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与改革思考[J]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27774922 上传时间:2021-08-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与改革思考[J]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与改革思考[J]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与改革思考[J]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与改革思考[J]》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与改革思考[J](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与改革思考胡建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教改课题“突出能力素质,融通人才培养,提升专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的新探索”.湘教通2009321号-330。作者简介:胡建(1957- ),男,侗族,湖南芷江人。法学学士,怀化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怀化学院 湖南 怀化 418008)摘要: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需立足社会需求、办学实际,坚持“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从学生毕业“能干什么”出发,确立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考评机制,并以学校特色文化为依托, “专业能

2、力素质”培养为主线,整合、融通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个人才培养平台,重构或创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专业教育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关键词: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一、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1.应用型人才概念模糊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包括地方多科性或单科性学院或新升本院校,它们大多分布在省会城市之外的中等城市,是以教学为主要任务的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所能利用的办学资源相对有限,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高校相比,在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3、和不足。基于此,各校在改革过程中大多将人才培养规格界定为应用型,在此导向下逐渐加强实验实训,为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进行着不懈探索。然而,“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大、外延广,在办学实践中,许多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内涵与相互关系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规格然缺乏明确、具体的界定,尚在探索之中,这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创新仍还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了这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应用型人才培养难以落实对大学竞争力的社会评价,常以学科建设水平为考评标准,导致不少教学型院校,或明或暗地仍以“学科建设”为主线,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双师型”教师比例小,“育人为本,教学为中心”并未

4、得到实质性地充分体现;同时,对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新生源”仅以“传习”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目标,呈现出一种灌输式、被动接受式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不仅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难以消化,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能力,使得学生既缺乏知识技能贮备,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应用性”的专业教育特点难以体现。3. 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核心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引下,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管理部门通过增设各种渠道强化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内容往往与专业教育脱节,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的制度沟通,造成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与校园文化活动三大培养平台各自为政,甚至对立,使得旨在加强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因

5、“多头”导向而无核心,呈现出“泛”、“虚”的态势。如:有的将素质教育,仅理解为人文素质教育,于是利用课堂教学平台,增设讲授文史哲艺等通识类课程;有的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于是利用实验实训平台,增设许多实践项目,加大实验实训的力度;有的将素质教育,界定为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纷纷开展五花八门,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体育运动、宿舍卫生评比等等,这样容易使得在校的学生们忙于应付各种教学与活动任务,在活动选择和时间、精力安排上常常陷入矛盾和两难境地,往往顾此失彼,学生接受的专业教育,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培养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散”而难以集中形成专业培养

6、特色。4.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于功利有的学校部分专业为了突出专业教育的“应用性”,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以实用主义为主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才培养过分专业化,乃至变相为职前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发展性的能力素质培养。这样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被束缚在某一狭窄的知识或技术领域内,专业化有余,发展相对片面,显然这种专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也是有限的。二、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1.厘清“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内涵与结构,确立多样化的培养规格可以转样认为,培养人才,无外乎在“人”与“才”两个互相联系又各自有所侧重的方面进行有目的培养,“人”的培养是指培养人的社会适应性、创造

7、能力、较好的心理素质等一系列心理品质,以及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才”的培养,指提高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术研究能力等带有职业指向的“专业”能力。创新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明确其培养的人才的“人”、“才”特点,把“人”的培养目标,与“才”的培养目标,较之以往更加理性地进行组装,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培养规格,然后再设计与实施培养的方案。在“才”的方面,应突出“技术应用性”特点。这种“才”,知识不一定渊博,但一定有用、够用,可以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可以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

8、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它们是在理论研究、设计方案、设计图纸与产品生产实际操作之间的管理之“才”、沟通之“才”、能把一定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之“才”。在“人”的方面,突出“普适性”特点。这种“人” 具有很强的组织、沟通能力,有较强的责任心、道德感、团队精神,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强壮的身体体质等。毋庸质疑,具有以上“人”“才”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对社会的用人市场的适应力是很强的,概括起来,这类“人才”的基本特点,就是“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其在人才市场上的表现就是:在专业纵向方面既“上得来,下得去”,专业横向上也“收得拢、跨得出”。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目标,在确立专业培养规

9、格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规格才是专业教育的合格标准呢?显然,不能简单地只规定一种规格就能应对这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专业教育质量最终会从是否满足社会需要、个人发展需要、文化传承需要三个方面来体现,新的形势下,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使我们很难去事先确定(或准确预测)我们的学生毕业以后去干什么,我们只能坚持学科专业基础性与发展性要求相结合,只能尽可能去挖掘学生的种种发展可能,帮助其把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可能,只能依据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的能力素质特点,以长善救失为原则,确定结合专业教育基本要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考评机制,从而以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规格激励学生成长和

10、引导我们的教育过程,使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也能多样化地满足“能干什么”的职业市场需求,从而提升专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2.以学校特色文化为依托、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整合三大培养平台笔者认同,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言,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知识是基础,能力是主体,素质是升华”,能力应是其突出表现的部分。在新的形势下,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应该首先在现有以“学科建设水平”作为大学竞争力社会评价的主要标准的大环境下,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要任务,实事求是,走特色发展之路”的指导思想,从以前比较片面地强调专业知识技能教育,转向以能力素质教育为主的培养,使学

11、生不仅掌握相关专业要求的一般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大力加强专业应用能力的训练与拓展,使之发展内化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综合能力素质,既能使学生毕业时有“才”,即“会干什么”,也能使学生毕业后能主动达成“才尽其用,用见其效”的个人发展目标,即“能干什么”,成为真正适用的应用型人才。其次,以学校特色文化为依托,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实现三大培养平台的有效融合。学校文化、专业能力素质这两个概念尚无定论,笔者认同这样的认识: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一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它是学校历史传统、工作作风、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

12、和。每一所学校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自己的办学历史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即所谓学校文化特色(主要表现为特有的价值观),它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行为并代代相传。专业能力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先天禀赋基础上,后天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经心理系统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进行专业活动的心理素质的总和,它的获得并不是单指专业知识或技能本身,而是经过内化后形成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它可通过行为而外显,对一定的专业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能判断专业能力素质的状况;只有让学生具备了较强的专业能力素质,才能帮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市场人才需求。在专业教育中,专业能力素质的获得强调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训练体验、实践提升、自

13、我修炼等方式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内化为专业实践能力,进而上升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人特有的、带有明显专业特质的心理品质和能力的习得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与发展迁移能力的习得注:笔者认为,专业基础能力意指学生所从事专业的支撑、衍生能力,发展迁移能力是指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与特长,从事所学专业相关活动的能力,它们与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应具备的处理日常人际、事务的能力公共通用能力一起构成了“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针对这三大类能力培养而设置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教育、适应能力教育、专业实践能力教育、专业创新能力教育、就业能力教育、创业能力教育等内容。三大培养平台难以融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4、长期存在的一大瓶颈。基于高等教育按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制度与学生“出口”多样化的现实,为了提升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高校应紧紧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明确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和校园文化活动三大平台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的专业指向性和能力素质的定向性,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的有效互动,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内化为一种专业能力素质,而且要通过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文化环境同化,强化与拓展与专业相关的能力素质,藉此整合融通三大培养平台,并以此衍生、辐射非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即同时培养公共通用能力。这种培养模式既符合按专业培养人才的办学规定,也会因为这种方式的能力素质培养能

15、系统、有效地协调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帮助学生提高具有职业导向性的“专业能力素质”,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应对市场变化。以学校特色文化为依托,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整合融通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与校园文化活动三大培养平台,须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改良课堂教学平台。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从“知识本位”,转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上的“能力本位”,遵循能力素质靠学生主体自身内化形成的基本规律,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教学内容立足于“基础与实用”,学科的系统性,让位于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与实用性,减少学术性内容,强化实用性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知识的自我建构,理论课向实践课学习

16、,加强“体验”,实践课向理论课学习,加强“提炼”;教学效果的测评标准,由传统的以知识技能达标(会什么),转向以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程度(能干什么)为依据。第二,改造实验实训平台。实践经验内化,是培养专业能力素质的基本途径之一。实验实训体系上,创新、拓展实验实训平台,尤其是要在校企联合、校企共建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学生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素质提供平台;在实验实训内容上,要增强专业能力素质培养的就业导向,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与岗位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将学历文凭、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实现专业能力素质、岗位能力素质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力。第三,精炼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平台。既要继

17、续增强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拓展性,又要加强其指向性与定向性,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开展,都需紧紧指向专业能力素质培养这一核心,要把校园文化活动这以往认为是“隐形课程”的部分显性化,与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协同发展、相得益彰,实质性地形成一整套人才培养的系统方案。再次,三大培养平台均以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为基本途径,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效统一。对地方教学型高校而言,三大人才培养平台育人的基本途径不外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在三大培养平台的育人过程中,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应以“实践与应用”为基本取向,多管齐下,同时又各有侧重,关键是其比例的

18、把握,这样才能体现这类学校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用型”的特点。以上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想可以简称为“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五个“三位一体”,即在人才培养取向上,以育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科为支撑,确保专业教育在社会需要、个人发展、文化传承上的协调统一;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强调实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确保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统一;在人才培养内容上,突出能力素质,确保公共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发展迁移能力的协调统一;在人才培养平台上,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确保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大人才培养平台的协调统一;在人才培养途径上,以“实践与应

19、用”为基本准则,确保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协调统一。见图1所示: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知识公共通用能力发展迁移能力专业基础能力素质课堂教学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职技教育图1 “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3“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先解决的几个问题1、转变观念,统一认识长期以来对高校的以学科发展水平为主线的评价机制,致使很多教师包括领导在内,在对待新形势下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发展问题上很难统一思想,学校办学往往出现重心游移,或者“两张皮”现象,即表面宣传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操作又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书、轻育人”、“重硬件更换,

20、轻软件更新”、“重手段改革、轻目的达成”、“重科研、轻教学”等老一套。这种情况下,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宣传发动工作,强化育人根本,注重实事求是,坚守“应用型”办学定位,统一思想认识。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2、加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升教师主人翁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一场学校文化的变革。具体而言,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和实施是一个学校的现有文化与变革建议所隐藏(或昭示)的文化之间的交汇、冲突、融合的过程。一方面,学校现有文化会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实质性干预;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会对学校文化提出挑战和诉求,并为其提供重建的契机。从这个意义上讲,践行“三

21、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一次对学校文化多少带有“质变”含义的转型,必须提炼和突出学校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特色文化(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文化),一边在传承意义上重建学校文化(行为与制度文化),一边藉此提升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扩招以后教师数量急剧增加,导致这方面的引导相对较弱),以应对教师们一边要增加工作量,一边还要忙于自我知识、能力结构转型所带来的诸多困难,因为这种内部调整导致的结构成本,相对于地方教学型高校来讲,不可能有太多的外来经费补充,在物质利益逐渐至上的现代社会,这对于稳定教师队伍和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确实会造成一定难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学校要通过大力宣传

22、自身的特色文化来帮助强化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之勇于在转型的过渡阶段自我调整能力结构,积极承担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责任与使命。解决这个问题是实施“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保障。3、构建多样化的专业能力结构考评体系,协调组织管理机制,实现三大培养平台间的有效融合在思想统一的前提下,对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所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需要进行进一步明确、具体的界定,特别是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结构,要在“社会需要”和“可培养能力”的“需”与“供”两方面寻找契合点,并对专业能力结构,提出相对具体、多样化的、可供评价的量化认证指标体系;继而在三大人才培养平台之间,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

23、把各自的培养方案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通过评价机制创新、激励政策创新、用人机制创新等,重新构建考量教师工作绩效的机制,从而有效地将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办学重心,实质上地转向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这是“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顶层设计”付诸具体操作之前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综上所述,突出能力素质,融通“人”“才”培养,创新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新模式,提升专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这是新形势下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的新任务,这也是我们怀化学院正在积极推进的一项全校性的重大教学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4、,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新老问题,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旨在敬请各位同仁莅临指导。参考文献:1钱国英,王刚,徐立清.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2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5-58.3陈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80-81.4张锡侯.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9):26-29.5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0-136 潘懋元.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5-18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