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讨论稿)(doc 62页)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7922067 上传时间:2021-08-21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144.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讨论稿)(doc 6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讨论稿)(doc 6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讨论稿)(doc 6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资源描述:

《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讨论稿)(doc 6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讨论稿)(doc 62页)(6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讨论稿)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并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重大举措。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其经济

2、竞争力,已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的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是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把国家目标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厦门市正在加快海湾型城市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区由原来的560平方公里扩大为全市区域的1565平方公里。其区域发展定位为如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家层面对厦门城市发展的定位为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厦门在中国大陆沿海城市中,处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

3、洲之间的闽东南城市群,同时在对台关系中处于海峡西岸城市群,是中国大陆沿海城市群与台湾海峡两岸城市群的过渡节点和桥头堡,具有特殊区位优势和发展意义。第二层次为大区域(省域),即发挥以厦门港为辐射的闽西南山海经济协作关系,寻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厦门腹地辐射范围为闽西南5市:即厦门、漳州、泉洲、三明、龙岩,同时依托腹地交通支撑进一步辐射闽北、赣东南、粤东等地区。第三层次为小区域(市域),强调地区协同发展和空间对接关系,即在厦、漳、泉、金城市群中实现以厦门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功能互补和空间拓展对接,强调区域协调和平衡发展,各城市和地区凸显和发挥核心竞争力,实现有序、持续发展。厦门发展定位的海湾型城市是塑造

4、厦门城市形象,城市分阶段发展和增强城市综合功能,使厦门更好地履行经济特区使命的重大举措;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厦门的区域扩大,对其发展空间结构、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更需要深入开展“科教兴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应该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环境创新。厦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在海湾型城市建设中更显得紧迫和必要,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区域经济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新的世界分工不再遵循

5、国家边界和政体,而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全球的技术、资源的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并且向具有强创新力的地区聚集。综观硅谷工业产业,班加罗尔的软件业和我国台湾省新竹的计算机机制造业,区域的形象超越了企业的形象,甚至超越了行政和国家的边界,在全球国际分工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创新是经济发展、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和经济科技时代在全球的到来,使每个国家、地区的创新能力对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的创新已成为国家间、地区间经济和科技竞争成败的分水岭。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原动力,国家的实践经验证明,凡是异军突

6、起的区域,必定是创新活动频繁发生的地方。一、厦门区域创新体系主体及协作范围(一)、区域创新体系主体加快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是厦门市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转移,是一项庞大的区域创新工程,它关系到厦门城市未来发展的千秋大业。当前,经济全球化推动区域一体化,而区域一体化则呼唤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因此,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海湾型城市,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运筹的,是从厦门特殊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考虑的。建设海湾型城市是厦门城市形态、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功能的综合。空间形态上,以厦门岛为中心,以海湾为背景,沿东、西海域周边展开布局,形成“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城市格局和“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城市景

7、观。发展方向上,把厦门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岛内转向岛外海湾地区,加快岛外的开发力度,促进厦门城市沿着海岛海湾海洋不断深化拓展,以实现产业布局的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数量的扩张。厦门海湾具有优良的港口、优美的滨海景观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其本质内涵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把厦门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增强厦门的综合竞争力、服务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更好地发挥厦门特区的龙头带动和示范作用。(二)、区域创新体系协作范围2000年国务院关于厦门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批复中,明确把厦门市定位为“东南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和“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构

8、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构想,要求厦门特区进一步发挥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厦门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经济特区,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跻身全国大中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经常性的贸易往来,有对台、对外和港口的优势,有整体布局的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优势,有比较丰富的对外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发展经验和对内区域经济、科技合作经验的优势。厦门区域创新体系的协作范围,从历史和现在形成的协作现状,主要突出闽南“金三角”地区、闽西南龙岩地区、三明地区和金门县,即“三角六方”的区域创新协作;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及提高区域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来讲,应广泛与闽东、闽北、闽粤赣“大三角”

9、和金门台湾经济区的大区域经济合作。厦门与台湾一衣带水,有着源远流长的血缘、语言、习俗一脉相承,历来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加强厦门区域与台湾的科技、教育、文化和工商业发展的区域性合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目前,厦门区域仍是台商投资兴业最集中的区域,是对台工作的前沿和基地,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初中央决定设立厦门经济特区,就是从对台工作需要出发的。厦门过去的发展得益于对台,今后的发展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台关系。对台和创新体系建设与否和对台区域性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厦门区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厦门市政府2003年6月报送的厦

10、门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已获得国务院批准。现在,厦门的行政区划由原来的7个区调整为6个区,即厦门本岛只设思明区和湖里区,厦门的东西部设有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这次行政区划调整的特色是:发扬历史文明的风格,保留思明区和湖里区。撤开元区和鼓浪屿区;保留集美区、同安区,撤杏林区,新设海沧区和翔安区。厦门城市总体规划范围由560平方公里调整到1565平方公里,城市空间结构拓展为“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一心”,即以厦门本岛为中心;“两环”即环西海域的“两湾三区”,环东海域和同安湾的“东部地区”;“一主”,即以厦门本岛(含鼓浪屿)为主要城市,“四辅”“八片”,即海沧辅城的海沧、马銮湾片区,集美辅

11、城的杏林、集美片区,同安辅城的大同、西柯片区,翔安辅城的马巷、新店刘五店片区。八个片区的主导功能定位是:厦门本岛(含鼓浪屿)以政治、经济、文化、居住、物流、旅游和高科技为主,主城区规划面积为100平方公里;海沧片区以港口、工业、居住为主;马銮湾片区以高科技、物流、旅游、居住为主;集美片区以教育、旅游、居住为主;杏林片区以工业、居住为主;大同片区以工业、居住、旅游为主;西柯片区以工业和居住为主;马巷片区以商贸、工业、居住为主;新店刘五店片区以港口、物流、高科技、工业、居住为主。厦门海沧区和集美区是我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这两区着重与台湾工商企业发展石化、机械、电子和纺织等支柱产业的合作领域。厦门附

12、近的漳州、泉州地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带,晋江、九龙江下游。漳州、泉州两地区是我国首批设立的沿海经济对外开放区之一,20多年来,以厦门经济特区为依托,实现了联动发展的小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比较发达的电子信息工业、机械工业、石化工业、以及轻工业、食品工业和感光材料工业的现代工业基地,是福建省最富庶的地区,享有“金三角”之称。闽南“金三角”地区的周围有龙岩、三明、莆田腹地作依托,北靠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部与汕头经济特区相靠,有400多万人的侨胞旅居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1000多万人的闽南籍台湾同胞,形成了全国著名的侨乡。龙岩市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部、九龙江上游,与赣南和粤东交界,有

13、煤、铁、钨、锰及石灰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漳龙高速公路已全线通车,赣龙(江西赣州至龙岩)铁路将在近期内建成通车。这个光荣革命的历史胜地,将成为厦门区域与闽粤赣进行区域性经济大协作的重要渠道和联结咽喉。闽粤赣经济协作区由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相邻的十三个地市构成,面积16.09万平方公里,人口4800多万。本区域是我国距离台湾最近的一个经济区域,厦门特区距离高雄165海里,距嘉义仅有120海里,距金门只有8海里;汕头特区距高雄也有180海里。本区域土地面积是珠江三角洲的四倍,人口是珠江三角洲的两倍;可是,GDP总量仅相当于珠江三角洲的二分之一,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差距很大,福建的龙岩、广东的梅州

14、、江西的赣州都是老革命根据地,造就了“闽粤赣”成为我国特色鲜明的经济区域,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有了一席之地。闽粤赣经济协作区主要协作范围应突出四个方面:一是统筹建设区域性基础设施,二是共同构筑区域优势产业群体,三是联合建设区域市场体系,四是协力共建外向型经济体系。二、厦门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概况分析(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特色1、海港海湾海洋特色。海港、海湾、海洋是厦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厦门港具有不淤、不冻、港湾内海宽阔、水深和泊位多等优势。厦门港已拥有万吨级以上的大泊位17个,最大靠泊的能力达10万吨以上。全球20大船公司均在厦门设点,带来大量干线班轮停靠,厦门港已挺进亚太干线港

15、之列。2002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2734.5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75.44万标箱,集装箱吞吐量在国内排名第七位,在国际百强港口排名,位居前40强。1996年,国家交通部、国家商务部(原外经贸部)指定厦门为两岸直航试点口岸之一,与高雄的试点直航,结束了两岸47年海上航运中断的历史。2001年1月,中央批准厦门与金门直接往来,突破了台湾当局不允许台湾本岛船只和非金门居民直航厦门的限制,厦金航线成了连接祖国大陆与台湾的一条通道。近几年来,随着港口规模和集散能力不断扩大,港口功能迅速提升,促使了闽粤赣区域货物向厦门港口增大流动量的趋势。厦门的海湾北起晋江围头,南至龙海的海角,海岸线长达140多公里,

16、环抱着10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厦门大海湾内的马銮湾、杏林湾、同安湾、东坑湾和金门料罗湾,长期以来,与厦门港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已初步形成了海湾型经济和社会的联动发展。本海湾的沿岸,小城镇星罗棋布,在厦门本岛的海湾中心城市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下,不断提高了农村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向“宽裕型”小康社会迈进。近年来,厦门市立足于新的发展实际,着眼于增创特区优势,提出了“优化本岛、拓展海湾、扩充腹地、联动发展”的海湾型城市发展新战略,把落脚点放在更好发挥特区在构建“三条战略通道”中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上,确立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把厦门建设成为高新技

17、术生产研发基地、对台交流合作基地和航运物流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等作为发展目标的重要载体,特色十分明显。厦门的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包括海上、海面、海中、海底几大层面,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潜力巨大。如海中、海底的海洋生物近2000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就有60多种,近海的还拥有活化石文昌鱼,国家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中国鲟、白鹭、红树林等珍稀海洋物种。目前,海洋航运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水产业、海洋高科技产业等海洋产业体系,正在与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联系在一起,并凸现新的亮点。海洋是厦门区域发展对台合作交流的“平台”,也是厦门区域与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

18、区建立经贸关系的“桥梁”。2、对台区位优势的特色。厦门与台湾历史上曾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域“厦门道”,明末清初海禁时期,厦门是大陆与台湾交流的唯一通道,血缘相亲、风俗相同、方言相通,成为我国发展两岸关系特别是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独具优势的城市。八十年代中期,厦门是台湾进入大陆投资、寻根、旅游的首选地和最早登陆的口岸,自此逐步扩散到全省、全国各地。今后,厦门将在实现大陆与台湾的“三通”和“三通”之后,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的特色。3、教科文现代化的特色。建设“教育之城”正在成为厦门区域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弘扬陈嘉庚精神,共同办好集美大学,支持厦门大学高平台发展,是厦门社会进步的一项创新,被教育部誉为推

19、进高教体制改革的典型,推动了厦门大学的“211”工程建设和集美大学通过本科合格评价。目前,已基本建立了水平较高、学科较齐全,具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加速“教育之城”建设的影响力,已由福建省拓展到东南沿海,辐射到中西部地区,并对台港澳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厦门在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发挥着无形的、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厦门市重视发展“大科技”,努力建成区域高科技生产研发基地;到目前,厦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2002年,厦门市被科技部认定为“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重点城市”。近几年来,厦门新建了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4家

20、;新建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5家企业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创建7家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还有,不少民营、台资、侨资等科技企业,以各种形式发展了科技创新活动。目前,现代科技发展已成为厦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社会进步的生命力,并加速朝着“科技之城”的目标迈进。厦门文化资源丰富。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开创的“延平文化”等风范优存的传统文化;有中山路商业街骑楼建筑和闽南红砖民居,以及厦门大学、集美学村为代表的嘉庚风格建筑和鼓浪屿的“万国建筑风格”等千姿百态、中西交融的特色建筑文化;有以南音为代表的传统音乐和以钢琴为代表的西洋音乐;有流行于东南亚的闽南籍侨胞喜爱的高甲戏和闽台盛行的歌

21、仔戏等民族民间文化;有产生过苏颂、吴夲、郑成功、陈嘉庚、林巧稚等历史文化名人,和产生过以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许斐平、陈佐湟等一些优秀艺术家;并引进和涌现了以指挥家郑小瑛、诗人舒婷为代表的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和文学家等等。目前,厦门正朝着“艺术之城”的方向发展,高标准的建设文化基础设施,高水平地打造先进文化的平台。4、人居环境优美、温馨的特色。厦门的风景资源丰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海湾、海岛、海岸等构成了圈环式的美丽的自然景观。有“海上花园”之称的鼓浪屿,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万石植物园,有千年古刹的南普陀寺和同安梵天寺,有海沧青礁慈济宫,有郑成功纪念馆和 苏颂纪念馆,有同安的北山岩十八龙潭等一

22、些著名的名胜古迹和著名风景点;还有4A级的旅游景点海沧大桥、汀溪森林公园和天竺山森林公园、风景秀丽的厦门环岛路和同安影视城等一批现代旅游景点。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奖”和“全国十佳人居城市”。优越的人居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员在厦门购房居住,就学就医,休闲旅游。实际上,厦门已成为闽南和闽西区域性的人口移居聚集中心。(二) 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格局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以来,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增强,1989年已达小康水平,1992年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十强之列。2001年,国务院批复厦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时定位“厦门

23、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中心城市”。2002年初,联合国发表了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指标及发展前景报告中,厦门被列为中国最具有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之一。国内学界点评厦门城市竞争力居全国第五,是我国长期平均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城市。厦门是闽南和闽西五地市及闽粤赣13地市的出海通道,基本形成了北至上海、南至广州之间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雏型。厦门GDP和财政收入增速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居第二位和第四位,为全国前列。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综合性聚集效应,对其闽南、闽西及金门等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1、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特区成立22年来,厦门GDP年均增长率达18.4%,长期平均增

24、长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工业生产高速增长,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已经突破1000亿元的大关,并出现了一家超100亿元和12家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成为带动厦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02年,全市实现外资进出口总额151.87亿美元,比上半年增长37.08%。2002年,厦门市人均GDP达46589元,折合约563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126.31亿元,平均年递增22%以上。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外向型程度不断提高。厦门从合理利用土地和优化城市组团功能出发,对本岛实施“退二进三”的产业升级战略,岛外地区实施“退一进二”的产业调整布局,着重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为优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了支柱产业

25、的科技含量。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产业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投入,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开拓的力度加大,出口型、高科技和高消费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销售进一步扩大,戴尔、灿坤、柯达、厦华、厦新、明达、金龙、厦工、古龙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加。2002年,厦门市工业品产销率达98%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数达168.2%,实现利税109.8亿元。厦门对外贸易日趋活跃,目前经济外向度为170%,居全国前列。出口产品层次不断提高,由原来以农副产品和初级工业产品为主,发展到以机械、电子、轻纺工业等产品为主。利用外资层次已由80年代初期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逐步向大型、资本技术密集型

26、和高附加值的企业转化;外商投资领域从第一、二产业扩大到第三产业的的饮食服务业、娱乐业、房地产业、运输业、金融业、信息产业等。目前,厦门的三次产业比例为3.4:55.8:40.8,产业结构已日趋优化;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0.5%、72.2%和27.3%,分别带动GDP增长0.2、11.1和4.2个百分点。2002年,厦门市外贸出口87.94亿美元,占全年进出口总额的57.8%,外向度进一步扩大。3、厦台经济、文化和科技合作交流日益拓展。目前,厦门累计引进台资项目2057项,投资总额达42亿美元,企业外向度高、经济效益较好,其工业总产值占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40%左右。台资企业已经成

27、为厦门区域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自1998年经上级批准设立的大嶝对台小额贸易市场以来,尤其是1997年4月厦门至高雄的西岸试点直航以来,现共运载集装箱已超200万标箱,占大陆对台直航集装箱吞吐量70%以上,营运状况越来越好。厦台特殊的人文、历史渊源关系,使台湾民众与厦门区域的往来中充满了浓厚乡情、亲情。厦门的民间艺术团体经常受台湾有关单位邀请赴金门、台湾演出。保生大帝研究会、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的交流和厦门青礁慈济宫与台湾慈济宫的交流日益频繁。2001年在厦门举办了“2001年海峡两岸城市的经贸合作研讨会”和厦门协助国台办承办了“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论坛,2002年厦门与金门共同举办了两

28、岸元宵焰火晚会和中秋节“海峡团圆”活动,以及在厦门举办了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40周年学术研讨会”,增进了厦门和金门、大陆和台湾两岸社会团体及民间的了解、互信、共识,在海内外华夏子孙中产生了强烈和积极的影响。厦门积极开展对台的科技合作,加强了农业、地质、地震、海洋、气象、环保、医药卫生和航运等领域的交流。厦门通过每年一届“台湾机电产品交易会”和“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开展闽台机电科技合作和农业高科技合作,先后引进了灿坤电器、翔鹭石化和太阳种苗等台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企业,他们分别在厦门设立了工业新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育及示范中心。自1987年以来,台湾来厦门交流的团、

29、组约700批次,举办1000多次活动,内容涵盖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宗教、信仰等许多方面,参加的台胞人数近5万人次。近年来,每年进出厦门口岸的台胞达27万人次左右,2002年达30多万人,累计已接待台胞300多万人次。厦门赴台湾、金门交流的团组也有620多个,近5500多人次。4、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厦门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着繁荣的经贸往来,成为我国八大进出口的港口城市之一。世界最大的500强跨国公司已有31家在厦门投资兴业,70多家全球跨国公司已在厦门落户。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终极产品制造的相对聚集,必然与厦门区域的周边地区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及初级产品和原辅材料销售供

30、应关系。近几年来,漳州、泉州和龙岩、三明地区已有不少厦门延伸的配套企业;如厦门电化厂、罐头厂等大企业也向漳州搬迁和 靠近,并有些企业延伸至龙岩、三明;两年内,厦门企业已投资7亿多元与三明、龙岩进行近百项的山海协作。而且,随着厦门对外交流范围和合作领域的日益扩大,促进了闽南金三角、闽西龙岩、三明和金门等地区的生产要素大规模聚集、扩散、转换,以及增大经济流量。如漳州市的紫山集团在厦门国贸、厦门嘉华等公司的扶持下,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罐头出口企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泉州和漳州的外贸出口分别有65%以上和80%是通过厦门口岸出口的。漳州农副产品和泉州、莆田的鞋、帽、成 衣、石材成为厦门出口的主要

31、货源。厦门特区对外窗口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区域经济技术协作、联合和开拓国际市场。(三) 经济及社会发展薄弱环节1、厦门行政区域狭小,资源不足。厦门要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尤其是目前正在推及的海湾城市建设,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行政区域面积窄小,体量不大,可利用的空间有限,资源的扩散和转换功能受到限制。厦门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福建省9个设区市中,地域面积最小,仅有1565平方公里,约为于福州的八分之一,为泉州的七分之一、漳州的八分之一。2、厦门岛外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厦门岛外的小区域经济,近年来虽然取得较快的发展,但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等方面与厦门本岛水平比较相对较低。社

32、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除集美外,教育硬件和水平普遍偏低,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还很不完善。就医和高档次消费远低于厦门本岛。3、经济总量不大。厦门的国内生产总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只相当于深圳、宁波、青岛、大连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在五个经济特区中仅高于汕头和珠海、。4、跨省向内陆延伸的腹地太小。尽管厦门已建立起便捷、高效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但与相邻省份的内陆交通网络体系却未形成,漳州通广东、龙岩往江西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缓慢;厦门至闽南内陆的省道公路设施不足,还很不配套。因此,影响了内地大宗货物的运输,使内陆腹地资源难于共享,厦门辐射内陆腹地的条件有限。5、发展流量经济存在着体制性障碍。厦门

33、发展流量经济存在的体制性障碍,主要是条块分割的体制使得一些部门之间的权力交叉和重复,责任不清,难于形成有效的合作和协调。在运输管理体制上,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难于有效合作协调;在专业服务方面,一些政府部门保护主义严重,相当部分可以市场化服务的业务没有推向市场,而由政府部门或所属服务机构垄断性提供,降低了效率,提高了成本,增加了腐败机会,抑制了厦门专业服务市场的发展;在网络建设中,一些部门甚于自身利益,垄断业务,在统一规划、接人方式上缺乏共识,多头作业,难以构建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统一平台,难于形成“多网合一”,造成了资源浪费,成本增加。三、厦

34、门市区域产业化布局 (一)厦门海湾型城市产业化布局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优化岛内、拓展海湾,扩充腹地、联动发展”的海湾型城市发展战略,使厦门的产业化布局形成新的构想,提出了:“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升素质、鼓励民营”的区域性产业创新策略。 众所周知,做为厦门的三大支柱的电子、机械、化工产业,现虽具规模,目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但是其主要问题是:产业链短。如电子工业其上游缺工厂、其下游缺配套元器件厂家;机械工业上游缺铸造、下游没有热处理、表面处理;化工工业上游无油头,石油裂化,下游无纺织、加工。这样产业链短造成了容易受制于人,一些大企业说走就走,局面难于收拾;且不形成规模生产就难降低成本

35、。厦门还存在一些工业园区的产业特色不明显,甚至有各自为战等问题。为此厦门以五大原则来进行产业布局的构思。五大原则为:“统一规划、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科技先导原则、聚集原则和持续发展原则”。1、优化结构:围绕发展流量经济,着力发展物流、商贸、会展、旅游、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教育产业。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工业支柱创业、改造发展特色传统产业。到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5:52.5:45。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来壮大电子信息、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以主导产品延伸产业链,围绕戴尔,金龙、ABB、翔鹭等龙头企业和产品,大力进行配套招商,促使向上下游延伸。

36、以政策倾斜重点扶持产业链,以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的跨国公司来厦投资。 电子信息产业:以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机,宽带无线网络设备、助听器、小家电、数字视听产品及其它投资类、消费类电子整机产品为龙头,向集成电路(IC)及基础元器件、零部件、外部设备、主机产品组件、软件等方向延伸,大力发展基础元器件及光电产业。形成中、高档计算机产业链;以个人电脑、服务器手提电脑等主机产品为中心,向显示器、键盘、主机板、网卡等周边设备以及IC、电容器、光电器件,继电器等基础器件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开发计算机应用产品及软件。 化工:发展有机原料,石化中下游产品及后加工,精细化工等。重点发展芳烃系列

37、产业链:以聚酯为中心,向上、下游发展、建成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翔鹭芳烃企业,结合翔鹭石化、涤纶、特种树脂,向下游发展纺造染整,多类聚酯、聚酯膜等产品,发展感光材料、涂料、表面活性剂,胶粘剂等精细化工产品系列。以芳烃项目副产品为主,发展有机化工原料产品,以正新橡胶为龙头,发展子午线脂及普通斜交轮胎和工程轮胎原材料。 机械:注重与现有主导产业配套的基础工艺、零部件制造。重点发展飞机维修、工程机械、客车及摩托车、配电设备、船舶修造、基础机械及基础件、及其深加工产品七大系列产品。形成飞机维修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链。物流:依托厦门现有的海、陆、空主体交通优势,开发物流园区,完善物流设施平台,进一步完善配

38、套体系,建立开放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国内、周边省份和本省实力强的货运,货代公司来厦设立“物流配送中心”。扶持各具特色的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配送网络,通过信息化提高物流业服务水平。推进厦门区域性金融市场建设,引进境内外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公司、建立和完善辐射对周边地区的资金拆借市场,外汇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和证券保险服务等金融市场,增强资本运作融资能力、帮助引导企业上市,创新融资品种,拓展融资渠道。力争组建我市本土的金融控股公司,筹建本土保险、证券和风险投资公司。利用对台优势,引进台资银行或组建台资合作银行。构筑厦台直接通汇,在部分外资银行开办台币业

39、务。努力使厦门成为海峡两岸金融合作与交流的中心。商贸:构建多元化商贸经营格局。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外资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吸引周边地区企业来厦经营国际贸易。扩大一般贸易、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境外加工贸易。积极发展内资业,加快引进国际知名的商业流通企业,扶持一批本地商品名店做强做大。构建中心商务区,合理进行商业布局。旅游:突出“海洋、侨乡、文化、生态”四大特色,把厦门建设成亚太知名的国际性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注重商旅结合、文体旅结合,会展旅结合,准旅游概念渗透副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建立厦门旅游四个亮点,即鼓浪屿艺术岛、环岛路东海岸休闲度假观光带、集美学村、对台旅游。形成三个旅游圈:都市休闲度假旅

40、游圈,郊野休闲旅游圈,山海协作旅游圈,这指漳州、泉州、三明、龙岩、莆田、武夷山等旅游腹地。会展: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利用厦门的知名度、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会展设施,加强市场化运作,注重包装、宣传和组织,争取一些常年或定期召开的大型综合性、专业性会展活动定点厦门。吸引国际、国内重要会议,跨国公司年会等各类学术论坛、专业培训和品牌展会等等,努力使厦门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的会务中心。教育:利用特色教育资源,发挥名校效应,积极推进非义务教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鼓励办学水平较高的中小学在城市新区和岛外地区设立分校。重点开发两个高等教育文教区。其一是:“厦大曾厝安文教区”其二是“集美杏林文教区”。前者依托厦大、加快

41、国家会计学院、厦门成人高校、厦大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扶持华夏学院等民办高校,建成“学科齐全、高品位、高档次”的文教区,并与厦门软件园形成互动。后者在办好集美大学的基础上、创办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中介服务:大力培植和引进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相关的中介服务业。鼓励物流中介、船代货代、检测检验、产权交易、技术市场、经纪市场、人才中介,评估机构、情报信息咨询,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金融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卫生: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争取尽快将厦门建成闽南金

42、三角,闽西南五方的“医疗”,“急救”,“疾病预防控制和康复”中心。房地产:在调整、规范的基础上发展壮大我市房地产业。多渠道分流人口,提高城市品位。2、合理布局:厦门本岛以第三产业为主,承担城市服务中心,集散中心和研发中心功能。同安集美产业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西海域继续壮大支柱产业。东海域成为产业新区。 厦门本岛(含鼓浪屿)中心城市。完善现有的信息、金融、医疗卫生、保险、商贸、会展、物流、中介服务等高层次的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都市旅游业。以孵化器、工程中心及研发基地为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本岛所配置的功能区为:湖滨北路行政金融中心;火炬高科技园(含软件园、路桥高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北大

43、生物园);自由港(航空工业城、象屿保税区);万石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环岛路旅游观光带,浮屿鹭江道中心商务区、轮渡象屿航空港物流园区。鼓浪屿艺术岛,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主。 西海域。海沧城区、马銮湾城区、集美杏林湾文教区。西部产业带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其中海沧产业区其他功能区:包括集美文教区、海沧物流园区、未来海岸居住区、马銮湾商住环、杏林湾水上运动中心、中州岛温泉旅游度假区。 同集路沿线及大同城区。重点发展电子、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轻工食品、石材等。建立汽车、水产、化工批发市场。 东海域。重点发展民营工业。巷南工业区主要发展电子,光电一体化、新能源、巷北工业区主要发展

44、轻型加工区。重点建立大嶝特色中心镇、发展旅游和对台贸易。 生态产业区。重点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厦门岛外的山地作为生态屏障、水源保护地和生态旅游开发用地。3、提升素质 通过大力发展流量经济,推动物流、商贸、会展、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卫生等三产行业的主导创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通过大力引进外资,提升我市主要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水平;吸引国内外高校及大专院校来厦设立研发机构,提升我市科技研发水平大力推进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产业层次。推动龙头企业,名牌产品的带动,形成具有技术优势又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群。4、鼓励民营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特别是科技型民

45、营经济。把民营经济培育成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规划民营经济园区。充分利用资源,使民营经济向区域化发展。吸引农民进镇发展民营经济。加强与泉州和金门地区等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厦门协作区产业化布局 1、以厦门特区为中心,创建区域性流量经济的新格局。厦门区域性产业化大协作,就是要继续充分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和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通过发展流量经济,进一步对漳州、泉州、龙岩、三明和粤东、赣南起带头、辐射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厦门流量经济的率先发展,将为协作区的资金、技术、物资、信息、人才等经济要素的增流提

46、建和融合分汇,拓宽与闽粤赣的对内连接提升区域产业化协作层次,形成区域性流量经济协作发展的新格局。2、以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协作配套为重点,促进厦门协作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本区域各地市无论在有形资源或无形资源方面都各有优势和劣势,通过发展区域产业大协作,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化劣势为优势,充分挖掘协作区各种资源的产业一体化综合效益。厦门特区在“增创新优势,更上有一层楼 ”的同时,大力推进自身产业转型,促进适合内陆发展的机电、轻纺、建材、农业等产业向龙岩、三明和赣南等地市转移,充分发挥特区大中型企业的作用,促进配套产业在全区域的合理扩散,而且进一步加强山海协作,大力开展农业、建材工业、轻纺工业和旅游业

47、等产业的互动发展。龙岩、三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特色明显。在产业协作上,应与厦门和泉州沿海开展农业产业协作,并积极吸纳厦门、泉州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带动山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自身产业布局上,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一批粮、果、茶、菌、花卉和经济林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大力改造老工业基地,发展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充分发挥闽西土楼、古田会址、冠豸山、大金湖、玉华洞等精品旅游景区的效应,积极开拓第三产业的发展领域,全面提高山区的综合效益。泉州要继续依托晋江的制鞋业,石狮的服装纺织业、南安的建材业、惠安的石雕业、德化的日用陶瓷业等龙头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漳州要打好对台农业

48、合作的牌,继续办好闽台农业和试验区“为构筑闽粤赣与台湾的两岸农业合作开发实验区,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厦门市科技发展“十五”计划(一)近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向科技提出的问题和任务。厦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加快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步伐,对科技工作、对区域创新提出更切实的任务。1、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薄弱,需要扩大软硬环境的建设。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全国53个高新区中,面积最小,虽然实施“一区多园”,但总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而且存在布局零散,发展空间不大,制约了招商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为此,要求加大规划范围,加强“一区多园”软硬件建设。2、创新的政策环境不完善。特别是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

49、和扶持政策力度还不足,例如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和扶持政策,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创业资本政策,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创新性的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比较少等问题;区域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政策等尚未制定;已制定的科技创新政策还存在落实问题等。为此,迫切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创新的配套环境建设。3、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独立开展科技创新的复盖面较低,2000年有六成左右的企业尚未开展R&D活动;不少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水平不高,R&D经费总量为5亿元左右,与其他省级城市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占厦门工业总产值绝对大头的三资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在厦门设立研发机构的还较少。为此

50、,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迫切要求之一。4、为技术创新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已成立的机构不多,从业人员少,规模小,素质不高,服务水平质量偏低,服务能力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技术创新服务要求,缺乏竞争力等。5、 “产学研”脱节严重。厦门区域虽然有厦门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有国家海洋三所等省、部级科研院所,以及外地科研机构在厦门设立的研发机构。但是,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师资研究力量配套,与厦门市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大部分科研机构也游离于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之外;另一方面,企业决策者“产学研”意识不浓厚,并缺乏鼓励“产学研”联合的优惠政策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为此

51、,“产学研”活动中,存在较多问题和困难。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具有丰富的人才优胜,是区域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6、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技竞争力较弱。据2000年统计,厦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仅为13781人,而且专业结构与分布不合理,常规专业多,特殊人才少,企业缺乏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高智力人才。人力资源的开发不够充分,特别没有形成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投资发展的人才群体。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倪鹏飞博士牵头,对中国200个城市涉及竞争力的主要方面进行评估,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位,其中,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厦门在前10位之外,竞争力较差。(二)厦门市科技发展“十五”计划主要任务。

52、1、科技发展目标“十五”期间,厦门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到2005年,主要发展目标是: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5。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1。 全市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2以上,其中企业RD经费投入占总RD投入的比例超过70。 要形成具有都市型农业特色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农业良种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85、

53、70和58,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达到2.7万元/人年;支柱产业80的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二十世纪末的世界先进水平;第三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上等水平;社会领域科技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并充分利用厦门市的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和引进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能够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工程技术专家、科技型企业家、知名学者、 留学人员来厦创业和工作。加强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科技活动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完成土地开发面积5平方公里,加快软件园、生物科技园、留学

54、人员创业园等高科技园区的建设步伐,建成10个工程技术中心,为科技创业提供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条件齐全、服务手段先进的科研和创业基地。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00亿元,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2、科技发展重点任务“十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围绕“科教兴市”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技术发展的新跨越。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厦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重点为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科技产业、新能源及新材料、飞机维修等。

55、A、电子信息产业信息港建设:重点建设宽带通信网络和高速信息交换平台,到2005年完成信息港网络建设,实现电信、有线电视网和城域网络平台相融合的统一语音、数据、图像网;完善政府宏观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结算与IC卡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化税务系统、公众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和城市建设综合信息系统、教育与科技信息系统、特区产业与流通信息系统、口岸人物流综合信息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厦门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等12个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完成市域国土资源空间基础数据库、宏观调控信息数据库、社会公共信息数据库、市民社会保障数据库、科教信息数据库、人才与人力资源数据库、台湾与东南亚

56、数据库、房产资源数据库和一、二产业基础数据库等9个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特区各行各业,使我市成为国内信息化先进城市和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信息中心。软件业:重点发展系统软件、电脑软件、网络通讯软件、应用软件(多媒体数据库),建筑CAD软件;发展“金”字系列工程,集成所需大量的专用软件、系统软件,以及管理办公自动化软件等;传统行业的改造,主要是商业POS系统、工控系统、MIS系统、CADCAM系统、CM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利用厦门特区的环境优势和对外交流优势,大力发展软件出口,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在厦设立软件研发中心。支持鼓励留学人员来厦创办软件企业。营造有利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环

57、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服务支持体系。电子制造业:以发展投资类产品为主,重点是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和为广播电视、通信和计算机三大网络配套的通信产品、电子产品。包括引进PC技术以及多媒体电脑配套产品、高分辨率显示器;引进激光打印及喷墨技术,发展新一代打字机;开发包括硬盘及各种光盘系列在内的数据存贮产品。在微电子产业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发展IC产业、开发生产数据微波传输、手机等无线通信产品以及新一代传真机等通信终端和网络产品。有选择地发展新一代消费类电子产品,向数字化、高清晰度、智能化方向开发生产等离子彩电、数字式摄像机(DVC)、激光视盘机(DVD)等产品,发展激光盘片压缩制作业,形成厦门特色的

58、光盘等制造基地。B.生物技术产业研究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围绕厦门市农业、海洋、医药、食品等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开发海洋生物、海洋药物制品和保健食品。发展藻类等海产品的养殖及深加工,逐步形成厦门蓝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应用医用药用酶、酶诊断试剂及酶用试剂。开发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PCR系列诊断试剂及新型药物疫苗。开发工业用酶制剂,发展发酵新菌种选育技术等。C.新材料和新能源发展固态锂离子电池、镍锌电池,推广应用特种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膜技术材料、新型金属材料以及节能新产品。开发应用钨系列制品、高效节能特种晶体材料、新型光电子材料、IC后封装

59、材料、记忆合金材料与金属基复合材料、功能橡塑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永磁材料、特种有色金属材料、特种焊管及特种高分子材料、彩色感光材料和膜等新型材料。D.飞机维修产业进一步完善厦门国际航空城的产业配套,增加各种飞机部件、机载设备的维修功能,争取在1015年内完成航空维修的产业化进程。继续发展飞机发动机大修项目、飞机餐车制造项目、飞机起落架维修项目、航空座椅和复合航材制造等项目;到2005年,大型商用飞机维修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飞机发动机、起落架、制动器、控制系统、航空电子设备等的维修亦接近或达到亚洲一流水平。E.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农药、替代进口的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表面活性剂、胶粘剂

60、、电子级高纯环氧树脂等精细化工产品。发展碳纤维和高强压模PE和PVC纤维,使厦门的化学纤维制造始终处于国内一流水平。中成药重点发展中药有效成份的精炼、提纯技术,开发中药剂型和新型中药针剂,使中成药生产制造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二是在企业中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CAPP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三是加快对优势传统产业的改造,努力形成特色产业。扶持轻工、食品、烟草、医药等传统行业的发展和改造;四是将高新技术改造与组织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的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

61、造,促进企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与骨干企业配套协作。到2005年,开发新产品600项,重点推广50项与我市工业技术、工艺改进关联性较大的共性新技术,重点扶持100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技术开发项目和产学研项目。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加快技术创新项目特别是新产品的产业化,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全市各行业要普及应用CAD、CAM、CIMS技术,有10家以上企业成为国家级CIMS示范企业。 加强科技发展环境建设科技发展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科研基地建设、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科技园区建设、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等,以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A.火炬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强厦门

62、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将其建成厦门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着重办好“一区多园”:基本建成小东山高科技园(含路桥高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同集高科技园、海沧高科技园(含专利高科技园)、集美高科技园、同安美人山高科技园、五通高科技园、思明软件园、生物科技园、厦门大学科技园、开元区科技工业园等。至2005年,“一区多园”包括小东山高科技园、同集高科技园、海沧高科技园、集美高科技园、思明软件园和其它科技园的技工贸总收入达400亿元。同时,高度重视高新区的技术创新环境建设。建成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100名左右留学人员来厦创业。高新区管委会实行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制度,落实一级财政、一级预算及用地规

63、划审批等方面职权。B.十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将使科技成果能够配套化、工程化、系统化和产业化,更好地符合工业企业的要求,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促进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加速高科技产业化的进程。数字化电子工程技术中心:充分利用广播、电信网络,加快发展集成化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移动电信技术向GSM、(DMA技术的纵深发展,实现技术的兼容性、多功能、方便、廉价、外型新颖等;加快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的纵深发展,以满足老百姓对家庭影院、数字广播、交互式网络综合业务、多媒体的需求,降低成本;推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向快速、高性能和多兼容性方向发展。微电子技术中心:紧密结合我国整机用户需求,开发有

64、我国自主产权的面向21世纪的8位微控制器CM(China Microcontroller)2000系列,逐步占领国内外市场。网络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厦门市信息港建设为契机,开发以行业应用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生产管理自控软件、电教化软件为主的应用软件,积极参与国外市场竞争,推动软件市场发展。膜技术中心:扩展膜技术在医药、染料、化工领域的应用,带动相关企业技术革命;扩大膜技术在食品、饮料行业中的应用,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开辟中水处理膜技术应用领域,推进水资源回收与利用;开发纳滤水,加快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等。飞机维修技术中心:分别取得国际民航有关当局关于飞机系统和电力设计的许可证、空客飞机和波音公

65、司麦道飞机的大修维修许可证和欧洲民航局的许可证;为B747、MD11、DC10提供客机改货机的服务;发展向航空公司提供工程计划、技术服务和维修中心等工程支援服务。高性能电池研究中心:采用九十年代世界最新科研成果,以开发、生产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为主攻方向,并将追踪世界前沿技术,不断开拓自己的专业领域。加快消化和吸收美国能源研究公司(ERC)的镍锌电池技术,并应用于生产电动车专用高效环保电池,提高中国电池行业的科研和生产水平,推进全球21世纪环保电动车电池的商品化。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开发基因工程药品、新型干扰素、生物类药品、保健食品、农业生物工程产品等,并使其产业化,“十五”期间,将发展成为国内在该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心。金属防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合现代高新技术,研究激光技术在材料腐蚀控制中的应用,海洋工程中的腐蚀控制技术的新一代阴极保护系统,发展腐蚀控制技术的新概念和新构思,形成和发展独立自主的高新技术,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