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培养计划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27611831 上传时间:2021-08-1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4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培养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培养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培养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描述: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培养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大学汽车学院培养计划(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汽车工程学院College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1955年由原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以及山东工学院的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相关专业组建成“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1958年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1986年正式成立汽车工程学院,2000年6月,原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等院校合并,汽车工程学院仍以其独具特色在新吉林大学占据了重要位置。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变化,汽车工程学院现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内最早的车辆工程(汽车)国家重点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内燃机)及热能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内最早的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内首家汽车风洞

2、实验室和轿车车型开发中心,拥有机械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车身工程3个博士点,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以及车身工程等8个硕士点;目前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教学与科研队伍205人,教师125人,其中教授35人(含博士生导师22人)、副教授40人、讲师32人、助教18人;其它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人员80人。学院有车辆工程、工业设计(汽车车身)、热能与动力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达2100余名,硕、博研究生500余名。已累计向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15000 余人,一些毕业生已经成为著名专家学者、汽车行业中有影响

3、的领导、企业家和专家。学院非常重视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我院常年选派专家、学者出国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或进修;聘请了多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兼职教授,每年聘请多个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接收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及访问学者来院学习与工作。我院本科生深造和就业条件好,学生有较多的发展机会供选择。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或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约占毕业生的25,免试生约占10。毕业生面向全国择业,主要去向是独资、合资、三资企业,大中型骨干企业集团,科研设

4、计院所,党政机关和高等院校等,深圳、上海、广州、北京、天津等沿海大中城市均有本院长期而稳定的就业单位,每年在这些单位就业的学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60 70。由于教育质量高、专业设置合理,多年来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 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既有团委、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又有汽车爱好者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等学生团体,常年坚持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创新工程和社会实践,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除学校统一设立的奖贷学金外,为奖励学习勤奋、品学兼优的学生,学院还设有陕西法士特齿轮奖助学金、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奖学金、山东五征集团奖助学金、丰田汽车奖学金以及中国

5、科学院奖学金。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未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理想远大、品质优良,富有科学和创新精神,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并重视与汽车技术发展有关的人文社会知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车辆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设计、制造、实验、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二、业务培养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事业心和责任感。2.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干创业的精神和热爱劳动、艰苦奋斗、遵纪守法、自律谦让、团结合作的品质。3.具有一定的哲学、史学和经济学知识,

6、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能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4.系统地掌握车辆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所需的专业知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车辆工程中遇到的研究、运用、规划、设计制造以及实验等问题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6.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和养护身体的运动技能和方法,身体健康,毅力顽强,掌握初步的军事和国防知识。7.具有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8.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经营管理、人文科学和工业美学知识,掌握

7、一定的法律和技术法规知识,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主干学科:机械工程,车辆工程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制图学,电工学,计算机基础,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培养在汽车产品设计、制造、科学研究、试验检测、管理等方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车辆工程高级技术人才。五、学制一般为四年六、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七、毕业合格标准1.具备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225.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72.5学分,实践教学45学分,课外培养计划8学分)。车辆工

8、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其 中建议修读学期及学分分配备注实验上机12短一34短二56短三78内外内外普通教育课程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423课外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423课外8中国近代史纲要2282课外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6606课外3603125005-6形势与政策-23211课外3205191001-4大学英语A-162884444-4体育 -41281111大学计算机基础 472224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47216407193004-5高等数学BI-II91444.54.5+习题40线性代数B3543+习

9、题16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3.5563.5+习题165-6大学物理BI- II71203.53.524实验演示07394007-8大学物理实验BI- II1.55410.5普通化学及实验B34883军事理论2322课外4选修课见全校公共选修课总表(要求学生在七类课程中选四类课程,总计不少于8个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必修课工程图学A35010103工程图学A3.56010103电工学350123电工学350123理论力学B4.58044.5材料力学B4.580844.5工程材料2.54062.5机械原理A3.56063.5机械设计A472864材料成型技术基础1.530221.5制造技术基础A4688

10、4工程热力学B234222流体力学B1.53081.5控制工程基础1.53081.5测试与传感技术23662液压与气压传动236442发动机原理236442车辆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其 中建议修读学期及学分分配备注实验上机12短一34短二56短三78内外内外学科基础课程选修课08297022-4CAD/CAE/CAM354111至少修读15学分虚拟样机技术1.53010153机械振动1.5301.5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34有限元法B1.5301.51.5最优化方法1.53081.51.5机电传动控制2.540442.51.5数控技术基础1.530

11、1.51.5专业教育课程必修课汽车理论3588631.5共9学分汽车设计35441.5汽车构造35231.5选修课汽车试验方法1.544142在导师指导下选修6学分汽车传动理论与设计1.5301.5汽车转向理论与设计1.5301.5汽车悬架理论与设计1.5301.5汽车制动理论与设计1.5301.5混合动力汽车概论1.5301.5汽车安全技术1.5301.5汽车振动与噪声1.5301汽车节能与排放1.530汽车电子控制1.532车辆工程专业英语234车辆人机工程1.5304汽车数字化开发技术基础1.5304汽车可靠性设计1.530汽车优化设计1.5306拖拉机理论与设计1.5304有限元在车辆

12、工程中的应用1.530教授专题讲座(车辆工程)118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实践环节类别实践环节编号实 践 环 节 名 称学分周数建议修读学期备 注大类共同环节入学教育011军事教育331公益劳动011-4集中或分散进行毕业教育018金工实习A662-3分散进行工程图学综合实践221分散进行材料力学B课程设计115分散进行机械原理A课程设计114分散进行机械设计A课程设计337生产实习337制造技术基础A课程设计227专业实践环节专业认识实习665驾驶实习115.6分散进行毕业设计或论文17177.8覆盖一年,其中第7学期分散进行合计4548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内学时、学分分配表纵向结

13、构学时百分比学分百分比横向结构学时百分比学分百分比(%)(%)(%)(%)普通教育课程128641.273.542.6必修课229273.5130.575.7学科基础课程112035.96336.5选修课82628.54224.3专 业 课71222.93620.9合 计3118100172.5100合 计3118100172.5100实践教学环节45学分课外培养计划8学分合计225.5学分工业设计(汽车车身)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科技人才,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14、和国际视野的车辆工程高级设计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兼具工程与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与造型能力,可在有关企业、公司、科技单位、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从事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科技和教学等工作。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汽车车身结构与造型设计及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基础理论,掌握造型设计、结构设计、产品分析、生产工艺、材料等方面的技能,并综合运用于新产品开发过程,借助先进的设计手段提高设计水平。毕业生应能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应用设计原理和法则的基本能力;2掌握车身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3能正确处理各种产品造型和色彩、形式与外观、结构与功

15、能、结构与材料、外形与工艺、产品与人、产品与环境等关系,并将这些关系系统地表现在产品的造型设计上的基本能力;4掌握汽车车身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的基础理论,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车身工程中遇到的研究、运用、规划、设计制造以及实验等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独立开发新产品的能力;5具有专业必须的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6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7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经营管理、人文科学和工业美学知识,掌握一定的法律和技术法规知识,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8了解本专业领域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现状和发展状况,具有

16、能运用和利用国际市场上提供的先进技术的基本能力。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主干学科:机械工程学、艺术学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图学、电工学、计算机基础、机械设计、有限元基础、车身构造、车身制造工艺学、人体工程学、汽车空气动力学、汽车造型、汽车效果图、车身实验学、车身设计。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培养以汽车车身设计为特色的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研究和实验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特色的培养方向包括:车身结构设计与车身实验学;人机工程学;汽车空气动力学;汽车造型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五、学制一般为年。六、学位授予工学学士。七、毕业合格标准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2通

17、过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238.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82.5学分;实践教学48学分;课外培养计划8学分。工业设计(汽车车身)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其 中建议修读学期及学分分配备注实验上机12短一34短二56短三78内外内外普通教育课程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423课外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423课外8中国近代史纲要2282课外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6606课外3603125005-6形势与政策-23211课外3205191001-4大学英语A-162884444-4体育 -41281111大学

18、计算机基础 472224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472164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35010307193004-5高等数学BI-II91444.54.5+习题40线性代数B3543+习题16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3.5563.5+习题165-6大学物理BI- II71203.53.507394007-8大学物理实验BI- II1.55410.524实验演示普通化学及实验B34883军事理论2322课外4选修课见全校公共选修课总表(要求学生在七类课程中选四类课程,总计不少于8个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必修课工程图学A35010103工程图学A36010103理论力学B47284电工电子技术3.560123.5材料力

19、学B472124工程材料2.54082.5材料成型技术基础1.530221.5单片机原理与应用3523车身制造工艺学3503汽车空气动力学1.52441.5人机工程学2342机械原理A36063机械设计A46844有限元基础23062工业设计(汽车车身)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其 中建议修读学期及学分分配备注实验上机12短一34短二56短三78内外内外学科基础课程选修课透视与素描468204至少选修5学分工程流体力学B23422测试与传感技术236442控制工程基础23082计算机图形学23082数控技术基础2302专业教育课程必修课汽车造型1.52

20、41.5车身设计与制造方向必修车身构造1.52481.5汽车理论35843车身设计2.54042.5车身实验学2.540162.5汽车造型1.5241.5汽车造型方向必修车身构造1.52481.5汽车理论35843汽车效果图技法34820203车身设计24042.5选修课车身CAM1.52441.5至少选修15学分汽车安全性1.5241.5车身制图及软件应用2.540162.5机械振动1.5302车身CAD2540482.5车身覆盖件模具设计23442汽车内饰1.52441.5车身电子技术1.5241.5教授专题讲座(车身)1161专业英语(汽车车身)2302汽车产品数据管理技术1.5241.

21、5汽车设计35443雕塑设计360403产品造型设计230152色彩写生360203汽车模型制作2.540302.5构成原理472304工业设计概论2302工业设计史1241汽车造型软件应用技术基础1.530201.5工业设计(汽车车身)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实践环节类别实践环节编号实 践 环 节 名 称学分周数建议修读学期备 注大类共同环节入学教育011国防教育331公益劳动011-4集中或分散进行毕业教育0182金工实习B442-3第二、三学期分散进行专业实践环节专业认识实习(工业设计)665工程图学综合实践221分散进行材料力学课程设计115分散进行机械原理A课程设计114分散进行机械设

22、计A课程设计337分散进行(结构方向修读)驾驶实习115-6分散进行毕业设计(工业设计)17177、8覆盖一年,其中第7学期分散进行车身工艺实习337车身工艺课程设计227结构方向修读汽车造型课程设计227造型方向修读产品造型课程设计337造型方向修读合计4851工业设计(车身设计与制造方向)专业培养方案课内学时、学分分表纵向结构学时百分比学分百分比横向结构学时百分比学分百分比(%)(%)(%)(%)普通教育课程122040.276.541.9必修课210869.2127.569学科基础课程93030.65429.6选修课93830.85531专 业 课89629.25228.5合 计3046

23、100192.5100合 计3046100182.5100实践教学环节48学分课外培养计划8学分合计238.5工业设计(汽车造型方向)专业培养方案课内学时、学分分配表纵向结构学时百分比学分百分比横向结构学时百分比学分百分比(%)(%)(%)(%)普通教育课程122039.976.541.9必修课211669.3127.569.1学科基础课程93030.55429.6选修课93830.75530.1专 业 课90429.65228.5合 计3054100182.5100合 计3054100182.5100实践教学环节48学分课外培养计划8学分合计238.5学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

24、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能源利用和动力机械及工程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车用发动机、汽车电子、新能源开发研究以及热电厂、锅炉厂、制冷空调等能源动力机械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同时也可以在国家机关以及高等院校从事开发研究和教学工作。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备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工程热力学、力学、电学、机械设计、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的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宽广的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和计算机应用及控制技术方

25、面的知识。毕业生应能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及其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2掌握典型动力机械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其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3掌握车用发动机结构设计以及改善性能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4掌握车用发动机生产、加工工艺及其材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5具有研究、提高和改善热能动力设备性能的初步能力;6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能源与动力机械中所遇到的研究、运用、规划、设计制造等问题的能力。7具有本专业必须的电子技术、电工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8了解本专业领域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现状和发展状况,具有能运用和利用国际市场上提供的先进技术的基本能

26、力。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图学,电工学、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础,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能源与动力机械基础,内燃机原理或锅炉原理与设计,内燃机构造,内燃机设计,制冷与空调,热力发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认识实习、驾驶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本专业的特色在于车用发动机及能源动力设备的设计、性能优化(节能)、公害控制与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车用发动机和热能动力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与应用。五、学制一般为四年六、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七、毕业合格标准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智体美标准。

27、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达到本专业要求的总学分及各环节所要求的学分。总学分为:198.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51.5学分,实践教学39学分,课外培养计划8学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其 中建议修读学期及学分分配备注实验上机12短一34短二56短三78内外内外普通教育课程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423课外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423课外8中国近代史纲要2282课外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6606课外3603125005-6形势与政策-23211课外3205191001-4大学英语A-16288

28、4444-4体育 -41281111大学计算机基础 472224082996002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472164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35010307193004-5高等数学BI-II91444.54.5+习题40线性代数B3543+习题16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3.5563.5+习题165-6大学物理BI-II71203.53.57-8大学物理实验BI-II1.55410.524实验演示普通化学及实验B34883军事理论2322课外4选修课见全校公共选修课总表(要求学生在七类课程中选四类课程,总计不少于8个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必修课工程图学A35010103课外16工程图学A3.56010103.5理

29、论力学B4.58044.5电工学A350123电工学A350123材料力学B4.580844.5工程材料23642材料成型技术基础23622制造技术基础B35043工程热力学A35443流体力学A350843工程传热学354643热能与动力机械基础350103机械原理B35063机械设计B35063自动控制原理C2342热力测试技术2.5422.5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其 中建议修读学期及学分分配备注实验上机12短一34短二56短三78内外内外学科基础课程选修课-4 CAD/CAE/CAM-III354111至少选修6.5学分空气动力

30、学2342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342燃料与燃烧2.54042.5.5虚拟样机技术1.530101.5有限元法B1.5301.5机械优化设计1.5301.5专业教育课程必修课内燃机原理(双语)46484A组按专业方向在A、B组中任选1组9学分内燃机构造34883内燃机设计34883锅炉原理与设计3.55643.5B组制冷与空调3.55643.5热力发电工程34843选修课教授专题讲座(热动)1161至少任选9学分以上(也可在未选中的限选课中选)汽车排气污染与控制2322涡轮机23222专业英语(热动)2322内燃机设计方法2322内燃机新能源23222环境工程2322动力机械噪声及控制23222换

31、热器原理及设计23222节能技术2322车用传感器技术2322增压技术23222供热工程B23222工业通风23222内燃机试验方法23242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2322汽车概论2322汽车发动机最新技术发展动态1201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实践环节类别实践环节编号实 践 环 节 名 称学分周数建议修读学期备 注大类共同环节入学教育011军事训练331公益劳动011-4集中或分散进行毕业教育018专业实践环节金工实习B442第二学期分散进行工程图学综合实践223专业认识实习(热动)445生产实习(机械)337制造技术基础B课程设计227安排在专业认识实习后热动专业课程设计448前4

32、周材料力学课程设计114安排在课程结束后机械原理B课程设计115安排在课程结束后机械设计B课程设计227安排在课程结束后驾驶实习115分散进行毕业设计(热动)14147、8覆盖一年合计3944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内学时、学分分配表纵向结构学时百分比学分百分比横向结构学时百分比学分百分比(%)(%)(%)(%)普通教育课程1222497650必修课209884.312783.8学科基础课程98039.457.537.9选修课39215.724.516.2专 业 课28811.61812.1合 计2490100151.5100合 计2409100151.5100实践教学环节39学分课外培养

33、计划8学分合计198.5学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而奋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科学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大型能源企业、能源研究所、建筑设计院、建筑公司、供热公司、市政部门、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从事设计、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的暖通、空调、制冷、给排水、燃气输配等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运行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

34、力。毕业生应能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2. 掌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3. 掌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经济管理知识;4. 掌握建筑环境及设备的施工、运行及测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5. 具有设计暖通、空调、制冷、给排水、燃气输配等系统和选择正确的方案及设备的初步能力;6. 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工艺和设备的初步能力。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暖通空调、给排水、市政主干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燃料与燃烧,暖通CAD应用,供热工程,锅炉与锅炉房设备,制冷技术与应用,空气调节,热工测量,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建筑技术经济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概论,测量学,泵与风机,。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本专业的特色在于涵盖建筑环境与设备领域,覆盖面宽,实用性强。特色的培养方向包括:建筑采暖、通风、空气调节、给排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