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263052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DOC 页数:262 大小:7.4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62页
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62页
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62页
资源描述:

《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26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前言 - -1 前 言 一、山西 XX 集团 XX 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的核准文件,参与兼并重组各矿井名 称及隶属关系,兼并重组后矿名及隶属关系。 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晋煤重组办发【2009】25 号 文“关于吕梁市离石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 ,山西 XX 矿业集 团有限公司为主体,重组整合原山西吕梁离石区 XX 煤业有限公司和山西吕梁石州煤 业有限公司,整合后矿井名称为山西 XX 集团 XX 煤业有限公司,原山西吕梁离石区 XX 煤业有限公司与原山西吕梁石州煤业有限公司均为过渡生产井。 二、编制矿井兼并重组设计的依据 1、山西 XX 集团 XX

2、 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委托书; 2、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于 2009 年 11 月 3 日颁发的山西 XX 集团 XX 煤业有限公司 C1400002009111120041626 号采矿许可证 ; 3、山西 XX 能源有限公司 2009 年 10 月编制的山西 XX 集团 XX 煤业有限公司兼 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 4、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 25 号文关于吕梁市离石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 的批复; 5、山 西 省 工 商 局 (晋 )名 称 预 核 内 2009第 008068 号 文 企 业 名 称 预 先

3、核 准 通 知 书 ; 6、山西 XX 集团 XX 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初步设计所执行的煤炭 工业规范、规定有: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矿井电力设计规范、煤矿井下粉 尘防治规范、矿井防灭火规范、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救护规定、 煤矿通风安全监测装置使用规定、煤矿反风规定、煤矿安全通风装备标准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巷道煤柱留设与带压开采规程等; 7、矿方提供资料及现场调研资料。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 前言 - -2 根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要求,尽量利用矿井现有的设施及设备,充分考 虑地方煤矿的特点,同时本着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原则进行设计。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合理布置以

4、采、掘、运为中心的各主要生产环节,力求系统简 单,运行安全可靠。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煤矿设计和生产的先进经验,改革落后的采煤 方法,采用新设备、应用新工艺,提高采掘机械化水平和工作面单产,将矿井建设成 集中生产的高产高效矿井。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开展“三废”治理,减少污染,变废 为宝。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锅炉烟气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 四、兼并重组设计的特点 1、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矿井兼并重组整合 设计生产能力为 0.9Mt/a。 2、矿井采用斜立井混合开拓,以主斜井、副斜井、1 号回风立井和 2 号回风立井 共四个井筒开发井田内 4、10 号煤层未开采区域的储量

5、。矿井新选定的副斜井井筒位 于原山西吕梁离石区 XX 煤业有限公司已有的矿井工业场地内,主斜井、1 号回风立井 和 2 号回风立井场地均利用原山西吕梁离石区 XX 煤业有限公司工业广场。主斜井装 备带宽 1.0m 的大倾角带式输送机、架空乘人器及台阶扶手,担负矿井的煤炭提升任 务及人员上下任务兼做主要进风井,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副斜井铺设 30kg/m 的 单轨,担负液压支架等大型设备、长材料的下放任务及矸石等提升任务,兼做进风井 和安全出口,管线沿该井筒敷设; 1 号回风立井担负矿井的回风任务,兼做矿井安全 出口;2 号回风立井担负矿井回风任务。 3、在井田开拓巷道布置上,充分考虑了工业场

6、地及井筒落底点位置、井田范围、 煤层赋存特征、原有巷道布置、回采工作面装备水平、回采工作面年推进度等因素, 以一个主水平开采 10 号煤层、一个辅助水平开采 4 号煤层。依据各煤层赋存特征和 矿井设计规模,设计以一个综采工作面和两个综掘工作面来保证矿井设计规模,符合 本矿井的实际。 4、井下大巷主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可实现自回采工作面至地面胶带一条龙连 续运输,用人少、效率高、故障率低、安全性好,利于实现集中自动化控制与管理。 前言 - -3 井下辅助运输、轨道大巷及主要辅助运输巷采用无极绳连续牵引车或调度绞车牵引 1.0t 系列矿车运输,既满足了矿井井下巷道尽量沿煤层布置对辅助运输设备的要求

7、, 又满足了生产需要,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先进可靠辅助运输设备的特点。 5、矿井井下掘进矸石与地面筛分排矸系统矸石统一排放。矸石堆放场地选择在 工业场地附近的荒沟内,采用汽车排矸方式。矿井矸石堆放场地设计符合环保要求。 6、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充分利用地形,紧凑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便于生产管 理,平场土石方工程量少。 7、为防止超能力生产,给矿井带来安全隐患。本设计主提升机安装产量监控系 统。 8、井下安装人员定位系统,为煤矿管理人员提供人员进出限制、考勤作业、监 测监控等多方面的管理信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通过该系统可以立刻知道作业人员 地点及其数量,保证抢险救灾和安全救护工作的高效运作

8、。 五、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设计生产能力:0.9Mt/a; 2、工业建筑总体积 51360.56m3,地道及栈桥长度 248m; 3、行政及福利建筑总面积 14335m2,总体积 48106.8m3; 4、矿井在籍人数:524 人; 5、原煤生产效率:9.12t/工; 6、本次设计建设项目总资金 42983.52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 1353.93 万元.新增 建设项目造价 40129.59 万元,其中井巷工程 13841.91 万元,土建工程 6553.66 万元, 机电设备购置 8404.23 万元,安装工程 2561.67 万元,其他基本建设费用(包括资源价 款)4770.06

9、万元,工程预备费 2400.83 万元,建设期利息 1597.24 万元。已完建设项 目造价 1500 万元,其中井巷工程 200 万元,土建工程 100 万元,机电设备购置 600 万 元,安装工程 300 万元,其他基本建设费用 300 万元。 7、吨煤投资 477.59 元。 ; 8、建设工期:24 个月; 前言 - -4 9、原煤吨煤成本:185.23 元; 10、投资回收期:4.71a。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在本矿井兼并重组项目基建及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矿井的生产地质及水文地质 工作,进一步查明本井田内采空区、周围其他煤矿采空区积水、积气等基本安全参数, 必须始终贯彻“预测预报

10、、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保证煤 矿安全建设和生产; 2、本次设计首采工作面为 10 号煤层,而整合前原山西吕梁离石区 XX 煤业有限 公司和原山西吕梁石州煤业有限公司均开采 4 号煤层,矿方仅提供了 4 号煤层的瓦斯 等级鉴定,在开采 10 号煤层之前,矿方应及时做矿井 10 号煤层的瓦斯预测,确保开 采技术条件的准确性,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3、本次设计首采工作面长度约为 2500m,故在生产过程要尽量减少浮煤,采取有 效的防灭火措施,以防止煤层自燃; 4、矿井内各煤层煤尘均具有爆炸危险性,矿方应加强洒水防尘工作,以防煤尘 爆炸; 5、矿井 10 号煤井田中部存

11、在奥灰水带压区,开采时应当制定安全措施,防范发 生突水事故; 6、建议先期开采范围进行三维地震勘查; 7、在今后工作中,应按照矿井地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规定的要求加强 地质资料编录工作,以便掌握煤层厚度、底板标高、煤质、构造、水文及其他开采技 术条件变化情况,更好地指导生产。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一 章 井 田 自 然 概 况 及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前 各 矿 现 状 - -5 第一章 井田自然概况及兼并重组整合前各矿现状 第一节 井田自然概况 一、交通位置 该井田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西北

12、约 12km 处的袁家岭村,行政区划隶属西属 巴镇,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 11104551110759,北纬 37 3525373627。 井田东南距离石区约 12km,井田内有西(属巴)茂(塔坪)公路通过,经西茂公 路向东与太(原)临(县)公路相连。井田南距离(石)军(渡)高速公路约 10 km,南距孝柳铁路约 15km,交通较为便利,见交通位置图 1-1-1。 二、地形地貌 本井田属吕梁山系,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侵蚀地形,为强烈切割的梁峁状黄 土丘陵,冲沟密集而狭窄,形态多呈“V”形,与黄土梁、峁、垣相间分布。总的地 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部后梁圪塔,高程为 1263.4m,最低点

13、位于井田东部 属巴沟沟谷,高程为 973m,地形最大相对高差约 290.4m。 三、河流水系 井田内无大的河流,但沟谷发育,属巴沟自西向东横穿井田,属巴沟两侧树枝状 发育小的沟谷,这些沟谷旱季无水,雨季汇集洪水向东流入北川河,与东川河、南川 河分别在离石区和交口镇汇集成三川河向西流入黄河,属黄河流域三川河水系。 四、气象及地震 井田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属暖湿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 风干旱,夏季炎热多暴雨,秋季雨水集中,冬季雪少寒冷,年平均气温 8.6-11.4, 极端最高气温 38.1(1985 年 7 月 18 日),极端最低气温-21.7(1984 年 12 月 24 日

14、)。 年平均降水量 464.2m,雨水多集中在 6-9 月份,年蒸发量 1766.2-2171.7mm。霜冻期一 般始于 10 月上旬,终于翌年 3 月。风向多为西北风,最大风速 4m/s。最大冻土深度 为 1m 左右。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一 章 井 田 自 然 概 况 及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前 各 矿 现 状 - -6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05g, 地震烈度为度。历史记载附近未发生过大地震。只在 1829 年 4 月(清道光

15、九年三月)离 石发生过 5.25 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 3730,东经 11112。 第二节 兼并重组整合前各矿现状 一、兼并重组前各矿生产建设情况,开采方式,主要装备和生产能力分述如下: 1、原山西吕梁离石区 XX 煤业有限公司 由山西省煤资委以“晋煤资字1998第 54 号文”批准开办,1999 年开工建井, 2002 年建成投产,批采 4、10 号煤层,井田面积 4.2789km2(原矿界见表 1-2-1) ,现 开采 4 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 21 万 t/a,核定生产能力 21 万 t/a。 原 XX 煤业有限公司矿界拐点坐标表 表 1-2-1 坐 标 坐 标点号 X Y 点号 X

16、 Y 1 4164000 19507230 4 4162250 19509270 2 4164000 19511650 5 4163250 19508740 3 4163690 19511760 6 4163250 19507400 该矿采用立井、斜井综合开拓,采用两个水平开采,现采水平 910 水平,开采 4 号煤层。 主立井井筒垂深 164m,净直径 4.5m,净断面积 15.9m2,混凝土砌碹,装备双钩箕 斗和梯子间,主要担负矿井的提煤、进风任务,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 副立井井筒垂深 158m,净直径 3.5m,净断面积 9.62m2,混凝土砌碹,装备单钩 罐笼,主要担负矿井的下料、提

17、矸和回风任务,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 行人斜井倾角 22,斜长 573m,宽 4.5m,高 3.65m,净断面积 14.24m2,装备台 阶扶手,担负矿井人员上下,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各井筒特征见表 1-2-2。 本次兼并重组后,原山西吕梁离石区 XX 煤业有限公司的三个井筒均利用。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一 章 井 田 自 然 概 况 及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前 各 矿 现 状 - -7 原 XX 煤业有限公司井筒特征表 表 1-2-2 坐 标 高 程 X( 54坐 标 ) Y( 54坐

18、标 ) H开 采 煤 层 井 筒 类 型 X( 80坐 标 ) Y( 80坐 标 ) 方 位 () 坡 度 () 长 度 或 深 度 ( m) 备 注 4163370.62 19509586.62 1062.85主 立 井 4163322.18 19509516.43 164 提 井 4163258.40 19509586.48 1063.68副 立 井 4163209.95 19509516.29 158 通 风 4163412.64 19509629.79 1053.68 4 行 人 斜 井 4163364.20 19509559.61 254 22 573 下 人 、 运 料 采煤方法:

19、在 2008 年底以前,采用长壁式炮采。2008 年开始进行机械化采煤升 级改造,从 2009 年初开始采用高档普采,现采工作面长 100m。掘进工作面采用炮掘。 运输、提升:回采工作面采用刮板机运输,回采工作面顺槽、掘进巷道、运输大 巷采用皮带运输,回风大巷、材料大巷、副斜井采用矿车运送材料和矸石,主立井采 用箕斗提升。 支护:回采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金属顶梁支护,顺槽巷道采用工字钢梁支 护,运输大巷、材料大巷和回风大巷采用锚喷支护,井筒采用料石砌碹支护。 通风: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负压通风,主井、副井进风,回风井回风,掘 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 至今该矿 4 号煤层北翼

20、已回采 7 个工作面,南翼采空面积约 0.19km2。 2、原山西吕梁石洲煤业有限公司 1994 年批准开办,1996 年开工建井,2006 年建成投产,批采 4、10 号煤层,井 田面积 1.3349km2(原矿界见表 1-2-3) ,现开采 4 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 15 万 t/a, 核定生产能力 15 万 t/a。 原石洲煤业有限公司矿界拐点坐标表 表 1-2-3 点号 坐 标 点号 坐 标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一 章 井 田 自 然 概 况 及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前 各 矿 现

21、状 - -8 X Y X Y 1 4162087 19508245 3 4163250 19508740 2 4162250 19509270 4 4163250 19507400 该矿采用立井开拓,采用两个水平开采,现采水平 840 水平,开采 4 号煤层。 主立井井筒垂深 342m,净直径 4.5m,净断面积 15.9m2,混凝土砌碹,装备双钩箕 斗和梯子间,主要担负矿井的提煤、进风任务,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 副立井井筒垂深 285m,净直径 3.5m,净断面积 9.62m2,混凝土支护,装备单钩 罐笼及梯子间,主要担负矿井的下料、行人、进风任务,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 回风立井井筒垂深

22、 278m,净直径 3.5m,净断面积 9.62m2,混凝土砌碹,井筒内 安装梯子间,担负矿井回风任务,作为矿井的另一安全出口。各井筒特征见表 1-2- 4。 本次兼并重组后,原山西吕梁石州煤业有限公司的三个井筒均不利用,按“六条 标准”实施关闭。 原石洲煤业有限公司井筒特征表 表 1-2-4 坐 标 X( 54坐 标 ) Y( 54坐 标 ) H开 采 煤 层 井 筒 类 型 X( 80坐 标 ) Y( 80坐 标 ) 直 径 ( m) 净 断 面 ( m2) 长 度 或 深 度 ( m) 备 注 4162791.25 19508646.68 1119.44主 立 井 4162742.83

23、19508576.15 4.5 15.9 342 提 井 4162846.08 19508558.12 1121.20副 立 井 4162797.66 19508487.55 3.5 9.62 285 下 人 、 运 料 4162863.99 19508724.63 1123.14 4 回 风 立 井 4162821.76 19508651.34 3.5 9.62 278 通 风 该矿采用长壁式炮采,工作面长 100m。掘进工作面采用炮掘。回采工作面采用刮 板机运输,回采工作面顺槽、掘进巷道、运输大巷采用皮带运输,轨道大巷采用矿车 运送材料和矸石,主立井采用箕斗提升煤。副立井采用罐笼升降人员、

24、运送材料、提 升矸石。 回采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金属顶梁支护,顺槽巷道采用工字钢梁支护,运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一 章 井 田 自 然 概 况 及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前 各 矿 现 状 - -9 输大巷、轨道大巷采用锚喷支护,井筒采用料石砌碹支护。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负压通风,主井、副井进风,回风井回风,掘进工作 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通风。 至今该矿 4 号煤层北部已回采 1 个工作面,南翼采空面积约 0.0264km2。 二、井田内小窑情况 据详查报告,在本井田西南部 4 号

25、煤层露头附近有一对古窑井口,井口坐标分别 为:X=4162197 Y=19508393 H=1126;X=4162227 Y=19508476 H=1138。调查古空 面积(本井田内)约 0.06km2。 预计古空区内有积水 1.2 万 m3。 三、周边四邻关系情况 本井田南为山西吕梁离石金晖荣泰煤业有限公司,北与山西吕梁离石西山晋邦德 煤业有限公司相邻。周边相邻煤矿情况详见图 1-2-1。 山西吕梁离石金晖荣泰煤业有限公司本次由原山西离石南沟煤业有限公司和原山 西吕梁万峰荣泰煤业有限公司整合重组而成(晋煤重组办发【2009】25 号文批准) 。 整合重组后批采 4、6、10 号煤层,设计生产

26、能力 90 万 t/a。 原山西离石南沟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本井田东南,批采 10 号煤层,设计生产能力 15 万 t/a,为基建矿井,现在只开凿了一对立井筒,均已见 10 号煤层,并掘进了部 分大巷。2008 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低瓦斯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 0.28m3/min;二 氧化碳绝对涌出量 0.31m3/min。据调查与本矿之间没有越界开采现象。矿井正常涌水 量 350m3/d,最大涌水量 430m3/d。 原山西吕梁万峰荣泰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本井田南,批采 4、6、10 号煤层,设计 生产能力 30 万 t/a。4 号煤层已基本采空,现正在开拓 10 号煤层,采用立井开拓, 已见煤,并

27、掘进了部分大巷。据调查与本矿之间没有越界开采现象。矿井正常涌水量 400m3/d,最大涌水量 510m3/d。 山西吕梁离石西山晋邦德煤业有限公司本次由原山西离石晋邦德煤矿有限责任公 司、原山西吕梁西属巴燕沟煤业有限公司和原山西吕梁锦顺煤业有限公司整合重组而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一 章 井 田 自 然 概 况 及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前 各 矿 现 状 - -10 成(晋煤重组办发【2009】25 号文批准) 。整合重组后批采 4、10 号煤层,设计生产 能力 120 万 t/a。 山西吕梁

28、西属巴原燕沟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本井田北部,批采 4 号煤层,井田面积 3.795km2。现采 4 号煤层,生产能力 21 万 t/年,采用立井斜井综合开拓,皮带提升, 走向长壁普炮采,皮带运输,金属支柱支护。2008 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低瓦斯矿井, 瓦斯绝对涌出量 0.65m3/min,相对涌出量 1.67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 0.70m3/min,相对涌出量 1.80m3/t。据调查与本矿之间没有越界开采现象。矿井正常 涌水量 460m3/d,最大涌水量 650m3/d。 原山西离石晋邦德煤矿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本井田西北部,批采 4、10 号煤层,现 采 4 号煤层,生产能力 30 万

29、 t/年,采用立井斜井联合开拓,箕斗提升,走向长壁普 炮采,皮带运输,金属支柱支护。据调查与本井田相邻区域尚未开采。矿井正常涌水 量 420m3/d,最大涌水量 550m3/d。 山西吕梁锦顺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本井田北部(原山西离石晋邦德煤矿有限责任公 司以北) ,批采 4 号煤层,井田面积 2.9014km2。开采 4 号煤层,生产能力 9 万 t/年, 采用立井斜井综合开拓,走向长壁普炮采。据调查锦顺煤业有限公司与本井田之间有 原山西离石晋邦德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相隔,锦顺煤业有限公司与本矿之间没有越界开 采现象。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30、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二 章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的 条 件 - -11 第二章 兼并重组整合的条件 第一节 资源条件 一、以往井田地质勘探程度及地质报告批准文号 本井田位于河东煤田离石矿区离石详查勘探区北部。 1926 年前王竹泉先生著太原榆林幅(地质调查)说明书,范围包括本区。之后有 侯德封先生编制的 20 万分之一山西省地质图,对本地区地层进行了划分。日本侵华 期间,日本人耿成二君对中阳离石地区地质著有专文,对区内地层、构造及小窑开 采情况进行了概述。 离石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始于 1956 年,由山西省地质厅燃料地质队进行普查填 图。 1957 年地质部山西省办事处

31、汾阳地质队对中阳离石地区进行普查勘探,并编有 普查地质报告。 1959 年 3-10 月由山西煤田地质勘探 148 队进行普查勘探,施工 26 个钻孔,其中 24 个进行了测井,获得普查储量 26 亿 t。 148 队于 1967 年 8 月开始进行详查勘探,1970 年 11 月结束野外施工,详查钻孔 82 个均进行了测井,1971 年 6 月提交河东煤田离石矿区详查勘探报告 ,于 1971 年 7 月经山西省煤炭化工局审查,以(71)晋革煤地决字第 8 号文批准了详查报告。 1991 年 4-9 月山西省地矿局 215 队对邻近本井田南界的离石县白家庄煤矿进行了 精查勘探,共施工 5 个钻

32、孔,于 1991 年 12 月编制了山西省离石县白家庄煤矿扩建 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该报告于 1992 年 8 月 11 日经山西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 以晋储决字(1992)06 号文批准。 1959 年与普查勘探同时,148 队测量分队在离石矿区进行过 1:10000 地形测绘, 面积 475km2,并进行了相应的地质测量。1967 年在编制详查勘探设计之前又进行过 地质检查,修测,但因底图质量不高,达不到精查用图标准,故于 1967 年由煤炭部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二 章 兼 并 重

33、组 整 合 的 条 件 - -12 西安航空测绘大队重新进行 1:10000 航空测量,其地形、地质调绘工作由省煤田勘测 队于 1968-1970 年进行,1970 年该队撤销,其中地质调绘的未完工程由 148 队普查组 于 1971 年上半年完成。多年来由于地形地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山西省测绘局于 1988 年 4 月调绘,1991 年出版了新版 1:10000 地形图,采用 1974 年版图式,1954 年 北京座标系,1956 年黄海高程系,等高距为 5m。该图质量好,能够满足本报告用图。 地质图由详查 1:10000 地质图转绘而成,并由 148 队进行了修整。本报告的 1:5000

34、地形地质图由上述图纸放大而来,本次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对该图进行了局部修饰, 修饰后质量可靠。 历次勘查在本井田内施工钻孔 1 个(36 号孔) ,井田外围施工钻孔 5 个。其中 2、3 号钻孔为 59 年普查勘探施工钻孔,其余 4 个为离石矿区详查勘探钻孔,根据 河东煤田离石矿区详查勘探报告 ,普、详查钻孔均未进行钻孔质量验收,但在施 工过程中管理严格,钻探质量较高,且除 36、37 两孔外,其余钻孔均进行了测井验 证,因此认为 6 个钻孔的质量级别均不低于现行的煤炭地质勘查钻探质量标准 (MT/T1042-2007)的丙级孔,可以满足本次报告要求。 9 个可采见煤点采用成果甲级 6 个,乙级

35、 3 个,质量可靠,满足要求。 2009 年 10 月 山 西 XX 能 源 有 限 公 司 编 制 完 成 了 山 西 XX 集 团 XX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矿 井 地 质 报 告 。 山 西 省 煤 炭 工 业 厅 晋 煤 规 发 2010 362 号 文 进 行 批 复 。 二、矿井地质 (一)区域地质简况 1、区域构造 本 区 在 大 地 构 造 位 置 上 处 于 华 北 地 台 山 西 断 隆 西 缘 , 鄂 尔 多 斯 台 坳 的 河 东 断 凹 部 位 。 区域构造总体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即中阳离石向斜,该向斜北起临县黄家 沟、湍子沟,中经离石城

36、南至中阳县城。东西宽 3-13km,南北长约 50Km。向斜轴部 宽缓,两翼倾角相差较大,西翼较陡,倾角在 1525之间,东翼较缓,倾角在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二 章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的 条 件 - -13 10以下。向斜内部发育一系列次级褶皱构造。本井田位于中阳离石向斜北段。 2、区域地层 本区发育的地层见表 2-1-1。 区域地层简表 表 2-1-1 地层单位 界 系 统 组 代号 厚度 (m) 岩 性 描 述 全新统 Q4 0-24 冲积层,由亚砂土、砂层及砾石层组成 上更 新统

37、马兰 组 Q3m 10-58 浅黄色,黄土状亚粘土及亚砂土。含大孔隙,局部夹砂砾 层及其透镜体。常组成二级阶地及其丘陵顶部覆盖黄土地 貌第四 系 中更 新统 离石 组 Q2l 15-140 红黄、浅红棕色黄土状亚砂土。夹红综色古土壤层,其下 可见钙质结核层,底部夹有薄透镜状砾石层,砾石万分单 一,以灰岩为主。垂直节理发育。 新 生 界 上第 三系 上新统 保德 组 N2b 4-122 底部为灰白、浅红色砾岩,砾石成分为片麻岩、石英砂岩、 石灰岩组成,砾径 5-10m,钙质胶结,上部为紫红色及棕 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夹薄砾石层及钙质结核 铜川 组 T2t 221-341 下部为灰绿、灰黄及灰红色

38、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薄层 泥岩,砂岩含磁铁矿条带、钙质结核等,上部由灰红色厚 层状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夹泥岩及 1-2 层凝灰岩 中统 二马 营组 T2er 429-519 中上段由紫红、灰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及薄层泥岩、砂质 泥岩组成。下段为灰绿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及 砾石透镜体,顶部为紫红色砂质泥岩 和尚 沟组 T1h 92-164 紫 红 、 砖 红 色 砂 质 泥 岩 、 泥 岩 夹 浅 红 色 细 砂 岩 , 局 部 含 数 层 钙 质 结 核 或 透 镜 状 淡 水 灰 岩 层 中 生 界 三叠 系 下统 刘家 沟组 T1l 330-410 淡红、砖红色细粒薄板状长石-

39、石英砂岩夹薄层紫红色砂 质泥岩,砂岩中含泥质包裹体,具大型交错层理,细砾岩 中见有淡水灰岩层 石千 峰组 P2sh 99.5- 203 以砖红、鲜红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下部砂岩发育,上 部以细碎岩为主,夹透镜状淡水灰岩 上统 上石 盒子 组 P2s 276-508 下段以灰绿色砂岩为主,中段为紫红色、灰绿色砂质泥岩、 粉砂岩与紫色泥岩互层;上段为紫色、葡萄紫色、蓝灰色 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浅色长石泥岩 下石 盒子 组 P1x 60-116 灰-灰绿色砂岩、灰色泥岩及煤线组成,底部含煤线数层,上段为灰绿色中厚层状砂岩,夹砂质泥岩及炭质泥岩 古 生 界 二叠 系 下统 山西 组 P1s 33-

40、88 灰白-深灰色砂岩,灰黑色泥岩及煤层组成,含 2-5 层煤, 其中 4 层煤可采或局部可采,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二 章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的 条 件 - -14 上统 太原 组 C3t 70-117 由灰白色砂岩、灰黑色泥岩、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含灰岩 5-6 层,煤层 5-7 层,可采煤层 2-4 层。主要含煤地层之 一石炭 系 中统 本溪 组 C2b 14-49 由铁铝岩、粘土泥岩及泥岩、砂岩组成,底部为山西式铁 矿或黄铁矿及 G 层铝土矿,向上为泥岩段,夹薄层砂岩

41、及 煤线 区域地层简表 续表 2-1-1 地层单位 界 系 统 组 代号 厚度 (m) 岩性描述 峰峰组 O2f 128-147 浅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角砾状泥灰岩为主, 夹层状、脉状、纤维状隐晶质石膏,石膏带多赋存 于中下部 上马家 沟组 O2s 112-254 底部为泥灰岩,局部含角砾,其上主要为灰岩及白 云质泥灰岩与豹皮状灰岩互层 中统 下马家 沟组 O2x 83-133 底部为黄褐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及黄绿色钙质泥岩、 泥灰岩,其上为灰岩,夹薄层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 奥陶 系 下统 冶里-亮甲山组 O1y - O1l 39-55 81-93 底部为黄绿色泥岩与竹叶状白云岩互层,泥岩一

42、般 为 2-3 层,其上为燧石结核、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 泥岩中含山西朝鲜早化石 凤山组 3f 55-110 底部为泥质白云岩,向上为厚层白云岩、泥岩及泥 质条带白云岩,白云岩层位稳定,质纯,含五湖嘴 虫及索克虫化石 长山组 3ch 3-44 灰紫色竹叶状灰岩,夹薄层灰岩,汉高山-带相变为白云质灰岩,含王冠头虫化石上统 崮山组 3g 7-40 黄 绿 色 、 灰 紫 色 泥 岩 , 泥 质 条 带 灰 岩 和 竹 叶 状 灰 岩 张夏组 2z 0-60 灰 岩 古 生 界 寒武 系 中 统 徐庄组 2x 0-69 以 灰 岩 为 主 , 底 部 为 粗 砂 岩 震旦 系 汉高 山组 Zch 5

43、10 下部为紫红色砾岩及灰黄色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砂 质泥岩、泥岩夹砂岩,靠下部夹一层 1.2m 厚的安山 质凝灰岩,含孢粉 白龙 山组 Ptlb 660 变基性火山岩,由斑状、气孔状斜长石角闪岩、角 闪变粒岩及千枚岩组成 元 古 界 野 鸡 山 群 青杨 树湾 组 Ptlq 480-1002 下部为变质砾岩,含砾石英岩及石英岩等变质粗粒 碎屑岩,中部为浅红色条带状石英岩状角闪变粒岩, 上部为灰黑色条纹、条带状钙质黑云母千枚岩,夹 钙质石英岩及 1-2 层变基性火山岩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二 章

44、兼 并 重 组 整 合 的 条 件 - -15 吕梁 山群 Arzll 4835- 13035 以变质酸性、基性火山岩为主,中部夹有泥质为主 的变质沉积岩(石英岩、千枚岩、大理岩) ,顶部为 巨厚层状的大理岩太 古 界 界河 口群 Arzjh 500-700 以云母片岩、云母变粒岩为主,夹各种大理岩, 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经受混合化作用 较强烈 3、区域含煤性 本区区域含煤地层主要为古生代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在石炭 系中统本溪组和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底部也有薄煤层分布,一般呈线状赋存,但皆 不稳定也不可采。太原组和山西组含煤地层共含煤 17 层左右,从上至下编号为 0

45、103、14、4 下 、5、5 下 、612 号,其中 015 下 号赋存于山西组,612 号赋 存于太原组,其中 03、2、3、4、4 下 、5、5 下 、6、7、8、10 号煤层为局部开采煤层, 10 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 (二)矿井地质 1、地层 该井田位于河东煤田离石煤炭国家规划矿区中段的西部边缘,井田内大部为黄土 覆盖,井田南部沟谷中零星出露的基岩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根据地表出露、矿 井揭露和钻探揭露资料,现将井田内发育地层由老到新叙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 2f) 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之基底,区域厚度大于 100m。上部 50m 左右为灰色、蓝 灰色石灰岩夹

46、浅灰或灰黄色泥灰岩,灰岩致密坚硬,较为纯净,多呈厚层状或巨厚层 状,地表及浅部溶洞发育;其下 40m 段距为石膏带;再往下为深灰色石灰岩,富含珠 角石,左旋螺等动物化石,属浅海相沉积。 (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 2b) 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全组厚 24.0548.71m,平均 35.33m,通常底部为黄铁矿及铝土混生体。中上部为灰色泥岩、 砂质泥岩互层,夹 1-3 层不稳定的石灰岩及薄煤线。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二 章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的 条 件

47、- -16 (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 3t) 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地层厚度 76.8698.52m,平均 86.25m,根据岩性岩相和沉积旋回特征,可大体分为 两部分: 下部:由 K1砂岩底至 L1灰岩底。由灰白色砂岩、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 组成,底部 K1砂岩为灰白色细、中粒石英长石砂岩,层位稳定,厚度 2.037.91m, 一般 5.02m。含煤 3 层,分别为 10、11、12 号,其中 10 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 它煤层不可采。 上部:由 L1灰岩底至 L5灰岩顶,主要由深灰色、灰黄色、褐黄色石灰岩、灰 深灰色泥岩、砂质泥

48、岩、粉砂岩和煤层组成。3 层石灰岩自下而上分别为 L1灰岩、K 2 灰岩、L 5灰岩,L 1灰岩深灰色、灰黄色、褐黄色,厚约 16m 左右,顶部有时为泥灰岩, 中部常夹薄层砂质泥岩或泥岩;K 2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常见有腕足类及其它动 物化石,厚度一般 8m 左右;L 5灰岩深灰色,致密,坚硬,裂隙中常有方解石脉充填, 含黄铁矿集合体,厚度 3.15m 左右。含 6、7 号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 (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 1s) 连续沉积于下伏太原组之上,以 L5灰岩顶板为其底界,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沉 积,为井田含煤地层之一。厚度 66.4879.97m,平均 72.82m。岩性由深灰

49、色、灰黑 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砂岩以及煤层组成。所含煤层有 02、03、1、2、3、4、4 下 、5 号。其中 4 号煤层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均为 不可采煤层。 (5)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 1x) 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全组厚 88.95105.45m,平均 98.00m。岩性下部以深灰 色、灰色泥岩为主,夹有灰色、灰绿色砂岩;中部为灰色泥岩,局部夹薄层状含砾砂 岩,与黑灰色、深灰色泥岩互层。上部为紫红色、灰黄色泥岩、夹有灰绿色、深灰色 砂岩及砂质泥岩。顶部为紫红色花斑状铝质泥岩(俗称桃花泥岩) 。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 2s)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50、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二 章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的 条 件 - -17 以 K6砂岩为基底,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本组在井田内仅赋存于中部,最大厚度 260m 左右。岩性为紫色、黄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黄绿色砂岩。 (7)上第三系、第四系(N+Q) 上第三系上新统(N 2):为棕红色砂质粘土、砾石层,不整合覆盖于基岩之上。 底部为半胶结砾石层,砾石为石灰岩及少量片麻岩,夹有钙质结核,厚度一般 20m 左 右。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 2+3):上部为淡黄色黄土、沙土、亚沙土,质软、疏松, 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含砾石层。下部为棕黄

51、色沙土、粘土、棕红色粘土,含条带状钙 质结核,厚 30m 左右。 第四系全新统(Q 4):主要分布于井田中部的属巴沟沟谷中,由近现代冲、洪积 砂、砾及沙土组成。厚度 08m,一般 3m 左右。 2、构造 井田内构造总体为一不对称的向斜构造(中阳离石向斜) ,向斜轴位于井田西 部,轴向由北向南由近南北转为北北西,向斜轴向北倾伏。两翼地层倾角相差较大, 西翼较陡,倾角在 1025之间,东翼较缓,倾角 28。 在井田中部、中阳离石向斜东翼发育一宽缓的背斜,背斜轴北西西。 在生产中共揭露了 5 条断层(见表 3-1) ,5 条断层在巷道掘进及回采时均有揭露, 均为正断层,落差最大 10m。 未发现陷落

52、柱及岩浆侵入等地质现象。 综上所述,井田内构造简单,构造类型属类。 主要断层一览表 表 2-1-2 断层编号 位置 性质 走向 倾向 倾角() 落差 井田内延伸长度 (m) F1 中部 正 N80W NNE 75 10 1450 F2 中部 正 N18W SWW 75 5.1-6 1540 F3 西北部 正 N3W SWW 75 2.6 570 F4 中西部 正 N8-18W SWW 75 2.5-8 1780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二 章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的 条 件 - -18 F5 西

53、北部 正 SN W 75 5 800 三、煤层及煤质 (一) 煤层 1、含煤性 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 地层总厚 159.07m,含煤 13 层,煤层总厚 7.77m,含煤系数 4.88%;可采煤层总 厚 4.37m,可采含煤系数 2.75%。 太原组地层平均厚 86.25m 左右,含煤 5 层,分别为 6、7、10、11、12 号煤层, 其中 10 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平均煤层厚 4.18m,含煤系数 4.85%;可采煤层厚 2.70m,可采含煤系数 3.13%。 山西组地层平均厚 72.82m 左右,含煤 8 层,分别为 02、03、1、2、3、4、4

54、下 、 5 号煤层,其中 4 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平均煤层厚 3.59m,含煤系数 4.93%;可采煤层 厚 1.67m,可采含煤系数 2.29%。 2、可采煤层 本井田可采煤层有 4、10 号煤层,其特征见表 2-1-3。 可采煤层特征表 表 2-1-3 顶 底 板 岩 性地 层 煤 层 煤 层 厚 度 最 小 -最 大 平 均 ( m) 夹 石 数 结 构 层 间 距 最 小 -最 大 平 均 ( m) 可 采 性 稳 定性 顶 板 底 板 山 西 组 4 1.30-1.82 1.67 0-1 简 单 ( 赋 存 区 ) 全 区 可 采 稳 定 砂 质 泥 岩 细 砂 岩 太 原 组 10

55、1.63-3.40 2.70 0-3 简 单 -较 简 单 55.25-73.36 61.22 ( 赋 存 区 ) 全 区 可 采 稳 定 石 灰 岩 砂 质 泥 岩 (1)4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距下部太原组顶 L5 灰岩约 25m 左右,煤层厚度 1.301.82m,平均 1.67m,为稳定可采煤层,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一层夹石,夹石 最大厚度 0.30m,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底板为细砂岩。在井田东部及西部均有出露。 (2)10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上距 4 号煤层约 61.22m 左右,煤层厚度 1.633.40m,平均 2.70m,煤层结构简单较简单,常含一层夹石,局部含 3

56、层夹石,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二 章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的 条 件 - -19 单层夹石最大厚度 0.20m,为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石灰岩,底板为砂质 泥岩。在井田西部出露,东部有风氧化现象。 3、煤层对比 井田内地层标志层比较发育,煤系地层岩性变化不大,主要煤层层位稳定,且有 较明显的特征,因此可采用标志层法,结合层间距和煤层特征进行对比。主要可采煤 层的对比标志如下: (1)4 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下部,距下部太原组顶 L5 灰岩约 25m 左右。L5 灰岩层位稳定,为其 良好

57、的对比标志。 (2)10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部,L1 灰岩为其顶板,L1 灰岩厚度大,同时常夹薄层砂质泥岩或 泥岩,特征明显为良好的对比标志。 综上所述,井田内可采煤层 4、10 号煤层对比结果可靠。 (二)煤质 1、物理性质 井田内各层煤的物理性质基本相近,煤的颜色为黑色或黑褐色。光泽多玻璃光泽 和强玻璃光泽,有时可见弱丝绢光泽。断口常为参差状、贝壳状和阶梯状断口,镜煤 分层有眼球状断口。内生裂隙发育,镜煤和亮煤的内生裂隙 5cm 内一般为 1530 条。 煤以条带状结构最发育,其次为线状结构。构造多为层状构造,个别为块状。煤的硬 度小,脆度大。 2、煤岩特征 (1)宏观煤岩类型 宏观煤岩

58、成分以亮煤、暗煤为主,镜煤次之,丝炭很少见到。 宏观煤岩类型以半暗型煤常见,光亮型,半亮型煤次之,暗淡型煤较少。 (2)显微煤岩类型 各煤层煤的显微组分中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约占到 40%59.4%;惰质组次之,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二 章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的 条 件 - -20 一般约占 31.2%53.0%;半镜质组分少量,一般只占 2.6%5.6%;壳质组分极少, 仅占到 02.1%。煤中无机组分以粘土类为主,约占到 2.6%8.7%;硫化物类次之, 一般只占到 0.2%1.1%

59、;碳酸盐类极少,一般仅占 00.4%。 镜质组以无结构的基质镜质体为主,偶见有结构镜质体;惰质组以氧化丝质体为 主,火焚丝质体次之,少量浑圆体和碎屑体,偶见微粒体;壳质组由角质体、小孢子 体定向排列组成。粘土类以散点状,草莓状、晶粒状充填脆腔;碳酸盐类为方解石呈 晶粒脉状分布。 各煤层显微煤岩类型为微镜惰煤。 2、煤的化学组成和工艺性能 (1)化学组成 各煤层主要煤质指标见表 2-1-4。 煤质分析综合成果表 表 2-1-4 工 业 分 析 ( %)煤 层 原 浮 煤 Mad Ad Vdaf St.d Pd 发 热 量 Qgr.d (MJ/kg) 粘 结 指 数 G 胶 质 层 厚 度 Y(m

60、m) 煤 类 原 0.18-1.02 0.51(7) 10.58-27.76 17.04(7) 20.34-25.59 23.21(6) 0.33-0.65 0.49(7) 0.004-0.012 0.008(2) 27.82-32.03 30.50(5) 4 浮 0.48-1.23 0.67(7) 6.05-12.02 8.31(7) 20.07-26.28 24.04(7) 0.14-0.65 0.46(7) 0.003-0.004 0.004(2) 32.95-34.28 33.68(4) 63- 98 (4) 15-25 (6) JM 原 0.16-1.36 0.67(10) 15.7

61、4-28.56 20.87(10) 17.62-24.35 20.62(9) 0.50-4.75 2.68(9) 0.008-0.010 0.009(2) 25.05-29.93 28.06(9) 10 浮 0.40-1.60 0.74(10) 5.52-11.14 9.21(10) 15.31-23.56 18.40(10) 0.52-2.51 1.84(8) 0.001- 0.0063 0.004(5) 32.15-33.18 32.50(4) 72- 94 (4) 0-24 (10) JM SM 4 号煤层 水 分(Mad): 原煤 0.18%1.02%, 平均 0.51%; 浮煤 0.

62、48%1.23%, 平均 0.67%; 灰 分(Ad): 原煤 10.58%27.76%, 平均 17.04%; 浮煤 6.05%12.02%, 平均 8.33%;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二 章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的 条 件 - -21 挥发分(Vdaf): 原煤 20.34%25.59%, 平均 23.21%; 浮煤 20.07%26.28%, 平均 24.04%; 硫 分(St.d): 原煤 0.33%0.65%, 平均 0.49%; 浮煤 0.14%0.65%, 平均 0.46%; 磷

63、 (Pd): 原煤 0.004%0.012% 平均 0.008%; 浮煤 0.003%0.004%, 平均 0.004%; 发热量(Qgr,d): 原煤 27.8232.03MJ/kg 平均 30.50MJ/kg; 浮煤 32.9534.28MJ/kg 平均 33.68MJ/kg; 粘结指数(Y): 浮煤 6398 胶质层最大厚度(Y):浮煤 1525mm。 煤类为焦煤,洗选后作为炼焦用煤,为低灰高灰以低灰为主、特低硫低硫分 以低硫分为主、特低磷低磷、高热值特高热值煤。 10 号煤层 水 分(Mad): 原煤 0.16%1.36%, 平均 0.67%; 浮煤 0.40%1.60%, 平均 0.

64、74%; 灰 分(Ad): 原煤 15.74%28.56%, 平均 20.87%; 浮煤 5.52%11.14%, 平均 9.21%; 挥发分(Vdaf): 原煤 17.62%24.35%, 平均 20.62%; 浮煤 15.31%23.56%, 平均 18.40%; 硫 分(St.d): 原煤 0.50%4.75%, 平均 2.68%; 浮煤 0.52%2.51%, 平均 1.84%; 磷 (Pd): 原煤 0.008%0.010%, 平均 0.009%; 浮煤 0.001%0.0063% 平均 0.004%; 发热量(Qgr,d): 原煤 25.0529.93MJ/kg 平均 28.06M

65、J/kg, 浮煤 32.1533.18MJ/kg 平均 32.50MJ/kg; 粘结指数(Y): 浮煤 7294 山 西 楼 俊 集 团 担 炭 沟 煤 业 有 限 公 司 矿 井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项 目 初 步 设 计 第 二 章 兼 并 重 组 整 合 的 条 件 - -22 胶质层最大厚度(Y):浮煤 024mm。 煤类:西部为焦煤,东部为瘦煤,洗选后作为炼焦用煤为特低灰中灰以中灰为 主、低硫分高硫分以高硫分为主、特低磷、中热值高热值煤。 (2)工艺性能 据井田东南 8km 的高崖湾煤矿取样试验资料,4 号煤层铁箱试验结果,有较好的 结焦性,焦炭经转鼓试验 100 转后,M 40

66、级占 78.2%79.2%,M 10级占 7.4%8.2%, 证 明焦炭的抗碎性及耐磨性良好, 焦炭工业分析:灰分(Ad)为 5.58%6.72%,全硫 (St.d)为 0.44%0.57%,属优质的炼焦用煤。 据详查时 10 号煤层取样试验结果,焦炭二次坠落后大于 20mm 级占 94.9%左右, 转鼓试验 100 转后,大于 40mm 级占 43%68.4%,焦炭灰分(Ad)为 7.36%14.3%,总 裂纹率 0.13450.1448cm/cm 2,焦炭强度尚好,耐磨性较差。 3、煤的可选性 据井田南 6km 的山西省离石县白家庄煤矿扩建勘探(精查)地质报告资料, 4 号煤层筛分试验结果:粒度在 136mm 的产率最高,占 56.23%,小于 3mm 级占 29.99%,63mm 级的较少,占 13.78%,可见 4 号煤的块煤产率较高,煤的抗碎性能 较好。 其煤质指标随粒度的变化表现出:煤层灰分产率一般随粒度减小,明显降低,而 煤层硫分则随粒级的变化其变化不明显。 4 号煤层浮沉试验结果:当精煤灰分为 8%时,中煤含量为 22.7%,为难选;当精煤 灰分为 10%时,中煤含量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