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泗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最终定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192421 上传时间:2021-08-23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7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江苏省泗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最终定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江苏省泗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最终定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江苏省泗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最终定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泗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最终定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泗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最终定版(4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江苏省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南京林业大学泗洪县人民政府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1目 录规划背景4第一章 规划总则51.1规划由来51.2规划依据51.3规划指导思想51.4规划原则61.5规划范围与期限61.5.1规划范围61.5.2规划期限6第二章现状概述72.1自然条件72.1.1地理位置72.1.2气候条件72.1.3水文地质72.1.4野生动植物72.2社会经济状况72.3保护区构成分析82.3.1用地构成82.3.2功能区划构成82.4对外交通8第三章 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93.1保护区的历史沿革93.2保护对象93.2.1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保护9

2、3.2.2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93.2.3下草湾地层剖面保护103.2.4生态功能保护103.3管理现状103.3.1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103.3.2基础设施与设备配置10第四章 规划目标与结构布局114.1规划目标114.1.1规划总体目标114.1.2分期目标114.2总体结构124.3规划布局12第五章 保护区资源管理规划135.1洪泽湖湿地资源现状135.1.1围湖垦植,周边陆域水土流失严重,湖面面积缩小135.1.2 过量捕捞,湖面围网养殖面积过大,生态系统退化135.1.3 上游客水污染,湿地自净化能力得不到发辉,水体质量降低135.1.4 人为干扰严重,湿地野生动物生境破坏,生物多

3、样性锐减135.1.5 外来物种入侵,乡土植物种的生存空间面临严重威胁145.2资源保护管理工程规划145.2.1生态截污带建设工程145.2.2其他资源保护管理工程规划155.2.3科学高效管理机制规划15第六章 科研监测规划166.1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内容166.1.1湿地小气候及大气监测166.1.2湿地水质监测166.1.3土壤与野生动物栖息地监测166.1.4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信息系统176.2生物多样性监测内容176.2.1湿地生物资源调查176.2.2野生植物资源监测176.2.3迁徙水禽数量动态监测176.2.4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构建176.3湿地物种恢复实验研究186.3.1大

4、鸨繁育、野化恢复研究基地186.3.2荷花恢复研究基地196.3.3芦苇恢复研究基地196.3.4鱼类生态养殖研究基地196.4湿地高层学术论坛196.4.1学术研讨196.4.2 科研信息平台搭建196.4.3刊物、网站和档案建设206.4.4创办洪泽湖湿地文化节20第七章 管护能力规划217.1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217.1.1机构设置217.1.2人员编制227.1.3队伍建设227.2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规划237.2.1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的特征237.2.2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237.3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规划247.3.1树立保护区形象247.3.2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247.3.3

5、自然保护区网站建设25第八章社区协调发展规划268.1生态林业建设规划268.1.1生态林布局268.1.2生态林树种配置268.2滨湖生态经济综合园区规划268.2.1园区规划布局268.2.2园区产业模式278.3 生态水景苑规划278.3.1核心前提278.3.2核心理念278.3.3景观结构27第九章 环境保护规划289.1现状环境质量289.1.1大气环境质量289.1.2水环境质量289.1.3声环境289.1.4固体废弃物环境289.2环境保护规划原则289.3 环境保护规划299.3.1大气环境保护299.3.2水环境保护299.3.3土壤环境保护299.3.4声环境保护299

6、.3.5 固体废弃物环境保护309.4旅游污染防治规划309.4.1旅游区排水与生活污水处理309.4.2旅游区交通环境保护309.4.3旅游区其他环境保护措施30第十章 基础设施规划3110.1资源管护设施规划3110.1.1管护办公中心3110.1.2瞭望监护站网络3110.1.3资源管护站3110.1.4界标界桩界牌3110.2科研监测设施规划3110.2.1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站3210.2.2濒危野生动物救护和繁育区3210.2.3珍稀植物种源恢复繁育区3210.2.4生境恢复实验研究区3210.3道路交通设施规划3310.3.1管护道路系统3310.3.2水上巡护系统3310.4电力电

7、信设施规划3310.4.1用电负荷预测3310.4.2电网规划3410.4.3生态电能采集规划3410.4.4电信工程规划3410.5给排水工程设施规划3410.5.1给排水现状概况3410.5.2给水规划3410.5.3给水管网规划3410.5.4污水管网规划3410.5.5污水处理与排放要求3510.5.6雨水系统规划3510.6消防设施规划3510.6.1防火通道3510.6.2防火隔离带3510.6.3防火瞭望塔3510.6.4防火车辆及器材3510.7保护区接待服务中心规划3510.8其他管护设备规划36第十一章 重点工程项目3711.1近期重点工程项目3711.2中期重点工程项目3

8、711.3远期重点工程项目37第十二章 投资概算和效益评估4012.1投资概算数据4012.1.1基本建设经费概算4012.1.2管理事业经费概算4112.1.3管护运行经费4112.2资金筹集4112.3效益评估4112.3.1生态效益4212.3.2 经济效益4212.3.3 社会效益42第十三章 规划保障措施43规划背景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西北隅,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特殊的湿地生物资源。2001年1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以原杨毛嘴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城头林场鸟类县级自然保护区和下草湾标准地层剖面县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建立了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

9、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3453公顷,2002年勘界时根据保护需要扩大到49365公顷。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多种候鸟南北迁徙的密集交汇区,也是许多珍稀濒危鸟类的迁徙驿站。保护区共有鸟类146种,包括大鸨、东方白鹳、黑鹳和丹顶鹤4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小天鹅、鸳鸯、灰鹤等10余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另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兽类水獭,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莲和野菱。湿地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近年来,保护区在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加速保护区的建设步伐,使保护区建设尽快步入

10、规范化、现代化、集约化发展轨道,使机构设置、保护设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改善和加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集保护、科研、教学、资源合理利用和社区和谐发展为一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依法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目标,受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委托,编制本规划。为了高起点做好本规划的编制工作,南京林业大学与泗洪县人民政府和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共同组建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编制组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在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规划的编制。在本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江苏省环境保护厅领导、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

11、究所专家和泗洪县环保局、国土局、水产局、水务局等部门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示衷心地感谢!由于规划编制的时间仓促、以及对专业知识的局限,尚有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不胜感谢!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小组 二七年十月3第一章 规划总则1.1规划由来受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委托,南京林业大学负责编制完成了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工作。1.2规划依据编制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依据包括以下文件和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4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

12、999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00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7)陆生野生动物管理条例(1992年)(8)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1年)(9)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01年)(10)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1994年)(1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2002)(12)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2003年)(1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14)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15)旅游业卫生标准(GB9663)(16)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

13、9664)(17)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2004年)(18)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2002年(2004年)(1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山西五鹿山等22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2006年2月)(20)泗洪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21)泗洪统计年鉴(2003),泗洪县统计局,2004年(22)泗洪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泗洪县人民政府,2001年1.3规划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管理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及条例;以生态

14、学、岛屿生态学、生态演替、生态修复为基本原理,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为核心,以生态伦理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1.4规划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尊重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特殊的湿地生物资源特征和自然原始风貌,充分保护该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和完整性,保护区的一切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均需以不破坏保护区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为前提,严格控制对自然和文化舶来品的应用规模。(2)资源有价与有限原则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和生物资源是有价的、限量的,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与管理才能实现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充分重视原生自然生态系统的有限性和珍贵性,正确认识自然保护事业的社会公益

15、性和巨大的潜在经济性,提高加强自然保护的自觉性。(3)保护性开发原则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在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确保其环境功能不致遭到破坏和丧失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实验区和保护区周边非保护区的自然、生物、景观和文化资源,实行综合开发,建设无公害农、水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4)社区参与原则社区参与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指目前居住在保护区内,或者在保护区内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周边村镇的农民和渔民。社区参予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自然保护意识,同时既可以增加社区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同时也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自然保护意识,

16、充分并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加入到保护自然保护与环境保护的行列中。(5)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原则按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拯救珍稀濒危物种”的宗旨,对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利用项目进行一次性详细规划,在项目建设年限上,根据需要及资金承受能力,实行一次性规划,统筹兼顾、慎重推进,重点突破,成熟一个上马一个。1.5规划范围与期限1.5.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东起泗洪县龙集镇南部洪泽湖水面,西抵溧河洼及下草湾古地质区,南达泗洪所辖洪泽湖南部水域的外缘,包括东、西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规划总面积为49365公顷。1.5.2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中,近期为

17、(2006-2010年)、中期为(2011-2015年)和远期为(2016-2020年)三个阶段。第二章 现状概述2.1自然条件2.1.1地理位置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江苏西北部,淮河中游。北纬331040332027,东经1181391182842。地处南京、徐州两大都市圈交汇处,离南京约200公里;到徐州约180公里;距宿迁市仅50公里。区位优势良好。保护区北接泗洪县东南部,东靠洪泽湖,南临盱眙,北接泗洪县东南部,紧邻泗洪县的城头乡、临淮镇、西与双沟镇相邻,保护区总面积49365 公顷。2.1.2气候条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江北区,季风环流是支配气候的主要因

18、素,但同时又受到洪泽湖水体小气候调节的影响。境内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夏季炎热间有伏旱;冬季以少雨、寒冷天气为主。年平均气温为14.8,极端最低气温为16.1;极端最高气温为39.8。初霜期多出现于11月中旬,终霜期多出现在3月份下旬,平均无霜期为240天。多年平均水温为15.6。冰期一般为1020天,最长不超过1个月,冰厚一般1020cm。洪泽湖地区年降水量多年平均为925.5mm,雨季集中在69月,降水量占全年65.5;冬季降水量少,仅占约78%。年蒸发量为1592.2mm。2.1.3水文地质紧依保护区的洪泽湖多年平均入湖径流为328108m3,69月份占全年的66%。注入洪泽湖的主要河流有

19、淮河、新汴河、怀洪新河等。最大入湖河流是淮河,占入湖总流量的70%以上。洪泽湖年出湖径流量平均为342108m3,约为正常蓄水库容量的11倍,出湖河道主要是东岸的三河(入江水道工程)、淮沭新河、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洪泽湖在汛期以防洪为主,控制水位为12.5m,最高行洪水位14.5m,汛后期蓄水到13.5m。 1931年和1954年的最高水位曾达到16.25m和15.23m,而1996年最低水位曾下降到9.68m。近年来,冬季蓄水位一般为13 m左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常年水位保持在13.5m 。洪泽湖地区在苏北地质构造单元划分中,属于洪泽凹陷,是由中生代晚期燕山运动而形成的,洪泽

20、湖实质上是淮河中游河床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地貌形态上看,洪泽湖的湖盆呈浅蝶形,湖底十分平坦,略向东南倾斜,海拔标高一般在l011m之间,最低处约7.5m。 2.1.4野生动植物 保护区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调查表明,保护区内共有维管植物69科162属217种,其中以年轻较进化的被子植物,如菊科、禾本科、莎草科等为主体,有62科153属208种,另有蕨类植物5科6 属6种,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调查记录到4种我国特有植物,分别为水杉(栽培种)、侧柏(栽培种)、乌菱和野菱;珍稀保护植物有5种,分别为水杉(栽培种)、鹅掌楸(栽培种),野大豆、野菱和莲 。在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146种,其中大鸨、东方白鹳、

21、黑鹳和丹顶鹤4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小天鹅、鸳鸯、苍鹰、小鸦鹃、草鸮等12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共发现鱼类52种,分别隶属于7目11科;两栖动物7种,共4科6属;爬行动物14种,属2目8科;哺乳动物15种,分属5目6科;另有浮游生物91种,底栖动物75种。2.2社会经济状况保护区范围内有18个行政村,隶属泗洪县城头乡、临淮镇和双沟镇。 至2005年底,保护区内户籍人口数量15358人,绝大多数为汉族。人口自然增长率1.30%。,人口机械增长率0.030。区内基本没有外来人口,但是有少量渔民;常住人口全部为农业户籍,主要居住在实验区内少量居住在西片缓冲区内。保护区内城头乡、临淮镇和双沟镇

22、主导产业均为第一产业。2005年3个乡(镇)国民生产总值为42380万元。经济较不发达。三个乡(镇)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972元、4750元、3175元。2.3保护区构成分析2.3.1用地构成保护区范围内国土总面积49365 公顷,占洪泽湖湖区面积的10.17%。按目前汛期控制水位12.5m(废黄河基面)计,其中湖泊面积13966.4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28.29%;滩地面积29154.12公顷,占总面积59.05%;河流面积256.44公顷,占总面积0.52%;林地面积1827.63公顷,占总面积3.70%;农田面积718.6公顷,占总面积3.47%,村镇居住及其它用地229

23、.55公顷,占总面积4.97%。因此,保护区内有大量的河滩地。但是目前此类用地大部分为围网养殖场,规划期末将予以拆除。现状农田主要分布在实验区内,面积为718.6公顷。生产活动全部在实验区及缓冲区边缘沿滩地进行,以稻麦两季粮食生产为主。在保护区西缓冲区内有城头林场和城头乡百果园林果地,占地面积587.7 公顷。沿洪泽湖大堤种植防护林166.7 公顷,树种以杨、柳、榆、槐等阔叶树为主。村镇居民点主要分布于实验区内,但是在西片缓冲区内有新集、迎湖和周台三个村居住少量村民,规划将对缓冲区内居民进行搬迁,在实验区内选址进行集中安置。在西缓冲区内有古泗洲时期的普照王寺暨大胜塔古迹遗址一处,规划对该遗址用

24、地予以保留。2.3.2功能区划构成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面积16663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76%,缓冲区17579公顷,占总面积的36.22%,实验区15124公顷,占总面积的30.02%。各功能区界线清楚,农田和果林等农业生产用地都在实验区内,核心区的自然环境得到有力的保护与控制,没有农业和其他的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活动。保护区内国有土地面积占50%以上,隶属关系明确,有利于保护措施的落实和管理。2.4对外交通保护区对外交通的可达性较好,高速公路是对外交通的主要联系方式。南北纵贯泗洪县域的宁宿徐高速公路,将保护区与周边主要城市紧密相连。紧邻保护区的青城路、青临路、环湖

25、路与保护区内的迎湖路等道路相衔接,交通较为便利。另外,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的水上交通也较为便捷。区内河道纵横,老汴河、淮河、徐洪河、淮洪新河、京杭大运河等内河航道与洪泽湖航道相连,并与长江航道相通。 44第三章 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3.1保护区的历史沿革历史上,洪泽湖又称破釜塘、白水塘、富陵塘、泥墩湖、方家湖及成子湖等,隋大业十二年,炀帝下江都,道经破釜涧,久旱遇雨汛,船行顺畅,炀帝大喜,便改名为洪泽浦,洪泽湖之名由此而来。洪泽湖形成于黄河南泛侵淮夺淮事件,大量泥沙淤积在淮河下游入海故道,使其泄洪受阻,逐渐蓄水成湖。明永乐、万历年间,为保持东临的京杭大运河漕运畅通,相继实施“蓄清刷黄济运”的治理方

26、针,人为抬高洪泽湖水位,籍以冲刷运河中的黄河来沙。在洪泽湖东部,原高家堰的基础上,大举扩建堤坝,而使洪泽湖水位不断提高,湖底泥沙淤积日增,最终成为高悬于东部平原之上的“悬湖”。按照1951年国家颁布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洪泽湖被列为治理淮河的重点水域,先后建成苏北灌溉总渠、三河闸、淮河入海通道,使之成为平原地区的巨型湖泊。20世纪60年代以前,湖区以传统的天然捕捞方式为主,80年代以后,则以人工养殖为主,其间伴有一定规模的围湖造田。自1971年我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来,湿地资源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在江苏省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有了长足进展。

27、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在洪泽湖地区建立了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城头林场鸟类自然保护区、杨毛嘴湿地自然保护区、下草湾标准地层剖面自然保护区)。2001年1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以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建立了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3453公顷,2002年勘界时根据保护需要扩大到49365公顷。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2保护对象主要保护对象为: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其它野生动植物,鱼类产卵场,下草湾标准地层剖面。3.2.1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对照朗惠卿湿地分类,洪泽湖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对象为三个大类8个亚类,即:沼泽湿地

28、(草丛沼泽、禾草沼泽、杂草沼泽)、河流草丛湿地(浮毡型湿地、挺水型湿地)和湖边水生植物(浮水植物草塘、浮叶植物草塘、沉水植物草塘)湿地。保护区湿地面积为29154.12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9.05%;河流面积256.44公顷,占总面积的0.52%。重点保护对象:严格核心区、核缓冲区的保护,强化实验区的保护与管理。其中,核心区面积16663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76%,缓冲区17579公顷,占总面积的36.22%。3.2.2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1)野生生物的种类保护区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科考报告显示,现有维管束植物69科162属217种。其中:蕨类植物5科6属6种,裸子植物2科3属3

29、种,被子植物62科153属208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50科111属148种,单子叶植物12科42属60种。浮游植物共有8门,包括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裸藻门、蓝藻门、硅藻门、绿藻门,9纲20目75属200种。脊椎动物235种,包括:哺乳动物有15种5目6科,啮齿目7种,食肉目3种,食虫目和翼手目各有2种,兔形目 1种。其中,水獭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鸟类146种,分别隶属于15目,36科。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6种,占总数10.88;中日候鸟保护协定65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18种。鱼类52种,分别隶属于7目11科。其中,以鲤形目种类最多,共38种;其次是鲈形目,有4种。两栖

30、动物共7种,均为无尾目种类,共4科6属。其中蛙科3种,姬蛙科2种,蟾蜍科和雨蛙科各1种。爬行动物共14种,属于2目8科。其中龟鳖目3科3种;有鳞目种类最多,共11种,其中属蜥蜴亚目的3科4种,属蛇亚目的2科7种。无脊椎动物中,浮游动物共有91种,隶属35科、63属;其中,原生动物15科18属21种;轮虫9科24属37种;枝角类6科10属19种;桡足类5科1l属14种。底栖动物8纲39科57属75种,分别属于环节动物3纲6科7属7种;软体动物2纲11科25属43种;节肢动物3纲22科25属25种。(2)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保护区不仅野生动植物种类多样,而且有些物种极具保护价值。重点保护对象有

31、:国家I级保护动物4种: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13种:小天鹅、鸳鸯、黑耳鸢、雀鹰、苍鹰、游隼、红隼、褐翅鸦鹃、小鸦鹃、草鸮、短耳鸮、普通鵟、水獭;国家II级保护植物3种:野大豆 莲和野菱。3.2.3下草湾地层剖面保护重点保护对象:脊椎动物化石、早中新世的中国大河狸、虎、象、犀、鹿及龟类化石、及其较为完整的中国大河狸化石。3.2.4生态功能保护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内陆淡水湿地,具有防洪、物质沉积、供水、航运、水产品和食物供给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湖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分布广泛,具有一定的减缓径流作用,是蓄水、缓洪的良好水域。规划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洪泽湖作为最大的调

32、蓄地,对洪泽湖水域提出了更高的生态支撑的要求。因此,必须保护湖区水域较少的人为干扰,保护现有的沉水、挺水植物群落,保持良好的水质,对即将建成的南水北调工程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3.3管理现状3.3.1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在宿迁市人民政府的关心和直接帮助下,由宿迁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组建了以副市长马军为主任的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下设保护办、科研办、行政办3个部门。2006年,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在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的共同帮助下,以原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基础,下设保护办、科研办、行政办水上巡护队等5个部门。管理处现有正式职工12名。其中,硕士1人

33、、大学本科3人、大专5人。按照职责分工:领导2人,科技人员6人,巡护执法4人。此外,还聘请合同制人员10人。3.3.2基础设施与设备配置保护区成立以来,得到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完成了管护道路、保护区堪界、管理办公中心、科研配置等一系列的设施投资和建设。目前,保护区已经完成的基础建设如下:(1) 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体建筑的建设,构筑管理与管护用房1200平方米。(2) 配置办公电脑3台、照相器材3套、摄像器材1套,其他科研仪器若干件。(3) 设立界标15块、界桩180根。(4) 建成西实验区沿洪泽湖大堤的管护道路,完成管护中心与外界的公路连接线、供电与通讯线路。第四章 规划目标

34、与结构布局4.1规划目标4.1.1规划总体目标1、以保护洪泽湖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拯救大鸨等珍稀濒危物种为重点,对洪泽湖退化湿地进行生态恢复;2、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洪泽湖湿地自然资源为重点,促进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的和谐发展;3、以构建保护区完善的生态管护体系与管护设施为目标,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增强对保护区生态资源管护的能力;4、将保护区建设成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和社区经济协调发展于一体,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国家级示范保护区。 4.1.2分期目标(1)近期(2006-2010年) 此阶段是保护区的起步与恢复阶段,以基本完成保护区西片区管护基础设施

35、建设和对洪泽湖退化湿地进行生态恢复为重点。核心区围网养殖拆除,初步建立保护区管理体系和湿地生态保护预警应急方案,以实现对区内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的有效保护。主要工作内容: 核心区围网养殖拆除。拆除保护区核心区的所有围网养殖场,重点修复湿地核心区内濒危物种的生境; 大鸨恢复基地建设。根据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特点,对湿地内生境实行重点恢复,以拯救大鸨等珍稀濒危生物物种,筹备大鸨恢复基地; 保护区西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保护区办公楼、湿地博物馆、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等、洪泽湖鱼类监测繁殖中心; 环境科普教育研究基地建设。初步建立环境科普教育研究基地,规化湿地生态保护预警应急方案

36、,开展以荷花、芦苇等为主的水生植物恢复研究,以及穆敦岛生态系统人工修复技术研究。筹备王沙岛生态科研基地建设; 环洪泽湖的防护林带建设。保护和适当扩大缓冲和实验区内生态林面积,建立环洪泽湖的防护林带。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建设。初步建立保护区管理体系和管理机构。(2)中期(2011-2015年)此阶段是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深化发展阶段。以进一步修复和恢复湿地生境尤其是濒危物种生境,以及建成并完善保护区东区管护基础设施为重点,健全保护区管理体系和体制,加大对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监测力度,拆除缓冲区围网养殖场,实现保持区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功能的有效保护。主要工作内容:缓冲区围网养殖拆除。拆

37、除缓冲区内的围网养殖场,实现缓冲区内围网养殖场的全面拆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管护设施和监测中心建设。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区内的管护基础设施,建成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完善湿地生态保护预警应急方案。科研和科普基地建设。构建湿地物种恢复和繁育场、建成湿地生态研究中心,在西实验区内建立芦苇等水生植物恢复与利用研究基地,完善西实验区内的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开展生洪泽湖湿地生态恢复与修复的研究,使湿地科学研究基地初具规模。污水生态处理。结合西实验区内芦苇等水生植物恢复与利用研究基地的建设,修建23处污水生态处理场; 管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的管理机制,提高保护区科研和管理水平,

38、使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湿地植被和自然景观得到明显恢复。(3)远期(2016-2020年)此阶段是保护区完善成熟并持续发展的阶段。以保护洪泽湖湿地优良生境为重点,继续开展湿地生境的恢复和保护,完善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的配套,健全保护区管理机制。最终将保护区建设成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和社区经济协调发展于一体,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国家级示范保护区。主要工作内容: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在对生洪泽湖湿地生境进行全面的生态恢复与修复基础上,充分发辉湿地物种恢复与繁育场、湿地生态研究中心为核心的科研监测能力,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技术、水平和硬件条件方面迈上新

39、的台阶,研究成果方面有新的突破;能力建设显著提升。保护区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完备的职能,拥有生态预警和应急机制,成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国家一流、社区发展协调的生态湿地保护区;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利用湿地科研发展,建立王沙岛黑沙利用中心等生态利用基地,在实验区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与周边社区发展协调耦合,有效担负支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知明度大幅度提高。加入联合国环境署的“生物圈计划”,策划多个层面的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学术论坛,提高湿地保护区的世界知名度。4.2总体结构规划的湿地保护区呈现“一体两翼双环状”布局。“一体”指整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两翼”指湿地保护区东片区和西片区。两个片区的组织

40、结构中,呈现以东、西两个湿地核心区为中心,缓冲区与实验区环绕周围的双环状结构。保护区整体呈现“内收外敞”的开放性结构形态。最大限度保持对现状的尊重,充分保护区内各种生态资源,保证最佳的生态环境,使得保护区以两个湿地核心区为中心,形成开放、包容、多元的功能空间结构,为未来的湿地进一步扩展预留充足的拓展空间。4.3规划布局(1)切实保护东西片区中的两个湿地核心区,积极恢复大鸨等湿地濒危物种的生境,在东片区布局一处濒危物种救护、繁育与野化区;(2)在西实验区构筑一个集管理、科研、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展览为一体的保护区管理中枢区,统领整个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工作。(3)在东、西片实验区内分别构筑一个集生境

41、修复研究、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生境恢复实验为一体的保护区生境修复研究实验区,为整个保护区的生境修复与恢复提供试点和实验。(4)完善沿洪泽湖大堤和汴河路的泗洪县城至保护区的陆路联系轴,构建沿汴河、溧河、成子湖的湿地植物抚育带,构建形成生态景观空间的有机网络体系;(5)合理利用三个实验区,促成三个各富主题的景观区(带)(东实验区景观区、西实验区景观区、下草湾地质景观区);(5) 营建一个湿地环境科研基地,形成集湿地生境修复研究、湿地濒危物种保护和生态经营项目研发于一体的环境科技研发孵化区,辅之以环境技术交流中心,为湿地保护区提供技术保障与智力支持。第五章 保护区资源管理规划5.1洪泽湖湿地资源现状洪

42、泽湖是全国第四、江苏第二大淡水湖泊。具有渔业养殖、工农业用水、灌溉、旅游、航运及防汛等多种功能。湿地是洪泽湖生物多样性集中和生产力较高的地带,具有拦截、净化外来污水的能力,在保持湖泊营养平衡,防治富营养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方面更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其产生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物种和种群的多样性、代表性珍稀濒危物种的稀有性衡量,保护区都具有很高的综合价值。然而近十几年来,洪泽湖的生态环境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恶化趋势明显,生物多样性、水水体质量都面临严峻的形势,湖区物种的种群结构、种群平衡及生态位等都潜伏着许多令人不安

43、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5.1.1围湖垦植,周边陆域水土流失严重,湖面面积缩小据调查,60-70年代曾经历过大规模地围湖时期,经过对不同时期的图件资料对比分析,洪泽湖滩地11.516.0米高程内已被围垦1018平方公里,其中12.5米以下高程被围198平方公里,缩小了湖面面积,减少了湖泊容积,以湖区西部浅滩地区和淮河口滩地被围垦的面积最大。沿湖被围垦的浅水滩地,原来多是湖泊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分布区,水草资源丰富、经济价值很高,草多鱼多,是青、草、鲤、鲫、鳊、鲶等鱼类和虾、蟹、螺等水生动物产卵、生长量大大下降,而沿湖的许多圩田,往往由于地下水位高,排涝防洪能力低,围垦后仍需要进行大面积

44、人工抽水排水,故维护费用高而农业产量低,实为得不偿失。由于湖体周边陆域水土流失严重,入湖泥沙量增加,滩地面积增加迅速,不仅直接减少湖面面积,也为围垦创造了客观条件。5.1.2 过量捕捞,湖面围网养殖面积过大,生态系统退化近十多年来,随着洪泽湖周围人口的迅速增加,给洪泽湖水域带来了愈来愈大的压力,湖区的捕捞总量在逐年加大,捕鱼的船只和网具也日益先进,其性能大大提高,更加大了捕捞强度。大量捕捞的结果,使湖区鱼类资源下降;一些带有破坏性的捕鱼方法,如电捕、毒鱼、炸鱼、栏河清、打围箔等,更对渔业资源造成极大危害。外湖鱼产量的下降,促使渔民走上沿滨湖地区修建池塘养鱼,在湖面进行围栏养殖的道路,据调查,湖

45、区有近150万亩的围网养殖场。湖面围网加重了湖区水草的打捞强度,以前的水草茂盛区,变成了敞水区域。全湖水草资源已显衰减趋势,湖泊许多区域已经由草型湖走向藻型湖。由于围网养殖选择的多是环湖的湿地,因此过度的围网养殖使湿地生态自净化能力大大削弱,增加了渔民养殖的风险,更加重了整个湖区的污染程度。如2004年淮河污染,仅江苏盱眙县直接损失就有8000万元。5.1.3 上游客水污染,湿地自净化能力得不到发辉,水体质量降低据调查,每日入湖污水量约108万立方米,每年为亿立方米左右,其中淮河带来的污水约占入湖污水总量的90。洪泽湖西部水域水质污染程度最为严重,污染水域是溧河洼和淮河口的老子山区,每年枯水期

46、或干旱年造成的污染事故更是触目惊心。其他注入洪泽湖的水系如淮北、宿州的潼河水系;徐州的濉河水系以及沿湖的盱眙、泗洪等地的工厂和沿湖地区城市及乡镇排放污染物逐年增多,也是导致洪泽湖湖体水质总体呈下降的原因;尤其是未经处理的大量生活用水及部分工业用水就近排入湖河道;农田化肥、农药大量流失;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极大地增加湖体的污染物质及营养物水平;富营养化指标总磷、总氮一直超过五类标准,并呈上升趋势;这些直接影响到城市供水和周围地区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威胁到沿湖地区居民饮水安全。5.1.4 人为干扰严重,湿地野生动物生境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 由于浅滩围垦和围网养殖,湿地资源面临严峻威胁,沉

47、水植被因为水体透明度下降,分布面积急剧减少;建立在初级生产者之上的生态系统消费者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脊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都因此而降低,部分洪泽湖地区特有的鸟类如大鸨几乎绝迹,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发辉。如不及时恢复、保护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势将造成不可挽回的生态破坏,最终影响周边城镇甚至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5.1.5 外来物种入侵,乡土植物种的生存空间面临严重威胁由于洪泽湖湿地及湖区生境的不断恶化,湿地芦苇等原先的地域优势种出现正在不断的退化现象,而外来入侵的生物物种如水花生等面积在不断的扩大。据调查,目前由于湿地面积萎缩,湖体水质

48、污染,洪泽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速度惊人。湿地植被,特别是挺水植需要治理的湖区仅水花生面积就为6万亩。5.2资源保护管理工程规划5.2.1生态截污带建设工程外源污染是洪泽湖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截污是控制污染以及防止洪泽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步骤。规划在湿地保护区西实验区构建生态截污带,防治外源污染物进入湖区。生态截污带位于濉河与新汴河入湖口的溧河洼至陈圩林场。总面积为2000公顷,分别由生态林带、基质生态初滤带、芦苇生态浮岛带、挺水与沉水植物生态精滤带四部分组成。(1)植物乔木林带规划的生态林带位于保护区西部陆地与湿地交织地带,面积为800公顷。生态林带是自然保护区的绿色围栏,在防止湿地周边区域

49、水土流失的同时,更是防止周边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随地表径流或壤中流等形式进入洪泽湖湿地和水体的第一道屏障。生态林带规划宽度不低于100米,林带树种以地方乡土树种为主体,采取乔、灌、草立体配置,以恢复和构建洪泽湖原生态的生境。(2)基质生态初滤带规划的基质生态初滤带,选址在外源污染重要来源区淮河入湖区;怀洪新河、新汴河的溧河洼地区,总面积约为200公顷。基质初渗带由矿石基质带、植物基质带、微生物转化带三方面组成。矿石基质带。由沸石砾石炉渣组成,分为三组,每组宽度为500米。由于基质存有适宜间隙,可以让水流顺利通过形成地下潜流层,并为微生物提供容纳附着的地点。植物基质带。由美人蕉十菱草芦苇组成,可

50、以形成较好的NH3-N和TN的净化效果。分为三组,每组宽度为200米。 微生物转化带。位于矿石基质带和植物基质带底部。由于矿石基质带水生高等植物能够有效地净化污染水体,但是在秋冬季,大多数高等植物生长极其缓慢,随着气温突降,水体中一些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死亡,其残体容易引起水体的二次污染。单独用一些冬季能够生长的沉水植物净化污染水体,往往又因水体的透明度较低,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采用具有特殊微孔结构的固定化载体为氮循环细菌的生存、生长、增殖提供良好的微生态环境,同时,载体的特殊微孔结构构成了载体内外相互分异的氧化还原微环境,为氮循环细菌的硝化一反硝化反应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水体中的有机氮在固

51、定化载体表面经过氨化细菌的氨基酸脱氨反应分解为氨态氮和氨气,氨氮在载体表面富氧区被氧化为硝态氮,同时部分硝态氮在载体内部缺氧区被反硝化菌还原为分子态氮(N2)排空,从而使氮素污染物通过固定化氮循环细菌的作用,经过氮素循环的途径退出水体环境,有效的削减了局部水体的氮污染负荷,强化了自然水体的自净能力。(3)芦苇生态浮岛带规划的芦苇生态浮岛带面积为500公顷。将芦苇以丛植成为浮岛的形式散布在外源污染重要来源区、溧河洼地区以及环湿地保护区的西侧。芦苇每丛最小面积为200平方米,最大丛不超过800平方米。芦苇丛以近似自然的形式顺水流布局。芦苇种质选择适合洪泽湖的本地乡土品种。芦苇可以和美人蕉适当混植,

52、以增加浮岛的吸污能力,芦苇每季都要收割。芦苇带可以为湿地和洪泽湖水体防污净化提供可靠的屏障,同时也为湿地鸟类的繁衍提供良好的生境。(4)挺水、沉水植物生态精滤带规划的挺水、沉水植物生态精滤带面积为500公顷。精虑带位于芦苇生态浮岛带以东,利用植物构建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能改善水质。植物带选择喜旱莲子草(Altemanthera philoxeroides),菱(Trapa natans var bispinosa),水鳌(Hydrocharis dubia )、凤眼莲(Eichhomis crassipes)、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 ) 金鱼藻(Ceratophyllm deme

53、rsum) 等高等水生植物交替互补,在洪泽湖湿地及湖体中建立人工复合生态精滤系统。这种常绿型人工水生植被不仅使实验区内常年保持较好的水质,而且对外来污染冲击有很强的缓冲能力。其净化水质的功能表现在对浮游藻类的竞争抑制、对湖水中污染物的吸附净化和促进沉降等。这种人工水生植被可用于水源水质保护和污水净化生态工程以及小型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恢复等。5.2.2其他资源保护管理工程规划(1)退田还湖工程规划退田还湖1000公顷,分为三期实施。通过退田还湖恢复洪泽湖湿地生态基底,增加湿地的生态承载力。(2)围网拆除和渔民安置工程规划拆除湿地围网养殖面积9200公顷,其中保护区的西片区为2600公顷,东片区为

54、6600公顷,有效恢复湿地生境。对拆除围网的水面,实施挺水、沉水植物带生态工程建设。在湿地生态恢复时同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指导、扶持渔民科学种植湿地或水生经济植物,为渔民提供就业机会,妥善安置渔民,实现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3)环湖生态林建设工程环湖生态林是洪泽湖湿地和水体的重要生态屏障,是防治湖区周围农业面污染以及降低周围村民对湖区生态系统人为干扰的缓冲区。环湖生态防护林带是以原洪泽湖防护林为基础,将陈圩林场、城头林场有机衔接,构建环保护区生态防护系统,提高沿湖生态缓冲能力。(4)湿地环境监测与预警工程在保护区上游设立湿地水质监测点,监测上游客水的水质动态,积极协调、配合上游的各项治

55、污工作,采用生态或工程的措施,有效减轻客水污染对洪泽湖湿地的不良影响。并根据客水水质的变化,建立保护区湿地环境预警机制,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5.2.3科学高效管理机制规划(1) 管理机构建设工程坚持“精干、实用、高效”的原则,采用定岗、定职、定员、兼职等的方法,以及因事设岗、因岗定人的用人制度,将保护区管理处职能机构设置为“一室五科两站一局”。即:一个办公室,五个行政管理科(管护监察科、规划建设科、科研科、财务科、宣传教育科),两个管理站(东区管理站、西区管理站),一个公安分局。(2) 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工程为加强对保护区的保护力度,需要建立一个由国土、建设、公安、环保、农林和水产等多个

56、部门组成的管护大队,对保护区内的违法、违章活动进行及时有效地制止,有效保护湿地的生境,防止政出多门的现象发生。(3) 研发基地建设工程按照湿地保护的科研发展需要,规划建设湿地博物馆、芦苇水文功能研究基地、荷花物种恢复和研究中心、鸟类监测、救护和繁育中心、水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等科学研究基地,开展湿地生态的保护和研究。第六章 科研监测规划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与监测是认识和了解湿地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湿地保护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洪泽湖湿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生态优势,建立定位研究站点,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特征、功能及其演替规律,为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科学基础。为提高对保护区湿

57、地保护与研究的水平,提出以“围绕三个研究实验区,构筑四个物种恢复基地,创办一个学术论坛”为工作思路,开展科研和监测工作。规划在东、西实验区内,建成濒危野生动物救护和繁育区、珍稀植物种源恢复繁育区、生境恢复实验研究区;在植物种源恢复繁育区内,构筑荷花恢复研究基地、芦苇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基地;在野生动物救护和繁育区内,构筑大鸨恢复研究基地、鱼类生态养殖研究基地。同时,创办洪泽湖湿地高层学术论坛,完善科研保护体系,为加入全国湿地保护区科研监测规划网络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全球环境监测计划(GEMS),成为国际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单位创造条件,提高湿地保护区国际知名度。6.1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内容

58、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及湿地生态系统。而湿地生境质量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则是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基础。为掌握保护区内生境的现状及变化动态,采取更有效合理的保护措施,重点监测内容如下。6.1.1湿地小气候及大气监测湿地小气候监测,主要包括与湿地植物群落的形成、演替,植物的生活节律和个体生态及水文变化规律密切相关的因子。主要有气温、地温、湿度、降水、蒸发、风速等因子。规划在西实验区建立占地100m2的小型气象观测站,配备百叶箱、辐射仪器、雨量器、蒸发器、风速表、地温表等常用气象观测仪器。气象资料以日监测为主,并统计年、月报表。根据泗洪县的主要大气污染类型,大气监测指标有SO2、

59、NO2、TSP三个,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自然保护区采用一级标准。保护区大气监测点设在气象站内,并与泗洪县现有的三个大气与降尘监测点共同构成监测网络。6.1.2湿地水质监测加强监测网络联系建设,构建保护区数据共享平台,随时掌握保护区水质状况。分别在东、西核心区、缓冲区、下草湾实验区增设一个水质监测点,与洪泽湖现有的九个监测点构成监测网络。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重点监测保护区水体的溶解氧(DO)、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COD)、石油类等指标,执行I类和类水质标准。定期开展底泥、水生植物和动物分析,提取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的组织样本,分

60、析化学残留物,以确定残留水平。在下草湾实验区建立一个水文监测点,水文监测宜每月一次,并在有强降水或上游泄洪、排污等情况下增加观测次数,监测指标为水位、水温、流向、悬浮物、泥沙含量等。6.1.3土壤与野生动物栖息地监测土壤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水土流失状况、养分状况等。执行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自然保护区采取类标准。在重要鸟类栖息地设立永久样地、样带,作为植物年度监测样地,并填写生境评估表。每年收集最低水位时的卫星图片,分析冬季野生动物栖息地(特别是重要物种栖息地)的分布和范围变化状况。6.1.4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信息系统在环境监测的基础

61、上进行统计工作,制定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组织建设和管理环境监测网和环境信息网;组织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并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公告监测结果。6.2生物多样性监测内容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由沼泽湿地、河流草丛湿地和湖边水生植物组成,是保护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内容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等的种类,区系成分和分布规律,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繁殖技术,湿地生物多样性测度,以及生态环境变化对湿地景观和发展等的影响。主要监测手段包括:水文模拟、遥感监测、群落调查、动植物生理需水分析等。6.2.1湿地生物资源调查根据保护区的发展要求,开展生物资源的综合调查,摸清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其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保护区建设不同时期的湿地生物资源变化。并建立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信息库。包括: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和结构,动植物区系组成和特点,区内的动植物名录和分布情况,珍稀濒危状况等。近期(至2010年)完成“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