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8009946 上传时间:2021-08-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姓名、县(市、区)、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3.答题卡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共5题,19分)阅读

2、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

3、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

4、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

5、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竈宰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

6、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

7、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牢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

8、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

9、,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B.一般人无法轻易地察觉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力量,是因为缺乏诗人的敏感和修养。C.“树”与“叶”的形象-.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D.“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2

10、.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B.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C.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D.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下列诗句不能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3分)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破

11、山寺后禅院)D.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针对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法有何不同?(6分)(二)文学作品阅读(共4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因东边宁府中花园内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氏乃治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是日先携了贾蓉之妻,二人来面请。贾母等于早饭后过来,就在会芳园游玩,先茶后酒,不过皆是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集,并无别样新文趣事可记。一时,宝玉倦怠,欲睡中觉。贾母命人好生哄着,歇息一回再来。贾蓉之妻秦氏便忙笑回道:“我们这里有给宝叔收拾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只管交与我就是

12、了。”又向宝玉的奶娘丫鬟等道:“嬷嬷姐姐们,请宝叔随我这里来。”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先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甚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道:“出去,出去。”秦氏听了笑道:“这里还不好,可往那里去呢?不然,往我屋里去罢。”宝玉点头微笑。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宝玉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

13、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连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于是众奶母伏侍宝玉卧好,款款散去。秦氏便吩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

14、飞尘不到。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呢。”(红楼梦第五回)(张太医)到了贾蓉居室,见了秦氏,向贾蓉说道:“这就是尊夫人了?”贾蓉道:“正是。请先生坐下,让我把贱内的病说一说再看脉如何?”那先生道:“依小弟的意思,竟先看过脉再说的为是。我是初造尊府的,本也不晓得什么,但是我们冯大爷务必叫小弟过来看看,小弟所以不得不来。如今看了脉息,看小弟说的是不是,再将这些日子的病势讲一讲,大家斟酌一个方儿,可用不可用,那时大爷再定夺。”贾蓉道:“先生实在高明,如今恨相见之晚。就请先生看一看脉息,可治不可治,以便使家父母放心。”于是家下媳妇们

15、捧过大迎枕来,一面给秦氏拉着袖口,露出脉来。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宁神细诊了有半刻的工夫,方换过左手,亦复如是。诊毕脉息,说道:“我们外边坐罢。”贾蓉于是同先生到外间房里床上坐下,一个婆子端了茶来。贾蓉道:“先生请茶。”于是陪先生吃了茶,遂问道:“先生看这脉息,还治得治不得?”那先生笑道:“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待用药看看。”于是写了方子,递与贾蓉。红楼梦)第十回)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婶好睡阿!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

16、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婶,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婶,别人未必中用。”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婶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

17、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没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久。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

18、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红楼梦第十三回)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宝玉随秦可卿进人上房内间,看到“燃藜图”和“世事”对联后,断不肯在这里,忙要出去,可以看出宝玉厌恶为功名而读书的训诫。B.秦氏托梦凤姐说,“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写出了秦氏对凤姐的推崇和敬意,也从侧面写出凤姐的精明能干。C.秦氏托梦凤姐,凤姐却只关心如何“永保无虞”及“有何喜事”,表明凤姐仍沉迷在富贵梦中未能领会秦氏托梦的用意。D.秦氏托梦和“甄士隐梦幻识

19、通灵”、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都讲到了“梦”,拓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但有损艺术的真实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可卿第一次出场是以“贾蓉之妻”的身份,连名字都没有;第二次出现是“贾蓉之妻秦氏”,出现了姓氏。形象渐渐清晰,在写作手法上属于淡入。B.张先生为秦氏看病之前说的坚持先诊脉再听病情的一段话,可以看出张先生谦恭中带着高傲,低调中透着自信,颇合太医身份。C.秦氏房间陈列着武则天宝镜、赵飞燕金盘和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等诸多名贵之物,很是夸张,极力渲染出秦氏房间的浓艳和庸俗。D.“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此句既可看出宝玉对现实世俗生活的厌倦,

20、也为后面宝玉出家埋下了伏笔。8.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秦可卿的形象特点。(4分)9.请概括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的核心内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共5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夫议法度以授有

21、司,此诚执政事也,_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_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

22、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_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_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10.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

23、恰当的一项是(3分)A.然 且 竟 但 B.且 然 竟 虽C.且 然 而 但 D.然 且 而 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盘庚,商代的开国之君。商朝建立之后,他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了殷,故而商又称殷商。B.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C.泉府,古代掌管国家税收、收购市上的滞销物资的部门。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不息,所以古人将“钱”称“泉”。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相当于副宰相。12.下列对原文有关

24、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D.孙固认为,王安石文章、品行都很高,但心胸狭隘,难以容人,担任谏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马光等人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

25、何为而不汹汹然?(2)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14.“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体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14-15题。梦归元好问憔悴南冠一楚囚,归心江汉日东流。青山历历乡国梦,黄叶萧萧风雨秋。贫里有诗工作祟,乱来无泪可供愁。残年兄弟相逢在,随分齑盐万事休。注:元好问,金代诗人,山西忻州人。金亡之后,元好问被元军俘获,拘留在山东聊城。此诗即为这时期所作。作崇:捣乱,作怪。齑(j)盐:细碎咸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冠”“楚囚”,运用战国时期楚人钟仪的典故,不仅表明了

26、诗人拘留异乡的囚徒的身份,也含有怀乡思国、郁郁难欢之情。B.“归心江汉日东流”,运用比喻的手法,化虚为实,将诗人渴望返回故乡的心情比作奔流向东的江汉之水,日夜不息。C.颈联是说生活中的贫困不断干扰,让诗人无法安心写诗,因而离乱造成的愁绪也难以排遣消解。D.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的渴求,余生若能与兄弟相逢共聚,即便是每日粗茶淡饭也心满意足,此外别无所求。16.请对颈联中的“历历”和“萧萧”加以赏析。(6分)(二)名篇名句默写(9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1)千古凭高对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2)_,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杜牧阿房宫赋

27、)(4)_,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魏征谏太宗十思疏(5)_,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6)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7):短发萧骚襟袖冷,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8)思厥先祖父,_,_,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三、教材内容考查(6分)18.下面对教材中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进行了简洁传神的描写,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B.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围绕“保民而王”的政

28、治主张逐层展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C.庖丁解牛中,庄子借助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梁惠王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达到“保身”“养生”的目的,得到梁惠王的称赞。D.烛之武退秦师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19.小说中细节描写往往是作家的神来之笔,具有超越文字的画面感和言外之趣。下面对教材中小说的某些细节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鲁镇的女人们不断撕揭自己关于阿毛的伤疤,祥林嫂最后“单是一瞥,没并不回答一句话”,表明她感受到了自己并不能从她们那里获得想要的温暖和同情,内心悲哀无助到极致,只能用沉默来对

29、待她们。B.林冲“探半身去摸时,火盆中内的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一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林冲做事小心谨慎的性格,同时也证明了草料场起火乃人为所致,使后面情节发展合情合理。C.“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写出了成名内心柜大的焦虑和绝望:一方面是为儿子的生死难卜而悲愁难眠,一方面是为捉不到蟋蟀,限期内无法交差而一筹莫展。D.“少尉的装束,手按在剑上,微笑着,无忧无虑”,这句对格里高尔相片的描述,表明他是从一名健康乐观、令人敬畏的少尉异化成一只可怜的甲虫的,这种命运的变化,构成了着强烈的反讽意味。四、语言文字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曹禺之前,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

30、大都是把话剧当作宣传_民主革命的工具,很少顾及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得以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被看作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雷雨是一位善感青年的激情之作。雷雨中,情绪是很重要的,郁闷的情绪和冲动的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就像他自己在雷雨序里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作家从心底说出来的话,好像有种力量推着他写出了雷雨。雷雨是一个深思的青年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之作。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_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我用一种_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_着看戏的

31、人们,也以同样的心情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鼓吹 踌躇满志 悲悯 祈望 B.鼓动 踌躇满志 怜悯 祈望C.鼓吹 错综复杂 怜悯 期望 D.鼓动 错综复杂 悲悯 期望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曹禺则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B.曹禺则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中国的话剧艺术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C.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被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D.曹禺则借鉴和

32、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2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5分)五、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说: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也有人说:一片叶子凋零,森林就缺了一角;一块土石流失,欧罗巴(欧洲)就缺了一角。如果班级以此作为辩论赛的辩题,请你选择一方,为二辩辩手写一篇辩论词。观点明确,符合辩论词要求,不少于800字。答案1.B(A.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C.“树”代替“树叶”错;D.影响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

33、到叶子的是“木”的潜在形象。2.B(材料一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3.D(D项中的“木叶”指寒风中的落叶,与材料二观点相反)4.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5.材料一认为原因有二:“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木”容易让人想起树干,透着“黄色”和“干燥”的因素,而“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材料二认为原因有三:“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人

34、声字,人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木叶”意味深厚,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6.D(“有损艺术的真实性”错)7.C(“庸俗”错)8.袅娜纤巧,和颜悦色;心性高强,隐疾缠身;心思细腻,待人体贴;深谋远虑,目光长远。9.提醒凤姐家族盛极必衰,富贵不可常保,早为后虑;在祖茔边多置田产并把家塾设到这里留好退路。10.A11.A(商代的开国之君是汤)12.A(“决不承认自己是无所事事,因循守旧”错)13.(1)而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

35、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2)他们都是一些歌功颂德、曲意逢迎之徒,介甫您可能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14.王安石认为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而司马光认为,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15.C(“贫里有诗工作崇”意为作者身陷困境,翻涌的诗情却偏来捣乱,加重了自己的愁绪)16.“历历”意为清晰可数,梦中诗人回到故乡,只见青山如旧,历历在目,有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了思乡之切;“萧萧”意为雨打落叶之声,梦醒之后的深秋季节增添了现实

36、的萧瑟之感。梦境与现实形成对比,凸显了诗人处境的凄苦。17.(1)谩嗟荣辱(2)吴楚东南坼(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5)是太山不让土壤 (6)风乎舞雩 (7)稳泛沧浪空阔(8)暴霜露,斩荆棘18.A.(“吾与点也”说明孔子和曾皙志向相同)19.C(“为儿子的生死难卜而悲愁难眠”错)20.A21.D(先“借鉴”后“吸收”,根据话题一致性,第二个分句使用把字句,不换主语)22.比拟。赋予“情绪”以“奔涌”的动作,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地雷雨冲人物情绪的剧烈波动。文言参考译文:(一)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

37、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千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38、。(二)制订法令并交给执行部门去施行,这当然是您的权限范围的事。但是应当抓大放小,保留好的,去除不好的,不应不分巨细,只图新奇而将所有旧的法令全部改变。况且法令需要人来执行,倘若介甫您能选择良才在执行部门任职,有弊端的法令自然去除,倘若执行部门任非其才,即便每天给他们好的法令,终究无所补益。介甫您所说的先王之政是指的周朝的泉府所做的赊贷吗?我琢磨那时的赊贷,似乎与今日借贷青苗钱还是有差异的,况且先王的善政很多,反而要独独以.此为要务吗?至于说到排除邪说,责难奸佞之人,果真能如此那是国家和百姓的福分。但是恐怕介甫您与变法和逐利的人走得越来越近,身边少不了那些好歪理邪说的奸佞小人。他们都是-一些歌

39、功颂德曲意逄迎之徒。介甫您许是偶然没有察觉到吧。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三)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曾公亮极力推荐。唐介说:“安石很难担当大任。”皇帝问他原因,唐介回答说:“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所以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唐介退朝后对曾公亮说:“安石果真被重用,天下一定会陷入困顿之中,你们应该知道”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经学,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经学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事务。”皇帝说:“这样那么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