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316709 上传时间:2021-08-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0.6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填图工作总结(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地质填图工作总结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2010年09月26日 一、 概况 1、 目的任务 受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53勘探队的委托,内蒙古第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白乃庙金矿开展地质普查工作。 目标任务是: (1)收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了解区内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 (2)开展1:5000地质测量,大致查明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化(体)类型、数量、形态、规模、产状和品位变化特征。 (3)开展1:10000土壤测量及激电中梯测量,圈定和查证物、化探异常,确定成矿有利地段,优化找矿靶区。 (4)开展1:5000地质、土壤、激电中梯综合剖面测量

2、和激电及电磁测深,查清物化探异常延深情况,缩小找矿靶区,为钻探深部验证提供可靠依据。 (5)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矿(化)体及物、化探异常布设槽、井探工程,查明矿(化)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及品位变化,进行钻探深部验证,控制矿(化)体规模,了解矿(化)体深部空间变化,探求资源量。 2、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工作区行政区划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图镇所辖。 集(宁)二(连)铁路从工作区东部经过,北东距朱日和车站约10Km;呼和浩特白乃庙、乌兰花白乃庙每日客运班车经由工作区。交通较为方便。 工作区地处阴山山脉北缘的内蒙古高平原,海拨高度13311396m,相对高差65m,属中低山区

3、。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向南东倾斜,地形相对比较平坦。区内水系极不发育,仅有少量间歇性地表泾流和临时积水洼地,主要分布乌尔塔高勒庙、温都尔庙以东及乌兰额力戈查干若尔等地段。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以干旱、多风沙、昼夜温差大为特征。夏季炎热,最高温度+37左右;冬季寒冷,最低温度36;雨量稀少,多集中于7、8两月;冰冻期达六个月以上。 区内居民以蒙古族为主,其次为汉族,并有少量回族和满族,人口居住分布零散。当地经济产业以牧业为主,兼有采矿业,属边疆少数民族贫困落后、经济欠发达地区。 3、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1954年,苏尼特右旗二四队,在该区进行矿产普查,著有内蒙锡盟苏尼特右旗地质矿产报告。 1956年

4、,华北地质局二四队,在苏尼特左旗进行了1:100万以石油地质为主的路线地质调查,著有内蒙二连哲斯一带概查报告,附1:100万地质图。 1958年,内蒙古地质局呼幅队,在该区进行了1:100万正规区域地质调查,著有呼和浩特幅(K49)地质报告,附1:100万地质图及矿产图。 1958年,内蒙古地质局水文队,在该区进行了1:50万综合水文地质测量,著有内蒙高原中部综合水文地质测量报告,附1:50万地质图。 1958年,地质部物探局航测大队九一队,在该区进行1:100万航空磁法探矿配合地面地质物探检查,著有内蒙中部地区航空物探结果报告。 1958年1962年,内蒙古地质局二八队,在集二线两侧进行矿产

5、普查评价和勘探工作,著有集二线普查报告及温都尔庙铁矿白云敖包矿区二、三块段中间勘探报告。 1959年,内蒙古地质局温都尔庙队,进行了1:20万普查工作,著有乌盟四子王旗白乃庙一带地质普查报告。 1961年,地质部地质科学院,在该区进行地层剖面研究,著有内蒙集二线地层综合剖面及地质初步总结。 1965年,内蒙古地质局区测队四分队,以白乃庙铜矿为中心进行过外围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著有白乃庙矿区外围初步普查报告书,附1:20万地质图和矿产草图。 1965年1975年,内蒙古地质一三队、物探队及华北地研所,在白乃庙铜矿区进行勘探工作,并对白乃庙外围含金石英脉做过初步评价,著有白乃庙地区含金石英脉地

6、质简况。 1971年,内蒙古地质局一三队,在白云敖包铁矿区进行勘探工作,著有白云敖包铁矿补充勘探报告。 1972年,内蒙古地质局一三队、物探队、华北地研所,在该区进行地质普查评价及研究工作,著有武艺台超基性岩体普查评价报告及集二线一带超基性岩分布规律及其含矿性的研究。 1973年,内蒙古地质局物探队,在该区进行地面物探工作(激发极化法)。 1974年,内蒙古地质局物探队,在亚代斜力查布一带,进行化探及物探工作,著有内蒙四子王旗斜力查布-亚代地区铜矿普查工作综合报告。 2006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在本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地质矿产调查报告正在编制中,已收集到白乃庙幅地

7、质矿产图。 2008年,内蒙古地质局第四矿产勘查开发院,在测区南侧开展过1:1万地质普查工作,已收集到部分资料。 上述地质工作及其成果资料,为本次普查项目立项和设计及地质填图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也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指明了方向。 4、 完成实物工作量 本次地质填图工作自2009年6月20日开始,至7月12结束,历时23天,共完成1:5000地质填图面积6.36Km2;采集标本39片。 二、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地质填图所用底图为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153队2008年实测的1:5000地形图。 填图方法以穿越法为主,以追索法为辅,对于蚀变破碎带和主要地质界线除穿越法外,并沿走向

8、进行了追索。线距一般为100m,个别的50m或100m;点距50100m,个别的50m或100m;在地形地质图上1的地质体或1有意义的地质体均进行了表示。 地质观察点编号前面冠以“BD”字样, “B”代表白乃庙金矿区, “D”代表地质观察点,点号按自然顺序编号。填图人员有蔡发田、李明春、霍尚志、段磊、张琳琳,分两个作业小组,每个作业小组由2人组成。蔡发田填图作业小组由测区中心往西进行填图,地质观察点以单数进行编号;李明春填图作业小组由测区中心往西进行填图,地质观察点以双数进行编号。完成地质填图面积6.36Km2,工作比例尺为 1:5000,定地质观察点807点,平均每平方公里约128点,超出规

9、范要求约8点 ;全部为原岩点,原岩点率为100%。 上述填图质量、工作方法及技术指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要求,达到设计目的。 三、 矿区地质 1、 地层 矿区地层划隶属滨太平洋地层区,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博克图二连浩特地层小区。工作区出露地层主要有青白口系白乃庙组(Qnb4)四段,志留系中统徐尼乌苏组(S1-2xn)、上统西别河组(S4x)下部和第四系全系统(Qh)。 (1)青白口系白乃庙组四段(Qnb4) 岩性为晶屑安山岩、绿泥斜长片岩、粉砂质千枚岩、变质砂岩、绿泥石英片岩、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绿泥千枚岩夹灰岩透镜体

10、。据前人资料:绿泥片岩中锆石U-Pb谐和年龄值为1130.51316.012Ma。厚度m。 (2)志留系中统徐尼乌苏组(S1-2xn) 岩下部为灰色灰绿色的含粉砂质绢云石英片岩、含粉砂质千枚岩夹晶屑安山岩、含砾粗砂岩、泥质粉砂质千枚岩互层;上部为灰色泥灰岩。厚度1703m。与下伏青白口系白乃庙组(Qnb)四段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3)志留系上统西别河组下部(S4x) 主要为下部,岩性主要为灰灰绿色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结晶灰岩和灰黑色石英砂岩。厚度m。与下伏志留系中统徐尼乌苏组(S1-2xn)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4)第四系全新统(Qh) 岩性为现代洪积物和冲洪积物组成松散砂砾堆积层。厚度小于10

11、m。与下伏各时代地层呈覆盖接触关系。 2、 构造 矿区地质构造单元属天山内蒙古地槽褶皱系()内蒙古华力西晚期褶皱带()温都尔复背斜()的西侧,工作区处于组成复背斜的次级向斜构造中。 该区从古生代新生代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华力西运动对本区影响最为明显,使二迭系下统地层及以前的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并伴随有基性中酸性岩浆岩侵入活动,形成地层及侵入岩多呈近东西向展布的构造格局。因此,区内断裂构造以近东西向为主,北西向和北东向次之。断裂构造为成矿热液的运移和赋存提供了通道和空间,形成了一系列具工业价值的矿产。如区外白乃庙铜矿和白乃庙金矿控矿构造多为近东西向和北东向。 1

12、、近东西向断裂:分布在测区的北部,主要以石英脉、蚀变破碎和金矿化蚀变带形式出现。延长505000m,宽0.615m,走向8090 ,倾向S或SE,倾角4365。为区内控矿主要断裂,已知矿化常分布与近东西向带两侧。 2、北西向断裂:遍布全区,主要以石英脉和金矿化蚀变带形式出现。延长3050m,宽0.515m。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4050。是成矿和储矿的良好空间。 3、北东向断裂:遍布全区,主要以石英脉和金矿化蚀变带形式出现。延长3050m,宽0.55m。走向2065,倾向NW或SE,倾角4375。是成矿和储矿的良好空间。 此外,区内地层间存在2条较大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构造,主要表现为岩石破碎和

13、片理化,总体走向为NW向,倾向SW,倾角4070。含矿性正在查定。 3、 岩浆岩 (1)侵入岩 矿区侵入岩主要为中酸性花岗闪长岩和花岗细晶岩。 花岗闪长岩() 分布在工作区东部和西部。为不规则状小岩株或沿层间侵入,多近东西向和北西向展布,挤压片理化发育,局部地段见被花岗细晶岩侵入,岩体形成较早,可能为华力西期(或上志留世)侵入。 岩石多为灰褐浅肉红色,粒状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组成主要为长石和角闪石,含少量石英。 花岗细晶岩() 分布在工作区北西部、北部、中部及南东部。为不规则状小岩株,可能为超浅成侵入的次火山岩体,多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展布,局部地段见超覆侵入现象。 岩石多为黄褐浅肉红

14、色,隐晶细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组成主要为长石和石英。 (2)脉岩 区内脉岩较为发育,遍布全区。以中酸性为主,主要有石英脉、 石英斑岩(英安斑岩)、细粒花岗闪长岩和安山玢岩等。可能为主侵入体派生的产物。 4、 变质岩 矿区变质作用比较强烈,变质岩十分发育。主要为区域 变质作用的产物;变质岩石类型主要有中浅变质形成的绿泥斜长片岩、绢云绿泥片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粉砂质千枚岩、泥质千枚岩、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变质砂岩和结晶灰岩等。 区内蚀变作用较强,主要为硅化、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金云母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萤石化,局部还见轻微的孔雀石化和黄

15、铜矿。 5、矿床(化) 区内矿化主要为金、铁和锰。 (1)金矿化 共发现金矿化蚀变带22条。出露长350m,宽0.515m。走向多为EW、NW和NE向,倾向S、SW、NE和SE,倾角2875。详见表1。 表1 白乃庙金矿普查区金矿化蚀变带一览表 编号 地质 点号 直角 坐标 规模(m) 产状() 地质特征 备注 长 宽 走向 倾向 倾角 1 BD113 X:4675157 Y:19621868 不清 0.5 20 SE 70 蚀变为褐铁矿化、赤铁矿化,见石英脉在带中充填,宽510。围岩为绢云石英片岩。 自然露头 2 BD349 X:4674967 Y:19621409 不清 0.5 310 N

16、E 30 蚀变为褐铁矿化、赤铁矿化,见石英脉在带中充填,宽510。围岩为绢云石英片岩。 自然露头 3 BD687 X:4675085 Y:19620655 50 12 320 SW 70 蚀变为褐铁矿化、赤铁矿化和石英脉,宽120。围岩为变质砂岩,变质砂岩中见黄铁矿假晶。 前人探坑 4 BD38 X:4675031 Y:19622264 35 12 330 含金石英脉:见赤铁矿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金产于石英脉中。围岩为灰白色千枚岩。 自然露头 5 BD268 X:4675292 Y:19622934 不清 10 EW S 65 蚀变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

17、化、硅化。围岩为千枚岩。 前人探槽 6 BD282 X:4674665 Y:19622870 不清 15 335 SW 53 蚀变为磁铁矿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赤铁矿化、高岭土化、硅化,见石英脉充填。围岩为千枚岩。 前人探槽 7 BD302 X:4675448 Y:19622977 不清 5 290 SW 45 蚀变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见石英脉充填。围岩为千枚岩。 前人探槽 8 BD312 X:4675260 Y:19622978 不清 0.5 347 SW 50 蚀变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软锰矿化、绢云母化,见石英脉充填。围岩为粉砂质千枚岩。 自然露头 9 BD358

18、 X:4675143 Y:19623054 不清 15 EW S 63 蚀变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硅化,见石英脉充填。围岩为变质砂岩。 自然露头 10 BD410 X:4675096 Y:19623220 不清 0.6 EW S 43 蚀变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软锰矿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磁铁矿呈网脉状,见石英脉充填。围岩为变质砂岩。 前人探槽 11 BD418 X:4674684 Y:19623209 不清 0.5 25 NW 43 蚀变为磁铁矿化和赤铁矿化。围岩为千枚岩。 前人探坑 12 BD476 X:4674051 Y:19623226 不清

19、5 290 SW 55 蚀变为硅化、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见石英脉充填交代,围岩为灰岩。 前人探坑 13 BD492 X:4675227 Y:19623396 不清 5 EW S 54 蚀变为硅化、磁铁矿化、绢云母化、赤铁矿化,产于花岗闪长岩与安山岩接触部。 自然露头 14 BD538 X:4675024 Y:19623532 不清 20 EW S 64 蚀变为磁铁矿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围岩为变质砂岩。 前人探槽 15 BD546 X:4674642 Y:19623504 不清 1 65 NW 28 蚀变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见石英脉充填。围岩为千枚岩。

20、 前人探坑 16 BD580 X:4674646 Y:19623527 不清 0.5 60 NW 75 蚀变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见石英脉充填。围岩为千枚岩。 前人探槽 17 BD586 X:4674501 Y:19623616 不清 0.5 290 SW 35 蚀变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见石英脉充填,围岩为石英砂岩。 前人探槽 18 BD628 X:4674495 Y:19623657 不清 3 315 SW 60 蚀变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见石英脉充填。围岩上盘围岩为灰岩,下盘围岩为千枚岩。 前人探槽 19 BD704 X:4674491 Y:19623803

21、 不清 3 280 SW 55 蚀变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见石英脉充填。围岩为千枚岩。 前人探槽 20 BD708 X:4674462 Y:19623763 不清 0.51.5 340 SW 50 蚀变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见石英脉充填,较破碎。围岩上盘围岩为灰岩,下盘围岩为砂质千枚岩。 前人探槽 21 BD726 X:4675255 Y:19623881 不清 5 80 SE 60 蚀变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围岩为砂岩与粉砂岩互层。 前人探槽 22 BD728 X:4675208 Y:19623856 不清 5

22、60 SE 50 蚀变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金云母化、碳酸盐化、萤石化。围岩为石英片岩。 前人探坑 (2)铁矿化 位置:BD140;直角坐标: X=4675226 Y=19622586 地质特征:赤铁矿脉,厚0.30.5m,产于绢云石英片岩蚀变破碎带中,带宽35m,蚀变为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可见石英脉充填。产状:走向290,倾向SW,倾角45。 (3)锰矿化 位置:BD564;直角坐标: X:4675265 Y:19623604 地质特征:软锰矿脉,厚0.30.5m,产于千枚岩蚀变破碎带中,带宽25m,蚀变为磁铁矿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可见石英脉充填。产状:走向31,倾向

23、SE,倾角35。 四、 结语 1、 主要成果 (1)大致了解了区内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岩性特征及接触关 系,把区内地层划分到了组或岩段。 (2)系统的调查了区内构造,确认区内含矿构造(金矿化蚀变 带)以近东西为主,北西向和北东向次之。 (3)发现金矿化蚀变带22条,铁矿脉1条,锰矿脉1条。初步 认为区内金矿化类型为石英脉+蚀变岩型。 2、 存在问题 因第四系覆盖,原岩出露较差,弃点较多,造成局部地段地质观 察点线和点间距过大。 3、 下步工作意见 (1)进一步理顺区内地层层序,查明含矿地层层位。 (2)加强与区外构造配套研究,查清构造控矿规律。 (3)结合物化探异常分布特征,确定矿化富集地段。 以上为一些粗浅认识,有待于今后完善。 特别声明: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