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机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236302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依达拉奉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依达拉奉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依达拉奉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依达拉奉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达拉奉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机制(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依达拉奉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机制JApoplexyandNervousDiseases,June2007,Vol24,No.3文章编号:10032754(2007)03035802中图分类号:R742.1依达拉奉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及机制管得宁,徐运,王种,吴家勇目前,各家对难治性癫痫(refractoryepilepsy)的定义大多是根据其发作频率和对抗癫痫药物治疗反应而定.Oxbury等l_l将其认为是临床经过迁延,3种一线药物采用最理想的剂量单独或合并使用2年以上仍有癫痫发作.吴逊等l2将难治性癫痫定义为:频繁的癫痫发作至少每月4次以上,应用适当的一线抗癫痫药物正规治疗,药物稳

2、态血浓度在有效治疗范围内,至少观察2年,仍不能控制发作且影响日常生活,无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占位性病变.目前国内对难治性癫痫的诊断大多以此为标准.目前在治疗难治性癫痫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已有学者利用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明了活跃的自由基反应在癫痫发作中起重要作用口j.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用依达拉奉注射液使3例癫痫持续状态得到完全控制,但其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机制还未有深入的研究,国内外文献还未发现有相关的报道.为此,我们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3O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发作频率的变化,以探讨依达拉奉对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作用及机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005年7月20

3、06年l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癫痫患者,其中男12例,女l8例;年龄1782岁,平均49岁;病程28年,平均4年.本组患者均经过系统的抗癫痫药物治疗2年以上,仍有频繁发作(>4次/月).均进行头部CT/MRI,EEG检查.发作类型:单纯部分性运动性发作2例,复杂部分性发作5例,单纯部分性运动性发作继发全面发作3例,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发作4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l6例.既往病史与病因:脑发育不全2例,脑出血3例,脑梗死5例,脑炎2例,脑动脉硬化症2例,脑外伤2例,脑囊肿术后1例,原因不明13例.1.2方法1.2.1治疗方法在服用原抗癫痫药的基础上,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15m1)加人

4、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1个月,进行治疗前后发作频率自身对照,评定疗效.1.2.2疗效评定标准按发作频率的改善,减分率一(治疗前癫痫发作频率一治疗后癫痫发作频率)/治疗前癫痫发作频率100.根据减分率来评定疗效,基本痊愈:减分率>89%,显着进步:减分率>46%且89%,进步:减分率l8且46,无变化:减分率<l8,恶化:治疗后发作频率>治疗前发作频率.以基本痊愈和显着进步2项合计计算显效率,以基本痊愈,显着进步和进步3项合计计算有效率.2结果2.1临床疗效本组患者经依达拉奉治疗后基本痊愈1例(3.3),显着进步l4例(4

5、6.7%),进步12例(40),无变化3例(10),无1例恶化病例;显效率5O,有效率9O.本组难治性癫痫患者经治疗后癫痫发作频率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O.01).2.2不良反应所有病例在用药过程中动态监测患者血压变化,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均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2.3病因与治疗的关系2例脑发育不全,1例原因不明者发作频率无变化.3讨论皮层局灶神经元群反复过度的同步放电是癫痫细胞水平上基本的功能失调,是癫痫共同的电生理特征.痫样活动伴有活跃的自由基反应.Sinyh等l_4用FeCI3诱发小鼠痫灶形成的实验模型证实,氧自由基起始的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可

6、以引起痫样放电的产生,最近已在体外海马细胞中得到证实,并且还发现大量增加的脂质过氧化物与痫灶内痫样皮层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另有文献表明无论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均表明癫痫时伴有活跃的自由基反应.王焕林等l_5测定了癫痫患者红细胞防御酶系统活性状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癫痫.结果显示,癫痫患者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健康对照组显着降低.原发性,继发性癫痫及不同性别患者酶活性无显着差异.癫痫活动It,SOD活性下降可能是患者体内脑细胞氧代谢障碍,有活跃的自由基反应参与,上述酶灭活加强所致.自由基是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团或分子,原子.由于单个不配对电子具有与其它不配对电子构成电子对的

7、强烈倾向,因此十分活跃,氧化能力强,性质不稳定,反应活性很高,会引起细胞膜的构型,结构及通透性的改变.如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等.另外,自由基通过减少胶质细胞对谷氨酸的摄人,使其细胞外蓄积造成兴奋性神经毒性,目前认为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在癫痫持续状态和难治性癫痫所致的神经元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由于自由基的这些特性,使得人们从自由基病理学的角度探讨癫痫的发生机制,从而为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依达拉奉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明液体,其化学名称为3一甲基一l一苯基一2吡唑啉一5一酮(3-Methyl一1-pheny1-2一pyrazolin一5一one).由于依达拉奉的化学特性,它能够抑制由水溶性和脂溶

8、性基团触发的磷脂酰胆碱脂质体膜的过氧化,具有捕获在各种化学反应中新产生的活性极高的且瞬间即逝的自由基,并使之成为惰性或灭活.SOD虽然也属于自由基清除剂,但该药很少穿过血脑屏障.与之不同,依达拉奉是一种小分子量的自由基清除剂,其血脑屏障穿透率据估算约为6O,可在脑内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静脉给药之后可以清除大脑内的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l_6.本研究结果表明,本组难治性癫痫患者经依达拉奉治疗后癫痫发作频率比治疗前明显减少,可以改善临床效果,从而提高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此外,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或出血时间,因而不会增加脑梗死或脑出血的风险.本研究发现,依达拉奉通过

9、降低血自由基水平,抑制自收稿日期:200612-28;修订日期:20070312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210008)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6月第24卷第3期由基的进一步病理损害,对难治性癫痫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文献还未报道;依达拉奉治疗难治性癫痫方便实用,安全性高,疗效好,其强大的自由基清除功能所起到的神经保护作用,对癫痫患者非常有益.依达拉奉显着改善预后,值得l床上推广使用.癫痫活动伴有活跃的自由基反应.清除自由基,阻断自由基反应无疑给癫痫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当然,引起癫痫,特别是难治性癫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应用自由基清除剂治疗癫痫尚处于

10、l临床试验阶段,单纯使用自由基清除剂治疗癫痫未能达到理想效果,尚需与抗癫痫药物联合应用.为阐明癫痫发生的自由基病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1OxburyJ,PolkegC,DuchownyM.IntractablefocalepilepsyLM.LondonWBSaunders,2000.476498.2吴逊,沈鼎烈.难治性癫痫J.中华神经科杂志,I998,31(1):4.3彭化生,周树舜.从自由基病理学看癫痫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I994,21(1):2930.4SinyhR,PathakDN.Lipidperoxidationandglutathionepero

11、xidase,glutathionereductase,superoxidedismutase,catalaseandglucose一6一phosphatedehydrogenaseactivitiesinFeCI3一inducedepileptogenicfociintheratbrainFJ.Epilepsia,1990,31:1517.5王焕林,蒋勤,施建安,等.癫痫患者红细胞氧自由基防御酶活性改变初探I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I993,19(1):4951.6管得宁,徐运,朱琳.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5o例临床疗效观察F-J.海南医学,2006,17(1O):6465.文章编号:10

12、032754(2007)03035901中图分类号:R743.34脑出血后血肿扩大与血肿形态的关系贺娟,张国华随着CT的广泛应用,发现脑出血后一段时间内血肿可继续扩大,其中与血肿形态有一定关系.为此,对170例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与血肿形态的关系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1年9月2005年4月170例患者.按首次CT将血肿形态分为;类圆形血肿79例,不规则形53例,不规则+分隔形血肿38例.发病后2472h复查CT.既往均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29例.入院后立即给予积极控制血压及降颅压治疗,72h内均用甘露醇23次/d.病程中1O6例有呕吐史.排除凝

13、血机制障碍及严重的酗酒史.男l13例,女57例,年龄4282岁,平均64.7岁.1.2方法诊断标准按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根据标准先后2次血肿体积扩大超过33者判断为血肿扩大.2结果17O例共发现34例(20)血肿扩大.其中24h内复查CT1o2例,血肿体积扩大21例(61.7),48h内复查CT37例,血肿体积扩大8例(23.5).72h内复查CT31例,血肿体积扩大5例(14.7).血肿扩大与血肿形态的关系:类圆形血肿者血肿扩大发生率为5(4/79),不规则形态血肿出现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26.4(14/53),不规则+分隔形血肿扩大发生率为42.1(16/38).3讨论脑出血后血肿扩大是临

14、床常见现象【2j,其发生时间目前尚无一致的意见,研究认为多发生在6h24h以内j.本组结果显示:24h内复查CT1O2例,血肿扩大21例(61.7),2472h后较低,分别为23.5和14.7.研究发现血肿形态与血肿扩大有很大关系j,本研究证实,类圆形血肿较为稳定,预后更好,其发生率为(5,4/79),较不规则形血肿的发生率(26.4,14/53)低,而不规则血肿+分隔形血肿扩大率(42.1,16/38)最高.血肿扩大的机制尚不清楚,合乎常理的观点是血肿扩大来自原血管已破裂部位的持续出血或再次出血,有证据表明血肿扩大可以是出血灶周围坏死和水肿组织内的继发性出血,而不是原破裂血管的继续出血,这一

15、观点与本组观察到外形不规则的血肿容易扩大的现象吻合,因为血肿不规则形状意味着多根血管的活动性出血.血压与继续出血的关系国外的研究尚不一致.原因和发生机制目前尚无统一认识.有研究认为年龄,血压,血管病理学改变及出血部位,机体的凝血状态可能是重要因素j.而Fujii等J贝0认为血压,年龄与继续出血无直接关系.本组由于入院后即给予积极的降压治疗,尚不能证实血肿扩大与血压的关系.判断血肿扩大的最重要方法是复查CT,l床上主要有以下指征提示血肿可能扩大:入院后病情进行性加重,持续的高血压,尤其是频繁呕吐者.血肿形态呈不规则状,此为重要的征象.一旦确认血肿扩大,应根据出血量而采取保守或血肿引流手术治疗.参

16、考文献1BrottT,BroderickJ,KothariR,eta1.EarlyhemorrhagegrowthinpatientsWithintracerebralhemorrhageJ.Stroke,1997,28(11):125.2尹延河,朱峻岭,高龙飞,等.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临床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9,12(6):358359.3JosephP,ThomasG,ThomasG,eta1.UltraearlyevalutionofintracerebralhemorrhageJ.JNeurology,1990,72:195.4KazuiS,MinematsuK,Yamamo

17、toH,eta1.PredisposingfactorstoenlargementofspontaneousintracerebralhematomaJ.Stroke,1997.28:23702375.r-5FujiiY,TakeuchiS,SasakiO,eta1.MultivariateanalysisofpredictorsofhematomaenlargementinspontaneousintracerebralhemorrhageF-J.Stroke,1998,29:11601166.6JosephP,ThomasG,ThomasT,eta1.UltraearlyevaluationofintracerebralhemorrhageF-J.JNeurosurg,1990,72:195.7FujiiY,TanakaR,TakeuchS,eta1.HematomaenlargementinspontaneousintracerebralhemorrhageJJ.JNeurosurg,1994,80:5.收稿日期:20070312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