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255486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DOC 页数:111 大小:49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资源描述:

《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1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文本贵州省旅游局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目 录导 言3第一篇 创新引领,描绘旅游强省新蓝图5第一章 发展背景与基础5第二章 理念和模式创新9第三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11第二篇 科学谋划,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18第四章 优化空间布局18第五章 市州发展指引25第六章 旅游交通建设32第七章 促进旅游产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38第三篇 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大旅游产业体系42第八章 农旅融合42第九章 文旅融合45第十章 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48第十一章 提升传统旅游产业综合服务能力52第十二章 壮大产业主体56第四篇 强化特色,打造一流

2、旅游精品和品牌58第十三章 实施旅游精品战略58第十四章 提升国际品质68第十五章 形象创新与市场开拓69第五篇 绿色转型,保护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75第十六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75第十七章 文化保护与传承79第六篇 强力推进,落实发展保障措施81第十八章 体制机制与政策保障81第十九章 其他保障措施87附件1 近期重点推进旅游项目、重点旅游项目及重点旅游备选项目表90附件2 旅游基础设施及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04附件3 图件110110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文本导 言旅游业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奇兵,经过多年的发展,贵州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前,贵州旅游发展站在了一个

3、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以下简称“国发2号文件”)和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贯彻“两加一推”主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促进旅游与生态、文化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旅游业转型升级、后发赶超之路,把旅游产业建设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建设旅游强省。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特编印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导

4、和推动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本规划是全省上下联动、内外专家结合、5家甲级旅游规划单位、100多名专业人员联合编制的规划,是一次创新实践。规划编制过程中,总计走访省级相关厅局领导、市州领导及部门负责人183人次,咨询会商海内外50余位知名专家,共召开125次会议,征集2000余条修改意见。规划充分吸收了贵州省各部门、各市州的相关工作成果。 本规划范围涵盖贵州省全域,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近期为2012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本规划成果体系包括文本、图件、说明书、项目库规划、近期行动计划、6个专题方案(金融政策及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实施方案、旅游交通

5、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特色风貌城镇工程实施方案、旅游精品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农业旅游发展专项实施方案)、规划过程纪实、任务分解表。本规划力求体现先导性、综合性、产业性和项目化、实物化、落地化的特点。 本规划文本共分为6篇19章99条,围绕“国家公园省”的总体定位和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重要平台的发展目标,构建了由四大创新模式、四大战略、空间布局、现代大旅游产业体系、产品体系、生态与文化保护、体制机制与政策保障共同支撑的综合性规划。本规划是贵州省级层面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也是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规划和贵州省重点旅游项目实施规划,与省级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是指

6、导贵州未来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行动纲领,也是编制相关旅游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依据。 第一篇 创新引领,描绘旅游强省新蓝图第一章 发展背景与基础第1条 区域概况贵州位于东经1033610935和北纬24372913之间,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人口3469万人。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平均海拔1100m左右。喀斯特地貌占全省总面积的61.9%,形态齐全,类型多样,构成发育典型的“喀斯特王国”。除汉族外,全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的36.1%,形成“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一山不同族”的独特景象,彰显着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全省日照

7、时数在1200小时1600小时,年均气温在1418,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在1100毫米1300毫米之间,气候宜人、四季宜游,避暑气候优势明显。贵州处在南贵昆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之中,毗邻成渝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区位条件重要。第2条 旅游资源特质贵州秀丽的自然风光、奇特的岩溶地貌、难得的生物多样性、多姿的民族风情、丰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红色文化和宜人的气候条件和谐共生,旅游资源呈多样性、活态性、全域性等特征,组合优势明显,便于整合开发,打造复合型旅游精品。贵州夏季避暑优势和低纬度、亚高原、多梯度山地的四季宜游优势明显。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民族文化以及国酒文化等具有唯一

8、性。贵州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具备在同质化中找唯一、做第一、创精品的核心竞争力和潜力。第3条 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贵州2011年旅游总收入1429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1.7亿人次,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5位和第19位。目前共有世界自然遗产2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27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3项125处;已评定的星级饭店355家,其中五星级4家,四星级45家,三星级150家;出境游组团社和入境及国内游组团社共计287家;特色旅游商品主要有蜡染、刺绣、银饰

9、、漆器、民族乐器、服饰、水晶、玉石、奇石、陶艺、国酒、黔茶、苗药及其他土特产品等。近年来,贵州省在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中,推动形成了“三位一体”领导体制和“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成功打造了“多彩贵州”旅游文化品牌,有效搭建了旅发大会和“两赛一会”旅游发展平台,着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旅游人才培养,为贵州省旅游业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第4条 旅游产业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年来,贵州省旅游业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新兴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体制创新的攻坚期,面临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和效益同步推进的发展阶段。贵州旅游面临从点线突破向

10、整体推进转变,从观光主导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复合产品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产品创新型转变,从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运作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从旅游行业发展向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第5条 旅游消费趋势从世界旅游消费趋势看,国际旅游区域的重心将向东转移,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将成为全球旅游者到访最多的地区。入境游客更关注原生态旅游和地域文化旅游,同时要求享有国际化、高品质的服务。从国内旅游消费趋势看,旅游消费需求已迈入大众消费阶段,国民休闲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旅游需求从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多种需求转变;散客游、自助游日渐增多;户外运动备受青睐;老中

11、青康体养生旅游需求不断扩大。第6条 贵州旅游发展新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将旅游业放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全局中,赋予更重要的位置。党中央、国务院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扶贫开发战略时,专门制定了进一步支持贵州省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为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贵州旅游业面临融

12、合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机遇。随着贵阳到广东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即将开通,贵州迎来了与最为发达的珠三角市场对接的发展契机,从“口袋底”变成粤港澳进入大西南的门户和枢纽点;随着贵阳到四川、重庆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在“十二五”期内开通,以及省内县县通高速目标的实现,贵州将全面对接成渝市场,这些大通道的建设,将彻底改变贵州旅游业在大西南的地位,也将推动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形成新的格局。第二章 理念和模式创新第7条 理念创新要以后工业化时代的眼光,挖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用创意做引擎,用创新做推力,打造原生态、特色强、高附加值的旅游精品。通过旅游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融合”

13、,实现贵州建设“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的有机联动,共同发展。要以生态为基底,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支撑,加快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开拓一条超常规、跨越式的特色高效生态经济之路,一条绿色转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式经济之路,以及一条高水平、可持续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之路。第8条 模式创新(一) 全域统筹发展模式通过上下联动、条块联动、内外联动、统筹布局,实现全域化、全方位、多部门统筹和全民参与,落实涵盖9市州的旅游精品、交通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强生态保育与文化事业建设,形成全域统筹、梯度推进、重点突出的全省旅游产业生产力布局,构建全域覆盖的生态景观

14、格局。(二) 四化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强化旅游的先导、关联、带动作用,推动农业围绕旅游提升、工业支撑旅游做强、三产依托旅游延展、文化联姻旅游做大、城镇结合旅游做靓、百姓参与旅游受益,形成三化同步、四化融合的发展模式。(三) 圈层保护开发模式圈层保护开发模式包括1+1模式(一个核心保护区内圈+一个配套的旅游功能区)、1+N模式(一个核心区内圈+多个旅游功能区)和N +1模式(多个村镇+一个旅游功能区)。核心圈主体功能为保护和展示,交通宜畅达而不直达,宜采用徒步、骑马、自行车或其他环保代步工具方式进入,鼓励网络预约、智慧旅游、社区参与等。外围属综合服务配

15、套圈层,交通畅通直达,主体功能为休闲度假、服务配套与产业发展,引入国内外品牌服务供应商和产品供应商等方式提高服务品质。(四) 快进慢游模式加快航空、高速公路、高铁和城际轨道等“快速交通”建设,提升贵州交通的快捷畅通,保障旅游的可进入性。同时,通过系列风景道、绿道和旅游廊道等建设,以及立体化、多样化的旅游交通方式设计,打造“慢游贵州”的深度体验旅游。第三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第9条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国发2号文件和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为战略目标,

16、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促进旅游要素集群化、产品特色化、服务个性化、进出便利化、环境优质化;深化生态、文化、旅游的高度融合,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一条“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富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后发赶超新路径,把旅游业培育成贵州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第10条 发展原则(一) 绿色转型,保护第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保护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传承保护好传统文化,发展绿色旅游产业,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二) 交通先行,区域合作以交通先行带动地区旅游发展,以地区旅游发展促进区域协同

17、合作,依托贵州省在西南地区较好的区位条件与多区域深化合作的机遇,强化省内、国内、国际旅游合作,在合作共赢中谋求贵州旅游的大发展。(三) 产业融合,优化结构构建旅游大产业体系,加快农旅、林旅、水旅、工旅、体旅、商旅、航旅、金旅等多产融合、多业联动,形成“农业围绕旅游提升、森林联合旅游保育、水利依托旅游做活、工业支撑旅游做强、文化联姻旅游做大、商贸融合旅游延伸、体育融入旅游做旺、航空联盟旅游做精、金融服务旅游增收、城镇结合旅游做靓”的产业融合模式。提升产业素质,放大产业优势,推动贵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四) 市场导向,特色发展适应国内外旅游消费市场的新变化,以高端市场为引领、大众市场为基础、特

18、种市场为补充,大力发展避暑、演艺、养生、购物、美食、采风、温泉、长征(红色旅游)、赏花、发呆(休闲)、科普、修学、怀旧、乡村、垂钓、自驾、低空飞行、骑行、徒步、探险、露营、登山、漂流、攀岩、斗牛等旅游,形成特色鲜明、差异性强、体验丰富、文化多元、动静结合的旅游产品体系,引领国民旅游休闲度假新生活方式。第11条 发展定位(一) 战略定位: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将贵州建设成为原生态、多民俗、特色强的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把贵州建设成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实现生态文化旅游协调发展,促

19、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二) 总体定位:国家公园省贵州素有“公园省”的美誉,雄山、秀水、怪石、奇洞、峡谷、温泉、瀑布、溪流、湖泊、湿地、草原、森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贵州是天然大公园,处处是风景;贵州是民族文化大观园,处处有风情;贵州是全国人民的大花园、国民休闲地、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胜地。建设国家级的公园省,有梯度、差异化地推进贵州旅游全域化发展。(三) 产业定位把旅游业建设成为贵州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绿色转型的示范产业、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幸福产业。第12条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旅游经济总量、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综合实力等大幅提升,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生态文化旅游强省的跨越。(一)

20、经济目标到2015年,当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确保达到3亿人次以上,其中入境游客人数力争达到12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预计旅游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占全省GDP比重10%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22%左右。到2015年末,力争游客人均旅游花费由2010年的821元增加到1000元左右,平均停留天数由2010年的1.7天增加到2天。到2020年,当年旅游接待总人数力争达到4.5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人数力争达到2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8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左右,占全省GDP比重12%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25%左右。到2020年末,力争游客人均旅

21、游花费增加到1500元左右,平均停留天数增加到2.5天。根据上述经济目标制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相关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到2015年,平均年度旅游固定资产投资约1200亿元,20122015年累计旅游固定资产投资约4800亿元。到2020年,年均旅游固定资产投资约1500亿元,20162020年累计投资约7500亿元。至2020年,累计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23万亿元左右。其中,旅游相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类项目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约占总投资额比重的20%;旅游核心产品及泛旅游产业综合建设项目主要依靠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实现,约占所有项目比重的80%。 (二) 社会目标到2015年,旅游带动就业达

22、到130万人,通过旅游受益者达到300万人以上,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农村就业人员的20%和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0%来自乡村旅游。到2020年,实现旅游带动就业人员达到300万人,通过旅游受益者达到700万人以上,旅游业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居民劳动致富的重要渠道,旅游业成为幸福导向型的民生产业。旅游业在生态保护、文化繁荣、形象提升、民族团结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促进贵州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 生态目标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强化环保意识,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构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功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旅游

23、产业,建设完善的绿色产业体系。(四) 文化目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促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效提升“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快贵州国际化进程,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面向世界的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建设富有魅力、文化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安乐的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第13条 发展战略(一) 创新引领战略(二) 在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要求指引下,以国家公园省定位为主导脉络,以全域统筹模式、四化融合模式、圈层保护模式、快进慢游模式等为主要路径,通过定位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体

24、制创新等,全面构建更具活力的贵州旅游发展平台,推进贵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后发赶超。精品发展战略依托气候优势、生态度假环境优势以及浓郁的民俗风情,打造特色鲜明、差异性强、体验丰富、文化多元的旅游精品。将贵州稀缺资源转变成精品,整合发展要素,突出贵州资源的全球稀缺性和独特性,形成爽爽贵阳、黄果树、苗乡侗寨、荔波、赤水河、梵净山、百里杜鹃、万峰林、遵义会议会址等一批独一无二的龙头产品。 (三) 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大项目、大品牌带动旅游大突破,增强贵州旅游发展实力和后劲。建立健全贵州旅游项目库,精心策划、科学论证、重点招商、强化落地,建立项目建设跟踪和监控评估机制。开发建设

25、一批资源品位高、配套条件好、市场潜力大、组合能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精品旅游项目,引领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强化贵州旅游产品吸引力与竞争力。(四) 国际品质战略贵州旅游资源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贵州旅游的国际化发展势在必行。本着以“国际影响带动国内市场”的宗旨,通过品牌国际化、产品国际化、营销国际化、服务品质国际化,实现国际品质战略。以国际影响提升国内关注,影响带动国内旅游市场热点。以国际高度和理念塑造贵州旅游名片,打造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和创新力的旅游目的地。第二篇 科学谋划,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第四章 优化空间布局第14条 总体布局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空间总体布局为“一个旅游中心、六

26、条旅游走廊、七大旅游区以及八个枢纽节点”的“一心六廊七区八枢纽”基本格局,实现旅游全域化发展。(一)提升一个旅游中心以贵阳市为极核,以贵安新区为新增长点,涵盖黔中经济区范围,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文化、避暑养生和商务会展等旅游产业群,形成全省旅游服务中心枢纽,建成国际化旅游目的地。(二)构建六条旅游走廊旅游走廊既是交通路,也是风景道、产品线、产业带和跨省区域合作带。1、贵川旅游走廊:以水西文化、花海溶洞、夜郎文化、遗址文明、生态自然景观等为重点的遗产廊道。主要含贵阳、黔西、大方、毕节,连接四川。2、贵滇旅游走廊: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地质景观、生态观光、山地运动、户外休闲为重点的国家公园廊道。主

27、要含贵阳、安顺、六盘水、黔西南,连接云南。3、贵桂旅游走廊: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观光、民族文化、地质奇观、天文科普为重点的旅游廊道。主要含贵阳、龙里、都匀、独山、荔波,连接贵阳、黔南(惠水、长顺)、安顺(紫云)、黔西南(望谟)与广西(百色、巴马)喀斯特生态精品旅游走廊。4、贵广旅游走廊:以苗侗文化、水族文化等为重点的旅游廊道。主要含贵阳以及贵定、都匀、丹寨、三都、榕江、从江等节点城市,经广西北部连接广东。5、贵湘旅游走廊:以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佛教文化和自然风光为重点的风景廊道。主要含贵阳、凯里、黄平、施秉、镇远、岑巩、铜仁等,连接湖南。6、贵渝旅游走廊:以红色旅游、茅台国酒文化、世界

28、自然遗产、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为重点的旅游廊道。主要含贵阳、息烽、遵义、习水、桐梓、赤水、道真等连接重庆。(三)建设七大旅游区1、黔中休闲度假旅游区:以黔中经济区为基础,串联黔中地区的遵义、毕节、安顺、都匀、凯里等周边地区,形成贵州中心大环线,带动全省旅游发展。2、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以黔东南州的雷山、黄平、施秉、镇远、三穗、黎平、从江、榕江等节点城市为依托,以凯里为口岸和服务中心,并对接湖南、广西、重庆等进行区域合作,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民族文化旅游区。3、黔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结合已有旅游线路,以黔南州的荔波、三都、平塘、罗甸、惠水为重点城市,以荔波自然遗产地为主体,以独山和都匀为口岸和服务

29、中心,对接桂北地区,整合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浓郁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4、黔西南文化景观旅游区:挖掘与发扬黔西南州的文化脉络,维护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在对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保护与延续下,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与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5、黔西北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以六盘水和毕节两市为依托,以彝族、苗族等多民族文化资源和避暑气候为主体,与乌蒙山、乌江源的旅游扶贫示范区相结合,形成与滇东北、川南旅游区相联动发展的多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区。6、黔北人文与生态旅游区:以长征文化、茅台国酒文化为人文主题,丹霞地貌、瀑布、竹海、茶海和原始森林为生态本底,整合红色、生态、科普、考古、观光、休闲、度假、保健

30、、体育、养生等多类产品,打造黔北人文与生态旅游区。7、黔东北文化生态旅游区:对应铜仁市范围,以江口、石阡等节点城市为中心,以梵净山和苗族文化为主体,充分与湖南大湘西旅游板块联动,做活黔东北文化生态旅游区、乌江山峡特色旅游区。(四)做强八个枢纽节点做强遵义市中心城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安顺市中心城区、毕节市中心城区、铜仁市中心城区和凯里、都匀、兴义八个枢纽节点,使之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和集散枢纽,更好带动和支撑六廊七区发展。(五)生产力布局与发展梯次以两横四纵的高铁路线及覆盖全省的高速路网和干支机场为骨架,构建“一心六廊七区八枢纽节点”的空间结构,串联、支撑、带动70个旅游小镇、100余个特色村寨

31、、30个近期重点推进旅游项目、100余个重点项目、100余个重点备选项目以及2000余个一般项目。增强旅游中心城市的枢纽作用和辐射能力,提高旅游廊道的产业集聚和产品支撑,每个中心城市、龙头景区、机场周边配套若干户外体育运动休闲基地、现代创意产业园或体育公园,建设一批“区域拳头产品”,强化门户的旅游集散功能和服务能力,完善旅游城镇体系,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先打造若干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区,集中精力,确保重点,以点带面,梯次推进。近期着力将贵阳建设成为旅游中心枢纽与集散中心,黔中到黔东南、黔南一线作为发展主轴线;黔北遵义、赤水一带与重庆、四川联动,构建重要的区域旅游目的地;黔东北铜仁与湖

32、南、重庆联动,建设成为武陵山地区的交通枢纽与重要旅游目的地,形成贵州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第15条 建设产业集聚区通过优势资源集中、土地集约、政策驱动、项目集聚的产业开发模式,重点建设四类旅游集聚区,从中培育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产业集聚区。(一) 旅游度假区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市州级旅游度假区集聚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鼓励发展市州级旅游度假区,打造集文化传承、遗产保护、休闲度假、服务支持、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旅游度假综合体。重点培育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泛荔波旅游综合度假区、梵净山国际生态旅游区、赤水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百里杜鹃旅游度假区、马岭河

33、万峰林生态文化旅游区、乐湾国际温泉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习水黔北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锦江综合旅游度假区、三板溪湖旅游度假区、氵舞 阳河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建设以贵阳全国避暑养生养老基地、凤冈湄潭茶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中国凉都国际休闲养生城、石阡温泉健康养生城、玉舍亚高原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为代表的养生养老旅游度假区。(二) 多彩民族文化体验基地依托原有古镇和古村寨群落,在中心区域建立集文化体验、休闲服务于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重点培育雷公山古苗疆文化旅游区、黎从榕原生态侗族文化旅游区、三都水族文化生态体验区、务川道真仡佬文化体验旅游区、贞丰布依族民族文化度假区、屯堡文化旅游区等重点项目

34、。(三) 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实现旅游业与历史文化、商务会展、影视娱乐、游戏动漫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培育贵州民族民间生态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贵阳阳明文化产业园、茅台国酒文化旅游区、中国(遵义)长征文化博览园、中国(凯里)民族文化产业园、赤水河运文化产业园、雷山文化旅游产业园、施洞原生态苗族文化产业园、贵州多彩文化万象旅游城、黄果树苗岭屯堡旅游小镇、毕节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黔南福泉宾化文化创意产业园旅游综合体、黔西南民族文化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四) 生态旅游示范区以品质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引领全省旅游发展。重点培育以百里杜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花溪十里河滩湿地公园、小车河湿地

35、公园、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度假区、贵州高原千岛湖休闲度假园区、阿西里西生态旅游度假区、习水中国丹霞谷旅游度假区、威宁草海生态旅游度假区、茂兰喀斯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梵净山生态旅游示范区、 赤水丹霞生态旅游示范区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示范区。重点建设以湄凤余中国茶海生态文化国际休闲养生度假区、乌当“泉城五韵”精品乡村旅游度假区、白云蓬莱仙界现代农业为代表的农业旅游示范区。第16条 加强区域合作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跨区域整合体量较大的河道、水体、山体等旅游资源,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旅游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为旅游企业和旅游协会的跨区域合作创造宽松的政策

36、环境。强化省际合作,推动区域旅游发展。重点规划建设多条出省通道,加强与川渝、两广及云南、湖南等地的区域合作与发展。加强与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省市(自治区)旅游合作,实现市场共拓、游客互送、品牌共建、信息共享等,共同推进区域大旅游格局的形成。强化与成渝城镇群联系,紧密对接珠三角、长株潭、京珠线及北部湾城镇群及滇中城镇群,共同建设无障碍旅游区。加强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黔桂石漠化地区的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的区域合作。大力开展旅游国际合作。重点开展与贵州的主要入境客源地区和国家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港澳台地区、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旅游推广和交流,促进游客双向流动和旅游企业业务合作。第五章 市州发

37、展指引鼓励各市州、各部门依托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积极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发挥形象定位和功能定位。第17条 贵阳市形象定位:爽爽贵阳、避暑之都或:爽爽贵阳、养生天堂功能定位:大西南旅游中心城市、中国著名避暑城市、国家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发展思路: 以打造“爽爽的贵阳”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强化黔中区域和全省的战略合作,强化避暑之都、温泉之城的内在支撑,建设“四地一城”,将贵阳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山地户外运动休闲基地、西南地区和贵州省旅游服务集散地、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地和国际旅游名城。依托气候资源,重点开发休闲度假、避暑养生、商务会展等

38、旅游产品,建设功能齐备的特色餐饮街区、休闲购物街区和五星级酒店等,强化旅游母港、服务中心、消费中心的作用,加快贵安新区建设。区域拳头旅游产品:爽爽贵阳休闲度假胜地、多彩贵州城、花溪高原明珠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贵州民族民间生态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中铁旅游休闲度假区等。第18条 遵义市形象定位:红色遵义、人文遵义、醉美遵义功能定位:红色旅游圣地、国酒文化休闲目的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度假地、避暑养生养老地、国家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发展思路: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突出的文化优势,以长征文化为切入点,巩固和提升红色旅游;加强赤水生态休闲旅游、茅台国酒文化体验旅游、茶文化养生度假旅游、山地户外运动及温

39、泉康体、休闲保健养生旅游、乡村旅游、军工三线旅游和会展旅游的发展力度;进一步提升文化与旅游融合,强化遵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酒文化名城、世界自然遗产地特色。 区域拳头旅游产品:中国长征文化旅游区、茅台国酒文化旅游区、赤水丹霞生态文化旅游区等。第19条 六盘水市形象定位:中国凉都功能定位:中国避暑休闲城市、国家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山地康体养生度假胜地。发展思路:突出夏日凉爽的气候优势,以发展健康疗养旅游形成与其他主打消夏避暑城市的错位发展,重点开发山地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产品,打造中国山地旅游度假区新概念;积极发展会议旅游、三线工业旅游、节庆旅游,形成中国首选消夏避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胜

40、地,打造中国“最舒爽夏日城市”。区域拳头旅游产品:中国凉都国际休闲城、玉舍亚高原生态旅游度假区等。第20条 安顺市形象定位:中国瀑乡、避暑天堂或:瀑韵天成、奇秀安顺 功能定位:国家山地户外旅游休闲基地、国际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发展思路:以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作为全省旅游龙头,以安顺的国家级景区、景点为节点,以屯堡文化、夜郎文化、亚鲁王文化、穿洞文化等为亮点,加快一批精品大项目建设,构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全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区域拳头旅游产品:黄果树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中国屯堡文化旅游区、国际攀岩胜地等。第21条 毕节市形象定位:神奇乌蒙、花海毕

41、节或:洞天湖地、花海毕节功能定位: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高原休闲运动训练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思路:以百里杜鹃、织金洞、威宁草海为依托,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健康旅游。以石门坎为依托,融合文化教育、体育与旅游产业,开展专项文化旅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完善扶贫试验区扶持政策,加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引领作用,实现旅游强市、旅游富民。区域拳头旅游产品:百里杜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织金洞综合度假区、阿西里西生态旅游度假区等。第22条 铜仁市形象定位: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功能定位:中国生态休闲旅游区、山地户外运动休闲区、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区、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发

42、展思路:铜仁市拥有梵净山“自然基因宝库”与宗教圣地,重点发展梵净山生态旅游与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石阡温泉养生旅游产品,带动周边区域特色温泉养生产品的发展,形成温泉养生旅游品牌;以碧江九龙洞、云林仙境、松桃苗王城、沿河乌江山峡、思南石林为支撑,形成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健康养生等专项旅游产品的互补。区域拳头旅游产品:梵净山国际旅游区、大苗王城民俗旅游度假区、石阡温泉健康养生城等。第23条 黔东南州形象定位:苗乡侗寨、心灵家园 或:苗疆福地、侗歌天堂功能定位: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原生态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山地户外旅游休闲基地,率先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州”。发展思路:依托黔东南州少

43、数民族集聚优势和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完善和提升一批民族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和古镇、古村、古寨项目;通过民族文化的体验化、互动化、产业化发展,实现传承与创新;大力发展健康旅游产品;着力提升氵舞 阳河、西江苗寨、肇兴侗寨、镇远古城、隆里古城、施洞古镇、旧州古镇、思州古城、巴拉河苗寨群落、黎从榕侗寨等,形成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区域拳头旅游产品:雷公山原生态苗族文化旅游区、黎从榕原生态侗族文化旅游区、镇远古城文化旅游综合体、下司国际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等。第24条 黔南州形象定位: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功能定位:贵州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突破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国家山地

44、户外旅游休闲基地和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发展思路:重点依托荔波喀斯特山水景观,以三都水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建设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质博物馆;依托都匀毛尖茶、平塘“天眼”和天坑群、福泉山道教文化等自然与人文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山地户外运动旅游、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旅游、康养健身旅游、科考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打造国家旅游扶贫开发示范区和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区域拳头旅游产品:泛荔波旅游综合度假区、射电镜及世界最大天坑群旅游区、贵州高原千岛湖休闲度假园区、独山紫林山国家体育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掌布布依文化及地质奇观旅游区等。第25条 黔西南

45、州形象定位:万峰独秀、水墨金州或:山水长卷、水墨金州功能定位:中国喀斯特地貌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思路:依托万峰林、万峰湖、马岭河等,充分利用喀斯特地貌等自然优势,实施保护式开发,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充分发挥两江资源优势,在构建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基础上,开通旅游航运,发展南北盘江水体娱乐休闲产品,如漂流、游船等水上娱乐项目。区域拳头旅游产品:马岭河万峰林生态文化旅游区、贞丰双乳峰旅游度假区等。第六章 旅游交通建设第26条 旅游交通格局构建“一中心十五门户”的旅游交通新格局。依托现有交通规划体系及“十二五”规划中“六横七纵

46、八联线”的高速公路网规划和“一干十三支”航空网络规划,提升交通旅游功能,构建以公路、航空、铁路为骨架,以水运为重要补充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以贵阳为中心,形成集航空枢纽、高铁站点、高速路网、轻轨交通、城际铁路等交通于一体的贵州交通中心枢纽。做活十五门户,在赤水、桐梓、道真、沿河、松桃、碧江、玉屏(大龙)、从江(洛香)、独山(麻尾)、罗甸、安龙(巧马)、兴义、盘县、威宁、七星关等十五地建设集散中心,加强与周边四川、重庆、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区市的交通连接,实现内畅外连、贯通大西南。第27条 航空交通按照统筹布局、强化枢纽、干支协调、完善配套、加强衔接、系统推进的原则,构建贵州航空运输体系。引

47、入基地航空公司,到2015年,龙洞堡机场至国内省会城市及主要国家和地区航线增加到100条以上,联通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日韩四大入境市场,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10条以上;与北上广实现快线化运营,与主要城市实现密集化、无盲点化运营。到2020年,结合省内旅游资源密度及未来客源疏散需求,力争规划新增雷山、盘县与织金支线机场,打造“一干十六支”的航空网络。构建省内轮辐式航线网络,到2020年,贵阳到铜仁、兴义、荔波、黎平、毕节、威宁、六盘水、黔北、仁怀、雷山、罗甸、遵义、黄平、盘县、织金等地,根据经济发展和旅游淡旺季的需要,适当增加班次。积极推进安顺、兴义、铜仁、荔波、毕节、遵义等支线机场之间的串

48、飞。立足长远发展,加大机场和周边整合互动力度,明确全省临空经济发展总体思路,贵阳航空口岸境外人员通关实现落地签;并逐步在贵阳以外的其他市州支线机场建立航空口岸,争取国家支持达成落地签证目标,给出入境旅客提供通行便利。充分发挥空港的平台作用,引导高新技术、现代物流、临空商业、休闲旅游等产业逐步向机场周边集聚,发挥空港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引领带动作用。第28条 铁路交通加强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大通道建设,尽快开工建设成贵、渝黔铁路,加快实施南昆、黔桂、渝怀铁路扩能改造等工程,规划建设四川隆昌至广西百色贵州段、织金至纳雍、昭通至黔江贵州段等铁路,规划研究毕节经水城至兴义、黔江经贵阳至河口、

49、都匀经凯里至黔江、兴义至永州等铁路,继续实施铁路电气化改造,建设和改造贵阳、六盘水、毕节、安顺等一批铁路枢纽。加快贵阳到重庆、四川、云南、湖南、广西5条高速铁路的建设工作,构建3小时高铁覆盖圈;积极推进贵阳郑州高速铁路纳入国家铁路网规划,积极迎接贵州高铁旅游时代,全面构建贵州旅游新格局。第29条 公路交通按照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及贵州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基础设施总量进一步增加,到2015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左右。大力实施“六横七纵八联”高速公路网规划,以构建全省县县通高速公路体系为目标,全面建成省境

50、内国家高速公路,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实现贵阳通往其他8个市(州)高速公路通道以及打通贵州与周边(市、区)的高速公路通道,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500公里以上。重点解决通往主要旅游景区(点)的“断头路”问题;结合特色乡镇重点旅游产品项目开发,优先建设高等级乡村旅游公路;重点加强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提高国、省干线的技术等级、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到2012年实现100%乡(镇)通油路和100%建制村通公路的“双百”目标,强力推进通村油路建设。第30条 城际轨道交通 依托高速铁路网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到2015年形成“黔中1小时和2小时旅游圈”、黔北90分钟旅

51、游圈。贵阳城际1小时交通圈覆盖遵义、安顺、都匀、凯里、毕节;2小时交通圈覆盖兴义、铜仁、六盘水;遵义城际90分钟交通圈覆盖仁怀、习水、赤水、余庆、凤冈、务川、道真。第31条 旅游水运交通“十二五”时期,集中力量建设全省水运主通道,提升航道等级,提高运输通过能力,完成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航运扩建工程及乌江航运建设工程;加快库区航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都柳江航电结合梯级开发进程;继续实施农村乡镇渡口改造工程。到2017年,乌江、珠江水道(贵州段)与广西、广东串联,实现客、货运输联动发展,打造西部两条黄金水道。增加通航水深,改善航行条件,着力构建西南水运出海通道上的蔗香港等规划建设,将其建成珠江上游第

52、一大水港。因地制宜发展航运特别是旅游客运。第32条 散客与自驾车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旅游接驳换乘系统、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休闲餐饮购物、旅游投诉管理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集散中心,构建包含旅游咨询、旅游推广、旅游投诉、旅游信息化、旅游紧急救援等功能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全省的三级旅游集散体系:一级集散中心为贵阳市,二级集散中心为遵义、安顺、凯里都匀、铜仁碧江,三级集散中心为赤水、桐梓、道真、沿河、松桃、玉屏(大龙)、从江(洛香)、独山(麻尾)、罗甸、安龙(巧马)、兴义、盘县、威宁、七星关等。到2015年,在“六横七纵八联线”县县通公路主骨架和省内重点旅游通道沿线、三级集散中心和门户区域规划布设三星级

53、以上旅游厕所100座,重点围绕全省主要交通干线进出口及交会处、城镇和游客集散地客源站、沿线村镇、加油站、重点旅游线路新建适宜多种游客应急需求、规模档次不一、多种管理方式并举的旅游厕所,以规避在“十一黄金周”等旅游旺季出现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建设一批自驾车旅游营地和线路,引进著名汽车租赁品牌在贵州设立汽车租赁公司。积极推广贵州“醉美山水,自驾天堂”的自驾品牌,形成通达省内与连通湘西、滇东、川东南、渝南和桂北的5条跨省区主干自驾游线路。在重要自驾游线路和景区中建设一批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特色突出的自驾车营地。在全省范围内尽快建好中、英文自驾游标志,印刷并免费赠送中、英文自驾游地图。加强停车、如厕

54、、购物、用餐、住宿等方面的设施建设,加强旅游旺季省内主要旅游交通道路、景区内交通道路的疏导等应急管理,积极为自驾车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完善高速路段至全省区主要旅游景区的交通标识系统,规范主要乡村旅游点(农、渔家乐)的交通引导系统(指示牌、星级标识等)。完善主要旅游接待场所的多语标识系统。2015年前完善所有3A级以上景区、四星级以上宾馆、旅游特色街区、全省社会资源访问点的多语标识系统。优化外语图文标识体系。成立省外语译文专家审定小组,负责检查和规范外语图文标识系统。第33条 慢游体系构建全省旅游风景道体系,结合观光线、休闲线、自驾车旅游线、户外运动线等,形成旅游公路、风景道、风情道、遗产道、乡村

55、绿道、旅游蓝道等,形成全域慢游旅游体系。积极倡导“慢旅游、慢生活”休闲理念,制定旅游规划和标准,完善旅游城镇、村寨、街区和景区的咨询、标识、休憩、租赁、餐饮、购物、维修、急救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十一黄金周”等旅游旺季的景区应急处理机制,提高慢游系统的旅游服务质量。积极与气象部门合作,研究编制并发布贵州“国家公园省宜游指数”。在生态资源富集地区,编制发布“负离子指数”等。在避暑季,编制发布贵州省“凉爽指数”等。第七章 促进旅游产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第34条 旅游推动城市建设旅游促进城镇化发展,城镇化优化旅游环境。建设一批旅游城镇、旅游产业集聚区和旅游功能区,提高城镇化水平。旅游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56、。通过旅游发展丰富市民生活,扩大就业,促进市民增收。旅游强化城市品牌形象。通过“多彩贵州”旅游品牌的打造,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引资、引智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旅游培育城市支柱产业。以旅游为引擎推动城市的文化产业、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旅游驱动城市空间优化和土地增值。引导中心城区通过旅游及其相关产业传承发展空间,提升环境品质;协调城市边缘区通过旅游带动工业遗迹和废弃地再利用;引导远郊区旅游带动农旅结合型项目的发展;引导和规范旅游地产发展,由点到面带动周边土地增值。第35条 旅游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重视旅游节点塑造,建设体

57、现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化场馆、体育场馆、城市公园、主题公园、博物馆等休闲场所。合理确定城市景观风貌分区和景观视廊,重点塑造标志性城市景观,形成城市旅游核心吸引物,控制并优化城市天际线及特定视野的观赏效果。依托城市交通枢纽,强化其旅游咨询与客源组织功能,培育游憩商业区和旅游综合体,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城市滨水空间、开放空间、生态廊道,导入旅游休闲功能。结合旧区改造,建设历史文化、休闲购物、餐饮娱乐等不同类型特色旅游街区。城镇建设中,要统筹安排居民与游客的分区功能与共享空间,既便于主客交流又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第36条 旅游城镇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类型各异、错位发展的贵州旅游

58、城镇体系,形成以省域旅游中心城市和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旅游节点县市为重点, 以旅游小镇为基础的旅游发展支撑体系。1.省域旅游中心城市:贵阳。2.区域旅游中心城市:遵义、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中心城区和凯里、都匀、兴义。3旅游节点县市:红花岗、赤水、桐梓、道真、仁怀、习水、湄潭、余庆、凤冈、盘县、六枝、平坝、紫云、大方、织金、黔西、金沙、威宁、石阡、德江、沿河、江口、玉屏、三穗、施秉、镇远、雷山、剑河、黄平、黎平、榕江、锦屏、从江、福泉、荔波、独山、平塘、罗甸、兴仁、安龙、望谟、晴隆等。4.旅游小镇以基础良好、特色鲜明、易于打造、示范性强、以质取胜为原则,精选出历史文化古镇、景区依托型、

59、主题型、交通枢纽服务型四类优先重点发展的70个旅游小镇(见表1)。对旅游小镇加强保护、积极改善配套设施、大力挖掘资源价值、快速确立主题形象。表1 旅游小镇名录分类旅游小镇名录历史文化古镇青岩古镇、清镇卫城古镇、赤水大同古镇、正安安场古镇、务川大坪丹砂古镇、习水红色土城古镇、道真洛龙古镇、余庆大乌江镇、六枝郎岱古镇、荷城古镇、岩脚古镇、平坝天龙屯堡古镇、西秀旧州镇、普定县马官镇、赫章可乐夜郎古镇、七星关大屯古镇、印江木黄古镇、松桃寨英古镇、思南古城、石阡汤山夜郎古镇、碧江中南门古城、雷山西江古镇、镇远古城、锦屏隆里古城、锦屏茅坪古镇、岑巩思州古城、黄平旧州古镇、台江施洞古镇、麻江下司旅游小镇、安

60、龙新安古镇、贞丰者相古镇、安龙龙广古镇、兴义顶效古镇景区依托型小镇花溪孟关特色风情小镇、遵义毛石古镇、桐梓小西湖避暑休闲小镇、盘县妥乐古银杏生态小镇、六枝梭嘎苗文化小镇、威宁草海生态小镇、大方普底彝族风情小镇、织金官寨古镇、七星关林口古镇、平塘玉水金盆生态及天文主题小镇、贵定金海雪山农耕文化小镇、九仟水族文化小镇、兴义万峰湖及南龙度假小镇主题型小镇开阳水东文化旅游小镇、新堡温泉旅居小镇、乌当羊昌金螺湖温泉小镇、息烽温泉主题小镇、白云蓬莱小镇、修文龙场阳明文化主题小镇、仁怀茅台酒文化主题小镇、习酒镇、湄潭永兴古镇、绥阳温泉小镇、凤冈永安小镇、玉舍海坪小镇、关岭顶云国际田园度假及体育文化小镇、紫云

61、格凸河水塘国际攀岩小镇、石阡温泉小镇、迓驾边贸民族文化旅游小镇、剑河寨章温泉小镇、福泉城厢镇、惠水好花红旅游小镇、羊场民族风情旅游小镇、贞丰小屯古法造纸文化体验小镇交通枢纽服务型小镇盘县城关镇、大方双山镇、龙里龙山镇第三篇 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大旅游产业体系第八章 农旅融合第37条 促进农旅融合农业围绕旅游转型,以旅兴农,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设施农业,通过农旅融合,促进贵州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优化贵州竹笋、茶叶、高山花卉、葡萄、猕猴桃、白果、金钗石斛、乌骨鸡等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做强做大贵阳市等中心城市周边果蔬优秀

62、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业基地,推出安顺、赤水、湄潭、凤冈、贵定、荔波等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第38条 发挥乡村旅游在富民兴黔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乡村旅游要以保护现有文化、自然遗产为前提,以提高村民收入为中心,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将乡村旅游作为农业现代化和“旅游扶贫”、“旅游富民”工程。充分挖掘原生态的乡村文化遗产和民族多样性的乡村资源,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形成以民族村寨和民族文化遗产为依托、大型旅游景区相结合和环城市休闲度假乡村旅游产品系列,打造多样化、特色化、多元化贵州乡村旅游品牌。第39条 以乡村旅游为主要抓手大

63、力推进旅游扶贫紧紧围绕基本消除贫困、绝对贫困现象和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为奋斗目标,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以集中连片的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建设为支撑,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旅游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围绕6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选择有条件发展旅游的乡村、环城市乡村带、大景区周边乡村、特色民族村寨以及沿交通干线乡村作为旅游产业化建设的优先区域,形成贵州全省乡村旅游产业化格局和旅游扶贫示范效益态势。第40条 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遵循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坚持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分区实施的原则,依据贵州省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规划(20

64、102020年),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选择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和旅游资源丰富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作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集中区,按照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的目标要求,以旅促农,以农带旅,促进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经作业与旅游业联动,推进特色旅游小城镇(集镇、专业村)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加大扶贫力度,扩大扶贫区域,实现区域脱贫。第41条 重点特色旅游村寨建设以保护自然遗产与文化资源为前提,以“一村一品、突出特色、避免雷同”为原则,近期在全省选取100余个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特色旅游村寨(见表2),通过重点开发、示范带动,有序推进。 表2 特色旅游村寨地区特色旅游村寨名录贵阳花溪区青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