分替代石油。 6.新的空间领域拓展。像对待地力一样提高“海力”,促进水产养殖、增

50、值向集约化、农牧化方向发展,营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实现“蓝色革命”。还可将航天科学与农业科技相结合,发展太空农业。 从科学家们以上的趋势预测不难看出:未来的农业是一种知识型农业。3.5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的问题,中央先后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3.5.1 为什么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经过改革开放29年的发展,13亿多中国人民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但也要看到,目前在我国农村一些地方还没有摆脱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

51、、“土里刨食”为标志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棋局”中,只有走好农业现代化这颗重要的“棋子”,才会出现满盘皆活的生动局面。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对建设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既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

52、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形势很好,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继续拉大等基本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要看到,在人增、地减、水减的情况下,要继续发挥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前

53、提和基础。多年来,我国农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解决了世界上约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尽管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根本转变,但粮食需求日益增长,耕地逐年减少,保障粮食安全面临巨大压力。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有助于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粮食增收的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2006年,全国非农产业占G

54、DP的比重上升到87.6,非农业劳动就业份额达到53.1,城镇化水平达到43。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我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式,支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则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如果农业现代化搞不上去,不仅会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势必会拖工业化、城镇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抓住了推进社会

55、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又适应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开了广阔前景。3.5.2如何立足国情发展现代农业?在江苏省沛县杨屯镇,由于推广绿色无公害稻米种植,仅2006年稻米销售收入就达10亿元。农民兄弟喜笑颜开地说,现代化科学种田“种”出了“黄金”。放眼全国,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大力发展这样的现代农业,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内蒙古和林格尔的乳品、云南的普洱茶,都已家喻户晓。它们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生活需求,又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就全国的情况来看,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比如,农业投入不足、资金分散、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

56、全;不少地方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是“网破、线断、人散”,农业科技难以进村入户;还有土地、金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跟不上,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等等。因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持续不断地推进下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好政策还要抓好落实。近年来,中央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

57、了具体部署,现在的关键是一项一项抓好落实。要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政策,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区、市)。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抓紧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有利时机,着力落实好“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

58、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解决农村水利、能源、通信、交通、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的欠账,解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短缺。要制定相关政策,为社会力量、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农村创造良好环境。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测算,对农业科技每1元钱的投入,回报是9.59元。当前,加快完善基层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十分关键。要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研专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树立科技示范农户,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高度重视土地、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

59、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水权分配、登记、转让的各项管理制度。继续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发挥农垦企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示范作用。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放贷力度。2006年春节前后,四川、吉林等地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纷纷“亮相”,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开了好头。发展现代农业,主体是农民。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据农业部统计,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