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清小说研究为例论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7770413 上传时间:2021-08-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以明清小说研究为例论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明清小说研究为例论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明清小说研究为例论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以明清小说研究为例论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明清小说研究为例论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以明清小说研究为例 摘要:文艺评论具有思想引导的作用,在新时期文化环境下,文艺评论工作发展应沿着积极的方向、客观的方向和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以明清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四个角度诠释文艺评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即:从小说故事情节方面进行文艺评论、从人物描写方面进行文艺评论、从艺术形式方面进行文艺评论和从艺术造诣方面进行文艺评论。通过对明清小说的研究加强新时期文艺评论工作能力,推动文艺事业规范化发展。 关键字:文艺评论;故事情节;人物描写;艺术形式;艺术造诣;新思路;明清小说 前言 文艺评论工作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在时代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发生转变的今天,开拓

2、文艺评论工作的发展新思路,提升文艺评论工作的创新能力是引导大众正确审美的关键。明清小说中有很多大众熟知的名著,譬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在历年的文艺评论中,明清小说的评论工作一直没有停歇过,在新时期、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正确解决明清小说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评论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明清小说为例从故事情节评论、人物描写评论、艺术形式评论、艺术造诣评论四个角度诠释文艺工作评论工作,由此探讨文艺评论工作发展新思路。 一 从故事情节方面进行文艺评论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整体脉络,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具有生命力才能够吸引读者进行阅读,在效果故事情节评论中,主要对故

3、事情节的结构、故事情节内容中所含的哲学性和故事情节的艺术性进行评论。 (一)故事情节结构评论 故事情节是小说发展的脉络,明清小说在小说故事情节设定中善于将“天人之道”作为叙事结构,以此与现实分离,又贴近现实,形成玄奥的哲理。譬如:水浒传楔子“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由此引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引出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以呼应“天道”。 (二)故事情节哲学性评论 四大名著之所以流传至今,仍被广大的学者进行研究,其主要因素之一就小说自身的故事情节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哲学,以古论今指引我们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面对人生。一部经典的小说就是浓缩的社会,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似生活在我们身边,

4、故事情节与故事寓意是我们感悟人生的哲学。聊斋志异被誉为鬼狐传记短片小说,小说整体形势上是谈论鬼、狐、仙、妖,用以表述现实社会关系,在阅读聊斋志异的每一个故事后,读者都会对人生的爱恨情仇深刻感悟。 (三)故事情节艺术性评论 在明清小说故事情节中,有作者叙事的谋略性和技巧性,以表达出作品精美的艺术气象。譬如:水浒传人物众多,一百零八位主要人物让读者一时间全部掌握,难度很大,因此,作者将水浒传人物结构划分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又通过人物事件相互串联,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一个情节带出另一个情节的描写方法,让整篇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叙述性,由此可体现出作者在故事情节艺术性的掌握能力。 二 从人物描

5、写方面进行文艺评论 人物是小说中的灵魂,人物性格的刻画反应出人物的品德、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对小说进行评论中,对人物的评论占据较大的比例。人物描写方面的评论以明清小说作品为例主要体现在人物造型、人物语言和人物性格上的描写评论。 (一)人物造型评论 1人物造型的逼真效果 人物造型的描述是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人物相貌、穿着、气质、形态等的文字,为形成小说人物在读者脑海中的固定模式,小说在人物造型描述上以人物特点构造出逼真的人物造型,譬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描写武大郎这一人物造型,为突出其“三寸丁谷树皮”这一特点,作者将其与武松做对比,武松身长八尺,武大郎身长不满五尺,武松相貌堂堂,武大郎面目丑陋,武松浑

6、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武大郎头脑可笑,由此将武大郎形象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了“矮、丑、呆”,达到了人物造型描写的逼真效果。 2人物造型突出人物性格 通过人物造成表达人物性格是明清小说惯用的写作方式,譬如:三国演义第三回,描写吕布形象,以李儒为第三者叙述而出,“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气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对吕布这一人物造型的点评并没有直接用人物特写加以绘画,而是通过李儒眼中的吕布描述出“人中吕布”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了人物为“犬子”的特点,在丁原身后怒目而视,以方便体现出吕布的威猛形象,另一方面为吕布弑杀丁原投靠董卓这一“三姓家奴”埋下伏笔。 3 人物造型符合社会生活 在

7、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与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譬如:西游记第二十三回,黎山老母与四仙女化作凡人考验师徒四人对于面临美色的定力,文中写八戒在面对师傅的反对时道:“他又不是我生身父母,干与不干都在于我”由此体现出社会生活人的生活本色“食色性也”。 (二)人物语言评论 在文艺作品中,人物语言表达是故事发展的脉络之一,也是人物性格的表现,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刻画可洞悉人物内心的世界,让情景对话表现的更加真实,在读者面前形成人物对话的虚拟画面。譬如:红楼梦第十九回,袭人与宝玉的对话,袭人要宝玉答应她两三件事,就不离开贾府,这时宝玉忙笑道“你说那几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宝玉这一看似发嗲的回答正是

8、人物性格的表现,在女人堆长大的宝玉,与生俱来的就存在一种求怜的个性,“好姐姐,好亲姐姐”重叠语,将宝玉的形象深深的刻入了读者的心理。 (三)人物性格评论 人物性格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关键,红楼梦中黛玉这一人物性格表达出来其在贾府寄人篱下,却纤弱孤立,给读者一种冷傲却又怜惜的感觉,她与宝玉私下的恋情,得不到婚姻的肯定,以葬花表达葬爱,最终以身殉情。在第二十八回,宝玉听了黛玉的葬花吟,竟然能恸倒山坡上,其深刻领会到他与黛玉之间的感情是无法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的一种无奈的爱,两个心灵互通的年轻人只能在悲伤中将爱埋葬,由此,可看出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位主人公的性格都存在悲观性,很多读者都认为黛玉是悲观主义者,而

9、宝玉是理想主义者,然而小说的结局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是悲剧的结局,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人物性格注定是封建礼教的牺牲产物。 三 从艺术形式方面进行文艺评论 艺术形式是一种真实与虚幻的结合,写实与艺术升华的表现,明清小说中,对小说的评论主要从小说的虚拟构造性、典美学真实性和奇正理论三个方面进行表现。 (一)虚拟构造性的评论 明清时期,人民思想意识上受到佛教、道教的影响,在生活中倾向于一种有神论,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中大多具有一些神话色彩。作者通过虚拟臆造出玄幻的故事情节表达出作者对社会的认知。如聊斋志异中充斥着鬼怪传说,给读者亦真亦幻的感觉,作者用鬼狐只说去诠释世间的人事之伦,

10、鬼怪故事与人世之情相结合,虚拟构造、荒诞不经却又蕴含着人生的真谛。 (二)古典美学真实性的评论 谈及美学的真实性是因为在文艺作品中将小说与史著紧密结合,在现实的基础上升华生活,得以将生活艺术化、唯美化。譬如:三国演义是一本据实臆造的作品,故事以史实为依据,融入人物情感与人物性格的描写,将历史的必然性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突出古典美学的真实性。三国演义被很多人误认为为正史,然后,其故事的虚拟性仍与现实存在差异,在三国中,诸葛亮被誉为古今第一奇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刘备初到草庐,不见卧龙,情绪低落回去时,回望隆中景物,豁然有一种景物清净异常的感觉,势必此处必有贤人,以至于其不

11、辞艰辛识别请的卧龙出山。这是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与真实的刘备在及其落魄的情况下,最终能够实现三足鼎立,必有贤臣辅佐一说进行升华。 (三)奇正理论的评论 奇正理论的评论是对文艺作品中的奇异构思进行点评,以一种出乎所料的方式吸引读者的眼球。譬如:西游记第三回,孙悟空龙宫借宝,在试了众多兵器后均无应手,提出了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在这一情节中,定海神针一万三千五百斤,这已经超乎了任何人可以接受的重量,似乎孙悟空以此作为兵器是天方夜谭,然后孙悟空却有将其变小的本事。作者将大禹治水留下定海的铁棒引入小说中,并化身为孙悟空得心应手的兵器是一种奇特的构思,在评论中为作者这一构想以“奇”为中心,展现作品的传奇色彩

12、。 四 从艺术造诣方面进行文艺评论 艺术造诣是小说的境界,对于小说的评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发表评论中,每一个的心中都有不同的观点,在明清小说中,艺术造诣方面的评论主要是对小说风韵气度、诗情画意、唯妙唯俏三个方面进行评论。 (一)风韵气度的评论 风韵气度是形容人物气质和神情的词语,其运用在文艺评论中,可彰显出评论者对待文艺评论工作的一种最求舍我其谁的精神。譬如: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刘备、关羽、张飞大战吕布吕奉先,通常古时小说两军对战,战场礼仪,双方大将一对一单挑,胜利一方会提高军士气势,而失败一方军士气势下降,三个人战一个人,本是胜之不武,但是将刘、关、张三人合力战吕布的评论中却表达出刘

13、、关、张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兄弟之情,同时也突出吕布这一人物的骁勇善战,这种突破传统小说思想观的评论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风韵气度的不同。 (二)诗情画意的评论 明清小说传承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诗歌体,表达作者诗歌般的意境和对美好事物最求的思想情感,在对小说进行点评时,沿袭这种传统的表达方式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传承,以诗情画意的评论表达与作者思想碰撞的结晶。读水浒传会让读者对当时的社会形态产生叛逆心理,评水浒传有一种“官不为民,绿林为忠”的思想,用诗情画意的表达形式评论水浒“岂知礼乐笙镛治,变作兵戈剑戟丛。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 (三)唯妙唯俏的评论 在明清小说的评论中,众多

14、学者都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叙事技巧、表现形式等进行了品评,评价中用唯妙唯俏来指出其鲜活性和生动性。在对明清文艺小说进行评论中,要抓住小说作者在刻画人物、刻画情节等中的“妙”用。 1 评论的鲜活性与生动性 在明清小说中,人物的栩栩如生、场景的变换莫测是艺术形象的体现,譬如:西游记第三回,孙悟空睡梦大闹阎罗殿,抹去生死簿上的姓名,跳出生死的轮回。这一锻描写孙悟空打破人世界限,富有想象力的突出孙悟空的叛逆和上天入地的本领。在评价工作中,点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突破人世思想观,又将虚幻与现实相结合,表达人物的鲜活性和生动性。 2 评论语言的精炼与优美 文艺评论工作的语言艺术是评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语

15、言的言简意赅是在对小说进行点评时的精妙所在。譬如: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武松在得知其大哥暴亡后找何九询问实情,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我若伤了你,不是好汉,倘若有半句儿差,我这口刀,立定教你身上添三四百个透明的窟窿。”由此可以看出武松这个人嫉恶如仇、有仇必报的性格,因此,在评论时可以对武松这一人物进行点评,“其眼中不容一粒沙”,即可表达出武松英雄好汉的形象。再如:红楼梦第十七回,贾宝玉随父亲游大观园,游至潇湘馆,宝玉作诗“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其中“尚绿”和“犹凉”是此句的点睛之笔,看似漫不经心而作,实为突出宝玉的才华和不羁的性格,点评突出人物的生存环境和人物悲怆的情感,“离离渐渐长相忆

16、,此情不关风与月”。 3 评论的个性化 在进行文艺评论工作时,体现评论工作者的评论特色和评论差异性,彰显文艺评论的个性化。譬如:在水浒传、红楼梦的评论中,抓住小说中的神话特色,以时代特色抓住人民的思想范畴,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去感悟小说的文化企业和哲学意蕴。评论要抓住关键,言简意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唯妙唯俏的运用要体现在评论的精辟性体现出小说中的艺术造诣。 五 结语 在新时期文艺评论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得到了升华,明清小说作为白话文小说的先河,在大众阅读中占有较多受众,小说的评论工作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非常的全面,因此,在工作新的发展思路上应进行深度的挖掘,抓住小说的特点,确定小说点评的范畴,发表

17、自身的感悟。此外,在文艺评论工作中,引古论今,将小说中的寓意、伦理、哲学、文化等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相互支撑、相互借鉴,从小说的故事情节、故事人物、艺术形式、艺术造诣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结合中国特色的叙事理论体系和传统文化濡染,探讨文艺评论工作发展新思路。参考文献1艾斐.文艺评论的作用及其实现方式J.创作与评论.2013(02)2樊丽红.坚守文艺评论的良知当前文艺评论的问题与思考J.前进.2011(10)3刘云春.论历史叙事及其对明清小说的影响J.当代文坛.2013(01)4王海萍.明清小说中的缘意识J.才智.2014(02)5王同书.吴圣昔的明清小说研究和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J.明清小说研究.2011(01)6潘文东.明清小说批评与小说神髓的叙事技巧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7陈才训.文章学视野下的明清小说评点J.求是学刊.2010(02)8陈玉强.“奇”与明清小说批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9刘仓.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研究综述J.中共党史资料.2008(01)10秦川.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与和谐文化J.明清小说研究.2009(0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