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发展的趋势

上传人:L****s 文档编号:27617810 上传时间:2021-08-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8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电力发展的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电力发展的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电力发展的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我国电力发展的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电力发展的趋势(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国电力发展的趋势 我国电力发展的趋势 摘要:当今世界, 电力成为每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就我国而言, 缺电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瓶颈。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我国电力存在的问题,重点从火电、水电和核电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电力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电力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国以来, 我国电力工业以编制和实施5年计划为基本框架的中长期规划体制已有50 多年的历史, 这期间一系列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对不同历史时期电力工业的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阶段性或

2、深层次的问题, 如电力主管部门重电力项目管理、轻电力发展规划管理, 而对电力发展规划管理存在重编制、轻实施、缺评估的问题。电力发展规划管理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新的国家能源局如何加强电力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值得深入探讨。 一、我国电力存在的问题 1、电力供需矛盾难以根本缓解 按照统计分析、每个国家的人均GDP (国民生产总值) 与人均的能耗有十分密切的相关关系。我国要在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用电水平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使我国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按照规划,2050 年我国发电装机应超过15 亿千瓦,比现有的装机净增13 亿千瓦以上。按常规的发展摸式几

3、乎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除非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2、有限资源的制约日趋严重 我国去年已成为石油进口国,不能指望靠石油发电。水电可发容量不足3.7 亿千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是主要的一次能源。但燃煤生产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此外,煤炭基地资源短缺是我国发展火电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 3、治理环境的任务艰巨 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环境保护。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电力的构成中约有80是煤炭。一座240 千瓦的火电站,如不加以控制,每小时排放的SO2 达712 吨,灰达7080 吨,渣为150 吨,各类废水100 吨。数字相当客观。中国许多城市的酸雨已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大气SO2 的平

4、均浓度为0.03ppm,比日本高3 倍,个别地区达到15ppm。酸雨引起森林和农作物破坏、水变质、土壤退化,已成为十分严重的问题。 4、对电网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20 世纪电力系统发展的特征常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来描述。近二十年的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二十一世纪,这个趋势不会再继续下去。研究表明,机组的单机容量和交流输电电压等级的发展已出现饱和趋势,单机容量120MW 和电压等级800KV 已达到由电网可靠性决定的极限。尽管现代电网的设计运行技术近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能完全避免电网的瓦解事故发生。近几年内,世界上的大电网事故仍有发生,有时还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1996 年

5、发生的美国西部大停电、马来西亚全国大停电就是例子。另一方面,随着生活现代化的进程,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要求日益提高。因此,输电和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已成为规划、设计、运行应考虑的首要因素。 二、我国电力发展的趋势 目前, 我国电力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三, 年发电量居世界第二, 但我国的人均电力占有量只居世界第80 位. 我国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预计在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故人均用电水平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 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使我国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 按照人均1 kW 的目标, 2050 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需达1 500 GW 左右, 比现在净增1 300GW, 按常规的发展

6、模式几乎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因此需要寻求新的发展途径. 到21 世纪, 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发电技术将成为电力发展的主要潮流, 以弥补一次能源的不断减少, 同时, 能源的高效利用技术、环保兼容的能源技术将广泛利用, 发展新型的输配电技术及电能质量控制技术也是必然趋势。 1、火电方面 我国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火电要继续发展. 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有限, 探明程度低, 资源宝贵, 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不能用于发电, 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 但由于我国的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而造成了长期的北煤南运, 西煤东调的局面. 随着我国火电的不断增长, 所需煤炭亦不断增加, 这就给全国的运输系

7、统带来很大的压力. 到21 世纪, 将实行输煤与输电并举, 大力发展坑口电厂, 减轻运输压力及负荷中心地区的环境污染, 并以电力输出为主,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在火电技术上, 火电机组向着大容量、低煤耗、低污染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电网容量的不断增大, 对600MW、1 000 MW 的大机组需求将日益增多.采用超临界技术势在必行. 锅炉设计煤种应考虑劣质煤, 并降低煤耗, 以缓解电力高速发展带来的煤炭供应紧张, 同时也要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 大量的煤烟是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为了更好地减少火电厂对大气所造成的污染, 洁净煤技术( clean coal Techn

8、ology) 是惟一的选择, 并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2000- 2010 年期间, 国家规划每年新增火电机组15 GW 以上. 到2010 年, 火电装机容量将达350 400 GW, 仍占全国装机容量的65%左右.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火电仍会继续增加,但所占比重会逐渐降低. 2、水电方面 我国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开发水电可作为缓解能源紧张, 优化能源结构, 解决缺电及实现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 同时世界上电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都是优先发展水电, 所以, 21 世纪我国的水电开发将出现新的曙光. 预计到2000 年底, 我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将达80 GW, 而到2010 年, 水电装

9、机容量应达150 160 GW 的水平, 使我国水电占全国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30% 5 . 届时我国将大力开发西部的水能资源, 建设西南、西北水电基地, 实现西电东送, 达到东西优势互补, 缩小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差距, 其中西南部的红水部、澜沧江、乌江等水电基地向华南、华中送电; 中南的长江三峡, 金沙江水电基地向华东、华中送电; 西北的黄河上游和北干流水电基地向西北、华北送电. 此外, 从电网发展需要在东部的天荒坪、羊湖、张河湾等地将建设一批抽水蓄能电站. 可见, 到21 世纪我国的水电开发工程规模大, 技术难度高, 而且水电机组要向高水头、大容量、多机型的方向发展. 3、核电方面 2000-

10、 2010 年期间, 随着核电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电设备的国产化, 我国的核电将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成为电力供应的适当补充; 到2020 年, 核电将初具规模, 并与火电、水电共同成为我国发电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据悉, 我国秦山核电二期工程预计在2003 年建成投产; 广东岭澳2 100 MW 压水堆核电站和辽宁2 1 000 MW 压水堆核电站, 以及秦山三期2 600 MW 重水堆核电站将在2010 年前后建成投产. 预计到2010 年, 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20 GW, 其中, 整个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能力将为3 600 M 到2020 年, 高速发展的核电将占全国总发电能力的5

11、%. 未来10 年,我国能源流规模和距离将显著扩大,发电能源矩成倍增长,特高压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应用为发电能源矩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选择。加快发展输电、提高电力输送在能源输送中的比重,将有利于缓解煤电运紧张、提高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改善中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其综合效益十分可观。按照这种发展方式,符合能源发展“安全、经济、清洁、高效”的原则,代表了未来我国能源输送格局优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艳. 21世纪初我国电力发展趋势及分析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 【2】 江哲生. 我国电力发展的未来J. 发电设备, 2006,(01) . 【3】 危师让. 我国电力工业和发电技术未来发展趋势J. 中国电力, 2006,(10) . 【4】2006年电力行业发展趋势预测J. 电源世界, 2006,(01) . 【5】 刘峰. 浅谈中国电力发展方向J. 科学之友(B版), 2007,(06)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