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全书(浏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263046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DOC 页数:134 大小:52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管理思想全书(浏览)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管理思想全书(浏览)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管理思想全书(浏览)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资源描述:

《管理思想全书(浏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思想全书(浏览)(1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1节:管理大师用著作与您对话:管理思想全书 前言前言本书集20 世纪的主流管理理念与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于一体,涵盖了对现代企业与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主流管理理论与实践,是对1996年出版的该领域中经典的权威著作经营管理国际百科全书(该书出版了6卷,后来还发行了简本以及袖珍版)的进一步扩充与完善,旨在成为管理领域内介绍管理大师及其思想的著作的基准,全书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会计与金融; 管理经济学; 比较管理学; 产业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 生产管理; 市场营销; 运营管理与管理信息系统; 组织行为学; 战略管理。管理界定什么是管理?对于本书而言这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本质更要弄

2、清它所涵盖的范围。它包含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间的边界是怎样界定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解析。无疑,这些问题的答案不简单。如果近期我们对管理学有所研究的话,就会发现管理的定义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以前的研究中,有一种我们称之为“科学管理”的理论,泰勒(本书涉及的管理大师的中英文名字对照详见表或目录。译者注)等人认为能够建立科学管理,其他学者如法约尔和巴纳德则制定了管理的原则等。这一理论之所以得到广泛的认可是因为:管理者需要使管理的工作和环境规范化、科学化。如果这一点能够实现的话,他们就能够有效地建立和控制企业的管理流程。简而言之,管理就是我们看到的管理者完成的事情。观察优先于建立理论。实践激发了

3、理论的产生,理论优化和指导了实践。因此,在1945年以前涌现出大量从管理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管理学家,如泰勒、吉尔布雷斯、贝杜和法约尔,他们著述广泛。此后,理论学者特别是管理学派的理论学者一直占据着管理界的主流,但他们并不排斥其他理论。本书囊括了从19世纪至20世纪许多诸如此类的学者的理论,如巴塔、福特、井深大、斯隆、塔塔等学者的理论。他们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管理方式并将其运用于北美和其他地区的企业,而且还出版了相关的论著。在本书中,我们试图展示和介绍所有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内容、发展脉络和理论学者的个人经历。从这个角度而言,本书是一本传记。许多学者都谦虚地认为,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取得了如此成就,实

4、际上,他们间接或直接地夸大了先驱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一些特定的理论贡献在先前的条件下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称之为“管理领袖”的学者向我们展示了管理学发展的趋势,但并非所有理论都是受他们的理念的影响。领袖们在管理理念的创造和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理论都刻有他们的标签。新理论必须能够继承和取代传统理念。管理者不断寻求“圣杯”,以消除管理中“我们”和“他们”的界定,从而达到管理和谐。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人们总是需要下一步的研究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正如胡克金斯基(1997)所指出的:在世纪之交,管理学领袖们在管理理论创新、管理理论传播和实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解释他们的

5、影响,就必须既掌握管理工作的自然属性,又了解管理者的需求。只有那些迎合了管理者需求的管理理论才能受到管理者的追捧,而且管理的自然属性更加倾向于关注那些能够帮助企业和组织解决问题的管理学领袖。无论如何,我们尊崇那些在管理学领域做出贡献和突出成就的管理领袖,胡克金斯基罗列了其中的六个: 官僚管理学派(马克斯韦伯); 科学管理学派(弗雷德里克泰勒); 古典管理学派(亨利法约尔); 人际关系学派(埃尔顿梅奥); 新人际关系学派(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领导理论学派(汤姆彼得斯/罗萨贝斯莫丝坎特)。声名带来了美誉,成功的土壤孕育了成功。纷繁的管理理论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学派在他们研究的领域均获得了巨

6、大的声誉,并对相关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管理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定论,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以科学性和理论性为原则,尽最大所能在书中涉猎更多的管理理论。无论他们是不是理论家,至少是研究者和实践者,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第2节:管理科学的界限管理科学的界限本书中所涉及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过了狭义管理所定义的范围,其中理所当然包括了泰勒及法约尔的理论,原因是不证自明的,因为这些理论是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事实上,胡克金斯基(1997)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管理思想是所有流派思想的集合,并且各流派的思想根据自己所关注的核心概念来命名,比如泰勒的科学管理学派。无论何时,任何思想流派都遵循自身的一套规则。一些流派

7、可能强调“范式(Pardigms)”(Kuhn,1970),而另外一些则会较少地运用“暗喻(metaphor)”(Morgan,1997)。后者相信“所有的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具体的情境或者暗喻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暗喻将有助于我们发现组织、理解组织,并以多少与众不同的方式来管理组织”(1997)。如果理论不能使然,那么管理思想就会游离于组织的边缘,而事实就会自行其道,成为主导。通常,人们只是把有记载的管理理论追溯到19世纪末期直到今天,然而,人类经济活动的出现要远远早于这个时期,并且那种模糊的萌芽状态的“管理”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见Warner,1984;Warner与Witzel,1997)

8、。很早就有了类似Medicis(柜第奇银行)那样的货币兑换银行以及类似东印度公司那样的贸易企业。当时他们究竟是如何实施管理的,时至今日已经无法考证,也与今天我们所说的管理理论大相径庭,但是他们的存在确实对在“管理”成为一门科学之前的管理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那时并没有出现一些名噪一时的“名字”或“大师”级的人物。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现代管理”是20世纪才出现的,而“管理研究”作为一门科学也是新生事物,并且依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定义而内容各异。美国在19世纪晚期把“企业管理”作为大学的一门课程,之后不久德国也把一门内容大致相当的“企业经济学”搬上了课堂,日本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开设了高教层次的“商

9、业学”课程(Locke,1996)。管理一词的具体含义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随着学术、专业以及国家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或者是狭义的或者是广义的。例如,在美国的大部分管理学院中,一些学院比较关注所谓“硬的”可定量的学科,另一些学院则比较流行“软的”定性的科学。甚至连MBA课程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在一些国家中甚至完全不开设这门课程,如德国和日本,这些国家中的有抱负的管理者常常是在商业或者产业背景下来学习工程以及技术类课程的。第3节:人物收录的标准人物收录的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划分管理思想界重要人物的标准呢?本书所列举的大部分人物是英美国家的,这也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依然努力避免任何种族优越感的出现。然

10、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大部分管理“大师”都是来自北美的,而且大部分出生在美国,如泰勒、巴纳德、斯隆、福莱特以及其他一些美国土生土长的人物。这些人大都有着传统的中产阶级家庭背景,并且接受过大学教育,也有少数几个人出身于美国新兴商业学校中,如沃顿商学院、哈佛商学院等。尽管有几个人是早年从西欧和东欧移民到美国的,但是很奇怪的是这些人几乎屈指可数,如阿基里斯、德鲁克、菲德勒和勒温。他们也都受过大学教育,但所学的都不是与管理相关的专业。有些人严格来说是社会学家。像厄威克、维克斯等人在实践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英国的管理理论学者(Child,1969)在理论著术上与美国人相比有些逊色。不过,后来的学者如伯恩

11、斯、普格以及阿斯顿小组、伍德沃德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一些像帕金森那样著名的学者甚至赢得了领导地位。在经济学领域,英国人无论是在微观还是在宏观上,贡献都是卓著的,如马歇尔、科斯的理论以及其他一些人的宏观经济理论。另外,对系统思想有所研究的鲍尔丁也是在英国出生的。舒马赫尽管生在德国,但是他成名于英国。欧洲大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贝杜、克罗泽尔、法约尔、李姆伯格、米歇尔斯、舒马赫、韦伯。其中有几个人如法约尔和韦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们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流传之后,其成就才得到人们的认可。帕西奥理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就发明了复式记账法,然而也是到后来才出名的。本书所收录的大部分管理学者都是英

12、国以及北美人,这是因为他们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管理思想领军人物,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尤其是在亚洲。当然书中我们也列举了一些对管理思想做出突出贡献的日本人,如石川馨、大野耐一、盛田昭夫、上野洋一。此外,书中也收录了一些女性管理学者,如莉连吉尔布雷斯、福莱特、坎特和伍德沃德。第4节:管理沿革(时间顺序)管理沿革(时间顺序)分析那些对管理思想做出贡献的人既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也可以按照空间顺序(如管理学者的国家所在的地域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他们既有历史维度也有地理界线。在这两个维度内,又可以按照学科和研究对象来评价。表中的时间线索展示了管理思想的沿革情况。然而,很难明确地说出哪个学者在什

13、么时间在哪个领域做出了贡献。一些重要人物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影响作用,而有些人的思想可能很早就产生了影响,但是到现在他们几乎毕生都在丰富和发展他们的一套方法。因此,本书中我们大都是按照人物的出生日期将他们归类的。相对于“后现代”这一概念而言,大部分人的贡献都是“现代的”,但是很难划一道明确的时间界限。书中,我们有意选取了一些已经成名的学者,因为他们的思想已经产生了影响。的确,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是在后来才被认可的,在当时他们的名字几乎不被学术界知晓,更别说被实业界接受。然而,有许多人是研究“后现代”现象的,包括新技术以及全球化对就业、管理、组织、营销的影响以及其他相关的后果。从事这些领域研究的

14、作者包括汉迪、沃马克、琼斯、麦克卢汉、摩根、大前研一、野中郁次郎、托弗勒。 学科分类在分析管理理论时,学科基础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根据学科的差异对其进行归类,尽管有些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会计与金融会计理论成型于古巴比伦时期,但是本书中所收集的最早的管理思想是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的帕西奥理的会计理论(Wyatt,1997)。20世纪需要更复杂的会计方法,如在美国和德国,会计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但与经济学相关的高等教育学科。本书收录了一些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如本森、李姆伯格、佩顿、舒马兰巴赫。此外,书中也包括了霍普伍德的行为会计理论。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是一门与企业、市场以及产业相关

15、的科学,但是管理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常常充当着宏观经济形势下的经济行为的预言家和表述者的角色(Kay,1997)。在这方面18世纪的亚当斯密对我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来的许多经济学家的理论都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但他们未必都是“管理学者”。一些人的思想大大丰富了我们关于经济环境的知识,因而也被列入本书。我们不但列举了大部分对管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公司理论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如米尔、马歇尔、科斯、米恩斯、马尔克、沙特、西蒙),同时也包括了一些对宏观经济或者企业如何在更广泛的环境运作方面有所建树的学者(如凯恩斯、弗里德曼、加尔布雷斯、熊彼特、萨缪尔森、维布伦等)。我们特别强调了那些研究领域与新兴的

16、公共理论、管理行为学以及组织行为学重叠的经济学家的理论。比较管理学本书中我们记录了几个跨文化管理理论研究学者,包括霍夫斯蒂特、卢森斯、波特、唐,他们的著作是对不同国家的体系之间的比较。显然这一部分与国际管理理论部分有所重叠。产业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部分包括对“员工关系的研究和这一学科内的一些主题的研究”(Poole,1997)。多年以来,产业关系、个人行政以及后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曾一度是管理思想的重要部分。这一领域的许多研究者曾被指责具有超前管理和过度关注管理者与员工利益一致性等问题,被批判最多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泰勒、福莱特以及梅奥。1945年以后,人际关系学派的影响以

17、及新人际关系思想家也遭到同样的批判。但是从事产业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本身就很难归为一派,因而这里我们列举了许多研究方向各异的学者,如来自大西洋一岸的帕尔曼、巴布什、邓洛普、施特劳斯、科奇安、里奇,以及来自大西洋另一岸的弗兰德斯、克莱格、福克斯。同时,书中也收录了布雷弗曼的理论,他独立于上述两派之间,主要研究的是劳动过程。此外,书中还包括了一些研究组织行为的学者,如古纳德、梅奥、马斯洛、赫兹伯格、石川馨、上野洋一、伍德沃德。生产管理在这一领域中,美国的泰勒、吉尔布雷斯、贝杜、福特、斯隆、沃顿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对生产管理与运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的石川馨、上野洋一、松下幸之助、盛

18、田昭夫、信户茂夫以及丰田家族等对生产管理的影响遍及全世界。全面质量管理,虽然源于美国但是却通过戴明和朱兰在日本盛极一时。后来的沃马克和琼斯也分析了这一“精细”生产现象。市场营销尽管很久以前亚当斯密就提及市场营销理论,但是营销成为一门科学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见Baker 和OBrien,1997)。1776年,亚当斯密提到:“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营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着“组织与顾客的分界面”(1997)。在本书中,我们也提及了其他一些学者的贡献,如拜瑞、莱维特、科特勒以及麦克卢汉。麦克卢汉深化了我们对媒体以及广告的理解。维布伦的“炫耀性消费”的概念在这一部分中也被反复提及。运营管理和管理信

19、息系统运营管理把“运营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自然、人与机器的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Miser,1997),布莱克特、瑞特等人对这一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与社会科学和商业理论相比,系统研究属于现代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Checkland,1997)。“系统”从一个生物学概念被延伸到任何一个“完整的体系”(1997)。从贝塔兰菲、鲍尔丁、 维克斯、维纳到埃克福、比尔、切克兰德、福雷斯特,他们在这一领域掀起了一场著名的系统运动。人们看世界的角度从日常的方式转变到特定的模式过程。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理论的产生是个偶然,它已经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交叉科学,因而关于这一领域的成果特

20、别多。组织行为理论的历史复杂,是从经济学、劳动关系学 、产品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衍生出来的(Warner,1996)。这里我们既包括了早期的研究者泰勒、韦伯,也包括了发展阶段的研究者福莱特和梅奥以及现代的查尔德、罕南、弗里曼、圣吉和威克。组织行为理论内部可以分为几个学派,如官僚机构学派,代表人物有米歇尔斯、韦伯、伯恩斯、克罗泽尔、当斯、普格和阿斯顿研究组,他们强调组织结构;管理决策学派是另一分支,代表人物有马尔克、克耶尔特、林德布洛姆和西蒙等;群体行为主义者包括雅克、梅奥、勒温,他们发现了非正式组织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有知识基础学派分支,该分支以野中郁次郎和斯达巴克的贡献著称。领导

21、理论学派是一个主流分支,在该分支做出突出贡献的包括韦伯、菲德勒、科特勒。对激励理论的论述则以马斯洛、赫茨伯格等为代表。在组织经济学领域,我们列举了鲍尔丁和威廉姆森的著作。阿基里斯、本尼斯、肖恩和圣吉是组织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权力也是一个重要概念,这方面我们介绍了克罗泽尔、普费夫、萨兰科克的理论。钱德勒是战略和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的撰稿人也有很多,如泰勒、艾默里、崔斯特、汤普森和伍德沃德。第5节: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把战略应用于管理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Mansfield,1997)。本书中所收录的稿件从中国古代的孙子一直到现代第一位把战略与组织结构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家钱德勒,同时也

22、包括了后来的哈默和波特。书中查尔德所强调的核心概念“战略选择”与组织行为理论有所重复,因而在这一章中也会提到。重复稿件书中的有些稿件很难归类,因为它们可以放在不同的领域中,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可能从经济学讲到组织行为,如威廉姆森一节,也可能从组织行为谈到战略,如佩蒂格鲁一节。一些稿件是写组织行为的,但是也可以看成是写跨国公司的,如阿德勒、霍夫斯蒂特、卢森斯以及唐的章节。许多稿件提到全面管理(Warner和Witzel,1997),这是一种基础理论,我们认为许多理论都可以归到这里。在本书中,我们列举了这些人的理论,如巴纳德、德鲁克、法约尔、福泽谕吉、汉迪、古立克、坎特、科特勒、帕金森、彼得斯、厄

23、威克等。 结论本书中各位作者的写作风格难以一言以蔽之,撰稿人的写作手法各异,主要有以下几大特色:概念、术语、方法论与实践。概念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是在理论或者概念层次上的,也就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解释一个对象,或者发明一个新的概念。本书中的多数学者都符合这一标准。有些人(像韦伯)实际上与管理没什么联系,但是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清晰地定义诸如“官僚体制”、“领导”这些概念。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如泰勒对“科学管理”下了定义,为管理学引入了新术语、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贝塔兰菲对系统思考的定义是一个重大的概念突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为管理学上的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借鉴。马尔克及克

24、耶尔特定义了组织的行为理论。所有这些证明了基础理论对管理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术语添加新的语汇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这包括概念创新以及实践创新。摩根将其中的一些概念视为“修辞”,这些修辞会被翻译成术语供咨询者和实践者所使用,以后还会被学界所承认。这些术语包括“文化”和“组织结构”。但并不是所有的这些术语都可以成为我们所使用的管理学日常术语。技术性更强的术语可能会使用得更多。如“及时”这一术语就成功地进入了管理学语汇中。哈默的“再造”是另一个广为引用的术语。当某一术语经常被管理学家挂在嘴边时,那么它被内化和引领实践改进的可能性就会更大。方法论为研究调查发明新的方法也很重要,如怎样去调查一个管理

25、问题。许多这方面的进展,如霍索恩的研究及梅奥的实验都推动了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一些管理学家发明了新的研究工具,如阿斯顿小组在他们对组织结构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劳勒在对专业化领域的研究中发明了研究薪酬体系的新工具。菲德勒在对领导领域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发明。这些都是研究上的方法论,而新的管理学上的技术性方法可以通过每天与生产实践面对面的接触来获得。实践管理学上的理论及实践创新都是十分必要的。实践上的创新可以追溯到福特。另一些是基础实践者,但他们的实践也在推动实践的发展方面可圈可点,斯隆、贝塔、塔塔以及日本的盛田昭夫,都属于这一类型,但将时间追溯到20世纪转折时期,我们可以看到从实践者到理论家的角色

26、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学者和咨询者(或是两者的结合)。管理学界的导师,往往是那些带有大学味道的商学院里的创业学者,他们变成了组织里的把脉者。总结 总的来看,很少有管理学家可以在以上四个方面都有贡献。多数只是在其中的一两个方面有造诣。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在他们各自的领域或整个管理学领域中修正或颠覆了传统的理论。批评者会否认他们的成果,认为他们只是对传统理论的修修补补。但他们都已载入管理学史册。当然,我们也不一定要把这些管理学思想“具体化”。在任何情况下,管理者都偏爱理论指导,因为,不管怎么说,它们都简单易懂。而且尽管不多,但都可以提供科学依据。尽管如此,研究管理学思想史的历史学家可以记载

27、这些贡献,评价它们就没那么简单了。文献的结构文献中,我们按字母顺序排序,以便于参考和交叉参考。每一章的开始都有关于管理学者的主要经历以及主要著作的介绍,然后是他们主要贡献的摘要,之后对他们的职业及工作给予描述和评价,接下来是结论。最后,我们提供了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的文章。第6节:前言参考文献前言参考文献Alvesson,M,and Willmott,H.(1996) Making Sense of Management: A Critical Introdution,London,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Baker,M,J

28、.and OBrien,E, M. (1997)Marketing,In M, Warner(ed)Concis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449455.Checkland,P(1997)Systems In M,Warner(ed)Concis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

29、ness Press, 667673.Child,J.(1969)British Management Thought,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Clark T.A.R.and Salaman G.(1996)The management guru as organizational witcdoctor,organization 3,1:85107.Huczynski,A (1997)Guru Concept,In M,Warner(ed.)Concis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and Manang

30、ement,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234242.Kay,J (1997)Business economics,In M,Warner(ed.)Concise Internatioal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4452.Kuhn,T.S.(1970)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Chicago,Ill: University of Chic

31、ago Press.Locke,R.R.(1996)The Collapse of The American Management Mystiqu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Mansfield,R(1997)Concept of Strategy,In M. Warner(ed.)Concise International Encylopedia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656667.Mister H.J.(1997)Operations

32、Research,In M.Warner(ed.)Concis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507522.Morgan,G.(1997)Images of Organizations (New Edition), Thouand Oaks,London And New Dilhi:Sage Publications.Poole,M. (1997)Industrial and labour relations in M. Wa

33、rner (ed.) Concis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264282.Pugh,D,S,Hickson D.J.And Hinings, C.R.(1964 And Subsequent Editions )Writers On Organizations,Harmodsworth,Middlesex:Penguin Books. Oed(1993)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itionary

34、,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Silverman,D.(1970)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s, London :Heineman.Sorge,A.(1997)Organizational BehaviourIn M. Warner(ed.)Concis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523539.Warner,M.(1984)Organizations and Ex

35、periments:Designing New Ways of Managing Work,Chicherter And New York:Joho Wiley .Warner M.(Ed.)(1996)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6 Volumes.Warner M,(Ed.)(1997)Concis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London:

36、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Warner,M.,And Witzel,M.(1997)General management:back to the future,Human Systems Management,_(In Press).Wyant,A(1997)Accounting,In M,Warner(ed.)Concis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第7节:拉塞尔L.埃克福(1)拉塞尔L.埃克福Ackoff,Russell L.(1919)个人背景 1919年生

37、于美国费城。 19411942年,19461947年任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助教。 19421946年于美国陆军服役。 19471951年任底特律Wayne大学助理教授。 19511964年任软件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 19641986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系统科学教授,管理科学Anheuser?Bush教授、统计及运筹学系主任、社会系统科学系主任、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及Busch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至今任美国费城人机交互管理研究中心董事会主席。主要著作调查方法论(Methods of Inquiry)(1950)运筹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Operations Researc

38、h)(1957)运筹学的管理者指南(A Manager?s Guide to Operations Research)(1963)运筹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1968)关于目标体系(On Purposeful Systems)(1972)解困的艺术(The Art of Problem Solving)(1978)创造公司的未来(Creating the Corporate Future)(1981)公司未来的控制指南(A Guide to Controlling Your Corporations Future)(1984)西方经济复

39、兴(Revitalizing Western Economies)(1984)小生意管理(Management in Small Doses)(1986)埃克福的“妄语”(Ackoffs Fables)(1991)民主性组织(The Democratic Corporation)(1994) 人物概要拉塞尔L.埃克福的研究对企业与管理学界的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无论在何种场合,他都不遗余力地宣扬参与、创新、矛盾化解、改善未来以及计划或为何而计划。因此,他的贡献很难一一概括。不过,以下四项十分突出的贡献代表了他的学术成就:运筹学、交互计划法、圆形组织和编写埃克福的“妄语”。在彻奇曼(C

40、hurchman, C. West)的协助下,在运筹学理论发展初期(20世纪50年代)他就界定了运筹学这一概念,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作出了运筹学的发展未能与时俱进的论断。理论界认为操作层面的战术模式盛极一时,而此时实业界的许多经理人已经将目光转移到了战略模式上。此外,到20世纪80年代末,运筹学的教师们还只是照本宣科,缺乏实战经验。而埃克福,正像他自己所言,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从运筹学的理论研究中跳了出来,着手一项新的工作,而这项工作正是使他一举成名的、针对公司系统与交互式问题的系统研究。20世纪80年代,埃克福的思想已经系统地形成了参与性方法,该方法成为交互计划方法

41、的标志。交互计划法鼓励人们构思自发的理想设计并且主动寻找实现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埃克福将其精力放在了另一个领域,即对圆形组织的结构性思考上。与传统的层级组织不同,圆形组织实际上是一种民主而不是官僚层级制的组织。在埃克福的事业道路上,发生了许多趣闻轶事,他把这些经历以风趣幽默的口吻整理成集,出版了埃克福的“妄语”一书。如果不曾拜读过这本书,人们就无法真正了解他的聪明才智。1.生平资料埃克福1919年出生于美国费城,1941年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之后便直接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哲学助教。进入与所学专业并无直接关系的领域,这一想法是他在1939年修完由彻奇曼

42、教授主讲的“现代哲学”课时形成的,他们二人之间的学术伙伴关系一直持续到1958年,并且他们的友谊相伴两人一生。关于二人诸多合作的细节会在本书有关彻奇曼教授的章节中特别提到。第8节:拉塞尔L.埃克福(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克福在美国陆军服役,但是他一直与彻奇曼教授保持联系,这使他得以在彻奇曼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哲学博士的学业(1947)。之后,他便开始担任美国底特律Wayne大学的哲学和数学助理教授、美国人口普查统计署顾问(他曾于1950年离开Wayne大学六个月),之后,他担任过运筹学副教授、教授及软件工程学院运筹学研究组组长(19511964)。在这期间,他还作为“卢卡斯”运筹学访问教授,

43、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一年(19611962)。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后,埃克福继续着他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活动(19641986)。他既是系统科学教授,也是管理科学教授。他身兼多职:宾夕法尼亚大学统计学、运筹学及社会系统科学系主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和Busch中心负责人,墨西哥国立自动化大学的访问教授(19751976)。1986年,埃克福离开学术界,在宾夕法尼亚创办了交互计划法研究中心,并亲任董事会主席。交互计划法研究中心是一家自筹资金的研究所,其收入主要是运用埃克福的交互计划法和圆形组织理论给企业提供顾问、培训服务所得的报酬。埃克福所获的无数的奖励证书显示了他卓越的学术成就。他曾取

44、得英国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1967)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St.Louis,1993年)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得了纽黑文大学(New Haven,1997)法学博士(荣誉)学位;同时,他还曾获英国运筹学会颁发的银奖(1971)、美国运筹学会颁发的George E.Kimball奖(1975),以及南加州计划者协会颁发的在计划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方面的年度杰出贡献奖(1979)。他还作为外国专家在俄罗斯国家自然科学研究所工作过(1995)。自1965年起,他一直是美国统计协会成员。1993年,他还获得了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颁发的奖项。埃克福是一个真

45、正的实践主义者,他曾在300多家企业及政府机构中实施其研究成果,其中较为知名的有美国铝公司、美国航空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美国司法部、柯达公司、福特公司、通用电气公司、 IBM公司、美国国税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陆军及空军等。2.运筹学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运筹学(Operation Research)这一科学满足了埃克福希望从事真实的、具体的工作的愿望,而他认为这是哲学所无法实现的。在运筹学理论发展初期(20世纪50年代),在彻奇曼教授的协助下,他界定了运筹学这一概念。他的运筹学概论(1957)是该领域中第一部全球性的教科书。20世纪60年代,他参与合著了运筹学的管理者指南(1

46、963)和运筹学基础(1968)。通过这三部曲,他对运筹学做出了非常深入的解释说明,并且着重强调混合团队方法的重要性,即一个组织要具有多样性,并要在不同的运筹学团队中具备至少相同的多样性。混合团队方法的研究将北美运筹学派与英国运筹学派区分开来,并且将学者的研究取向引导到整体而不是个体的管理上面。20世纪60年代,埃克福指出,运筹学的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他们的研究方法适用于特定类型问题的研究,即机械与机械性行为。运筹学解决的问题一直关注于可操作性与战术技巧性,而非战略性与规范性,并且此类问题最终决定了运筹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埃克福认为,企业所遇到的问题正在不断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需求迅速增长

47、,生产也随之不断扩大,许多新问题的出现使运筹学有了用武之地。但是,截至20世纪60年代早期,西方工业所能提供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需求水平。公司的领导者们有目的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应付产品竞争与创造新需求上面,而大多数运筹学研究者在技术上依然固步自封,还在死守着操作层面上的、战术性问题。这样一来,公司管理者的需求与运筹学研究者的理论供给之间便出现了差距。至此,运筹学被迫只能服务于低层次的管理问题。第9节:拉塞尔L.埃克福(3)埃克福认为企业发展变化越快,管理者与运筹学研究者之间的差距就会越大。通过操控市场变量所获得的增长是有限的,许多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通过开发新产品与服务来求得发

48、展。埃克福认为,这需要有详细的战略计划和应付被埃克福称做“混沌”的相互影响的复杂的问题系统,而不是单纯地解决战术性问题。对运筹学来讲,它的失败在于被这个时代抛在了底层,抛在了组织以外。同时,埃克福观察到,教师们还在照本宣科而不是结合实际来讲述运筹学理论。埃克福在20世纪80年代总结到,专业的运筹学杂志几乎不涉及任何实际问题,运筹学完全脱离了现实世界。(但坦率地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英国运筹学派为代表而产生的“软运筹学运动”已试图重新开始这一领域的研究。)埃克福承认自己是个市场导向的人,的确,他是一个识时务者。他将精力从运筹学的研究中转移了出来,着手于他的著名的、针对公司系统与“混沌”的

49、研究,并发明了交互计划法。3.交互计划法在不同职业生涯的任何阶段,埃克福一直坚持着“改善未来”这一承诺。但埃克福并不认为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尽管他的自传否定了他的这种说法),相反,他强调的是要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交互计划法便源于此。交互计划法关注的,是现在该做些什么才能够创造未来,而不是将未来与现在分开对待,它旨在辅助组织成员设计理想的未来,并找到实现这一远景的方法。这些正反映了埃克福的坚定信仰:一切问题,都是计划或被计划。交互计划法构建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上,即变革的障碍主要存在于参与制订计划者的思想深处,而不是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中。障碍往往只是参与者的假设。埃克福反对那种试图显化

50、和清除假设的方法,因为他觉得这样并不可行。也许存在成千上万种假设,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够判断这些假设什么时候成立,并得到了妥善的解决。相反,埃克福提倡通过形成一种理想化的设计并寻找一种创新性的方法来实现它。参与者们假定现行问题的混沌状态在昨夜已经被打破,那么今天我们只需要思考该选择什么样的理想模式。在缩小理想化未来与他们所处的现实未来的差距的过程中,如果不出意外,参与者会发现障碍已经不存在了,那是因为在他们的脑海深处已经把障碍摒弃掉了。交互计划法是一种将上述想法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埃克福在创造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最早开始论述这一问题;在公司未来的控制指南一书中,则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该方法分为五

51、个部分: 阐明“混乱”; 构建计划; 界定计划含义; 配置计划资源; 实施与控制计划。其中,前三个步骤决定了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具体论述如下。阐明“混乱”前面已经提到,埃克福认为“混乱”是一个由相互影响的问题构成的复杂系统。阐明“混乱”的目的在于明确组织中的“混乱”,并就此确定组织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将有怎样的未来。这一工作要综合考虑下列三项工作。 系统分析按照组织现有情况构建一幅细节图画,其中包括流程、结构、文化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障碍分析全面分析现存的阻碍组织发展的所有问题。 备用方案的准备根据系统分析与障碍分析的结果,提出改善未来绩效的备用方案。构建计划构建计划是理想化设计的出发点

52、。理想化设计鼓励参与者们在允许其自由设计组织形式时,能够改善设计他们现有的组织形式。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设计必须在技术上可行,而不是仅科学幻想。 设计必须持久,这就意味着该设计必须具备学习型组织的特质。构建计划包括三个战略步骤 选择一个目标给出一个能够提供承诺与方向感的具有广泛意义的陈述。第10节:拉塞尔L.埃克福(4) 选定该设计预期达到的要求以理想目标为基础,勾画出预期达到的理想化设计的蓝图,包括流程、结构、文化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理想化设计从对上述特性要求的设计过渡到对细节方面的设计。埃克福极力主张对上述过程要进行两次思考,第一要考虑到受环境的制约,第二要考虑到不受环境的制约。这二者

53、间的显著区别将会带来额外的工作,推动外界环境的变化。界定计划含义将已有的参考方案与理想计划加以比较,由此我们可以制订出能够弥补二者之间差距的战略计划,这是一个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过程。后一阶段与朱兰提出的为解决质量问题而实行的目标导向方案非常相似,但此处的目标具有理想化的特点。战略按照宗旨、资源需求、所有权、时间量度及绩效考核等被清晰地落实成具体目标。这样一来,计划含义的界定问题转变成计划的资源配置、计划的执行与控制设计问题。交互计划法会带来诸多好处,它能给参与者带来动力及责任,并因此激发出他们巨大的潜在创造力。交互计划法的目的在于使参与者们达成共识,并因此提高执行力。这就使我们意识到,阻止参与者

54、们达成理想目标的正是他们自己的思想懈怠。当然,交互计划法也引致了许多批评。大多数人认为所有参与者都愿意参与这种公开的自由讨论,那么,当工作需要更多的知识时又会怎么样呢?人们都可能有意无意地按照这种方式来工作。但是,交互计划法中并没有指出对上述这种情况该如何判断并加以解决。埃克福在回应批评时认为,这种情况就像是另一个阻碍物,只要参与者们能够创造性地在强有力的利益相关者等反对派身上寻求办法,这种困难还是会解决的。一些反对者认为,埃克福仅仅提出了这种言论,他并没有用他的经历告诉人们,他真正碰到了“难以调和的冲突”,很简单,这正是因为他的交互计划法所进行的行为并没有冲击到他的客户的基本利益。埃克福随后

55、便以挂在他办公室墙上的暴力冲突管理联盟图标,以及该联盟给他发来的感谢其化解冲突的信件作为对上述说法的反驳。他们的争论还在继续。福拉德(Flood)和杰克逊(Jackson)拓展了埃克福的交互计划法,在研究过程中加入了案例的研究,从而使得该理论更具实战性。4.圆形组织埃克福对于参与的关注还涉及另一个领域,即他对于圆形组织的结构性思考。圆形组织实际上是一种民主层级的组织。它是组织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使组织中合作从事某项工作的人能够有更积极的表现。这正好为组织成员实行埃克福的交互计划法提供了途径。人们第一次接触图形组织理论是通过创造公司的未来(1981)一书,而对该理论的详细论述则出现在民主性组织

56、(1994)一书中。每部书中对于该理论的论述都体现了埃克福一贯的细致风格,下文会有概述。埃克福提出了三项原则,并且还通过结构说明了参与的概念: 终极权威的缺失; 每名成员的直接参与能力以及通过代表参与关乎自身利益决策的能力; 组织成员单独地或集体地做出关乎自身利益的决策并实施该决策的能力。圆形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是委员会。委员会是由来自组织内不同部门的人所组成的。身处领导层的每个人都必须成为他所在委员会的成员。每个委员会都要有一个最小的核心团队:委员会的管理者、管理者的直接下属、管理者的直接上级。任意一个委员会,在适当的情况下,只要能改善利益相关者们的利益,都可以从组织内或组织外吸纳新成员。委员

57、会管理者的数量不能超过下属的数量,这样才能保证后者占多数。组织层级中最底层的委员会应该包含他们所有的下属,如果这样使得委员会太大而无法运转时,可以将其分成半自治的工作组群。每一个工作组再选择一名负责人,如此向这一层级的委员会管理者汇报,即这一负责人处在一个包括他自己、工作组全体成员以及最底层管理者的委员会中。第11节:拉塞尔L.埃克福(5)每一个委员会都拥有六项职责: 为所在委员会制订计划; 为所在委员会制定具体的政策; 与其下一层级的委员会共同制订纵向计划和政策; 整合计划与政策,使上下级目标一致; 改善委员会中下属的工作质量; 提高并评估委员会中管理者的绩效。圆形组织克服了传统组织(例如韦

58、伯式等级制)的一些缺陷。这种形式有利于提高人们参与到组织中并做出富有成效的工作的可能性。它打破了严格的垂直组织形式,给组织带来了更多的责任。这种组织鼓励参与因而使责任分散化,而传统的官僚机构只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分配责任。尽管它在很多时候还要依赖于自然环境和政府的法规,但是对于不断变化的环境,圆形组织的适应性是不断提高的。圆形组织设计方案较其他方案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圆形组织仅仅是弥补了一直占主流地位的传统等级制组织的缺陷,而不是彻底推翻了等级制。从另一方面来讲,它也可以被看做是对等级制担忧的一种保守的反应。但这种组织未能清晰地界定管理的职能以及怎样组织这些职能。最后,圆形组织强调明确的组织界限,而

59、这种理念最近遭到了吉伯森伯雷尔(Gibson Burrell)等许多组织分析专家的严厉批评。5.“妄语”埃克福的著作被企业界以及管理学界公认为富有洞察力、实践性和幽默感。埃克福的“妄语”一书便充分体现了他的风格。在这本书中,他用犀利的语言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以短小精悍的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埃克福的导师汤姆(Tom Cowan)认为,作为故事来看,它们可能不是真实的,但又应当是真实的。从下面这些深刻的观点,我们可以大致“品味”出埃克福“妄语”的“味道”,更确切地说是它的精妙之处:(1)最优秀的系统设计者懂得如何击败其他任何设计者所设计的系统;(2)对一个武断的要求最好的反应就是像这一要求本身一样武断

60、;(3)智慧和创造性不是教育的产品,而是生产者,不过它们经常成为教育的牺牲品。更多精彩的“妄语”请参见系统实践第一期到第十期的埃克福专栏。6.结论埃克福兢兢业业地工作了60个春秋,他的奋斗对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不屑成为一名学者。他在思想上独树一帜,从不人云亦云,并且是一个市场导向者,在工作中十分重视客户的现实需求。这一特点在其各个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这里所介绍的只是他个人及其部分著作的情况,没有介绍的还有其在社会科学和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但是他在每个领域所传达的信息都是相同的鼓励参与,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及改善未来。如果要说明埃克福的哪一点值得商业领域及管理学领域反复回味,那就是“

61、计划”或“为何而计划”。撰文:罗伯特L.福拉德(Robert L.Flood)第12节:沃伦本尼斯(1)沃伦本尼斯Bennis,Warren(1925)个人背景 出生于1925年。 曾作为美国军队的一名步兵团军官在欧洲服役。 1951年毕业于美国安提俄克大学心理与商业专业。 1955年获美国马萨诸塞技术学院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博士。 1955195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执教。 19561959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执教。 19591967年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研究部成员,后来担任该研究部主席。 19671971年任美国布法罗纽约大学分校的教务长和副校长。 19711978年任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校长。 1979年至今为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SC)著名教授。主要著作通过实验的群体方法改变个人与组织(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d Through Group Methods: the Laboratory Approach)(with Ed Schein,1965)跨越官僚制(Beyond Bureaucracy)(1966)暂时社会(The Temporary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